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集 18-20篇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八奔向自由
当命运之神向你关门时,上帝会打开一扇窗.
------西方谚语
(一)
泰国曼谷国际机场,一架银白式的巨型喷气式客机停在停机坪上,旅客开始登机了,一对看似姐妹的少女提着简单的行李进入机仓.在乘务员的指引下她俩找到了自已的坐位.此时机仓内的广播器响了,用泰语和英语提醒旅客: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请系好安全带.飞机先飞往日本东京,然后直飞美国纽约.
此时坐在靠舷窗位置的女孩莫瑙苞心里思潮翻滚:“走向自由的一天终于来到了.”飞机发动机的呼啸声突然充满了机仓各个角落,机身聚然震动,旅客心里顿时有收紧的感觉:呵!飞机升空了.随着舷窗外飘起的白云,莫瑙芭脑海里闪现出她母亲一帧帧画面:
在缅甸崎岖的丛林里,天生丽质的母亲抚育着三个孩子,繁重的、与日俱增的家务,并没有损害母亲柔软的身段和美丽的脸庞。母亲? 长长的、柔顺的黑发照样在微风中轻轻飘起,让她仙女般的面容似隐似现。她记得母亲为她准备金黄色的、甜美的南瓜饭时的情景,这一顿美味佳肴成为一个年青女孩的珍贵记忆。诚然,她也记得,在她7岁时,自已的手指触摸到了母亲背上挨抡伤而留下的疤痕。
回忆如同打开闸门的水流,在她脑海一股股涌出。她记得缅甸军队沿着缅泰边境对周围的山村居民进行周期性扫荡时对村民们留下的暴行:她的弟弟和一些村民为躲避军队的扫荡在途中病死于高烧,还有更多的人死于屠杀,其中包括她的父亲,她家的朋友,还有胜不胜数的其他人,死于当局控制下的士兵之手。所有这一切,如同发生在昨天那样的清晰: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她的家庭发生了分崩离析那一幕。
(二)
莫瑙苞的命运与缅甸克伦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她的遭遇就是克伦人现世生存情况的一面镜子。莫瑙苞家族无可奈何被卷进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缅甸内战,这一场内战长达60年之久。
克伦人是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占缅甸人口的7%,克伦人也是缅甸少数民族中为自由而斗争的多事一族。他们要求实现自由,一度离成功看来仅一步之遥。克伦人从19世纪末期开始帮助英国行政当局维持在缅甸苟延残喘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克伦人与英美站在一起反对日本法西斯,他们的作为得到了当时缅甸统治当局的同意。在缅甸恢复君主统治时,克伦人被告知他们要求自治的愿望能得到英国佬的同意。但是当缅甸于1948年独立时,英国人却忘记了他们对克伦人的承诺,缅甸军队司令官奈温发起一场进攻,将缅甸的部落统归于中央政府的领导。这种努力在1962年得到加强,奈温发动军事政变,成为国家的统治者。2002年奈温死去,但专制统治仍持续至今。
克伦人没有停止争取自治的斗争,“不自由毋宁死”,他们揭竿而起,走上了“抢杆子里出政权”的武装斗争道路。克伦人有自已的民族解放军和根据地,但他们仅有4,000名战士,其武器装备也是从越南战争时期,或是更早的年代得到,进入人员和装备老化趋势。现时缅甸军事当局对付克伦人的战略其实很简单,政府军进攻克伦人占据的村子,切断克伦的人粮食供应线和物资供应,迫使他们投降。当局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再次对克伦人实施奴隶般的统治,令男人干苦活,将女人当作**隶。
莫瑙苞命运的改变始于一次旅行。他们在老家呆不下去了,因为受到政府军箭在弦上般的迫害和残酷的攻击,为逃离危险,莫瑙苞的父母亲决定带孩子们以及仅有的一点细软渡过与泰国相望的界河,与其他难民一起到一个小渔村生活,那里他们认为可能比较安全。
这是一个国际边界区域,当缅甸的克伦人从对面的小山顶越过界河来到对面泰国边界,缅甸政府军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事,只是用炮轰击难民落脚的小渔村。莫瑙苞的家人与两位友人乘着缅军炮火的间隙再次越过界河,回到莫瑙苞父亲童年时居住,位于缅甸神秘山区,名叫塔奥克的村子,去接应仍留在那里的亲人。
莫瑙苞一家在边境的逃难之旅进行得相当艰苦,他们驾着牛车和朋友们一路上小心翼翼坚持走熟悉的旧路。当他们一行来到一处复杂的地段,这是过去缅甸王朝为他们的雇佣军修建的;路人一进入这区域,个个都将眼睛睁得像牛眼似的,心里似乎悬着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他们担心附近是否有军队活动的影子,对于政府军的劣迹,他们记忆犹新。
逃难者的眼光落在对面的山坡,他们确信现在已到了安全地带,“但是缅甸军队仍在山坡的那一边,”莫瑙苞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他们能听到我们的动静,他们离我们近在咫尺,”当缅军士兵们登上带有标志的巡逻船时,船上响起了炒豆似的抢声。
(三)
在泰国的难民营里,17岁的莫瑙苞柔声细语地讲着她从这里学来的英语,她的带有标志性的古桐色的皮肤,宽大的园脸盘和一头乌黑的瀑布似的长发,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她是缅甸克伦人。莫瑙苞侃侃而谈,她说着死亡、心绞痛和苦难,几乎是用着超然和异乎寻常的冷静态度诉说着,这一切仿佛并非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她那大而带着严肃眼光的眼睛,经常在谈话中出现最奇怪的时刻,瞬间变得似一汪清水,冰消瓦解。在某种意义上,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在缅甸克伦人中,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故事,只不过具体的情节不同而已。
界河那边的山坡上响起了抢声,莫瑙苞一家立马四处逃开以躲避射击,莫瑙苞和她母亲逃离了马路,躲在一棵树下。她们听到了愈来愈密集的抢声,不多久,莫瑙苞的母亲颓然倒在女儿旁边。“我爬到母亲身边,一次次地呼唤着:妈妈!”莫瑙苞回忆当时的情景,“妈妈没有回应”。此时夜幕已悄然降临,四周黑黝黝的,没有抢声的夜晚令人毛骨悚然。莫瑙苞用手探索着妈妈的身体,发现妈妈的胸部湿漉漉的一片,她摸到了妈妈中弹的胸膛流出来的,微温的血。“我知道母亲死了,四周被浓黑的夜色包裹,我又不能动弹,因为我害怕极了,我叫喊了许多次,但是不敢用太大的声音。”莫瑙苞倦缩在母亲身边,紧紧抱着她的身体,轻轻地抽泣。
没有抢声的旷野万籁俱寂。这时一个士兵蓦然从夜色中迭显,从母亲的尸体旁拉走了莫瑙苞。稍顷,那士兵问莫瑙苞,她的兄弟、姐妹和她父亲刚才发生的变故。她记得,“父亲问我:‘你妈妈在哪里?’我告诉他:‘妈妈死了’。”父亲听后双手急速地挥动着,请求那些当兵的同意他去看看妻子的尸体,并埋葬她。开始那帮士兵拒绝了父亲的请求,后来还是同意他去。
父亲寻着夜色,摸索着找到妻子的尸体,将她埋了。那帮士兵还以此为由鸣抢。尖厉的抢声穿透黑沉沉的夜空,仿佛在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示警,逃跑者的下场。士兵们没有继续为难莫瑙苞一家,他们似乎另有所图。
拂晓,那帮当兵的赶着莫瑙苞一家,来到附近的一处难民营,莫瑙苞一家成了难民营的成员。这里所有的人都在等待部队的开拔,难民们可能成为部队的“运输员”。
在缅甸王朝政权力图恢复其对国家统治时代,当地的土著民族被强迫征募为搬运物资的脚夫,像骡子似的为他们拖运东西;他们经常没有食物吃,没有水喝,当他们因肌饿,重活,而体力不支,累倒趴下,不能再干活时,等待他们的只是死亡。莫瑙苞的父亲不甘遭此厄运,决定率家逃跑。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他们逃出了难民营,来到一个叫塔奥克的地方。
莫瑙苞和她的家人与她的祖父母生活在这个小渔村约一年光景,在这段时间里,父亲像一个农活“巡视员”,在家人间来回奔波,每天顶着还未完全撤离天空的星星出门,晚上归来时已满天星斗。就这样算是把一个家支撑下来。由于莫瑙苞的弟弟早年夭折,她的祖母为了照顾好两个孙女,不容她们再有任何闪失,辛苦的老人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比莫瑙苞小3岁的妹妹帕扎苞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她因跛足被送到了泰国一个叫米拉的集中营,与她的亲戚呆在一起。莫瑙苞自已则回到缅甸的另一个村子,与她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父亲对她说:“不要担心,与外婆在一起,我要回来的。”
但是父亲食言了。就在莫瑙苞回到外婆家一星期后,他父亲与克伦族的伙伴外出打猎寻食,一队缅军士兵发现了他们,同行的打猎伙伴逃得快,但是莫瑙苞的父亲没那么幸运,被抓住了。“缅军士兵对我父亲拳打脚踢,”莫瑙苞回忆道,“他们击打他有半个小时,然后还是向他扣响了板机。父亲倒在血泊中。”
二年后,外婆将莫瑙苞送到在泰国集中营的妹妹帕扎苞那儿,姐妹俩得以团聚。她们俩相处得很好,非常高兴与自已的亲人生活在一起。但是细心的莫瑙苞和妹妹不约而同地想到,负担她们生活的亲戚们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不管怎样,又增加了一张要吃饭的嘴巴,他们几乎不能忍受下去。
父母亲在逃难中死于非命,幸存下来的亲戚家庭自顾不暇,没有心力,或者也不愿意负担她们姐妹今后的生活,这一对苦怜的“并蒂莲”在她们成长为豆寇少女前,面临着生与死的较量。
(四)
战争迫使多达2,000,000缅甸人民背井离乡,其中400,000人逃到泰国;迄今,至少有150,000人仍然生活在沿缅泰边境分布的集中营里。米拉集中营是在泰国最大的容纳缅甸难民的营地,座落在一座小山坡上;用竹子支撑起来的小茅屋星罗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贫民窟。住在这里的40,000居民最高的期望是拥有一个小的可畜养牲畜的厩栏,或是有几头属于自已的小猪;去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出现在梦中的奢望。
“泰国声称,这些位于泰境内的难民营,仅是提供临时遮风挡雨的地方,但现实是在这块土地上的难民已经在难民营里生儿育女;生下来的孩子们在这里成长,现在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了,”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泰国移民署官员艾尔登·哈格说。
夹在缅甸当局和反政府武装中间的泰国政府对境内的难民营早已不胜其烦,部分原因是出于安全考量,来自缅方对难民营的军事袭击增加了边境的安全风险。联合国已同意将愿意离开的难民安置到别的国家,他们去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大部分难民,约80,000人将去美国。2007年已有14,000人抵达美国,他们在圣弗浪西思科、纽约、达拉斯和其它州安家;今年还有17,000余人到达美国。
(五)
推动濒临绝境的缅甸难民成功脱离炮火纷飞的战场,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建立新生活,无疑是一项善举。在这项行动中有一个名叫杰姆·雅各宾的美国人成功开创这个事业。这对在缅甸生长的苦难的“并蒂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移居美国,莫瑙苞和巴扎苞姐妹奔向自由的目的要实现了。
杰姆·雅各宾是美国密西根州一个名为“基督自由国际”(cfi)慈善组织的负责人。这个组织在过去的十年中支持缅甸克伦人的事业,训练了背包医疗队用来救护和帮助缅甸境内因战事受到伤害的缅甸老百姓和病人;该组织还在难民营中建起了学校,让上不起学和因战争失学的孩童重回课堂。
莫瑙苞和帕扎苞姐妹俩就是学校中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因她们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被录取到cfi另一所学校去学习英语、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在此学习的学生们有望成为未来缅甸的接班人。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雇佣了全职管理人员,雅各宾还回到美国专门聘请美国教师,向他们登门求教。
