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庆晕倒后,即被大张旗鼓抬出中军大帐。
杨瓒收起金尺,行到帐前,清了清嗓子,大声斥责贼虏侵我国朝之心不死。
城下大败,不念陛下宽容,许其内附,不思感沐天恩,反以怨报德,恩将仇报,假以牧民之口,告边军杀良冒功。更蒙骗监察御史,意图扰乱-军-心-民-心,坏边镇隘口。
事情败露,犹不知悔改,反-蛤-蟆-夜哭,锻炼罗织,一口咬定是刘柱史授命。
幸亏张总戎火眼金睛,洞察秋毫,明辨真伪,面指其心恶毒。
“其居心险恶,盅虿之谗,十恶不赦!虽斩不偿其罪。”
“刘柱史为人刚正,忧国忧民。一时不察,被其蒙蔽,实痛心疾首,恨之切骨。直言枉负圣恩,痛悔交加。”
故而,气恨难平以致晕倒,便十分容易理解。
“贼虏之恶,万死难赎!”
杨御史正气浩然,言之凿凿。
滔滔不绝之下,直将贼虏打上万恶标签,该劈十八道天雷,被闪电打成飞灰。
群情激愤,同仇敌忾,通斥贼子可恶,当杀!
日前营中嘈杂,城外起火,一片兵荒马乱,以及刘柱史脸上明晃晃的三道淤痕,都被选择性忽略。
杨佥宪言是贼子居心险恶,蒙蔽监察御史,意图扰乱-军-心-民-心,众人一律点头。
杨御史说刘庆被气昏,那就绝不是被抽昏。谁敢提出异议,直接拳头招呼。
镇虏营上下,无论指挥同知,千户百户,还是总旗步卒,都是一同历经厮杀,举刀对抗鞑靼,战场里结成的交情。
有一个算一个,为同袍,为自身,都不会揭穿杨瓒之言。
况且,刘庆两度进营,都是双眼望天,鼻孔对人。其来意不善。众人心知肚明。早对他看不顺眼,憋一口闷气。
现如今,甭管是气昏还是被-抽-昏,总之是大快人心。
这个情况下,高兴且来不及,没人会深究,也不可能深究。
“刘柱史一心为国,嫉恶如仇,当为我辈楷模!”
军汉不善言辞,说不出个五四三,营中还有主簿文吏,不乏体会上官之意,能言善道者。
不过半日,“刘柱史误信-奸-贼,险酿成大错”之事,便在镇虏营传播开来。
将官卫卒乃至役夫边民,都晓得这位“刚肠嫉恶”,被贼虏生生气昏过去的监察御史。
真假与否……有关系吗?
众人只需晓得,杨佥宪一心为大家考虑,功劳赏银一概不缺,祸患都被扼杀在萌芽,已然足够。
虚言如何?
指鹿为马又如何?
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用命换来的实惠,被轻飘飘几句话断送,甚至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才该拼死一争,抽刀子杀人!
杀良冒功?
哪来的良?
别部附庸,京卫和营卫不了解,边军却是几番照面,打久了交道。
夏秋放牧,冬春为匪。
抢-劫-粮食牲畜,杀起人来,眼都不眨一下。
戍卫边塞,见多扬鞭放牧,挥刀杀人的“牧民”。
现下,别部战败,营地被烧,阿尔秃厮随时可能再至,附庸部落失去庇护,乞求内附,不过是权益之举。
等到仇家退走,从大明得到足够的好处,部落恢复元气,九成以上会刀口转向,冲破边军,抢劫边民,举部叛回草原。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例两例。
凡在边塞戍卫五年以上,都能举出先降后叛的白眼狼。提醒新兵,豺狼性恶,改不了吃肉,一时心软必遭反咬。
战场之上不能犹豫,战场之下更不能迟疑。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军汉都能懂得的道理,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却不明白。
不是万不得已,杨瓒也不想撸起袖子,冒险施行此计。稍有不慎,即是举朝为敌。
只能说逼到份上,不想被活活气死,只能抄起家伙开揍。
对手是谁,已不重要。
与顾卿商定之时,杨瓒便知道,第一子落下,再无回头路。
棋局既定,哪怕对上六部九卿,甚至内阁,他都要一步接着一步,继续走下去。
刘庆被抬走,安置在右营一座军帐。
张铭提起长刀,领护卫策马出城,巡逻墙子岭一带,搜寻漏网之鱼。
城外营地被烧,壮丁被万户亦卜剌杀死,妇孺被徐姓商人带往草原,本以为扫清收尾,结果仍被刘柱史找上门来。
这次是个冒牌货,难保下次不是别部牧民。
怀抱侥幸心理,实非聪明之举。
思量一番,张总戎亲自领兵,誓要将镇虏营四周清扫干净。
出城不久,遇到应城伯孙钺。
知晓对方接到敕令,将接替战死的温总戎镇守蓟州。张铭打马上前,一拳捶在孙钺肩上。
“你这杀才,到底遂心!”
