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江南乱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包括泡妞之前的正德在内,许多人都将目光聚集在了江南而江南人却在彷徨四顾,局势变化的太快,太诡异,实在是让人无所适从。
瘟神屠江南,施行新政;然后鞑虏破关,正德御驾亲征;再后,宁王突然传檄天下,历数正德种种荒淫无道之举,并且重提狸猫换太子之说,以正德不是先帝血脉为由,要求废帝重立新君。
他这话可不光是说说而已,正德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到江南没几天,他就已经举旗造反了。他集合了他恢复护卫以来的兵马,又大洒英雄帖和银钱,广邀天下豪杰共襄义举,集合兵马,号称十万之众,就在十一月初的冬至那一天,正式兴兵。
这么大的事,当然令天下震惊,自靖难以后,这还是第一次藩王造反呢。要不怎么说正德年间的记录多呢?从前的藩王即便有这个心思,也没这个实力啊。
一时间,南方数省之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南昌,对那里的关注甚至还在御驾亲征之上,毕竟这边更近一点,得到消息快,而且和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程度也高些。
江南自然也不例外,杭州湾的各项建设的进度,一下子缓慢起来,各世家对前途都很茫然。御驾亲征已经是极大的凶险了,而宁王的叛乱无异寸落井下石,虽然很卑鄙,可作用却很可怕,这样的形势下,侯爷还能一如既往的展现奇迹吗?
“以杨某之见,各处的工程还是抓紧点好,船厂那边也许来不及,可只要旅顺提供的船只和人手到了,明年一月,咱们就可以启航去吕宋了啊!早去一刻,就能早占些先机啊!”
杨庸对新政是最看好的,也是最积极的一个,就在众人情绪一片低落的时候他却一直在大声疾呼。
“杨员外,你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可你也要想想将来啊,你要知道最新收到的消息,宁王如今已经离了南昌,攻向九江了,九江府只有几千地方军而已,又哪里挡得住十万大军?只要攻克了九江,顺江而下,行军速度也会加快也许在十二月就能到达南京······”
“别说皇上未必能回得来,就算能回来,想必也是损兵折将,应对鞑虏的进犯都来不及,又哪里能腾得出手来管江南?咱们现在建的这些,到时候鸡飞蛋打倒也罢了,可若是被视同资敌······唉,这罪名还是少一点算一点吧。”
“是啊是啊,就算要·……也等水落石出再说吧。”
尽管没人提议投靠宁王,可反对的声音却也相当之多饶是已经见识过了谢宏的真正实力,大多数人心里还是很没底。
不过,想要立刻投到宁王那边的人却也不多,毕竟事情还没到水落石出的时候,皇上如果打败鞑虏,不,不用打败,只要能全身而退回到京城,那么事情就依然大有可为。
短时间内,宁王顶多也就是占据南京而已只要皇上能安然退回京城,并且稳守住几处关隘,鞑虏终究还是要退走的。到时候从边镇抽取一支劲旅南下,胜负还未可知。
当然,最紧要的还是现在投靠宁王已经太晚了。
九月宁波会议之后,众人已经联名上了奏表已经做出了投名状,现在再反复,顶多也就是保全身家性命罢了。宁王能做下这等大事,又岂能没有推手和帮手?论功行赏的名单上,又怎么轮得到自己这些后来者?
“等就行了吗?”没等杨庸反驳,郑员外却突然冷哼了一声。
“你们要知道,宁王那边召集的兵马都是些什么货色,在背后主持的又是些什么人。前者贪婪成性,后者又是家破人亡,你们以为装乌龟就没事了?拿咱们开刀,既可筹前者之功,又可让后者泄愤,宁王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人原本就很有见地,说出来的话也是一针见血,他们这些中等世家的势力不大,集结在一起固然可令人侧目,可一个个的分开来看,那就不值一提了。势力不大,又有前科,家中财富也不少,完全符合了肥羊的标准。
即便是乌合之众,可宁王毕竟也集兵十万,区区一个南昌府,又怎么养得起十万大军?就算他背后那些人不吝银钱,鼎力支持,想必也是有所不足的,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自己这一干人,与其费力收买,还不如直接开宰呢。
郑员外一语既出,众人都是无言,场面一下子沉寂了下去。
没人反驳,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赞成,反对意见还是有的,只是不好拿出来说罢了。
宁王终究也得讲点道理,就算开宰,总是要有个先后或者例外的,跟谢宏跟的紧的,当然要先宰,比较落后的,说不定还有机会逃过一劫,何苦又在这个时候硬撑呢?
