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张沧的猜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215章 张沧的猜测
杂家?
众博士官中,没有像张沧一样了解情况的。所以在听到他的分析后,顿时议论纷纷。
能做博士官的人,其他方面或许不行,但是知识量绝对是够的。
他们都知道,杂家,作为秦朝建立过程中诞生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他们都知道,杂家的出现,和儒家荀子的学术理论一样,是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事实上,这个世界因为发生过不少学术斗争,所以很多学者发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学术斗争,表面上或许会以某支学派的胜利告终。可其实,这个胜利的学派在赢得胜利后,也会吸收失败者的一些理念。
关于这点,其实萧文更有体会。
毕竟他就知道,儒家在汉武帝时期打赢了道家和法家后,就整出了儒皮法骨的玩意,而且在某些时候,也会喊出道家黄老们与民休息的口号。
“杂家著作以战国时期,秦国左庶长商鞅门客尸《尸子》,相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主。最近,我大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编著的杂家著作,名为《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
“关于这点,我也略有耳闻。那么,依先生所言,这个萧文,会不会是刘安的门客呢?”吕雉问道。
这个推论一出,吕雉瞬间就觉得整个人不好了。
毕竟作为屁股坐在中央的皇后,吕雉绝对不会喜欢有诸侯王实力过强。
如今,萧文一人所展现出的价值,就能够媲美二十万军队。
试问,吕雉又怎么能容许一个诸侯王拥有超过二十万的军队呢?
然而,张沧却摇了摇头。
他说道:“杂家的理论,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而与他们的理论一样复杂的,还有他们的人际关系。”
“淮南王刘安弄的杂家,臣也有所耳闻。事实上,淮南王曾经还写过信给臣,让臣帮忙找几本书。对于淮南王的门客中,有谁在捣鼓着杂家,臣还是知道的。”
“比起淮南王的门客,臣更倾向于另一种可能。”
“哦?什么可能?”吕雉听到张沧这么说,眉头一挑。
虽然萧文是刘安门客的可能性不得不防备,但如果他不是刘安的门客,这对吕雉来说,倒是很有利益的。
只见张沧说道:“皇后娘娘可知,当年吕不韦被秦皇嬴政给流放,其门客树倒猢狲散。后加上郑国之事,那些没有靠山的外国客卿,被秦皇下令被驱逐。可为何,他们后来却能留下来?”
“当然记得。”吕雉点点头。
因为她也专门研究过外国人才的处理关系,确定在大汉的户籍系统中,是否要设立与秦国一样的游士籍。
因此,她对秦皇嬴政当年先是想驱逐掉国内的外国士人,后来却将他们留下来的过去有过了解。
当年,一个位于秦国东北,如今已经覆灭的国家,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皇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而作为当年吕不韦的门客,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如今名扬天下《谏逐客书》。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原文: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戍,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原文: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李斯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
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这样波澜起伏,终于打动了秦王,同时也让原本担心游士这种流动人口会危害国家稳定的吕雉,打消了废除游士籍的想法,选择将之保留。
“张爱卿的意思…”吕雉是聪明人,经过张沧的提醒,她立刻想到了张沧说的那种可能。
她带着将信将疑的语气问道:“难道这个萧文,是当年被秦皇嬴政所驱逐的人?”
张沧点头,说道:“然也。毕竟这个世界上,不是任何人在被一个国家驱逐后,会因为君主取消驱逐令就回来。士人,也是要脸的。”
“当然,”张沧顿了顿,说道:“按照萧文的年纪,或许他并非当年吕不韦的门客。只是他师从的夫子,又或者是他的父亲,是吕不韦的门客也说不定。”
第215章 张沧的猜测
杂家?
众博士官中,没有像张沧一样了解情况的。所以在听到他的分析后,顿时议论纷纷。
能做博士官的人,其他方面或许不行,但是知识量绝对是够的。
他们都知道,杂家,作为秦朝建立过程中诞生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他们都知道,杂家的出现,和儒家荀子的学术理论一样,是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事实上,这个世界因为发生过不少学术斗争,所以很多学者发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学术斗争,表面上或许会以某支学派的胜利告终。可其实,这个胜利的学派在赢得胜利后,也会吸收失败者的一些理念。
关于这点,其实萧文更有体会。
毕竟他就知道,儒家在汉武帝时期打赢了道家和法家后,就整出了儒皮法骨的玩意,而且在某些时候,也会喊出道家黄老们与民休息的口号。
“杂家著作以战国时期,秦国左庶长商鞅门客尸《尸子》,相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主。最近,我大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编著的杂家著作,名为《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
“关于这点,我也略有耳闻。那么,依先生所言,这个萧文,会不会是刘安的门客呢?”吕雉问道。
这个推论一出,吕雉瞬间就觉得整个人不好了。
毕竟作为屁股坐在中央的皇后,吕雉绝对不会喜欢有诸侯王实力过强。
如今,萧文一人所展现出的价值,就能够媲美二十万军队。
试问,吕雉又怎么能容许一个诸侯王拥有超过二十万的军队呢?
然而,张沧却摇了摇头。
他说道:“杂家的理论,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而与他们的理论一样复杂的,还有他们的人际关系。”
“淮南王刘安弄的杂家,臣也有所耳闻。事实上,淮南王曾经还写过信给臣,让臣帮忙找几本书。对于淮南王的门客中,有谁在捣鼓着杂家,臣还是知道的。”
“比起淮南王的门客,臣更倾向于另一种可能。”
“哦?什么可能?”吕雉听到张沧这么说,眉头一挑。
虽然萧文是刘安门客的可能性不得不防备,但如果他不是刘安的门客,这对吕雉来说,倒是很有利益的。
只见张沧说道:“皇后娘娘可知,当年吕不韦被秦皇嬴政给流放,其门客树倒猢狲散。后加上郑国之事,那些没有靠山的外国客卿,被秦皇下令被驱逐。可为何,他们后来却能留下来?”
“当然记得。”吕雉点点头。
因为她也专门研究过外国人才的处理关系,确定在大汉的户籍系统中,是否要设立与秦国一样的游士籍。
因此,她对秦皇嬴政当年先是想驱逐掉国内的外国士人,后来却将他们留下来的过去有过了解。
当年,一个位于秦国东北,如今已经覆灭的国家,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皇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而作为当年吕不韦的门客,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如今名扬天下《谏逐客书》。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原文: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戍,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原文: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李斯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
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这样波澜起伏,终于打动了秦王,同时也让原本担心游士这种流动人口会危害国家稳定的吕雉,打消了废除游士籍的想法,选择将之保留。
“张爱卿的意思…”吕雉是聪明人,经过张沧的提醒,她立刻想到了张沧说的那种可能。
她带着将信将疑的语气问道:“难道这个萧文,是当年被秦皇嬴政所驱逐的人?”
张沧点头,说道:“然也。毕竟这个世界上,不是任何人在被一个国家驱逐后,会因为君主取消驱逐令就回来。士人,也是要脸的。”
“当然,”张沧顿了顿,说道:“按照萧文的年纪,或许他并非当年吕不韦的门客。只是他师从的夫子,又或者是他的父亲,是吕不韦的门客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