孙钺大笑,反捶回去。
“京城的日子,我实在过不惯。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见着就心烦。不如仿效先祖,戍卫北疆,为国杀敌!多杀几个鞑靼,将伯颜逐走漠北,才不负皇恩,不愧对先祖留下的这杆-长--枪!”
“自土木堡之后,贼虏益发猖獗。”
“是啊。”
“那些草场,本都是我朝的州县卫所。”
两人拉住缰绳,向东眺望,磨刀峪之外,本为国朝疆土,却连年被鞑靼蚕食,直逼城下。
洪武、永乐乃至宣宗年间设立的衙门卫所,营台地堡,现都孤立荒原。风吹日晒,为鞑靼马蹄践踏,均成残垣断壁。唯在朔风飞雪中,追忆洪武之威,永乐之盛。
不至朔北,不晓雪冷。
不睹边塞,未感耻寒。
身为功臣武将后代,眼睁睁看着边塞被侵,先祖打下的疆域失于己手,如何不痛心?
偏朝中多是“怀仁”之辈,即便打了胜仗,也要讲究仁义道德,实行优抚,许心怀鬼胎之辈内附。
牧民可怜?
死在“牧民”刀下的边军边民,谁来可怜?
长居京城,看不到北疆,行优抚之策,恰如东郭兼爱豺狼,可笑得令人痛心。
张铭孙钺并马而立,都未出声。
眺望覆盖白雪的草原,胸中似有烈火燃烧,神情却愈发的苍凉。
他们都知道,杨瓒所行实为险策。
但是,为血洒蓟州的千百英魂,为无辜枉死的边民,为堆叠在城下的尸身,终选择站在杨瓒身后。
行之无悔,义无反顾。
朔风起,飞雪渐急。
孙钺打马回营。五日后,他将前往密云,掌武将印,镇守蓟州。
张铭掉头向北,继续巡视荒原。
寒风呼啸,似刀划过脸颊,不觉半点疼痛。
镇虏营中,几名军汉提着木桶,扛着铁铲铁锹,走到中军大帐前,铲起冻结的血水,收起断头尸身。
忽然,一个老边军停下动作,皱起眉头。
“不对。”
余下人抬头,面露不解。
哪里不对?
“这是个汉人。”老边军道。
“什么?”
“看虎口。”
尸身尚未僵硬,老边军翻过牧民掌心,指着虎口和指腹,道:“一看就知道,这是握锄头的手。鞑靼手上的茧子,可不是长成这样。”
话落,又扯开皮袍,查看过肩头痕迹,几名军汉都沉默了。
片刻,有人恨恨的唾了一口。
“十成是个汉贼,便宜他了!”
鞑靼固然可恨,叛-国之人更加可恨。
圣祖高皇帝打下江山,和鞑靼的祖先是死仇。几代的仇怨,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固有的矛盾,非轻易可解。
身为明人,不思保家卫民,反背弃家国,投靠仇敌,祖宗都要蒙羞。
“这样的还收什么尸,合该丢去草原,送进狼腹!”
“别嚷嚷。”老边军忙道,“咱们能看出不对,几位大人能不晓得?既然大人说他是鞑子,那他就是鞑子。都嘴巴严实些,别乱说。惹出麻烦,老子绝不轻饶!”
