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十九章 爹爹的决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顾启珪坐在他的小书房里发呆,思考着他爹刚才说的事儿,竟是要他来年开春,去国子监读书。
顾启珪在听到自己可以入学国子监的时候,一时间就怔住了。他自是知道他爹爹要把他送进府学,他想过是京师的官学,没想到竟然是国子监。要知道他上有嫡长兄,入学国子监这事儿本不该落在他头上的。
他前世学的中文,自是知道,国子监作为中央官学,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招生极为严格,虽可以靠恩荫入学,人数有规定,年龄也该是有规定的吧?
还是顾国安细说起来,顾启珪才知道,与前世略微不同。本朝重文,极推崇儒家文化,对于研读儒学文化的场所,更是追求多多益善,体现在京中官学上,就是国子监下分设国子学和太学两个体系,两者并立。把传统国子监的国子学和太学分立出来,使之职能更加明确化。
太学作为国家传授儒学经典的最高学府,承担着大学和教育的功能,学生大都是已经功名在身的学子,当然也有符合年龄的各贵族和官员子弟。
而国子学,承担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分立小学,承担‘蒙学养正’的职责,学生大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学子。能够进入国子学的学生,要不就是各州府学推荐的有潜力的学子,要不就是看父祖的官位儿取得入监资格的‘荫监’,当然也有通过捐钱捐到的‘例监’。所学课程包括包括《孝经》、《小学》、四书五经以及其他射御书数等。
对于能到国子监读书,顾启珪有一点儿不敢相信,但是又莫名夹杂着激动和开心。
他其实一直很明白,让当朝首辅去为他一个小屁孩儿讲经说法,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师父也没有那个时间,不过对于为什么要让他在如此小的年纪就拜师,顾启珪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头绪,他爹考虑的肯定多些。不过他倒是知道,有了他师父这层关系,他在国子监或是其他各种地方,肯定能吃的更开些。
其实不管是拜师学习或者是,进入学堂系统学习,顾启珪的年纪都算是小的,本朝入小学大都集中在六到八岁,又因为避讳‘八岁八糊涂’,入学又以八岁居多,再高十三、四岁也是有的,小于六岁就入学的并不常见,也幸好,过了年他堪堪六岁了。
“少爷,安少爷又让人给送了东西过来”。书房门外传来老管家的声音,打断了顾启珪的沉思。
他嘴角蓦地一笑,安珏然那日回去之后,当即就把那把短剑给他送了来,确实是个好东西。不过,与其说是短剑,倒不如说是匕首更恰当一些,虽是小孩的玩意儿,却是已经开了刃的,顾启珪试了一下,可谓削铁如泥。
收到大礼,顾启珪当然也礼貌性的给安珏然回了礼,当然他没费多大的心思,随便收拾了书房里顾国安送他的笔、墨,打包给他送了一份,简单粗暴。
不过不知道是礼物戳中了安珏然的心思,还是觉得小伙伴互送礼物这件事很是新奇,当然顾启珪偏向于相信是后者。这些天,几乎每天他都会收到从安府送来的礼物,点心、风筝、甚至还有一只会骂人的鹦鹉,开始几天,顾启珪还陪着,会配合着回礼,这几天他已经麻木了,连回礼都算了,他倒要看看那边能坚持几天。
不过作为顾启珪来讲,他倒是有一点儿享受在里头的,前世他就甚少和同龄人接触,现在陪安珏然玩玩幼稚的游戏,也算是一种享受,他有些乐在其中。
顾启珪吩咐管家把礼物拿进来,今日的礼物竟是十分的正常,是有名的靖谭毛笔,在京中都很是罕见。摩挲着手里的笔,顾启珪吩咐道:“管家爷爷,让厨房做两盘点心送去安府吧。”这件礼物他倒是接的舒心。
看着管家应是离去,顾启珪推开书房的窗户,寒冬腊月,刚打开窗,就有一阵冷冽的寒风迎面扑来,使得顾启珪的脑子清醒了很多。
就目前的情况看,安珏然拜大舅舅为师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谁让京中就这一位朱家代表,就是不知道爹爹跟安意荣提了没有。
这样看来安珏然会比自己还晚了一步拜师,不过安家初入京城,就忙着做这些也是不好的,同为江南世家,并不宜从开始就走的很近,凡事低调着来才是对的。再有,朱家族学名满天下,大舅舅虽忙,但是表哥们大都在京师,给一个孩子启蒙讲学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安珏然并不用进国子监。
这些,都是顾启珪的猜测,不过他觉得爹爹应该是已经提了才对。
