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一石千层浪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367章 一石千层浪
按照谢宏的构想,放风只是第一步,之后对手的反应才是重点。
若是江南人的反应不是太激烈,又或向自己表达谈判的意图,那么不妨做个妥协,进行一次政治利益交换。这种事他虽然不喜欢,也不擅长,可人在朝堂,多少是要捏着鼻子做点违心之事的,这就是政治。
如果对方反应激烈,那谢宏也只好动用他构想出的那个后手了,那招耗时耗力,而且有些过于激烈,还有不小的风险,不过,那条对策却是在他擅长的领域内。
谢宏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期望对手有个什么反应了。按他本心,还是想选择直接一点的办法,可关系到天下安危,他还是听从了曾鉴的意见,按步就班进行开海事宜,并且给对方留下了充裕的思考时间。
但是,王守仁的上疏打破了平静的局势,一下子就将水面下的风浪释放了出来。
王守仁的奏疏是按部就班的层层递上去的,其实很多人都有阻拦的机会。可新任的兵部尚书曹元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又没有被谢宏纳入核心,他只能根据外间的局势来猜测谢宏的用意。
他觉得既然谢宏在放风,想必是有这个想法的,而他素知王守仁也是个不怎么循规蹈矩的人,没准儿还真是得了谢宏的授意,这才上疏。有了这样的想法,曹元又怎么敢阻拦对方?
而文渊阁内的局势更是复杂。焦芳的想法跟曹元差不多,也不会有什么动作;而有了焦芳的牵制,李东阳和王鏊也没法独断专行。不管怀着什么样的心思,总之没人会去对这封奏疏说什么、做什么,让其顺顺当当的送到了正德面前。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守仁奏请开海的风声也很快就传遍了朝野上下,震撼了京城,引起了轩然***。
因为王守仁不是密奏,所以,民间也是很快便得到了消息,衙门中的事情,涉及的人越多,保密性也就越差,何况这事儿本来就和京城的热门话题相关,也没什么保密的必要。
有了之前的风声,百姓们虽是看热闹的居多,可满怀期待的也为数不少,大多数人的心思都是活络了起来。
有的性子急的甚至都收拾行李,打算动身出京去抢个头筹,若不是还没得到开海的港口在哪里的准信儿,恐怕这些人就已经出发了。
尽管珍宝斋的南方经销商近期损失惨重,可那些人没跟着谢宏之前都是些什么货色,当大伙儿还不知道吗?别看一个个都是叫苦连天的,可多半都是装可怜的,想要从珍宝斋这里捞点折扣之类的好处罢了。
真正铁了心脱离珍宝斋的虽也不少,可那些人绝对不是主流,大多数人也只是暂时不往那面走了,等着看风色呢。
现在谢宏又搞出来新花样了。跟瘟神的风就能赚,跟在越前面就赚得越多,这已经是京畿百姓的共识了,哪怕是不喜欢谢宏的人,也没法否认这一点,其中颇多人还打算跟在后面分一杯羹呢,没人跟金子银子过不去啊。
就算自己不敢去,可那些看热闹的人其实也对此事乐见其成。只要有人去了,过得几年,也就有了准信儿,到时候再加入也不迟。跟在前面的收益虽高,可风险一样不小,富贵虽是险中求,可老话说得好,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
朝野中的反应就激烈得多了,除了部分事不关己,冷眼旁观的人,和少数幸灾乐祸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心怀激愤,怒发冲冠者有之,痛哭流涕者有之,破口大骂者也有之,大大的秀了一把官场的众生相。
事不关己的人多半是品级不高的,官小权力就小,相应的,价值也就不高,江南人自然也不会来拉拢,既然没有自身的利益牵涉其中,除了那些读书读坏了脑壳,抱残守缺的顽固派之外,这些人多数都是保持了中立的姿态。
以往这种事倒是不妨加进去嚷几嗓子,也算搏个清名,可现在么,时代似乎已经倒退回了洪武、永乐年间,这种出风头的事还是少做为妙。
地方官可以随大流找麻烦,皇上一时也没法一一清算,可京城这一亩三分地,皇上却可以为所欲为,又没有自家的好处在里面,为了旁人的利益***,那得傻到什么份儿上啊?
