第272章:林丹汗归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天启四年,对于明王朝来说,是个难得的喘息之机。尽管这年夏收,北方各省灾害不断。
如北直隶冬季无雪,不过夏收还算可以。
在地下水的支撑下,华北平原中西部地区的粮食依旧是获得了丰收,东部地区因为地下水被海水渗透,钻井成本比较高,所以筒井没有完全普及,部分地区受到了干旱影响。
不过因为提前预料到了这一点,东部沿海地区在天启四年春季种下了大规模的红薯,这玩意非常耐旱,实在干旱得不行,用水漫灌个一两次就行。北直隶的水利设施此时是很完善的,水塘、水渠、水车都有,即便没有雪水浸润土地,也不影响这些红薯生长。
随着夏收的来临,朱由校又免除了各个受灾地区的田赋。
内阁则在这一年开始在北方各省不断的加强行政监管力度,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主要措施还是加强吏员待遇,并禁止私派。
帝制实际上并不是落后的制度,一个皇帝再怎么昏庸无度,也不可能希望把自己的国家搞到灭亡。
真正会使国家灭亡的,实际上都是那些下面的管理阶级。
这些管理阶级作为皇帝手下的打工仔,很多时候并不在意老百姓的死活,因为他们动摇的是皇帝的统治地位,又不是他们自己的。
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皇帝的大旗,从而让他们的统治利益变得名正言顺。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把皇帝一脚踢开,公然的进行暗箱操作。
所以说皇帝的利益,实际上是和普通百姓的利益有着共同点。而官僚阶级却是不同,这些官僚阶级才是罪魁祸首。
此时朱由校最大的敌人,同样也就是这些高级打工仔。
南方地区这些高级打工仔的势力太强,朱由校暂时不敢乱动。但是在北方各省,朱由校和内阁已经开始钝刀子割肉。慢慢来。开始一刀接一刀的限制官僚利益。
这样的结果很明显,北方各省的民生逐渐稳定了下来。但是朱由校的名声却是开始变臭了。这些高级打工仔就是这样。当碰上那些限制他们利益的皇帝,他们如果无力改变,那么就提起笔杆子骂!
就算是现在不敢骂,以后也会骂。
就像是太祖朱元璋,就被骂得很惨。因为朱元璋整治贪污,站在普通百姓的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
为什么后面的满清会被那些上流社会不断歌颂?
因为满清入关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动摇那些官僚阶级的利益。只要那些官僚阶级肯投靠他们。他们不仅不财产安全,还能跟在满清屁股后面抢老百姓的钱。结果改朝换代下来,财富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变多了。
满清王朝自打成立开始,就是一个允许官僚贪污的政权,从而拉拢汉人官僚。要钱给钱,要官给官。只要你不造反,不要军权。所以满清政权,是官僚阶级的天堂。因此镇压普通百姓造反的时候,那些官僚阶级也是无比的心狠手辣。
因为满清给足了那些官僚阶级利益,因此什么康乾盛世就被那些掌握舆论的官僚阶级给吹出来了。
对他们来说确实是盛世。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地狱。
此时朱由校显然正在走向一条会招惹骂名的道路,就如同万历皇帝一般。但朱由校下手明显比万历皇帝要狠得多,目前这只是一个开始罢了。
从年初开始,朱由校和沈潅就加紧了对基层官员的提拔任用。那些原本的上层高官,大部分都是享受到了**利益的,他们的胃口太大了。就算是用高薪养廉的方式,也无法换取他们的忠心。
但是那些基层官员却是不同,他们享有的**利益不大,很多甚至还比较廉洁。把这些官员提拔起来,给予更高的待遇。并加强监管,**问题就能遏制。
反腐力度在天启四年变得更加严厉。基本上每个月都有那么几个省级高官落马,一旦查实贪污,直接抄家、劳改。
在中央的反腐高压之下,北方各省的行政变得廉洁了许多,起码没有人敢再明目张胆的进行贪污了。
“陛下,这是从下面选上来的吏员名单,都是一些比较正直的吏员,而且在基层也待了多年。”沈潅将一份名单呈递给了朱由校,然后继续说道:“您看要是没有问题,就从中补缺。”
“嗯!名单先放着吧!朕让厂卫核实一下。”朱由校点头道,这是第一批挑选出来的吏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将会把这些人任命为各地县令和知州。
因为反腐力度的提高,落马官员开始变多了。这段时间落马的官员不再只是朝堂之上的京官,而是各省都有。因此出现了较多空缺,出现空缺之后自然是逐级选择廉洁的官员进行提拔,基层的地方一把手也就出现了空缺。
出现空缺之后怎么补呢?
