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开始(6)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等候另外一个主角的时候,吴零在远处慢慢的观察着教堂的一切。确实是世界上第一大力量,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分教堂,里面的布置也比大多数的组织强大很多,而最引起吴零注意的还是在教堂之中壁画上的那些传承下来的诞生史。
教廷的产生与发展教廷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在公元3年,住在该地的犹太人为罗马所征服。在罗马人的残酷压迫下,犹太人曾于公元66-132年多次发动起义,失败后遭到更残酷的镇压。由于起义的失败,被压迫的群众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期待出现一个救世主,使天国降临地上,来拯救人们的苦难。这反应了他们在现实的斗争生活中的失望,转而在精神方面从宗.教中寻求出路,以摆脱其绝望的处境。据有关历史材料,在公元前后,在小亚细亚各地犹太下层居民中出现一种流传‘救世主‘将要来临的秘密教派。教廷实际上是从这种教派演变来的。
最早的教徒多是奴隶、被释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市中建立起小规模的组织,以十字架为标志,实行财产共有。以后这些小组织联合而成教会。开始,因其反对罗马统治,而受镇压。后来,由于社会中、上层人士参加了教廷,宣扬寄希望于来世,鼓励对国家忠诚,对主人恭顺。因此,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给教廷会以合法地位。到公元380年,宣布教廷为罗马帝国国教。借助于国教的地位。于是教廷教堂、教徒遍布于罗马帝国所辖的各个地方。教廷也就成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当时把罗马、君士坦丁、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5个教会置于突出地位。罗马帝国以后教廷的发展与分裂。在教廷内部,从三四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东(君士坦丁堡)西(罗马)两个中心。东正教会在拜占庭皇帝时期是国教,直接受皇帝领导。皇帝可以任免教会大主教。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1453年,拜占庭帝国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而覆灭。西亚、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等地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由于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该地区内东正教受到很大削弱。莫斯科大公乘机使俄罗斯正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控制,形成独立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并自命为东正教会首脑。沙皇彼得一世对教会改革,使教会在世俗官吏领导下成为国家一部分。这是拜占庭政教集中制的传统的继续在俄罗斯的具体体现。俄罗斯正教会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家颁布教会与国家分离的法令,国教体制告终。现信奉东正教的信徒约有1亿人,其地理分布除前苏联外,主要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前南斯拉夫和芬兰等国。西罗马帝国由于蛮族的攻击,摇摇欲堕,皇帝瓦兰尼安奴斯三世,企图利用教廷来挽救帝国灭亡,于455年应罗马主教利奥一世请求,授予统治西罗马教会权力。强迫西部主教服从。罗马教会主教则成为罗马教皇。此举遭到东部地区的反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已不受当时各小国世俗领导人管辖。在成立教皇国后,教皇同时又是世俗国君。但东罗马帝国当时仍独立存在,故教会仍依附于皇帝。双方矛盾逐渐激化。从相互指责为异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门,因而断绝一切往来。各自独立成为两大教派。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并陆续分化出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如北欧各国的路德派,法国、瑞士和苏格兰的加尔文派。英国的圣公会(国教会)等。这样,教廷便分裂为三个教派:即罗马教皇所控制的罗马教会,称为天.主教;改革后的教廷,称为新教或耶稣教(romance);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正教会,或称东正教会。天.主教后来由于西班牙与葡萄牙人的殖民统治活动而传遍世界许多地区。其主要分布地区,在欧洲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奥地利、波兰;拉丁美洲各国与北美洲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亚洲有茉莉花国;非洲有加蓬、布隆迪等。全世界的信徒大约有6亿,在世界各宗.教人数中居首位。信奉新教的在欧洲有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荷兰、英国和德国。由于英国在海外殖民关系又传播到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据统计,现有教徒约3.5亿。新教同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不同在于,教派众多而无统一与严格的组织。其主要教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和卫理会等。主要宗.教仪式有洗礼、告解、圣体和婚配等。洗礼是一种入教仪式。可以由主礼者给受礼者额上倾注少量的水,或将受礼者全身浸入水池片刻。据认为这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告解是教徒将所犯的罪过向神甫告明,并表示忏悔,请求‘上帝赦免‘。圣体是祝圣的面饼。在做弥撒时,主礼人先领‘圣体‘和‘圣血‘(葡萄酒),然后让信徒领圣体。教义称这是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婚配指教徒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甫主持,在问讯双方,经肯定回答之后向双方祝福正式成婚。教廷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圣诞节是纪念所谓耶稣教堂诞生,教会规定为每年的12月25日。东正教因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或7日。复活节是纪念所谓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的‘复活‘的节日,规定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圣灵降临节是指所谓‘复活‘后第40日耶稣‘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灵;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故规定复活节后第50日为圣灵降临节。
这个庞大的宗.教,其起源和发展也历经各种波折。起初。教廷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拿撒勒派。公元一世纪中叶,教廷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犹太教教徒们通常都以弥赛亚降临说作为思想武器去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形成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党(西卡尼派)、奋锐党等不同派别,原始教廷的伊便尼派、拿撒勒派等就与其中的艾赛尼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派别因反对处于犹太教正统地位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而被斥为异端,从而最终演变、发展成一种新的独立的世界性宗.教——教廷。
教廷的创始人是耶稣(jesus)。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过来。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教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教廷传播到世界各地。
教廷产生之初只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犹太教宗派。它的成员以真正的犹太教徒自命。从l世纪中叶起,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犹太人被吸引到教廷的社团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等。这样。到2世纪中叶,教廷社团已从没有自我意识的初期阶段发展成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具有独立形态的教廷会。
早期教廷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直到当罗马对教廷的镇压显然徒劳之后。帝国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任何以强力消灭教廷的企图都是不现实的;而且要有效地控制帝国,都必须首先维持和教廷会的和平。于是。继311年的《宽容饬令》规定停止迫害教廷之后,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又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承认教廷在罗马帝国中的合法地位并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教廷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罗马统治者开始大力扶植教廷,并逐步使其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之后在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公布法律禁止在任何场所向异教神诋献祭,同时规定教廷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因此,这一年一般被看作是教廷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开始。
