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天下大势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距离南中千里之外的成都宫城之中,刘备与诸葛亮正围炉而坐,讨论天下大势,太子刘禅一脸恭敬,跪坐一旁。
自曹丕篡汉一来,刘备心心念念得便是发兵北伐,他时刻关注曹魏与孙吴朝野动向,静候“天下将变”之机。
故魏吴两处每有消息传来,他就要召请诸葛亮商讨一番。而刘禅年岁渐长,刘备有心让他多见识历练,也时常带在身边。
今日的议题,是细作从洛阳方面传来的曹魏正在实行的九品官人法。
诸葛亮羽扇纶巾,对此早有准备。他羽扇轻摇,从容道:
“九品官人法之始,在于不久前蒋济上表之《万机论》八卷,论曰:夫君正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曹丕称善,随后陈群献九品官人法,言:天朝选用,不尽人才。曹丕从之,乃行九品官人之法,至今已有月余。”
刘备不解,疑问道:“何谓九品官人法?”
诸葛亮解释道:“曹魏所行之九品官人法,乃是在在郡中选置中正,自公卿之下直至郎吏,德行才干均由中正评定。评定以中中为普通,往上直到上上,往下直到下下,共计九品。通过评定者,列入九品之分,其后方能量才授官。”
刘备追问道:“大汉立世凡四百年,有举茂才、推孝廉诸般铨选人才之法度,曹丕窃据中原,人才济济,何故行此法?”
诸葛亮没有直接回答,却道:“曹操死时乃是建安二十五年,因其之死,天子改号延康元年。延康二字,有延续小康之意,毋宁体现了天子希望维持当下局面之期盼。天子亦试图通过改元之举,打压曹魏篡位之气焰。”
刘备颔首道:“不错,正是如此。”
诸葛亮又道:“然则汉贼曹丕已有篡位之心,更愿视建安二十五年为大汉最后之年份,故在天子改元不久,曹丕旋即再次改元为黄初。管中窥豹,延康、黄初之争,实乃天子与曹氏之争,已到难以调和之境。”
刘备面现怒容,闷喝道:“乱臣贼子,朕恨不能生啖其肉!”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怒意,又问道:“只是,曹丕篡位与行此法又有何干系?”
诸葛亮道:“曹丕篡位之途,绝非一帆风顺。心怀大汉之忠臣虽历经曹氏数番清洗,然则大汉绵延四百余年,国恩浩荡,汉臣断无在旦夕间尽数改弦更张的可能。更何况,曹氏杀孽深重,昔日杀皇后伏氏,开国名臣之后的耿氏便对曹氏多有违抗。故曹丕在篡位后,为求稳固权势,对于汉臣之拿捏便当提上日程。他行九品官人法,修正对官吏的选拔之法,将官员评定、任命之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是如此。曹丕此举,倒颇有乃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气概。”
刘备终究人中龙凤,稍一点拨,便领悟过来。
他本想再问得细些,忽见在边上一直沉默倾听的刘禅居然也在缓缓点头,一副颇有心得的模样。
他心中讶异,有心考教,便侧首问道:“阿斗,你懂得这九品官人法之要了么?”
刘禅不料突然被父亲点名,浑身一颤,旋即跪坐而起,稍作沉吟,抱拳回道:
“孩儿以为,郡县中的中正官对大汉官员进行评定时,定会受到曹丕那厮的授意。哪个听话,哪个就能得上品之评价,哪个不听话,那自然只能得下品之评价。汉臣们若要在曹魏治下保全官位家世,焉能不遵循此法?如此一来,曹丕可便可在不动声色间,迫使汉臣俯首称臣。此人行事,当真阴险啊。”
说到这儿,刘禅抬头看了刘备一眼,小心翼翼问道:“也不知道孩儿回答得对不对。”
刘备却是愣住了。刘禅这一番话深入浅出,将曹丕行九品官人法的缘由解释得鞭辟入里,显然已经完全理解了曹丕隐藏在此法背后的政治意图。
“阿斗平日学习经义,只会哈欠连天,进展极慢,不想对于政事,竟有这般见识?”