从那些进士中挑选的话,显然也没有那么多人。但是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官员还找不到不成?
大明各地吏员多得很,每个衙门里都有许多文书。这些在官府里从事文书工作的,多是一些没有考上进士的读书人,要说他们的文化实际上也不低。而且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对基层的行政也非常熟悉。
那些文书的功名实际上也不低,很多都是秀才,还有一些举人什么的。
还有一些师爷,实际上比那些官员还要了解行政,不过这些师爷很多都油滑得很,因此倒不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也有一些是不错的。
反正人是多得很,朱由校完全不担心把官员抄家多了,会没人给他打工。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想要当官的读书人多得去了。而且很多读书人想当官也不是想要钱,而是想要坐在那个位置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现在高薪养廉,只要廉洁自律,物质生活上总不会差。
随着高薪养廉的制度推广。朱由校和沈潅发现行政成本提高了不少。为此开始改变制度,即确定官员清廉才发高薪。
所以如今的地方官员不是所有都高薪了。而是确定了其廉洁才发高薪。而那些没有确定清廉的官员,则是厂卫反腐的主要目标。
接下来要么确定这些官员清廉,要么确定他们**。一批接一批的审查过去,最终完成吏治上的梳理。
不过厂卫反腐却是引发了很多非议,但却也把北方各省那些贪污官员搞得闻风丧胆了,天天在家里担惊受怕。
这不朱由校的案头上,又堆了一叠反对言官反对厂卫反腐的奏章。
在那些官员看来。这些厂卫完全就是一群文盲,没有资格去从事反腐活动。反对理由无非就是什么不公正、不透明。
“爱卿,最近反对厂卫反腐的声音不断高涨,朕决定把反腐审查交给大臣们去做,内阁先拟个名单吧!接下来成立一个什么纪律检查委员会。日后官员**问题都将由这个新部门负责审查,另外各地死囚行刑之前,也必须由这个部门过问,任何证据不足的死囚犯,都不能进行处决。”朱由校对沈潅吩咐道。
“陛下圣明。各地冤案错案确实也是比较频发。”沈潅对皇帝的这个决定十分赞同,这个时代的大明刑侦和后世差不多,对于那些重大的恶性案件破不了的话。刑侦人员是要遭到处罚的。
破不了案不仅很可能要扣钱,而且还要挨板子。实在逼急了。随便拉一个替死鬼过来应付了事也是可能的。
这样的情况绝对是有的,不过总体上也不会那么多。更多的还是地方官员为了利益,与当地富贵之家相互勾结,收了贿赂之后故意陷害。
基本上每个府都有一些这样的冤案错案,这些冤案错案接下来都是要梳理清楚的。但在梳理清楚之前,那些喊冤入狱的百姓不能先被砍了。这样的模式,也是后世所采用的。
几天之后,纪检委成立的消息就正式发出去了。
纪检委不仅负责审查**官员,也负责审查死囚。在那些官员的反对浪潮之中,皇帝总算是做出了一些让步。厂卫正式从**官员审查的程序中退了出来。
当然这并意味着厂卫从此就无法对付那些贪腐官员了,锦衣卫依旧有逮捕权力,逮捕之后再移交给纪检委审查,实际上也就是换汤不换药。纪检委的官员,都是汉皇党的官员。
同时汉皇党内部也出台了一个更严厉的纪律要求,对党内官员要求更加严格,并且开始全力剔除党内贪腐份子。
当初汉皇党成立的时候,就混入了一些贪腐官员。那时候朱由校羽翼未丰,如今却是彻底不需要这些家伙了。
朱由校必须保证这个政党的作风廉洁,以及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如果鱼龙混杂,肮脏不堪,那么未来必定变成一个软弱、脆弱的政党。
此时朱由校有了小皇子,他也必须为后代考虑一下了。他需要一个能够延续国策的政党。
纵观后世的英国、美国,他们能够成为世界霸主,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能打,而是他们更能熬。
英国佬一度被西班牙压制,西班牙人号称是拥有世界无敌舰队,接着又被荷兰人压制。
但英国佬都熬过去了,西班牙人、荷兰人陆续衰弱。
美国人也是如此,熬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大战、冷战。
一个国家怎么才算能熬?