军汉们点点头,继续铲雪,不再多言。
少顷,积雪铲净,军汉们提出木桶,走出城门,架起一堆干柴。
火光点亮,浓烟升起。
很快,尸体便被火焰吞噬。
寒冬腊月,雪积三尺,最厚的地方能没过膝盖。
土地冻结,铲子下去,似敲在岩石上。别说挖坑,连块土都铲不起来。
尸身只能火葬,骨灰装进陶罐,待春暖再行安葬。
对叛-国之人,军汉极是痛恨。不是上官下令,压根不会为他捡骨。
化成灰,洒在城下,被人踏马踩,才是该有的下场!
入夜,刘庆醒来,脸颊上过药,没有肿起,仍是火辣辣的疼。
撑起身,仔细四周打量,发现身在陌生军帐。
下了矮榻,几步走到帐前,掀起帐帘,门前守卫听到动静,当即架起长矛,将他挡了回去。
“尔等安敢!”
踉跄两步,刘庆怒目而视,高声道:“我乃朝廷命官,尔等无视王法,将我囚禁在此,究竟何意?!”
无论刘庆怎么叫,怎么喊,守卫半声不吭,依旧架着长矛,不许他走出一步。
最后,刘柱史喊得嗓子沙哑,喉咙冒烟,不得不退回帐中。
拿起茶壶,竟空空荡荡,一滴水没有。
气得丢到桌上,坐回榻边,恼怒之余,心中开始打鼓。
身陷此地,随行文吏护卫都不见踪影,根本无法传出消息。
刘柱史摸着脸上的伤痕,生出不祥预感。
难不成,对方打算一不做二不休,真要杀了他?
不!
不会!
刘庆连忙摇头,脸色却变得煞白。
思来想去,不由得开始后悔,送出弹劾奏疏,该尽速返回京城,要么就去大同。偏偏为了名声,主动跳进火-坑!
以为失算,刘庆愈发懊恼。
思及杨瓒所言,又添一层恐惧。
如果,只是如果,真如杨瓒所言,蓟州延庆州均牵涉在内,回京的同僚怕是凶多吉少……
接下来三日,刘庆困在帐中,如笼中之兽,愈发感到焦躁。前路不明,生死操于他人之手,命运似风雨飘摇,当真是蹀躞不下,忐忑不安。
守军轮换几班,帐外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刘庆仰倒在榻上,浑身无力,犹如火烤。
从怒叱到沉默,从强作镇定到面露惶恐,不过两三个日夜。
偶尔帐帘掀起,役夫提着木柴,更换火盆。从头至尾低着头,不看他,也不发一言。
桌上的茶壶依旧是“摆设”。
三日来,役夫更换六七次火盆,却没给他送过一顿饭。
风卷帐帘,时而有肉汤的味道飘入鼻端。
刘庆更是□□,腹鸣如雷。
口渴还能融雪。腹饥,总不能啃木头咬皮带吧?
倒在榻上,刘柱史饿得头晕眼花,动动手指都觉费力。
惶恐之下,甚至开始怀疑,杨瓒不动刀子,也不露面,是想活活饿死他。
他是脑袋被门夹了,才惹上这个煞星!
到第四天,刘庆终于撑不住了。
决心抛下坚持,不要自尊,有人再来,必须主动开口。哪怕是碗清粥,也好过继续煎熬。
未料想,帐帘掀开,进来的却不是役夫,而是杨瓒。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对比杨瓒红润的面色,刘庆连站都站不稳,又怒又急,脸上淤痕更疼。
“刘柱史。”
杨瓒面带笑容,走到桌旁,立刻有长随上前,移过一只木凳,还将凳面擦了擦。
“大人坐。”
这且不算,一只食盒摆到桌上,盒盖掀起,热腾腾的面饼,裹着胡椒味的羊汤,切成薄片的羊肉,连着筋的羊骨,一样接着一样,陆续摆到面前。
此时此刻,刘庆饿得能啃树皮。平时扫都不扫一眼的陋食,让他双眼通红,恨不能扑到桌旁。
肉汤的香味愈发浓郁,口水不自觉分泌。
刘庆表情难堪,肚子叫得山响。
勾起嘴唇,杨瓒拿起调羹,舀起一勺羊汤,十分自然的——送进自己口中。
刘庆瞪大双眼,眼球布满血丝。视线随着汤勺移动,好似随时会扑上来,为一碗肉汤同杨瓒拼命。
“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吧?”