刘备心道孺子可教,老怀快慰,不觉露出赞许的笑容。
边上的诸葛亮早已笑道:“太子天资聪慧,一点就透。”
刘禅难得受到父亲和诸葛亮的表扬,颇有些不好意思,陪着左右笑了几声,重又退回座位。
经刘禅这一打岔,刘备怒气纾解了不少,闲聊了几句,又问起东吴近况。
诸葛亮道:“曹丕篡位之举,颇助涨吴侯孙权之野心。据洛阳和建业细作传来的消息,吴侯已向曹丕请封吴王。”
这番话令刘备额间青筋暴露,拍案怒喝道:“乱臣贼子怎敢视我汉室社稷为私产?朕恨不得即刻提兵北上,摘二人项上人头!”
“父亲息怒,小心身体啊。”刘禅吓了一跳,急忙上前安慰。
见儿子这般关心,刘备强压怒气,摇了摇头,示意无妨,闭目沉思好半晌,方叹息道:
“可惜南中未定,天下将变未变,这北伐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陛下,这可未必。”诸葛亮羽扇轻摇,轻声笑道。
“什么!”刘备闻言,双目含光,顿时坐直身子,忙问道:“军师必有以教我!”
他心情激动,不假思索之下,竟然恢复了昔日的称呼。
诸葛亮朗声道:“启禀陛下,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年秋收已过,诸郡粮秣之数,俱已汇总成册,万幸风调雨顺,收成甚佳,益州诸郡县共计得粮百万石,可供十万大军征战半年支用。”
他顿了顿,继续道:“再说汉中那边,荆州军民自远赴汉中后,幸姜维均田得时,关平安抚得当,吕乂教习得法,百姓皆安居乐业,今汉中积谷百万斛,随时可供驱策。”
刘备精神微振,颔首赞道:“朕年老力衰,这都是孔明你的功劳啊。”
说到这里,他忽又叹息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言固然不假,只是南中未平,孙权虎视眈眈,仓促北伐,恐难遽成啊。”
诸葛亮长身而起,从怀中掏出一张小小的纸条,交予刘备手上:
“正要报知陛下。臣入宫前,刚得了南中飞鸽传书,十数日前,姜维汇同李恢,已然平灭朱褒之乱,定下一个月后共击雍闿。”
刘备闻言,豁然起身,接过纸条,细细看了一遍,面上已经堆满笑容:“先破高定,再灭朱褒,南中三叛,已去其二,好一个姜伯约!好一个李德昂!孔明,这都是你慧眼识珠,举荐有功啊!”
诸葛亮谦虚道:“二人蒙陛下简拔,自当衷心国事……”
他微微欠了欠身子,又道:“尤其姜维此去,以盐铁联营之策,尽收朱提、越巂豪族大姓之心,取汉夷精兵一万四千,粮草军资无数;再兴朱提铜矿,行余铜官买法,朝廷每年可得铜数万斤,如此一来,蜀中物价腾飞之患可迎刃而解矣。据报,首批一千斤铜,当于月后送达成都。”
“当真?”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心情激荡,左右踱步不止,口中喃喃念道:
“南中大姓归心,则南中平复,指日可待也!眼下兵精粮足,北伐之期当不远,不远矣!”
诸葛亮摇动扇子,笑而不语。他知道刘备需要时间消化这许多好消息。
刘备踱步好一会儿,似乎又想到一事,猛地顿住,皱眉道:
“只是孙权那厮居心叵测,我军北伐,益州空虚,难保其不会再行背后捅刀之举。”
诸葛亮道:“方才说到吴侯欲向曹丕讨封吴王之位。曹丕命其送子到洛阳为质,吴侯诸般推诿,事魏不恭,一来二去,曹丕甚恨之,两家芥蒂颇深。又闻,魏之曹真破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联军,业已讨平凉州,曹丕欲令曹真班师回朝,督中外军事。以臣观之,曹丕有伐吴之志亦,所患着,唯陛下趁势北伐矣。”
这便是三国鼎立之特点——汉欲伐魏,担心东吴趁虚而入;魏欲伐吴,也担心蜀汉趁势北进。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其中一方有实力同时吞并两方,或者两方立下牢靠的同盟,共同对付另一方,这才是出兵的前提,否则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单方出兵。
刘备当然深谙此理,颔首之余,疑问道:“如何方能打破僵局?”
诸葛亮朗声道:“臣有一计,许可令曹丕减轻对益州之戒备,放心进攻东吴。”
刘备双目精光毕露:“计将安出?”
诸葛亮道:“将南中之乱的消息,小而大之,广而告之,通过细作、商贾大肆播于天下。”
刘备迟疑道:“为何数月之前严令各部官员保守秘密,今日却反其道而行之?”
