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步步为营地推进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童远在皮氏县得知消息,知道随着李傕、郭汜身死,局势算是暂且稳定下来了。
不久后,又传来消息,杨定密谋造反,被董承拿下,已经斩首示众。只剩下他与张济,各率一支兵马,在天子的南北两翼。
他知道形势看似安稳,实际上挑战更加严峻,而且他必须适应这种有挑战的感觉。
这些日子反思之前统辖区域的问题,他发现基层建设井井有序,可是郡这一中层的作用实在尴尬。
按道理,郡应该掌握着中下层实权,能独挡一面。可是尴尬的地方在于,在小农经济较为普遍的早期,郡可以集合诸县,是有一定基层统筹力的。
现在,各地士族、豪强、大族掌控了基层,没有实行屯田的各县,其实是他们的协调机构。而郡就更为尴尬,就不能代表这些人,也无法集合力量,做一些事情。
而实行了屯田的地区又呈现另外一种面貌。
各郡与各县关系紧密,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集合一郡之力。但是郡里平时专注于经济规划、战争准备、法律巡查和较大工程建设,其他具体内容均交给各县运行。
各县以各乡为基础,各乡以各屯为基础,各屯以各队为基础。如同郡里专做它的事务一样,上一级做好适度的统筹,不直接干涉基层的事务。
这样清晰构成了以屯民为基础,比较清晰的经济、权利组成。不会出现地主经济那种郡与基层利益、话语割裂、对立,或者郡被他们彻底掌控的糟糕情况。
要不要加强普通各郡县的力量集中呢?如果是他一开始阅历尚浅的状态,肯定是直接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现在他懂得,简单的单刀直入是非常不成熟,且激化矛盾的方式,甚至会将他导向公孙瓒的结局。
与其鲁莽地强制推行,不如更用一些头脑。
他打算加强至将军府和新西凉军,对士族、豪强表现出利好。但实际上把抽出的力量,将屯田各郡县建设得更好,让非屯田的民众对屯田百般向往。
最后,形成一条社会流动渠道。当一名小农立下军功,且自愿投入屯田的话,他可以携家人加入屯田。
佃农、家丁逃到屯田的时候,他将获得自由,不过待遇只能是屯民的一半,以后需要更多荣耀才能晋升屯民。
他要做资源调整、人员调整和军队调整三件事情。
首先,无畏军、屯田军打仗得到的成果不属于非屯田的郡县。但相应的,他会对非屯田郡县大幅免税。
例如上次俘获的几十万牛羊,有三十万分给军屯、民屯。除了相当部分屯田拓展畜牧业以外,也能保证每二十户的一个队,有至少两头牛。
至于普通士族、豪强、大户、小农就需要正常购买才可以了,毕竟没有打仗,没有出粮秣,不分牛羊也很正常。
以后如棉麻、水车、风车、磨坊、炭石、修路、水利等均是类似。
第二,他手边能人全都分散出去了,现在将各县权利一定程度交给,士族、豪强以及屯田吏员。
例如孙资、柳孚、薛夏等,就可以升职成为郡里重要官员,而张既、卫觊、裴缉、苏则等可以进一步执行新西凉军的相关事务。
这样,从基层吏员到州郡大员,都有一定程度升官。只不过这些人才集中到他这里,又可以加强屯田和开创事业了。
第三,当物资、人才更加集中过来的同时,无畏军也要稍微改变分散在各地,不能集中力量的缺点。
目前,去卑、徐晃、郝昭、于毒、张方等一批干将分散于各处守卫,连胡琅儿、黄於、杨奉等也驻扎得比较分散,实在不利于全军出击。
他向朝廷表现出鹰派态势,锁死天子投往关东的道路,切实要到更多将军职位,奖赏部下。
他仔细盘算了一下,目前实行民屯的区域,一个县脱产官吏不超过二十人,加在一起总数四百余人,对此三十万屯民微不足道。
这次调整以后,他打算要继续控制脱产人员数量,让各县、乡的多数官吏不能忘本。
这样,县吏既负责各种事务,也能在各乡教学,直接击破了百姓与新西凉军的隔阂。皇权不下乡,在屯田中没有存在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各屯就是新西凉军的紧密组成。
与之相对,自给自足、逐步兼并的非屯田各县,脱产的官吏、士族、游侠等,总数快追上农夫的三成。
说的好听叫做丰富百态,难听点不就是盘剥那些农夫吗?那么多人盘剥,再让农夫去打仗,怎么打得赢?
所以,这些县也不用出粮,更不用出兵,乖乖地承担丰富社会,文化传承的作用就好了。至于人家农夫要离开,想要闯出一条向上的路,他可以给!
