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埋下火种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日是大朝会, 一般情况下辰时开始到巳时末结束,不过这一天时间晚了许多, 大家都在猜测可能是太子第一天监国,有什么事情发生。
结果确实有事,还不是小事,待官员们一下朝,晋江郡主要和户部尚书刘大人比试的事情,就以其新奇的特性, 迅速的传播开来。
当然,也得益于月初征南军的论功行赏, 二月里的庆功宴非常多,一家接着一家, 京城的女眷大多奔波在参加宴会和准备参加宴会的路上。
年若好歹跟他们一同征南归来, 其中一大半的将军关系还都不错,自然异常忙碌。
听到消息的时候, 年若正在新上任的镇南侯沈向夏家里和女眷们寒暄。
今日是镇南侯家的庆功宴, 镇南侯也是世家出身,如今眼看着前程远大,赴宴的人非常多,因为三月镇南侯就出发去镇守南方边境,所以抱着维护京中人脉关系的想法, 这一次的宴会办的很盛大。
彼时年若正和众人寒暄, 除夕夜宴的惊艳亮相让年若在女眷圈子里非常混的开, 尤其如今成了郡主, 一些对她不以为然的人至少面上也都开始热络起来。
因为刚分封郡主不久,众人对她在南黎的经历非常好奇,想知道她到底做了什么,让太子如此欣赏。
年若知道姬星渊一直想要摒弃如今制度糟粕的东西,比如对于女性的束缚,想要提升女性的地位,充分的把人才利用起来。所以自然不吝啬的跟她们分享在南黎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一路行来,饿死病死了不知道多少人,几百人的大村子最后可能就剩几十个人,有的甚至一个都没有了。只有那个村子,竟然有几百人,甚至每个人还都能吃个半饱,你们可知为什么?”
“快别卖关子,赶紧讲!”夏侯道的夫人跟年若熟悉,不客气的催促道。
“那村里有两个秀才。”
“可是那两个秀才的功劳?”有人忍不住问道。
“不,那两个秀才,一个差点饿死,一个年迈体弱。”年若笑道。
这不同寻常的剧情已经完全的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年若看着一双双发亮的眼睛,觉得自己很有说书的天赋。
“那个差点饿死的秀才学问非常不错,也正因为如此,他觉得自己将来会做官,一直看不起村子里的人,经常说的话便是‘你们懂什么?愚昧至极。’但他这样说,却也从来不肯教别人道理,村民们虽然不懂大道理,但又不傻,久而久之,便也都离这位秀才老爷远远的。”
“结果灾荒和兵祸到来后,村民们因为会种粮食,好歹有些米粮。秀才却只有短期的口粮,吃完后就只能饿肚子了。”
“最后他实在饿的顶不住,拉下脸去找村民求助,别人自然不会给他,还嘲笑他,‘秀才老爷不是什么都懂么?到头来还得靠我们养活您?’”
