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网 > 篡唐 > 第九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二)

第九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九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二)

    在隋唐之交的历史中,温彦博的名声并不算非常响亮。

    至少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比起来,温彦博不免有些不显山露水,表现的非常低调。

    可实际上呢,就能力而言,温彦博也许并不逊色于房玄龄……

    此人在贞观四年时就出任了中书令之职,贞观十年担当尚书省右仆射,并不比房玄龄的地位差多少。而房玄龄本身,有从龙之功,如果这样算较起来,温彦博甚至高房玄龄一筹。

    最重要的是,温彦博的兄长温大有,兄弟温大雅,在朝中地位颇高。

    三兄弟皆以品行、学识和文章闻名于世,号‘三温’。而温彦博更是在死后,获得陪葬昭陵的殊荣。

    这样一个以品行而著称的人,竟然说出来了太子不死,死无葬身之地的话语,足以说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早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李建成即便是再宽厚,也不可能容忍一个随时都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兄弟存在;李世民即便想退让,到时候也没有退让的余地。

    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杨文干之乱为分水岭。

    可以说,李家兄弟之间的争斗,在杨文干之乱发生以后,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也是李渊为什么一方面担心李建成无法控制住李言庆,另一方面却执意将李言庆召回长安的原因。李言庆就算在桀骜,终究是李唐的臣子。哪怕他有李唐宗室的血脉,但想要篡夺皇位,却是困难重重……而李世民则不一样,他和李建成若继续争斗下去,必然会动摇国本。李唐定鼎八载,虽说已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可想要恢复元气,仍需要足够的时间。太子之争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李渊可不敢保证,会出现什么状况。

    正好李言庆在岭南隐隐有独大之势,李渊将李言庆召回来,也等于向天下人表明态度。

    朕,决意扶立李建成,结束这所谓的太子之争。

    李世民怔怔看着温彦博几人,半晌说不出话来……

    要说他有野心,那一点都不假。可若说到手足相残,李世民还真就有那么一些顾虑!

    “果要如此吗?”

    王通恶狠狠点头说:“除此之外,别无退路。”

    温彦博更是冷声回答:“陛下在时,太子或许会顾念兄弟之情;然陛下百年,太子某一日回想起今日和王爷的龌龊,心里又岂能罢休?王爷,事到如今,你想要委曲求全,已经晚了……”

    李世民不由得苦笑!

    其实,他何尝不清楚这个道理?

    只是……

    “王爷欲成大事,需注意两件事情。”

    王通这时候也不再吞吞吐吐,起身说道:“其一,王爷若行事,需在河南王抵达长安之前。

    若能有手段将河南王扣押,则大事可成。

    一俟河南王抵达长安,以他在士林中的声望和影响,天策府上下恐怕再也无法齐心协力……您应该知道,河南王的交友甚广,部属众多,皆掌一方兵马的诸侯。如果他回来了,以他的声望,配合太子的地位,足以令所有人动摇,天策府也必将随之,分崩离析……此其一。

    这第二件事情,王爷还需有一个强横臂助。

    臣闻太子为拉拢齐王,曾在酒宴中戏言,愿以皇太弟许之。齐王之所以愿意帮助太子,一方面是他夺嫡无望,另一方面,未尝没有这‘皇太弟’的诱惑。太子拉拢齐王,王爷也需拉拢赵王。赵王手握司隶兵马,若他愿相助,即便是李言庆,也难以挽回局势。

    臣知王爷心中所虑,无非是赵王的心思……

    殊不知,赵王有野心方可利用;若赵王无欲无求,王爷又岂能将其笼络,为王爷效命?”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世民想要再反对,也不可能了!

    如果他反对,天策府上下,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崩离,王通也好,温彦博也罢,都会不再追随他。

    哪怕温彦博是他的叔叔,也不会帮他。

    甚至整个温家都有可能抛弃李世民,转而依附太子,或者李言庆……

    窗外,起了风!

    李世民推开窗子,看着园中萧瑟景致

    许久之后,他握紧拳头:父皇,这是你逼我的!

    他转过身来,看着厅中众人:“那你们说,接下来咱们应该怎么做?时间已经不多了!”

    ——————————————————————————

    是啊,时间已经不多了!

    李言庆乘一叶扁舟,飘然来到菜子湖畔,在沈光的搀扶下,悠悠然走上湖岸。

    山水清秀的浮山,坐落于皖江北岸。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望九华,靠滔滔江水,浑然一体。

    远望,若轻舟浮于水面。

    烟云袅袅,更添几分仙家气度。

    事实上,这浮山也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有大小洞穴五百余处,奇峰、怪石、巉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

    如今,浮山归属舒州治下。

    而舒州行军总管,正是李言庆昔日部属苏定方。

    李言庆在七月时便得到了消息,李渊已决意将他召回长安。

    这也是他早就预测到的一个结果,李渊不可能放任他在岭南做大。更何况,他名义上是安南大都督,治所不过容桂粤西地区。可实际上呢,安南都督府已涵盖了整个岭南,更把云贵地区一并纳入治下,同时又勾连巴蜀,遥控川西南等地……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可能坐视不理。毕竟这势力范围太大,将东南西南全都掌控手中。如果李言庆要造反,他可以凭借手中大军,在最短的时间里夺取两湖和江右,占领巴蜀之后,顺势挥兵关中。

