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又是两百两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吃完捎午,送走杨财主一家,韩秀峰跟着老丈人走进书房。
段经承从柜子里取出一木匣,打开木匣里拿出两张“西号”的银票,竟带着几分歉意地说:“志行,你是晓得的,我这些年在兵房当差,兵房是个苦差,跟户房刑房没的比,攒不下多少银子。眼看你就要去京城补缺,正是用银子的时候,可我只能凑这么多,你先拿着,也别嫌少。”
两百两,不少了!
再想到连成亲摆酒的钱都是老丈人出的,还有那个值好几百两的院子,韩秀峰心里特不是滋味儿,苦着脸道:“爹,您已经为我花那么多,我怎能再要您的银子?”
“拿着,一家人有啥不好意思的。”段经承把银票放到他面前,劝道:“去京城补缺跟进京赶考没啥两样,这可是大事。别说我应该帮着凑,杨家也应该帮着凑。”
“爹,这不合适。”
“有啥不合适的,”段经承很喜欢新女婿喊他爹,敲着书桌道:“想做官就不能不好意思,别说你,就是任禾那龟儿子为进京赶考也一样得拉下脸,你晓得他前段日子在忙啥?”
“忙啥?”韩秀峰好奇地问。
“忙着筹盘缠,先是借口‘议修谱牒’(修家谱),挨个登门拜访那些个同宗本家,也不管在不在五服内,也不管这些年有没有走动,只要是姓任的他都去找,据说连合州那么远的本家他龟儿子都找过。”
段经承顿了顿,接着道:“议修完谱牒又开始访友,同窗同年还有那些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龟儿子全找了个遍,一家帮他凑一点,好像凑了两千多两,不然就凭他那点家底儿咋去京城。”
举人进京赶考不都是这么干么,韩秀峰反应过来,大大方方收下银票,又感谢了一番。
段经承满意的点点头,又从柜子里翻出一个小包裹,小心翼翼解开布,原来是一本书。
“这书是我早年买的,没曾想今天终于派上了用场。志行,你在衙门帮那么多年闲,就算没见过也一定听说过。回去之后好好看,真是一本好书,里面全是做官的诀窍。”
《福惠全书》!
韩秀峰不光听说过并且看过,这是康熙朝时一个做过两任知县,后官至工部给事中的黄六鸿写的。书里几乎将州县事务囊括殆尽,既有其两任知县的经验体会,还大量引用公牍案例。一经刊印便在坊间盛行,成了近百年来州县正堂必读之书。
只不过里面不是叫人咋治理地方,咋才能干出政绩的。而是教人如何在官场上圆滑处事、谋求自保的。
归纳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事上”,二为“安下”,关键在于“勤”和“慎”,说白就是要把上官侍奉好。
比如给上官送礼务必要亲自操办,若礼物是土特产更不能怠慢,一定要保持新鲜。如果上官前来巡察,必须亲自伺候,要安排好食宿,迎来送往的礼仪丝毫不能马虎,无论大小事,都得事必躬亲,要让上官高高兴兴地来,欢欢喜喜地走……
韩秀峰心想书里的道理我早晓得,但还是双手接过书:“听说过,听说过。爹,在我看来,这本《福惠全书》比您刚才给的银票还值钱!”