按照顾国安的安排,年后开春顾启珪就要入学国子监,本朝为了照顾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一般安排了三个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时,八月暑退时,以及十一月冰封时。
上学时间的设定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特点。当然,不同学堂,不同地方,又会有所不同。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大都是冬季入学,实行“三月制”,主要利用农闲时间去学习。而像国子监,一般春季入学,实行“十二月制”,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不过,顾启珪一直觉得他入学国子监,会有一定的阻力,不过他也相信,最终的结果应是不会改变的。
现在整个江南世家处于解禁状态,安、朱家皆有人进京,相信他祖父祖母也不会稳居在江南。对于他爹爹的这个决定,肯定会有很大的分歧,因为如果他承恩荫进了国子监,就说明他嫡兄将不再有此资格,对于那极为看中嫡庶的祖父祖母来讲,应是难以接受的吧,他们应该会想着来京城插那么一杠子。
但是,他爹爹并不是个会轻易改变心意的人,并不是说他爹有多偏心他,亦或是他有多么优秀,而只是因为他爹爹既然和他说了这件事,就说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此事重大,爹爹必不会开玩笑。就是不知道嫡兄又做了什么糊涂事,爹爹竟会下如此决定。
不过这些都不是顾启珪能做主的事情,他也不会过多的去为此考虑,今世他有娘疼,有爹爱,这是他的底气,是他一辈子都不能回报的情谊。
爹爹睿智,作为江南世家——顾家的嫡长子,在并不受先帝信任的情况下,他愣是闯出了一条血路,成为当朝最年轻的阁老,深受今上信任。要知道爹爹今年刚及而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注:八岁八糊涂:指某人年年都犯错,八年来年年犯糊涂。
先秦时期“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古代入学晚于现代。其中,为一些家长所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8岁入学年龄,在古代是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
顾启珪坐在他的小书房里发呆,思考着他爹刚才说的事儿,竟是要他来年开春,去国子监读书。
顾启珪在听到自己可以入学国子监的时候,一时间就怔住了。他自是知道他爹爹要把他送进府学,他想过是京师的官学,没想到竟然是国子监。要知道他上有嫡长兄,入学国子监这事儿本不该落在他头上的。
他前世学的中文,自是知道,国子监作为中央官学,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招生极为严格,虽可以靠恩荫入学,人数有规定,年龄也该是有规定的吧?
还是顾国安细说起来,顾启珪才知道,与前世略微不同。本朝重文,极推崇儒家文化,对于研读儒学文化的场所,更是追求多多益善,体现在京中官学上,就是国子监下分设国子学和太学两个体系,两者并立。把传统国子监的国子学和太学分立出来,使之职能更加明确化。
太学作为国家传授儒学经典的最高学府,承担着大学和教育的功能,学生大都是已经功名在身的学子,当然也有符合年龄的各贵族和官员子弟。
而国子学,承担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分立小学,承担‘蒙学养正’的职责,学生大都是十五岁以下的学子。能够进入国子学的学生,要不就是各州府学推荐的有潜力的学子,要不就是看父祖的官位儿取得入监资格的‘荫监’,当然也有通过捐钱捐到的‘例监’。所学课程包括包括《孝经》、《小学》、四书五经以及其他射御书数等。
对于能到国子监读书,顾启珪有一点儿不敢相信,但是又莫名夹杂着激动和开心。
他其实一直很明白,让当朝首辅去为他一个小屁孩儿讲经说法,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师父也没有那个时间,不过对于为什么要让他在如此小的年纪就拜师,顾启珪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头绪,他爹考虑的肯定多些。不过他倒是知道,有了他师父这层关系,他在国子监或是其他各种地方,肯定能吃的更开些。
