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顺王归掀起大风浪,大朝会群臣来朝斗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安泰一年,腊月二十八,快要过年了,廷议上基本都说些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吉祥话,甚少有人不识像的提出些尖锐的话题惹起争论。只是今日是例外,群臣在下面打起了眉眼官司,互相使眼色询问试探,就是没有人开口说话。能加入早朝廷议的都是老狐狸或者小狐狸,顺王奇迹般的回来了,还全须全尾的活着,据传使团和顺王到达海澄县时,孙县令在码头跪拜迎接,鞭炮锣鼓震天响,县城万人空巷,夹道欢呼使团和顺王归来。
还传顺王进城之日,没有乘轿骑马,一路步行前进到驿站,所行之处,百姓官员在道路两边跪拜哭泣,顺王还时不时上前安慰之,还将百姓献的财帛等物送给老弱妇孺之辈。顺王此时就停留在海澄县静候,江南官员和读书人闻之,纷纷驱车赴海澄拜见顺王,致使海澄县客栈爆满,夜间连饭桌、柴房都睡着人,还有许多无知百姓将顺王行走的道路上的尘土扫起来,当宝贝似的装在瓷瓶里,说这些泥土沾染上了“龙气”,放在家里可以镇宅,邪祟不侵……
如果顺王和使团在海上、甚至在预先安排好的广州驿站里,安泰帝都有机会这些人群灭,掩盖真相,栽赃给海寇、土匪、或者海难,可是现在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掌控——他总不能把整个海澄、或者小半个南直隶的官民全部灭口吧?
龙座前面的香炉吐着阵阵暖香,炭盆也烧得火热,却难以驱散安泰帝心中的冰冷,登基一年多了,他仁政爱民、几乎是日以继夜的履行皇帝的职责,自认为比不务正业的哥哥强多了,群臣们也都说他仁德,本以为已经是铁桶江山了,可是哥哥一回来,他就发现大臣和百姓们都变了脸。
恭顺和歌功颂德之声不见了,连朝政都不议论了,各怀鬼胎的互相试探,挤眉弄眼,谁都不想当出头椽子议论如何处理顺王之事,就等着安泰帝自己先开口。安泰帝面无表情的坐在龙椅上,内心却比一年前刚坐在这个位置,大明面临着海岸城市被红毛番和倭寇围攻、西北鞑靼人大军压境,双面受敌,社稷不稳时还要惶恐不安。
到了今日,他才发现自己很可能成为“为人做嫁衣”的悲剧绣娘,哥哥余威尚存啊!安泰帝相信,此时他如果提出要还政给哥哥,这些大臣们还有百姓们绝大多数都是支持的,因为哥哥占着嫡长的优势,又在位多年,甭管他曾经有多么荒唐,单凭这两点,就足够他再次登基了。
不,我绝对不能有半点让步!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了,一个当过皇帝的弟弟能有什么下场?安泰帝咬牙强迫自己不要去想退位的事情,这个位置坐着就决不能走了,只有死亡才能把我带走!
廷议过去了半个时辰,安泰帝还在和大臣们干耗着,就是绝口不提顺王归来之事,司礼监掌印太监赶紧扯着嗓子叫了一句,“有事奏本、无事退朝!”
群臣一阵耸动,最后的机会了,再不说难道等到明年正月初一大朝会说去?那就更不合时宜了,但就是憋着不肯首先开口,大臣们就像突然集体得了风寒似的,纷纷咳嗽起来了,都不上本、不说话、也都不肯离开,在朝堂上死扛着。
安泰帝下了决心和大臣们死磕到底,反正朕就不是松口,你们能如何?难道要逼朕退位吗?听着阶下阵阵如乌鸦般的咳嗽声,安泰帝心烦意乱,忍耐到了极限,说道:“诸卿既然无事,今日到此为止,退朝吧。”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的御史出列说道:“臣请皇上御驾南下,接顺王回京!”
哄!这下捅了马蜂窝了,既然有人起了头,群臣们开始叽叽喳喳议论起来了,如早市般热闹,安泰帝心里则像被马蜂蛰了一下,这群白眼狼!你们难道忘了是谁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救大明于水火吗?现在日子太平了,就开始思恋故主,想把朕一脚踹开?