能熬的基本特征就是,历代高层不管如何交替,都能延续对国家有利的基本国策。后世美国产业空心化,国力不断的衰弱,实际上就是出现了国策的摇摆。犹太人操纵的民主党一上台就是各种打仗、烧钱,不断的帮助以色列欺负巴勒斯坦。共和党上台则是撤军、削减军事开支等等。
党争在美国也非常严重了,党争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人开始要被财团玩死了。犹太人毕竟是一个没有国界的民族,他们早就玩死过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人。后世的美国基本上也快被玩死了,在围堵中国的时候,能打的牌已经越来越少。
大明最大的问题也是党争,国策变来变去的。
有时候主张收复河套,有时候却没那个事了。有时候主张发展海运,换了个皇帝也就没那个事了。
实际上这都是那些掌控权力的党派势力在不断变化,从而根据他们自身代表的利益阶级的利益在调整国策。
朱由校如今最需要做的不仅是反腐。还要彻底平息党争。
在平息党争上朱由校走的是简单粗暴的路线,那就是自己成立一个符合国家利益的党派。
认同党派理念的进来。不认同的滚蛋。
朝堂之上只允许这个党派存在,其他党派都将被逐渐摧毁,并且这个政党还将持续吸收地方官员,然后将地方也彻底占领。
最后其他党派都会汉皇党摧毁,整个大明将只存在一个政党。
那么汉皇党内部又出现党争怎么办?
这个好办,靠党内纪律解决内部斗争。此时大明朝堂上的政党,是一种松散、无纪律。纯粹靠共同利益、理念成立的政党。如果说这种政党是乌合之众,那么汉皇党内则是一支有纪律、组织严密的正规军。
当然,不允许贪污并非是不给利益。皇家资本有利益给这些汉皇党官员,但这是商业利益,而非如同满清那样,允许官员去抢老百姓,公然剥削民脂民膏。相当于是把蛋糕做大,再分给他们一块。
汉皇党的成立与壮大,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形成新的官僚利益阶级的过程。而传统的官僚利益集团。将被扫进垃圾桶。
只要形成严格的纪律,严密的组织。其他政党日后不管如何挣扎都翻不了身,大明也将只需要一个政党。
天下归一才不会乱。党争危害之大,甚至能完全葬送一个国家。
汉皇党目前规模还不够大。朝堂上东林党势力还是存在的,朱由校还没有彻底的把东林党逐出朝堂。不过此时东林党在朝堂之上已经被边缘化了,内阁没他们什么事情,六部也没他们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没什么实权,不是在都察院当言官,就是在翰林院挂着,已经被证实排挤出权力中心。
平时朱由校也很少在朝议重大决策了,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和汉皇党官员制定好之后。由内阁实施下去。
早朝议论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如今朱由校都是三天一次早朝。照例是辰时早朝。到了午时就散朝。
这天早朝,福建福宁兵变传到了京师。
这次兵变倒不是很严重,原因是仓官林廷柱盗窃军储,不及时发饷。州同徐士璋收受贿赂而不追究,王州守又包庇佐贰而不为调解。致使士兵张天锡、王一经等忍无可忍,与众兵卒一起关闭城门,包围官署,殴打贪吏,树旗拆屋,城门关闭达十三天。
兵变被迅速平定了下来,倒是没有出什么人命。
参与兵变的士兵在安抚之下,也不再闹事了。朱由校倒是没有下令追究那些士兵的责任,而是下令审查福宁州的贪官污吏。
杀几个贪官平平民愤,这也是很好的选择。
不过朱由校觉得全国各地的卫所必须尽快整改,实际上也就是裁撤。不过目前朝廷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裁撤九边上面。
第二批裁撤的是蓟州镇、宣府镇,这两个镇距离京师较近。
夏收刚结束,朝廷就宣布了裁撤方案。武官一律进入皇家军校重修,士兵愿意移民的每户给地两百亩。移民地点就是辽东以北的平原地区,朝廷会组织军户进行半军事化的军屯,以团体的力量开垦荒地。
不愿意移民的,则由朝廷帮助转业。
裁撤方案公布后,一些武官开始不安分起来。试图煽动士兵闹事,以阻碍边军裁撤。这些武官知道边军被裁撤之后,他们的利益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首先他们将失去所有兵权,连家丁都无法拥有。再则他们会失去奴役边军的权力。甚至有些武官还会受到审查。