    哪怕李言庆是宗室,李渊也不可能不心生顾虑。

    不过,这也正是李言庆所期望的结果……

    长安的风吹草动,李言庆虽远在岭南,却事无巨细,了然于胸。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自然也是他所期望的结果。两位皇子之间争斗的越是厉害,也就预示着李言庆的机会越大。所以,在收到李渊的敕令后,李言庆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在他眼中,如今返回长安,正是好时机……

    想必长安城里的那些老大人们,也厌烦了这没有止息的争斗。

    从裴世矩的言语里,李言庆也探听清楚,李渊无意继续平衡之术,而朝中大员同样也不想继续争斗下去。毕竟李唐江山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危难重重……吐蕃人的崛起,频频越境袭扰;突厥人在颉利可汗的带领下,也逐渐恢复元气,南望中原,虎视眈眈。

    此外,尚有吐谷浑蠢蠢欲动。

    而辽东地区,高句丽虽然已经衰弱,却仍有靺鞨、契丹等异族,始终怀有狼虎之心。

    就连新罗百济,也表现出不安分的势态。

    特别是新罗,随着小国仙金庾信的成长和崛起,新罗国力日益强横。

    而百济明显无法压制住新罗,逐渐成为新罗的附庸。朝鲜半岛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已逐渐被打破。高句丽的衰落,使得新罗崛起,已势不可当。而新罗国,显然对中原并无好感。

    外患不绝,内部争纷不断……

    以至于朝中所有大员,都希望尽快稳定下来,才能避免日后李唐江山的分崩离析。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言庆自然不会拒绝回转长安。

    只是他借口岭南事多,拖延了回程的时间,带着一部分心腹亲卫,在冯家商队的掩护之下,悄然启程,自交州一路过来,遍访昔日旧友。

    房玄龄,自然是不可缺少。

    哪怕两人之间的联系从未断绝,李言庆还是希望能和房玄龄面对面,进行一次坦诚交流。

    冯盎,也必须拜见。

    毕竟李言庆走后,岭南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士廉虽然能力出众,但如果没有冯盎等人的协助,恐怕也无法尽善尽美的完成李言庆的托付。

    还有谢映登,在萧太后远赴婆罗洲后,旋即撤出钱塘,在衢州宣布归附李言庆之后,被封为衢州行军总管,令江南东道,辖六州之地。同时也是如今东南地区,除冯盎之外最大的一路诸侯。

    谢映登的崛起,与冯盎又不一样。

    冯盎说穿了,是个以异族血统出仕的地方豪强。

    而谢映登则代表着阳夏谢家。哪怕谢家在东晋以后已经没落,但在这些年里,业已恢复了元气。当年东晋名相谢安,自会稽山走出,成为天下一等一的名士。谢家在江东的影响力,显然不是冯盎可以比拟。哪怕谢映登退至衢州,照样能迅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房玄龄也好,谢映登也罢,都算是李言庆一系人马。

    可即便是这样,李言庆还是要逐一登门造访,以探听出他们的虚实。

    所幸,这一趟走下来,李言庆收获颇丰……

    时值初冬,北方初雪已落,江淮气候也逐渐寒冷。

    李言庆在与苏定方汇合之后,便带着沈光雄阔海两人,一路直奔浮山而来。一晃,又快十载光阴,也许很多人很多事情,都会随之淡忘,可是在李言庆心中,有一个人却始终无法忘记。

    踏着遍地枯黄,李言庆沿着盘山小径,缓步而行。

    山间,萧瑟。

    袅袅烟云中,可依稀看到那山路尽头的一座道观轮廓。

    当李言庆走到近前时,却见道观大门紧闭。他收拾了一下心情,迈步走上台阶,轻轻叩响门扉。

    不一会儿的功夫,只听大门后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

    门开了一条缝,从里面探出一个小脑袋瓜子,疑惑的看了一眼李言庆,怯生生问道:“敢问先生有何事?”

    这是一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小女冠,模样极为秀美。

    李言庆连忙退后一步,微笑道:“敢问玄真仙长可在此地修行?”

    “你找观主吗?你是谁?”

    观主?

    她居然成了观主?

    不过想想,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以她的家世,还有她的才华,区区一个浮山观主,怕还有些委屈了……

    李言庆想到这里,脸上的笑意更是柔和。

    “还请小仙姑通禀一声,就说昔日故人前来践约。”

    当年,她含着泪水离去。

    李言庆曾发誓,总有一日会将她迎回。

    现在,他来践约了!