委屈和心痛、还有被背叛的愤怒涌向心头,安泰帝龙袍下的身体僵直,如同被泼了一桶冰水,他目光似火盯着那个年轻的御史,恨不得当即命人把御史拖下去乱棍打死!
就在安泰帝快下不了台时,鸿胪寺卿林大人出列解围,对御史咆哮道:“皇上乃九五至尊,真龙天子。顺王身份虽然尊贵,是亲王,但他毕竟是臣。皇上是君,君王如何屈尊远去海澄迎接一个亲王?尊卑不分,你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吗?这都分不清楚!”
林大人是外戚,林淑妃的堂叔。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自从安泰帝册封了新后,赤【裸裸的表达了想要一个嫡子的愿望。林淑妃和皇后之位失之交臂,很是失望、林大人也深感危机,他明白一个庶长子在皇家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也无能为力,皇上毕竟才当到而立之年,非常年轻,无论朝廷还是宗室都希望能有一个名门淑女当皇后,母仪天下。不过听林淑妃说新后圣眷正浓,但是至今无孕,皇上似乎越来越没有耐心了,大皇子还有机会……
听说顺王回归的消息后,林大人意识到表达忠心的大好机会来了,就等着有人对安泰帝“发难”,他出言“救驾”呢。
不过骂人、挑毛病、厚脸皮本就是作为御史的基本修养,林大人当头一棒并没有将这个年轻的御史吓倒,反而越战越勇说道:“世上确实有尊卑、但也有天理伦常、兄友弟恭。皇上是君,但顺王是兄长,也是太后所出的嫡子,顺王在南方垂钓久矣,受尽惊吓和磨难,皇上应当为天下人表率,去迎接亲哥哥回家,骨肉团聚,有何不妥?”
这个年轻的御史明显是私底下做足了功课,摸清了林大人的底细,末了,居然还出言讽刺,质疑对方的人品,说道:“哦,微臣记起来了,林大人本来就不倡导兄友弟恭对不对?您是继室所出,头上有一个原配所出的哥哥,也就是现在淑妃娘娘的父亲,您的哥哥当年被人构陷、蒙冤入狱,您袖手旁观,从未为亲哥哥四处奔走鸣冤,之后还夺了哥哥的家产,占为己有——”
林大人这时候开始鸣冤了,大声说道:“胡说八道!无凭无据,尽是污蔑之词!请皇上为微臣主持公道啊!”
御史本来只针对林大人,但是安泰帝本来心中有鬼,疑神疑鬼的,觉得御史是在指桑骂槐,明地里说的是林大人对亲哥哥一家见死不救,暗地里是指自己抢了顺王的帝位,要赶自己下台呢。所以林大人叫屈之后,安泰帝暴怒,当场命锦衣卫将御史下了诏狱。
下诏狱好啊!武死战、文死谏嘛,诏狱岂是普通人能蹲的?这是积累政治资本的大好时机,身为第一个被安泰帝下诏狱的御史,他骄傲、他光荣啊!