在教职员工中,30岁出头的梅利莎·贝恩是一位软件管理师,她向难民营捐赠了10台新电脑。2003年9月她从美国的工作岗位离职,不远万里来到泰国的难民营,教难民营中的孩子们学习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少男少女们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电器设施,”梅利莎说,“我教他们怎样打开和关闭电脑,我还帮助他们创建了自已的身份证,上面有出生时间,姓名和照片。”
贝恩到马拉难民营的第一天,她遇到了巴扎苞,她情不自禁地盯着这个头发呈卷状,模样很虚弱的女孩,“我们仅有一次非常特殊的不期而遇”。在贝恩逗留此间的7个星期,她与巴扎苞的友谊发展得飞快,成了一对亲密无间的“忘年交”。
“她与我们讲笑话,逗得我们忘却了苦难的日子,她让我们快乐起来,”姐姐莫瑙苞诉说着她和贝恩之间的友情。贝恩很关心巴扎苞的跛足,她说:“请允许我以普通美国人的方式要求能为你做些什么?我想即使你的腿坏了,你看我们再努力一把,成不?充其量不过是现在的模样,不会比这更糟糕了。”贝恩为巴扎苞在泰国做手术掏腰包,她回到北加里福尼亚,卡罗拉多的家中,还与巴扎苞用电子邮件与写信的方式保持联系。
“当我从慈善组织听到这两个女孩可能考虑重新安置的消息,我的确是欣喜若狂,”贝恩说,“我一刻也不停地在想这件事,”贝恩与她的丈夫,马克都希望成为她们的抚养人。当莫瑙苞和巴扎苞听到美国老师的打算后,姐妹俩就在憧憬未来与“美国爸妈”分享即将重逢的快乐。
似乎是好事多磨,自那以后一年多过去了,这对姐妹仍然滞留在泰国。原来跨国认领孩子这样的事,对单身成年人或完整家庭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对于孤儿,因为要考虑各方的关系,这就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两个女孩在泰国马拉难民营的亲戚明确表态,他们不希望再看到姐妹俩回来与他们团聚,但是联合国难民官员不愿意将这种本已十分纤细的关系完全断裂;再则,在美国的贝恩夫妇也面临官方官僚主义式的吊难,他们最初提出的领养孩子的要求,在美国联邦非伴侣难民少年项目前卡了壳。由于这是一个涉及海外的重新安置,而莫瑙苞和巴扎苞姐妹俩并不住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她们俩在难民营),总部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城市农村项目(urm)也管不了此类“靠不上”的事。言则讲规则的西方似乎没有“打插边球”这样的“中国特色”,问题似乎陷入了僵局。
虽然孩子们来美的前景变得暗淡起来,但贝恩夫妇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们反倒信心十足地强化了他们抚育孩子的训练“课程”,比如:检查家里的各种设施、后花园的防盗门、还有各种保健卫生措施及日常训练安排,“我还写信给国会女议员,”贝恩说,“为求得两个缅甸女孩来美,6个月来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为此我们过了心力交瘁度日如年的日子长达一年。”
贝恩夫妇的努力与坚持终于得到了结果,他们申请领养的要求即将得到批准,“我们终于要成为她们的养父母了,这不是一纸保证的事,”贝恩说,“如果事情如我所希望的那样,我们知道还要做许多的事。将一对在成长中经受如此严重的心灵和身体创伤的少女带进家门,这绝不是件平常之事。”贝恩还说,“为了她们,我们的心痛得厉害。为了她们,也为了我们良心的安宁,所以,我要给她俩一次生活的机会,接受爱的机会。”
对于这一对即将与战火纷飞的祖国说一声再见的女孩,她们将自已的浴火重生与其看作是一件政治事件,毋宁说是个人命运的嬗变。姐妹俩深知在祖国发生的一切是人民的不幸,她俩希望自已的父老乡亲能获得自由之身,但这不过是她们一个简单的心愿而已。
“我想去与你的家庭一起生活,”莫瑙苞在最近写给贝恩的一封信上如是说,“我再也不能等下去了,我想在今年内成行,我不能没有你,我不想再失去你。爱你,你的女儿敬上。”
十九帕米尔之梦
向小帕米尔进发
地球人都知道帕米尔高原是生态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这里除了砾石,大风和山坡构成的“灰色世界”外,没有人类生存需要的绿色植物,更不用说姹紫嫣红的花儿和欢笑的鸟呜。但也有人挺而走险“到此一游”。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学家乔治?沙勒在鬼谷显现了他的身影。
乔治衣衫褴褛,神情疲惫,此刻停止脚步,手中仍然牵着一群满身毛茸茸的长着长角的牦牛,他神情狐疑:“这帮人是干什么的?”
原来在他面前突然钻出来一批人,他们大约6人,鬼影绰绰地出现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肩上扛着ak-47式的冲锋抢。这里出去就是著名的阿富汗东北的瓦克哈(wakhan)走廊。有几种可能性:
“冲我们而来的人要么是荷抢实弹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他们鬼鬼祟祟地似乎在寻找“目标”下手,要么就是我们在边境上巡逻的政府军士兵。”沙勒心想。
“您好!祝您平安。”我们的向导萨富雷?卡恩极力向来者表示友好,然后他压低声音说,“乔治,你可能要‘秀’一下你朋友的东西了”。
沙勒点点头,将手伸进帆布包找出一张纸条,这是当地部落首领给他的安全证明。有了它,我们可以在这片与外界隔绝的土地上拥有少许的自由和安全感;如果没有它,我们将面对麻烦和不确定的命运。
在沙勒遇见来者之前,向导萨富雷蹙着眉也给这位世界顶尖的生物学家找了一条“出路”,现在不期而遇一支巡逻队,“畦!”萨富雷叫着冲向走来的大兵。沙勒和萨富雷交换了一下眼色,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我们安全了。”
73岁的科学家沙勒出生在德国,他长得高而瘦削,有一付深邃的眼睛和一个略带鹰钩状的鼻子。他爱整洁,每天早晨都要把头发梳得有模有样,下巴刮得如保鲜膜,即便是出野外,这样的“装修”也一丝不苟。
沙勒和他的探险队曾在海拔4267米的高原地区每天步行8小时,连续走了一个多星期,他也没显出疲态。
眼下,阿富汗向导见到了士兵,逐一拥抱后,沙勒出示了手写的像螺丝似的文字,并把它交给了一个面容憔悴的、留着胡须的男人;此人确认自已是巡逻队的头儿。
“走出此地你们要做些什么?”一个士兵问道,眼睛扫视着我们12个笨蛋,其中多达一半的人是当地讲瓦克希(wakhi)语的脚夫,还有3名外国人——沙勒、摄影家德思?沃尔特和记者本人。
外部世界的人们很少有机会访问这条国际“走廊”,狭隘的山间小道像一节节弯曲的手指在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直至中国蜿蜒伸展,长达306公里。“我们在寻找‘马可?波罗羊’,”沙勒说。
上个星期,我们考察队就离开了最后一条通道,朝位于兴都库什(hindu
kush)北边的小帕米尔前进,然后又到了著名的韦克哈山麓
(wakhan)。
巡逻小分队的头儿眉头又紧锁起来,他说这里没有一个可以为一个非武装的研究团队开派对的会所。巡逻队到达营地还要几天,他会派几名士兵护送我们到小帕米尔。沙勒向头儿躬身,并将他的手紧紧地捂在自已的胸部,表示礼谢和敬意。
我们离开了,那时才8月,山里已开始下雪了。
构想“国际和平峰”
沙勒此次来到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西部一角也许是追求他50年事业生涯中最具雄心的一幕——他要在地跨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的漩涡纷争之地,创立一个“国际和平峰”。与这个和平峰齐名的是,在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妙不可言的野生羊——马可?波罗羊,这些野生动物分布在迷津似的崇山峻岭中的瓦克哈走廊,与当地放牧人相依为命。
这个地区的羊群也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它以螺旋状的、长达6英尺的羊角闻名,使它成了国际猎手的神秘战利品和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的瓦克希人的珍稀佳肴。“马可?波罗是一种美丽的动物”沙勒插话道,“马可?波罗羊生活在这里非常好,正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
就像其它一些被人称为“神兽”的动物如美洲豹、雪豹,一出现在公众眼前,人们就被它们独有的美丽和气质所吸引,沙勒也想将马可?波罗羊作为一个象征,象保护一艘旗舰那样,刺激人们保护所有的“原住生命”。“所以,人们不仅要为保护羊群而斗争,也要为保护整个环境而斗争,为该地区的全部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权利而斗争。”沙勒告诉记者,“我的焦点则集中在羊群,因为它们是这里最显而易见的动物。”
沙勒是世界性的科学探险保护野生生命组织的副总干事,他一次次受聘于该组织,可能是该组织一个多世纪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生物学家之一,”彼得?马西森说。马西森是197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他著的“雪豹”描述了沙勒在喜马拉雅之旅中忘我紧张地工作,称“他开创了在世界屋脊地区研究和建立野生生命公园和保护事业。”
沙勒作为生物学家,参与了世界许多地区珍稀动物开拓性研究,如非洲中部山区的大猩猩,尼伯尔的雪豹,西藏的藏羚羊等。他的环保理念和努力使巴西亚马逊的大片雨林,巴基斯坦的兴都库什(hindu
kush)、东南亚的高地丛林和阿拉斯加北极圈的野生生命安全圈和西藏众多的圣迹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他参与的环保项目在全世界总计二十多处。
沙勒此次来到阿富汗帕米尔地区旅行已有2年,他的工作地点在塔吉克斯坦远离阿姆达雅河(amudarya)的一边,他忙于在当地官员和旅游部门中做疏通工作,从外国狩猎者和当地放牧人那里募集资金。31年前,他就相信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朱非卡?阿里?布托要在韦克哈山麓南部的平坦地方创建一个国家公园。
在过去的20年中,沙勒呆在中国的时间比他呆在德国家里的时间还要多,他常年累月地奔波在西藏和新疆,一次次地穿越韦克哈东部的前沿地区,努力推动中国在那里建设面积299,144平方公里,世界第二大的自然保护区(chang
tang
)。如果沙勒能使喀布尔政府将此动议提到议事日程,为支持他的设想拿出边界接壤的51,800平方公里的贫瘠山地,那么可以说“国际帕米尔和平峰”项目将进入到一个实质性阶段。
但是阿富汗官方在没有取得可靠的资料之前是不可能批准该项目的。韦克哈走廊有多少马可?波罗羊?它们是怎样分布的?面临着何种威胁?
30年内没有人想在这里对此作过彻底研究。这就是为什么沙勒要亲临阿富汗的原因。接下来的2个月,沙勒计划对805公里的韦克哈地区作徒步考察。
此项使命似乎有点可笑在于,由一群“武装”的伙计,在阿富汗面临一次民主选举的前夜,到她的国家里去搜寻难以计数的动物,但是沙勒一点也不为所动,“如果要等到世界都不出声”,他说,“那么每个人都呆在家中好了。”
参加“中世纪嘉年华”
2004年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记者和摄影师沃尔德刚到法扎巴德省(favzabad)的省会,一颗炸弹就在沙勒面前爆炸了。我们即时租了一辆破旧的汽车在被水冲蚀过的道路上驶向撒哈德(sarhadd),这是兴都库什地区一个用石头垒起来的村庄。在那里,我们找了向导和用来驮物资的牲口,朝一条以前的“茶马古道”向山区进发。
这里属于阿富汗疆域,是乔治?沙勒拟议中想要建保护区的地方——满眼尽是卵状的石头,一片荒芜,似乎连时间也在空气中凝固了。牦牛踩着沉重步子出现在空旷的视野,一会儿又消失在远处的天际。
“我想我是错投今生150年,”沙勒对记者说,他用伟大的科学探险家如查尔思?达尔文、阿拉肯特?冯?亨布尔特和阿尔富兰特?罗塞尔?威尔茨所处的时代作参考,说道,“我远不能满足身处于这样一个远离人间的地区,踱着缓慢的步子在古道上游荡。你看看周围,瞧瞧这些东西,并闻闻它们是什么味道。”
离开撒哈德一星期后,我们到了小帕米地区中心的一个宽广的峡谷地区,在吉尔吉斯斯坦北端安营扎塞。
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婚礼,欢庆仪式有点像中世纪的嘉年华。男孩们牵着马儿意气风发地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女孩们将手指塞进嘴里,互相讲着悄悄话。孩子们紧抓着钞票被筵席的主人们逗得乐不可支。走出尘土飞扬的市场,驮夫们则挤进了塞满山羊的游戏场,这里是阿富汗人放松身心的地方。
沙勒离开了闹哄哄的市面,小心翼翼来到一冷僻处,他思忖,即将要进行的一场环保动员在此间婚礼派对上显得有点怪诞。但如此多的帕米尔居民聚集在一个地方,他不能让这样的机会在身边轻易地错过。他有疑虑,以游动放牧为生的吉尔吉斯人拥有羊和牦牛,他们会射杀马可?波罗羊作为他们的食物?