    无论如何,他都要把她接回去……

    “既是观主故人,那请厢房等候。观主现正在做功课,许要耽搁些时辰,还请先生海涵。”

    这小道姑说起话来,倒是颇有条理,而且很文雅。

    李言庆颔首,示意沈光等人在外面等候,然后迈步走进了道观。

    道观的面积不算大,和当年在巩县时李言庆修筑的那座绿柳观相差不多。两边六间禅房,正中央一座大雄宝殿,里面供奉有三清神像。而在大雄宝殿后面,就是道观的后院,也是平日里修行的地方。

    李言庆在小道姑的带引下,径自走进禅房。

    小道姑奉上了茶水,好奇的看了看李言庆,而后躬身退出。

    观主上山修行已近十载,却甚少和外人接触。小道姑也知道,自家观主是个出身高贵的人,所以在这浮山观中香火不错,却从未有人敢来闹事。以前,这里是隋室的治下,没有人捣乱……后来隋亡唐兴,曾有本地一些纨绔子弟想来生事,却被当时的官府(萧隋朝廷)拿下,治了个罪名之后,生死不明。萧隋之后,这里一开始属同安郡治下,不久又归于舒州。正当人心惶惶的时候,舒州行军总管大人亲自登门拜访,言语间对观主极为尊重。

    从那时候,小道姑就知道,自己观主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存在……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却从未见过那传说中的大人物!

    除了每年固定会有人奉上香火钱,平常日子里很少会有人前来此地。

    今天,居然有人来了?

    李言庆觉察到了小道姑的目光,很和善的与她一笑。

    “小仙姑……”

    “啊,先生莫要这么称呼,小冠道号明月。”

    清风明月……倒是很典型的道家名号!

    李言庆不由得笑了,和声问道:“那么明月,来这观中修行记载?”

    “小冠自记事起就在观中……听上一任观主说,那时候世道有些混乱,小冠是被师尊抱回来,所以一直在观中修行。”

    “哦,这修行可清苦吗?”

    明月摇头道:“清苦倒也算不得……本地官府对浮山观素来观照,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供奉送来,所以倒也不太难过。只是观主平日里清修,要求很严格,对那些身外之物不甚在意……小冠虽劝过观主不必那般清苦,可观主却不肯答应,每日都要静颂黄庭百遍!”

    说着话,明月神神秘秘的说道:“听老观主说,观主这般,其实是在为人祈福!”

    “哦?”

    明月撅着小嘴儿,有些不满道:“小冠虽不知道观主是为何人祈福,但那个人也太没良心了……小冠在这里这么多年,就没有见过那个人前来。有好几次,小冠还看到观主拿着一本书,偷偷流泪呢。”

    “是什么书?”

    “好像,好像是半缘诗集。”

    李言庆的面颊,不由得轻轻抽搐了几下。

    半缘诗集,是他在武德四年末,前往岭南之前,拜托洛阳的洛浦书馆刊印发行的书籍。

    里面收录的,尽是李言庆的作品……

    言庆沉默许久,突然问道:“明月,想不想出去走走?”

    “出去?”

    李言庆点点头,微笑道:“离开这里,去洛阳,去长安……”

    小道姑愣了一下,眼中流露出一派向往之色。

    哪怕她是从小在道观中长大,对于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可是洛阳、长安的名字,却听说过。

    少年心性,无分男女。

    小道姑当然也希望能走出去,游历天下,看看这大好河山。

    不过,她也只是心动了那么一下。

    “小冠要照拂观主,观主在那里,小冠就在那里。”

    “哦?”

    李言庆满意的点头说:“明月倒是个有心之人……”

    “小冠从记事起,就和观主一起。在小冠心中,观主不仅仅是小冠的师父,更是小冠的母亲。

    观主在这里,除了小冠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

    观中其他的人虽然对观主很尊敬,但小冠知道,她们和观主……

    观主每日在养真庐修行之外,就只有和小冠一起时才会露出笑容。小冠实不知道,若小冠走了,观主会如何。”

    “养真庐?”

    “就是观主修行之地。”

    李言庆闻听,这眼角不由得眯起来,呈现出一个弯月的弧度。

    姑姑啊,你在这养真庐中,又能修行个甚呢?

    “明月,若是你家观主离开这里,你愿意随她一同走吗?”

    “那不可能……观主潜心修道,岂能擅自离开?”

    “修行,修行,且修且行……”李言庆忍不住笑道:“难道你不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修行只修不行,又岂能得道成就真法?呵呵,要我看啊,你家观主定会同意。”

    小女冠闻听,刚想要开口辩驳。

    就在这时,只听禅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紧跟着,一个对于李言庆而言,极为熟悉的声音从外面传来:“明月,可是苏总管来了?”

    “啊,我家观主来了!”

    明月一边说,一边打开禅房的门。

    “师父,不是苏总管……”

    “那会是什么人?”

    话音未落,从禅房门外走进来一个白衣女冠。

    只见她相貌清丽,体态瘦削。一袭白色道袍,更衬托出几分仙家神韵,令她格外动人。

    女冠走进禅房,一眼就看到了李言庆。

    她瞪大了眼睛,吃惊的看着李言庆,久久说不出话来。

    而李言庆的眼中,则闪过一抹疼惜之色。他向前紧走几步,躬身道:“姑姑,一向可好?”

    刹那间,女冠的眼中,落下两行清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