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第143章 登陆新港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好在这些渔民们的家什不算太多,收拾搬家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上午十点,“飞速号”拖着七条小木船和四十多名渔民从这里出发,两个小时之后,这支看起来颇为奇怪的小船队终于在吉婆岛东北海域赶上了大部队。而看到这支八艘大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之后,原本心中还有些惴惴不安的渔民也安定下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之大的海船,不由得啧啧称奇。
船队向东横穿下龙湾,这一带的海域岛屿众多,秀美的海上风光也引得移民们纷纷到甲板上争相观看。下午两点,船队抵达了后世的锦普港海岸,然后沿着海岸转向北方继续前行。约莫半个小时之后,领航的“飞速号”发出信号,马上就要抵达目的地,要求后面的船队开始减速慢行。
在经过一道约莫三百米宽,六百米长的海峡之后,考察队前次所选定的港湾终于出现在船队眼前。这个天然港湾约莫有五百米的海岸线,近岸处没有任何的礁石、沙洲,水深也十分理想。紧挨着港湾南侧,有一座海拔在六七十米上下的小山包,正好与海峡对面的岛屿扼守住整个进出港湾的通道。
1627年7月21日,大明天启七年六月初九,来自胜利港的拓殖队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
按照事前制定好的登陆计划,吃水较浅的“飞速号”首先靠岸,对沿岸的水深和海流做了查探之后,才通知后面的船依次靠岸。首先登岸的仍然是军警部成员和武装民兵,他们需要在近岸出划定出登陆区,并且对登陆场周围实施一定程度的警戒。这里虽然是无人区,但各种野兽仍然为数不少,考察队上次来这里见到了犀牛和鳄鱼,但还有尚未露面的虎、豹、熊等猛兽生活在这里的森林之中,片刻也大意不得。
民政部门在这两天的航行途中就对临时征召的移民们进行了分组,并且将两百名来自胜利港的移民以一比四的比例也打散分配到这些移民小组当中。每个移民组保持在百人左右的规模,由来自胜利港的移民负责带领新移民,这些已经经过最少一个月以上公社生活的归化民经过了各种方式的不断洗脑,在遵纪守法方面会为新移民作出良好的榜样。
除开穿越众、民兵和船员之外,这支船队总共载来了差不多一千人的移民,这个数目的移民如果不是相关部门早有准备,那登陆之后一定会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好在穿越众已经有过一次登陆的经验,这次行动时便显得从容了很多。有专人负责指挥移民们在指定位置放下行李之后,立刻投入到卸货的行列中。整个船队靠在海岸上进行卸货,移民们如同一列列蚂蚁一般,不断将船上的货物通过手提肩扛转运到岸上。
并没有人对这样的安排明显地表示出不满,这一方面是周围那些负责维持秩序的武装民兵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在来这里的途中,相关部门也已经将此地的情况向移民们作过宣讲,他们都很清楚现在所搬运的这些大包小包,都是他们今后在此赖以生存的物资。这其中包括了他们今后要吃的粮食、要住的帐篷、要用的工具等等,若是要想在这里定居,把这些物资搬下船就是当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些物资全部都是由这些自称“海汉人”的海外来客所提供,要吃人家的住人家的,那出卖劳力为人家干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刘山夏带了一组移民在事前选好的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开始平整地面,目前其他所有的基建项目都可以延后,但宿营地是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执委会并没有料到第一次的移民招收就有这么大的规模,光靠搭建帐篷可没法满足这一千多号人的住宿需要,这次拓殖队虽然带上了几乎所有能够腾出来使用的大型军用帐篷,但满打满算也顶多只能住下一半的人口。活动板房倒是带了十几间,但那只是给驻守这里的穿越众办公居住和存放一些重要物资用的,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活动板房至少还得打个地梁固定结构,这也不是登陆当天就能完成的工作。