饮下羊汤,杨瓒擦擦嘴,看向刘庆。
“我想,经过这几日,刘柱史应有深刻体会。”
刘庆的脸色由红变青。
“士可杀不可辱!你休想侮辱于我!”
“非也。”
摇摇头,杨瓒示意长随退下,垂下眼眸,一下一下搅动羊汤,笑容微凉。
“仅是三日,刘柱史便耐不住,可知边塞之地千万将士,几乎常年不得饱腹,过的都是这样的日子?”
刘柱史不言,看向杨瓒,意图探明对方用意。
可惜的是,香味飘散,肚中轰鸣,注意力实在难以集中。
“刘柱史奉旨查大同边储,可曾查出什么?”
“……”
“不想说,不敢说,还是不能说?”
刘庆咬牙,眼底闪过火光。
“你究竟想说什么?”
“说什么?”杨瓒眯起双眼,笑容更冷,“我只想让刘柱史体会一下,饿肚子是什么滋味。”
“你?!”
“本官祖籍宣府,祖上即为边民,深知边塞苦寒。天灾连年,民屯不丰,军屯少产,军饷拖延,更少有足额。朝廷地方伸手,几是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将官吃空饷,屡禁不绝。”
说到这里,杨瓒顿了顿,声音愈发低沉。
“边军饿着肚子,仍要戍守北疆,对抗鞑靼,以命卫民!身为监察御史,刘柱史当真看得过眼?”
“此事当上奏兵部户部,同下官何干?”
“无干吗?”
杨瓒冷笑。
“朝廷令尔查边储,查的是什么,刘柱史当真不知道?”
刘庆再次沉默。
“我可以杀你,如同捏死一只蚂蚁。在你死后,更可上疏朝廷,言你被贼虏收买,构陷同僚,坏我边防。”
“你敢?!”
“不敢杀你,还是不敢上疏?”杨瓒看着刘庆,冷笑道,“贼虏是你带来,弹劾奏疏是你递上,蓟州延庆州文武俱可为证,你来说说,本官有何不敢?”
“你……我……”
刘庆脸色惨白,无言反驳。
“本官早说过,留你在镇虏营,是救你一命。”
说话间,杨瓒自袖中取出几页纸,摊开来,赫然是刘庆的上疏。虽是抄录,内容却一字不差。
“刘柱史可看到了?”
慢条斯理展开纸页,杨瓒看向刘庆,道:“不妨告知刘柱史,三名别部牧民都死在路上。护送之人,亦被闯入蓟州的鞑靼游骑杀死。刘柱史的两位同僚大难不死,正在平谷养伤。据瓒所知,其有意举发刘柱史同鞑靼勾结,意图扰乱边镇。”
“奸邪小人萋菲贝锦,恶意中伤,血口喷人!”
“物证人证俱在,何谓恶意中伤,血口喷人?”
“你?!”
“我什么?”杨瓒侧首,笑容温和,愈发显得俊雅,“若我放你出镇虏营,无论归京还是折返大同,两日之内必遇贼匪。是生是死,实难预料。”
“你威胁我?”
“不是威胁,是提醒。”
杨瓒摇摇头,为不被理解感到遗憾。
刘庆狠狠咬牙,后槽牙几乎磨碎。
“说这么多,你究竟何意?”
总不会就为过一下嘴瘾,痛打落水狗……呸,他才不是。
“我早知晓,刘柱史是聪明人。”杨瓒拊掌,笑道,“很简单,我可以保你不死,平安送你抵达京城。”
“你会这么好心?”
恐惧无用,愤怒也是无用。
刘庆干脆撕破脸,全无顾忌。
“当然不会。”
杨瓒承认得干脆,噎得对方直瞪眼。
“我有条件。”
“什么条件?”