幸灾乐祸的主要是籍贯山西的官员,与海贸类似,边贸也是朝廷明令禁止,走私却蓬勃发展的一个传统行业。
这里面的油水当然比不得海贸,没办法,鞑子要是不穷,他们干吗没事老来抢劫啊?要知道,抢劫不是无本买卖,本钱就是自己的命,每次来中原,鞑子们也要丢下不少尸体,而不是全身而退的。
总算是草原上有些特产,牛羊马等牲畜也是中原匮乏的东西,边贸的利润也是颇为不错的,山西的官员也多半都身家丰厚,出手大方。
不过,一山更有一山高,比起江南的豪富,山西人的这点东西还真是拿不出手,他们眼红之下,也没少动脑筋试图去插上一脚。
可江南人都是精明到骨子里的,哪里肯引狼入室?他们拉拢朝廷大员,多以联姻和干股份子的模式,经营却是不容对方插手的,对方也多半没那个欲望。
山西人则是不同,这些人也是经商起家的,一个比一个贼滑,让这些人加入进来,那不是扯淡吗?因此,双方的关系很是一般,尚书韩文和侍郎顾佐就是明争暗斗了很多年,若不是突然冒出来了个谢宏,户部本是要有一场龙争虎斗的。
反对派的主力是江南人,助攻的是广东、福建的士人,这两省的士人虽少,却都很卖力,因此倒也造出了一定的声势。除了他们之外,摇旗呐喊的人更多,受了人家的好处,未来还有可以预期的,这种时候当然要站出来,这才是君子之道么。
声势虽大,可没人敢于把矛头对准谢宏,尽管他们都认定这事儿是对方一手策划的。正如在洪武、永乐年间一样,面对强势君主,硬抗从来都不是王道,以柔克刚,这才是君子之风。
说白了,他们已经被谢宏的雷霆手段吓破了胆,包括刘大夏和顾佐在内,死在谢宏刀下的五品以上官员足有数十,致仕罢官者数百,谁会在这样的风暴下迎难而上呢?
于是,士人们转变了策略,这才有了前面的那些阴招,谢宏和正德也得以享受到了,明朝历任皇帝所享受过的所有待遇,嗯,算是全套的大餐了,只是二人并不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就是了。
朝臣们的目标是王守仁。王守仁的行为看在他们的眼中,实在是大逆不道之极,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数典忘祖了!要知道,王守仁也是江南人,而且他老子王华现在就在南京任吏部尚书,是实打实的江南一脉,这不是忤逆祖宗是什么?
不像曹元等人对王守仁了解不深,江南士人多有和王华相熟的,对王守仁的脾性知之甚详,这人就不是个会趋炎附势的,他脑子里根本就没那根筋,不然他早就应该依附在谢大学士之下了。
所以,有了这些前因后果在,攻讦王守仁也就顺利成章了,难道那个谢宏会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一个不相干的人撑腰?就算他想也不怕,王大学士已经给身在江南的谢大学士去了信,想必谢大学士也会有所决断的。
报灾荒这种手段只是雕虫小技罢了,若是有人以为咱们江南士人技止于此,那他就大错特错了!说不定到时候那谢宏都自身难保呢,怎么还会有空来对付大伙儿?
静寂了许久的朝堂再次沸腾了起来,弹劾的奏疏如同潮水一般汹涌而至,京官们象是想要将几个月来的郁闷一起发泄出来似的,这一次的言潮声势之大,完全不亚于雷火之夜前的那一次,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换成了王守仁。
宫里的应对却很奇怪,正德既没有雷霆大怒,对相关人等展开清算报复;也没有顺水推舟,将王守仁拿下,这些奏疏犹如石入大海,完全没有留下任何踪迹,更没有引起任何反应,倒让外朝很有些琢磨不定。
其实正德是没什么空闲理会这些事的,棒球大联盟的季后赛正在紧张的进行中,目标是最佳投手,和联赛最有价值选手的朱厚照同学正忙着呢。之前已经因为航海演义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就要用加倍的努力补上了。
于是,谢宏也就当仁不让的当起了辅政大臣,可对于到底如何应对,他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局势有些超出了掌控他倒是不在乎,反正已经做了准备,大不了就一拍两散,直接放大招拼命,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让他犯愁的是到底要如何面对王守仁。
无论在后世,还是在历史上,这位阳明先生都是大名鼎鼎,连历史小白谢宏也是耳熟能详,毫无疑问的是个极其优秀的人才。
而且与只具备政客天赋的严嵩,和单纯以文采闻名后世的唐伯虎不同,这位大能可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甚至连自身的武力值都相当高的人物,用人才来形容他,似乎都有些不够分量了。
对于这么一位神人,手下正缺人的谢宏当然想要拉拢了,尤其对方似乎还表现出了向他靠拢的意思。他这段时间的迟疑,就是因为他在考虑到底用什么手段拉拢对方。
三顾茅庐?
折节下交?
吐哺握发?