不过裁撤方案公布之前,朱由校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将中央军调到边上随时待命镇压闹事份子。
胳膊终究还是拧不过大腿,闹事的士兵刚被煽动起来,就被镇压了下去,背后煽动的武官还被揪了出来,朱由校下令严惩。那蓟州镇、宣府镇将近二十万军户最终还是被朝廷给裁撤了。
转业的转业,移民的移民。
一场规模浩大的移民开荒活动,在朝廷的组织之下,开始在东北地区展开。道路直接修往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此前这里就已经有官府修建的官道。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宽、加固。
因为气温比较低,基础设施又差。此时的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绝对是个寒苦之地。不过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还是非常吸引人的。
那些军户大部分都选择移民,毕竟移民过去可以拥有两百亩的土地,就算收成差一些,两百亩也是非常多了,绝对能够让一家人轻松实现温饱。
对于那些苦哈哈的军户来说,没什么比这个更有吸引力的了。也有部分军户畏惧寒苦,选择了转业。
一次性移民几十万人到三江平原,也就是北大荒地区,对后勤确实有些考验。不过还是可以承受,因为辽东地区这次夏收,也产出了不少商品粮。辽东的农业人口不多,所以商品粮产出效率较高。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大明暂时还没有安排移民过去。而是以生产兵团为主进行开垦,主要是这里有不少蒙古部落。
开荒的行为已经开始和一些蒙古部落产生了冲突,所以松嫩平原地区是一个不太安定的地方。
此时明军正在不断扫荡那些野蛮部落,那些蒙古部落倒是不敢太放肆。
不过很快锦衣卫传来情报,林丹汗已经从漠北胜利归师了,带来了很多从漠北抢到的牲畜,以及一些被贬为奴隶的人口。
同时锦衣卫还侦查到,残存的建奴也混迹在这些蒙古大军之中。
朱由校接到情报后,知道一场战争必然是不可避免了。林丹汗征服了漠北,又收留了建奴,其野心必然已经膨胀到了一定程度。(未完待续。)
...
天启四年,对于明王朝来说,是个难得的喘息之机。尽管这年夏收,北方各省灾害不断。
如北直隶冬季无雪,不过夏收还算可以。
在地下水的支撑下,华北平原中西部地区的粮食依旧是获得了丰收,东部地区因为地下水被海水渗透,钻井成本比较高,所以筒井没有完全普及,部分地区受到了干旱影响。
不过因为提前预料到了这一点,东部沿海地区在天启四年春季种下了大规模的红薯,这玩意非常耐旱,实在干旱得不行,用水漫灌个一两次就行。北直隶的水利设施此时是很完善的,水塘、水渠、水车都有,即便没有雪水浸润土地,也不影响这些红薯生长。
随着夏收的来临,朱由校又免除了各个受灾地区的田赋。
内阁则在这一年开始在北方各省不断的加强行政监管力度,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主要措施还是加强吏员待遇,并禁止私派。
帝制实际上并不是落后的制度,一个皇帝再怎么昏庸无度,也不可能希望把自己的国家搞到灭亡。
真正会使国家灭亡的,实际上都是那些下面的管理阶级。
这些管理阶级作为皇帝手下的打工仔,很多时候并不在意老百姓的死活,因为他们动摇的是皇帝的统治地位,又不是他们自己的。
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皇帝的大旗,从而让他们的统治利益变得名正言顺。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把皇帝一脚踢开,公然的进行暗箱操作。
所以说皇帝的利益,实际上是和普通百姓的利益有着共同点。而官僚阶级却是不同,这些官僚阶级才是罪魁祸首。
此时朱由校最大的敌人,同样也就是这些高级打工仔。
南方地区这些高级打工仔的势力太强,朱由校暂时不敢乱动。但是在北方各省,朱由校和内阁已经开始钝刀子割肉。慢慢来。开始一刀接一刀的限制官僚利益。
这样的结果很明显,北方各省的民生逐渐稳定了下来。但是朱由校的名声却是开始变臭了。这些高级打工仔就是这样。当碰上那些限制他们利益的皇帝,他们如果无力改变,那么就提起笔杆子骂!