“其实,宁王的兵马不过是乌合之众,没什么战力的,若是我等全力发动,也许不能擒杀朱宸濠,可将其挡在九江或者安庆,应该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沉默半响,杨庸突然缓缓说道:“大家想想,侯爷许下的愿景是多么美好,宸濠掌权之后,难道能做得更好?还不是得跟从前一样,死扣田地里那点出产,然后偷偷摸摸的跟在那些大人物之后出海,喝点汤水?”
他的话让一些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可大多数人却依然不动声色。没错,在场这些人的潜实力也很大,全力发动的话,集结出几万兵马还是做得到的,可这种时候,谁又能下定决心孤注一掷呢?
“没错,宁王清算的时候,也许不会把所有人都算进去,留下来的人,也许几十年后,还有机会光大家业,成就为百年世家。若是从前,杨某也会如此作想,可听了侯爷的教诲后,杨某却有了另外一番心思。”
杨庸加重语气说道:“侯爷手中的人才、技术固然很吸引人,让人惊叹,可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定下的那些章程,和未来的前景。咱们经商最注重什么?科举、出仕又最希望什么?无非就是‘公平,二字罢了!”
更多的人抬起了头,谢宏的江南之行极为顺利,固然有杀伐果断的震慑作用,可最深入人心的,还是杨庸说的这些。如果单是因为恐惧,面对眼下这种局势,在座的人可能早就回家观望,甚至跑到宁王那边投效去了。
他们没有走,而是聚在一起商议,其实也是因为舍不得。别说宁王不会许什么好处给大家,就算许了,又怎么比得上宁波会议定下来的章程?
从前的大明,虽然不时有些例外,比如唐大御史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不过科举基本上还算是公平。但官场上就不好说了,仕途顺利与否,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尤其以人脉最为重要,亲亲相隐本就是儒家最为倡导的,这样的情形下,又岂能有公平而言?
当然,追求绝对的公平,本来就是做不到的,可事情就怕有对比,和宁波会议上,谢宏定下来的那些规矩一比,大明的老规矩就显得很落后了。
新政的章程全都是明文列出的,尤其是那个贡献度,更是让人越琢磨越信服。贡献高,享受的待遇就高,获取贡献度的方法又是一视同仁的公布出来,所有东西都公开透明,这样的公平,对很有商业意识的江南人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
“杨老弟说的倒是不错,可是,杨老弟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这些人虽然是一起的,可是,侯爷已经返京,虽然他走前留下了两位总督,可除了信守节操之外,这二位的能力似乎很难服众,就算大伙儿不惜代价的发动了,却也是群龙无首啊!”
“是啊,蛇无头不行,就算大伙儿倾力相搏,却也是不行的,还是继续等待吧。”
沉默了一会儿,再次有人提出了质疑,不过比起先前的那些质疑,这一次却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应该算是有了进步,因为提出质疑的人是认真思考过了的。
杨庸在心中也是暗叹了一声,可不是么,要是侯爷依然在此,或者有个唐御史那样的人在,说不定就能把这一盘散沙组织起来了。自己虽然有效命之心,可终归威望不够,却是服不了众的。
“各位,各位,总督大人传信,邀各位去总督府议事!”正这时,外面闯进来一人,刚一进门便大呼小叫了起来,众人抬头一看,却是负责在码头监工的一位家主。
“总督大人所为何事?”杨庸急忙问道。
那两位总督一直没什么动静,只是在侯爷返京的时候,召集过自己这些骨干人员一次。后来宁王造反的消息传来,那两人更是乱作了一团,自己都是坐立不安的了,更别提拿出应对的办法了。
要是侯爷还在,或者那俩人有侯爷十一的风采,自己也不用这么辛苦了,只管听命行事就是了,区区一个宁王,又翻得出什么大浪来?