“两封上言。”
说话间,杨瓒又取出几张纸,递到刘庆面前。
端正的台阁体,横平竖直,平书纸上,很是赏心悦目。包含的内容,却是触目惊心。
仅看半页,刘庆已冒出一头冷汗。
看到最后,双手颤抖,衣领竟被冷汗溻透。
刘庆晕倒后,即被大张旗鼓抬出中军大帐。
杨瓒收起金尺,行到帐前,清了清嗓子,大声斥责贼虏侵我国朝之心不死。
城下大败,不念陛下宽容,许其内附,不思感沐天恩,反以怨报德,恩将仇报,假以牧民之口,告边军杀良冒功。更蒙骗监察御史,意图扰乱-军-心-民-心,坏边镇隘口。
事情败露,犹不知悔改,反-蛤-蟆-夜哭,锻炼罗织,一口咬定是刘柱史授命。
幸亏张总戎火眼金睛,洞察秋毫,明辨真伪,面指其心恶毒。
“其居心险恶,盅虿之谗,十恶不赦!虽斩不偿其罪。”
“刘柱史为人刚正,忧国忧民。一时不察,被其蒙蔽,实痛心疾首,恨之切骨。直言枉负圣恩,痛悔交加。”
故而,气恨难平以致晕倒,便十分容易理解。
“贼虏之恶,万死难赎!”
杨御史正气浩然,言之凿凿。
滔滔不绝之下,直将贼虏打上万恶标签,该劈十八道天雷,被闪电打成飞灰。
群情激愤,同仇敌忾,通斥贼子可恶,当杀!
日前营中嘈杂,城外起火,一片兵荒马乱,以及刘柱史脸上明晃晃的三道淤痕,都被选择性忽略。
杨佥宪言是贼子居心险恶,蒙蔽监察御史,意图扰乱-军-心-民-心,众人一律点头。
杨御史说刘庆被气昏,那就绝不是被抽昏。谁敢提出异议,直接拳头招呼。
镇虏营上下,无论指挥同知,千户百户,还是总旗步卒,都是一同历经厮杀,举刀对抗鞑靼,战场里结成的交情。
有一个算一个,为同袍,为自身,都不会揭穿杨瓒之言。
况且,刘庆两度进营,都是双眼望天,鼻孔对人。其来意不善。众人心知肚明。早对他看不顺眼,憋一口闷气。
现如今,甭管是气昏还是被-抽-昏,总之是大快人心。
这个情况下,高兴且来不及,没人会深究,也不可能深究。
“刘柱史一心为国,嫉恶如仇,当为我辈楷模!”
军汉不善言辞,说不出个五四三,营中还有主簿文吏,不乏体会上官之意,能言善道者。
不过半日,“刘柱史误信-奸-贼,险酿成大错”之事,便在镇虏营传播开来。
将官卫卒乃至役夫边民,都晓得这位“刚肠嫉恶”,被贼虏生生气昏过去的监察御史。
真假与否……有关系吗?
众人只需晓得,杨佥宪一心为大家考虑,功劳赏银一概不缺,祸患都被扼杀在萌芽,已然足够。
虚言如何?
指鹿为马又如何?
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用命换来的实惠,被轻飘飘几句话断送,甚至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才该拼死一争,抽刀子杀人!
杀良冒功?
哪来的良?
别部附庸,京卫和营卫不了解,边军却是几番照面,打久了交道。
夏秋放牧,冬春为匪。
抢-劫-粮食牲畜,杀起人来,眼都不眨一下。
戍卫边塞,见多扬鞭放牧,挥刀杀人的“牧民”。
现下,别部战败,营地被烧,阿尔秃厮随时可能再至,附庸部落失去庇护,乞求内附,不过是权益之举。
等到仇家退走,从大明得到足够的好处,部落恢复元气,九成以上会刀口转向,冲破边军,抢劫边民,举部叛回草原。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例两例。
凡在边塞戍卫五年以上,都能举出先降后叛的白眼狼。提醒新兵,豺狼性恶,改不了吃肉,一时心软必遭反咬。
战场之上不能犹豫,战场之下更不能迟疑。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军汉都能懂得的道理,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却不明白。
不是万不得已,杨瓒也不想撸起袖子,冒险施行此计。稍有不慎,即是举朝为敌。
只能说逼到份上,不想被活活气死,只能抄起家伙开揍。
对手是谁,已不重要。
与顾卿商定之时,杨瓒便知道,第一子落下,再无回头路。
棋局既定,哪怕对上六部九卿,甚至内阁,他都要一步接着一步,继续走下去。
刘庆被抬走,安置在右营一座军帐。
张铭提起长刀,领护卫策马出城,巡逻墙子岭一带,搜寻漏网之鱼。
城外营地被烧,壮丁被万户亦卜剌杀死,妇孺被徐姓商人带往草原,本以为扫清收尾,结果仍被刘柱史找上门来。
这次是个冒牌货,难保下次不是别部牧民。
怀抱侥幸心理,实非聪明之举。
思量一番,张总戎亲自领兵,誓要将镇虏营四周清扫干净。
出城不久,遇到应城伯孙钺。
知晓对方接到敕令,将接替战死的温总戎镇守蓟州。张铭打马上前,一拳捶在孙钺肩上。
“你这杀才,到底遂心!”