诸葛亮沉声道:“《孙子》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昔日南中之乱仓促而起,平复不知所期,又值魏吴交好,臣只能令各部官员保守秘密,为的是不让魏吴两家联手,趁势来欺;而彼一时,此一时,如今叛乱将息,魏吴生隙,正好以弱示之,令其放心争斗。倘若此计成真,曹真既入洛阳,则雍凉空虚,陛下若至,当可传檄而定。吴侯亦忙于应对曹丕,更无进取益州之力矣。”
“好!好!好!”刘备骤闻北伐在望,胸间似烧起火来,激动之下,直说了三个“好”字。
诸葛亮又道:“若臣示弱之计能侥幸瞒过曹丕,剩余之关键,便在于姜维。观其南下以来,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心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也,又兼其熟知雍凉形胜,北伐先锋之选,不做第二人想。以臣之见,曹丕发兵攻吴之际,便该是姜维平南归来之时。只是此间火候,不徐不疾,甚难拿捏,也不知其能否达成。”
还不及刘备说法,刘禅忽起身,大着胆子道:“请父亲和先生放心,姜将军定当不负所望!”
“哦?”诸葛亮望着刘禅,笑道:“太子对伯约可是信心十足啊。”
“不错!”刘禅站直了身子,正色道:“姜将军从不曾教我失望,我对姜将军既敬且爱,万分信任,就好比,父亲对先生之信任一般无异。”
诸葛亮闻言,下意识向刘备望去,正见刘备目中含笑,也在看他。
大笑间,刘备走到刘禅跟前,本想拍了拍他的脑袋,停顿了半息,终于还是落在他的肩膀。
“你说的不错,为父对军师,也是既敬且爱,万分信任……我的阿斗,终究是长大了……也罢,你既如此看重伯约,等他凯旋,为父封他做太子少傅,加当阳亭侯可好?”
刘禅忙不迭点头,心中亦暗自发下宏愿:
“姜将军,你可千万莫要让我父亲失望,定要早日凯旋,助我父亲北伐,遂他毕生之心愿。我虽不能封你官爵,但若有所求,必倾我所有,竭力报答。”
距离南中千里之外的成都宫城之中,刘备与诸葛亮正围炉而坐,讨论天下大势,太子刘禅一脸恭敬,跪坐一旁。
自曹丕篡汉一来,刘备心心念念得便是发兵北伐,他时刻关注曹魏与孙吴朝野动向,静候“天下将变”之机。
故魏吴两处每有消息传来,他就要召请诸葛亮商讨一番。而刘禅年岁渐长,刘备有心让他多见识历练,也时常带在身边。
今日的议题,是细作从洛阳方面传来的曹魏正在实行的九品官人法。
诸葛亮羽扇纶巾,对此早有准备。他羽扇轻摇,从容道:
“九品官人法之始,在于不久前蒋济上表之《万机论》八卷,论曰:夫君正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曹丕称善,随后陈群献九品官人法,言:天朝选用,不尽人才。曹丕从之,乃行九品官人之法,至今已有月余。”
刘备不解,疑问道:“何谓九品官人法?”
诸葛亮解释道:“曹魏所行之九品官人法,乃是在在郡中选置中正,自公卿之下直至郎吏,德行才干均由中正评定。评定以中中为普通,往上直到上上,往下直到下下,共计九品。通过评定者,列入九品之分,其后方能量才授官。”
刘备追问道:“大汉立世凡四百年,有举茂才、推孝廉诸般铨选人才之法度,曹丕窃据中原,人才济济,何故行此法?”
诸葛亮没有直接回答,却道:“曹操死时乃是建安二十五年,因其之死,天子改号延康元年。延康二字,有延续小康之意,毋宁体现了天子希望维持当下局面之期盼。天子亦试图通过改元之举,打压曹魏篡位之气焰。”
刘备颔首道:“不错,正是如此。”
诸葛亮又道:“然则汉贼曹丕已有篡位之心,更愿视建安二十五年为大汉最后之年份,故在天子改元不久,曹丕旋即再次改元为黄初。管中窥豹,延康、黄初之争,实乃天子与曹氏之争,已到难以调和之境。”
刘备面现怒容,闷喝道:“乱臣贼子,朕恨不能生啖其肉!”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怒意,又问道:“只是,曹丕篡位与行此法又有何干系?”