就算是现在不敢骂,以后也会骂。
就像是太祖朱元璋,就被骂得很惨。因为朱元璋整治贪污,站在普通百姓的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
为什么后面的满清会被那些上流社会不断歌颂?
因为满清入关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动摇那些官僚阶级的利益。只要那些官僚阶级肯投靠他们。他们不仅不财产安全,还能跟在满清屁股后面抢老百姓的钱。结果改朝换代下来,财富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变多了。
满清王朝自打成立开始,就是一个允许官僚贪污的政权,从而拉拢汉人官僚。要钱给钱,要官给官。只要你不造反,不要军权。所以满清政权,是官僚阶级的天堂。因此镇压普通百姓造反的时候,那些官僚阶级也是无比的心狠手辣。
因为满清给足了那些官僚阶级利益,因此什么康乾盛世就被那些掌握舆论的官僚阶级给吹出来了。
对他们来说确实是盛世。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地狱。
此时朱由校显然正在走向一条会招惹骂名的道路,就如同万历皇帝一般。但朱由校下手明显比万历皇帝要狠得多,目前这只是一个开始罢了。
从年初开始,朱由校和沈潅就加紧了对基层官员的提拔任用。那些原本的上层高官,大部分都是享受到了**利益的,他们的胃口太大了。就算是用高薪养廉的方式,也无法换取他们的忠心。
但是那些基层官员却是不同,他们享有的**利益不大,很多甚至还比较廉洁。把这些官员提拔起来,给予更高的待遇。并加强监管,**问题就能遏制。
反腐力度在天启四年变得更加严厉。基本上每个月都有那么几个省级高官落马,一旦查实贪污,直接抄家、劳改。
在中央的反腐高压之下,北方各省的行政变得廉洁了许多,起码没有人敢再明目张胆的进行贪污了。
“陛下,这是从下面选上来的吏员名单,都是一些比较正直的吏员,而且在基层也待了多年。”沈潅将一份名单呈递给了朱由校,然后继续说道:“您看要是没有问题,就从中补缺。”
“嗯!名单先放着吧!朕让厂卫核实一下。”朱由校点头道,这是第一批挑选出来的吏员,如果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将会把这些人任命为各地县令和知州。
因为反腐力度的提高,落马官员开始变多了。这段时间落马的官员不再只是朝堂之上的京官,而是各省都有。因此出现了较多空缺,出现空缺之后自然是逐级选择廉洁的官员进行提拔,基层的地方一把手也就出现了空缺。
出现空缺之后怎么补呢?
从那些进士中挑选的话,显然也没有那么多人。但是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官员还找不到不成?
大明各地吏员多得很,每个衙门里都有许多文书。这些在官府里从事文书工作的,多是一些没有考上进士的读书人,要说他们的文化实际上也不低。而且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对基层的行政也非常熟悉。
那些文书的功名实际上也不低,很多都是秀才,还有一些举人什么的。
还有一些师爷,实际上比那些官员还要了解行政,不过这些师爷很多都油滑得很,因此倒不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也有一些是不错的。
反正人是多得很,朱由校完全不担心把官员抄家多了,会没人给他打工。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想要当官的读书人多得去了。而且很多读书人想当官也不是想要钱,而是想要坐在那个位置上,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且现在高薪养廉,只要廉洁自律,物质生活上总不会差。
随着高薪养廉的制度推广。朱由校和沈潅发现行政成本提高了不少。为此开始改变制度,即确定官员清廉才发高薪。
所以如今的地方官员不是所有都高薪了。而是确定了其廉洁才发高薪。而那些没有确定清廉的官员,则是厂卫反腐的主要目标。