婚庆喜宴结束了,新娘与新郎进入了蒙古包式的婚房,沙勒向一个男人走去并与他搭话。这是一个高颧骨,头上戴着西伯利亚式皮帽的人,他使沙勒想起过去蒙古的牧马人。
“我们来到这里是因为听到了吉尔吉斯人民宽厚仁慈的传说,”沙勒开始了他的“播道”,“去年我在塔吉克斯坦过境时感受到吉尔吉斯人的好客,”他停顿下来让他的巴基斯坦翻译撒夫拉将他的话译成达里(dari)语。
“许多外国狩猎者纷纷来到塔吉克斯坦,他们化25,000美元可射杀一头马可?波罗羊,但是当地村落却一分钱也得不到。”质疑和不认可的声音在人群中此起彼伏。
“很快,有一天,外国狩猎者可能来到这里捕杀马可波罗羊,”他说,“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吉尔吉斯人民必须要受益。”那名男子点头称是。“外国狩猎者必须化大钱才能猎杀羊,只要有肥大的马可?波罗羊在,村子才会兴旺起来”。沙勒在那名男子认识到事情最后的严重性之前继续将谈话的主题“深化”下去,他说,“这意味着吉尔吉斯人民必须保护羊群,这样,羊才能够长大,你们才能从它们身上挣到钱。”会面的结果是,沙勒的话语得到了人民由衷的拥护。
沙勒没有猎取战利品的狂热,他是个实用主义者,他认为如果控制狩猎和旅游能引领吉尔吉斯人民的抗争,可能会刺激民众起来保护当地的珍稀资源,避免马克波罗羊从数量上缓慢“滑坡”到最后灭绝的危险。
“保护物种取决于当地人民的意志。”沙勒说,“你要让他们进入角色,民众要与保护结果的利益挂钩。”
自那次参加吉尔吉斯人婚礼后一个星期,一个黎明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记者被帐篷外尖利的叫声唤醒,“斯科特,我在10
分钟内离开,”沙勒叫嚷道。
记者看了一下手表蓝盈盈的表面:凌晨4∶30。几分钟后我也走出了帐蓬,我们的生物学家已吃罢早茶,为一天的考察行进在去峡谷的路上。
朱比特神在天空中就像一块发亮的巨石,银色的月亮悬挂在黑黝黝的山梁上。
2小时后,我在通向峡谷的入口处赶上了沙勒的路程。
这里是过去3个星期里记者不断接触的艰涩地形,地面赤裸着褐色的“胸膛”,山坡上没有任何植被覆盖,露出的只是参差不齐的石块,我的头上是一片钴蓝色的天空,太阳光为尘封的山岭洗去铅华,溶化了的冰碴汇成股股水流从岩石的缝隙流入附近的溪流。我为面前的“自然之酷”而折服,赶紧将它收入画面。“至少人们可以看到什么是自然历史中的古老时尚。”沙勒也对自然美色叹为观止。
遭遇“三剑客”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沙勒的事业已定义为浴火重生的品质。自从他与马休思30年前来到喜马拉雅地区旅行后,他初衷不改。
他急切地投入到专业领域收集需要的资料,想通过工作证明自身;他渴望抢救那些地球上的濒危物种和仅存的地貌,这就是他的性格写照。“他的内心从来没有真正安宁过片刻,直到他踏上这片诞生蓝色的羊群和雪豹的土地。”马休思在他的著作“雪豹”中如是说。
沙勒的躁动孕育于对收集资料的偏爱。在他的研究领域里,假以时日,他发展出一种近乎博大的保护自然地貌的心理和信念,他说每当自已走出荒野时,他才最有感受自我的感觉。“绝大多数男人都喜欢冒险,都想成为一些事情的征服者。在地老天荒的深山中,一名生物学家能变成一名物理领域的探险者,同时,也是一名智者。”这是沙勒在他的著作“山之颠”(moutain
monarchs)中写下的科学家对自然的观感和领悟。此书记述了1977年他对喜马拉雅地区孕育的物种:羊和山羊的研究。
“我体验了身临其境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最纯正快尔,从收集事实到超越它,成为寻找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寻找我们永远的定位。”沙勒说。
寒风凛冽的清晨,总是他第一个走出帐篷,带头走向大漠。有一天记者问他是否能加入他的团队,他说,“我并不喜欢人们尾随我的脚印。这会使我感到惶恐,并使我做起事来丢三拉四。”但有时候沙勒对孤独的爱好不失为一种病态的“劝告”和他经典品行的注解,就像早晨他收拾好背包一声不啃消失在大漠孤烟中一样。
那次行程过了几个小时了,沙勒仍然没出现在我们面前,驮队继续向着中国方向的一片森林走去,沃尔德和记者为找到一个观察点爬上附近的山坡,此时一大群瓦克哈人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头顶上漂浮着几朵浮云。远处,纷纷扬扬的雪花已织成一幅精致的大幕。沃尔德和记者吃力地挪动着步子,此刻,设想一个年已70岁的男人可能已孤独地走出峡谷。
气温急剧下降,彻骨的寒气直逼人的心肺,这时最好把自已扔到稻草堆里。幸亏人们苦苦寻候,终于在日落之前看到了孤独的沙勒站在隆起的沙丘上,他看似更瘦削了。
沙勒给我们讲了他的遭遇。出现在谷底溪流的3
个相貌丑陋的男人把他震惊了。当这伙人出现时,沙勒注意到他们没有行李,用令人生疑的方式在如此荒僻的地方旅行使他警惕起来。沙勒上前向他们致以穆斯林式的问候,然后这伙人就问他是否是单身,并朝着沙勒的背包和挂在他颈上的双筒望远镜挪动脚步。
沙勒迅速评估当时的形势,他与自已的团队至少还隔着好几公里的路程,如果发生什么情况,没有人能听到他的求救声,他惟一的出路就是迅速作出反应。当那伙人一步步逼近他,在他们没有下手之前,沙勒已经越过了陡峭的斜坡。看来他真是老谋深算。
事实上,沙勒始终与团队心心相印,他不是孤立的。他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时,也许是他第一次显得底气不足,这是他进入这片荒野后罕见的事情。
那晚,我们用过晚餐傍着篝火在休息,同样的“三剑客”又出现在我们的营地,他们硬生生地插进我们的团队,沙勒则小心翼翼地将他们一个个指认出来,我们的翻译撒夫拉神情严肃,频频点头。
“他们是武器贩子,”撒夫拉凑近记者的耳朵轻声说,“还贩卖毒品。”我们心有余悸,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重演“死门事件”。只是由于夜色的保护才没有出事,但是沙勒还是被激怒了,“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们,”他说,“这些人正在偷窃吉尔吉斯人民的未来。”
“乔治,你看,”另一名向导穆罕默德?撒吉德轻声说,一边指向在我们上方移动的、跨越大片雪地的、一连串圆点:“马可?波罗!”
享受生命
经过4星期的旅行,团队到达了标志着中国边境的小帕米尔终端。一路走来
路过了分布在峡谷中的几个吉尔吉斯人的营地。每个营塞都有6个较大的用毛毡做的圆顶帐篷。我们到达一处,沙勒就与当地儿童亲密接触,向孩子们分发糖果和气球,惹得孩子们哇哇叫。也只有在此刻,他才会向当地成年人发问在哪儿可能找到马可?波罗羊。人们的回答通常是模糊的,沙勒想,这里的“水”很深噢。
我们曾见过几个小牲口在远处蹦跳,但当它们一嗅到我们的“气味”,一下就越过黑色的页岩跑开了。沙勒认为这些动物可能躲过了吉尔吉斯人的追赶,“漫游”到这里;事实是,它们此刻现身也并不渴望与喧闹的陌路人分享此地。
一片莽莽雪源,大片大片的雪花将我们裹成似灰色的“岩石”。沙勒匆匆地在纸上涂雅,然后把他的双筒望远镜递给记者。我第一次近距离目击马克?波罗羊,看到了它闪闪发光的羊角和在白色雪野中闪动的黑色身影。
有的羊在上坡,另外一些则已下坡;它们看似执行着平行的“指令”:既害怕掉进山顶深深的雪窝,也担心落入“零类”——我们的手中。
“好在它们不是世界上最喜欢耍聪明的动物。”沙勒抿着嘴说,马克?波罗羊是自然的尤物,有的体态与驴一样大。观察一会它们在自然中的“舞姿”后,沙勒建议回到宿营地,团队中的一些人在路上步行了3个小时。
过去几个星期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的食品是由撒吉德准备,放在牲畜粪上烧煨,要么是米饭、要么是面条中加点洋葱和辣酱油,望而生厌。但从目击羊群几天后,我们回到营地发现了一大罐肉,这是藏身在山坡下石洞中一个牧羊人送来的礼物。
撒吉德把肉、番茄酱与大米混在一起放在火上慢慢地煨着,大伙儿狼吞虎咽地抓吃着,但大家都没有忘记此顿美食的“出处”。那是牦牛肉?它的美味和鲜嫩是以前我们吃过的任何食物不能比拟的。次日清晨,我们了解到事实的真相:我们吃的意犹未尽的那一餐是“马可波罗”真身哪!
“不管怎样,我已经吃了,”沙勒很快答道,“它已经被杀了,大伙儿没说是怕造成浪费。”
“关于射杀的命令是怎么回事?”记者问道。这意味着那将是一个笑料,但沙勒没有笑,“在这里,我甚至不会下射杀一个野兔的命令。”他说。
团队在小帕米尔地区探索了11个峡谷,发现并记录在案的有549头马可?波罗羊,这个数字估计占了阿富汗帕米尔地区马可?波罗羊的一半。
山地之国的选举平静地进行,沙勒回到喀布尔向官方简要汇报了在瓦克哈地区的发现。下一步计划将4
个相关国家的代表召集在一起,讨论建立和平峰的构想。
在迪拜国际机场记者与沙勒道别,急着要回家看亲人,但沙勒却走了相反的方向,他登上去中国乌鲁木齐的飞机,再次去找他在那儿的相识,并推动“国际和平峰”的构想。然后,他还要到塔吉克斯坦作进一步的访谈,全然不顾今年感恩节不在家过的感受。
当沙勒神情轻松地穿越闪闪发亮的停机坪时,记者回想起一个清晨与他坐牛车旅行的情景,问他打算将这样危险的旅途保持多久,“我不知道,”他答道,:“我将继续走下去,直到分崩离析。”
尾声
沙勒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以古稀之年离开故土---物质发达的德国,孤独地走上了几近与世隔绝的帕米尔高原,为的是寻找他心中的宝贝:马可.波罗羊.沙勒对动物的爱透析了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挥之不去的宇宙思维之痕,或说宇宙的烙印.
物我同体,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宇宙是有思维的,宇宙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要不然也不会在浩如烟海的宇宙尘埃中出现象地球这样的星体,在地球上既然还会诞生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从地球的演化史可判析,万物的出现是为了让人类走上地球,并逐渐因人类的狂妄走上主宰地球的狠角色铺上红地毯.从此,地球进入了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周期,如同6000万年前,地球上的巨无霸---恐龙主宰地球时的下场一样,在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中,不可一世的恐龙逃脱不了被惩罚和出局的命运.世事看似难料,如一团乱麻,理不出个头绪;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唯恐赶不上这趟穿越时空的欲望号快车.一切都是有定数的,人类,地球,太阳系,区别在于走向终极的速度.
爱动物,就是爱自已.人类只有超越自我,才能自救;否则逃脱不了地球生物大灭绝的周期律,元芳,你怎么看?
二十自然界能源浅谈
最佳绿色能源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每到夏季都要遭遇台风侵袭,强台风造成的破坏令城市失色,民众“风声鹤泪”。台风地区的人“谈风色变”。风,除了在电视剧快餐中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给人的印像似乎恐怖多于浪漫。
实际上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风在自然的多棱镜中透示出的多面性。就环保标准而言,风是自然中最佳绿色能源。想象一下,如果能将风力“打包”带回家作为一项能源利用;或者将它开发经营,走出一条风能的综合利用,无论对环境,还是对人类都是一件忒大的好事!近年来在美国、欧洲,一项大规模开发风能为农业服务的合作项目正在展开。
风能利用
在欧洲的北海,那儿是一个多风地区,盛产石油。在蓝天碧海中,钻架林立,抽油机在不停地“叩头”。当地人们利用海边采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平台建起了“回收”风力,用风能打造干净可靠的风能农业,将此间盛产的风力一并“埋单”并“打包”,创造了利用风能支持城市生活系统的先例。
在北海地区修建的36个风力涡轮发电机生产的电量足以供应100,000余户家庭使用。风区居民不再视风为危害,而是将它作为“财神”,招财进宝。
要利用风力,首先要知道它的脾性。
地球上极大部分可更新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风能也不例外。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中仅有0.25%能够转换成风动能。太阳能如何转换成风能的呢?
