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1章 了解加深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费策贤翻看这本《南海地理》的时候,张千智就静静地坐在一旁守候着。他能看出费策贤是真的对南海状况很感兴趣,这本被海汉国内的书院当作基础地理教材的书籍,几乎是费策贤能在图书馆借阅到的唯一一本有参考价值的相关文献了。虽然书上的内容在张千智看来都很浅显,但已经是远远超出了大明官方所掌握的信息范围,这对于费策贤而言无异于是个人知识库的一次大升级。
费策贤并不怀疑这本书上内容的真实性,因为他来图书馆本就是临时起意,海汉人不可能对此提前有所准备,而且这本文献是海汉书院的教材,是用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参考资料,海汉官方总不可能弄虚作假欺骗国民。
根据这本书所描述的信息,南海目前的国际政治局面已经与大明所掌握的情况有所出入,早年来大明朝贡的一些南海小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近几十年在南海崛起的,几乎都是从遥远西方经海路来到南海的异域殖民者。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这些西方国家使用武力手段驱逐或奴役了当地的原住民,在南海各地建立起了众多殖民地。
这种所谓的殖民手段,费策贤倒是并不陌生,因为海汉立国前后,也是使用了类似的手段在向外扩张。特别是在大明海岸线附近所建立的一系列控制区,简直就是跟这些西方国家的手段一模一样,先以武力手段控制,建立定居点之后再强行与大明临海城市开展商贸。
虽然费策贤不太懂得资本输出、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这些比较深层的殖民目的,但他很清楚海汉是在通过这些沿海殖民地从大明身上吸取养分壮大自身。其实大明像他一样能够看明白这一点的官员着实不少,可是京城里的官员鞭长莫及,而地方上的官员几乎都是既得利益者,根本就没什么人能真正站出来阻止海汉的做法。
但这本书上对于南海概况的描述其实也不甚详细,特别是对海汉与南海各国之间的关系,很多都是一笔带过,只列出了南海商业联盟的成员国,并表示这些国家与海汉保持着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往来。而费策贤之前比较在意的西班牙,自然不在这个名单之中。
费策贤终究是个读书人,治学的精神还是很足的,尽管他对书里的内容并非能完全理解,但还是很耐心地坐在图书馆里一直看到饭点。如果不是张千智从旁提醒,他很有可能要一直在这里守到图书馆关门了。
费策贤很是不甘地合上了书页,对张千智叹道:“这还只是丁等文献,便有如此之多的内容,本官对那高等文献的内容就越发好奇了。”
先前查询目录的时候,费策贤便留意过甲乙丙三级的文献,其中甲级文献中甚至还有标注为国防部撰写的南海军事报告数份。想来由在南海执行过若干次作战任务的海汉军方所撰写的报告,其详尽程度和可信度应该都非常高,只可惜费策贤的借阅权限远远够不着甲级文献,只能看着目录上的介绍吞口水了。
张千智应道:“费大人若是对南海的情况这么感兴趣,倒不如等这边使馆建好之后,就向执委会申请去南海考察游历一番,亲眼去看一看异域风情。”
费策贤奇道:“贵国还能代为安排这种事情?”
