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0章 粮食行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给大明官员送钱,这对海汉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只要能达成海汉的要求,钱财好处在海汉执委会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或大或小的数字而已。遇到那种手里掌有实权,能为海汉在大明的各种计划提供助力的高官,海汉这边甚至会想方设法送钱上门,就如同石迪文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一样。
不过王畿的状况好像与石迪文过去遇到的那些大明官员有些不太一样,虽然石迪文从一开始就在暗示对方可以直接谈条件,并且也摆出了可选的经营项目让对方挑,但王畿却是拒绝了这个提议,然后绕着圈子演了一大出戏,最后居然提出了要在粮食这个行业里做文章。石迪文确实不懂,为什么王畿放着现成铺好的路不走,非得要挑粮食这个行业当成筹码,难道王畿在浙江民间的影响力,就主要集中在粮食行业了?
安全部在此之前对于王畿此人当然是盘过底了,但所掌握的信息基本都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如个人出身履历、家庭状况、私下爱好等等,对他所能直接或间接控制到的行业却并没有太多的可靠消息。这一方面是因为海汉与王畿之间本来就缺乏可靠稳定的消息渠道,对他的了解只能来源于公开信息;另一方面王畿的官位太高,他一句话就足以影响到治下地区的任何一个行业,对外界而言,根本猜不准哪些行业才是他真正能够操纵的对象。
当然了,既然现在王畿点明了粮食这个行业,肯定不会是拿此来开玩笑了,石迪文干脆就爽快地开出了条件,只要这粮食生意是王畿家中的产业,海汉直接采购便是了。
王畿道:“石将军果然是痛快人,那本官就直说了,先前提过的这几个州府,本官都能组织起数目庞大的粮食供应,以贵国在江浙地区的采购量,本官这边便可一力承担。”
石迪文一听他这口气,竟然是打算要独吞海汉在本地的粮食采购份额,不给其他粮商留饭吃了。每年秋收便是海汉采购粮食的旺季,对方赶在秋收之前提出这个条件,很显然也是看准了时机,打算要从中赚上一大笔了。
海汉目前的粮食采购是从以宁波粮商为主的七八家粮商手中分头购买,每家的采购份额都各不相同。各家的粮食价格其实相差无几,海汉划定采购份额的参考标准主要便是各家的背景了,后台越强能拿到的份额自然也就越多。当然了,在宁波府境内,最大的官方后台莫过于知府曲余同了,而由他操控的粮商的确是目前海汉在浙江进行粮食采购的最主要供应商。
不过今天王畿把话说明了,今后这样的形势可能就要发生变化了。他要伸手拿这粮食采购的买卖,海汉肯定会将其作为优先考虑对象,毕竟这一省布政使可比知府以下官员的个头大多了,以收买价值而论,那海汉肯定也会选官大的这边。
当然仅凭王畿这么三言两语,还不至于让石迪文就立刻作出决定,他先前场面话虽然说得漂亮,但真到了要拍板的时候,那还是得一分一厘算个清楚才行。当下石迪文便向王畿问起,这几个州府的粮食供应价格,组织货源所需的时间,以及交割方式等等。石迪文虽然不是商务部的人,不过前段时间为了与粮商们进行谈判,也恶补了一下粮食交易方面的知识,没想到时隔数日居然还能再次派上用场。
王畿见石迪文所提的问题也很有针对性,便也据实以答。他知道石迪文问这些不是要为难自己,而是要衡量自己所提供的粮食货源是否能够真正满足海汉的需求。但王畿为此已经做了颇多的准备,以他手中所掌握的权限,甚至比一般的粮商更加了解整个江浙地区的粮食生产状况,要利用手里的权力对粮食去向作出某些安排更是轻而易举。
而这是普通粮商以及他们背后的官方靠山无论如何也没法相提并论的优势,虽然在采购成本上不会带给海汉什么优惠,甚至有可能因为货源地的进一步分散而导致运费成本上升,但这可是一个搞定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好机会,而且成本是可控的,石迪文绝不可能放过这样的时机。
两人谈及具体的事宜,竟然都开始认真起来,王畿干脆就把石迪文带到书房里,然后拿了纸笔开始写写划划,计算起石迪文所提到的几个问题。他原本以为像石迪文这种带兵大将,就算对于商贸之事略知一二,说到术数方面肯定还是会显露短处,但谈了几句之后就发现,石迪文的心算能力可比他强多了,甚至比他那几个号称术数无双的师爷还计算得更快更准。