然而,教廷内部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歧日渐增大,文化传统、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不断促使两大教会不断分裂,但最根本的直接原因则是双方领导集团为争夺教会的最高统治权不断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教廷在1054年彻底分裂。东部教会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被称为“正教”,又因是东部教会,所以又称“东正教”,而在崇拜仪式中要用希腊礼仪,所以又称“希腊正教”。西部教会则强调自己的“普世性”,被称为“公教”,因为其领导中心在罗马,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汉语译作“罗马天.主教”。
三位一体:教廷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上帝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个,但是具有三个位格:
圣父,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独一无二的、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有形、无形的万物的上帝”;圣子,即耶稣教堂,是“独一无二的主。为圣父所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凭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世人而降临,取肉身成为世人”。“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圣灵,“是主,是赐生命的,从父出来(西派教会主张“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
这三者虽非一位,却不是三神,而是同具—个本体的独一无二的真神。
上帝之创造:亦称“天主之造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也称为“六日工程”。
道成肉身:教堂在创造世界之前便与上帝同在,即上帝的“道”,也称逻各斯。因世人犯罪无法自救,上帝派遣他来到人间,通过童贞女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即耶稣教堂。
原罪:人世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除原罪外,每个人自己违背上帝的旨意所犯的罪则称“本罪”或“现犯罪”。
救主与救赎:教廷称耶稣教堂为“救主”或“救世主”,认为耶稣降生是为了拯救相信他的人摆脱罪恶。得到永生。
天堂和地狱:教廷传统教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渊源,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只有相信上帝和其派来的救主耶稣。一切顺从上帝的安排,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在末日审判时会被投入地狱。
教廷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耶稣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在教廷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教廷是严格的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教堂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
教廷的经典是《圣经》。《圣经》中记述的都是上帝的启示,是教廷徒信仰的总纲和处世的规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经》分为《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耶稣对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犹太教的看法,并做出了解释说明,作为自己信仰的一个重要依据。《旧约》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历史书和杂集四类,共39卷,其中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以及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新约》包括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类,共27卷,其中主要记述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在《启示录》中,还记述了教廷对末日审判的预言。
天.主教:天.主教亦称“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有时亦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教廷“新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圣子、圣神(即圣灵),也信奉圣母马利亚。其信徒相信圣父创造天、地和人类;圣子道成肉身,为救赎人类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后又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世界,圣神从圣父、至子出来圣化人类;而教会则为耶稣教堂所建立,有权赦免世人的罪等等。天.主教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主要表现在其神品方面,它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此外,其教阶制还包括神职中的主教、大主教、都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宗主教、教皇各等级。罗马教皇神圣不可侵犯,并严格划分教士和俗人的界限,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
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正教不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只承认他是“罗马主教”和“西部教会的牧首”。自有一套教阶体制,实行牧首制,其神品分为黑白两种。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婚娶。
正教比较拘泥于古代教廷会的教义和礼仪,强调与神交通的神秘意义和礼拜活动的神圣气氛。教堂布置得庄严、华丽。挂满了圣徒像。
新教:又称“更正教”。最初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系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宗,后来从小又陆续分化出更多的宗派。目前新教内主要有六大教派:路德宗(信义宗)、长老宗(加尔文宗)、圣公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礼宗、循道宗(卫斯理宗)。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小教派与教会,如教友派、五旬节派、奋兴派、教堂复临派、救世军等。这些宗派统称为“新教”。新教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咸,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也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它反对天.主教会复杂的教阶制度,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认为教牧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而无须教会或神甫作中介。新教废除了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简化了宗.教仪式和圣礼,其圣事只有洗礼和圣餐礼两项。
中世纪教廷的发展过程中。最为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十字军东征。在1096年到1291年间,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教廷徒和天.主教徒去夺回被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公元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教廷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蛊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9次,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教廷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矛头必然指向教会,王权的加强势必削弱教权。同时,教会内部争权夺利,教权分裂,神职人员腐化,使教会威信扫地。从14世纪起,罗马教廷实际上已沦为法国的附庸。欧洲各国陆续摆脱教廷控制之后,教廷收入锐减,而教皇的挥霍却有增无已。为维持教廷的庞大开支,教皇只好用各种手段来加重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剥削与掠夺,于是,封建割据的德国就成为他宰割的主要对象。德国的工业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后,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但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廷强烈不满.