张千智道:“别人或许不行,但费大人是大明使节,有什么要求,执委会都会尽力满足的。费大人若有打算,小人可代为奏报。”
张千智倒不是吹牛,实际上海汉安排外国使节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参观游历,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甚至连现任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范迪门,当初也曾以使节身份在海南岛参观过岛上的主要城镇。而如今在浙江、山东乃至辽东地区,也有其他国家的使节、学员、军事观察员等等,在海汉官方的安排之下,到当地体验海汉殖民地的环境。
对于大明使节,执委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防范对方刺探机密情报的同时,也要设法拓展其眼界,以便用海汉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成果影响其观念和政治立场。虽然这两个任务看起来似乎是有点矛盾,但执行起来倒是基本能做到泾渭分明,费策贤到目前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除了偶然间在海汉银行外听到的一番议论之外,其他的基本都在安全部的控制之中。如果能将费策贤送去南海走一圈,那自然更便于对其进行控制,顺便也可以向他展示一下海汉在南海的实际控制力。
不过费策贤倒是颇为谨慎,虽然有那么一点心动,但也还是没有应下张千智的建议,只说此事需再琢磨琢磨。他所顾虑的倒不是海汉能不能安排妥当这种行程,而是想着这使馆一完工自己就跑了,这样做未免有些不负责任,如果被人悄悄呈报上去,自己还得想理由来解释,岂不是自找麻烦。就算要去南海游历,那也得多等一段时间,将两国之间的谈判磋商内容先处理完毕再说。
张千智未能达成目的,但也毫不气馁,他提出建议本来就没指望对方能一口答应下来,只是借此机会向费策贤表明海汉在对控制南海局势方面所具备的信心。日后费策贤在三亚要是有闲得待不住的时候,就会想到还有南海这个去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主动向外交部提出此事了。
费策贤虽然看得意犹未尽,但图书馆里不能吃东西,到了饭点也只能先出去找地方就餐。当下两人便出了图书馆,叫醒在外面等得昏昏欲睡的亲随和车夫,然后去了附近一间餐馆吃饭。费策贤倒是没什么架子,也不让张千智等人分桌,四人便就着一张桌子坐下了。
“本官在京城的时候,平时往来的也都是下面办事跑腿的人,没那么多讲究。”费策贤坐下之后主动解释道:“再说这也不是什么官方场合,就是外面吃个便饭而已,没必要搞得尊卑分明。”
张千智连忙应下,心里对这费策贤的好感却是多了一分。这大明使节平日虽然有点不苟言笑,但的确是没什么官架子,对待自己和使馆工地上的施工人员也没有呼来喝去、颐气指使的动作。如今能主动与下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的确能看出他的品性不错了。
吃过饭之后,费策贤便又要去图书馆,张千智见状就知道他跟其他初次进海汉图书馆开了眼界的人一样,恨不得能待在里面不用出来,从浩瀚如烟的书海中寻找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这种心态,张千智是乐见其成的,一是更便于监控目标的动向和企图,二是借此也能进一步地对目标展开心理战,用海汉在知识储备方面的巨大优势来让费策贤的立场慢慢动摇。
当然了,张千智着实也想不到,费策贤如此贪恋图书馆的原因,除了求知欲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弄清海汉与西班牙之间这场潜在的竞争将会如何发展。张千智对于军方的计划也确实知之不详,根本就没把费策贤的动作与海汉策划对付西班牙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于是一行人又返回图书馆,这次费策贤没有再借阅南海地理方面的文献,而是找了一本海汉简史来看。张千智寻个由头溜出图书馆,在附近找到安全部的接头人,将自己这边的监控情况作了口头汇报,让其先带回安全部备案。张千智现在在安全部里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了,所以手底下也能指挥一些人手,他在执行任务期间看似单独行动,但实际上外围还是有人在与之配合,随时准备接收他的指令。
而费策贤对于自己处于监控之中似乎毫无察觉,他发现大明对海汉所存有的种种疑问,似乎都可以在这个图书馆里找到答案。哪怕他现在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资料都是最普罗大众的一级,也已经可以解释他心头的一些问题了。
比如关于海汉人由来的说法,朝廷所得到的信息太过驳杂,根本就无从验证其真实性。有说海汉是由东边跨海而来的海外华裔,有说其来自西方万里之外,还有说海汉人是前朝后裔,一直隐蔽在南海某处大岛上等待时机起事。各种说法都有支持者,但也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属实。
而海汉人自己的解释,无疑是一种相对比较权威的说法了,费策贤看过之后虽然也觉得东海另一面是否存有一个海汉国很难以置信,但这至少是海汉人自己拿出来的解释,肯定要比民间传闻的可信度高得多。
费策贤认为这种说法可信,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证据。海汉人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在南海之滨白手起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他们只是一群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海盗、渔民、商人或是流亡贵族,显然都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成绩,顶多能弄个规模大点自由港罢了,就像曾经在浙江舟山群岛出现过的双屿港那样。