王畿为了这次会面,提前便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其中便包括粮食贸易中的种种数据,早就命人计算好了结果,此时只需向石迪文一一报出就行。不然以石迪文刚才所提的这些问题,王畿还真没法立刻便回应出准确的数字。
石迪文当然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他的计算能力在穿越前那个时代也只不过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正常水平而已,但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会认为带兵打仗的武夫没有什么文化,更不会将其与数学联系到一起。石迪文稍稍展露一下自己的心算能力,就已经让王畿颇感惊讶了。
“想不到石将军还长于计算,这难道便是贵国国民精于商贸的天赋?”王畿不禁感叹了一句。
石迪文的注意力从乱七八糟的数字上移开,抬头望向王畿笑道:“王大人过奖了。这个也不算什么天赋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
王畿心道我请那几个算帐的师爷还没你算得快,都要开出每人每月二十两银子的薪饷才能作数,这还叫雕虫小技?那这小技的价码未免有点高了。
既然石迪文精于术数计算,王畿可就不敢在成本核算等数字问题上跟他打马虎眼了,只能按照既定的方案一点一点与石迪文讨价还价。但石迪文所在意的并不是价格问题,供货是否及时足量,货物的品质是否能够达到海汉的要求,钱货交割的方式,这些才是他真正关注的重点。
比如钱货交割方式一项,一般来说都是双方当面点货收钱,但如果双方都有比较可靠的信誉度,那么出现先交货或者先付钱的状况也很正常。而海汉一向善于通过贸易手段来推广自家的金融体制,让海汉纸币逐步进入到大明沿海地区的市场中,在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中充当流通货币来使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现银的流通量。
海汉银行商业信用好,发行的纸币携带方便,结算也快捷,并且不易被仿造,因此近两年在沿海商界已经逐渐开始有规模地流通起来了。期间虽然也有那么一些不知好歹的人尝试要仿造海汉纸币,但涉事人员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暴毙家中,甚至是被一把无名大火把整个房子都给烧了。多得几次,民间自然明白这是海汉动了手,从此再也无人敢拿性命去挑衅海汉的底线。
海汉纸币的可靠度有了一定的保障之后,两国间的贸易结算便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新货币来取代份量沉重的银子和铜钱。而如果能够将这种货币推行到一省布政使都加入使用,那对于大明沿海地区的经济控制力度就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了,今后在浙江继续推广海汉纸币也就有了一个号召力十足的榜样了。
两人谈至中午,王畿作为地主还是提前命人准备了一桌宴席。不过双方都打算在席间继续讨论合作事宜,是以都没有安排下属陪坐。
午宴之后,两人回到书房继续探讨,又花费了两小时之后,双方大致已经敲定了合作的内容,只剩下一些接洽方面的细节还需要交给下面具体经办的人去进行衔接。而讨论到了这个阶段,石迪文也已经基本明白了王畿为何要选择粮食行业作为捞钱的掩护。
正如王畿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在各个沿海州府都控制着一批关系过硬的粮商,其中一部分人的确是与他有着亲属关系,可以说是借助他的官位才逐步掌控了各地的粮食市场。即便海汉人没有来到浙江,王畿也有自己的目标想要实现,而他的目标其实与海汉目前在沿海州府中实施的手段非常相似,那就是要设法整合粮食行业,掌控这个行业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截止目前,王畿在粮食行业所取得的进展要比海汉大得多,已经至少有四个州府的粮食市场是处在他的操控之下,可以说跺一跺脚就真的能让全浙江的粮仓抖三抖了。宁波的粮商虽然暂时还处在他的掌控之外,但王畿认为只要自己能把海汉的粮食供应买卖从宁波府抢过来,那么宁波粮商必然将会大受打击,届时再对其进行兼并整合,难度就将会比当下要小得多。
王畿的这些想法虽然没有对石迪文和盘托出,但海汉这边原本就有整合本地粮食产业的打算,只是没有王畿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已,因此石迪文从王畿的言语中,便大致能推断出他的想法了。