从15世纪中叶起,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教廷的深刻揭露和抨击,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15-16世纪,印刷术革新促进了《圣经》的普及。进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动摇了教皇的绝对权威。当时,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三派势力:保守派支持罗马教廷,反对宗.教改革;温和改革派支持路德,主张没收教产,取消教会特权、森严的等级制和繁琐的崇拜仪式,要求建立一个摆脱教皇控制的国家教会,但反对暴力;激进改革派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进而要求变革整个社会制度。
马丁.路德为使德国意志摆脱教廷的掠夺,提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主张废除教会法和教会法庭。还积极提倡用本民族语言举行崇拜活动。1526年。他编定了“德文弥撒和崇拜仪式”。1529年,皇帝查理五世在斯拜耶召开帝国会议解决德国宗.教改革问题。会上支持罗马教会的诸侯占多数。重申1521年沃姆斯帝国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恢复罗马教会的一切特权和产业。为此。支持路德派的诸侯于4月6日联合向会议提出抗议书,被称为“抗议者”,“抗义宗”或“抗罗宗”,也称“新教”,而称罗马教会为“旧教”。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承认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从此,路德派新教教会才正式享有合法地位。
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罗马教廷统治范围内引起了连锁反应。欧洲各国内相继发生了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派生出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宗.教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使西欧各国新教势力的不断壮大,迫使教皇不得不召开宗.教会议以调动各国旧教势力共同对付宗.教改革运动。
1545年12月,教皇在特兰托召开宗.教会议,即罗马教会的第十九次公会议。会议的目的有三:克服宗.教分裂,反对新教运动;改革罗马教会;组织十字军对付东方的“不信者”。会议历时18年,直到1563年才告结束。156..4年11月13日,教里庇护四世公布了根据特兰托公会议决定制订的《特兰托会议信纲》。信纲肯定了中世纪罗马教会的信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新教为异端。
新旧教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1618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罗马教会的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罗马教廷不再是欧洲的主要政治力量,残酷的战争也影响了教廷的声誉,人们转而向科学和哲学中去寻求人生的答案。进而为理性主义开辟了道路。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教廷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有总主教区130个,教区628个,监牧区和代牧区129个,共有教徒10亿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现任教皇为波兰人约翰.保罗二世,于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教廷的影响及社会作用:
公元四世纪,古罗马诞生了第一位教廷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护下,教廷由屡受迫害的异教变成了正统国教。当徒手的耶稣战胜了持剑的恺撒之后,教廷逐渐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从人性进化的角度讲,特别是在精神及其伦理层面上,教廷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统一的持久的超验信仰,对天堂的期待安抚着地上的苦难,信徒的良知反抗着世俗权力的蛮横,并通过圣徒的殉道和忏悔为人们提供道德典范。这信仰,这典范,提升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为在道德上凝聚社会的纽带连接起世世代代的伦理传承。由教廷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结合而形成的超验伦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绝对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普遍有效的公德标准。来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许给为善者入天堂的万世至福,降给作恶者下地狱的永生惩罚,又通过忏悔的途径给人以赎罪和自新的机会。上帝之子耶稣用甘愿上十字架的代价,背负起人的“原罪”,以绝对的非暴力对抗暴力。以绝对的爱与宽恕降恩于所有罪人。生而有罪的人类,唯有终生向上帝祈祷和忏悔。在行为上不断行善积德,才能在无限的赎罪之路上接近天国。正是这种恩罚并重、忏悔赎罪和良知反抗的超验伦理。逐渐把凶悍的野蛮人和贪婪的惟利是图之徒,驯化为平和、节制和反省的文明人,也就是把本能人提升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讲,教廷兴盛于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败之时。北方蛮族的入侵、内部的暴虐统治、**奢侈、权争阴谋和底层反抗,已经失去道德方向的罗马帝国,强大的武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幸运的在于,罗马帝国在武力上败给了蛮族,教廷却在精神上驯服了野蛮人,使之逐渐变成文明人。古罗马帝国的统一传统与北方蛮族的分离势力发生武力冲突。在世俗意义上,促成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和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但在属灵意义上,教权之下的信仰及教会的统一,等于在另类意义上延续着昔日的罗马帝国统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教廷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具有三大功能:
教会成为凝聚社会大家庭的组织纽带和自治权威,也成为秩序与和平之源。不仅是罗马教廷提供了西方属灵世界的统一权威,而且各地方教会也成为社区自治的组织核心。这种以教会为组织核心而形成的秩序,对结束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来说。具有着远比世俗政府更强大的功能。
教廷信仰逐渐凝聚起整个西方教徒的信仰共识,从而形成了相对于世俗权力及其利益的超验良知。随着教会的普及和日渐扩张,这种独立于世俗王权之外的道德的或精神的普遍共识,逐渐变成了高度组织化的宗.教权威。在世俗政.权本身无法形成对最高权力的内部制度化制约的情况下,教廷作为社会性的精神权威,发挥着从外部制约世俗王权的作用。由此。教廷改变了西方社会的整体结构,即在世俗政府的权威之外。造就了另一个独立的属灵权威,构成了两种权威、两套法律、两种责任的并存。神权的确立及其教会财产的合法化。在使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由多神教变成一神教的同时,也使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元社会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西方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由一元变成二元,神权与王权、教会与政府、僧侣与俗人、宗.教法与世俗法的并存,构成了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二元化:一是僧俗并存并日趋走向政教分离,二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和自下而上的自治并存。正是在两种不相上下的社会力量及其制度的相互对抗中,西方社会才能逐渐形成两种统治力量相互制约的权威均衡,为西方制度向自由宪政的演变提供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为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超验基础。在教廷成为古罗马的国教之后,不仅教会法在技术上为世俗法提供了可资效仿的对象,而且对来自超验正义的教会法为法治秩序的超验基础,于是,西方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法治思想:法律如若要形成稳定的普遍的规则,首先,法律来上帝的意志,乃善法而非恶法,《摩西五经》是法律的原型;而法律如果仅仅来自恺撒,就很容易变成主要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恶法。其次,法律只有被信仰,才会被尊重、被自愿服从,整个社会才能具有以遵纪守法为荣的公共意愿。否则的话,法律要么变成“恶法”,只服务于统治者的意志;要么形同虚设、被法律之外的潜规则代替。