全球温度的差异是由于太阳照射,引起空气流动造成的,这就是风的成因。赤道附近区域温度高于地球其它地区,因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赤道附近的空气向南北两个方向移动,这就是最重要的全球风向流动体系。由于地球自转,这个运动不是北——南,或南——北,而是北——东,或南——东。这样的流动体系造成了经常的强风。
但是,具体的地理环境,如山脉走向,海洋的存在,房屋树木的阻挡等要素对于决定当地的风速起着重要的影响。利用风力发电最理想的区域无疑是风速最大的地区,所以测量风速和了解风的体系是发展风能产业的重要一环。
风力涡轮发电机是如何工作的?
将风压缩成为能量,将它转成电流即为它的工作原理。涡轮机最重要的部件是旋转的叶片,由于它具有风动的性质,风能可使它旋转。此类叶片与一个低速轴连接,该轴又与齿轮箱相连,这样从叶片传来的运动就会反复加速,产生电流。
需要指出的是风力发电机电量的输出同它的叶片直径,整个塔身的高度以及风速有关,也就是说叶片直径较大,安置在较高的塔身上,加之当地风速高,这样,风力发电机输出的电量就大。此外,与配置的涡轮机的容量也有关,当今用于风力发电的涡轮设备商业应用的容量已达4.5mw。
风能与环境
风力发电对附近地区的环境有什么影响?
简单来说,风力发电对附近地形没有特殊要求,因为简单的地形对风力的加速是有利的。此外,田野上耸立起造型别致的风力涡轮发电机,为原来单调和较为沉闷的乡野景观增加一个奇怪的元素,从审美角度上讲,有利于调动人们的视觉神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啻是对当地环境景观注入一个积极因素。
一个地区配置多大规模风力发电系统,它与当地水环境的关系,以及风力发电设施本身的高度和排列等问题都需要从美学和不影响环境整体和谐这两方面加以考虑。目前对此尺度的把握尚在试验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关于风力发电设施的关键部件:旋转叶片。它的直径与高度之比,以及它的旋转速度都与发电效率有关。叶片大,则转速慢。根据经验,这样产生的噪声也小。
应该指出,在需要利用风力发电的农村地区,在引进和安装风力发电设施时应考虑对鸟类的伤害。自然界的鸟类在迁移中因为撞击各种杆桅,或接触高压电、房顶、汽车至死的数量远远高于与风力发电机旋转叶片“亲密接触”造成的死亡,但风力设施对鸟类活动还是有影响,甚至造成成伤害。风力发电设施为了避免充当“杀手”,安装设备时要通盘考虑。
风力涡轮发电设备有噪音,当旋转叶片在空中转动时,从发电机的齿轮箱中传出来的机械磨擦声令人难以忍受。为使机械噪声减至可接受程度,在设计阶段就要努力将噪音控制在法定范围内。
一个好的旋转叶片在空中会大量减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此外,风力发电设施还要有良好的定位,主要是消除因叶片旋转时在阳光下投下的阴影,这种光污染对居住在设备区附近的人们的感官造成剌激,对人们的心理有不利影响。
现在,人类在利用风能时,已将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减少到最低点,人们在享受科技文明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取得可喜进步。
生物能源
众所周知,自然界蕴藏的石油还能供人类开采50年左右,煤炭尚可供人类开采百年左右,所以矿物能源终有与人类诀别的一天。由于石油短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仍维持旺盛的态势,生物燃料,作为一项补充能源可缓和世界性的“石油大战”。
生物能源是由生物物质创造出来的成分。今天生物能源组成物质主要来自糖、小麦、玉米、还有油料作物如大豆和油菜。这些植物在生长时吸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作为传统燃料燃烧后释放二氧化碳。
由于当今大多数国家的汽车引擎技术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矿物能源为主设计的,所以对生物能源的使用还有一个适用性问题,目前生物能源通常以小比率方式(5-10%)混入传统矿物燃料,这样仍能保持燃料稳定燃烧特性,但因为减少传统燃料的投放,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现在,科技专家们做的工作主要将大量的生物体原料加工成生物物质,此种生物物质可以更高的比率与传统燃油混合。这样有助于平抑石油奇货可居的地位,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石二鸟的好事,生物燃料前景看好。
民以食为天。人类消耗最大宗的消费品乃是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现在人类不仅要用粮食填饱肚子,还要利用粮食油料作物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所以将粮食作物变成“汽油面包”自然成为科技人员攻关的首选。
矛盾是事物的“普世价值”。一种倾向会将另一种倾向掩盖起来。世人狂喜于用粮食挤兑生物燃油时,全世界粮价一夜间就涨起来了,成为又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问题。
好在科技专家们已将非食用的油料作物也纳入试验过程,同时还将寻找特定的速生草类作为燃油添加剂。此外还有一个探索领域是将农业和林业中的废物资源转化成燃料。人们相信如果生物体的组成物质命定要对今天的燃油库做出更大贡献的话,这种新型生物燃料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
生物燃料的发展
生物燃料是一种清洁能源,可给予引擎高品质的润滑,对减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和硫的氧化物排放有重要意义。
生物燃料能减少机械运动的摩擦力和粘连性,让引擎的机械部件在往复运动中发挥其最大值,从而达到每公里运输过程中的废汽排放降到最低点。随着引擎的材质、设计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新的润滑形式将会应运而生,这将为新的引擎和燃料的系统功能的完善提供平台。
在欧洲和美国,已有适当的立法要求石油供应商提供的燃油中生物燃料应有具体的比例。英国在制订一项生物燃料安全计划,政府,学术机构和环保组织联手推动低二氧化碳排放车辆和新型燃油面世。此项计划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框架,如在农场和油库,评估全面推广生物燃料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
该计划开始将提出一个基础评估报告,即持续使用不同的生物燃料对环境、野生动物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地、水和其它资源的变化和要求。
2005年,英国继续执行一项新一代先进生物燃料研究开发,新生物能源将比今天的生物能源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更大的提高。
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的科技专家已成功从油菜种子提炼可与柴油混合的生物物质。2005年,法国科技人员已推出一种新的生物提取物(etbc)与汽油混合,生产etbc的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将该产品供应德国。在美国,生产生物燃料的公司制造可与汽油混合后使用的乙醇已占美国新的市场份额20%还多.
英国石油公司把生产重点转向开发和生产一系列低硫和无硫燃油,其中的许多品种旨在减少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污染。该公司推出的最大宗的无铅汽油发端于2003年。据英国有关机构测试,由于大力使用无铅汽油,与使用标准燃料相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5%和减少氮的氧化物排放量4.3%。2005年该公司又将无铅汽油的销售扩大到挪威、土耳其,甚至远隔重洋的新西兰,并在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和芝加哥成功登陆。
在载客汽车方面,英国石油公司继续推出用于汽油直接喷射引擎的润滑剂以及使用轻质引擎,公司还开发出能用于与先进的排气尾管技术相合的润滑剂,如柴油粒子过滤器等。此外,该英国公司还为双引擎方程式1型赛车的制造商提供了支持产品——超低粘度的燃油和高效润滑剂。同时,也与汽车制造厂紧密合作开发新产品以支持传统的内燃机引擎。
“氢经济”——现在和将来的“发动机
人类在工业革命后近三百年时间,将自然界经过千万年演化生成并深藏在沙漠或海洋的石油抽取一空;与此同时,因为大量石油集中在短时期内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地球“温室效应”。
“石油大战”是人对人的战争,“温室效应”是人与天的争斗。我们主张建立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其实建立和谐社会的首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了人与自然的平衡,才能谈得上人的立足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一旦自然界发怒了,人类还有立足之地吗?
人与自然争斗是与虎谋皮,等于自杀。好在自然并不是无情无义的,在人类接近“贫血”(石油血液)的时候,“氢经济”终于显山露水了。
想象一下当你开车去上班、或到商店购物时,不再为有污染且价格昂贵的汽油而发愁;支持你发动车子的燃料是清彻的水,它的分子式是连初中生都知道——h20;而且由氢燃烧排放的废弃物是水蒸汽,没有令人窒息的油烟。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啊!
此刻,你的身心一定会感到十分轻松和自在,因为你的所需所为并没有给自然界带来沉重的包袱呀!想来造物主一定也会为你的善举开启慈眉善目。可不是吗?自然也一直在为人类的生存天造地设了优厚的资源,难道人类不应当感恩自然?
这不是个梦境,很快就将成为现实,部分要归功于对氢能的研究。自1999年来,全球科技专家已在两个方面开发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对氢燃料增长需求,积极支持全球市场氢能源项目的开拓。
氢能源
氢是一种无色、无味、也没有气味的无毒气体,是宇宙中存在最为丰富的元素,也是按重量计算其释放能量超过目前已知其它能源的一种新颖能源。这些独特的贡献使氢当然成为取代传统能源的候选物,以大规模供应市场消费。
作为一种燃料,与其它类型的燃料相比,氢能源提供关键好处是:在氢的生产和消费中,它创造出来的排放物是氧和水,这两种物质对环境无害,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能提供附加的利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用氢作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是如何出行的:先利用自然界中的风力、水力发电,将电能输送至能源转化站,再输出到玻璃制氢体,电解水制取氢气,进入储氢站以气态存储,进入液化氢储存站以液态储存,送到加氢站为车辆加氢。这样氢燃料车就可出行了。值得一提的是,氢燃料电池能量转化率近80%,约为火力发电的2倍。接近零排放,对环境无污染。
就燃料的综合性能而言,人们会渐渐离开那些传统的矿石燃料,而去选用那些含碳较少的天然气。有朝一日人们还会将氢作为一种重要燃料的代表作。理由很简单,因为地球上拥有无限丰富的氢,同时,氢还具有如此的潜质可与地球上所有的燃料混合使用。
展望环境大视野,氢的总量大,可循环使用,用氢作燃料电池在环保方面有巨大的价值和潜力,它排出的副产品——水,可在全球范围帮助削减温室气体效应,改善当地空气质量。此外,氢还能增加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其理由是氢气只有与氧气或空气在密闭的空间(如一个容器里)混合后才会引起爆炸,所以氢燃料车在猛烈的撞击下都不会引发大火,提高氢燃料车行驶安全性。
氢能与环境
地球无处不显氢。这句话有两个意义:一是地球上到处有氢的存在,二是地球上任何地方没有纯氢形态的氢,也就是说地球上所有的燃料都能与氢混合。氢作为能源具有削减温室效应的作用已在1992年的京都议定书上得到承认。所以,氢是无为无不为的元素,进入物质的最高层次。
人类自工业革命后消耗石油量大幅度提高,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节节升高。在短时期内形成温室效应,冲击了传统的气候平衡格局,这就是目前全球各地夏季酷热,飓风暴雨不断的原因。一切都是有因缘的,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天作孽尚可由,自作孽不可救。人类采用新能源战略,既是自救,也是造物主网开一面的恩惠。谓予不信,看以下事实:
氢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初的氢与氧的结合创造了海洋,大洋大海覆盖了地球的70%。造物主做出这样的安排在聪明的人类看来是个安全设定。当人类有朝一日将原生态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用尽时(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刻),此时,可以用氢制成燃料,来应对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自然界,氢含量无限丰富,氢作为能源优于矿石燃料的另一个关键是排放物无污染。利用水作为原材料,通过水原子的裂变产生能量;一旦分裂成功,氢元素就成了能的源泉,在这个燃烧箱内产生清洁能源;而氧元素则又回到大气中,不会造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当氢能在燃烧时,这个过程包括氢与氧在空气的重新结合,氢离子被允许与氧重组;与此同时,氢电子就转换成电流。在此过程中,惟一的废弃品是水。
朝阳产业
氢能经济是刚从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一轮旭日,但各国发展情况有很大不同。无论如何,氢是大自然对全体人类的恩赐,不管你身在何处,你是何许人。有了氢能经济,全球所有国家都可能不再把自已的能源政策唯系于单一能源,氢能源因为清洁和价格合理很快溶入各种能源需求中。
在氢能经济中,氢能燃料电池和引擎与20世纪后期的汽油和柴油引擎一样被视为平常之物。你可以驾着用氢作为燃料的汽车每天去办公室,学校和回家。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见解,但也是能够做到的。人类必须对此做出抉择。
十八奔向自由
当命运之神向你关门时,上帝会打开一扇窗.