石迪文从未想过一省高官竟然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谋取私利,这样看来王畿也算是实干家了,至少他没有躺在自己的官位上等着别人送钱来,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通过控制粮食市场来获取收益。虽然这种方式比较麻烦,但收益更容易合法化,对于他这样的高官而言肯定更加安全一些。
而且石迪文也不得不承认,在整合粮食市场这件事情上,王畿所取得的进展要远远超过了海汉,人家至少已经将浙江境内的几个粮食主产地都捏在了手里,而海汉却连一个宁波府都没能搞定。如果双方这次的交易条件达成,那么海汉其实是在推波助澜,帮助王畿更快地整合浙江本地的粮食市场。
这样做是好是坏,站在石迪文的角度,其实很难马上就做出判断,毕竟他所擅长的领域是军事而非贸易,不具备施耐德那样敏锐的商业嗅觉。他这段时间马不停蹄地奔走于浙江各地进行商业谈判,其实也是被赶鸭子上架的不得已之举。
而王畿很清楚自己如果能与海汉达成交易条件,那么整合省内的粮食市场就指日可待了,而这也正是他为何果断拒绝了石迪文先前提出那些看似很有诱惑力的条件。对王畿来说,只要整合了粮食市场,大笔财富唾手可得,又何必要去经营那些有风险的项目。当然了,前提就是能够说服海汉人接受自己提出的交易条件。
两人的探讨在下午告一段落,石迪文主动提出了要休息一下,捋一捋今天所接收到的这些信息。王畿倒也没有急着催促他立刻作出决定,而是让人安排了一处幽静院子给石迪文。
石迪文所说的休息其实也是一个幌子,王畿的人刚走,他便命令随从人员立刻取出装在一个木箱子里的电台,向舟山岛发送电报。由于他所带的战地电台功率较小,所以必须要通过舟山中转之后,再发回三亚胜利堡。
石迪文发送电报的内容,便是向三亚告知目前的谈判进展,以及布政使王畿的意图,然后征求执委会的意见,是否应该与王畿进行合作,助他整合浙江的粮食市场。
石迪文发完电报之后,心情才稍稍放松了一些。就他目前所接触过的大明官员而言,王畿可以算是相当务实的一派了,甚至比那些身在基层的低级官员还更加明白该如何利用手里的权力赚到钱。如果王畿不是有这么一个官职在身,石迪文认为他也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相当厉害的商人,就算不经营粮食,在别的行业也一样会出头。
给大明官员送钱,这对海汉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只要能达成海汉的要求,钱财好处在海汉执委会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或大或小的数字而已。遇到那种手里掌有实权,能为海汉在大明的各种计划提供助力的高官,海汉这边甚至会想方设法送钱上门,就如同石迪文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一样。
不过王畿的状况好像与石迪文过去遇到的那些大明官员有些不太一样,虽然石迪文从一开始就在暗示对方可以直接谈条件,并且也摆出了可选的经营项目让对方挑,但王畿却是拒绝了这个提议,然后绕着圈子演了一大出戏,最后居然提出了要在粮食这个行业里做文章。石迪文确实不懂,为什么王畿放着现成铺好的路不走,非得要挑粮食这个行业当成筹码,难道王畿在浙江民间的影响力,就主要集中在粮食行业了?
安全部在此之前对于王畿此人当然是盘过底了,但所掌握的信息基本都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如个人出身履历、家庭状况、私下爱好等等,对他所能直接或间接控制到的行业却并没有太多的可靠消息。这一方面是因为海汉与王畿之间本来就缺乏可靠稳定的消息渠道,对他的了解只能来源于公开信息;另一方面王畿的官位太高,他一句话就足以影响到治下地区的任何一个行业,对外界而言,根本猜不准哪些行业才是他真正能够操纵的对象。
当然了,既然现在王畿点明了粮食这个行业,肯定不会是拿此来开玩笑了,石迪文干脆就爽快地开出了条件,只要这粮食生意是王畿家中的产业,海汉直接采购便是了。
王畿道:“石将军果然是痛快人,那本官就直说了,先前提过的这几个州府,本官都能组织起数目庞大的粮食供应,以贵国在江浙地区的采购量,本官这边便可一力承担。”
石迪文一听他这口气,竟然是打算要独吞海汉在本地的粮食采购份额,不给其他粮商留饭吃了。每年秋收便是海汉采购粮食的旺季,对方赶在秋收之前提出这个条件,很显然也是看准了时机,打算要从中赚上一大笔了。