从培育西方人文精神的教廷从人文精神的特质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讲,教廷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质的伟大贡献。
教廷的教义及其神学思想,对西方的人文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教义提供普世道义,拉丁文提供统一文字,自耶稣殉难以来的西方,没有教廷背景的一流精神产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神学、哲学、文学,还是绘画、音乐、建筑,只要是人文和艺术的创造,无一不打上鲜明的教廷印迹。不要说神权时代的人文精神被教廷信仰所左右,即便是在理性化世俗化的近、现代西方,教堂精神也为人文创造提供深层的滋养。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和非理性主义运动之中诞生的文化巨人们,尽管以复兴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来对抗神权主宰的中世纪,但是从但丁的《神曲》到意大利三杰的绘画,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歌德的《浮士德》再到贝多芬等人的交响曲,从康德的绝对律令到尼采的超人,人们都能看到教堂受难的形象和听到天国的钟声。可以说,教廷已经渗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别是那种指向绝对价值的超越精神,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最醒目的标志。
教廷教会和神职人员在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卓著,不仅是与教廷传承直接相关的古典遗产,还有大量异教和异端的文献资料。经院神学家对古典哲学做出的独特性解释,对古典精神的传承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教会开办的神学院为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奠基,是西方的近、现代的大学及其研究制度的母体。教会、修道院和神学院训练出大量的教师、学者、法官、外交官和内阁大臣。教会的慈善事业也包括资助艺术创作,西方的音乐、绘画和建筑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没有教会所提供的精神资源和物质支持,也是难以想象的。
近现代以来,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制度,教廷的信仰征服已经从西方向非西方国家扩展,而且一直持续到当代世界。教廷及资本主义文明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先后造就了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和二战后的美利坚新帝国,并由武力的征服和占领的殖民扩张演变为资本的扩张和福音的扩张(道义扩张),教廷为西方文明的扩张意识注入了“传播上帝福音”的道义动力,其世俗化进程表现为经济上的自由市场的全球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在“资本”为了利润而进行的无远弗界的扩张中,虔诚而富于献身精神的传教士,也不惜历尽千难万险地传播福音,甚至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西方传教士的足迹。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历史富于戏剧性的发展证明:自发形成于特定地区的教廷、市场经济和自由宪政,之所以具有难以抗拒的扩张性,就在于它们具有其他文明所缺乏的与人性的内在契合性——善待人性、确立人的尊严、鼓励自由竞争、确保和平秩序和激发人的首创精神。所以,西方文明逐渐显露出其普世性品质,被越来越多的其他地区和其他文明所接受,甚至演变成难以抗拒的历史大势。教廷作为其中最主要影响最大的代表,必将引领西方宗.教不断在世界上扩张,不管教廷曾经在发展中走过什么歧途,它的未来仍然是充满无限生机的,它将解救一批又一批生活在困难中的人们向心中的圣地迈进,寻求光明未来。(未完待续)
在等候另外一个主角的时候,吴零在远处慢慢的观察着教堂的一切。确实是世界上第一大力量,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分教堂,里面的布置也比大多数的组织强大很多,而最引起吴零注意的还是在教堂之中壁画上的那些传承下来的诞生史。
教廷的产生与发展教廷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在公元3年,住在该地的犹太人为罗马所征服。在罗马人的残酷压迫下,犹太人曾于公元66-132年多次发动起义,失败后遭到更残酷的镇压。由于起义的失败,被压迫的群众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期待出现一个救世主,使天国降临地上,来拯救人们的苦难。这反应了他们在现实的斗争生活中的失望,转而在精神方面从宗.教中寻求出路,以摆脱其绝望的处境。据有关历史材料,在公元前后,在小亚细亚各地犹太下层居民中出现一种流传‘救世主‘将要来临的秘密教派。教廷实际上是从这种教派演变来的。
最早的教徒多是奴隶、被释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市中建立起小规模的组织,以十字架为标志,实行财产共有。以后这些小组织联合而成教会。开始,因其反对罗马统治,而受镇压。后来,由于社会中、上层人士参加了教廷,宣扬寄希望于来世,鼓励对国家忠诚,对主人恭顺。因此,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给教廷会以合法地位。到公元380年,宣布教廷为罗马帝国国教。借助于国教的地位。于是教廷教堂、教徒遍布于罗马帝国所辖的各个地方。教廷也就成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当时把罗马、君士坦丁、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5个教会置于突出地位。罗马帝国以后教廷的发展与分裂。在教廷内部,从三四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东(君士坦丁堡)西(罗马)两个中心。东正教会在拜占庭皇帝时期是国教,直接受皇帝领导。皇帝可以任免教会大主教。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1453年,拜占庭帝国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而覆灭。西亚、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等地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由于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该地区内东正教受到很大削弱。莫斯科大公乘机使俄罗斯正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控制,形成独立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并自命为东正教会首脑。沙皇彼得一世对教会改革,使教会在世俗官吏领导下成为国家一部分。这是拜占庭政教集中制的传统的继续在俄罗斯的具体体现。俄罗斯正教会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家颁布教会与国家分离的法令,国教体制告终。现信奉东正教的信徒约有1亿人,其地理分布除前苏联外,主要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前南斯拉夫和芬兰等国。西罗马帝国由于蛮族的攻击,摇摇欲堕,皇帝瓦兰尼安奴斯三世,企图利用教廷来挽救帝国灭亡,于455年应罗马主教利奥一世请求,授予统治西罗马教会权力。强迫西部主教服从。罗马教会主教则成为罗马教皇。此举遭到东部地区的反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已不受当时各小国世俗领导人管辖。