------西方谚语
(一)
泰国曼谷国际机场,一架银白式的巨型喷气式客机停在停机坪上,旅客开始登机了,一对看似姐妹的少女提着简单的行李进入机仓.在乘务员的指引下她俩找到了自已的坐位.此时机仓内的广播器响了,用泰语和英语提醒旅客: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请系好安全带.飞机先飞往日本东京,然后直飞美国纽约.
此时坐在靠舷窗位置的女孩莫瑙苞心里思潮翻滚:“走向自由的一天终于来到了.”飞机发动机的呼啸声突然充满了机仓各个角落,机身聚然震动,旅客心里顿时有收紧的感觉:呵!飞机升空了.随着舷窗外飘起的白云,莫瑙芭脑海里闪现出她母亲一帧帧画面:
在缅甸崎岖的丛林里,天生丽质的母亲抚育着三个孩子,繁重的、与日俱增的家务,并没有损害母亲柔软的身段和美丽的脸庞。母亲? 长长的、柔顺的黑发照样在微风中轻轻飘起,让她仙女般的面容似隐似现。她记得母亲为她准备金黄色的、甜美的南瓜饭时的情景,这一顿美味佳肴成为一个年青女孩的珍贵记忆。诚然,她也记得,在她7岁时,自已的手指触摸到了母亲背上挨抡伤而留下的疤痕。
回忆如同打开闸门的水流,在她脑海一股股涌出。她记得缅甸军队沿着缅泰边境对周围的山村居民进行周期性扫荡时对村民们留下的暴行:她的弟弟和一些村民为躲避军队的扫荡在途中病死于高烧,还有更多的人死于屠杀,其中包括她的父亲,她家的朋友,还有胜不胜数的其他人,死于当局控制下的士兵之手。所有这一切,如同发生在昨天那样的清晰: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她的家庭发生了分崩离析那一幕。
(二)
莫瑙苞的命运与缅甸克伦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她的遭遇就是克伦人现世生存情况的一面镜子。莫瑙苞家族无可奈何被卷进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缅甸内战,这一场内战长达60年之久。
克伦人是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占缅甸人口的7%,克伦人也是缅甸少数民族中为自由而斗争的多事一族。他们要求实现自由,一度离成功看来仅一步之遥。克伦人从19世纪末期开始帮助英国行政当局维持在缅甸苟延残喘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克伦人与英美站在一起反对日本法西斯,他们的作为得到了当时缅甸统治当局的同意。在缅甸恢复君主统治时,克伦人被告知他们要求自治的愿望能得到英国佬的同意。但是当缅甸于1948年独立时,英国人却忘记了他们对克伦人的承诺,缅甸军队司令官奈温发起一场进攻,将缅甸的部落统归于中央政府的领导。这种努力在1962年得到加强,奈温发动军事政变,成为国家的统治者。2002年奈温死去,但专制统治仍持续至今。
克伦人没有停止争取自治的斗争,“不自由毋宁死”,他们揭竿而起,走上了“抢杆子里出政权”的武装斗争道路。克伦人有自已的民族解放军和根据地,但他们仅有4,000名战士,其武器装备也是从越南战争时期,或是更早的年代得到,进入人员和装备老化趋势。现时缅甸军事当局对付克伦人的战略其实很简单,政府军进攻克伦人占据的村子,切断克伦的人粮食供应线和物资供应,迫使他们投降。当局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再次对克伦人实施奴隶般的统治,令男人干苦活,将女人当作**隶。
莫瑙苞命运的改变始于一次旅行。他们在老家呆不下去了,因为受到政府军箭在弦上般的迫害和残酷的攻击,为逃离危险,莫瑙苞的父母亲决定带孩子们以及仅有的一点细软渡过与泰国相望的界河,与其他难民一起到一个小渔村生活,那里他们认为可能比较安全。
这是一个国际边界区域,当缅甸的克伦人从对面的小山顶越过界河来到对面泰国边界,缅甸政府军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事,只是用炮轰击难民落脚的小渔村。莫瑙苞的家人与两位友人乘着缅军炮火的间隙再次越过界河,回到莫瑙苞父亲童年时居住,位于缅甸神秘山区,名叫塔奥克的村子,去接应仍留在那里的亲人。
莫瑙苞一家在边境的逃难之旅进行得相当艰苦,他们驾着牛车和朋友们一路上小心翼翼坚持走熟悉的旧路。当他们一行来到一处复杂的地段,这是过去缅甸王朝为他们的雇佣军修建的;路人一进入这区域,个个都将眼睛睁得像牛眼似的,心里似乎悬着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他们担心附近是否有军队活动的影子,对于政府军的劣迹,他们记忆犹新。
逃难者的眼光落在对面的山坡,他们确信现在已到了安全地带,“但是缅甸军队仍在山坡的那一边,”莫瑙苞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他们能听到我们的动静,他们离我们近在咫尺,”当缅军士兵们登上带有标志的巡逻船时,船上响起了炒豆似的抢声。
(三)
在泰国的难民营里,17岁的莫瑙苞柔声细语地讲着她从这里学来的英语,她的带有标志性的古桐色的皮肤,宽大的园脸盘和一头乌黑的瀑布似的长发,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她是缅甸克伦人。莫瑙苞侃侃而谈,她说着死亡、心绞痛和苦难,几乎是用着超然和异乎寻常的冷静态度诉说着,这一切仿佛并非是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她那大而带着严肃眼光的眼睛,经常在谈话中出现最奇怪的时刻,瞬间变得似一汪清水,冰消瓦解。在某种意义上,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在缅甸克伦人中,这是一个带有共性的故事,只不过具体的情节不同而已。
界河那边的山坡上响起了抢声,莫瑙苞一家立马四处逃开以躲避射击,莫瑙苞和她母亲逃离了马路,躲在一棵树下。她们听到了愈来愈密集的抢声,不多久,莫瑙苞的母亲颓然倒在女儿旁边。“我爬到母亲身边,一次次地呼唤着:妈妈!”莫瑙苞回忆当时的情景,“妈妈没有回应”。此时夜幕已悄然降临,四周黑黝黝的,没有抢声的夜晚令人毛骨悚然。莫瑙苞用手探索着妈妈的身体,发现妈妈的胸部湿漉漉的一片,她摸到了妈妈中弹的胸膛流出来的,微温的血。“我知道母亲死了,四周被浓黑的夜色包裹,我又不能动弹,因为我害怕极了,我叫喊了许多次,但是不敢用太大的声音。”莫瑙苞倦缩在母亲身边,紧紧抱着她的身体,轻轻地抽泣。
没有抢声的旷野万籁俱寂。这时一个士兵蓦然从夜色中迭显,从母亲的尸体旁拉走了莫瑙苞。稍顷,那士兵问莫瑙苞,她的兄弟、姐妹和她父亲刚才发生的变故。她记得,“父亲问我:‘你妈妈在哪里?’我告诉他:‘妈妈死了’。”父亲听后双手急速地挥动着,请求那些当兵的同意他去看看妻子的尸体,并埋葬她。开始那帮士兵拒绝了父亲的请求,后来还是同意他去。
父亲寻着夜色,摸索着找到妻子的尸体,将她埋了。那帮士兵还以此为由鸣抢。尖厉的抢声穿透黑沉沉的夜空,仿佛在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示警,逃跑者的下场。士兵们没有继续为难莫瑙苞一家,他们似乎另有所图。
拂晓,那帮当兵的赶着莫瑙苞一家,来到附近的一处难民营,莫瑙苞一家成了难民营的成员。这里所有的人都在等待部队的开拔,难民们可能成为部队的“运输员”。
在缅甸王朝政权力图恢复其对国家统治时代,当地的土著民族被强迫征募为搬运物资的脚夫,像骡子似的为他们拖运东西;他们经常没有食物吃,没有水喝,当他们因肌饿,重活,而体力不支,累倒趴下,不能再干活时,等待他们的只是死亡。莫瑙苞的父亲不甘遭此厄运,决定率家逃跑。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他们逃出了难民营,来到一个叫塔奥克的地方。
莫瑙苞和她的家人与她的祖父母生活在这个小渔村约一年光景,在这段时间里,父亲像一个农活“巡视员”,在家人间来回奔波,每天顶着还未完全撤离天空的星星出门,晚上归来时已满天星斗。就这样算是把一个家支撑下来。由于莫瑙苞的弟弟早年夭折,她的祖母为了照顾好两个孙女,不容她们再有任何闪失,辛苦的老人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比莫瑙苞小3岁的妹妹帕扎苞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她因跛足被送到了泰国一个叫米拉的集中营,与她的亲戚呆在一起。莫瑙苞自已则回到缅甸的另一个村子,与她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父亲对她说:“不要担心,与外婆在一起,我要回来的。”
但是父亲食言了。就在莫瑙苞回到外婆家一星期后,他父亲与克伦族的伙伴外出打猎寻食,一队缅军士兵发现了他们,同行的打猎伙伴逃得快,但是莫瑙苞的父亲没那么幸运,被抓住了。“缅军士兵对我父亲拳打脚踢,”莫瑙苞回忆道,“他们击打他有半个小时,然后还是向他扣响了板机。父亲倒在血泊中。”
二年后,外婆将莫瑙苞送到在泰国集中营的妹妹帕扎苞那儿,姐妹俩得以团聚。她们俩相处得很好,非常高兴与自已的亲人生活在一起。但是细心的莫瑙苞和妹妹不约而同地想到,负担她们生活的亲戚们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不管怎样,又增加了一张要吃饭的嘴巴,他们几乎不能忍受下去。
父母亲在逃难中死于非命,幸存下来的亲戚家庭自顾不暇,没有心力,或者也不愿意负担她们姐妹今后的生活,这一对苦怜的“并蒂莲”在她们成长为豆寇少女前,面临着生与死的较量。
(四)
战争迫使多达2,000,000缅甸人民背井离乡,其中400,000人逃到泰国;迄今,至少有150,000人仍然生活在沿缅泰边境分布的集中营里。米拉集中营是在泰国最大的容纳缅甸难民的营地,座落在一座小山坡上;用竹子支撑起来的小茅屋星罗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贫民窟。住在这里的40,000居民最高的期望是拥有一个小的可畜养牲畜的厩栏,或是有几头属于自已的小猪;去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出现在梦中的奢望。
“泰国声称,这些位于泰境内的难民营,仅是提供临时遮风挡雨的地方,但现实是在这块土地上的难民已经在难民营里生儿育女;生下来的孩子们在这里成长,现在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了,”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泰国移民署官员艾尔登·哈格说。
夹在缅甸当局和反政府武装中间的泰国政府对境内的难民营早已不胜其烦,部分原因是出于安全考量,来自缅方对难民营的军事袭击增加了边境的安全风险。联合国已同意将愿意离开的难民安置到别的国家,他们去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大部分难民,约80,000人将去美国。2007年已有14,000人抵达美国,他们在圣弗浪西思科、纽约、达拉斯和其它州安家;今年还有17,000余人到达美国。
(五)
推动濒临绝境的缅甸难民成功脱离炮火纷飞的战场,来到一个新的国家,建立新生活,无疑是一项善举。在这项行动中有一个名叫杰姆·雅各宾的美国人成功开创这个事业。这对在缅甸生长的苦难的“并蒂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移居美国,莫瑙苞和巴扎苞姐妹奔向自由的目的要实现了。
杰姆·雅各宾是美国密西根州一个名为“基督自由国际”(cfi)慈善组织的负责人。这个组织在过去的十年中支持缅甸克伦人的事业,训练了背包医疗队用来救护和帮助缅甸境内因战事受到伤害的缅甸老百姓和病人;该组织还在难民营中建起了学校,让上不起学和因战争失学的孩童重回课堂。
莫瑙苞和帕扎苞姐妹俩就是学校中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因她们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被录取到cfi另一所学校去学习英语、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在此学习的学生们有望成为未来缅甸的接班人。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雇佣了全职管理人员,雅各宾还回到美国专门聘请美国教师,向他们登门求教。
在教职员工中,30岁出头的梅利莎·贝恩是一位软件管理师,她向难民营捐赠了10台新电脑。2003年9月她从美国的工作岗位离职,不远万里来到泰国的难民营,教难民营中的孩子们学习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少男少女们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电器设施,”梅利莎说,“我教他们怎样打开和关闭电脑,我还帮助他们创建了自已的身份证,上面有出生时间,姓名和照片。”