刘山夏对这个局面的解决方案就是抓紧时间,先在岸上搭一些简易的竹木棚子,把这些移民们暂时安顿下来再说。移民们只要克服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住进到更为坚固一些的船型屋里去,这对于已经抛家弃产的战争难民来说并不是无法接受的事情,事实上能大多数人来到这里的目的便是求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至于住处的条件好坏并不是他们的首要考虑。
登陆一个小时之后,第一批帐篷已经在岸上搭建起来。这些帐篷并非用来住人,而是要存放从船上卸下来的一些重要物资,比如粮食、水泥、火药等等。鉴于这一批装来的移民数量已经超过预计,拓殖队几个头脑人物经过短暂的商议之后,决定暂时先不急于建设通向内陆开采区的道路,而是先全力修建定居点,同时转运船上的货物,让这几艘船能够尽快出发,再去清化一带跑一趟。
拓殖队认为这里的人口在超过一千五百之后,初步的开发建设计划中就基本不会再出现人力不足的现象。至于以后煤矿开采的规模,那大概需要跟穿越集团的海上运力挂钩。就目前来说,海运部估计每月能运回胜利港五百到八百吨优质煤,那么本地所需的矿工数量有五六百人就足够了,相较于大本营,这边的开发建设对于人力的要求并不是那么迫切。
这个时候顾凯、钱天敦带了几个人,正在港口南侧的小山包这里做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目前穿越集团虽然还没有正式建立政权亮出旗号,但每一个穿越者都已经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所在的这个团体视作了本时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政权,至于说什么时候会开始对外使用“海汉共和国”的名号,那只是单纯的时间问题而已。
执委会现在派出拓殖队,在北部湾这里修建海港和定居点,这在十七世纪来说无疑是一种通过殖民开疆拓土的行为,而第一块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也为将来海汉共和国的扩张提供了实践范例,对于整个穿越集团来说都是意义重大。所以为此执委会专门找了几个本地石匠,制作了一块两米长,四边都是半米宽的主权碑,让拓殖队带到新港这边,在港口附近找地方树立起来。
指挥部一帮人上岸在附近转了一圈之后,便决定选定这里作为主权碑的树立点。一是这地方相对比较显眼,登岸之后很容易便能看到,二来这里的地表浮土下面都是坚石,用来浇筑主权碑再合适不过。于是便立刻调遣了几个劳工,将主权碑从船上抬了下来。
这块花岗岩主权碑看着体积不大,但重量却足足有七百多斤,几个劳工吭哧吭哧地好不容易才把这块碑抬到了小山包上,后面还跟着几个人,用背篓背了几包水泥上来。
劳工们在穿越众的指挥下,先用锄头铁锹刨去地面的浮土,然后用凿子铁锤在石头地面硬生生地凿出一条石槽。这道工序很是费时,钱天敦只等了十来分钟便离开了,他作为军事主官,必须要在码头那边盯着以防出现什么乱子。顾凯耐着性子等了足足有一个小时,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才终于停了下来。劳工们小心翼翼地将主权碑树立到石槽里扶正,然后旁边有人用已经搅拌好的水泥浇筑到根部,让主权碑与地面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关于主权碑上的内容,执委会之前也经过了充分的讨论,最终还是决定以后世共和国的主权碑形式为参考,尽可能地简化,因为这东西在数年以后很可能需要大规模地建造,现在把规制搞得太复杂,以后建造的时候麻烦就会很多。于是海汉政权的第一块海外主权碑的内容就这样诞生了,四面一致,上方竖着刻有“海汉”两个一尺见方的大字,下方刻着“一六二七年海汉执委会立”的字样,并且全部用红漆填充,隔着老远也能看到。
据后世的史书记载,“这块主权碑的建立象征着海汉共和国从此踏上了征服世界的道路,在场的民众无不欢欣鼓舞,掌声雷动,上千移民一起庆祝这里从此纳入到海汉执委会的治下,成为一片新的乐土……”
但事实上主权碑落成之时,小山包上只有饥肠辘辘的顾凯和七八个累到不行的劳工,根本没有掌声和喝彩声,也没有什么欢欣鼓舞的民众,所有人脑子里都是同一个念头——赶紧弄完了下山吃晚饭!
