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匪过如梳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后宫嫔妃们乐意来瞧热闹当然是出于对女兵的好奇,看到了七八百不让须眉的女兵一个个大声赞叹,小坤兴简直是看得如痴如醉。
她想起了黄汉的嘱咐,很严肃道:“父皇、母后,儿臣以后会用心习文练武,长大了也要如同秦将军那样带兵出战为国分忧!”
童言无忌,崇祯听见了女儿的豪言壮语笑道:“好!有志气,父皇喜欢。”
观礼的诸多大臣都在议论纷纷,猜测恐怕是东平侯兵力不足,否则怎么会连女兵都用上了。
不管群臣如何议论,这一次阅兵效果很好,京城里有十几万军民、官宦亲眼看到了“红旗军”这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从普通兵丁灵动的眼神就能够感觉到自信和不屈。
大多数都相信有如此强悍的“红旗军”驻扎宁远,山海关一定能够高枕无忧。
带领人马离开京城的黄汉选择从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进入河南彰德府,因为这里是太行山东侧,地势平缓的地区有利于行军。
京城到彰德府这一千二百余里的官道路况不错,以“红旗军”的体力每天行军八十里,连续走上半个月完全没有问题,况且由于一路消耗,携带的辎重会越走越轻。
刚开始路上的情况还好,可是走了四五天后就截然不同,那是太多流民携家带口走上了官道,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地方,可是往往见到了明军队伍都是拼命逃跑。
见到了明末的军民关系,黄汉又体会到了大明亡国的原因之一,老百姓不仅仅是不信任政府的军队,还畏之如虎,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心离德那是当然。
老百姓分不清好歹不要紧,黄汉脸皮厚的很,会自我吹嘘成“大救星”让升斗小民认清“红旗军”,拥护光荣、伟大、正确的自己。
宣传队总旗自从离开京城就走一路写一路,写得最多的就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红旗军’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写得第二多的内容是“好儿郎宁死不从贼!”。
排第三的有些长“任何屠杀、抢掠老百姓的人在‘红旗军’眼里都是贼兵,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诸如“官军但凡杀良冒功罪加三等!”、“‘红旗军’和老百姓手足情深!”“‘红旗军’保境安民杀流寇还大明朗朗乾坤!”等等用石灰石刷的宣传标语比比皆是。
行军四百余里后,黄汉下达命令在保定府城南六十里靠近官道的孙刘庄建立补给站,收容流民,这里是个地方武装的寨子,有周长三里的夯土寨墙。
庄子的防御力拿北边的保定府城相比不值一提,跟南面四十里外的博野县城也不好比,黄汉之所以没有选择府城和县城作为补给点,是为即将收容的流民考虑。
州城府县为了自保根本不可能放流民入城,这不能责怪驻守文官武将冷漠。
因为太多坚城被攻破就是守卫的文官圣贤书读傻了,存了一念之仁而铸成大祸。
流民、流寇根本难以区分,被放入城池的后果就是这座城里的老百姓都要变成流民、流寇,文官武将十有八九死于非命。
崇祯十三年之前,肯投降流寇的文官武将少之甚少,一般情况下城破后没有能够逃跑的官员都死得很惨,失去约束的暴民是极度残忍的,他们跟达官贵人天然有阶级仇下手无比毒辣。
黄汉看上孙刘庄是因为这里离京师四百余里位置恰到好处,这里离天津卫港口不足五百里“红旗军”从海上来增援的骑兵两天、步兵五天能够赶到。
有一颗钉子牢牢钉在这里会直接导致往北、往东四五百里江山安全许多,应该能够减少流寇的破坏程度,使得不少农户用不着逃亡能够继续耕种。
黄汉当然不会留太多人马招人猜忌,留下少量根正苗红的少年火枪手作为种子,留下一些家小在辽西走廊的卫所军驻守,以后从收留的饥民中选拔一部分进行军事训练以宗族武装或者地方团练存在。
汉人有成语“逐鹿中原”,由此可见中原的重要性,黄汉在这里布局面向中原,不仅仅是为了搞人口还为了扩大“红旗军”的影响力。
孙刘庄顾名思义乃是以孙、刘两大姓为主的庄子,由于流民不断,抢劫、偷盗蔚然成风,附近村落的人口都不得不聚集到庄子里抱团坚守,农事已经被荒废。
这就是连锁反应,也算得上蝴蝶效应,即便这里只不过是大股流民经过而已,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
哪怕由于四乡八壤的老百姓都进入庄子躲过了劫难,也会使得他们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劣。那是由于田地遭到践踏、少了田间管理直接影响到秋天的收成。
如果再被官兵敲诈一些已经为数不多的粮食,这里聚集的三四千人大有可能会往流民、流寇直接转变。
“红旗军”正兵、辅兵九千一百余人马浩浩荡荡来到孙刘庄外安营扎寨,这里的两个族长和一群族老被吓坏了。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比较形象的道出明末良民想要生存何其艰辛!
摊上了成千上万大军过路的大事,孙、刘两家族老们人人唉声叹气,一个个都认为天道不公,孙刘庄里由于流民不断本来就难以为继的几千人往后的生计恐怕会日渐艰难。
躲着也不是个事啊!最后是刘族长自告奋勇带了几十个族人套上几架大车赶着几口猪,十几只羊和几十石麦子去明军营地劳军,期望统兵的长官、老爷们能够高抬贵手。
带队的刘族长战战兢兢来到正在离庄子二三里处安营扎寨的“红旗军”宿营地之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他们发现这里的官军和气得很,没有人横眉立目,也没有人对他们出言恐吓,得知是乡老带着猪羊、粮食主动来劳军,一个巡营的将领立刻表示感谢,并且派一队人马送他们去中军见东平侯。
后宫嫔妃们乐意来瞧热闹当然是出于对女兵的好奇,看到了七八百不让须眉的女兵一个个大声赞叹,小坤兴简直是看得如痴如醉。
她想起了黄汉的嘱咐,很严肃道:“父皇、母后,儿臣以后会用心习文练武,长大了也要如同秦将军那样带兵出战为国分忧!”