贝恩到马拉难民营的第一天,她遇到了巴扎苞,她情不自禁地盯着这个头发呈卷状,模样很虚弱的女孩,“我们仅有一次非常特殊的不期而遇”。在贝恩逗留此间的7个星期,她与巴扎苞的友谊发展得飞快,成了一对亲密无间的“忘年交”。
“她与我们讲笑话,逗得我们忘却了苦难的日子,她让我们快乐起来,”姐姐莫瑙苞诉说着她和贝恩之间的友情。贝恩很关心巴扎苞的跛足,她说:“请允许我以普通美国人的方式要求能为你做些什么?我想即使你的腿坏了,你看我们再努力一把,成不?充其量不过是现在的模样,不会比这更糟糕了。”贝恩为巴扎苞在泰国做手术掏腰包,她回到北加里福尼亚,卡罗拉多的家中,还与巴扎苞用电子邮件与写信的方式保持联系。
“当我从慈善组织听到这两个女孩可能考虑重新安置的消息,我的确是欣喜若狂,”贝恩说,“我一刻也不停地在想这件事,”贝恩与她的丈夫,马克都希望成为她们的抚养人。当莫瑙苞和巴扎苞听到美国老师的打算后,姐妹俩就在憧憬未来与“美国爸妈”分享即将重逢的快乐。
似乎是好事多磨,自那以后一年多过去了,这对姐妹仍然滞留在泰国。原来跨国认领孩子这样的事,对单身成年人或完整家庭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对于孤儿,因为要考虑各方的关系,这就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两个女孩在泰国马拉难民营的亲戚明确表态,他们不希望再看到姐妹俩回来与他们团聚,但是联合国难民官员不愿意将这种本已十分纤细的关系完全断裂;再则,在美国的贝恩夫妇也面临官方官僚主义式的吊难,他们最初提出的领养孩子的要求,在美国联邦非伴侣难民少年项目前卡了壳。由于这是一个涉及海外的重新安置,而莫瑙苞和巴扎苞姐妹俩并不住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她们俩在难民营),总部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城市农村项目(urm)也管不了此类“靠不上”的事。言则讲规则的西方似乎没有“打插边球”这样的“中国特色”,问题似乎陷入了僵局。
虽然孩子们来美的前景变得暗淡起来,但贝恩夫妇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们反倒信心十足地强化了他们抚育孩子的训练“课程”,比如:检查家里的各种设施、后花园的防盗门、还有各种保健卫生措施及日常训练安排,“我还写信给国会女议员,”贝恩说,“为求得两个缅甸女孩来美,6个月来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为此我们过了心力交瘁度日如年的日子长达一年。”
贝恩夫妇的努力与坚持终于得到了结果,他们申请领养的要求即将得到批准,“我们终于要成为她们的养父母了,这不是一纸保证的事,”贝恩说,“如果事情如我所希望的那样,我们知道还要做许多的事。将一对在成长中经受如此严重的心灵和身体创伤的少女带进家门,这绝不是件平常之事。”贝恩还说,“为了她们,我们的心痛得厉害。为了她们,也为了我们良心的安宁,所以,我要给她俩一次生活的机会,接受爱的机会。”
对于这一对即将与战火纷飞的祖国说一声再见的女孩,她们将自已的浴火重生与其看作是一件政治事件,毋宁说是个人命运的嬗变。姐妹俩深知在祖国发生的一切是人民的不幸,她俩希望自已的父老乡亲能获得自由之身,但这不过是她们一个简单的心愿而已。
“我想去与你的家庭一起生活,”莫瑙苞在最近写给贝恩的一封信上如是说,“我再也不能等下去了,我想在今年内成行,我不能没有你,我不想再失去你。爱你,你的女儿敬上。”
十九帕米尔之梦
向小帕米尔进发
地球人都知道帕米尔高原是生态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这里除了砾石,大风和山坡构成的“灰色世界”外,没有人类生存需要的绿色植物,更不用说姹紫嫣红的花儿和欢笑的鸟呜。但也有人挺而走险“到此一游”。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学家乔治?沙勒在鬼谷显现了他的身影。
乔治衣衫褴褛,神情疲惫,此刻停止脚步,手中仍然牵着一群满身毛茸茸的长着长角的牦牛,他神情狐疑:“这帮人是干什么的?”
原来在他面前突然钻出来一批人,他们大约6人,鬼影绰绰地出现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肩上扛着ak-47式的冲锋抢。这里出去就是著名的阿富汗东北的瓦克哈(wakhan)走廊。有几种可能性:
“冲我们而来的人要么是荷抢实弹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他们鬼鬼祟祟地似乎在寻找“目标”下手,要么就是我们在边境上巡逻的政府军士兵。”沙勒心想。
“您好!祝您平安。”我们的向导萨富雷?卡恩极力向来者表示友好,然后他压低声音说,“乔治,你可能要‘秀’一下你朋友的东西了”。
沙勒点点头,将手伸进帆布包找出一张纸条,这是当地部落首领给他的安全证明。有了它,我们可以在这片与外界隔绝的土地上拥有少许的自由和安全感;如果没有它,我们将面对麻烦和不确定的命运。
在沙勒遇见来者之前,向导萨富雷蹙着眉也给这位世界顶尖的生物学家找了一条“出路”,现在不期而遇一支巡逻队,“畦!”萨富雷叫着冲向走来的大兵。沙勒和萨富雷交换了一下眼色,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我们安全了。”
73岁的科学家沙勒出生在德国,他长得高而瘦削,有一付深邃的眼睛和一个略带鹰钩状的鼻子。他爱整洁,每天早晨都要把头发梳得有模有样,下巴刮得如保鲜膜,即便是出野外,这样的“装修”也一丝不苟。
沙勒和他的探险队曾在海拔4267米的高原地区每天步行8小时,连续走了一个多星期,他也没显出疲态。
眼下,阿富汗向导见到了士兵,逐一拥抱后,沙勒出示了手写的像螺丝似的文字,并把它交给了一个面容憔悴的、留着胡须的男人;此人确认自已是巡逻队的头儿。
“走出此地你们要做些什么?”一个士兵问道,眼睛扫视着我们12个笨蛋,其中多达一半的人是当地讲瓦克希(wakhi)语的脚夫,还有3名外国人——沙勒、摄影家德思?沃尔特和记者本人。
外部世界的人们很少有机会访问这条国际“走廊”,狭隘的山间小道像一节节弯曲的手指在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直至中国蜿蜒伸展,长达306公里。“我们在寻找‘马可?波罗羊’,”沙勒说。
上个星期,我们考察队就离开了最后一条通道,朝位于兴都库什(hindu
kush)北边的小帕米尔前进,然后又到了著名的韦克哈山麓
(wakhan)。
巡逻小分队的头儿眉头又紧锁起来,他说这里没有一个可以为一个非武装的研究团队开派对的会所。巡逻队到达营地还要几天,他会派几名士兵护送我们到小帕米尔。沙勒向头儿躬身,并将他的手紧紧地捂在自已的胸部,表示礼谢和敬意。
我们离开了,那时才8月,山里已开始下雪了。
构想“国际和平峰”
沙勒此次来到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西部一角也许是追求他50年事业生涯中最具雄心的一幕——他要在地跨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的漩涡纷争之地,创立一个“国际和平峰”。与这个和平峰齐名的是,在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妙不可言的野生羊——马可?波罗羊,这些野生动物分布在迷津似的崇山峻岭中的瓦克哈走廊,与当地放牧人相依为命。
这个地区的羊群也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它以螺旋状的、长达6英尺的羊角闻名,使它成了国际猎手的神秘战利品和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的瓦克希人的珍稀佳肴。“马可?波罗是一种美丽的动物”沙勒插话道,“马可?波罗羊生活在这里非常好,正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
就像其它一些被人称为“神兽”的动物如美洲豹、雪豹,一出现在公众眼前,人们就被它们独有的美丽和气质所吸引,沙勒也想将马可?波罗羊作为一个象征,象保护一艘旗舰那样,刺激人们保护所有的“原住生命”。“所以,人们不仅要为保护羊群而斗争,也要为保护整个环境而斗争,为该地区的全部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权利而斗争。”沙勒告诉记者,“我的焦点则集中在羊群,因为它们是这里最显而易见的动物。”
沙勒是世界性的科学探险保护野生生命组织的副总干事,他一次次受聘于该组织,可能是该组织一个多世纪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生物学家之一,”彼得?马西森说。马西森是197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他著的“雪豹”描述了沙勒在喜马拉雅之旅中忘我紧张地工作,称“他开创了在世界屋脊地区研究和建立野生生命公园和保护事业。”
沙勒作为生物学家,参与了世界许多地区珍稀动物开拓性研究,如非洲中部山区的大猩猩,尼伯尔的雪豹,西藏的藏羚羊等。他的环保理念和努力使巴西亚马逊的大片雨林,巴基斯坦的兴都库什(hindu
kush)、东南亚的高地丛林和阿拉斯加北极圈的野生生命安全圈和西藏众多的圣迹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他参与的环保项目在全世界总计二十多处。
沙勒此次来到阿富汗帕米尔地区旅行已有2年,他的工作地点在塔吉克斯坦远离阿姆达雅河(amudarya)的一边,他忙于在当地官员和旅游部门中做疏通工作,从外国狩猎者和当地放牧人那里募集资金。31年前,他就相信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朱非卡?阿里?布托要在韦克哈山麓南部的平坦地方创建一个国家公园。
在过去的20年中,沙勒呆在中国的时间比他呆在德国家里的时间还要多,他常年累月地奔波在西藏和新疆,一次次地穿越韦克哈东部的前沿地区,努力推动中国在那里建设面积299,144平方公里,世界第二大的自然保护区(chang
tang
)。如果沙勒能使喀布尔政府将此动议提到议事日程,为支持他的设想拿出边界接壤的51,800平方公里的贫瘠山地,那么可以说“国际帕米尔和平峰”项目将进入到一个实质性阶段。
但是阿富汗官方在没有取得可靠的资料之前是不可能批准该项目的。韦克哈走廊有多少马可?波罗羊?它们是怎样分布的?面临着何种威胁?
30年内没有人想在这里对此作过彻底研究。这就是为什么沙勒要亲临阿富汗的原因。接下来的2个月,沙勒计划对805公里的韦克哈地区作徒步考察。
此项使命似乎有点可笑在于,由一群“武装”的伙计,在阿富汗面临一次民主选举的前夜,到她的国家里去搜寻难以计数的动物,但是沙勒一点也不为所动,“如果要等到世界都不出声”,他说,“那么每个人都呆在家中好了。”
参加“中世纪嘉年华”
2004年8月中旬的一个夜晚,记者和摄影师沃尔德刚到法扎巴德省(favzabad)的省会,一颗炸弹就在沙勒面前爆炸了。我们即时租了一辆破旧的汽车在被水冲蚀过的道路上驶向撒哈德(sarhadd),这是兴都库什地区一个用石头垒起来的村庄。在那里,我们找了向导和用来驮物资的牲口,朝一条以前的“茶马古道”向山区进发。
这里属于阿富汗疆域,是乔治?沙勒拟议中想要建保护区的地方——满眼尽是卵状的石头,一片荒芜,似乎连时间也在空气中凝固了。牦牛踩着沉重步子出现在空旷的视野,一会儿又消失在远处的天际。
“我想我是错投今生150年,”沙勒对记者说,他用伟大的科学探险家如查尔思?达尔文、阿拉肯特?冯?亨布尔特和阿尔富兰特?罗塞尔?威尔茨所处的时代作参考,说道,“我远不能满足身处于这样一个远离人间的地区,踱着缓慢的步子在古道上游荡。你看看周围,瞧瞧这些东西,并闻闻它们是什么味道。”
离开撒哈德一星期后,我们到了小帕米地区中心的一个宽广的峡谷地区,在吉尔吉斯斯坦北端安营扎塞。
这里正在举行一个婚礼,欢庆仪式有点像中世纪的嘉年华。男孩们牵着马儿意气风发地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女孩们将手指塞进嘴里,互相讲着悄悄话。孩子们紧抓着钞票被筵席的主人们逗得乐不可支。走出尘土飞扬的市场,驮夫们则挤进了塞满山羊的游戏场,这里是阿富汗人放松身心的地方。
沙勒离开了闹哄哄的市面,小心翼翼来到一冷僻处,他思忖,即将要进行的一场环保动员在此间婚礼派对上显得有点怪诞。但如此多的帕米尔居民聚集在一个地方,他不能让这样的机会在身边轻易地错过。他有疑虑,以游动放牧为生的吉尔吉斯人拥有羊和牦牛,他们会射杀马可?波罗羊作为他们的食物?
