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西班牙人的算计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西班牙人并不会自大到认为自家武力已经到了能够碾压两家竞争对手的程度,事实上长期以来与葡萄牙荷兰这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过招中也是互有胜负,而且西班牙帆船在东北亚地区的活动范围还不如这这两国活跃,去台北建立据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牵制荷兰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由当地的据点开辟前往东北亚地区的贸易航线,以求追上竞争对手的脚步。
海汉人打掉了淡水和鸡笼的据点,西班牙人还可以把这当做是突袭造成的意外结果,但如果荷兰和葡萄牙在此之前都已经被打得还不了手,那就必须要慎重考虑海汉的真实实力了。西班牙人虽然有点自大,但也不是蠢货,只要稍稍用心一些,就不难搜集到更多关于海汉武装的情报信息。
此时马尼拉城内外定居的华人人口超过两万,每年前往当地贸易的汉人海商也为数不少,关于海汉的种种传闻多不胜数,西班牙人过去没有重视这一块的情报搜集,但现在将情报碎片一点一点拼凑起来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竟然一直没注意到距离马尼拉仅七八百海里之外的地方出现了如此强劲的一个对手。
在此之前西班牙人虽然知道海汉的存在,但一直都以为这个族群仅仅只是一群精于海上贸易的商人罢了,从未将他们与制海权竞争者的形象联系到一起。但这些所谓的“商人”显然是演了一出扮猪吃老虎的大戏,直到现在才慢慢露出了獠牙。
菲律宾总督阿拉贡内斯并非不学无术的官僚,他虽然是靠着与皇室沾亲带故的关系才抢到了这个职位,但其能力倒也不比前几任总督差,在上任之前曾担任北美新西班牙殖民地阿卡普尔科港的管理者,对于东西方海上贸易中的门道还算比较了解。而台北的两处据点也是他上任之后组织开辟出来的新殖民地,说起来也算是他的一份政绩,不过海汉人在1633年年初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前些年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
尽管已经了解到海汉人可能拥有强大的海上武装,阿拉贡内斯还是决定要组织一支武装舰队讨伐海汉,为自家在台湾岛的损失实施报复。但马尼拉当局高层,包括他的幕僚班子在内的大部分人在综合研究了各方面汇总的情报之后,认为并没有必要急于向海汉开战,即便失去了台湾的据点,大明商人依然会主动与西班牙进行贸易。
这种观点的论据就来自于西班牙每年通过贸易手段向大明输入的海量白银,近几年马尼拉当局平均每年向大明输送的白银高达四百万比索,折合大明官银约合三百万两左右,再加上西班牙与大明的走私商进行的地下交易,每年由西班牙向大明输入的白银起码有四百万两。而这个时期大明的国家财政收入与这个数字也相差不多,如果少了数额如此巨大的现银在市面上流通,势必会造成大明沿海地区经济的动荡。
幕僚们认为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带来的金融秩序混乱,大明商人们会凭借天生的嗅觉,将原本运往台北的货物改运到马尼拉来交易,毕竟只有这里才会有用之不竭的现银。而海汉人的领地上并没有听说有大型银矿,肯定没法填上市场所需的现银窟窿。将西班牙从台北逐出这步棋看似有用,但其实仅仅只能给西班牙造成一些小麻烦,并不会改变大明依赖西班牙现银输入的现状。
幕僚们甚至还建议阿拉贡内斯下令扩建马尼拉港的码头,为迎接更多大明海商的到来做好准备。按照他们的预计,现银中断供应的负面反应最快会在1633年春夏之际就显现出来,届时大明海商会抛弃有心无力拿不出足够现银的海汉,选择带上货物南下来马尼拉与西班牙进行交易。
阿拉贡内斯听完这番分析之后也觉得有些道理,他在位已有数年,对大明的经济状况也有一定的研究,知道大明国内的现银一直都比较依赖外部输入,而最主要的三条渠道中,西班牙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条则分明是东瀛,以及葡、荷两国。东瀛是自有银矿出产,但其产量远远不及西班牙在美洲控制的银矿,而葡、荷两国手中没有西班牙掌握的这条太平洋航线,其现银几乎都是从遥远的欧洲运来,数量和使用成本都无法与西班牙相提并论。