“这话倒也说的不假,乱世之中,再有学问,还不如会种地来的实在。”有人叹道。
年若笑道,“其实不然,村民也确实愚昧,如果不是另一个秀才的姑娘站出来,这些村民也会走这秀才的老路,这个村子估计也跟别的村子一样,剩不下多少人了。这秀才的错处是不应该看低村民,大家都人各有所长,谁离了谁都活不好的。”
“说的是,就像百姓若没有朝廷管束,会活的一团糟,但若没有百姓种田行商,朝廷和世家们也照样得饿肚子。”说话的是青州李家的一个姑娘,不愧是大儒之家出来的,一下子就把观点拔高了。
年若继续道,“是这个理,村民们自己都吃不饱,也不会管别人,那秀才差点饿死,不只是秀才,有些家里没田地,没劳力的,眼看着也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另一个秀才的大孙女站了出来。”
“那姑娘多大?有什么过人之处?”有人忍不住问道,只怪年若太会讲故事,吊得人心里难受。
“那姑娘不过十八岁。”年若笑着赞叹,“要说有什么过人之处,便是书读的非常好。”
“比另一个秀才还好?”有人问道。
“不,单论读书,自然是没秀才好的,若要参加科举的话,她肯定是名落孙山的料子。”
年若说的有趣,众人都不由笑了起来。
“和另一个秀才不同,这个姑娘的爷爷和村民们关系很好,老秀才负责教导村里愿意读书的孩子们,意思意思给点束脩就行,这姑娘从小跟爷爷相依为命,也跟着读书,学问不错。不过灾荒来临的时候,他们家也没有什么粮食,虽然有好心的村民救济,但也撑不久。”
“这时候小姑娘就站了出来,用爷爷在村人的威望和村中一个已经走出去的商户合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什么想法?”众人简直好奇死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用了什么办法,能在灾荒中保下一村人的命。
“她让商户出银子,以五十文一斗的价格,买下所有人的粮食。”
“哪里会有人那么傻卖给她?虽然平日里只有八文一斗,但灾荒之中,粮食可是值千金啊。”有人提出异议。
年若点头道,“说的没错,但她说收购来的粮食是为了养活村里活不下去的人的,如果卖掉粮食后,家里一点口粮也没有的,也可以来吃,每人每天有定额,不能保证吃饱,但也绝对饿不死,而她唯一的要求,就是按照她的命令去做农活儿。”
“老百姓们很会算账,这样一来,就相当于他们拿了钱,还能被人养着,至于农活儿,反正就算不听她的,他们自己也得干,而且她保证了来年也可以吃到粮食,便是家里藏粮最多的人也不敢保证家里的粮食能够吃到明年。”
有人疑惑,“这姑娘能得什么好处?粮食总共就那么些,如此一来不过是分配的均匀了一些,村民们都想不到么?”
“所以说,村民很多时候是愚昧的,他们不懂这些道理,只知道自己能吃到粮食。”年若道,“这件事情看起来吃力不讨好,但这个姑娘却得到了粮食和工作分配的权利,这一点就足够了。”
“她让商人计算了土地、粮食亩产、人丁等,然后将村民们集中起来,所有的种田好手集中去种村中的三十亩良田,其他全都摒弃;其他老弱病残和孩子们负责所有的日常琐事,商人则负责计算每个人每天的口粮,全村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闲着。”
“你们猜怎么着?”年若没卖关子,紧接着道,“这一年虽然只种了全村一半的土地,但收成却快赶上往年,没人让他们交税粮,接下来的一年,所有人都可以吃个半饱。”
“我知道了!这姑娘果然有魄力!”李氏姑娘已经想明白了,“如果村民们一直自己顾自己,即便是有粮食的人家也没办法好好种田。”
“是的,他们的地里粮食长得好,自然会有人打主意,要知道,人饿得狠了,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但全村人当着命根子护着的粮食,方圆几十里之内都没有比他们村子人更多的村子了,其他人完全占不到便宜。”
“就像隔壁村子有一家有八个儿子,还个个都是种田好手,可是他们种庄稼之后,总有人去捣乱,家里的人只能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的看着,村里其他人家都自顾不暇,自然也没帮手,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片损失,最后还不如小姑娘带领的村子过的好。”
有人讨论道,“小姑娘的村子里,壮劳力可以心无旁骛的精心侍弄庄家,平时没事的小孩子会放哨,他们种的粮食又是经过计算,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姑娘,这个村子就会和其他村子一样,百姓会随着粮食渐渐耗尽而死。
“太厉害了。”这些真实的故事可比说书的有趣多了,“最后那个姑娘结局如何?”
“这么厉害的人,太子殿下当然非常赏识,”年若笑道,“我们走的时候,太子让她先做了里长,班师回朝路过时,发现她所管的镇子比别人都甩出去一大截去,以至于周围的人听说他们镇生活好,全都迁了过来。太子就让她去暂代县丞之职了。”
“这也太厉害了。”众人赞叹。
有人还记得别人的结局呢,“那看不起村民的秀才呢?”