婚庆喜宴结束了,新娘与新郎进入了蒙古包式的婚房,沙勒向一个男人走去并与他搭话。这是一个高颧骨,头上戴着西伯利亚式皮帽的人,他使沙勒想起过去蒙古的牧马人。
“我们来到这里是因为听到了吉尔吉斯人民宽厚仁慈的传说,”沙勒开始了他的“播道”,“去年我在塔吉克斯坦过境时感受到吉尔吉斯人的好客,”他停顿下来让他的巴基斯坦翻译撒夫拉将他的话译成达里(dari)语。
“许多外国狩猎者纷纷来到塔吉克斯坦,他们化25,000美元可射杀一头马可?波罗羊,但是当地村落却一分钱也得不到。”质疑和不认可的声音在人群中此起彼伏。
“很快,有一天,外国狩猎者可能来到这里捕杀马可波罗羊,”他说,“如果发生这样的事,吉尔吉斯人民必须要受益。”那名男子点头称是。“外国狩猎者必须化大钱才能猎杀羊,只要有肥大的马可?波罗羊在,村子才会兴旺起来”。沙勒在那名男子认识到事情最后的严重性之前继续将谈话的主题“深化”下去,他说,“这意味着吉尔吉斯人民必须保护羊群,这样,羊才能够长大,你们才能从它们身上挣到钱。”会面的结果是,沙勒的话语得到了人民由衷的拥护。
沙勒没有猎取战利品的狂热,他是个实用主义者,他认为如果控制狩猎和旅游能引领吉尔吉斯人民的抗争,可能会刺激民众起来保护当地的珍稀资源,避免马克波罗羊从数量上缓慢“滑坡”到最后灭绝的危险。
“保护物种取决于当地人民的意志。”沙勒说,“你要让他们进入角色,民众要与保护结果的利益挂钩。”
自那次参加吉尔吉斯人婚礼后一个星期,一个黎明前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记者被帐篷外尖利的叫声唤醒,“斯科特,我在10
分钟内离开,”沙勒叫嚷道。
记者看了一下手表蓝盈盈的表面:凌晨4∶30。几分钟后我也走出了帐蓬,我们的生物学家已吃罢早茶,为一天的考察行进在去峡谷的路上。
朱比特神在天空中就像一块发亮的巨石,银色的月亮悬挂在黑黝黝的山梁上。
2小时后,我在通向峡谷的入口处赶上了沙勒的路程。
这里是过去3个星期里记者不断接触的艰涩地形,地面赤裸着褐色的“胸膛”,山坡上没有任何植被覆盖,露出的只是参差不齐的石块,我的头上是一片钴蓝色的天空,太阳光为尘封的山岭洗去铅华,溶化了的冰碴汇成股股水流从岩石的缝隙流入附近的溪流。我为面前的“自然之酷”而折服,赶紧将它收入画面。“至少人们可以看到什么是自然历史中的古老时尚。”沙勒也对自然美色叹为观止。
遭遇“三剑客”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沙勒的事业已定义为浴火重生的品质。自从他与马休思30年前来到喜马拉雅地区旅行后,他初衷不改。
他急切地投入到专业领域收集需要的资料,想通过工作证明自身;他渴望抢救那些地球上的濒危物种和仅存的地貌,这就是他的性格写照。“他的内心从来没有真正安宁过片刻,直到他踏上这片诞生蓝色的羊群和雪豹的土地。”马休思在他的著作“雪豹”中如是说。
沙勒的躁动孕育于对收集资料的偏爱。在他的研究领域里,假以时日,他发展出一种近乎博大的保护自然地貌的心理和信念,他说每当自已走出荒野时,他才最有感受自我的感觉。“绝大多数男人都喜欢冒险,都想成为一些事情的征服者。在地老天荒的深山中,一名生物学家能变成一名物理领域的探险者,同时,也是一名智者。”这是沙勒在他的著作“山之颠”(moutain
monarchs)中写下的科学家对自然的观感和领悟。此书记述了1977年他对喜马拉雅地区孕育的物种:羊和山羊的研究。
“我体验了身临其境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最纯正快尔,从收集事实到超越它,成为寻找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寻找我们永远的定位。”沙勒说。
寒风凛冽的清晨,总是他第一个走出帐篷,带头走向大漠。有一天记者问他是否能加入他的团队,他说,“我并不喜欢人们尾随我的脚印。这会使我感到惶恐,并使我做起事来丢三拉四。”但有时候沙勒对孤独的爱好不失为一种病态的“劝告”和他经典品行的注解,就像早晨他收拾好背包一声不啃消失在大漠孤烟中一样。
那次行程过了几个小时了,沙勒仍然没出现在我们面前,驮队继续向着中国方向的一片森林走去,沃尔德和记者为找到一个观察点爬上附近的山坡,此时一大群瓦克哈人无声无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头顶上漂浮着几朵浮云。远处,纷纷扬扬的雪花已织成一幅精致的大幕。沃尔德和记者吃力地挪动着步子,此刻,设想一个年已70岁的男人可能已孤独地走出峡谷。
气温急剧下降,彻骨的寒气直逼人的心肺,这时最好把自已扔到稻草堆里。幸亏人们苦苦寻候,终于在日落之前看到了孤独的沙勒站在隆起的沙丘上,他看似更瘦削了。
沙勒给我们讲了他的遭遇。出现在谷底溪流的3
个相貌丑陋的男人把他震惊了。当这伙人出现时,沙勒注意到他们没有行李,用令人生疑的方式在如此荒僻的地方旅行使他警惕起来。沙勒上前向他们致以穆斯林式的问候,然后这伙人就问他是否是单身,并朝着沙勒的背包和挂在他颈上的双筒望远镜挪动脚步。
沙勒迅速评估当时的形势,他与自已的团队至少还隔着好几公里的路程,如果发生什么情况,没有人能听到他的求救声,他惟一的出路就是迅速作出反应。当那伙人一步步逼近他,在他们没有下手之前,沙勒已经越过了陡峭的斜坡。看来他真是老谋深算。
事实上,沙勒始终与团队心心相印,他不是孤立的。他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时,也许是他第一次显得底气不足,这是他进入这片荒野后罕见的事情。
那晚,我们用过晚餐傍着篝火在休息,同样的“三剑客”又出现在我们的营地,他们硬生生地插进我们的团队,沙勒则小心翼翼地将他们一个个指认出来,我们的翻译撒夫拉神情严肃,频频点头。
“他们是武器贩子,”撒夫拉凑近记者的耳朵轻声说,“还贩卖毒品。”我们心有余悸,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重演“死门事件”。只是由于夜色的保护才没有出事,但是沙勒还是被激怒了,“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们,”他说,“这些人正在偷窃吉尔吉斯人民的未来。”
“乔治,你看,”另一名向导穆罕默德?撒吉德轻声说,一边指向在我们上方移动的、跨越大片雪地的、一连串圆点:“马可?波罗!”
享受生命
经过4星期的旅行,团队到达了标志着中国边境的小帕米尔终端。一路走来
路过了分布在峡谷中的几个吉尔吉斯人的营地。每个营塞都有6个较大的用毛毡做的圆顶帐篷。我们到达一处,沙勒就与当地儿童亲密接触,向孩子们分发糖果和气球,惹得孩子们哇哇叫。也只有在此刻,他才会向当地成年人发问在哪儿可能找到马可?波罗羊。人们的回答通常是模糊的,沙勒想,这里的“水”很深噢。
我们曾见过几个小牲口在远处蹦跳,但当它们一嗅到我们的“气味”,一下就越过黑色的页岩跑开了。沙勒认为这些动物可能躲过了吉尔吉斯人的追赶,“漫游”到这里;事实是,它们此刻现身也并不渴望与喧闹的陌路人分享此地。
一片莽莽雪源,大片大片的雪花将我们裹成似灰色的“岩石”。沙勒匆匆地在纸上涂雅,然后把他的双筒望远镜递给记者。我第一次近距离目击马克?波罗羊,看到了它闪闪发光的羊角和在白色雪野中闪动的黑色身影。
有的羊在上坡,另外一些则已下坡;它们看似执行着平行的“指令”:既害怕掉进山顶深深的雪窝,也担心落入“零类”——我们的手中。
“好在它们不是世界上最喜欢耍聪明的动物。”沙勒抿着嘴说,马克?波罗羊是自然的尤物,有的体态与驴一样大。观察一会它们在自然中的“舞姿”后,沙勒建议回到宿营地,团队中的一些人在路上步行了3个小时。
过去几个星期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的食品是由撒吉德准备,放在牲畜粪上烧煨,要么是米饭、要么是面条中加点洋葱和辣酱油,望而生厌。但从目击羊群几天后,我们回到营地发现了一大罐肉,这是藏身在山坡下石洞中一个牧羊人送来的礼物。
撒吉德把肉、番茄酱与大米混在一起放在火上慢慢地煨着,大伙儿狼吞虎咽地抓吃着,但大家都没有忘记此顿美食的“出处”。那是牦牛肉?它的美味和鲜嫩是以前我们吃过的任何食物不能比拟的。次日清晨,我们了解到事实的真相:我们吃的意犹未尽的那一餐是“马可波罗”真身哪!
“不管怎样,我已经吃了,”沙勒很快答道,“它已经被杀了,大伙儿没说是怕造成浪费。”
“关于射杀的命令是怎么回事?”记者问道。这意味着那将是一个笑料,但沙勒没有笑,“在这里,我甚至不会下射杀一个野兔的命令。”他说。
团队在小帕米尔地区探索了11个峡谷,发现并记录在案的有549头马可?波罗羊,这个数字估计占了阿富汗帕米尔地区马可?波罗羊的一半。
山地之国的选举平静地进行,沙勒回到喀布尔向官方简要汇报了在瓦克哈地区的发现。下一步计划将4
个相关国家的代表召集在一起,讨论建立和平峰的构想。
在迪拜国际机场记者与沙勒道别,急着要回家看亲人,但沙勒却走了相反的方向,他登上去中国乌鲁木齐的飞机,再次去找他在那儿的相识,并推动“国际和平峰”的构想。然后,他还要到塔吉克斯坦作进一步的访谈,全然不顾今年感恩节不在家过的感受。
当沙勒神情轻松地穿越闪闪发亮的停机坪时,记者回想起一个清晨与他坐牛车旅行的情景,问他打算将这样危险的旅途保持多久,“我不知道,”他答道,:“我将继续走下去,直到分崩离析。”
尾声
沙勒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以古稀之年离开故土---物质发达的德国,孤独地走上了几近与世隔绝的帕米尔高原,为的是寻找他心中的宝贝:马可.波罗羊.沙勒对动物的爱透析了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挥之不去的宇宙思维之痕,或说宇宙的烙印.
物我同体,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宇宙是有思维的,宇宙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要不然也不会在浩如烟海的宇宙尘埃中出现象地球这样的星体,在地球上既然还会诞生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从地球的演化史可判析,万物的出现是为了让人类走上地球,并逐渐因人类的狂妄走上主宰地球的狠角色铺上红地毯.从此,地球进入了新一轮生物大灭绝的周期,如同6000万年前,地球上的巨无霸---恐龙主宰地球时的下场一样,在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中,不可一世的恐龙逃脱不了被惩罚和出局的命运.世事看似难料,如一团乱麻,理不出个头绪;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唯恐赶不上这趟穿越时空的欲望号快车.一切都是有定数的,人类,地球,太阳系,区别在于走向终极的速度.
爱动物,就是爱自已.人类只有超越自我,才能自救;否则逃脱不了地球生物大灭绝的周期律,元芳,你怎么看?
二十自然界能源浅谈
最佳绿色能源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每到夏季都要遭遇台风侵袭,强台风造成的破坏令城市失色,民众“风声鹤泪”。台风地区的人“谈风色变”。风,除了在电视剧快餐中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给人的印像似乎恐怖多于浪漫。
实际上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风在自然的多棱镜中透示出的多面性。就环保标准而言,风是自然中最佳绿色能源。想象一下,如果能将风力“打包”带回家作为一项能源利用;或者将它开发经营,走出一条风能的综合利用,无论对环境,还是对人类都是一件忒大的好事!近年来在美国、欧洲,一项大规模开发风能为农业服务的合作项目正在展开。
风能利用
在欧洲的北海,那儿是一个多风地区,盛产石油。在蓝天碧海中,钻架林立,抽油机在不停地“叩头”。当地人们利用海边采油和天然气的技术平台建起了“回收”风力,用风能打造干净可靠的风能农业,将此间盛产的风力一并“埋单”并“打包”,创造了利用风能支持城市生活系统的先例。
在北海地区修建的36个风力涡轮发电机生产的电量足以供应100,000余户家庭使用。风区居民不再视风为危害,而是将它作为“财神”,招财进宝。
要利用风力,首先要知道它的脾性。
地球上极大部分可更新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风能也不例外。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中仅有0.25%能够转换成风动能。太阳能如何转换成风能的呢?