孙钺大笑,反捶回去。
“京城的日子,我实在过不惯。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见着就心烦。不如仿效先祖,戍卫北疆,为国杀敌!多杀几个鞑靼,将伯颜逐走漠北,才不负皇恩,不愧对先祖留下的这杆-长--枪!”
“自土木堡之后,贼虏益发猖獗。”
“是啊。”
“那些草场,本都是我朝的州县卫所。”
两人拉住缰绳,向东眺望,磨刀峪之外,本为国朝疆土,却连年被鞑靼蚕食,直逼城下。
洪武、永乐乃至宣宗年间设立的衙门卫所,营台地堡,现都孤立荒原。风吹日晒,为鞑靼马蹄践踏,均成残垣断壁。唯在朔风飞雪中,追忆洪武之威,永乐之盛。
不至朔北,不晓雪冷。
不睹边塞,未感耻寒。
身为功臣武将后代,眼睁睁看着边塞被侵,先祖打下的疆域失于己手,如何不痛心?
偏朝中多是“怀仁”之辈,即便打了胜仗,也要讲究仁义道德,实行优抚,许心怀鬼胎之辈内附。
牧民可怜?
死在“牧民”刀下的边军边民,谁来可怜?
长居京城,看不到北疆,行优抚之策,恰如东郭兼爱豺狼,可笑得令人痛心。
张铭孙钺并马而立,都未出声。
眺望覆盖白雪的草原,胸中似有烈火燃烧,神情却愈发的苍凉。
他们都知道,杨瓒所行实为险策。
但是,为血洒蓟州的千百英魂,为无辜枉死的边民,为堆叠在城下的尸身,终选择站在杨瓒身后。
行之无悔,义无反顾。
朔风起,飞雪渐急。
孙钺打马回营。五日后,他将前往密云,掌武将印,镇守蓟州。
张铭掉头向北,继续巡视荒原。
寒风呼啸,似刀划过脸颊,不觉半点疼痛。
镇虏营中,几名军汉提着木桶,扛着铁铲铁锹,走到中军大帐前,铲起冻结的血水,收起断头尸身。
忽然,一个老边军停下动作,皱起眉头。
“不对。”
余下人抬头,面露不解。
哪里不对?
“这是个汉人。”老边军道。
“什么?”
“看虎口。”
尸身尚未僵硬,老边军翻过牧民掌心,指着虎口和指腹,道:“一看就知道,这是握锄头的手。鞑靼手上的茧子,可不是长成这样。”
话落,又扯开皮袍,查看过肩头痕迹,几名军汉都沉默了。
片刻,有人恨恨的唾了一口。
“十成是个汉贼,便宜他了!”
鞑靼固然可恨,叛-国之人更加可恨。
圣祖高皇帝打下江山,和鞑靼的祖先是死仇。几代的仇怨,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固有的矛盾,非轻易可解。
身为明人,不思保家卫民,反背弃家国,投靠仇敌,祖宗都要蒙羞。
“这样的还收什么尸,合该丢去草原,送进狼腹!”
“别嚷嚷。”老边军忙道,“咱们能看出不对,几位大人能不晓得?既然大人说他是鞑子,那他就是鞑子。都嘴巴严实些,别乱说。惹出麻烦,老子绝不轻饶!”