费策贤认为,只有真正治理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才能如此轻车熟路地在异国他乡重新组织起新的政权。而海汉人在这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本事,无一不在证明他们过去的身份绝非平民百姓。但他所不能确定的是,这群人究竟是他们自己所声称的和平主义者,还是以拓展商贸为借口,实际使用战争手段向外不断扩张的好战分子。
如果是前者,海汉对外战争的频率也未免太频繁了一些,按照这本书上的记录,几乎每过一两年就会有一场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在海外展开,而且对手更换十分频繁,极少有连续两次战事都是同一个对手的时候,这绝对是一个好战的国家才会拥有的表现。
但如果说海汉是好战分子,又偏偏放过了离其最近最易下手的大明和安南,只是在这两国的海岸线上占领了数个港口作为据点,而并没有尝试用武力大举入侵这两个国家。非但如此,海汉甚至还在设法帮助这两个国家训练新式军队,并向其出售武装,提升其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大明这边得到好处的几乎都是地方军阀的私军,但至少这些地方军阀在明面上还是在向朝廷效忠,并没有出现叛乱的兆头。
按照海汉官方的说法,是因为海汉也是汉人政权,与大明同根同宗,所以才希望能够保持兄弟邦交。但费策贤认为这并不是海汉选择和平的全部理由,海汉从大明得到了劳动力、原材料和销售市场,这大概才是海汉愿意跟大明和平相处的主要原因,并且在辽东协议中也有非常露骨的体现。如果大明拒绝向其提供这些条件,那海汉就未必会像现在这样淡定地与大明建交,将争端都放在谈判桌上来解决了。
费策贤并不认为海汉的军力足以灭掉大明,但他也清楚要在南方组织起能与海汉抗衡的武装力量非常困难,要战而胜之更是希望渺茫。否则朝廷也不会眼巴巴地忍了这么些年,早就该点起兵将渡海到琼州岛剿匪了。
海汉简史中对于历年的战事都有记录,虽然不是很详细,但也足以让费策贤在脑子里理出一条海汉发迹的时间线了。海汉的对外扩张几乎都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事,而这次海汉调遣部署在大明海岸线的兵力南下集结,显然行动规模也不会小到哪里去,费策贤也很想知道,待这次的军事行动结束之后,海汉的实际控制地区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只可惜费策贤是个文官,对于军事的了解程度也仅限于从京城出发之前的恶补,实在很难依据现有的信息来分析海汉接下来的战事走向。否则他就应该明白,海汉对西班牙殖民地动手的意义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报复旧怨而已。
费策贤翻看这本《南海地理》的时候,张千智就静静地坐在一旁守候着。他能看出费策贤是真的对南海状况很感兴趣,这本被海汉国内的书院当作基础地理教材的书籍,几乎是费策贤能在图书馆借阅到的唯一一本有参考价值的相关文献了。虽然书上的内容在张千智看来都很浅显,但已经是远远超出了大明官方所掌握的信息范围,这对于费策贤而言无异于是个人知识库的一次大升级。
费策贤并不怀疑这本书上内容的真实性,因为他来图书馆本就是临时起意,海汉人不可能对此提前有所准备,而且这本文献是海汉书院的教材,是用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参考资料,海汉官方总不可能弄虚作假欺骗国民。
根据这本书所描述的信息,南海目前的国际政治局面已经与大明所掌握的情况有所出入,早年来大明朝贡的一些南海小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近几十年在南海崛起的,几乎都是从遥远西方经海路来到南海的异域殖民者。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这些西方国家使用武力手段驱逐或奴役了当地的原住民,在南海各地建立起了众多殖民地。
这种所谓的殖民手段,费策贤倒是并不陌生,因为海汉立国前后,也是使用了类似的手段在向外扩张。特别是在大明海岸线附近所建立的一系列控制区,简直就是跟这些西方国家的手段一模一样,先以武力手段控制,建立定居点之后再强行与大明临海城市开展商贸。
虽然费策贤不太懂得资本输出、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这些比较深层的殖民目的,但他很清楚海汉是在通过这些沿海殖民地从大明身上吸取养分壮大自身。其实大明像他一样能够看明白这一点的官员着实不少,可是京城里的官员鞭长莫及,而地方上的官员几乎都是既得利益者,根本就没什么人能真正站出来阻止海汉的做法。
但这本书上对于南海概况的描述其实也不甚详细,特别是对海汉与南海各国之间的关系,很多都是一笔带过,只列出了南海商业联盟的成员国,并表示这些国家与海汉保持着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往来。而费策贤之前比较在意的西班牙,自然不在这个名单之中。
费策贤终究是个读书人,治学的精神还是很足的,尽管他对书里的内容并非能完全理解,但还是很耐心地坐在图书馆里一直看到饭点。如果不是张千智从旁提醒,他很有可能要一直在这里守到图书馆关门了。
费策贤很是不甘地合上了书页,对张千智叹道:“这还只是丁等文献,便有如此之多的内容,本官对那高等文献的内容就越发好奇了。”
先前查询目录的时候,费策贤便留意过甲乙丙三级的文献,其中甲级文献中甚至还有标注为国防部撰写的南海军事报告数份。想来由在南海执行过若干次作战任务的海汉军方所撰写的报告,其详尽程度和可信度应该都非常高,只可惜费策贤的借阅权限远远够不着甲级文献,只能看着目录上的介绍吞口水了。
张千智应道:“费大人若是对南海的情况这么感兴趣,倒不如等这边使馆建好之后,就向执委会申请去南海考察游历一番,亲眼去看一看异域风情。”
费策贤奇道:“贵国还能代为安排这种事情?”