“那秀才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除了一肚子的墨水,也没别的用处,”年若笑道,“只能为那姑娘做些文书的活计,然后教孩子们读书,因为老秀才在,他也不敢藏私,这样一年过后,那村子里的人们多多少少识了字,也懂了姑娘的苦心,对她心存感激,那姑娘做里长,做县丞,村民们可是帮了大忙的。”
“所以说,做官好不好,不能用学问来评判。”有人总结,其他人纷纷赞同,也觉得那姑娘十分值得尊敬。
“那商人呢?”李氏姑娘问道,“姑娘救了全村的人,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村民们没有饿死,而那个商人呢?出了银子,全力以赴帮助姑娘,他得到了什么?难不成他也缺粮食?”
众人一听,可不是,感觉这商人是最吃亏的,难道这商人家里没存粮?
这李氏姑娘还真是爱思考的性子,年若道,“粮食自然是一方面,毕竟坐吃山空总是不保险,不过最重要的嘛……”年若狡黠的一笑,“那位姑娘十八岁,而这个商人二十岁……”
自然是抱得美人归了。
众女眷听出她的言外之意,不由大笑起来,夏侯夫人用帕子按了按眼角,“没成想郡主如此促狭。”
年若思维敏捷,说话幽默风趣,经历的事情比她们往日听到的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和戏文有趣多了,所以基本上只要是正常人,都很喜欢她。
当然,这世上从来不乏眼红病和观念不同之人。
比如年纪大一些的吏部尚书府的武夫人就非常不喜欢年若,对户部尚书的刘夫人道,“故事倒是编的好,一个秀才会不如一个小姑娘?听她胡扯呢,也就骗骗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小媳妇了。”又对自己成了婚的女儿道,“你可别跟她们似的学什么新女训,女人还是要端庄贤淑,没得张狂的惹人厌弃,那姑娘再能干又如何?还不是只能嫁个商户?你看哪个世家大族会要这样的厉害的姑娘?”
坐在一旁的左相夫人也叹道,“如今世道变了啊,女人都没女人样子,一个柳先生还不够,又出了个晋江郡主,难不成她们还想去做官不成?”
她话音刚落,镇南侯沈夫人就匆匆进来道,“大消息,郡主,太子殿下让您去和户部尚书刘大人比试呢!”
这一日是大朝会, 一般情况下辰时开始到巳时末结束,不过这一天时间晚了许多, 大家都在猜测可能是太子第一天监国,有什么事情发生。
结果确实有事,还不是小事,待官员们一下朝,晋江郡主要和户部尚书刘大人比试的事情,就以其新奇的特性, 迅速的传播开来。
当然,也得益于月初征南军的论功行赏, 二月里的庆功宴非常多,一家接着一家, 京城的女眷大多奔波在参加宴会和准备参加宴会的路上。
年若好歹跟他们一同征南归来, 其中一大半的将军关系还都不错,自然异常忙碌。
听到消息的时候, 年若正在新上任的镇南侯沈向夏家里和女眷们寒暄。
今日是镇南侯家的庆功宴, 镇南侯也是世家出身,如今眼看着前程远大,赴宴的人非常多,因为三月镇南侯就出发去镇守南方边境,所以抱着维护京中人脉关系的想法, 这一次的宴会办的很盛大。
彼时年若正和众人寒暄, 除夕夜宴的惊艳亮相让年若在女眷圈子里非常混的开, 尤其如今成了郡主, 一些对她不以为然的人至少面上也都开始热络起来。
因为刚分封郡主不久,众人对她在南黎的经历非常好奇,想知道她到底做了什么,让太子如此欣赏。
年若知道姬星渊一直想要摒弃如今制度糟粕的东西,比如对于女性的束缚,想要提升女性的地位,充分的把人才利用起来。所以自然不吝啬的跟她们分享在南黎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一路行来,饿死病死了不知道多少人,几百人的大村子最后可能就剩几十个人,有的甚至一个都没有了。只有那个村子,竟然有几百人,甚至每个人还都能吃个半饱,你们可知为什么?”