诸葛亮道:“曹丕篡位之途,绝非一帆风顺。心怀大汉之忠臣虽历经曹氏数番清洗,然则大汉绵延四百余年,国恩浩荡,汉臣断无在旦夕间尽数改弦更张的可能。更何况,曹氏杀孽深重,昔日杀皇后伏氏,开国名臣之后的耿氏便对曹氏多有违抗。故曹丕在篡位后,为求稳固权势,对于汉臣之拿捏便当提上日程。他行九品官人法,修正对官吏的选拔之法,将官员评定、任命之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是如此。曹丕此举,倒颇有乃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气概。”
刘备终究人中龙凤,稍一点拨,便领悟过来。
他本想再问得细些,忽见在边上一直沉默倾听的刘禅居然也在缓缓点头,一副颇有心得的模样。
他心中讶异,有心考教,便侧首问道:“阿斗,你懂得这九品官人法之要了么?”
刘禅不料突然被父亲点名,浑身一颤,旋即跪坐而起,稍作沉吟,抱拳回道:
“孩儿以为,郡县中的中正官对大汉官员进行评定时,定会受到曹丕那厮的授意。哪个听话,哪个就能得上品之评价,哪个不听话,那自然只能得下品之评价。汉臣们若要在曹魏治下保全官位家世,焉能不遵循此法?如此一来,曹丕可便可在不动声色间,迫使汉臣俯首称臣。此人行事,当真阴险啊。”
说到这儿,刘禅抬头看了刘备一眼,小心翼翼问道:“也不知道孩儿回答得对不对。”
刘备却是愣住了。刘禅这一番话深入浅出,将曹丕行九品官人法的缘由解释得鞭辟入里,显然已经完全理解了曹丕隐藏在此法背后的政治意图。
“阿斗平日学习经义,只会哈欠连天,进展极慢,不想对于政事,竟有这般见识?”
刘备心道孺子可教,老怀快慰,不觉露出赞许的笑容。
边上的诸葛亮早已笑道:“太子天资聪慧,一点就透。”
刘禅难得受到父亲和诸葛亮的表扬,颇有些不好意思,陪着左右笑了几声,重又退回座位。
经刘禅这一打岔,刘备怒气纾解了不少,闲聊了几句,又问起东吴近况。
诸葛亮道:“曹丕篡位之举,颇助涨吴侯孙权之野心。据洛阳和建业细作传来的消息,吴侯已向曹丕请封吴王。”
这番话令刘备额间青筋暴露,拍案怒喝道:“乱臣贼子怎敢视我汉室社稷为私产?朕恨不得即刻提兵北上,摘二人项上人头!”
“父亲息怒,小心身体啊。”刘禅吓了一跳,急忙上前安慰。
见儿子这般关心,刘备强压怒气,摇了摇头,示意无妨,闭目沉思好半晌,方叹息道:
“可惜南中未定,天下将变未变,这北伐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陛下,这可未必。”诸葛亮羽扇轻摇,轻声笑道。
“什么!”刘备闻言,双目含光,顿时坐直身子,忙问道:“军师必有以教我!”
他心情激动,不假思索之下,竟然恢复了昔日的称呼。
诸葛亮朗声道:“启禀陛下,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年秋收已过,诸郡粮秣之数,俱已汇总成册,万幸风调雨顺,收成甚佳,益州诸郡县共计得粮百万石,可供十万大军征战半年支用。”
他顿了顿,继续道:“再说汉中那边,荆州军民自远赴汉中后,幸姜维均田得时,关平安抚得当,吕乂教习得法,百姓皆安居乐业,今汉中积谷百万斛,随时可供驱策。”
刘备精神微振,颔首赞道:“朕年老力衰,这都是孔明你的功劳啊。”
说到这里,他忽又叹息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言固然不假,只是南中未平,孙权虎视眈眈,仓促北伐,恐难遽成啊。”
诸葛亮长身而起,从怀中掏出一张小小的纸条,交予刘备手上:
“正要报知陛下。臣入宫前,刚得了南中飞鸽传书,十数日前,姜维汇同李恢,已然平灭朱褒之乱,定下一个月后共击雍闿。”
刘备闻言,豁然起身,接过纸条,细细看了一遍,面上已经堆满笑容:“先破高定,再灭朱褒,南中三叛,已去其二,好一个姜伯约!好一个李德昂!孔明,这都是你慧眼识珠,举荐有功啊!”