全球温度的差异是由于太阳照射,引起空气流动造成的,这就是风的成因。赤道附近区域温度高于地球其它地区,因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赤道附近的空气向南北两个方向移动,这就是最重要的全球风向流动体系。由于地球自转,这个运动不是北——南,或南——北,而是北——东,或南——东。这样的流动体系造成了经常的强风。
但是,具体的地理环境,如山脉走向,海洋的存在,房屋树木的阻挡等要素对于决定当地的风速起着重要的影响。利用风力发电最理想的区域无疑是风速最大的地区,所以测量风速和了解风的体系是发展风能产业的重要一环。
风力涡轮发电机是如何工作的?
将风压缩成为能量,将它转成电流即为它的工作原理。涡轮机最重要的部件是旋转的叶片,由于它具有风动的性质,风能可使它旋转。此类叶片与一个低速轴连接,该轴又与齿轮箱相连,这样从叶片传来的运动就会反复加速,产生电流。
需要指出的是风力发电机电量的输出同它的叶片直径,整个塔身的高度以及风速有关,也就是说叶片直径较大,安置在较高的塔身上,加之当地风速高,这样,风力发电机输出的电量就大。此外,与配置的涡轮机的容量也有关,当今用于风力发电的涡轮设备商业应用的容量已达4.5mw。
风能与环境
风力发电对附近地区的环境有什么影响?
简单来说,风力发电对附近地形没有特殊要求,因为简单的地形对风力的加速是有利的。此外,田野上耸立起造型别致的风力涡轮发电机,为原来单调和较为沉闷的乡野景观增加一个奇怪的元素,从审美角度上讲,有利于调动人们的视觉神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不啻是对当地环境景观注入一个积极因素。
一个地区配置多大规模风力发电系统,它与当地水环境的关系,以及风力发电设施本身的高度和排列等问题都需要从美学和不影响环境整体和谐这两方面加以考虑。目前对此尺度的把握尚在试验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关于风力发电设施的关键部件:旋转叶片。它的直径与高度之比,以及它的旋转速度都与发电效率有关。叶片大,则转速慢。根据经验,这样产生的噪声也小。
应该指出,在需要利用风力发电的农村地区,在引进和安装风力发电设施时应考虑对鸟类的伤害。自然界的鸟类在迁移中因为撞击各种杆桅,或接触高压电、房顶、汽车至死的数量远远高于与风力发电机旋转叶片“亲密接触”造成的死亡,但风力设施对鸟类活动还是有影响,甚至造成成伤害。风力发电设施为了避免充当“杀手”,安装设备时要通盘考虑。
风力涡轮发电设备有噪音,当旋转叶片在空中转动时,从发电机的齿轮箱中传出来的机械磨擦声令人难以忍受。为使机械噪声减至可接受程度,在设计阶段就要努力将噪音控制在法定范围内。
一个好的旋转叶片在空中会大量减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此外,风力发电设施还要有良好的定位,主要是消除因叶片旋转时在阳光下投下的阴影,这种光污染对居住在设备区附近的人们的感官造成剌激,对人们的心理有不利影响。
现在,人类在利用风能时,已将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减少到最低点,人们在享受科技文明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取得可喜进步。
生物能源
众所周知,自然界蕴藏的石油还能供人类开采50年左右,煤炭尚可供人类开采百年左右,所以矿物能源终有与人类诀别的一天。由于石油短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仍维持旺盛的态势,生物燃料,作为一项补充能源可缓和世界性的“石油大战”。
生物能源是由生物物质创造出来的成分。今天生物能源组成物质主要来自糖、小麦、玉米、还有油料作物如大豆和油菜。这些植物在生长时吸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同时作为传统燃料燃烧后释放二氧化碳。
由于当今大多数国家的汽车引擎技术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矿物能源为主设计的,所以对生物能源的使用还有一个适用性问题,目前生物能源通常以小比率方式(5-10%)混入传统矿物燃料,这样仍能保持燃料稳定燃烧特性,但因为减少传统燃料的投放,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现在,科技专家们做的工作主要将大量的生物体原料加工成生物物质,此种生物物质可以更高的比率与传统燃油混合。这样有助于平抑石油奇货可居的地位,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石二鸟的好事,生物燃料前景看好。
民以食为天。人类消耗最大宗的消费品乃是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现在人类不仅要用粮食填饱肚子,还要利用粮食油料作物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所以将粮食作物变成“汽油面包”自然成为科技人员攻关的首选。
矛盾是事物的“普世价值”。一种倾向会将另一种倾向掩盖起来。世人狂喜于用粮食挤兑生物燃油时,全世界粮价一夜间就涨起来了,成为又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问题。
好在科技专家们已将非食用的油料作物也纳入试验过程,同时还将寻找特定的速生草类作为燃油添加剂。此外还有一个探索领域是将农业和林业中的废物资源转化成燃料。人们相信如果生物体的组成物质命定要对今天的燃油库做出更大贡献的话,这种新型生物燃料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
生物燃料的发展
生物燃料是一种清洁能源,可给予引擎高品质的润滑,对减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和硫的氧化物排放有重要意义。
生物燃料能减少机械运动的摩擦力和粘连性,让引擎的机械部件在往复运动中发挥其最大值,从而达到每公里运输过程中的废汽排放降到最低点。随着引擎的材质、设计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新的润滑形式将会应运而生,这将为新的引擎和燃料的系统功能的完善提供平台。
在欧洲和美国,已有适当的立法要求石油供应商提供的燃油中生物燃料应有具体的比例。英国在制订一项生物燃料安全计划,政府,学术机构和环保组织联手推动低二氧化碳排放车辆和新型燃油面世。此项计划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框架,如在农场和油库,评估全面推广生物燃料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
该计划开始将提出一个基础评估报告,即持续使用不同的生物燃料对环境、野生动物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地、水和其它资源的变化和要求。
2005年,英国继续执行一项新一代先进生物燃料研究开发,新生物能源将比今天的生物能源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更大的提高。
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的科技专家已成功从油菜种子提炼可与柴油混合的生物物质。2005年,法国科技人员已推出一种新的生物提取物(etbc)与汽油混合,生产etbc的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将该产品供应德国。在美国,生产生物燃料的公司制造可与汽油混合后使用的乙醇已占美国新的市场份额20%还多.
英国石油公司把生产重点转向开发和生产一系列低硫和无硫燃油,其中的许多品种旨在减少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污染。该公司推出的最大宗的无铅汽油发端于2003年。据英国有关机构测试,由于大力使用无铅汽油,与使用标准燃料相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5%和减少氮的氧化物排放量4.3%。2005年该公司又将无铅汽油的销售扩大到挪威、土耳其,甚至远隔重洋的新西兰,并在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和芝加哥成功登陆。
在载客汽车方面,英国石油公司继续推出用于汽油直接喷射引擎的润滑剂以及使用轻质引擎,公司还开发出能用于与先进的排气尾管技术相合的润滑剂,如柴油粒子过滤器等。此外,该英国公司还为双引擎方程式1型赛车的制造商提供了支持产品——超低粘度的燃油和高效润滑剂。同时,也与汽车制造厂紧密合作开发新产品以支持传统的内燃机引擎。
“氢经济”——现在和将来的“发动机
人类在工业革命后近三百年时间,将自然界经过千万年演化生成并深藏在沙漠或海洋的石油抽取一空;与此同时,因为大量石油集中在短时期内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形成了地球“温室效应”。
“石油大战”是人对人的战争,“温室效应”是人与天的争斗。我们主张建立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其实建立和谐社会的首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了人与自然的平衡,才能谈得上人的立足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一旦自然界发怒了,人类还有立足之地吗?
人与自然争斗是与虎谋皮,等于自杀。好在自然并不是无情无义的,在人类接近“贫血”(石油血液)的时候,“氢经济”终于显山露水了。
想象一下当你开车去上班、或到商店购物时,不再为有污染且价格昂贵的汽油而发愁;支持你发动车子的燃料是清彻的水,它的分子式是连初中生都知道——h20;而且由氢燃烧排放的废弃物是水蒸汽,没有令人窒息的油烟。这一切是多么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景啊!
此刻,你的身心一定会感到十分轻松和自在,因为你的所需所为并没有给自然界带来沉重的包袱呀!想来造物主一定也会为你的善举开启慈眉善目。可不是吗?自然也一直在为人类的生存天造地设了优厚的资源,难道人类不应当感恩自然?
这不是个梦境,很快就将成为现实,部分要归功于对氢能的研究。自1999年来,全球科技专家已在两个方面开发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对氢燃料增长需求,积极支持全球市场氢能源项目的开拓。
氢能源
氢是一种无色、无味、也没有气味的无毒气体,是宇宙中存在最为丰富的元素,也是按重量计算其释放能量超过目前已知其它能源的一种新颖能源。这些独特的贡献使氢当然成为取代传统能源的候选物,以大规模供应市场消费。
作为一种燃料,与其它类型的燃料相比,氢能源提供关键好处是:在氢的生产和消费中,它创造出来的排放物是氧和水,这两种物质对环境无害,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能提供附加的利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用氢作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是如何出行的:先利用自然界中的风力、水力发电,将电能输送至能源转化站,再输出到玻璃制氢体,电解水制取氢气,进入储氢站以气态存储,进入液化氢储存站以液态储存,送到加氢站为车辆加氢。这样氢燃料车就可出行了。值得一提的是,氢燃料电池能量转化率近80%,约为火力发电的2倍。接近零排放,对环境无污染。
就燃料的综合性能而言,人们会渐渐离开那些传统的矿石燃料,而去选用那些含碳较少的天然气。有朝一日人们还会将氢作为一种重要燃料的代表作。理由很简单,因为地球上拥有无限丰富的氢,同时,氢还具有如此的潜质可与地球上所有的燃料混合使用。
展望环境大视野,氢的总量大,可循环使用,用氢作燃料电池在环保方面有巨大的价值和潜力,它排出的副产品——水,可在全球范围帮助削减温室气体效应,改善当地空气质量。此外,氢还能增加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其理由是氢气只有与氧气或空气在密闭的空间(如一个容器里)混合后才会引起爆炸,所以氢燃料车在猛烈的撞击下都不会引发大火,提高氢燃料车行驶安全性。
氢能与环境
地球无处不显氢。这句话有两个意义:一是地球上到处有氢的存在,二是地球上任何地方没有纯氢形态的氢,也就是说地球上所有的燃料都能与氢混合。氢作为能源具有削减温室效应的作用已在1992年的京都议定书上得到承认。所以,氢是无为无不为的元素,进入物质的最高层次。
人类自工业革命后消耗石油量大幅度提高,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节节升高。在短时期内形成温室效应,冲击了传统的气候平衡格局,这就是目前全球各地夏季酷热,飓风暴雨不断的原因。一切都是有因缘的,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天作孽尚可由,自作孽不可救。人类采用新能源战略,既是自救,也是造物主网开一面的恩惠。谓予不信,看以下事实:
氢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最初的氢与氧的结合创造了海洋,大洋大海覆盖了地球的70%。造物主做出这样的安排在聪明的人类看来是个安全设定。当人类有朝一日将原生态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用尽时(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刻),此时,可以用氢制成燃料,来应对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自然界,氢含量无限丰富,氢作为能源优于矿石燃料的另一个关键是排放物无污染。利用水作为原材料,通过水原子的裂变产生能量;一旦分裂成功,氢元素就成了能的源泉,在这个燃烧箱内产生清洁能源;而氧元素则又回到大气中,不会造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当氢能在燃烧时,这个过程包括氢与氧在空气的重新结合,氢离子被允许与氧重组;与此同时,氢电子就转换成电流。在此过程中,惟一的废弃品是水。
朝阳产业
氢能经济是刚从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一轮旭日,但各国发展情况有很大不同。无论如何,氢是大自然对全体人类的恩赐,不管你身在何处,你是何许人。有了氢能经济,全球所有国家都可能不再把自已的能源政策唯系于单一能源,氢能源因为清洁和价格合理很快溶入各种能源需求中。
在氢能经济中,氢能燃料电池和引擎与20世纪后期的汽油和柴油引擎一样被视为平常之物。你可以驾着用氢作为燃料的汽车每天去办公室,学校和回家。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见解,但也是能够做到的。人类必须对此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