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又是流爵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接下来崇祯又看到沈朗仲、马元仪等等几个由于执行细菌战计划获得密奏权的八品官呈送的密折,获知建奴那一边有好几个贝勒死于天花感染。
细菌战是绝密,只有王承恩和曹化淳了解内情,有了功劳也不能给予黄汉封赏。
皇帝另外以抓城市卫生和普及天花预防有功给李中梓几个提了一级,给八个细菌战的具体负责人提了两级,并且激励他们再接再厉。
第二天朝会之时,皇帝终于拍板了有关“红旗军”的赏赐和对于主将黄汉的册封,并且下达圣旨召黄汉即刻进京接受封赏。
黄汉弄丢的侯爵又回来了,这一次依旧是流爵,不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世爵,原有职务因为基本上没有了太大上升空间因此照旧。
皇帝召黄汉来京师受封,依旧给了流爵就是不想让他在京城当勋贵做个逍遥侯爷,而是准备当面和黄汉协商,争取让他亲自带上几千“红旗军”入山陕、河南剿杀流贼。
崇祯相信一旦黄汉带着人马进入内地作战,恐怕没有一两年时间根本无法脱身,皇帝还算有些了解这个同龄人的个性,知道黄汉要么不去做,要做就会竭尽所能做好。
他率领“红旗军”进入山陕剿灭流寇总要给朝廷一个交代才会有请旨回来的理由。
已经是阁老的郑国昌当然是最先得到黄汉封侯喜讯的大臣,下朝之时他就拉上阁老徐光启直接去不夜城小酌、泡桑拿顺便告诉女儿这个喜讯。
郑国昌和徐光启俩老爷子对大明皇帝忠心耿耿,他们属于胸中无私天地宽,根本不介意黄汉成为侯爵后有可能离开自己的军队留在京师。
朝议定下了“雁北大捷”的封赏,却没有透露出召见黄汉后如何安排。
黄四方担心家主会被皇帝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连忙赶来陪二位阁老喝酒,目的就是想听听今日朝堂上重臣的反应。
郑国昌和徐光启都认识黄四方,因为他的独臂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位阁老敬重为国杀奴而伤残的军人,虽然黄四方只不过有个正四品卫指挥佥事武官虚衔,但是在酒桌上,两位阁老依旧跟他推杯换盏喝得高兴。
两位老人家真的心花怒放,爱徒、女婿封爵,他俩与有荣焉,他们知道黄四方是黄汉的心腹之人,多多少少也理解此人留在京师的主要目的。
今日朝会又不是什么绝密,黄四方问得细,徐光启和郑国昌回答得明白。
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
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
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
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
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
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
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
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
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
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
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
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
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
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
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
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
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
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
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
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
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
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
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
接下来崇祯又看到沈朗仲、马元仪等等几个由于执行细菌战计划获得密奏权的八品官呈送的密折,获知建奴那一边有好几个贝勒死于天花感染。