其实不管是拜师学习或者是,进入学堂系统学习,顾启珪的年纪都算是小的,本朝入小学大都集中在六到八岁,又因为避讳‘八岁八糊涂’,入学又以八岁居多,再高十三、四岁也是有的,小于六岁就入学的并不常见,也幸好,过了年他堪堪六岁了。
“少爷,安少爷又让人给送了东西过来”。书房门外传来老管家的声音,打断了顾启珪的沉思。
他嘴角蓦地一笑,安珏然那日回去之后,当即就把那把短剑给他送了来,确实是个好东西。不过,与其说是短剑,倒不如说是匕首更恰当一些,虽是小孩的玩意儿,却是已经开了刃的,顾启珪试了一下,可谓削铁如泥。
收到大礼,顾启珪当然也礼貌性的给安珏然回了礼,当然他没费多大的心思,随便收拾了书房里顾国安送他的笔、墨,打包给他送了一份,简单粗暴。
不过不知道是礼物戳中了安珏然的心思,还是觉得小伙伴互送礼物这件事很是新奇,当然顾启珪偏向于相信是后者。这些天,几乎每天他都会收到从安府送来的礼物,点心、风筝、甚至还有一只会骂人的鹦鹉,开始几天,顾启珪还陪着,会配合着回礼,这几天他已经麻木了,连回礼都算了,他倒要看看那边能坚持几天。
不过作为顾启珪来讲,他倒是有一点儿享受在里头的,前世他就甚少和同龄人接触,现在陪安珏然玩玩幼稚的游戏,也算是一种享受,他有些乐在其中。
顾启珪吩咐管家把礼物拿进来,今日的礼物竟是十分的正常,是有名的靖谭毛笔,在京中都很是罕见。摩挲着手里的笔,顾启珪吩咐道:“管家爷爷,让厨房做两盘点心送去安府吧。”这件礼物他倒是接的舒心。
看着管家应是离去,顾启珪推开书房的窗户,寒冬腊月,刚打开窗,就有一阵冷冽的寒风迎面扑来,使得顾启珪的脑子清醒了很多。
就目前的情况看,安珏然拜大舅舅为师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谁让京中就这一位朱家代表,就是不知道爹爹跟安意荣提了没有。
这样看来安珏然会比自己还晚了一步拜师,不过安家初入京城,就忙着做这些也是不好的,同为江南世家,并不宜从开始就走的很近,凡事低调着来才是对的。再有,朱家族学名满天下,大舅舅虽忙,但是表哥们大都在京师,给一个孩子启蒙讲学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安珏然并不用进国子监。
这些,都是顾启珪的猜测,不过他觉得爹爹应该是已经提了才对。
按照顾国安的安排,年后开春顾启珪就要入学国子监,本朝为了照顾农事展开,小学教育一般安排了三个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时,八月暑退时,以及十一月冰封时。
上学时间的设定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特点。当然,不同学堂,不同地方,又会有所不同。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大都是冬季入学,实行“三月制”,主要利用农闲时间去学习。而像国子监,一般春季入学,实行“十二月制”,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不过,顾启珪一直觉得他入学国子监,会有一定的阻力,不过他也相信,最终的结果应是不会改变的。
现在整个江南世家处于解禁状态,安、朱家皆有人进京,相信他祖父祖母也不会稳居在江南。对于他爹爹的这个决定,肯定会有很大的分歧,因为如果他承恩荫进了国子监,就说明他嫡兄将不再有此资格,对于那极为看中嫡庶的祖父祖母来讲,应是难以接受的吧,他们应该会想着来京城插那么一杠子。
但是,他爹爹并不是个会轻易改变心意的人,并不是说他爹有多偏心他,亦或是他有多么优秀,而只是因为他爹爹既然和他说了这件事,就说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此事重大,爹爹必不会开玩笑。就是不知道嫡兄又做了什么糊涂事,爹爹竟会下如此决定。
不过这些都不是顾启珪能做主的事情,他也不会过多的去为此考虑,今世他有娘疼,有爹爱,这是他的底气,是他一辈子都不能回报的情谊。
爹爹睿智,作为江南世家——顾家的嫡长子,在并不受先帝信任的情况下,他愣是闯出了一条血路,成为当朝最年轻的阁老,深受今上信任。要知道爹爹今年刚及而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注:八岁八糊涂:指某人年年都犯错,八年来年年犯糊涂。
先秦时期“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古代入学晚于现代。其中,为一些家长所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8岁入学年龄,在古代是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