军汉们点点头,继续铲雪,不再多言。
少顷,积雪铲净,军汉们提出木桶,走出城门,架起一堆干柴。
火光点亮,浓烟升起。
很快,尸体便被火焰吞噬。
寒冬腊月,雪积三尺,最厚的地方能没过膝盖。
土地冻结,铲子下去,似敲在岩石上。别说挖坑,连块土都铲不起来。
尸身只能火葬,骨灰装进陶罐,待春暖再行安葬。
对叛-国之人,军汉极是痛恨。不是上官下令,压根不会为他捡骨。
化成灰,洒在城下,被人踏马踩,才是该有的下场!
入夜,刘庆醒来,脸颊上过药,没有肿起,仍是火辣辣的疼。
撑起身,仔细四周打量,发现身在陌生军帐。
下了矮榻,几步走到帐前,掀起帐帘,门前守卫听到动静,当即架起长矛,将他挡了回去。
“尔等安敢!”
踉跄两步,刘庆怒目而视,高声道:“我乃朝廷命官,尔等无视王法,将我囚禁在此,究竟何意?!”
无论刘庆怎么叫,怎么喊,守卫半声不吭,依旧架着长矛,不许他走出一步。
最后,刘柱史喊得嗓子沙哑,喉咙冒烟,不得不退回帐中。
拿起茶壶,竟空空荡荡,一滴水没有。
气得丢到桌上,坐回榻边,恼怒之余,心中开始打鼓。
身陷此地,随行文吏护卫都不见踪影,根本无法传出消息。
刘柱史摸着脸上的伤痕,生出不祥预感。
难不成,对方打算一不做二不休,真要杀了他?
不!
不会!
刘庆连忙摇头,脸色却变得煞白。
思来想去,不由得开始后悔,送出弹劾奏疏,该尽速返回京城,要么就去大同。偏偏为了名声,主动跳进火-坑!
以为失算,刘庆愈发懊恼。
思及杨瓒所言,又添一层恐惧。
如果,只是如果,真如杨瓒所言,蓟州延庆州均牵涉在内,回京的同僚怕是凶多吉少……
接下来三日,刘庆困在帐中,如笼中之兽,愈发感到焦躁。前路不明,生死操于他人之手,命运似风雨飘摇,当真是蹀躞不下,忐忑不安。
守军轮换几班,帐外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刘庆仰倒在榻上,浑身无力,犹如火烤。
从怒叱到沉默,从强作镇定到面露惶恐,不过两三个日夜。
偶尔帐帘掀起,役夫提着木柴,更换火盆。从头至尾低着头,不看他,也不发一言。
桌上的茶壶依旧是“摆设”。
三日来,役夫更换六七次火盆,却没给他送过一顿饭。
风卷帐帘,时而有肉汤的味道飘入鼻端。
刘庆更是□□,腹鸣如雷。
口渴还能融雪。腹饥,总不能啃木头咬皮带吧?
倒在榻上,刘柱史饿得头晕眼花,动动手指都觉费力。
惶恐之下,甚至开始怀疑,杨瓒不动刀子,也不露面,是想活活饿死他。
他是脑袋被门夹了,才惹上这个煞星!
到第四天,刘庆终于撑不住了。
决心抛下坚持,不要自尊,有人再来,必须主动开口。哪怕是碗清粥,也好过继续煎熬。
未料想,帐帘掀开,进来的却不是役夫,而是杨瓒。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对比杨瓒红润的面色,刘庆连站都站不稳,又怒又急,脸上淤痕更疼。
“刘柱史。”
杨瓒面带笑容,走到桌旁,立刻有长随上前,移过一只木凳,还将凳面擦了擦。
“大人坐。”
这且不算,一只食盒摆到桌上,盒盖掀起,热腾腾的面饼,裹着胡椒味的羊汤,切成薄片的羊肉,连着筋的羊骨,一样接着一样,陆续摆到面前。
此时此刻,刘庆饿得能啃树皮。平时扫都不扫一眼的陋食,让他双眼通红,恨不能扑到桌旁。
肉汤的香味愈发浓郁,口水不自觉分泌。
刘庆表情难堪,肚子叫得山响。
勾起嘴唇,杨瓒拿起调羹,舀起一勺羊汤,十分自然的——送进自己口中。
刘庆瞪大双眼,眼球布满血丝。视线随着汤勺移动,好似随时会扑上来,为一碗肉汤同杨瓒拼命。
“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吧?”
