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迁都之议(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保之所以提出迁都之议不光是因为他是穿越者,知道后来王朝的都城设置的趋势是往东迁移,长安也是自唐代以后基本和中国王朝的都城绝缘了,他提议迁都乃是因为长安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得不面对。
王朝首都东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关系,另一个就是关中地区的没落。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关系暂且不论,只说说关中地区的不利因素。
后世的学者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帝国时期的秦汉,第二帝国时期的隋唐,以及第三帝国时期的明清。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在第一、第二帝国时期一直担负着首都的功能区。
古时的关中在秦汉时期还是比较富庶的,到了隋唐王朝时期已经处于开发过度的状态了。古代中国素有关中富庶之说,本来山川四固土地肥沃的天然优势是从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绝佳的建都地区。
但是首都地区人口的过度富集导致了关中地区的植被开垦和森林砍伐加剧,从而引起关中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当时的民谚就有言:泾水一斗其泥数升,由此可见关中地区水土流失的程度,水土流失的最根本结果就是导致了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一年不如一年。
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关中的粮食生产越来越贫乏,大唐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已解决长安的粮荒。唐初,漕运规模不大。
太宗贞观、永徽之际,长安食粟米主要依赖关中自给,每年从山东(崤山以东)转运至关中者不过一、二十万石。
到了高宗时期,长安的缺粮状况已经开始显现,高宗及武后时常东巡就是因为长安缺粮,他们不得不携带百官及宫人去洛阳“就食”。
玄宗开元初,每年约运一百万石,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三年才运七百万石。天宝中,每年约运二百五十万石,京师依赖江淮漕运。只要藩镇隔绝,“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
德宗贞元初(公元785年)“太仓供天子六宫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于是增江淮之运,从浙江东西道、江西、湖广、鄂岳、福建、岭南,共运粟米三百万石,江西节度使韩滉、淮南节度使杜亚,运至东、西渭桥仓。德宗得知后“遽至东宫,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李保看着众人,他开口道:“文稿纸上已经把我的理由全都罗列出来,从文稿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长安作为首都对漕运的依赖早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但是如今的大唐一穷二白什么都缺,大运河到洛阳段和黄河到汴州段的都已瘀滞多年了,要想疏浚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两样都是如今大唐最为匮乏的。
再加上过去几年中黄巢匪乱以及藩镇乱兵对长安的破坏十分严重,曾经美轮美奂的大明宫如今已经被黄巢匪军烧成了一片废墟。官家还都以来这些时日一直都是闷闷不乐的,这几日又病了,估计也是因为长安太过破败所致。
如今长安的粮食都是经过长江漕运再经由陆路转运过来的,这样的花费十分巨大,所以我才提议迁都。”
郑畋和杨严虽说起初心中震惊,但是他们看过李保的文稿后再加上李保说的话也是在理,于是他们两人基本上已经认可了李保的提案。
但是迁都之事牵涉太大,不可不慎重,于是郑畋开口道:“六郎提议迁都,那这迁都的地点可定下了?”