好在这些渔民们的家什不算太多,收拾搬家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上午十点,“飞速号”拖着七条小木船和四十多名渔民从这里出发,两个小时之后,这支看起来颇为奇怪的小船队终于在吉婆岛东北海域赶上了大部队。而看到这支八艘大海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之后,原本心中还有些惴惴不安的渔民也安定下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之大的海船,不由得啧啧称奇。
船队向东横穿下龙湾,这一带的海域岛屿众多,秀美的海上风光也引得移民们纷纷到甲板上争相观看。下午两点,船队抵达了后世的锦普港海岸,然后沿着海岸转向北方继续前行。约莫半个小时之后,领航的“飞速号”发出信号,马上就要抵达目的地,要求后面的船队开始减速慢行。
在经过一道约莫三百米宽,六百米长的海峡之后,考察队前次所选定的港湾终于出现在船队眼前。这个天然港湾约莫有五百米的海岸线,近岸处没有任何的礁石、沙洲,水深也十分理想。紧挨着港湾南侧,有一座海拔在六七十米上下的小山包,正好与海峡对面的岛屿扼守住整个进出港湾的通道。
1627年7月21日,大明天启七年六月初九,来自胜利港的拓殖队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
按照事前制定好的登陆计划,吃水较浅的“飞速号”首先靠岸,对沿岸的水深和海流做了查探之后,才通知后面的船依次靠岸。首先登岸的仍然是军警部成员和武装民兵,他们需要在近岸出划定出登陆区,并且对登陆场周围实施一定程度的警戒。这里虽然是无人区,但各种野兽仍然为数不少,考察队上次来这里见到了犀牛和鳄鱼,但还有尚未露面的虎、豹、熊等猛兽生活在这里的森林之中,片刻也大意不得。
民政部门在这两天的航行途中就对临时征召的移民们进行了分组,并且将两百名来自胜利港的移民以一比四的比例也打散分配到这些移民小组当中。每个移民组保持在百人左右的规模,由来自胜利港的移民负责带领新移民,这些已经经过最少一个月以上公社生活的归化民经过了各种方式的不断洗脑,在遵纪守法方面会为新移民作出良好的榜样。
除开穿越众、民兵和船员之外,这支船队总共载来了差不多一千人的移民,这个数目的移民如果不是相关部门早有准备,那登陆之后一定会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好在穿越众已经有过一次登陆的经验,这次行动时便显得从容了很多。有专人负责指挥移民们在指定位置放下行李之后,立刻投入到卸货的行列中。整个船队靠在海岸上进行卸货,移民们如同一列列蚂蚁一般,不断将船上的货物通过手提肩扛转运到岸上。
并没有人对这样的安排明显地表示出不满,这一方面是周围那些负责维持秩序的武装民兵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在来这里的途中,相关部门也已经将此地的情况向移民们作过宣讲,他们都很清楚现在所搬运的这些大包小包,都是他们今后在此赖以生存的物资。这其中包括了他们今后要吃的粮食、要住的帐篷、要用的工具等等,若是要想在这里定居,把这些物资搬下船就是当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些物资全部都是由这些自称“海汉人”的海外来客所提供,要吃人家的住人家的,那出卖劳力为人家干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刘山夏带了一组移民在事前选好的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开始平整地面,目前其他所有的基建项目都可以延后,但宿营地是必须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执委会并没有料到第一次的移民招收就有这么大的规模,光靠搭建帐篷可没法满足这一千多号人的住宿需要,这次拓殖队虽然带上了几乎所有能够腾出来使用的大型军用帐篷,但满打满算也顶多只能住下一半的人口。活动板房倒是带了十几间,但那只是给驻守这里的穿越众办公居住和存放一些重要物资用的,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且活动板房至少还得打个地梁固定结构,这也不是登陆当天就能完成的工作。