“这是自然,”见新女婿如此开窍,段经承不无得意地笑道:“实不相瞒,我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年兵房经承,靠的也是这本书。有些人也看,可看了就忘了。就算看了没忘,到做事的时候却想不起来。所以你不光要好好看,更要学以致用。”
“志行谨听爹的教诲,好好看认真好,悉心领会。”
“这就对了,可不能做书呆子,更不能假清高。”
……
提起做官的诀窍,段经承一发不可收拾,竟说了一下午,尽管他只是个书吏从来没做过官。韩秀峰则频频点头,时不时为之惊叹,就差拿纸笔记下来。
就这么一直聊到天黑吃完夜宵,才揣着三百两银票带着琴儿、大头回家。
韩大跟着潘二、柱子逛了一天街,买了整整两箩兜东西,见家里最有出息的弟弟回来了,想着今天花了弟弟好多钱,又有些不好意思,站在角落里不敢吱声。
幺妹儿就买了两身衣裳,正和柱子一起在厨房里做宵夜。
韩秀峰跟他们打了个招呼,刚准备叫韩大坐下,韩大就不好意思地说:“四娃子,地里还有好多活儿,头一次出这么远门爹娘和你嫂子他们也不放心,我打算明儿一早回去。”
“哥,你难得进一次城,多耍几天呗。”
“不了,再说今天也耍了,还买这么些东西,”韩大回头看了一眼堆满满的箩兜,又说道:“等会儿我就跟少掌柜去柱子家,明儿一早就不来了,你也别去送。有啥话你现在说,我帮你捎回去。”
“一定要走?”韩秀峰苦着脸问。
“你马上就要出远门,有好多事要忙,我呢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又帮不上忙,在城里只会给你添乱。再说家里真有好多事,在这儿我心里不踏实……”
“行,早些回去也好,省得爹娘和嫂子他们担心。”韩秀峰想了想,接着道:“大哥,我这一走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回来,不过走之后我会经常给你们写信。潘兄一样得写家信,到时候一起捎回来,你们不识字就请潘掌柜帮你们念。”
“这感情好。”
“再就是我这一走就顾不上家,爹娘和婶娘年纪大了,我不能在他们跟前尽孝,只能拜托你和二哥三哥。”
“四娃子,家里你放心,有我和你二哥三哥在,不会有啥事的。”
韩大真是个老实人,琴儿心想韩二韩三估计也差不多,再想到他吃完宵夜就要走,连忙去房里取出些铜钱,找布包成两份,搁在他面前,又微微一蹲道了个万福,哽咽地说:“大哥,走马老家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我和幺妹儿又是妇道人家,出这么远门不方便,没法儿帮四哥回去尽孝。”
“没事的没事的,弟妹,你这又是做啥。”
“大哥,你听我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这是给爹和娘的,这是给几个娃的,回去之后你帮我分下,给娃们买点糖吃。”
吃完捎午,送走杨财主一家,韩秀峰跟着老丈人走进书房。
段经承从柜子里取出一木匣,打开木匣里拿出两张“西号”的银票,竟带着几分歉意地说:“志行,你是晓得的,我这些年在兵房当差,兵房是个苦差,跟户房刑房没的比,攒不下多少银子。眼看你就要去京城补缺,正是用银子的时候,可我只能凑这么多,你先拿着,也别嫌少。”
两百两,不少了!
再想到连成亲摆酒的钱都是老丈人出的,还有那个值好几百两的院子,韩秀峰心里特不是滋味儿,苦着脸道:“爹,您已经为我花那么多,我怎能再要您的银子?”
“拿着,一家人有啥不好意思的。”段经承把银票放到他面前,劝道:“去京城补缺跟进京赶考没啥两样,这可是大事。别说我应该帮着凑,杨家也应该帮着凑。”
“爹,这不合适。”
“有啥不合适的,”段经承很喜欢新女婿喊他爹,敲着书桌道:“想做官就不能不好意思,别说你,就是任禾那龟儿子为进京赶考也一样得拉下脸,你晓得他前段日子在忙啥?”
“忙啥?”韩秀峰好奇地问。
“忙着筹盘缠,先是借口‘议修谱牒’(修家谱),挨个登门拜访那些个同宗本家,也不管在不在五服内,也不管这些年有没有走动,只要是姓任的他都去找,据说连合州那么远的本家他龟儿子都找过。”
段经承顿了顿,接着道:“议修完谱牒又开始访友,同窗同年还有那些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龟儿子全找了个遍,一家帮他凑一点,好像凑了两千多两,不然就凭他那点家底儿咋去京城。”
举人进京赶考不都是这么干么,韩秀峰反应过来,大大方方收下银票,又感谢了一番。
段经承满意的点点头,又从柜子里翻出一个小包裹,小心翼翼解开布,原来是一本书。
“这书是我早年买的,没曾想今天终于派上了用场。志行,你在衙门帮那么多年闲,就算没见过也一定听说过。回去之后好好看,真是一本好书,里面全是做官的诀窍。”
《福惠全书》!