御史被扒了官袍拖走,还不忘表演几句,“皇上,微臣劝皇上亲贤臣,远离林大人这种小人才是正道啊!林大人吞没亲兄家产一事,是路人皆知,不信您叫东厂去查他的底细!太【祖爷留下的江山社稷,就要被林大人这种斯文败类蛀虫霸占了,实乃大明不幸啊——呜呜。”
听着远去的呜咽之声,应该是被锦衣卫堵了嘴。林大人止了眼泪,拱手说道:“皇上圣明,为微臣主持公道,微臣——”
这时言官之首、都察院左都御史走出来护犊子了,对林大人做狮子吼:“你这个阴险小人!外头飘起了大雪,连老天都在为御史鸣不平啊!冬雷震震,为什么不把你这奸臣劈死!”御史和外戚是天生的冤家对头,互相看不惯很久了。
又对安泰帝说道:“忠言逆耳,请皇上三思,顺王是皇上兄长、是太后亲子。听闻太后思恋成疾,入冬后病症不断。为人子女,岂能看着母亲日夜忧思、憔悴消瘦呢,应当为母解忧,早日迎回顺王,以全人伦才是啊。”
左都御史的影响力非同寻常,在他的带动下,六科言官、以及其他一些立场动摇的大臣们纷纷跟着劝谏安泰帝,看来太后思恋成疾的份上,将顺王从海澄接回来。
纵是皇上,也承受不住“不孝”这顶大帽子,安泰帝再次被架上墙头上了。这时安泰帝的老师、内阁
大臣兼礼部尚书刘阁老出列说道:“顺王是先帝血脉,一定要迎回来的,但马上就是年关,祭祀各种典礼不断,且路途遥远,皇上若南下,谁去祭祀、谁来处理国家大事?不妥当啊,还是由我们礼部和宗人府一起来安排迎接顺王的事宜。”
内阁大臣、兼工部尚书王阁老却说道:“太子十岁了,已经出阁读书、学习朝政。皇上南下迎接顺王,自然是太子监国,内阁辅佐。”此话一出,又有一批应声虫附议。太子是储君,年纪也不小了,监国是理所当然的。
除了顺王,安泰帝最头疼的就是太子了,此刻王阁老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顿时头都快炸裂了。刘阁老赶紧反驳说道:“王阁老此言差矣,太子虽已经出阁读书,有良师教导,但是并没有在朝听政,欠缺经验。国家大事,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非同儿戏。”
内阁是论资排辈的,王阁老入阁十几年了,从先帝爷开始就是内阁次辅,而刘阁老是安泰帝登基之后通过下中旨弄进内阁的,资历最浅,所以王阁老毫不留情面的反驳道:“刘阁老年纪比我小,但是记性比我差。太子以前是经常跟着来听朝的。庆丰朝的时候,太子尚是三岁懵懂顽童时,就时常被报到大朝会听政了,那时老朽留着长胡须,太子好奇,嚷嚷着要内侍抱着抓挠老朽的胡须,老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胡须全部剃掉了,至今还保持着不蓄须的习惯。当年刘阁老尚未入阁,不过已经官居三品,有资格站大朝会,你是忘记了吧?有一次太子憋不住尿,还在东南角的花盆里尿了一泡,一盆梅花被童子尿浇透烂了根,皇上玩笑说童子尿破了霉(通梅)运,大吉大利,这事诸位都是亲眼见过的,刘阁老忘记了,有人能出来解释一下,帮助刘阁老恢复记忆么?”
以前庆丰帝自己就是个老顽童,又只有太子一个儿子,经常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出宫开铺子,上朝听廷议,他本意不是培养儿子如何做一个君主、或者体验民间疾苦什么的,而是单纯的觉得有儿子在身边会更好玩一些,所以太子还没立为储君时,就已经有了长时间听朝的经历。王阁老说的都是事实,马上就有一些从庆丰朝的老臣们站出来“帮助刘阁老”恢复记忆。
这下连刘阁老都骑虎难下了,王阁老乘热打铁说道:“刘阁老说的对,太子已经十岁了,一国储君不能总是在东宫读书,纸上谈兵。为大明江山社稷作想,臣等请求皇上容许太子一起上朝听政。”
“臣附议!”
“臣附议!”
……朝堂之上,罕见的发出了一致的声音,一连串的“臣附议”如同无形的重拳一样,一拳拳打在安泰帝身上,伤的他体无完肤,非逼得同意太子听政,其理由也很充分,人家以前还不是储君时就来上朝了,怎么如今封了太子,反而在朝上不见太子的身影呢,这不科学啊!
除了林大人、刘阁老等安泰帝的死忠,大臣们或许在支持现有君主或者支持顺王复位有所分歧,可是对于太子的意见几乎都是一致的,个个都是□□,所以王阁老振臂一呼,满朝文武皆拥护这个意见,安泰帝被逼着同意了,说从正月初一大朝会开始,太子会来朝听政。王阁老心中大喜,太子听政,在风雨中摇摆的储君位置就暂时巩固了些。
或许是觉得安泰帝有所退让,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有大臣鸡血上头,居然不知轻重、得寸进尺的大呼道:“如今顺王已归,皇上应当宣布退位,迎顺王登基!”