“快别卖关子,赶紧讲!”夏侯道的夫人跟年若熟悉,不客气的催促道。
“那村里有两个秀才。”
“可是那两个秀才的功劳?”有人忍不住问道。
“不,那两个秀才,一个差点饿死,一个年迈体弱。”年若笑道。
这不同寻常的剧情已经完全的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年若看着一双双发亮的眼睛,觉得自己很有说书的天赋。
“那个差点饿死的秀才学问非常不错,也正因为如此,他觉得自己将来会做官,一直看不起村子里的人,经常说的话便是‘你们懂什么?愚昧至极。’但他这样说,却也从来不肯教别人道理,村民们虽然不懂大道理,但又不傻,久而久之,便也都离这位秀才老爷远远的。”
“结果灾荒和兵祸到来后,村民们因为会种粮食,好歹有些米粮。秀才却只有短期的口粮,吃完后就只能饿肚子了。”
“最后他实在饿的顶不住,拉下脸去找村民求助,别人自然不会给他,还嘲笑他,‘秀才老爷不是什么都懂么?到头来还得靠我们养活您?’”
“这话倒也说的不假,乱世之中,再有学问,还不如会种地来的实在。”有人叹道。
年若笑道,“其实不然,村民也确实愚昧,如果不是另一个秀才的姑娘站出来,这些村民也会走这秀才的老路,这个村子估计也跟别的村子一样,剩不下多少人了。这秀才的错处是不应该看低村民,大家都人各有所长,谁离了谁都活不好的。”
“说的是,就像百姓若没有朝廷管束,会活的一团糟,但若没有百姓种田行商,朝廷和世家们也照样得饿肚子。”说话的是青州李家的一个姑娘,不愧是大儒之家出来的,一下子就把观点拔高了。
年若继续道,“是这个理,村民们自己都吃不饱,也不会管别人,那秀才差点饿死,不只是秀才,有些家里没田地,没劳力的,眼看着也撑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另一个秀才的大孙女站了出来。”
“那姑娘多大?有什么过人之处?”有人忍不住问道,只怪年若太会讲故事,吊得人心里难受。
“那姑娘不过十八岁。”年若笑着赞叹,“要说有什么过人之处,便是书读的非常好。”
“比另一个秀才还好?”有人问道。
“不,单论读书,自然是没秀才好的,若要参加科举的话,她肯定是名落孙山的料子。”
年若说的有趣,众人都不由笑了起来。
“和另一个秀才不同,这个姑娘的爷爷和村民们关系很好,老秀才负责教导村里愿意读书的孩子们,意思意思给点束脩就行,这姑娘从小跟爷爷相依为命,也跟着读书,学问不错。不过灾荒来临的时候,他们家也没有什么粮食,虽然有好心的村民救济,但也撑不久。”
“这时候小姑娘就站了出来,用爷爷在村人的威望和村中一个已经走出去的商户合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什么想法?”众人简直好奇死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用了什么办法,能在灾荒中保下一村人的命。
“她让商户出银子,以五十文一斗的价格,买下所有人的粮食。”
“哪里会有人那么傻卖给她?虽然平日里只有八文一斗,但灾荒之中,粮食可是值千金啊。”有人提出异议。
年若点头道,“说的没错,但她说收购来的粮食是为了养活村里活不下去的人的,如果卖掉粮食后,家里一点口粮也没有的,也可以来吃,每人每天有定额,不能保证吃饱,但也绝对饿不死,而她唯一的要求,就是按照她的命令去做农活儿。”
“老百姓们很会算账,这样一来,就相当于他们拿了钱,还能被人养着,至于农活儿,反正就算不听她的,他们自己也得干,而且她保证了来年也可以吃到粮食,便是家里藏粮最多的人也不敢保证家里的粮食能够吃到明年。”
有人疑惑,“这姑娘能得什么好处?粮食总共就那么些,如此一来不过是分配的均匀了一些,村民们都想不到么?”