赵志钊一直都没有发言,他知道既然吉王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他肯定通盘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想必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于是他也不急,只盯着李保看,他知道李保会把中意的地方告诉大家的。
“我自己也想过一些地方,但是还拿不准,我说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另外我把我考虑作为京都的地方挑选依据说出来,大家先听听合不合理。”
杨严和郑畋相视一笑,点头道:“就知道你的鬼点子多,行了,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我选择首都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文化昌明的中心区域,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主要体现在利于统治和地域富庶,土地肥沃能够供养大量人口;二有天然的山川地理防卫优势,容易在军事上保护,而且有一定后撤的腹地;三有河流经过,方便漕运、水运。”
“那大王选择的地方有那几个,快点说出来吧,某都等不急了。”徐安文说道,作为李保核心决策圈的新人,徐安文虽然年岁不小了,但是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
“我初步选择了洛阳、汴州(开封)、幽州(北京)、襄阳四个地方,大家都来议一议吧。”李保说完就坐在了座位上不再言语,其他几人则是小声交谈起来。
李保提议的这四个地方,其中汴州(开封)和幽州(北京)是后世王朝定都所在,因此他把这两个地方加了上去。
但是以大唐如今的形势来看,幽州被郑畋和杨严认同的几率不高,毕竟兴起于东北的契丹和女真等少数民族在此时还只是边界小族不值一提。
洛阳处于黄河漕运和京杭大运河的有利位置,更是千年王都所在,还是大唐历来的陪都所在。但是洛阳这些年来屡经战乱破败不堪,黄河瘀滞一时半会还没法清理。
而且黄巢匪乱把个中原地区弄得是白骨千里,疲敝不堪,作为首都需要的人气和影响力就大打折扣了。
汴州也是中原大城,并处于黄河漕运的枢纽位置,作为都城也有有利之处。不然五代和北宋就不会选择此地作为都城了。
不过如今秦宗权反叛,再加上汴州周边无险可守,如今幽云十六州还在,若是一旦失去,汴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十分不利,杨严和郑畋认同的几率也不会太高。
剩下的襄阳却是这几个城市中最为合适的地方了,首先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周围山川险要充足,是唯一一个可以和关中地区媲美的都城区域。
而且襄阳在古时就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从襄阳到四面八方都有便捷的通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数次议立襄阳为都,而在大唐历史上就有过两次议立襄阳为都的。
最早的一次是高祖李渊因为突厥袭扰长安的缘故,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到全国考察建都选址之事,曾把襄阳列为首选。第二次是在唐昭宗时期国子监博士朱朴认为襄阳得天独厚,而李保也最为中意襄阳。
不过他中意不行,必须得先说服杨严和郑畋,毕竟他们二人在朝堂和民间有着强大的威望。
等了许久,众人基本议论完毕,郑畋看了看李保,他开口道:“六郎列出这四个地方,想必六郎已经有了中意的地方,不知是哪里,说出来看看是否和某等的选定的一致。”
“我最中意的乃是襄阳,不知道众位觉得如何?”
李保说完,郑畋和杨严互相对望,他们眼中都有些失望,杨严捻须说道:“某和郑相商议后觉得洛阳最为合适而襄阳也是不错,不过毕竟人心思稳,若是贸然迁都襄阳只怕大唐国祚堪忧啊。”
杨严的话代表了众人的心声,大唐如今的境地中枢的威权基本已经荡然无存了,若是再把大唐的国都改换了,那大唐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和认同感只会降的更加低了。
从古到今迁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迁都之路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政变,对王朝和国民造成的影响极为深远深刻。
远的不说,就说原来历史上朱温做大后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当时上至天子昭宗下至黎民百姓全都嚎哭不止,从长安到洛阳沿途的民众死伤无数,堪称悲惨之路。
而作为李保的迁都方略他也不会急功冒进的,这迁都之事须得缓缓行之,毕竟李保知道历史发展的大势,江南地区以后会越来越发达,而长江水道航运的效率也因为黄河水患越来越频繁而得以发展迅猛。
另外日后的航海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把都城建在长江边上也是未雨绸缪十分有必要。另外襄阳距离蜀中也近一些,也更符合经济腹地和辐射圈的概念。