安泰一年,腊月二十八,快要过年了,廷议上基本都说些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吉祥话,甚少有人不识像的提出些尖锐的话题惹起争论。只是今日是例外,群臣在下面打起了眉眼官司,互相使眼色询问试探,就是没有人开口说话。能加入早朝廷议的都是老狐狸或者小狐狸,顺王奇迹般的回来了,还全须全尾的活着,据传使团和顺王到达海澄县时,孙县令在码头跪拜迎接,鞭炮锣鼓震天响,县城万人空巷,夹道欢呼使团和顺王归来。
还传顺王进城之日,没有乘轿骑马,一路步行前进到驿站,所行之处,百姓官员在道路两边跪拜哭泣,顺王还时不时上前安慰之,还将百姓献的财帛等物送给老弱妇孺之辈。顺王此时就停留在海澄县静候,江南官员和读书人闻之,纷纷驱车赴海澄拜见顺王,致使海澄县客栈爆满,夜间连饭桌、柴房都睡着人,还有许多无知百姓将顺王行走的道路上的尘土扫起来,当宝贝似的装在瓷瓶里,说这些泥土沾染上了“龙气”,放在家里可以镇宅,邪祟不侵……
如果顺王和使团在海上、甚至在预先安排好的广州驿站里,安泰帝都有机会这些人群灭,掩盖真相,栽赃给海寇、土匪、或者海难,可是现在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掌控——他总不能把整个海澄、或者小半个南直隶的官民全部灭口吧?
龙座前面的香炉吐着阵阵暖香,炭盆也烧得火热,却难以驱散安泰帝心中的冰冷,登基一年多了,他仁政爱民、几乎是日以继夜的履行皇帝的职责,自认为比不务正业的哥哥强多了,群臣们也都说他仁德,本以为已经是铁桶江山了,可是哥哥一回来,他就发现大臣和百姓们都变了脸。
恭顺和歌功颂德之声不见了,连朝政都不议论了,各怀鬼胎的互相试探,挤眉弄眼,谁都不想当出头椽子议论如何处理顺王之事,就等着安泰帝自己先开口。安泰帝面无表情的坐在龙椅上,内心却比一年前刚坐在这个位置,大明面临着海岸城市被红毛番和倭寇围攻、西北鞑靼人大军压境,双面受敌,社稷不稳时还要惶恐不安。
到了今日,他才发现自己很可能成为“为人做嫁衣”的悲剧绣娘,哥哥余威尚存啊!安泰帝相信,此时他如果提出要还政给哥哥,这些大臣们还有百姓们绝大多数都是支持的,因为哥哥占着嫡长的优势,又在位多年,甭管他曾经有多么荒唐,单凭这两点,就足够他再次登基了。
不,我绝对不能有半点让步!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了,一个当过皇帝的弟弟能有什么下场?安泰帝咬牙强迫自己不要去想退位的事情,这个位置坐着就决不能走了,只有死亡才能把我带走!
廷议过去了半个时辰,安泰帝还在和大臣们干耗着,就是绝口不提顺王归来之事,司礼监掌印太监赶紧扯着嗓子叫了一句,“有事奏本、无事退朝!”
群臣一阵耸动,最后的机会了,再不说难道等到明年正月初一大朝会说去?那就更不合时宜了,但就是憋着不肯首先开口,大臣们就像突然集体得了风寒似的,纷纷咳嗽起来了,都不上本、不说话、也都不肯离开,在朝堂上死扛着。
安泰帝下了决心和大臣们死磕到底,反正朕就不是松口,你们能如何?难道要逼朕退位吗?听着阶下阵阵如乌鸦般的咳嗽声,安泰帝心烦意乱,忍耐到了极限,说道:“诸卿既然无事,今日到此为止,退朝吧。”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的御史出列说道:“臣请皇上御驾南下,接顺王回京!”
哄!这下捅了马蜂窝了,既然有人起了头,群臣们开始叽叽喳喳议论起来了,如早市般热闹,安泰帝心里则像被马蜂蛰了一下,这群白眼狼!你们难道忘了是谁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救大明于水火吗?现在日子太平了,就开始思恋故主,想把朕一脚踹开?