每年从外部输入大明的现银中,西班牙一家就占据了大约六七成的份额,剩下的才是由其他几家瓜分。在这样的比例下,突然中断的现银输入所造成的漏洞并不是任何一家能在短时间内弥补的。海汉人虽然富得流油,但要在短短几个月内筹措数百万两白银来补贴贸易所需,大概也没法办到。西班牙据点被攻占这件事虽然着实可恼,但的确可以先放一放,因为一旦跟海汉打起来,福广两地的海商为了躲避战乱,大概就会放弃在这个时期南下马尼拉了。阿拉贡内斯打算把时间放到下半年,等一年一度前往美洲的帆船船队出发之后,再来跟海汉人好好算算账。
于是阿拉贡内斯就遵从了幕僚班子的建议,对海汉在台湾岛开启战事的做法仅仅只是通过中间人向三亚递交了一封书面抗议信函,谴责海汉的不宣而战并要求拿回当地的归属权。当然这种书面抗议的效果可想而知,发出去之后就如石沉大海,连个水泡都没有冒出来过。而与此同时阿拉贡内斯还下令扩建马尼拉港的码头,以及完善港口的货运、仓储设施,为即将到来的商船大潮做好准备。
然后这一等就等到了夏天,并没有多少大明海商如幕僚们预计的那样南下来马尼拉贸易。由于没有足够的货物起运,阿拉贡内斯不得不让前往美洲的船队缩减了一半的规模,赶在洋流走向改变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匆匆上路。
到了这个时候,剧本显然已经跟实际剧情对不上了,阿拉贡内斯当然也知道这是幕僚们的判断和推测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失误。在船队离开马尼拉港之后,阿拉贡内斯立刻将幕僚班子中的几个人以“贪污公款”、“欺上瞒下”、“渎职”等罪名下了大狱。没办法,总得有人为如此重大的失误背锅才行,而总督大人显然不可能去扮演这个不光彩的角色,只能委屈这些曾经为他效力的智囊了。
当初幕僚们所谓的“崩溃论”,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笑话,但阿拉贡内斯知道手下这帮人也不是酒囊饭袋,所作出的推断并非毫无根据,而且他自己当初也认同了幕僚们的推测。推人出去背锅只是为了应付国内的追责,但阿拉贡内斯也不会糊弄完国内就算了事,他还是要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以至于大明的经济局势根本没有朝着事前预料的方向发展。来自方方面面的消息慢慢拼凑在一起,才逐渐让西班牙人认识到台北之战以后所发生的状况。
西班牙人被迫退出东南沿海的确是在大明沿海地区造成了明显的现银短缺,但海汉人对于这种状况的出现显然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一方面他们提前筹集了近百万两现银,运到澎湖作为储备,另一方面福jian官府和商界也联合为海汉作保,在当地推广使用海汉印制的一种纸质代金券。虽然这种代金券的结算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宗贸易方面,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流通,但这已经大大地缓解了缺乏现银的状况。
而市场上的现银缺乏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的时间,从春夏之交开始,海汉人便开始结算兑现此前一些暂时用代金券支付的款项,而他们所使用的竟然是大量的黄金。有可靠的消息表明这些黄金并非海汉过去在贸易中积攒下来的财富,而是来自他们在年初新近占领的台北鸡笼地区。海汉人在占领当地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在福建沿海招募了大量矿工前往该地开采矿藏,且当地一直驻扎有一定规模的海汉军队进行护卫。
阿拉贡内斯认为这个信息才是海汉人对台北地区不宣而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一定是通过某种渠道预先确定了当地有金矿矿脉,之后才悍然发动了这场战争。而这个金矿的产出大抵可以弥补大明国内贵金属流通不足的缺口,不至因为西班牙的退出而受到太大的影响。海汉人将所有的后续发展都计算到了,也难怪大明商人并没有在战后大量涌入马尼拉。
如果海汉人的商业信誉没那么高,那么他们所使用的流通券大概也无法在大明市场上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如果台北没有金矿,那可能也不会引火烧身招来海汉人的觊觎。但这些假设都没有出现,海汉人夺了台北,开了金矿,并且顺利地顶掉了西班牙在大明外贸市场上的地位,这些才是这场战争背后真正的目的。
除了对海汉人的手段佩服不已之外,阿拉贡内斯也可以确定另外一件事,这群海汉人绝非只会贪图小便宜的商人,他们对于全局的掌握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自家在内的对手,在这件事上展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无不值得称道。这不是普通走私商人能玩出来的格局,而是货真价实的高级玩家才能操作的大棋局。