但是这些都不是李保可以用来说服郑畋和杨严的因素,他必须从更高的角度来说服他们,“襄阳比洛阳更加适合的原因就是因为襄阳是一个干净的地域,如此一来就可以割断原来大唐的王公和贵族的拖累和牵制。
长安和洛阳是大唐的王都,所以关中及三辅遍布王公贵族的封地和食邑,而李保出现后,黄巢乱匪对于王公百官的大肆屠戮并没有实现,反而他们都活的好好的。这样一来,关中地区他们的势力还存在着,因此关中地区的亲贵势力十分雄厚。
李保带领的渭州集团大都是从社会底层上来的,他们富有朝气,但却缺乏社会基础。日后李保开拓进取后,势必要产生新的贵族集团,他们势必要和旧有的贵族阶层产生冲突,所以李保为长远计也是要选择襄阳作为新都城。
郑畋和杨严听了李保的理由后,他们沉默了,思虑良久,他们艰难的点了点头。毕竟李保所说的话关系着新生的渭州集团和大唐的新生,他们必须要站在李保的角度看待问题。
于是迁都之议到此形成了决议,而要把襄阳作为新都城所要做的事情,首要一条就是得先把襄阳夺过来。
李保之所以提出迁都之议不光是因为他是穿越者,知道后来王朝的都城设置的趋势是往东迁移,长安也是自唐代以后基本和中国王朝的都城绝缘了,他提议迁都乃是因为长安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得不面对。
王朝首都东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关系,另一个就是关中地区的没落。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关系暂且不论,只说说关中地区的不利因素。
后世的学者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帝国时期的秦汉,第二帝国时期的隋唐,以及第三帝国时期的明清。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在第一、第二帝国时期一直担负着首都的功能区。
古时的关中在秦汉时期还是比较富庶的,到了隋唐王朝时期已经处于开发过度的状态了。古代中国素有关中富庶之说,本来山川四固土地肥沃的天然优势是从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绝佳的建都地区。
但是首都地区人口的过度富集导致了关中地区的植被开垦和森林砍伐加剧,从而引起关中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当时的民谚就有言:泾水一斗其泥数升,由此可见关中地区水土流失的程度,水土流失的最根本结果就是导致了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一年不如一年。
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关中的粮食生产越来越贫乏,大唐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已解决长安的粮荒。唐初,漕运规模不大。
太宗贞观、永徽之际,长安食粟米主要依赖关中自给,每年从山东(崤山以东)转运至关中者不过一、二十万石。
到了高宗时期,长安的缺粮状况已经开始显现,高宗及武后时常东巡就是因为长安缺粮,他们不得不携带百官及宫人去洛阳“就食”。
玄宗开元初,每年约运一百万石,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三年才运七百万石。天宝中,每年约运二百五十万石,京师依赖江淮漕运。只要藩镇隔绝,“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
德宗贞元初(公元785年)“太仓供天子六宫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于是增江淮之运,从浙江东西道、江西、湖广、鄂岳、福建、岭南,共运粟米三百万石,江西节度使韩滉、淮南节度使杜亚,运至东、西渭桥仓。德宗得知后“遽至东宫,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李保看着众人,他开口道:“文稿纸上已经把我的理由全都罗列出来,从文稿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长安作为首都对漕运的依赖早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但是如今的大唐一穷二白什么都缺,大运河到洛阳段和黄河到汴州段的都已瘀滞多年了,要想疏浚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两样都是如今大唐最为匮乏的。
再加上过去几年中黄巢匪乱以及藩镇乱兵对长安的破坏十分严重,曾经美轮美奂的大明宫如今已经被黄巢匪军烧成了一片废墟。官家还都以来这些时日一直都是闷闷不乐的,这几日又病了,估计也是因为长安太过破败所致。
如今长安的粮食都是经过长江漕运再经由陆路转运过来的,这样的花费十分巨大,所以我才提议迁都。”
郑畋和杨严虽说起初心中震惊,但是他们看过李保的文稿后再加上李保说的话也是在理,于是他们两人基本上已经认可了李保的提案。
但是迁都之事牵涉太大,不可不慎重,于是郑畋开口道:“六郎提议迁都,那这迁都的地点可定下了?”