“具体情况还不知道,不过天津又有人来,据说是侯爷返京后,派来主持大局的……”
“太好了,那位大人是谁?”众人都是大喜,区区两个多月的时间,侯爷的船居然从南到北的走了个来回,而且还派了援军来,这下可是有希望了。
“是新建伯来了。”
包括泡妞之前的正德在内,许多人都将目光聚集在了江南而江南人却在彷徨四顾,局势变化的太快,太诡异,实在是让人无所适从。
瘟神屠江南,施行新政;然后鞑虏破关,正德御驾亲征;再后,宁王突然传檄天下,历数正德种种荒淫无道之举,并且重提狸猫换太子之说,以正德不是先帝血脉为由,要求废帝重立新君。
他这话可不光是说说而已,正德御驾亲征的消息传到江南没几天,他就已经举旗造反了。他集合了他恢复护卫以来的兵马,又大洒英雄帖和银钱,广邀天下豪杰共襄义举,集合兵马,号称十万之众,就在十一月初的冬至那一天,正式兴兵。
这么大的事,当然令天下震惊,自靖难以后,这还是第一次藩王造反呢。要不怎么说正德年间的记录多呢?从前的藩王即便有这个心思,也没这个实力啊。
一时间,南方数省之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南昌,对那里的关注甚至还在御驾亲征之上,毕竟这边更近一点,得到消息快,而且和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程度也高些。
江南自然也不例外,杭州湾的各项建设的进度,一下子缓慢起来,各世家对前途都很茫然。御驾亲征已经是极大的凶险了,而宁王的叛乱无异寸落井下石,虽然很卑鄙,可作用却很可怕,这样的形势下,侯爷还能一如既往的展现奇迹吗?
“以杨某之见,各处的工程还是抓紧点好,船厂那边也许来不及,可只要旅顺提供的船只和人手到了,明年一月,咱们就可以启航去吕宋了啊!早去一刻,就能早占些先机啊!”
杨庸对新政是最看好的,也是最积极的一个,就在众人情绪一片低落的时候他却一直在大声疾呼。
“杨员外,你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可你也要想想将来啊,你要知道最新收到的消息,宁王如今已经离了南昌,攻向九江了,九江府只有几千地方军而已,又哪里挡得住十万大军?只要攻克了九江,顺江而下,行军速度也会加快也许在十二月就能到达南京······”
“别说皇上未必能回得来,就算能回来,想必也是损兵折将,应对鞑虏的进犯都来不及,又哪里能腾得出手来管江南?咱们现在建的这些,到时候鸡飞蛋打倒也罢了,可若是被视同资敌······唉,这罪名还是少一点算一点吧。”
“是啊是啊,就算要·……也等水落石出再说吧。”
尽管没人提议投靠宁王,可反对的声音却也相当之多饶是已经见识过了谢宏的真正实力,大多数人心里还是很没底。
不过,想要立刻投到宁王那边的人却也不多,毕竟事情还没到水落石出的时候,皇上如果打败鞑虏,不,不用打败,只要能全身而退回到京城,那么事情就依然大有可为。
短时间内,宁王顶多也就是占据南京而已只要皇上能安然退回京城,并且稳守住几处关隘,鞑虏终究还是要退走的。到时候从边镇抽取一支劲旅南下,胜负还未可知。
当然,最紧要的还是现在投靠宁王已经太晚了。
九月宁波会议之后,众人已经联名上了奏表已经做出了投名状,现在再反复,顶多也就是保全身家性命罢了。宁王能做下这等大事,又岂能没有推手和帮手?论功行赏的名单上,又怎么轮得到自己这些后来者?
“等就行了吗?”没等杨庸反驳,郑员外却突然冷哼了一声。
“你们要知道,宁王那边召集的兵马都是些什么货色,在背后主持的又是些什么人。前者贪婪成性,后者又是家破人亡,你们以为装乌龟就没事了?拿咱们开刀,既可筹前者之功,又可让后者泄愤,宁王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人原本就很有见地,说出来的话也是一针见血,他们这些中等世家的势力不大,集结在一起固然可令人侧目,可一个个的分开来看,那就不值一提了。势力不大,又有前科,家中财富也不少,完全符合了肥羊的标准。
即便是乌合之众,可宁王毕竟也集兵十万,区区一个南昌府,又怎么养得起十万大军?就算他背后那些人不吝银钱,鼎力支持,想必也是有所不足的,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自己这一干人,与其费力收买,还不如直接开宰呢。
郑员外一语既出,众人都是无言,场面一下子沉寂了下去。
没人反驳,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赞成,反对意见还是有的,只是不好拿出来说罢了。
宁王终究也得讲点道理,就算开宰,总是要有个先后或者例外的,跟谢宏跟的紧的,当然要先宰,比较落后的,说不定还有机会逃过一劫,何苦又在这个时候硬撑呢?