委屈和心痛、还有被背叛的愤怒涌向心头,安泰帝龙袍下的身体僵直,如同被泼了一桶冰水,他目光似火盯着那个年轻的御史,恨不得当即命人把御史拖下去乱棍打死!
就在安泰帝快下不了台时,鸿胪寺卿林大人出列解围,对御史咆哮道:“皇上乃九五至尊,真龙天子。顺王身份虽然尊贵,是亲王,但他毕竟是臣。皇上是君,君王如何屈尊远去海澄迎接一个亲王?尊卑不分,你读书读到狗肚子里吗?这都分不清楚!”
林大人是外戚,林淑妃的堂叔。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自从安泰帝册封了新后,赤【裸裸的表达了想要一个嫡子的愿望。林淑妃和皇后之位失之交臂,很是失望、林大人也深感危机,他明白一个庶长子在皇家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也无能为力,皇上毕竟才当到而立之年,非常年轻,无论朝廷还是宗室都希望能有一个名门淑女当皇后,母仪天下。不过听林淑妃说新后圣眷正浓,但是至今无孕,皇上似乎越来越没有耐心了,大皇子还有机会……
听说顺王回归的消息后,林大人意识到表达忠心的大好机会来了,就等着有人对安泰帝“发难”,他出言“救驾”呢。
不过骂人、挑毛病、厚脸皮本就是作为御史的基本修养,林大人当头一棒并没有将这个年轻的御史吓倒,反而越战越勇说道:“世上确实有尊卑、但也有天理伦常、兄友弟恭。皇上是君,但顺王是兄长,也是太后所出的嫡子,顺王在南方垂钓久矣,受尽惊吓和磨难,皇上应当为天下人表率,去迎接亲哥哥回家,骨肉团聚,有何不妥?”
这个年轻的御史明显是私底下做足了功课,摸清了林大人的底细,末了,居然还出言讽刺,质疑对方的人品,说道:“哦,微臣记起来了,林大人本来就不倡导兄友弟恭对不对?您是继室所出,头上有一个原配所出的哥哥,也就是现在淑妃娘娘的父亲,您的哥哥当年被人构陷、蒙冤入狱,您袖手旁观,从未为亲哥哥四处奔走鸣冤,之后还夺了哥哥的家产,占为己有——”
林大人这时候开始鸣冤了,大声说道:“胡说八道!无凭无据,尽是污蔑之词!请皇上为微臣主持公道啊!”
御史本来只针对林大人,但是安泰帝本来心中有鬼,疑神疑鬼的,觉得御史是在指桑骂槐,明地里说的是林大人对亲哥哥一家见死不救,暗地里是指自己抢了顺王的帝位,要赶自己下台呢。所以林大人叫屈之后,安泰帝暴怒,当场命锦衣卫将御史下了诏狱。
下诏狱好啊!武死战、文死谏嘛,诏狱岂是普通人能蹲的?这是积累政治资本的大好时机,身为第一个被安泰帝下诏狱的御史,他骄傲、他光荣啊!