刘山夏对这个局面的解决方案就是抓紧时间,先在岸上搭一些简易的竹木棚子,把这些移民们暂时安顿下来再说。移民们只要克服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住进到更为坚固一些的船型屋里去,这对于已经抛家弃产的战争难民来说并不是无法接受的事情,事实上能大多数人来到这里的目的便是求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至于住处的条件好坏并不是他们的首要考虑。
登陆一个小时之后,第一批帐篷已经在岸上搭建起来。这些帐篷并非用来住人,而是要存放从船上卸下来的一些重要物资,比如粮食、水泥、火药等等。鉴于这一批装来的移民数量已经超过预计,拓殖队几个头脑人物经过短暂的商议之后,决定暂时先不急于建设通向内陆开采区的道路,而是先全力修建定居点,同时转运船上的货物,让这几艘船能够尽快出发,再去清化一带跑一趟。
拓殖队认为这里的人口在超过一千五百之后,初步的开发建设计划中就基本不会再出现人力不足的现象。至于以后煤矿开采的规模,那大概需要跟穿越集团的海上运力挂钩。就目前来说,海运部估计每月能运回胜利港五百到八百吨优质煤,那么本地所需的矿工数量有五六百人就足够了,相较于大本营,这边的开发建设对于人力的要求并不是那么迫切。
这个时候顾凯、钱天敦带了几个人,正在港口南侧的小山包这里做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目前穿越集团虽然还没有正式建立政权亮出旗号,但每一个穿越者都已经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所在的这个团体视作了本时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政权,至于说什么时候会开始对外使用“海汉共和国”的名号,那只是单纯的时间问题而已。
执委会现在派出拓殖队,在北部湾这里修建海港和定居点,这在十七世纪来说无疑是一种通过殖民开疆拓土的行为,而第一块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也为将来海汉共和国的扩张提供了实践范例,对于整个穿越集团来说都是意义重大。所以为此执委会专门找了几个本地石匠,制作了一块两米长,四边都是半米宽的主权碑,让拓殖队带到新港这边,在港口附近找地方树立起来。
指挥部一帮人上岸在附近转了一圈之后,便决定选定这里作为主权碑的树立点。一是这地方相对比较显眼,登岸之后很容易便能看到,二来这里的地表浮土下面都是坚石,用来浇筑主权碑再合适不过。于是便立刻调遣了几个劳工,将主权碑从船上抬了下来。
这块花岗岩主权碑看着体积不大,但重量却足足有七百多斤,几个劳工吭哧吭哧地好不容易才把这块碑抬到了小山包上,后面还跟着几个人,用背篓背了几包水泥上来。
劳工们在穿越众的指挥下,先用锄头铁锹刨去地面的浮土,然后用凿子铁锤在石头地面硬生生地凿出一条石槽。这道工序很是费时,钱天敦只等了十来分钟便离开了,他作为军事主官,必须要在码头那边盯着以防出现什么乱子。顾凯耐着性子等了足足有一个小时,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才终于停了下来。劳工们小心翼翼地将主权碑树立到石槽里扶正,然后旁边有人用已经搅拌好的水泥浇筑到根部,让主权碑与地面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关于主权碑上的内容,执委会之前也经过了充分的讨论,最终还是决定以后世共和国的主权碑形式为参考,尽可能地简化,因为这东西在数年以后很可能需要大规模地建造,现在把规制搞得太复杂,以后建造的时候麻烦就会很多。于是海汉政权的第一块海外主权碑的内容就这样诞生了,四面一致,上方竖着刻有“海汉”两个一尺见方的大字,下方刻着“一六二七年海汉执委会立”的字样,并且全部用红漆填充,隔着老远也能看到。
据后世的史书记载,“这块主权碑的建立象征着海汉共和国从此踏上了征服世界的道路,在场的民众无不欢欣鼓舞,掌声雷动,上千移民一起庆祝这里从此纳入到海汉执委会的治下,成为一片新的乐土……”
但事实上主权碑落成之时,小山包上只有饥肠辘辘的顾凯和七八个累到不行的劳工,根本没有掌声和喝彩声,也没有什么欢欣鼓舞的民众,所有人脑子里都是同一个念头——赶紧弄完了下山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