“其实,宁王的兵马不过是乌合之众,没什么战力的,若是我等全力发动,也许不能擒杀朱宸濠,可将其挡在九江或者安庆,应该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沉默半响,杨庸突然缓缓说道:“大家想想,侯爷许下的愿景是多么美好,宸濠掌权之后,难道能做得更好?还不是得跟从前一样,死扣田地里那点出产,然后偷偷摸摸的跟在那些大人物之后出海,喝点汤水?”
他的话让一些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可大多数人却依然不动声色。没错,在场这些人的潜实力也很大,全力发动的话,集结出几万兵马还是做得到的,可这种时候,谁又能下定决心孤注一掷呢?
“没错,宁王清算的时候,也许不会把所有人都算进去,留下来的人,也许几十年后,还有机会光大家业,成就为百年世家。若是从前,杨某也会如此作想,可听了侯爷的教诲后,杨某却有了另外一番心思。”
杨庸加重语气说道:“侯爷手中的人才、技术固然很吸引人,让人惊叹,可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定下的那些章程,和未来的前景。咱们经商最注重什么?科举、出仕又最希望什么?无非就是‘公平,二字罢了!”
更多的人抬起了头,谢宏的江南之行极为顺利,固然有杀伐果断的震慑作用,可最深入人心的,还是杨庸说的这些。如果单是因为恐惧,面对眼下这种局势,在座的人可能早就回家观望,甚至跑到宁王那边投效去了。
他们没有走,而是聚在一起商议,其实也是因为舍不得。别说宁王不会许什么好处给大家,就算许了,又怎么比得上宁波会议定下来的章程?
从前的大明,虽然不时有些例外,比如唐大御史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不过科举基本上还算是公平。但官场上就不好说了,仕途顺利与否,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关系,尤其以人脉最为重要,亲亲相隐本就是儒家最为倡导的,这样的情形下,又岂能有公平而言?
当然,追求绝对的公平,本来就是做不到的,可事情就怕有对比,和宁波会议上,谢宏定下来的那些规矩一比,大明的老规矩就显得很落后了。
新政的章程全都是明文列出的,尤其是那个贡献度,更是让人越琢磨越信服。贡献高,享受的待遇就高,获取贡献度的方法又是一视同仁的公布出来,所有东西都公开透明,这样的公平,对很有商业意识的江南人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
“杨老弟说的倒是不错,可是,杨老弟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这些人虽然是一起的,可是,侯爷已经返京,虽然他走前留下了两位总督,可除了信守节操之外,这二位的能力似乎很难服众,就算大伙儿不惜代价的发动了,却也是群龙无首啊!”
“是啊,蛇无头不行,就算大伙儿倾力相搏,却也是不行的,还是继续等待吧。”
沉默了一会儿,再次有人提出了质疑,不过比起先前的那些质疑,这一次却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应该算是有了进步,因为提出质疑的人是认真思考过了的。
杨庸在心中也是暗叹了一声,可不是么,要是侯爷依然在此,或者有个唐御史那样的人在,说不定就能把这一盘散沙组织起来了。自己虽然有效命之心,可终归威望不够,却是服不了众的。
“各位,各位,总督大人传信,邀各位去总督府议事!”正这时,外面闯进来一人,刚一进门便大呼小叫了起来,众人抬头一看,却是负责在码头监工的一位家主。
“总督大人所为何事?”杨庸急忙问道。
那两位总督一直没什么动静,只是在侯爷返京的时候,召集过自己这些骨干人员一次。后来宁王造反的消息传来,那两人更是乱作了一团,自己都是坐立不安的了,更别提拿出应对的办法了。
要是侯爷还在,或者那俩人有侯爷十一的风采,自己也不用这么辛苦了,只管听命行事就是了,区区一个宁王,又翻得出什么大浪来?
“具体情况还不知道,不过天津又有人来,据说是侯爷返京后,派来主持大局的……”
“太好了,那位大人是谁?”众人都是大喜,区区两个多月的时间,侯爷的船居然从南到北的走了个来回,而且还派了援军来,这下可是有希望了。
“是新建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