御史被扒了官袍拖走,还不忘表演几句,“皇上,微臣劝皇上亲贤臣,远离林大人这种小人才是正道啊!林大人吞没亲兄家产一事,是路人皆知,不信您叫东厂去查他的底细!太【祖爷留下的江山社稷,就要被林大人这种斯文败类蛀虫霸占了,实乃大明不幸啊——呜呜。”
听着远去的呜咽之声,应该是被锦衣卫堵了嘴。林大人止了眼泪,拱手说道:“皇上圣明,为微臣主持公道,微臣——”
这时言官之首、都察院左都御史走出来护犊子了,对林大人做狮子吼:“你这个阴险小人!外头飘起了大雪,连老天都在为御史鸣不平啊!冬雷震震,为什么不把你这奸臣劈死!”御史和外戚是天生的冤家对头,互相看不惯很久了。
又对安泰帝说道:“忠言逆耳,请皇上三思,顺王是皇上兄长、是太后亲子。听闻太后思恋成疾,入冬后病症不断。为人子女,岂能看着母亲日夜忧思、憔悴消瘦呢,应当为母解忧,早日迎回顺王,以全人伦才是啊。”
左都御史的影响力非同寻常,在他的带动下,六科言官、以及其他一些立场动摇的大臣们纷纷跟着劝谏安泰帝,看来太后思恋成疾的份上,将顺王从海澄接回来。
纵是皇上,也承受不住“不孝”这顶大帽子,安泰帝再次被架上墙头上了。这时安泰帝的老师、内阁
大臣兼礼部尚书刘阁老出列说道:“顺王是先帝血脉,一定要迎回来的,但马上就是年关,祭祀各种典礼不断,且路途遥远,皇上若南下,谁去祭祀、谁来处理国家大事?不妥当啊,还是由我们礼部和宗人府一起来安排迎接顺王的事宜。”
内阁大臣、兼工部尚书王阁老却说道:“太子十岁了,已经出阁读书、学习朝政。皇上南下迎接顺王,自然是太子监国,内阁辅佐。”此话一出,又有一批应声虫附议。太子是储君,年纪也不小了,监国是理所当然的。
除了顺王,安泰帝最头疼的就是太子了,此刻王阁老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顿时头都快炸裂了。刘阁老赶紧反驳说道:“王阁老此言差矣,太子虽已经出阁读书,有良师教导,但是并没有在朝听政,欠缺经验。国家大事,任何一个决策的失误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非同儿戏。”
内阁是论资排辈的,王阁老入阁十几年了,从先帝爷开始就是内阁次辅,而刘阁老是安泰帝登基之后通过下中旨弄进内阁的,资历最浅,所以王阁老毫不留情面的反驳道:“刘阁老年纪比我小,但是记性比我差。太子以前是经常跟着来听朝的。庆丰朝的时候,太子尚是三岁懵懂顽童时,就时常被报到大朝会听政了,那时老朽留着长胡须,太子好奇,嚷嚷着要内侍抱着抓挠老朽的胡须,老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胡须全部剃掉了,至今还保持着不蓄须的习惯。当年刘阁老尚未入阁,不过已经官居三品,有资格站大朝会,你是忘记了吧?有一次太子憋不住尿,还在东南角的花盆里尿了一泡,一盆梅花被童子尿浇透烂了根,皇上玩笑说童子尿破了霉(通梅)运,大吉大利,这事诸位都是亲眼见过的,刘阁老忘记了,有人能出来解释一下,帮助刘阁老恢复记忆么?”
以前庆丰帝自己就是个老顽童,又只有太子一个儿子,经常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出宫开铺子,上朝听廷议,他本意不是培养儿子如何做一个君主、或者体验民间疾苦什么的,而是单纯的觉得有儿子在身边会更好玩一些,所以太子还没立为储君时,就已经有了长时间听朝的经历。王阁老说的都是事实,马上就有一些从庆丰朝的老臣们站出来“帮助刘阁老”恢复记忆。
这下连刘阁老都骑虎难下了,王阁老乘热打铁说道:“刘阁老说的对,太子已经十岁了,一国储君不能总是在东宫读书,纸上谈兵。为大明江山社稷作想,臣等请求皇上容许太子一起上朝听政。”
“臣附议!”
“臣附议!”
……朝堂之上,罕见的发出了一致的声音,一连串的“臣附议”如同无形的重拳一样,一拳拳打在安泰帝身上,伤的他体无完肤,非逼得同意太子听政,其理由也很充分,人家以前还不是储君时就来上朝了,怎么如今封了太子,反而在朝上不见太子的身影呢,这不科学啊!
除了林大人、刘阁老等安泰帝的死忠,大臣们或许在支持现有君主或者支持顺王复位有所分歧,可是对于太子的意见几乎都是一致的,个个都是□□,所以王阁老振臂一呼,满朝文武皆拥护这个意见,安泰帝被逼着同意了,说从正月初一大朝会开始,太子会来朝听政。王阁老心中大喜,太子听政,在风雨中摇摆的储君位置就暂时巩固了些。
或许是觉得安泰帝有所退让,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有大臣鸡血上头,居然不知轻重、得寸进尺的大呼道:“如今顺王已归,皇上应当宣布退位,迎顺王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