张千智道:“别人或许不行,但费大人是大明使节,有什么要求,执委会都会尽力满足的。费大人若有打算,小人可代为奏报。”
张千智倒不是吹牛,实际上海汉安排外国使节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参观游历,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甚至连现任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范迪门,当初也曾以使节身份在海南岛参观过岛上的主要城镇。而如今在浙江、山东乃至辽东地区,也有其他国家的使节、学员、军事观察员等等,在海汉官方的安排之下,到当地体验海汉殖民地的环境。
对于大明使节,执委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防范对方刺探机密情报的同时,也要设法拓展其眼界,以便用海汉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成果影响其观念和政治立场。虽然这两个任务看起来似乎是有点矛盾,但执行起来倒是基本能做到泾渭分明,费策贤到目前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除了偶然间在海汉银行外听到的一番议论之外,其他的基本都在安全部的控制之中。如果能将费策贤送去南海走一圈,那自然更便于对其进行控制,顺便也可以向他展示一下海汉在南海的实际控制力。
不过费策贤倒是颇为谨慎,虽然有那么一点心动,但也还是没有应下张千智的建议,只说此事需再琢磨琢磨。他所顾虑的倒不是海汉能不能安排妥当这种行程,而是想着这使馆一完工自己就跑了,这样做未免有些不负责任,如果被人悄悄呈报上去,自己还得想理由来解释,岂不是自找麻烦。就算要去南海游历,那也得多等一段时间,将两国之间的谈判磋商内容先处理完毕再说。
张千智未能达成目的,但也毫不气馁,他提出建议本来就没指望对方能一口答应下来,只是借此机会向费策贤表明海汉在对控制南海局势方面所具备的信心。日后费策贤在三亚要是有闲得待不住的时候,就会想到还有南海这个去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主动向外交部提出此事了。
费策贤虽然看得意犹未尽,但图书馆里不能吃东西,到了饭点也只能先出去找地方就餐。当下两人便出了图书馆,叫醒在外面等得昏昏欲睡的亲随和车夫,然后去了附近一间餐馆吃饭。费策贤倒是没什么架子,也不让张千智等人分桌,四人便就着一张桌子坐下了。
“本官在京城的时候,平时往来的也都是下面办事跑腿的人,没那么多讲究。”费策贤坐下之后主动解释道:“再说这也不是什么官方场合,就是外面吃个便饭而已,没必要搞得尊卑分明。”
张千智连忙应下,心里对这费策贤的好感却是多了一分。这大明使节平日虽然有点不苟言笑,但的确是没什么官架子,对待自己和使馆工地上的施工人员也没有呼来喝去、颐气指使的动作。如今能主动与下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的确能看出他的品性不错了。
吃过饭之后,费策贤便又要去图书馆,张千智见状就知道他跟其他初次进海汉图书馆开了眼界的人一样,恨不得能待在里面不用出来,从浩瀚如烟的书海中寻找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这种心态,张千智是乐见其成的,一是更便于监控目标的动向和企图,二是借此也能进一步地对目标展开心理战,用海汉在知识储备方面的巨大优势来让费策贤的立场慢慢动摇。
当然了,张千智着实也想不到,费策贤如此贪恋图书馆的原因,除了求知欲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弄清海汉与西班牙之间这场潜在的竞争将会如何发展。张千智对于军方的计划也确实知之不详,根本就没把费策贤的动作与海汉策划对付西班牙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于是一行人又返回图书馆,这次费策贤没有再借阅南海地理方面的文献,而是找了一本海汉简史来看。张千智寻个由头溜出图书馆,在附近找到安全部的接头人,将自己这边的监控情况作了口头汇报,让其先带回安全部备案。张千智现在在安全部里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了,所以手底下也能指挥一些人手,他在执行任务期间看似单独行动,但实际上外围还是有人在与之配合,随时准备接收他的指令。