到了这个时候,阿拉贡内斯才真正理解了为何葡萄牙人要去抱海汉的大腿,而荷兰人在吃了几次明亏之后还能忍气吞声容忍海汉的蛮横作为。想必他们也不是没有脾气,而是真真切切地了解海汉的实力,不愿再跟其正面斗下去了。当然了,阿拉贡内斯大概也能猜想到,自己的欧洲邻居们肯定正在某个地方嘲笑马尼拉当局的应对失策,现在不但失去了抢回台北的最佳时机,而且连西班牙在大明外贸市场上的份额也已经被海汉等多方势力给代替了。
虽然阿拉贡内斯并未放弃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尝试,但他也很清楚这绝非易事。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来看,海汉拥有编制达数千人的职业军队,武器装备是丝毫不逊色于欧洲国家的火枪火炮、风帆巨舰,而且其战绩十分傲人,据说从成军以来就鲜有败绩,号称南海第一常胜军。这样的一支武装,阿拉贡内斯可真没有必胜的把握。
西班牙在远东的驻军状况与荷兰类似,因为本国的移民人口数量极为有限,所以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训练的土著协从军,战斗力比较堪忧。真正由国民组成的军队规模不大,而且其中大部分只是移民为了一份军饷而兼职的军人,整体的战斗力还是无法与职业军队相提并论。如果荷兰人都已经在海汉手里吃了几次败仗,那么阿拉贡内斯也没多少信心能比荷兰人做得更好。
时间进入下半年之后,先是传来消息,海汉军攻克了大明杭州湾外海的舟山群岛,消灭了当地海盗并且设立了据点,而大明地方官府似乎已经默认接受了这件事。不久又有新的消息传到马尼拉,海汉舰队前往东海中的宫古岛,剿灭了曾经在大明东南沿海名噪一时的十八芝余党。
前一条消息意味着海汉对大明沿海海域的控制范围又加大了不少,几乎将能够从事海上贸易的地区全部囊括在内,垄断大明的海上进出口贸易大概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后一条消息则意味着荷兰人基本彻底失去了在大明沿岸的竞争力和商贸权,没了十八芝这个中间人,他们如果还想继续维持与大明的贸易往来,除了将贸易订单交给海汉这个中间人之外,似乎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了。这样看来还是葡萄牙人最为精明,一早就抱了海汉大腿,基本保住了自己在大明外贸体系中的地位。
西班牙人并不会自大到认为自家武力已经到了能够碾压两家竞争对手的程度,事实上长期以来与葡萄牙荷兰这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过招中也是互有胜负,而且西班牙帆船在东北亚地区的活动范围还不如这这两国活跃,去台北建立据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牵制荷兰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由当地的据点开辟前往东北亚地区的贸易航线,以求追上竞争对手的脚步。
海汉人打掉了淡水和鸡笼的据点,西班牙人还可以把这当做是突袭造成的意外结果,但如果荷兰和葡萄牙在此之前都已经被打得还不了手,那就必须要慎重考虑海汉的真实实力了。西班牙人虽然有点自大,但也不是蠢货,只要稍稍用心一些,就不难搜集到更多关于海汉武装的情报信息。
此时马尼拉城内外定居的华人人口超过两万,每年前往当地贸易的汉人海商也为数不少,关于海汉的种种传闻多不胜数,西班牙人过去没有重视这一块的情报搜集,但现在将情报碎片一点一点拼凑起来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竟然一直没注意到距离马尼拉仅七八百海里之外的地方出现了如此强劲的一个对手。
在此之前西班牙人虽然知道海汉的存在,但一直都以为这个族群仅仅只是一群精于海上贸易的商人罢了,从未将他们与制海权竞争者的形象联系到一起。但这些所谓的“商人”显然是演了一出扮猪吃老虎的大戏,直到现在才慢慢露出了獠牙。
菲律宾总督阿拉贡内斯并非不学无术的官僚,他虽然是靠着与皇室沾亲带故的关系才抢到了这个职位,但其能力倒也不比前几任总督差,在上任之前曾担任北美新西班牙殖民地阿卡普尔科港的管理者,对于东西方海上贸易中的门道还算比较了解。而台北的两处据点也是他上任之后组织开辟出来的新殖民地,说起来也算是他的一份政绩,不过海汉人在1633年年初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前些年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