一个个典故在他脑海里转个不休,当然,这些手段好不好使,他一点信心也没有。这位的名气和能力无可置疑,可最关键的是,他压根摸不到对方的想法,也就没法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而拉拢这样的人,也必须慎之又慎,以免浪费了机会就糟糕了。
第367章 一石千层浪
按照谢宏的构想,放风只是第一步,之后对手的反应才是重点。
若是江南人的反应不是太激烈,又或向自己表达谈判的意图,那么不妨做个妥协,进行一次政治利益交换。这种事他虽然不喜欢,也不擅长,可人在朝堂,多少是要捏着鼻子做点违心之事的,这就是政治。
如果对方反应激烈,那谢宏也只好动用他构想出的那个后手了,那招耗时耗力,而且有些过于激烈,还有不小的风险,不过,那条对策却是在他擅长的领域内。
谢宏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期望对手有个什么反应了。按他本心,还是想选择直接一点的办法,可关系到天下安危,他还是听从了曾鉴的意见,按步就班进行开海事宜,并且给对方留下了充裕的思考时间。
但是,王守仁的上疏打破了平静的局势,一下子就将水面下的风浪释放了出来。
王守仁的奏疏是按部就班的层层递上去的,其实很多人都有阻拦的机会。可新任的兵部尚书曹元是个没什么主见的人,又没有被谢宏纳入核心,他只能根据外间的局势来猜测谢宏的用意。
他觉得既然谢宏在放风,想必是有这个想法的,而他素知王守仁也是个不怎么循规蹈矩的人,没准儿还真是得了谢宏的授意,这才上疏。有了这样的想法,曹元又怎么敢阻拦对方?
而文渊阁内的局势更是复杂。焦芳的想法跟曹元差不多,也不会有什么动作;而有了焦芳的牵制,李东阳和王鏊也没法独断专行。不管怀着什么样的心思,总之没人会去对这封奏疏说什么、做什么,让其顺顺当当的送到了正德面前。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守仁奏请开海的风声也很快就传遍了朝野上下,震撼了京城,引起了轩然***。
因为王守仁不是密奏,所以,民间也是很快便得到了消息,衙门中的事情,涉及的人越多,保密性也就越差,何况这事儿本来就和京城的热门话题相关,也没什么保密的必要。
有了之前的风声,百姓们虽是看热闹的居多,可满怀期待的也为数不少,大多数人的心思都是活络了起来。
有的性子急的甚至都收拾行李,打算动身出京去抢个头筹,若不是还没得到开海的港口在哪里的准信儿,恐怕这些人就已经出发了。
尽管珍宝斋的南方经销商近期损失惨重,可那些人没跟着谢宏之前都是些什么货色,当大伙儿还不知道吗?别看一个个都是叫苦连天的,可多半都是装可怜的,想要从珍宝斋这里捞点折扣之类的好处罢了。
真正铁了心脱离珍宝斋的虽也不少,可那些人绝对不是主流,大多数人也只是暂时不往那面走了,等着看风色呢。
现在谢宏又搞出来新花样了。跟瘟神的风就能赚,跟在越前面就赚得越多,这已经是京畿百姓的共识了,哪怕是不喜欢谢宏的人,也没法否认这一点,其中颇多人还打算跟在后面分一杯羹呢,没人跟金子银子过不去啊。
就算自己不敢去,可那些看热闹的人其实也对此事乐见其成。只要有人去了,过得几年,也就有了准信儿,到时候再加入也不迟。跟在前面的收益虽高,可风险一样不小,富贵虽是险中求,可老话说得好,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
朝野中的反应就激烈得多了,除了部分事不关己,冷眼旁观的人,和少数幸灾乐祸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心怀激愤,怒发冲冠者有之,痛哭流涕者有之,破口大骂者也有之,大大的秀了一把官场的众生相。
事不关己的人多半是品级不高的,官小权力就小,相应的,价值也就不高,江南人自然也不会来拉拢,既然没有自身的利益牵涉其中,除了那些读书读坏了脑壳,抱残守缺的顽固派之外,这些人多数都是保持了中立的姿态。
以往这种事倒是不妨加进去嚷几嗓子,也算搏个清名,可现在么,时代似乎已经倒退回了洪武、永乐年间,这种出风头的事还是少做为妙。
地方官可以随大流找麻烦,皇上一时也没法一一清算,可京城这一亩三分地,皇上却可以为所欲为,又没有自家的好处在里面,为了旁人的利益***,那得傻到什么份儿上啊?