韩秀峰不光听说过并且看过,这是康熙朝时一个做过两任知县,后官至工部给事中的黄六鸿写的。书里几乎将州县事务囊括殆尽,既有其两任知县的经验体会,还大量引用公牍案例。一经刊印便在坊间盛行,成了近百年来州县正堂必读之书。
只不过里面不是叫人咋治理地方,咋才能干出政绩的。而是教人如何在官场上圆滑处事、谋求自保的。
归纳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事上”,二为“安下”,关键在于“勤”和“慎”,说白就是要把上官侍奉好。
比如给上官送礼务必要亲自操办,若礼物是土特产更不能怠慢,一定要保持新鲜。如果上官前来巡察,必须亲自伺候,要安排好食宿,迎来送往的礼仪丝毫不能马虎,无论大小事,都得事必躬亲,要让上官高高兴兴地来,欢欢喜喜地走……
韩秀峰心想书里的道理我早晓得,但还是双手接过书:“听说过,听说过。爹,在我看来,这本《福惠全书》比您刚才给的银票还值钱!”
“这是自然,”见新女婿如此开窍,段经承不无得意地笑道:“实不相瞒,我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年兵房经承,靠的也是这本书。有些人也看,可看了就忘了。就算看了没忘,到做事的时候却想不起来。所以你不光要好好看,更要学以致用。”
“志行谨听爹的教诲,好好看认真好,悉心领会。”
“这就对了,可不能做书呆子,更不能假清高。”
……
提起做官的诀窍,段经承一发不可收拾,竟说了一下午,尽管他只是个书吏从来没做过官。韩秀峰则频频点头,时不时为之惊叹,就差拿纸笔记下来。
就这么一直聊到天黑吃完夜宵,才揣着三百两银票带着琴儿、大头回家。
韩大跟着潘二、柱子逛了一天街,买了整整两箩兜东西,见家里最有出息的弟弟回来了,想着今天花了弟弟好多钱,又有些不好意思,站在角落里不敢吱声。
幺妹儿就买了两身衣裳,正和柱子一起在厨房里做宵夜。
韩秀峰跟他们打了个招呼,刚准备叫韩大坐下,韩大就不好意思地说:“四娃子,地里还有好多活儿,头一次出这么远门爹娘和你嫂子他们也不放心,我打算明儿一早回去。”
“哥,你难得进一次城,多耍几天呗。”
“不了,再说今天也耍了,还买这么些东西,”韩大回头看了一眼堆满满的箩兜,又说道:“等会儿我就跟少掌柜去柱子家,明儿一早就不来了,你也别去送。有啥话你现在说,我帮你捎回去。”
“一定要走?”韩秀峰苦着脸问。
“你马上就要出远门,有好多事要忙,我呢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又帮不上忙,在城里只会给你添乱。再说家里真有好多事,在这儿我心里不踏实……”
“行,早些回去也好,省得爹娘和嫂子他们担心。”韩秀峰想了想,接着道:“大哥,我这一走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回来,不过走之后我会经常给你们写信。潘兄一样得写家信,到时候一起捎回来,你们不识字就请潘掌柜帮你们念。”
“这感情好。”
“再就是我这一走就顾不上家,爹娘和婶娘年纪大了,我不能在他们跟前尽孝,只能拜托你和二哥三哥。”
“四娃子,家里你放心,有我和你二哥三哥在,不会有啥事的。”
韩大真是个老实人,琴儿心想韩二韩三估计也差不多,再想到他吃完宵夜就要走,连忙去房里取出些铜钱,找布包成两份,搁在他面前,又微微一蹲道了个万福,哽咽地说:“大哥,走马老家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我和幺妹儿又是妇道人家,出这么远门不方便,没法儿帮四哥回去尽孝。”
“没事的没事的,弟妹,你这又是做啥。”
“大哥,你听我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这是给爹和娘的,这是给几个娃的,回去之后你帮我分下,给娃们买点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