诸葛亮谦虚道:“二人蒙陛下简拔,自当衷心国事……”
他微微欠了欠身子,又道:“尤其姜维此去,以盐铁联营之策,尽收朱提、越巂豪族大姓之心,取汉夷精兵一万四千,粮草军资无数;再兴朱提铜矿,行余铜官买法,朝廷每年可得铜数万斤,如此一来,蜀中物价腾飞之患可迎刃而解矣。据报,首批一千斤铜,当于月后送达成都。”
“当真?”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心情激荡,左右踱步不止,口中喃喃念道:
“南中大姓归心,则南中平复,指日可待也!眼下兵精粮足,北伐之期当不远,不远矣!”
诸葛亮摇动扇子,笑而不语。他知道刘备需要时间消化这许多好消息。
刘备踱步好一会儿,似乎又想到一事,猛地顿住,皱眉道:
“只是孙权那厮居心叵测,我军北伐,益州空虚,难保其不会再行背后捅刀之举。”
诸葛亮道:“方才说到吴侯欲向曹丕讨封吴王之位。曹丕命其送子到洛阳为质,吴侯诸般推诿,事魏不恭,一来二去,曹丕甚恨之,两家芥蒂颇深。又闻,魏之曹真破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联军,业已讨平凉州,曹丕欲令曹真班师回朝,督中外军事。以臣观之,曹丕有伐吴之志亦,所患着,唯陛下趁势北伐矣。”
这便是三国鼎立之特点——汉欲伐魏,担心东吴趁虚而入;魏欲伐吴,也担心蜀汉趁势北进。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除非其中一方有实力同时吞并两方,或者两方立下牢靠的同盟,共同对付另一方,这才是出兵的前提,否则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单方出兵。
刘备当然深谙此理,颔首之余,疑问道:“如何方能打破僵局?”
诸葛亮朗声道:“臣有一计,许可令曹丕减轻对益州之戒备,放心进攻东吴。”
刘备双目精光毕露:“计将安出?”
诸葛亮道:“将南中之乱的消息,小而大之,广而告之,通过细作、商贾大肆播于天下。”
刘备迟疑道:“为何数月之前严令各部官员保守秘密,今日却反其道而行之?”
诸葛亮沉声道:“《孙子》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昔日南中之乱仓促而起,平复不知所期,又值魏吴交好,臣只能令各部官员保守秘密,为的是不让魏吴两家联手,趁势来欺;而彼一时,此一时,如今叛乱将息,魏吴生隙,正好以弱示之,令其放心争斗。倘若此计成真,曹真既入洛阳,则雍凉空虚,陛下若至,当可传檄而定。吴侯亦忙于应对曹丕,更无进取益州之力矣。”
“好!好!好!”刘备骤闻北伐在望,胸间似烧起火来,激动之下,直说了三个“好”字。
诸葛亮又道:“若臣示弱之计能侥幸瞒过曹丕,剩余之关键,便在于姜维。观其南下以来,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心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也,又兼其熟知雍凉形胜,北伐先锋之选,不做第二人想。以臣之见,曹丕发兵攻吴之际,便该是姜维平南归来之时。只是此间火候,不徐不疾,甚难拿捏,也不知其能否达成。”
还不及刘备说法,刘禅忽起身,大着胆子道:“请父亲和先生放心,姜将军定当不负所望!”
“哦?”诸葛亮望着刘禅,笑道:“太子对伯约可是信心十足啊。”
“不错!”刘禅站直了身子,正色道:“姜将军从不曾教我失望,我对姜将军既敬且爱,万分信任,就好比,父亲对先生之信任一般无异。”
诸葛亮闻言,下意识向刘备望去,正见刘备目中含笑,也在看他。
大笑间,刘备走到刘禅跟前,本想拍了拍他的脑袋,停顿了半息,终于还是落在他的肩膀。
“你说的不错,为父对军师,也是既敬且爱,万分信任……我的阿斗,终究是长大了……也罢,你既如此看重伯约,等他凯旋,为父封他做太子少傅,加当阳亭侯可好?”
刘禅忙不迭点头,心中亦暗自发下宏愿:
“姜将军,你可千万莫要让我父亲失望,定要早日凯旋,助我父亲北伐,遂他毕生之心愿。我虽不能封你官爵,但若有所求,必倾我所有,竭力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