尽管已经了解到海汉人可能拥有强大的海上武装,阿拉贡内斯还是决定要组织一支武装舰队讨伐海汉,为自家在台湾岛的损失实施报复。但马尼拉当局高层,包括他的幕僚班子在内的大部分人在综合研究了各方面汇总的情报之后,认为并没有必要急于向海汉开战,即便失去了台湾的据点,大明商人依然会主动与西班牙进行贸易。
这种观点的论据就来自于西班牙每年通过贸易手段向大明输入的海量白银,近几年马尼拉当局平均每年向大明输送的白银高达四百万比索,折合大明官银约合三百万两左右,再加上西班牙与大明的走私商进行的地下交易,每年由西班牙向大明输入的白银起码有四百万两。而这个时期大明的国家财政收入与这个数字也相差不多,如果少了数额如此巨大的现银在市面上流通,势必会造成大明沿海地区经济的动荡。
幕僚们认为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带来的金融秩序混乱,大明商人们会凭借天生的嗅觉,将原本运往台北的货物改运到马尼拉来交易,毕竟只有这里才会有用之不竭的现银。而海汉人的领地上并没有听说有大型银矿,肯定没法填上市场所需的现银窟窿。将西班牙从台北逐出这步棋看似有用,但其实仅仅只能给西班牙造成一些小麻烦,并不会改变大明依赖西班牙现银输入的现状。
幕僚们甚至还建议阿拉贡内斯下令扩建马尼拉港的码头,为迎接更多大明海商的到来做好准备。按照他们的预计,现银中断供应的负面反应最快会在1633年春夏之际就显现出来,届时大明海商会抛弃有心无力拿不出足够现银的海汉,选择带上货物南下来马尼拉与西班牙进行交易。
阿拉贡内斯听完这番分析之后也觉得有些道理,他在位已有数年,对大明的经济状况也有一定的研究,知道大明国内的现银一直都比较依赖外部输入,而最主要的三条渠道中,西班牙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条则分明是东瀛,以及葡、荷两国。东瀛是自有银矿出产,但其产量远远不及西班牙在美洲控制的银矿,而葡、荷两国手中没有西班牙掌握的这条太平洋航线,其现银几乎都是从遥远的欧洲运来,数量和使用成本都无法与西班牙相提并论。
每年从外部输入大明的现银中,西班牙一家就占据了大约六七成的份额,剩下的才是由其他几家瓜分。在这样的比例下,突然中断的现银输入所造成的漏洞并不是任何一家能在短时间内弥补的。海汉人虽然富得流油,但要在短短几个月内筹措数百万两白银来补贴贸易所需,大概也没法办到。西班牙据点被攻占这件事虽然着实可恼,但的确可以先放一放,因为一旦跟海汉打起来,福广两地的海商为了躲避战乱,大概就会放弃在这个时期南下马尼拉了。阿拉贡内斯打算把时间放到下半年,等一年一度前往美洲的帆船船队出发之后,再来跟海汉人好好算算账。
于是阿拉贡内斯就遵从了幕僚班子的建议,对海汉在台湾岛开启战事的做法仅仅只是通过中间人向三亚递交了一封书面抗议信函,谴责海汉的不宣而战并要求拿回当地的归属权。当然这种书面抗议的效果可想而知,发出去之后就如石沉大海,连个水泡都没有冒出来过。而与此同时阿拉贡内斯还下令扩建马尼拉港的码头,以及完善港口的货运、仓储设施,为即将到来的商船大潮做好准备。
然后这一等就等到了夏天,并没有多少大明海商如幕僚们预计的那样南下来马尼拉贸易。由于没有足够的货物起运,阿拉贡内斯不得不让前往美洲的船队缩减了一半的规模,赶在洋流走向改变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匆匆上路。
到了这个时候,剧本显然已经跟实际剧情对不上了,阿拉贡内斯当然也知道这是幕僚们的判断和推测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失误。在船队离开马尼拉港之后,阿拉贡内斯立刻将幕僚班子中的几个人以“贪污公款”、“欺上瞒下”、“渎职”等罪名下了大狱。没办法,总得有人为如此重大的失误背锅才行,而总督大人显然不可能去扮演这个不光彩的角色,只能委屈这些曾经为他效力的智囊了。
当初幕僚们所谓的“崩溃论”,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笑话,但阿拉贡内斯知道手下这帮人也不是酒囊饭袋,所作出的推断并非毫无根据,而且他自己当初也认同了幕僚们的推测。推人出去背锅只是为了应付国内的追责,但阿拉贡内斯也不会糊弄完国内就算了事,他还是要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以至于大明的经济局势根本没有朝着事前预料的方向发展。来自方方面面的消息慢慢拼凑在一起,才逐渐让西班牙人认识到台北之战以后所发生的状况。