而费策贤对于自己处于监控之中似乎毫无察觉,他发现大明对海汉所存有的种种疑问,似乎都可以在这个图书馆里找到答案。哪怕他现在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资料都是最普罗大众的一级,也已经可以解释他心头的一些问题了。
比如关于海汉人由来的说法,朝廷所得到的信息太过驳杂,根本就无从验证其真实性。有说海汉是由东边跨海而来的海外华裔,有说其来自西方万里之外,还有说海汉人是前朝后裔,一直隐蔽在南海某处大岛上等待时机起事。各种说法都有支持者,但也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属实。
而海汉人自己的解释,无疑是一种相对比较权威的说法了,费策贤看过之后虽然也觉得东海另一面是否存有一个海汉国很难以置信,但这至少是海汉人自己拿出来的解释,肯定要比民间传闻的可信度高得多。
费策贤认为这种说法可信,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证据。海汉人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在南海之滨白手起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他们只是一群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海盗、渔民、商人或是流亡贵族,显然都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成绩,顶多能弄个规模大点自由港罢了,就像曾经在浙江舟山群岛出现过的双屿港那样。
费策贤认为,只有真正治理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才能如此轻车熟路地在异国他乡重新组织起新的政权。而海汉人在这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本事,无一不在证明他们过去的身份绝非平民百姓。但他所不能确定的是,这群人究竟是他们自己所声称的和平主义者,还是以拓展商贸为借口,实际使用战争手段向外不断扩张的好战分子。
如果是前者,海汉对外战争的频率也未免太频繁了一些,按照这本书上的记录,几乎每过一两年就会有一场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在海外展开,而且对手更换十分频繁,极少有连续两次战事都是同一个对手的时候,这绝对是一个好战的国家才会拥有的表现。
但如果说海汉是好战分子,又偏偏放过了离其最近最易下手的大明和安南,只是在这两国的海岸线上占领了数个港口作为据点,而并没有尝试用武力大举入侵这两个国家。非但如此,海汉甚至还在设法帮助这两个国家训练新式军队,并向其出售武装,提升其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大明这边得到好处的几乎都是地方军阀的私军,但至少这些地方军阀在明面上还是在向朝廷效忠,并没有出现叛乱的兆头。
按照海汉官方的说法,是因为海汉也是汉人政权,与大明同根同宗,所以才希望能够保持兄弟邦交。但费策贤认为这并不是海汉选择和平的全部理由,海汉从大明得到了劳动力、原材料和销售市场,这大概才是海汉愿意跟大明和平相处的主要原因,并且在辽东协议中也有非常露骨的体现。如果大明拒绝向其提供这些条件,那海汉就未必会像现在这样淡定地与大明建交,将争端都放在谈判桌上来解决了。
费策贤并不认为海汉的军力足以灭掉大明,但他也清楚要在南方组织起能与海汉抗衡的武装力量非常困难,要战而胜之更是希望渺茫。否则朝廷也不会眼巴巴地忍了这么些年,早就该点起兵将渡海到琼州岛剿匪了。
海汉简史中对于历年的战事都有记录,虽然不是很详细,但也足以让费策贤在脑子里理出一条海汉发迹的时间线了。海汉的对外扩张几乎都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事,而这次海汉调遣部署在大明海岸线的兵力南下集结,显然行动规模也不会小到哪里去,费策贤也很想知道,待这次的军事行动结束之后,海汉的实际控制地区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只可惜费策贤是个文官,对于军事的了解程度也仅限于从京城出发之前的恶补,实在很难依据现有的信息来分析海汉接下来的战事走向。否则他就应该明白,海汉对西班牙殖民地动手的意义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报复旧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