海汉目前的粮食采购是从以宁波粮商为主的七八家粮商手中分头购买,每家的采购份额都各不相同。各家的粮食价格其实相差无几,海汉划定采购份额的参考标准主要便是各家的背景了,后台越强能拿到的份额自然也就越多。当然了,在宁波府境内,最大的官方后台莫过于知府曲余同了,而由他操控的粮商的确是目前海汉在浙江进行粮食采购的最主要供应商。
不过今天王畿把话说明了,今后这样的形势可能就要发生变化了。他要伸手拿这粮食采购的买卖,海汉肯定会将其作为优先考虑对象,毕竟这一省布政使可比知府以下官员的个头大多了,以收买价值而论,那海汉肯定也会选官大的这边。
当然仅凭王畿这么三言两语,还不至于让石迪文就立刻作出决定,他先前场面话虽然说得漂亮,但真到了要拍板的时候,那还是得一分一厘算个清楚才行。当下石迪文便向王畿问起,这几个州府的粮食供应价格,组织货源所需的时间,以及交割方式等等。石迪文虽然不是商务部的人,不过前段时间为了与粮商们进行谈判,也恶补了一下粮食交易方面的知识,没想到时隔数日居然还能再次派上用场。
王畿见石迪文所提的问题也很有针对性,便也据实以答。他知道石迪文问这些不是要为难自己,而是要衡量自己所提供的粮食货源是否能够真正满足海汉的需求。但王畿为此已经做了颇多的准备,以他手中所掌握的权限,甚至比一般的粮商更加了解整个江浙地区的粮食生产状况,要利用手里的权力对粮食去向作出某些安排更是轻而易举。
而这是普通粮商以及他们背后的官方靠山无论如何也没法相提并论的优势,虽然在采购成本上不会带给海汉什么优惠,甚至有可能因为货源地的进一步分散而导致运费成本上升,但这可是一个搞定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好机会,而且成本是可控的,石迪文绝不可能放过这样的时机。
两人谈及具体的事宜,竟然都开始认真起来,王畿干脆就把石迪文带到书房里,然后拿了纸笔开始写写划划,计算起石迪文所提到的几个问题。他原本以为像石迪文这种带兵大将,就算对于商贸之事略知一二,说到术数方面肯定还是会显露短处,但谈了几句之后就发现,石迪文的心算能力可比他强多了,甚至比他那几个号称术数无双的师爷还计算得更快更准。
王畿为了这次会面,提前便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其中便包括粮食贸易中的种种数据,早就命人计算好了结果,此时只需向石迪文一一报出就行。不然以石迪文刚才所提的这些问题,王畿还真没法立刻便回应出准确的数字。
石迪文当然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他的计算能力在穿越前那个时代也只不过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正常水平而已,但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会认为带兵打仗的武夫没有什么文化,更不会将其与数学联系到一起。石迪文稍稍展露一下自己的心算能力,就已经让王畿颇感惊讶了。
“想不到石将军还长于计算,这难道便是贵国国民精于商贸的天赋?”王畿不禁感叹了一句。
石迪文的注意力从乱七八糟的数字上移开,抬头望向王畿笑道:“王大人过奖了。这个也不算什么天赋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
王畿心道我请那几个算帐的师爷还没你算得快,都要开出每人每月二十两银子的薪饷才能作数,这还叫雕虫小技?那这小技的价码未免有点高了。
既然石迪文精于术数计算,王畿可就不敢在成本核算等数字问题上跟他打马虎眼了,只能按照既定的方案一点一点与石迪文讨价还价。但石迪文所在意的并不是价格问题,供货是否及时足量,货物的品质是否能够达到海汉的要求,钱货交割的方式,这些才是他真正关注的重点。
比如钱货交割方式一项,一般来说都是双方当面点货收钱,但如果双方都有比较可靠的信誉度,那么出现先交货或者先付钱的状况也很正常。而海汉一向善于通过贸易手段来推广自家的金融体制,让海汉纸币逐步进入到大明沿海地区的市场中,在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中充当流通货币来使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现银的流通量。
海汉银行商业信用好,发行的纸币携带方便,结算也快捷,并且不易被仿造,因此近两年在沿海商界已经逐渐开始有规模地流通起来了。期间虽然也有那么一些不知好歹的人尝试要仿造海汉纸币,但涉事人员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暴毙家中,甚至是被一把无名大火把整个房子都给烧了。多得几次,民间自然明白这是海汉动了手,从此再也无人敢拿性命去挑衅海汉的底线。