赵志钊一直都没有发言,他知道既然吉王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他肯定通盘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想必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于是他也不急,只盯着李保看,他知道李保会把中意的地方告诉大家的。
“我自己也想过一些地方,但是还拿不准,我说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另外我把我考虑作为京都的地方挑选依据说出来,大家先听听合不合理。”
杨严和郑畋相视一笑,点头道:“就知道你的鬼点子多,行了,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我选择首都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文化昌明的中心区域,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主要体现在利于统治和地域富庶,土地肥沃能够供养大量人口;二有天然的山川地理防卫优势,容易在军事上保护,而且有一定后撤的腹地;三有河流经过,方便漕运、水运。”
“那大王选择的地方有那几个,快点说出来吧,某都等不急了。”徐安文说道,作为李保核心决策圈的新人,徐安文虽然年岁不小了,但是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
“我初步选择了洛阳、汴州(开封)、幽州(北京)、襄阳四个地方,大家都来议一议吧。”李保说完就坐在了座位上不再言语,其他几人则是小声交谈起来。
李保提议的这四个地方,其中汴州(开封)和幽州(北京)是后世王朝定都所在,因此他把这两个地方加了上去。
但是以大唐如今的形势来看,幽州被郑畋和杨严认同的几率不高,毕竟兴起于东北的契丹和女真等少数民族在此时还只是边界小族不值一提。
洛阳处于黄河漕运和京杭大运河的有利位置,更是千年王都所在,还是大唐历来的陪都所在。但是洛阳这些年来屡经战乱破败不堪,黄河瘀滞一时半会还没法清理。
而且黄巢匪乱把个中原地区弄得是白骨千里,疲敝不堪,作为首都需要的人气和影响力就大打折扣了。
汴州也是中原大城,并处于黄河漕运的枢纽位置,作为都城也有有利之处。不然五代和北宋就不会选择此地作为都城了。
不过如今秦宗权反叛,再加上汴州周边无险可守,如今幽云十六州还在,若是一旦失去,汴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十分不利,杨严和郑畋认同的几率也不会太高。
剩下的襄阳却是这几个城市中最为合适的地方了,首先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周围山川险要充足,是唯一一个可以和关中地区媲美的都城区域。
而且襄阳在古时就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从襄阳到四面八方都有便捷的通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数次议立襄阳为都,而在大唐历史上就有过两次议立襄阳为都的。
最早的一次是高祖李渊因为突厥袭扰长安的缘故,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到全国考察建都选址之事,曾把襄阳列为首选。第二次是在唐昭宗时期国子监博士朱朴认为襄阳得天独厚,而李保也最为中意襄阳。
不过他中意不行,必须得先说服杨严和郑畋,毕竟他们二人在朝堂和民间有着强大的威望。
等了许久,众人基本议论完毕,郑畋看了看李保,他开口道:“六郎列出这四个地方,想必六郎已经有了中意的地方,不知是哪里,说出来看看是否和某等的选定的一致。”
“我最中意的乃是襄阳,不知道众位觉得如何?”
李保说完,郑畋和杨严互相对望,他们眼中都有些失望,杨严捻须说道:“某和郑相商议后觉得洛阳最为合适而襄阳也是不错,不过毕竟人心思稳,若是贸然迁都襄阳只怕大唐国祚堪忧啊。”
杨严的话代表了众人的心声,大唐如今的境地中枢的威权基本已经荡然无存了,若是再把大唐的国都改换了,那大唐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和认同感只会降的更加低了。
从古到今迁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迁都之路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政变,对王朝和国民造成的影响极为深远深刻。
远的不说,就说原来历史上朱温做大后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当时上至天子昭宗下至黎民百姓全都嚎哭不止,从长安到洛阳沿途的民众死伤无数,堪称悲惨之路。
而作为李保的迁都方略他也不会急功冒进的,这迁都之事须得缓缓行之,毕竟李保知道历史发展的大势,江南地区以后会越来越发达,而长江水道航运的效率也因为黄河水患越来越频繁而得以发展迅猛。
另外日后的航海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把都城建在长江边上也是未雨绸缪十分有必要。另外襄阳距离蜀中也近一些,也更符合经济腹地和辐射圈的概念。
但是这些都不是李保可以用来说服郑畋和杨严的因素,他必须从更高的角度来说服他们,“襄阳比洛阳更加适合的原因就是因为襄阳是一个干净的地域,如此一来就可以割断原来大唐的王公和贵族的拖累和牵制。
长安和洛阳是大唐的王都,所以关中及三辅遍布王公贵族的封地和食邑,而李保出现后,黄巢乱匪对于王公百官的大肆屠戮并没有实现,反而他们都活的好好的。这样一来,关中地区他们的势力还存在着,因此关中地区的亲贵势力十分雄厚。
李保带领的渭州集团大都是从社会底层上来的,他们富有朝气,但却缺乏社会基础。日后李保开拓进取后,势必要产生新的贵族集团,他们势必要和旧有的贵族阶层产生冲突,所以李保为长远计也是要选择襄阳作为新都城。
郑畋和杨严听了李保的理由后,他们沉默了,思虑良久,他们艰难的点了点头。毕竟李保所说的话关系着新生的渭州集团和大唐的新生,他们必须要站在李保的角度看待问题。
于是迁都之议到此形成了决议,而要把襄阳作为新都城所要做的事情,首要一条就是得先把襄阳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