在成立教皇国后,教皇同时又是世俗国君。但东罗马帝国当时仍独立存在,故教会仍依附于皇帝。双方矛盾逐渐激化。从相互指责为异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门,因而断绝一切往来。各自独立成为两大教派。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并陆续分化出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如北欧各国的路德派,法国、瑞士和苏格兰的加尔文派。英国的圣公会(国教会)等。这样,教廷便分裂为三个教派:即罗马教皇所控制的罗马教会,称为天.主教;改革后的教廷,称为新教或耶稣教(romance);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正教会,或称东正教会。天.主教后来由于西班牙与葡萄牙人的殖民统治活动而传遍世界许多地区。其主要分布地区,在欧洲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奥地利、波兰;拉丁美洲各国与北美洲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亚洲有茉莉花国;非洲有加蓬、布隆迪等。全世界的信徒大约有6亿,在世界各宗.教人数中居首位。信奉新教的在欧洲有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荷兰、英国和德国。由于英国在海外殖民关系又传播到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据统计,现有教徒约3.5亿。新教同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不同在于,教派众多而无统一与严格的组织。其主要教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和卫理会等。主要宗.教仪式有洗礼、告解、圣体和婚配等。洗礼是一种入教仪式。可以由主礼者给受礼者额上倾注少量的水,或将受礼者全身浸入水池片刻。据认为这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告解是教徒将所犯的罪过向神甫告明,并表示忏悔,请求‘上帝赦免‘。圣体是祝圣的面饼。在做弥撒时,主礼人先领‘圣体‘和‘圣血‘(葡萄酒),然后让信徒领圣体。教义称这是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婚配指教徒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甫主持,在问讯双方,经肯定回答之后向双方祝福正式成婚。教廷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圣诞节是纪念所谓耶稣教堂诞生,教会规定为每年的12月25日。东正教因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或7日。复活节是纪念所谓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的‘复活‘的节日,规定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圣灵降临节是指所谓‘复活‘后第40日耶稣‘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灵;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故规定复活节后第50日为圣灵降临节。
这个庞大的宗.教,其起源和发展也历经各种波折。起初。教廷是犹太教中的一个教派——拿撒勒派。公元一世纪中叶,教廷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犹太教教徒们通常都以弥赛亚降临说作为思想武器去反对罗马统治的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形成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党(西卡尼派)、奋锐党等不同派别,原始教廷的伊便尼派、拿撒勒派等就与其中的艾赛尼派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派别因反对处于犹太教正统地位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而被斥为异端,从而最终演变、发展成一种新的独立的世界性宗.教——教廷。
教廷的创始人是耶稣(jesus)。耶稣是上帝耶和华之子,他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母亲名叫玛利亚,父亲叫约瑟。玛利亚未被迎娶前,圣灵降临在她身上。使她怀孕。约瑟一度想休了玛利亚,但受了天使的指示,仍把她娶了过来。耶稣三十岁时受了约翰的洗礼,又在旷野中经受了魔鬼撒旦的诱惑,这一切坚定了他对上帝的信念。此后,耶稣就率领彼得、约翰等门徒四处宣传福音。耶稣的传道引起了犹太贵族和祭司的恐慌,他们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但三天以后,耶稣复活。向门徒和群众显现神迹,要求他们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讲福音。从此,信奉教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教廷传播到世界各地。
教廷产生之初只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犹太教宗派。它的成员以真正的犹太教徒自命。从l世纪中叶起,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犹太人被吸引到教廷的社团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等。这样。到2世纪中叶,教廷社团已从没有自我意识的初期阶段发展成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具有独立形态的教廷会。
早期教廷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直到当罗马对教廷的镇压显然徒劳之后。帝国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任何以强力消灭教廷的企图都是不现实的;而且要有效地控制帝国,都必须首先维持和教廷会的和平。于是。继311年的《宽容饬令》规定停止迫害教廷之后,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又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承认教廷在罗马帝国中的合法地位并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教廷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罗马统治者开始大力扶植教廷,并逐步使其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之后在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公布法律禁止在任何场所向异教神诋献祭,同时规定教廷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因此,这一年一般被看作是教廷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开始。
然而,教廷内部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分歧日渐增大,文化传统、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不断促使两大教会不断分裂,但最根本的直接原因则是双方领导集团为争夺教会的最高统治权不断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教廷在1054年彻底分裂。东部教会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被称为“正教”,又因是东部教会,所以又称“东正教”,而在崇拜仪式中要用希腊礼仪,所以又称“希腊正教”。西部教会则强调自己的“普世性”,被称为“公教”,因为其领导中心在罗马,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汉语译作“罗马天.主教”。
三位一体:教廷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认为上帝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个,但是具有三个位格:
圣父,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独一无二的、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有形、无形的万物的上帝”;圣子,即耶稣教堂,是“独一无二的主。为圣父所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凭着他而受造的”。他“为拯救世人而降临,取肉身成为世人”。“将来必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圣灵,“是主,是赐生命的,从父出来(西派教会主张“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
这三者虽非一位,却不是三神,而是同具—个本体的独一无二的真神。
上帝之创造:亦称“天主之造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也称为“六日工程”。
道成肉身:教堂在创造世界之前便与上帝同在,即上帝的“道”,也称逻各斯。因世人犯罪无法自救,上帝派遣他来到人间,通过童贞女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即耶稣教堂。
原罪:人世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除原罪外,每个人自己违背上帝的旨意所犯的罪则称“本罪”或“现犯罪”。
救主与救赎:教廷称耶稣教堂为“救主”或“救世主”,认为耶稣降生是为了拯救相信他的人摆脱罪恶。得到永生。
天堂和地狱:教廷传统教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罪恶的渊源,人在这个世界中的苦难是无法摆脱的,只有相信上帝和其派来的救主耶稣。一切顺从上帝的安排,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否则在末日审判时会被投入地狱。
教廷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耶稣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在教廷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教廷是严格的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教堂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
教廷的经典是《圣经》。《圣经》中记述的都是上帝的启示,是教廷徒信仰的总纲和处世的规范,是永恒的真理。《圣经》分为《新约全书》和《旧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耶稣对他的某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犹太教的看法,并做出了解释说明,作为自己信仰的一个重要依据。《旧约》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历史书和杂集四类,共39卷,其中记录了天地起源、犹太人的来源和历史以及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新约》包括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四类,共27卷,其中主要记述了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在《启示录》中,还记述了教廷对末日审判的预言。
天.主教:天.主教亦称“公教”,,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有时亦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教廷“新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圣父、圣子、圣神(即圣灵),也信奉圣母马利亚。其信徒相信圣父创造天、地和人类;圣子道成肉身,为救赎人类而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后又复活、升天,将来必再降临,审判世界,圣神从圣父、至子出来圣化人类;而教会则为耶稣教堂所建立,有权赦免世人的罪等等。天.主教有一套严格的教阶体制,主要表现在其神品方面,它分为七品:司门员(一品)、诵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前四品为低级神品(亦称小品),后三品为高级神品(亦称大品)。此外,其教阶制还包括神职中的主教、大主教、都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宗主教、教皇各等级。罗马教皇神圣不可侵犯,并严格划分教士和俗人的界限,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
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正教不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只承认他是“罗马主教”和“西部教会的牧首”。自有一套教阶体制,实行牧首制,其神品分为黑白两种。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婚娶。
正教比较拘泥于古代教廷会的教义和礼仪,强调与神交通的神秘意义和礼拜活动的神圣气氛。教堂布置得庄严、华丽。挂满了圣徒像。
新教:又称“更正教”。最初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系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宗,后来从小又陆续分化出更多的宗派。目前新教内主要有六大教派:路德宗(信义宗)、长老宗(加尔文宗)、圣公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礼宗、循道宗(卫斯理宗)。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小教派与教会,如教友派、五旬节派、奋兴派、教堂复临派、救世军等。这些宗派统称为“新教”。新教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咸,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也不接受罗马教廷的统一领导。它反对天.主教会复杂的教阶制度,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认为教牧人员与平信徒之间没有根本的对立,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而无须教会或神甫作中介。新教废除了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简化了宗.教仪式和圣礼,其圣事只有洗礼和圣餐礼两项。
中世纪教廷的发展过程中。最为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十字军东征。在1096年到1291年间,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教廷在“拯救圣地”的名义下,号召教廷徒和天.主教徒去夺回被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并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公元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勒芒宗.教大会上说:“在东方,穆斯林占领了我们教廷教徒的‘圣城’(耶路撒冷),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教皇还蛊惑人们:“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十字军东侵前后进行了9次,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教廷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自15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矛头必然指向教会,王权的加强势必削弱教权。同时,教会内部争权夺利,教权分裂,神职人员腐化,使教会威信扫地。从14世纪起,罗马教廷实际上已沦为法国的附庸。欧洲各国陆续摆脱教廷控制之后,教廷收入锐减,而教皇的挥霍却有增无已。为维持教廷的庞大开支,教皇只好用各种手段来加重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剥削与掠夺,于是,封建割据的德国就成为他宰割的主要对象。德国的工业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当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府,尽力抵制罗马教廷的横征暴敛后,教廷便把经济损失转嫁到四分五裂的德国身上。德国成了“教皇的奶牛”。但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教廷强烈不满.