接下来要么确定这些官员清廉,要么确定他们**。一批接一批的审查过去,最终完成吏治上的梳理。
不过厂卫反腐却是引发了很多非议,但却也把北方各省那些贪污官员搞得闻风丧胆了,天天在家里担惊受怕。
这不朱由校的案头上,又堆了一叠反对言官反对厂卫反腐的奏章。
在那些官员看来。这些厂卫完全就是一群文盲,没有资格去从事反腐活动。反对理由无非就是什么不公正、不透明。
“爱卿,最近反对厂卫反腐的声音不断高涨,朕决定把反腐审查交给大臣们去做,内阁先拟个名单吧!接下来成立一个什么纪律检查委员会。日后官员**问题都将由这个新部门负责审查,另外各地死囚行刑之前,也必须由这个部门过问,任何证据不足的死囚犯,都不能进行处决。”朱由校对沈潅吩咐道。
“陛下圣明。各地冤案错案确实也是比较频发。”沈潅对皇帝的这个决定十分赞同,这个时代的大明刑侦和后世差不多,对于那些重大的恶性案件破不了的话。刑侦人员是要遭到处罚的。
破不了案不仅很可能要扣钱,而且还要挨板子。实在逼急了。随便拉一个替死鬼过来应付了事也是可能的。
这样的情况绝对是有的,不过总体上也不会那么多。更多的还是地方官员为了利益,与当地富贵之家相互勾结,收了贿赂之后故意陷害。
基本上每个府都有一些这样的冤案错案,这些冤案错案接下来都是要梳理清楚的。但在梳理清楚之前,那些喊冤入狱的百姓不能先被砍了。这样的模式,也是后世所采用的。
几天之后,纪检委成立的消息就正式发出去了。
纪检委不仅负责审查**官员,也负责审查死囚。在那些官员的反对浪潮之中,皇帝总算是做出了一些让步。厂卫正式从**官员审查的程序中退了出来。
当然这并意味着厂卫从此就无法对付那些贪腐官员了,锦衣卫依旧有逮捕权力,逮捕之后再移交给纪检委审查,实际上也就是换汤不换药。纪检委的官员,都是汉皇党的官员。
同时汉皇党内部也出台了一个更严厉的纪律要求,对党内官员要求更加严格,并且开始全力剔除党内贪腐份子。
当初汉皇党成立的时候,就混入了一些贪腐官员。那时候朱由校羽翼未丰,如今却是彻底不需要这些家伙了。
朱由校必须保证这个政党的作风廉洁,以及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如果鱼龙混杂,肮脏不堪,那么未来必定变成一个软弱、脆弱的政党。
此时朱由校有了小皇子,他也必须为后代考虑一下了。他需要一个能够延续国策的政党。
纵观后世的英国、美国,他们能够成为世界霸主,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能打,而是他们更能熬。
英国佬一度被西班牙压制,西班牙人号称是拥有世界无敌舰队,接着又被荷兰人压制。
但英国佬都熬过去了,西班牙人、荷兰人陆续衰弱。
美国人也是如此,熬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大战、冷战。
一个国家怎么才算能熬?
能熬的基本特征就是,历代高层不管如何交替,都能延续对国家有利的基本国策。后世美国产业空心化,国力不断的衰弱,实际上就是出现了国策的摇摆。犹太人操纵的民主党一上台就是各种打仗、烧钱,不断的帮助以色列欺负巴勒斯坦。共和党上台则是撤军、削减军事开支等等。
党争在美国也非常严重了,党争的背后实际上是美国人开始要被财团玩死了。犹太人毕竟是一个没有国界的民族,他们早就玩死过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人。后世的美国基本上也快被玩死了,在围堵中国的时候,能打的牌已经越来越少。
大明最大的问题也是党争,国策变来变去的。
有时候主张收复河套,有时候却没那个事了。有时候主张发展海运,换了个皇帝也就没那个事了。
实际上这都是那些掌控权力的党派势力在不断变化,从而根据他们自身代表的利益阶级的利益在调整国策。
朱由校如今最需要做的不仅是反腐。还要彻底平息党争。
在平息党争上朱由校走的是简单粗暴的路线,那就是自己成立一个符合国家利益的党派。
认同党派理念的进来。不认同的滚蛋。
朝堂之上只允许这个党派存在,其他党派都将被逐渐摧毁,并且这个政党还将持续吸收地方官员,然后将地方也彻底占领。
最后其他党派都会汉皇党摧毁,整个大明将只存在一个政党。
那么汉皇党内部又出现党争怎么办?