西班牙人被迫退出东南沿海的确是在大明沿海地区造成了明显的现银短缺,但海汉人对于这种状况的出现显然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一方面他们提前筹集了近百万两现银,运到澎湖作为储备,另一方面福jian官府和商界也联合为海汉作保,在当地推广使用海汉印制的一种纸质代金券。虽然这种代金券的结算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宗贸易方面,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流通,但这已经大大地缓解了缺乏现银的状况。
而市场上的现银缺乏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的时间,从春夏之交开始,海汉人便开始结算兑现此前一些暂时用代金券支付的款项,而他们所使用的竟然是大量的黄金。有可靠的消息表明这些黄金并非海汉过去在贸易中积攒下来的财富,而是来自他们在年初新近占领的台北鸡笼地区。海汉人在占领当地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在福建沿海招募了大量矿工前往该地开采矿藏,且当地一直驻扎有一定规模的海汉军队进行护卫。
阿拉贡内斯认为这个信息才是海汉人对台北地区不宣而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一定是通过某种渠道预先确定了当地有金矿矿脉,之后才悍然发动了这场战争。而这个金矿的产出大抵可以弥补大明国内贵金属流通不足的缺口,不至因为西班牙的退出而受到太大的影响。海汉人将所有的后续发展都计算到了,也难怪大明商人并没有在战后大量涌入马尼拉。
如果海汉人的商业信誉没那么高,那么他们所使用的流通券大概也无法在大明市场上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如果台北没有金矿,那可能也不会引火烧身招来海汉人的觊觎。但这些假设都没有出现,海汉人夺了台北,开了金矿,并且顺利地顶掉了西班牙在大明外贸市场上的地位,这些才是这场战争背后真正的目的。
除了对海汉人的手段佩服不已之外,阿拉贡内斯也可以确定另外一件事,这群海汉人绝非只会贪图小便宜的商人,他们对于全局的掌握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自家在内的对手,在这件事上展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无不值得称道。这不是普通走私商人能玩出来的格局,而是货真价实的高级玩家才能操作的大棋局。
到了这个时候,阿拉贡内斯才真正理解了为何葡萄牙人要去抱海汉的大腿,而荷兰人在吃了几次明亏之后还能忍气吞声容忍海汉的蛮横作为。想必他们也不是没有脾气,而是真真切切地了解海汉的实力,不愿再跟其正面斗下去了。当然了,阿拉贡内斯大概也能猜想到,自己的欧洲邻居们肯定正在某个地方嘲笑马尼拉当局的应对失策,现在不但失去了抢回台北的最佳时机,而且连西班牙在大明外贸市场上的份额也已经被海汉等多方势力给代替了。
虽然阿拉贡内斯并未放弃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尝试,但他也很清楚这绝非易事。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来看,海汉拥有编制达数千人的职业军队,武器装备是丝毫不逊色于欧洲国家的火枪火炮、风帆巨舰,而且其战绩十分傲人,据说从成军以来就鲜有败绩,号称南海第一常胜军。这样的一支武装,阿拉贡内斯可真没有必胜的把握。
西班牙在远东的驻军状况与荷兰类似,因为本国的移民人口数量极为有限,所以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训练的土著协从军,战斗力比较堪忧。真正由国民组成的军队规模不大,而且其中大部分只是移民为了一份军饷而兼职的军人,整体的战斗力还是无法与职业军队相提并论。如果荷兰人都已经在海汉手里吃了几次败仗,那么阿拉贡内斯也没多少信心能比荷兰人做得更好。
时间进入下半年之后,先是传来消息,海汉军攻克了大明杭州湾外海的舟山群岛,消灭了当地海盗并且设立了据点,而大明地方官府似乎已经默认接受了这件事。不久又有新的消息传到马尼拉,海汉舰队前往东海中的宫古岛,剿灭了曾经在大明东南沿海名噪一时的十八芝余党。
前一条消息意味着海汉对大明沿海海域的控制范围又加大了不少,几乎将能够从事海上贸易的地区全部囊括在内,垄断大明的海上进出口贸易大概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后一条消息则意味着荷兰人基本彻底失去了在大明沿岸的竞争力和商贸权,没了十八芝这个中间人,他们如果还想继续维持与大明的贸易往来,除了将贸易订单交给海汉这个中间人之外,似乎也没有别的路可走了。这样看来还是葡萄牙人最为精明,一早就抱了海汉大腿,基本保住了自己在大明外贸体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