从15世纪中叶起,人文主义开始在德国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教廷的深刻揭露和抨击,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作了思想准备。15-16世纪,印刷术革新促进了《圣经》的普及。进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动摇了教皇的绝对权威。当时,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三派势力:保守派支持罗马教廷,反对宗.教改革;温和改革派支持路德,主张没收教产,取消教会特权、森严的等级制和繁琐的崇拜仪式,要求建立一个摆脱教皇控制的国家教会,但反对暴力;激进改革派在宗.教改革的旗帜下进而要求变革整个社会制度。
马丁.路德为使德国意志摆脱教廷的掠夺,提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本民族的、独立的国家教会,主张废除教会法和教会法庭。还积极提倡用本民族语言举行崇拜活动。1526年。他编定了“德文弥撒和崇拜仪式”。1529年,皇帝查理五世在斯拜耶召开帝国会议解决德国宗.教改革问题。会上支持罗马教会的诸侯占多数。重申1521年沃姆斯帝国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恢复罗马教会的一切特权和产业。为此。支持路德派的诸侯于4月6日联合向会议提出抗议书,被称为“抗议者”,“抗义宗”或“抗罗宗”,也称“新教”,而称罗马教会为“旧教”。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承认路德派的合法地位。从此,路德派新教教会才正式享有合法地位。
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罗马教廷统治范围内引起了连锁反应。欧洲各国内相继发生了对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运动,派生出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宗.教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使西欧各国新教势力的不断壮大,迫使教皇不得不召开宗.教会议以调动各国旧教势力共同对付宗.教改革运动。
1545年12月,教皇在特兰托召开宗.教会议,即罗马教会的第十九次公会议。会议的目的有三:克服宗.教分裂,反对新教运动;改革罗马教会;组织十字军对付东方的“不信者”。会议历时18年,直到1563年才告结束。156..4年11月13日,教里庇护四世公布了根据特兰托公会议决定制订的《特兰托会议信纲》。信纲肯定了中世纪罗马教会的信条和仪式全部正确无误,教皇是教会的最高权威。新教为异端。
新旧教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1618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罗马教会的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罗马教廷不再是欧洲的主要政治力量,残酷的战争也影响了教廷的声誉,人们转而向科学和哲学中去寻求人生的答案。进而为理性主义开辟了道路。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教廷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有总主教区130个,教区628个,监牧区和代牧区129个,共有教徒10亿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现任教皇为波兰人约翰.保罗二世,于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教廷的影响及社会作用:
公元四世纪,古罗马诞生了第一位教廷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护下,教廷由屡受迫害的异教变成了正统国教。当徒手的耶稣战胜了持剑的恺撒之后,教廷逐渐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从人性进化的角度讲,特别是在精神及其伦理层面上,教廷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统一的持久的超验信仰,对天堂的期待安抚着地上的苦难,信徒的良知反抗着世俗权力的蛮横,并通过圣徒的殉道和忏悔为人们提供道德典范。这信仰,这典范,提升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为在道德上凝聚社会的纽带连接起世世代代的伦理传承。由教廷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结合而形成的超验伦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绝对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普遍有效的公德标准。来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许给为善者入天堂的万世至福,降给作恶者下地狱的永生惩罚,又通过忏悔的途径给人以赎罪和自新的机会。上帝之子耶稣用甘愿上十字架的代价,背负起人的“原罪”,以绝对的非暴力对抗暴力。以绝对的爱与宽恕降恩于所有罪人。生而有罪的人类,唯有终生向上帝祈祷和忏悔。在行为上不断行善积德,才能在无限的赎罪之路上接近天国。正是这种恩罚并重、忏悔赎罪和良知反抗的超验伦理。逐渐把凶悍的野蛮人和贪婪的惟利是图之徒,驯化为平和、节制和反省的文明人,也就是把本能人提升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讲,教廷兴盛于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败之时。北方蛮族的入侵、内部的暴虐统治、**奢侈、权争阴谋和底层反抗,已经失去道德方向的罗马帝国,强大的武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幸运的在于,罗马帝国在武力上败给了蛮族,教廷却在精神上驯服了野蛮人,使之逐渐变成文明人。古罗马帝国的统一传统与北方蛮族的分离势力发生武力冲突。在世俗意义上,促成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和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但在属灵意义上,教权之下的信仰及教会的统一,等于在另类意义上延续着昔日的罗马帝国统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教廷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具有三大功能:
教会成为凝聚社会大家庭的组织纽带和自治权威,也成为秩序与和平之源。不仅是罗马教廷提供了西方属灵世界的统一权威,而且各地方教会也成为社区自治的组织核心。这种以教会为组织核心而形成的秩序,对结束无政府的混乱状态来说。具有着远比世俗政府更强大的功能。
教廷信仰逐渐凝聚起整个西方教徒的信仰共识,从而形成了相对于世俗权力及其利益的超验良知。随着教会的普及和日渐扩张,这种独立于世俗王权之外的道德的或精神的普遍共识,逐渐变成了高度组织化的宗.教权威。在世俗政.权本身无法形成对最高权力的内部制度化制约的情况下,教廷作为社会性的精神权威,发挥着从外部制约世俗王权的作用。由此。教廷改变了西方社会的整体结构,即在世俗政府的权威之外。造就了另一个独立的属灵权威,构成了两种权威、两套法律、两种责任的并存。神权的确立及其教会财产的合法化。在使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由多神教变成一神教的同时,也使古希腊遗留下来的一元社会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西方社会的权力结构逐渐由一元变成二元,神权与王权、教会与政府、僧侣与俗人、宗.教法与世俗法的并存,构成了古罗马社会结构的二元化:一是僧俗并存并日趋走向政教分离,二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和自下而上的自治并存。正是在两种不相上下的社会力量及其制度的相互对抗中,西方社会才能逐渐形成两种统治力量相互制约的权威均衡,为西方制度向自由宪政的演变提供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为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超验基础。在教廷成为古罗马的国教之后,不仅教会法在技术上为世俗法提供了可资效仿的对象,而且对来自超验正义的教会法为法治秩序的超验基础,于是,西方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法治思想:法律如若要形成稳定的普遍的规则,首先,法律来上帝的意志,乃善法而非恶法,《摩西五经》是法律的原型;而法律如果仅仅来自恺撒,就很容易变成主要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恶法。其次,法律只有被信仰,才会被尊重、被自愿服从,整个社会才能具有以遵纪守法为荣的公共意愿。否则的话,法律要么变成“恶法”,只服务于统治者的意志;要么形同虚设、被法律之外的潜规则代替。
从培育西方人文精神的教廷从人文精神的特质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讲,教廷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质的伟大贡献。
教廷的教义及其神学思想,对西方的人文学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教义提供普世道义,拉丁文提供统一文字,自耶稣殉难以来的西方,没有教廷背景的一流精神产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无论是神学、哲学、文学,还是绘画、音乐、建筑,只要是人文和艺术的创造,无一不打上鲜明的教廷印迹。不要说神权时代的人文精神被教廷信仰所左右,即便是在理性化世俗化的近、现代西方,教堂精神也为人文创造提供深层的滋养。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和非理性主义运动之中诞生的文化巨人们,尽管以复兴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来对抗神权主宰的中世纪,但是从但丁的《神曲》到意大利三杰的绘画,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歌德的《浮士德》再到贝多芬等人的交响曲,从康德的绝对律令到尼采的超人,人们都能看到教堂受难的形象和听到天国的钟声。可以说,教廷已经渗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别是那种指向绝对价值的超越精神,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最醒目的标志。
教廷教会和神职人员在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卓著,不仅是与教廷传承直接相关的古典遗产,还有大量异教和异端的文献资料。经院神学家对古典哲学做出的独特性解释,对古典精神的传承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教会开办的神学院为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奠基,是西方的近、现代的大学及其研究制度的母体。教会、修道院和神学院训练出大量的教师、学者、法官、外交官和内阁大臣。教会的慈善事业也包括资助艺术创作,西方的音乐、绘画和建筑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没有教会所提供的精神资源和物质支持,也是难以想象的。
近现代以来,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制度,教廷的信仰征服已经从西方向非西方国家扩展,而且一直持续到当代世界。教廷及资本主义文明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先后造就了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和二战后的美利坚新帝国,并由武力的征服和占领的殖民扩张演变为资本的扩张和福音的扩张(道义扩张),教廷为西方文明的扩张意识注入了“传播上帝福音”的道义动力,其世俗化进程表现为经济上的自由市场的全球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在“资本”为了利润而进行的无远弗界的扩张中,虔诚而富于献身精神的传教士,也不惜历尽千难万险地传播福音,甚至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西方传教士的足迹。进入20世纪之后,人类历史富于戏剧性的发展证明:自发形成于特定地区的教廷、市场经济和自由宪政,之所以具有难以抗拒的扩张性,就在于它们具有其他文明所缺乏的与人性的内在契合性——善待人性、确立人的尊严、鼓励自由竞争、确保和平秩序和激发人的首创精神。所以,西方文明逐渐显露出其普世性品质,被越来越多的其他地区和其他文明所接受,甚至演变成难以抗拒的历史大势。教廷作为其中最主要影响最大的代表,必将引领西方宗.教不断在世界上扩张,不管教廷曾经在发展中走过什么歧途,它的未来仍然是充满无限生机的,它将解救一批又一批生活在困难中的人们向心中的圣地迈进,寻求光明未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