“所以说,村民很多时候是愚昧的,他们不懂这些道理,只知道自己能吃到粮食。”年若道,“这件事情看起来吃力不讨好,但这个姑娘却得到了粮食和工作分配的权利,这一点就足够了。”
“她让商人计算了土地、粮食亩产、人丁等,然后将村民们集中起来,所有的种田好手集中去种村中的三十亩良田,其他全都摒弃;其他老弱病残和孩子们负责所有的日常琐事,商人则负责计算每个人每天的口粮,全村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闲着。”
“你们猜怎么着?”年若没卖关子,紧接着道,“这一年虽然只种了全村一半的土地,但收成却快赶上往年,没人让他们交税粮,接下来的一年,所有人都可以吃个半饱。”
“我知道了!这姑娘果然有魄力!”李氏姑娘已经想明白了,“如果村民们一直自己顾自己,即便是有粮食的人家也没办法好好种田。”
“是的,他们的地里粮食长得好,自然会有人打主意,要知道,人饿得狠了,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但全村人当着命根子护着的粮食,方圆几十里之内都没有比他们村子人更多的村子了,其他人完全占不到便宜。”
“就像隔壁村子有一家有八个儿子,还个个都是种田好手,可是他们种庄稼之后,总有人去捣乱,家里的人只能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的看着,村里其他人家都自顾不暇,自然也没帮手,稍有不慎,就会有大片损失,最后还不如小姑娘带领的村子过的好。”
有人讨论道,“小姑娘的村子里,壮劳力可以心无旁骛的精心侍弄庄家,平时没事的小孩子会放哨,他们种的粮食又是经过计算,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姑娘,这个村子就会和其他村子一样,百姓会随着粮食渐渐耗尽而死。
“太厉害了。”这些真实的故事可比说书的有趣多了,“最后那个姑娘结局如何?”
“这么厉害的人,太子殿下当然非常赏识,”年若笑道,“我们走的时候,太子让她先做了里长,班师回朝路过时,发现她所管的镇子比别人都甩出去一大截去,以至于周围的人听说他们镇生活好,全都迁了过来。太子就让她去暂代县丞之职了。”
“这也太厉害了。”众人赞叹。
有人还记得别人的结局呢,“那看不起村民的秀才呢?”
“那秀才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除了一肚子的墨水,也没别的用处,”年若笑道,“只能为那姑娘做些文书的活计,然后教孩子们读书,因为老秀才在,他也不敢藏私,这样一年过后,那村子里的人们多多少少识了字,也懂了姑娘的苦心,对她心存感激,那姑娘做里长,做县丞,村民们可是帮了大忙的。”
“所以说,做官好不好,不能用学问来评判。”有人总结,其他人纷纷赞同,也觉得那姑娘十分值得尊敬。
“那商人呢?”李氏姑娘问道,“姑娘救了全村的人,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村民们没有饿死,而那个商人呢?出了银子,全力以赴帮助姑娘,他得到了什么?难不成他也缺粮食?”
众人一听,可不是,感觉这商人是最吃亏的,难道这商人家里没存粮?
这李氏姑娘还真是爱思考的性子,年若道,“粮食自然是一方面,毕竟坐吃山空总是不保险,不过最重要的嘛……”年若狡黠的一笑,“那位姑娘十八岁,而这个商人二十岁……”
自然是抱得美人归了。
众女眷听出她的言外之意,不由大笑起来,夏侯夫人用帕子按了按眼角,“没成想郡主如此促狭。”
年若思维敏捷,说话幽默风趣,经历的事情比她们往日听到的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和戏文有趣多了,所以基本上只要是正常人,都很喜欢她。
当然,这世上从来不乏眼红病和观念不同之人。
比如年纪大一些的吏部尚书府的武夫人就非常不喜欢年若,对户部尚书的刘夫人道,“故事倒是编的好,一个秀才会不如一个小姑娘?听她胡扯呢,也就骗骗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小媳妇了。”又对自己成了婚的女儿道,“你可别跟她们似的学什么新女训,女人还是要端庄贤淑,没得张狂的惹人厌弃,那姑娘再能干又如何?还不是只能嫁个商户?你看哪个世家大族会要这样的厉害的姑娘?”
坐在一旁的左相夫人也叹道,“如今世道变了啊,女人都没女人样子,一个柳先生还不够,又出了个晋江郡主,难不成她们还想去做官不成?”
她话音刚落,镇南侯沈夫人就匆匆进来道,“大消息,郡主,太子殿下让您去和户部尚书刘大人比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