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网 > 大宋好官人 > 第五百八十六章:治理河患

第五百八十六章:治理河患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辽国细作一事,却让赵煦很是满意。

    皇城司终于立了一次功劳了,也不算白养了他们。

    但赵煦不会知道,危险不但没有排除,反而愈加隐蔽,或者说愈加危险了。试问,宋辽两国互相经营了这么多年,国内的敌国细作岂能是一网打尽的?肯定还有散落在各处,或者隐匿起来的。这未知的敌人是最可怕的,更何况那是潜伏起来的毒蛇?

    不过张正书也知道,如果谍战是能一劳永逸的,那就不叫谍战了。想都不要想,在出入境那么随便的古代,安插一个细作会是多么容易。潜伏和反潜伏,将会是缠绕一个国家建立到灭亡的全部。

    现在,该把精力放在提升国力上面了。

    这一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按理说,乍暖还寒时候,是不宜播种的。张正书当然也知道天时的问题,但他的千亩田地上还覆盖着茅棚,这点寒意就不怕了。早在几天前,收割完最后一茬蔬菜,这千亩田地就不再种植蔬菜了,而是按照严格的间隙,种植了棉花。更重要的是,这土地里已经提前施了足够的肥料,还间接种上了大豆。

    大豆的根瘤能提供足够的氮,这种肥料可以让棉花增收,是最为天然的肥料。再加上大豆和棉花的生长周期、成熟期基本相同,也是一个利好的因素。只要注意间隔问题,留下足够的空间让棉花生长,打多点棉花是非常可能的。因为大豆和棉花的生长高度和株密度都相似,不利于通风光照。解决了光照问题,其实这两者是最好的互补。

    当然,这个间种的法子在后世不受待见,是因为后世有人工合成的氮肥,自然不需要用到大豆了。再加上棉花种得密一些,也能种多一些,打多一些棉花。农民都是会算数的,省下来的那点氮肥钱,恐怕都没有把亏的钱给赚回来。于是,间种大豆的法子自然就不流行了。

    可在大宋,大豆的根瘤,就是最有效,也是最好的氮肥,张正书哪里舍得放弃?

    把种子种下后,等大豆和棉花破土而出,再过得十几天,就可以撤开茅棚了。

    到时候,只需要精心打理,这棉花丰收就不是问题。

    了却了心愿之后,张正书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前几日系统提醒,在元符二年黄河将会再次决口,决口的地点会是在内黄口。内黄口在哪呢?张正书只知道是在开封的东北方,也是黄河的东流。当然,这东流在后世是没有的了。不仅仅是元符二年,在接下来的元符三年,黄河会再次决口。

    这决口的原因嘛,说出来会气死人。居然是因为上、中游下雪太多了,到了开春之后冰雪融水太多,再加上黄河常年淤积,所以黄河决口了。

    真是天道无常啊,因为小冰河时期,宋朝前些年大旱了一场,致使流民无数。西夏前年、去年也大旱了一场,饥肠辘辘不得不来攻打大宋,抢掠粮食。大宋也利用小冰河时期,狠狠地打了一场胜仗,甚至还可能就此灭了西夏。但是,报应不爽,大宋的灾劫很快就来了。

    黄河,永远是大宋心中的一根刺,重量也不比幽云十六州轻。

    如果黄河不再闹决口,说不定大宋的国力还能再强一两分。可惜,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情就是没有如果。但是,既然张正书遇到了,那他就不打算坐视不理了。

    治理黄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清理淤积的泥沙。只不过在宋朝,清理淤积泥沙,是一项费时费力又不讨好的工作。

    幸好张正书弄出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概念,只要树立起典型,那么对沙子的需求就多了。对沙子的需求一多,肯定有不少打渔的船家开始把目光盯到采沙上面。其实在古代采沙,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是因为古代没有什么采沙许可证,只要你想,你随时可以在沿河建立一个采沙场。

    甚至张正书可以投资一两个采沙场,把经济效益做起来后,自然有人就跟进了。这样的采沙场根本没有啥技术含量,圈地之后,用麻袋装入砂石隔断河水,把河水排空之后,再组织人手挖掘就行了。要是这地方没有了沙子,那就再换一个地方。没办法,没有采砂船,只能用这种笨法子了。

    至于筛选出细沙,那就更简单了,因为还是一个劳动力集聚的行当。只需要一个竹子编制的筛沙竹匾,一个人用铁楸铲起一楸原沙放在筛沙竹匾上,拿起来抖动,颗粒较大的石子自然就留在筛沙竹匾上了,而细沙则落在地上。这样的筛沙竹匾,用处还不少,可以拿来筛选优质的秕谷,可以筛选麦粉……这种竹匾分两种,没有孔的那种不叫“筛子”,叫“簸箕”。这东西,张正书在前一世的老家农村还见到过。

    当然了,这是最简陋的筛沙子办法。要想提高效率,还得弄一个竖起来的筛沙框。其实也不难,可以到铁匠铺打造一个筛沙网,也就不到两百文钱的事。要是想省钱,用竹子编制一个筛沙网也是勉强能用的,只是效率差强人意罢了。

    没人比张正书更清楚,一旦大宋开始大搞基建,弄钢筋混凝土房子,那别说对沙子的需求了,就算是钢铁的需求也会翻上几番。市场,是最好的产业导向。只要是赚钱的行业,无一例外都有无数削尖脑袋想挤进来的人。张正书要做的事,就是引导这个潮流。

    沙子,特别是河沙,那就是摆在面前的财富,只要你肯去弄,钱肯定能赚到的。入行门槛那么低,张正书可以肯定,只要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么接下来整条黄河都是采沙场了。人心齐,泰山移,看看后世,黄河的水是不是澄清澄清的?为啥啊,还不是因为黄河沿岸那么多采沙场,每年的采沙量起码在一亿吨以上。

    宋朝上下的治理黄河者恐怕打死都不会想到,他们束手无策的黄河泥沙,居然会被市场经济清走了,变成一栋栋高楼大厦。但黄河泥沙能变废为宝,首要前提是钢筋混凝土建筑要兴起,而且造价要便宜。张正书的打算也简单,等把潮流弄起来后,他就降低水泥的价格,让利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