细菌战是绝密,只有王承恩和曹化淳了解内情,有了功劳也不能给予黄汉封赏。
皇帝另外以抓城市卫生和普及天花预防有功给李中梓几个提了一级,给八个细菌战的具体负责人提了两级,并且激励他们再接再厉。
第二天朝会之时,皇帝终于拍板了有关“红旗军”的赏赐和对于主将黄汉的册封,并且下达圣旨召黄汉即刻进京接受封赏。
黄汉弄丢的侯爵又回来了,这一次依旧是流爵,不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世爵,原有职务因为基本上没有了太大上升空间因此照旧。
皇帝召黄汉来京师受封,依旧给了流爵就是不想让他在京城当勋贵做个逍遥侯爷,而是准备当面和黄汉协商,争取让他亲自带上几千“红旗军”入山陕、河南剿杀流贼。
崇祯相信一旦黄汉带着人马进入内地作战,恐怕没有一两年时间根本无法脱身,皇帝还算有些了解这个同龄人的个性,知道黄汉要么不去做,要做就会竭尽所能做好。
他率领“红旗军”进入山陕剿灭流寇总要给朝廷一个交代才会有请旨回来的理由。
已经是阁老的郑国昌当然是最先得到黄汉封侯喜讯的大臣,下朝之时他就拉上阁老徐光启直接去不夜城小酌、泡桑拿顺便告诉女儿这个喜讯。
郑国昌和徐光启俩老爷子对大明皇帝忠心耿耿,他们属于胸中无私天地宽,根本不介意黄汉成为侯爵后有可能离开自己的军队留在京师。
朝议定下了“雁北大捷”的封赏,却没有透露出召见黄汉后如何安排。
黄四方担心家主会被皇帝留在京师当逍遥侯爷,连忙赶来陪二位阁老喝酒,目的就是想听听今日朝堂上重臣的反应。
郑国昌和徐光启都认识黄四方,因为他的独臂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位阁老敬重为国杀奴而伤残的军人,虽然黄四方只不过有个正四品卫指挥佥事武官虚衔,但是在酒桌上,两位阁老依旧跟他推杯换盏喝得高兴。
两位老人家真的心花怒放,爱徒、女婿封爵,他俩与有荣焉,他们知道黄四方是黄汉的心腹之人,多多少少也理解此人留在京师的主要目的。
今日朝会又不是什么绝密,黄四方问得细,徐光启和郑国昌回答得明白。
再加上最近没有什么反常异象,故而黄四方能够判断没有人会在这个时间段出手对付家主。
至于皇帝是不是按照祖制留黄汉在京城享福这就说不好了,这根本不要紧,人是活的,届时等家主进京后再慢慢想对策即可。
当天下午,黄四方情报分析就以最快速度送出京城,旗卫都是使用密码通信,并且根据轻重缓急分五个档次的绝密程度。
送信的人根本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信使只负责送信到达指定地点,不知道送信人和收信人,因此即便出现信使被捕也无关紧要。
当然,许许多多秘密战线的知识都是黄汉亲自授课,教会了黄四方为首的几十个旗卫头目。
最高机密级别的密码需要配合黄汉和黄四方共同拥有的一套缺几十页的残本水浒传才能够被破译。
黄汉在忙着安排麾下协助春耕,他从旅顺到金州再到宁远、高台堡、前屯卫等等屯区视察,宣传队也纷纷下乡宣传鼓劲儿。
领导重视,下边办事的人才不会人浮于事。
虽然“红旗军”体系争取摆脱人治,竭尽所能以制度管理各行各业,但是黄汉这个家主的个人魅力还是尤其重要。
黄汉不假惺惺亲自卷起裤腿下田犁地,他只要在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跟屯户们聊上几句,老百姓无一例外会激情似火。
其实在“红旗军”体系,老百姓都是给自己种田,因为一户五十亩旱田的使用权归屯户,收成的一半也归屯户。
户主还能够由于参加集体行动得到每个月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的基本生活保障。
以寻常年景平均一亩旱田收获一石麦子计算,黄汉收取一半收成其实不多,最起码其中应该有一半左右返还给了农户和屯户。
因为每一家每一年会获得六石杂粮和七两二钱银子,按照“红旗军”体系的官价,算算差不多是十一二石麦子。
黄汉实得的土地收益其实是百分之二十和三十之间,根本不是百分之五十,为何不直接按照前者收取秋粮?
这里就有了门道,也就是领导艺术精华的体现。
首先,每个月能够拿上六百文和五斗杂粮会给每家每户安全感!“家有斗金不如日进分文”这其实就是爱储蓄汉人的美德。
其二,每个月从镇抚官手中拿钱粮会让户主们深刻体会到了组织的存在,增加“认同感”就不愁会调动“使命感”。
来了外敌,估摸着千家万户都会相应“红旗军”征召,在保卫家园、保卫妻儿、保护既得利益的自觉自愿下,一支万众一心的队伍谁敢正视?
其三,由于每个月拿钱粮,集体征用劳动力修沟渠、水库、道路、灌井所有人都认为是应尽的义务,少有人出现抵触情绪,更加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领导汉人一味地施恩做烂好人根本行不通,汉人智商值太高了!唯有用利益捆绑、用制度约束、用道德感化、用法律惩罚才勉强可以。
黄汉用了一招每个月发钱粮就把最难形成凝聚力的农民团结起来,汉人的江山真的取决于农民的认可。
如果黄汉把这一种模式强行推广,农民会争先恐后投奔“红旗军”,拥有大量土地的土豪乡绅恐怕连耕种的人都会找不着。
这几年整个大明死于战乱的汉人不知凡几,北方、最起码京畿之地的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太尖锐,只不过政府太操蛋,不能够稳住形势给流民活路、给减免优待政策使得流民乐于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