饮下羊汤,杨瓒擦擦嘴,看向刘庆。
“我想,经过这几日,刘柱史应有深刻体会。”
刘庆的脸色由红变青。
“士可杀不可辱!你休想侮辱于我!”
“非也。”
摇摇头,杨瓒示意长随退下,垂下眼眸,一下一下搅动羊汤,笑容微凉。
“仅是三日,刘柱史便耐不住,可知边塞之地千万将士,几乎常年不得饱腹,过的都是这样的日子?”
刘柱史不言,看向杨瓒,意图探明对方用意。
可惜的是,香味飘散,肚中轰鸣,注意力实在难以集中。
“刘柱史奉旨查大同边储,可曾查出什么?”
“……”
“不想说,不敢说,还是不能说?”
刘庆咬牙,眼底闪过火光。
“你究竟想说什么?”
“说什么?”杨瓒眯起双眼,笑容更冷,“我只想让刘柱史体会一下,饿肚子是什么滋味。”
“你?!”
“本官祖籍宣府,祖上即为边民,深知边塞苦寒。天灾连年,民屯不丰,军屯少产,军饷拖延,更少有足额。朝廷地方伸手,几是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将官吃空饷,屡禁不绝。”
说到这里,杨瓒顿了顿,声音愈发低沉。
“边军饿着肚子,仍要戍守北疆,对抗鞑靼,以命卫民!身为监察御史,刘柱史当真看得过眼?”
“此事当上奏兵部户部,同下官何干?”
“无干吗?”
杨瓒冷笑。
“朝廷令尔查边储,查的是什么,刘柱史当真不知道?”
刘庆再次沉默。
“我可以杀你,如同捏死一只蚂蚁。在你死后,更可上疏朝廷,言你被贼虏收买,构陷同僚,坏我边防。”
“你敢?!”
“不敢杀你,还是不敢上疏?”杨瓒看着刘庆,冷笑道,“贼虏是你带来,弹劾奏疏是你递上,蓟州延庆州文武俱可为证,你来说说,本官有何不敢?”
“你……我……”
刘庆脸色惨白,无言反驳。
“本官早说过,留你在镇虏营,是救你一命。”
说话间,杨瓒自袖中取出几页纸,摊开来,赫然是刘庆的上疏。虽是抄录,内容却一字不差。
“刘柱史可看到了?”
慢条斯理展开纸页,杨瓒看向刘庆,道:“不妨告知刘柱史,三名别部牧民都死在路上。护送之人,亦被闯入蓟州的鞑靼游骑杀死。刘柱史的两位同僚大难不死,正在平谷养伤。据瓒所知,其有意举发刘柱史同鞑靼勾结,意图扰乱边镇。”
“奸邪小人萋菲贝锦,恶意中伤,血口喷人!”
“物证人证俱在,何谓恶意中伤,血口喷人?”
“你?!”
“我什么?”杨瓒侧首,笑容温和,愈发显得俊雅,“若我放你出镇虏营,无论归京还是折返大同,两日之内必遇贼匪。是生是死,实难预料。”
“你威胁我?”
“不是威胁,是提醒。”
杨瓒摇摇头,为不被理解感到遗憾。
刘庆狠狠咬牙,后槽牙几乎磨碎。
“说这么多,你究竟何意?”
总不会就为过一下嘴瘾,痛打落水狗……呸,他才不是。
“我早知晓,刘柱史是聪明人。”杨瓒拊掌,笑道,“很简单,我可以保你不死,平安送你抵达京城。”
“你会这么好心?”
恐惧无用,愤怒也是无用。
刘庆干脆撕破脸,全无顾忌。
“当然不会。”
杨瓒承认得干脆,噎得对方直瞪眼。
“我有条件。”
“什么条件?”
“两封上言。”
说话间,杨瓒又取出几张纸,递到刘庆面前。
端正的台阁体,横平竖直,平书纸上,很是赏心悦目。包含的内容,却是触目惊心。
仅看半页,刘庆已冒出一头冷汗。
看到最后,双手颤抖,衣领竟被冷汗溻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