海汉纸币的可靠度有了一定的保障之后,两国间的贸易结算便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新货币来取代份量沉重的银子和铜钱。而如果能够将这种货币推行到一省布政使都加入使用,那对于大明沿海地区的经济控制力度就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了,今后在浙江继续推广海汉纸币也就有了一个号召力十足的榜样了。
两人谈至中午,王畿作为地主还是提前命人准备了一桌宴席。不过双方都打算在席间继续讨论合作事宜,是以都没有安排下属陪坐。
午宴之后,两人回到书房继续探讨,又花费了两小时之后,双方大致已经敲定了合作的内容,只剩下一些接洽方面的细节还需要交给下面具体经办的人去进行衔接。而讨论到了这个阶段,石迪文也已经基本明白了王畿为何要选择粮食行业作为捞钱的掩护。
正如王畿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在各个沿海州府都控制着一批关系过硬的粮商,其中一部分人的确是与他有着亲属关系,可以说是借助他的官位才逐步掌控了各地的粮食市场。即便海汉人没有来到浙江,王畿也有自己的目标想要实现,而他的目标其实与海汉目前在沿海州府中实施的手段非常相似,那就是要设法整合粮食行业,掌控这个行业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截止目前,王畿在粮食行业所取得的进展要比海汉大得多,已经至少有四个州府的粮食市场是处在他的操控之下,可以说跺一跺脚就真的能让全浙江的粮仓抖三抖了。宁波的粮商虽然暂时还处在他的掌控之外,但王畿认为只要自己能把海汉的粮食供应买卖从宁波府抢过来,那么宁波粮商必然将会大受打击,届时再对其进行兼并整合,难度就将会比当下要小得多。
王畿的这些想法虽然没有对石迪文和盘托出,但海汉这边原本就有整合本地粮食产业的打算,只是没有王畿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已,因此石迪文从王畿的言语中,便大致能推断出他的想法了。
石迪文从未想过一省高官竟然还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谋取私利,这样看来王畿也算是实干家了,至少他没有躺在自己的官位上等着别人送钱来,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通过控制粮食市场来获取收益。虽然这种方式比较麻烦,但收益更容易合法化,对于他这样的高官而言肯定更加安全一些。
而且石迪文也不得不承认,在整合粮食市场这件事情上,王畿所取得的进展要远远超过了海汉,人家至少已经将浙江境内的几个粮食主产地都捏在了手里,而海汉却连一个宁波府都没能搞定。如果双方这次的交易条件达成,那么海汉其实是在推波助澜,帮助王畿更快地整合浙江本地的粮食市场。
这样做是好是坏,站在石迪文的角度,其实很难马上就做出判断,毕竟他所擅长的领域是军事而非贸易,不具备施耐德那样敏锐的商业嗅觉。他这段时间马不停蹄地奔走于浙江各地进行商业谈判,其实也是被赶鸭子上架的不得已之举。
而王畿很清楚自己如果能与海汉达成交易条件,那么整合省内的粮食市场就指日可待了,而这也正是他为何果断拒绝了石迪文先前提出那些看似很有诱惑力的条件。对王畿来说,只要整合了粮食市场,大笔财富唾手可得,又何必要去经营那些有风险的项目。当然了,前提就是能够说服海汉人接受自己提出的交易条件。
两人的探讨在下午告一段落,石迪文主动提出了要休息一下,捋一捋今天所接收到的这些信息。王畿倒也没有急着催促他立刻作出决定,而是让人安排了一处幽静院子给石迪文。
石迪文所说的休息其实也是一个幌子,王畿的人刚走,他便命令随从人员立刻取出装在一个木箱子里的电台,向舟山岛发送电报。由于他所带的战地电台功率较小,所以必须要通过舟山中转之后,再发回三亚胜利堡。
石迪文发送电报的内容,便是向三亚告知目前的谈判进展,以及布政使王畿的意图,然后征求执委会的意见,是否应该与王畿进行合作,助他整合浙江的粮食市场。
石迪文发完电报之后,心情才稍稍放松了一些。就他目前所接触过的大明官员而言,王畿可以算是相当务实的一派了,甚至比那些身在基层的低级官员还更加明白该如何利用手里的权力赚到钱。如果王畿不是有这么一个官职在身,石迪文认为他也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相当厉害的商人,就算不经营粮食,在别的行业也一样会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