童言无忌,崇祯听见了女儿的豪言壮语笑道:“好!有志气,父皇喜欢。”
观礼的诸多大臣都在议论纷纷,猜测恐怕是东平侯兵力不足,否则怎么会连女兵都用上了。
不管群臣如何议论,这一次阅兵效果很好,京城里有十几万军民、官宦亲眼看到了“红旗军”这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从普通兵丁灵动的眼神就能够感觉到自信和不屈。
大多数都相信有如此强悍的“红旗军”驻扎宁远,山海关一定能够高枕无忧。
带领人马离开京城的黄汉选择从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进入河南彰德府,因为这里是太行山东侧,地势平缓的地区有利于行军。
京城到彰德府这一千二百余里的官道路况不错,以“红旗军”的体力每天行军八十里,连续走上半个月完全没有问题,况且由于一路消耗,携带的辎重会越走越轻。
刚开始路上的情况还好,可是走了四五天后就截然不同,那是太多流民携家带口走上了官道,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地方,可是往往见到了明军队伍都是拼命逃跑。
见到了明末的军民关系,黄汉又体会到了大明亡国的原因之一,老百姓不仅仅是不信任政府的军队,还畏之如虎,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心离德那是当然。
老百姓分不清好歹不要紧,黄汉脸皮厚的很,会自我吹嘘成“大救星”让升斗小民认清“红旗军”,拥护光荣、伟大、正确的自己。
宣传队总旗自从离开京城就走一路写一路,写得最多的就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红旗军’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写得第二多的内容是“好儿郎宁死不从贼!”。
排第三的有些长“任何屠杀、抢掠老百姓的人在‘红旗军’眼里都是贼兵,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诸如“官军但凡杀良冒功罪加三等!”、“‘红旗军’和老百姓手足情深!”“‘红旗军’保境安民杀流寇还大明朗朗乾坤!”等等用石灰石刷的宣传标语比比皆是。
行军四百余里后,黄汉下达命令在保定府城南六十里靠近官道的孙刘庄建立补给站,收容流民,这里是个地方武装的寨子,有周长三里的夯土寨墙。
庄子的防御力拿北边的保定府城相比不值一提,跟南面四十里外的博野县城也不好比,黄汉之所以没有选择府城和县城作为补给点,是为即将收容的流民考虑。
州城府县为了自保根本不可能放流民入城,这不能责怪驻守文官武将冷漠。
因为太多坚城被攻破就是守卫的文官圣贤书读傻了,存了一念之仁而铸成大祸。
流民、流寇根本难以区分,被放入城池的后果就是这座城里的老百姓都要变成流民、流寇,文官武将十有八九死于非命。
崇祯十三年之前,肯投降流寇的文官武将少之甚少,一般情况下城破后没有能够逃跑的官员都死得很惨,失去约束的暴民是极度残忍的,他们跟达官贵人天然有阶级仇下手无比毒辣。
黄汉看上孙刘庄是因为这里离京师四百余里位置恰到好处,这里离天津卫港口不足五百里“红旗军”从海上来增援的骑兵两天、步兵五天能够赶到。
有一颗钉子牢牢钉在这里会直接导致往北、往东四五百里江山安全许多,应该能够减少流寇的破坏程度,使得不少农户用不着逃亡能够继续耕种。
黄汉当然不会留太多人马招人猜忌,留下少量根正苗红的少年火枪手作为种子,留下一些家小在辽西走廊的卫所军驻守,以后从收留的饥民中选拔一部分进行军事训练以宗族武装或者地方团练存在。
汉人有成语“逐鹿中原”,由此可见中原的重要性,黄汉在这里布局面向中原,不仅仅是为了搞人口还为了扩大“红旗军”的影响力。
孙刘庄顾名思义乃是以孙、刘两大姓为主的庄子,由于流民不断,抢劫、偷盗蔚然成风,附近村落的人口都不得不聚集到庄子里抱团坚守,农事已经被荒废。
这就是连锁反应,也算得上蝴蝶效应,即便这里只不过是大股流民经过而已,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
哪怕由于四乡八壤的老百姓都进入庄子躲过了劫难,也会使得他们本来就难以为继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劣。那是由于田地遭到践踏、少了田间管理直接影响到秋天的收成。
如果再被官兵敲诈一些已经为数不多的粮食,这里聚集的三四千人大有可能会往流民、流寇直接转变。
“红旗军”正兵、辅兵九千一百余人马浩浩荡荡来到孙刘庄外安营扎寨,这里的两个族长和一群族老被吓坏了。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比较形象的道出明末良民想要生存何其艰辛!
摊上了成千上万大军过路的大事,孙、刘两家族老们人人唉声叹气,一个个都认为天道不公,孙刘庄里由于流民不断本来就难以为继的几千人往后的生计恐怕会日渐艰难。
躲着也不是个事啊!最后是刘族长自告奋勇带了几十个族人套上几架大车赶着几口猪,十几只羊和几十石麦子去明军营地劳军,期望统兵的长官、老爷们能够高抬贵手。
带队的刘族长战战兢兢来到正在离庄子二三里处安营扎寨的“红旗军”宿营地之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他们发现这里的官军和气得很,没有人横眉立目,也没有人对他们出言恐吓,得知是乡老带着猪羊、粮食主动来劳军,一个巡营的将领立刻表示感谢,并且派一队人马送他们去中军见东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