反之,屯户想要去这些郡县过上一种新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不过哪边日子过得好,百姓还是会用脚投票的。
这种流动性除了作为上升渠道以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地域、大族的割裂,有助于这片土地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时代的变局。
至于这些县人力不足,那就可以吸纳非童远统辖区域的流民了。只是这些流民也知道哪里日子好,有上升前途,所以优秀者优先加入屯田去了。
童远的蓝图很美妙,他也注意不要操之过急,要步步为营。所以先兑现上升渠道开始。
不久后,各处民田,那些擅于组织屯、队发展的农夫吏员们纷纷得到嘉奖,其中不少人升任县中。
尤其是那些妇女老弱较多的各屯,如果搞得胜过青壮的屯,那是必然升官在列的。而队里面的最基层农户,也有一大批人升为吏员,让他们边生产边组织。
由于大量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屯民如果能把生产搞好,还能组织好均衡发展,以后也能让子女读书学技能,自己也能升到乡里面。
普通各县的士族、豪强、寒门、大族由于获得了一定权利,纷纷弹冠相庆,在谈门论第的同时,不忘记道几句董白、童远的好。
童远在皮氏县得知消息,知道随着李傕、郭汜身死,局势算是暂且稳定下来了。
不久后,又传来消息,杨定密谋造反,被董承拿下,已经斩首示众。只剩下他与张济,各率一支兵马,在天子的南北两翼。
他知道形势看似安稳,实际上挑战更加严峻,而且他必须适应这种有挑战的感觉。
这些日子反思之前统辖区域的问题,他发现基层建设井井有序,可是郡这一中层的作用实在尴尬。
按道理,郡应该掌握着中下层实权,能独挡一面。可是尴尬的地方在于,在小农经济较为普遍的早期,郡可以集合诸县,是有一定基层统筹力的。
现在,各地士族、豪强、大族掌控了基层,没有实行屯田的各县,其实是他们的协调机构。而郡就更为尴尬,就不能代表这些人,也无法集合力量,做一些事情。
而实行了屯田的地区又呈现另外一种面貌。
各郡与各县关系紧密,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集合一郡之力。但是郡里平时专注于经济规划、战争准备、法律巡查和较大工程建设,其他具体内容均交给各县运行。
各县以各乡为基础,各乡以各屯为基础,各屯以各队为基础。如同郡里专做它的事务一样,上一级做好适度的统筹,不直接干涉基层的事务。
这样清晰构成了以屯民为基础,比较清晰的经济、权利组成。不会出现地主经济那种郡与基层利益、话语割裂、对立,或者郡被他们彻底掌控的糟糕情况。
要不要加强普通各郡县的力量集中呢?如果是他一开始阅历尚浅的状态,肯定是直接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现在他懂得,简单的单刀直入是非常不成熟,且激化矛盾的方式,甚至会将他导向公孙瓒的结局。
与其鲁莽地强制推行,不如更用一些头脑。
他打算加强至将军府和新西凉军,对士族、豪强表现出利好。但实际上把抽出的力量,将屯田各郡县建设得更好,让非屯田的民众对屯田百般向往。
最后,形成一条社会流动渠道。当一名小农立下军功,且自愿投入屯田的话,他可以携家人加入屯田。
佃农、家丁逃到屯田的时候,他将获得自由,不过待遇只能是屯民的一半,以后需要更多荣耀才能晋升屯民。
他要做资源调整、人员调整和军队调整三件事情。
首先,无畏军、屯田军打仗得到的成果不属于非屯田的郡县。但相应的,他会对非屯田郡县大幅免税。
例如上次俘获的几十万牛羊,有三十万分给军屯、民屯。除了相当部分屯田拓展畜牧业以外,也能保证每二十户的一个队,有至少两头牛。
至于普通士族、豪强、大户、小农就需要正常购买才可以了,毕竟没有打仗,没有出粮秣,不分牛羊也很正常。
以后如棉麻、水车、风车、磨坊、炭石、修路、水利等均是类似。
第二,他手边能人全都分散出去了,现在将各县权利一定程度交给,士族、豪强以及屯田吏员。
例如孙资、柳孚、薛夏等,就可以升职成为郡里重要官员,而张既、卫觊、裴缉、苏则等可以进一步执行新西凉军的相关事务。
这样,从基层吏员到州郡大员,都有一定程度升官。只不过这些人才集中到他这里,又可以加强屯田和开创事业了。
第三,当物资、人才更加集中过来的同时,无畏军也要稍微改变分散在各地,不能集中力量的缺点。
目前,去卑、徐晃、郝昭、于毒、张方等一批干将分散于各处守卫,连胡琅儿、黄於、杨奉等也驻扎得比较分散,实在不利于全军出击。
他向朝廷表现出鹰派态势,锁死天子投往关东的道路,切实要到更多将军职位,奖赏部下。
他仔细盘算了一下,目前实行民屯的区域,一个县脱产官吏不超过二十人,加在一起总数四百余人,对此三十万屯民微不足道。
这次调整以后,他打算要继续控制脱产人员数量,让各县、乡的多数官吏不能忘本。
这样,县吏既负责各种事务,也能在各乡教学,直接击破了百姓与新西凉军的隔阂。皇权不下乡,在屯田中没有存在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各屯就是新西凉军的紧密组成。
与之相对,自给自足、逐步兼并的非屯田各县,脱产的官吏、士族、游侠等,总数快追上农夫的三成。
说的好听叫做丰富百态,难听点不就是盘剥那些农夫吗?那么多人盘剥,再让农夫去打仗,怎么打得赢?
所以,这些县也不用出粮,更不用出兵,乖乖地承担丰富社会,文化传承的作用就好了。至于人家农夫要离开,想要闯出一条向上的路,他可以给!
反之,屯户想要去这些郡县过上一种新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不过哪边日子过得好,百姓还是会用脚投票的。
这种流动性除了作为上升渠道以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地域、大族的割裂,有助于这片土地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时代的变局。
至于这些县人力不足,那就可以吸纳非童远统辖区域的流民了。只是这些流民也知道哪里日子好,有上升前途,所以优秀者优先加入屯田去了。
童远的蓝图很美妙,他也注意不要操之过急,要步步为营。所以先兑现上升渠道开始。
不久后,各处民田,那些擅于组织屯、队发展的农夫吏员们纷纷得到嘉奖,其中不少人升任县中。
尤其是那些妇女老弱较多的各屯,如果搞得胜过青壮的屯,那是必然升官在列的。而队里面的最基层农户,也有一大批人升为吏员,让他们边生产边组织。
由于大量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屯民如果能把生产搞好,还能组织好均衡发展,以后也能让子女读书学技能,自己也能升到乡里面。
普通各县的士族、豪强、寒门、大族由于获得了一定权利,纷纷弹冠相庆,在谈门论第的同时,不忘记道几句董白、童远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