这个好办,靠党内纪律解决内部斗争。此时大明朝堂上的政党,是一种松散、无纪律。纯粹靠共同利益、理念成立的政党。如果说这种政党是乌合之众,那么汉皇党内则是一支有纪律、组织严密的正规军。
当然,不允许贪污并非是不给利益。皇家资本有利益给这些汉皇党官员,但这是商业利益,而非如同满清那样,允许官员去抢老百姓,公然剥削民脂民膏。相当于是把蛋糕做大,再分给他们一块。
汉皇党的成立与壮大,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形成新的官僚利益阶级的过程。而传统的官僚利益集团。将被扫进垃圾桶。
只要形成严格的纪律,严密的组织。其他政党日后不管如何挣扎都翻不了身,大明也将只需要一个政党。
天下归一才不会乱。党争危害之大,甚至能完全葬送一个国家。
汉皇党目前规模还不够大。朝堂上东林党势力还是存在的,朱由校还没有彻底的把东林党逐出朝堂。不过此时东林党在朝堂之上已经被边缘化了,内阁没他们什么事情,六部也没他们什么事情,基本上都没什么实权,不是在都察院当言官,就是在翰林院挂着,已经被证实排挤出权力中心。
平时朱由校也很少在朝议重大决策了,重大决策基本上都是和汉皇党官员制定好之后。由内阁实施下去。
早朝议论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如今朱由校都是三天一次早朝。照例是辰时早朝。到了午时就散朝。
这天早朝,福建福宁兵变传到了京师。
这次兵变倒不是很严重,原因是仓官林廷柱盗窃军储,不及时发饷。州同徐士璋收受贿赂而不追究,王州守又包庇佐贰而不为调解。致使士兵张天锡、王一经等忍无可忍,与众兵卒一起关闭城门,包围官署,殴打贪吏,树旗拆屋,城门关闭达十三天。
兵变被迅速平定了下来,倒是没有出什么人命。
参与兵变的士兵在安抚之下,也不再闹事了。朱由校倒是没有下令追究那些士兵的责任,而是下令审查福宁州的贪官污吏。
杀几个贪官平平民愤,这也是很好的选择。
不过朱由校觉得全国各地的卫所必须尽快整改,实际上也就是裁撤。不过目前朝廷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裁撤九边上面。
第二批裁撤的是蓟州镇、宣府镇,这两个镇距离京师较近。
夏收刚结束,朝廷就宣布了裁撤方案。武官一律进入皇家军校重修,士兵愿意移民的每户给地两百亩。移民地点就是辽东以北的平原地区,朝廷会组织军户进行半军事化的军屯,以团体的力量开垦荒地。
不愿意移民的,则由朝廷帮助转业。
裁撤方案公布后,一些武官开始不安分起来。试图煽动士兵闹事,以阻碍边军裁撤。这些武官知道边军被裁撤之后,他们的利益将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首先他们将失去所有兵权,连家丁都无法拥有。再则他们会失去奴役边军的权力。甚至有些武官还会受到审查。
不过裁撤方案公布之前,朱由校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将中央军调到边上随时待命镇压闹事份子。
胳膊终究还是拧不过大腿,闹事的士兵刚被煽动起来,就被镇压了下去,背后煽动的武官还被揪了出来,朱由校下令严惩。那蓟州镇、宣府镇将近二十万军户最终还是被朝廷给裁撤了。
转业的转业,移民的移民。
一场规模浩大的移民开荒活动,在朝廷的组织之下,开始在东北地区展开。道路直接修往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此前这里就已经有官府修建的官道。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宽、加固。
因为气温比较低,基础设施又差。此时的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绝对是个寒苦之地。不过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还是非常吸引人的。
那些军户大部分都选择移民,毕竟移民过去可以拥有两百亩的土地,就算收成差一些,两百亩也是非常多了,绝对能够让一家人轻松实现温饱。
对于那些苦哈哈的军户来说,没什么比这个更有吸引力的了。也有部分军户畏惧寒苦,选择了转业。
一次性移民几十万人到三江平原,也就是北大荒地区,对后勤确实有些考验。不过还是可以承受,因为辽东地区这次夏收,也产出了不少商品粮。辽东的农业人口不多,所以商品粮产出效率较高。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大明暂时还没有安排移民过去。而是以生产兵团为主进行开垦,主要是这里有不少蒙古部落。
开荒的行为已经开始和一些蒙古部落产生了冲突,所以松嫩平原地区是一个不太安定的地方。
此时明军正在不断扫荡那些野蛮部落,那些蒙古部落倒是不敢太放肆。
不过很快锦衣卫传来情报,林丹汗已经从漠北胜利归师了,带来了很多从漠北抢到的牲畜,以及一些被贬为奴隶的人口。
同时锦衣卫还侦查到,残存的建奴也混迹在这些蒙古大军之中。
朱由校接到情报后,知道一场战争必然是不可避免了。林丹汗征服了漠北,又收留了建奴,其野心必然已经膨胀到了一定程度。(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