幸灾乐祸的主要是籍贯山西的官员,与海贸类似,边贸也是朝廷明令禁止,走私却蓬勃发展的一个传统行业。
这里面的油水当然比不得海贸,没办法,鞑子要是不穷,他们干吗没事老来抢劫啊?要知道,抢劫不是无本买卖,本钱就是自己的命,每次来中原,鞑子们也要丢下不少尸体,而不是全身而退的。
总算是草原上有些特产,牛羊马等牲畜也是中原匮乏的东西,边贸的利润也是颇为不错的,山西的官员也多半都身家丰厚,出手大方。
不过,一山更有一山高,比起江南的豪富,山西人的这点东西还真是拿不出手,他们眼红之下,也没少动脑筋试图去插上一脚。
可江南人都是精明到骨子里的,哪里肯引狼入室?他们拉拢朝廷大员,多以联姻和干股份子的模式,经营却是不容对方插手的,对方也多半没那个欲望。
山西人则是不同,这些人也是经商起家的,一个比一个贼滑,让这些人加入进来,那不是扯淡吗?因此,双方的关系很是一般,尚书韩文和侍郎顾佐就是明争暗斗了很多年,若不是突然冒出来了个谢宏,户部本是要有一场龙争虎斗的。
反对派的主力是江南人,助攻的是广东、福建的士人,这两省的士人虽少,却都很卖力,因此倒也造出了一定的声势。除了他们之外,摇旗呐喊的人更多,受了人家的好处,未来还有可以预期的,这种时候当然要站出来,这才是君子之道么。
声势虽大,可没人敢于把矛头对准谢宏,尽管他们都认定这事儿是对方一手策划的。正如在洪武、永乐年间一样,面对强势君主,硬抗从来都不是王道,以柔克刚,这才是君子之风。
说白了,他们已经被谢宏的雷霆手段吓破了胆,包括刘大夏和顾佐在内,死在谢宏刀下的五品以上官员足有数十,致仕罢官者数百,谁会在这样的风暴下迎难而上呢?
于是,士人们转变了策略,这才有了前面的那些阴招,谢宏和正德也得以享受到了,明朝历任皇帝所享受过的所有待遇,嗯,算是全套的大餐了,只是二人并不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就是了。
朝臣们的目标是王守仁。王守仁的行为看在他们的眼中,实在是大逆不道之极,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数典忘祖了!要知道,王守仁也是江南人,而且他老子王华现在就在南京任吏部尚书,是实打实的江南一脉,这不是忤逆祖宗是什么?
不像曹元等人对王守仁了解不深,江南士人多有和王华相熟的,对王守仁的脾性知之甚详,这人就不是个会趋炎附势的,他脑子里根本就没那根筋,不然他早就应该依附在谢大学士之下了。
所以,有了这些前因后果在,攻讦王守仁也就顺利成章了,难道那个谢宏会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一个不相干的人撑腰?就算他想也不怕,王大学士已经给身在江南的谢大学士去了信,想必谢大学士也会有所决断的。
报灾荒这种手段只是雕虫小技罢了,若是有人以为咱们江南士人技止于此,那他就大错特错了!说不定到时候那谢宏都自身难保呢,怎么还会有空来对付大伙儿?
静寂了许久的朝堂再次沸腾了起来,弹劾的奏疏如同潮水一般汹涌而至,京官们象是想要将几个月来的郁闷一起发泄出来似的,这一次的言潮声势之大,完全不亚于雷火之夜前的那一次,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换成了王守仁。
宫里的应对却很奇怪,正德既没有雷霆大怒,对相关人等展开清算报复;也没有顺水推舟,将王守仁拿下,这些奏疏犹如石入大海,完全没有留下任何踪迹,更没有引起任何反应,倒让外朝很有些琢磨不定。
其实正德是没什么空闲理会这些事的,棒球大联盟的季后赛正在紧张的进行中,目标是最佳投手,和联赛最有价值选手的朱厚照同学正忙着呢。之前已经因为航海演义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就要用加倍的努力补上了。
于是,谢宏也就当仁不让的当起了辅政大臣,可对于到底如何应对,他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局势有些超出了掌控他倒是不在乎,反正已经做了准备,大不了就一拍两散,直接放大招拼命,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让他犯愁的是到底要如何面对王守仁。
无论在后世,还是在历史上,这位阳明先生都是大名鼎鼎,连历史小白谢宏也是耳熟能详,毫无疑问的是个极其优秀的人才。
而且与只具备政客天赋的严嵩,和单纯以文采闻名后世的唐伯虎不同,这位大能可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甚至连自身的武力值都相当高的人物,用人才来形容他,似乎都有些不够分量了。
对于这么一位神人,手下正缺人的谢宏当然想要拉拢了,尤其对方似乎还表现出了向他靠拢的意思。他这段时间的迟疑,就是因为他在考虑到底用什么手段拉拢对方。
三顾茅庐?
折节下交?
吐哺握发?
一个个典故在他脑海里转个不休,当然,这些手段好不好使,他一点信心也没有。这位的名气和能力无可置疑,可最关键的是,他压根摸不到对方的想法,也就没法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而拉拢这样的人,也必须慎之又慎,以免浪费了机会就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