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殿试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五日,殿试。
放在明初,在会试出榜后第三天,也就是三月一日就是殿试,从成化八年开始,殿试才推迟到三月十五日,让贡士们能在中间喘口气。
天还没亮,李沅就赶到了承天门(天安门)外,三百五十贡士,加上值守的军士,等在这里的礼部、鸿胪寺官员,也挤得金水桥附近相当热闹,气氛比会试轻松得多,相熟的贡士相互说着话,李沅身边自然围了一圈人。
今科会试录取的“贡士”均参加殿试,等额录取,只论排名,没有落榜。会试的名次和殿试没有特别的联系,历史上会试排在很后面殿试进一甲的比比皆是,孙承宗就是会试一百一十五名,殿试窜到了一甲第二榜眼。
很大原因就是殿试同样是糊名判卷,只是不再誊写,给考生和考官留下了贯通作弊的空间,比如笔迹和特殊的符号。
殿试名义上是皇帝“亲策于廷”,主考官就是皇帝本人,所有进士都是天子门生,因此只设读卷官和执事官若干名。几乎所有在京文职衙门都参与这三年一度的大典,所有参与的人都顶格配置。
读卷官一共八人,由在京的内阁大学士和除礼部外的五部尚书充任,以上如果人数不足,就要按照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的正官依次替补。内阁次辅朱延禧没有根基,有不肯依附阉党,被魏忠贤嫌弃,“称病”在家,这一科的殿试八位读卷官正好是三位内阁大学士,加上五部尚书:吏部李宗延、户部李起元、兵部高第、刑部周应秋、工部黄克瓒,刚好八个。
提调官由礼部尚书、侍郎担任,监试用监察御史二人,其余受卷、弥封、掌卷等官则由翰林、春坊等衙门官员充任,巡绰有锦衣卫,后勤供应由礼部和光禄寺负责。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但一道大题可能有几道小题,由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预拟试题,呈给皇帝圈定,考生的对策要求是务实,不要怕说错话,不会搞文字狱,骂皇帝都没问题,限一千字以上。
殿试除了要选拔出通时务能干实事的人才,还要通过一整套繁琐仪式,加强皇帝的权威和读书为国效力的庄严隆重。使科举取士给人一种神圣和公正的感觉,激发新科进士们效忠皇室的热情,并吸引着万千士子向往金榜题名的荣光。
“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礼部尚书林尧俞和右侍郎徐光启亲自在这承天门迎接考生。两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在这春日里精神抖擞,奔走上下虽然辛苦,但也是他们做礼部堂官的荣光时刻,很多在任一两年的堂官不赶巧根本没有这份经历。
到了辰时,林尧俞宣读了皇帝旨意,勉励今科考生考出佳绩,为皇家建立功勋云云。宣读完毕就在前面由内监引路,带领大家入宫。
考生们由李沅排头,按照名次顺序鱼贯跟随。承天门、午门、内金水桥都是五门五座的格局,中间是御门御桥皇帝专用,御门两边的两座是王公贵族使用,在外面的两座才是大臣走的,左进右出,因此大家是在左边一线的排成了一字长蛇阵,林尧俞、李沅到了皇极殿前的广场,最后的三百多名还在承天门外没有排进队伍里。
礼部官将贡士们带到皇极殿前广场上分东西两群面北站立,等候皇帝临朝。皇极殿前身是奉天殿,两次大火重修之后已经大大缩小了规模,但这是中国最大的单体木建筑,也是整个紫禁城乃至整个大明朝的中心,最重大的典礼仪式才在这里举行。
李沅望向宏伟的皇极殿,重檐庑殿顶彰显皇权威仪,而这大殿之后,姐姐和赵蓉儿,你们在里面过得还好吗。李沅当然不知道二人因为李泌的“肺痨”已经去了城外的皇庄,只感觉几座宫墙之间,咫尺天涯。
而此时,大殿内早已经济济一堂,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侍立,然后有鸿胪寺官员请皇帝升殿。朱由校由魏忠贤陪着,端坐在宝座之上,没有表情,也许在神游天外。鸣放鞭炮,百官行叩头礼。
礼毕,由林尧俞举着装有策题的红托盘来到殿中,跪举头顶,魏忠贤上前接过,朱由校不耐烦地说:“策题昨日已经议定,朕也已经勾选,何必多此一举,分发试卷开始考试吧。”
林尧俞无奈,又接过魏忠贤送回来的托盘,来到殿外,举着策题由左阶而下,放到御道中间的高案上,贡士们朝案行五拜三叩头礼,然后分东西侍立。鸿胪寺官进殿奏告仪式结束,再放鞭炮。鞭炮声中,朱由校在引导下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
这一套仪式结束,皇帝和百官都只是道具,只苦了礼部尚书奔上忙下,估计衣服都湿透了,李沅他们在广场了站了半个时辰,如果不是早有准备穿得不少,一动不动非得冻感冒不可。
今天天气正常,没有风雨,将是在室外露天考试。
禁卫将准备好的试桌在广场东西两侧面北排列,礼部官散卷,贡士们列班跪接,叩头就位。
李沅坐下揉揉僵硬的双腿活动了一下手指,拿到礼部官散来的卷子和稿纸,一看,果然是辽东策题!当然题目被礼部弄得又臭又长,足有四五百字的说明。
辽东从万历后期开始已经成为大患,天启元年辽东首府辽阳、重镇沈阳相继陷落,局势变得不可收拾,王化贞、熊廷弼、王在晋、孙承宗走马灯似的先后主政辽东。
在李沅看来,几个督师巡抚的辽东方略都有可取之处,但党争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疯狂时期,在野的攻击在任的,新任的全盘否定前任的,朝令夕改,换一个人换一套方略,局势越来越坏。在孙承宗时期才算相对稳定下来,什么原因?孙承宗有皇帝支持,干的时间久!
心动激荡不易,辽东如果我来经略,当何作为?李沅在草稿上飞快提笔写下:
——————————————————————————
文中所列大臣都是当时真实在任官员。
皇极殿,原奉天殿,两次大火后,嘉靖重修三大殿,将奉天殿改名皇极殿,清顺治改名太和殿至今。
十五日,殿试。
放在明初,在会试出榜后第三天,也就是三月一日就是殿试,从成化八年开始,殿试才推迟到三月十五日,让贡士们能在中间喘口气。
天还没亮,李沅就赶到了承天门(天安门)外,三百五十贡士,加上值守的军士,等在这里的礼部、鸿胪寺官员,也挤得金水桥附近相当热闹,气氛比会试轻松得多,相熟的贡士相互说着话,李沅身边自然围了一圈人。
今科会试录取的“贡士”均参加殿试,等额录取,只论排名,没有落榜。会试的名次和殿试没有特别的联系,历史上会试排在很后面殿试进一甲的比比皆是,孙承宗就是会试一百一十五名,殿试窜到了一甲第二榜眼。
很大原因就是殿试同样是糊名判卷,只是不再誊写,给考生和考官留下了贯通作弊的空间,比如笔迹和特殊的符号。
殿试名义上是皇帝“亲策于廷”,主考官就是皇帝本人,所有进士都是天子门生,因此只设读卷官和执事官若干名。几乎所有在京文职衙门都参与这三年一度的大典,所有参与的人都顶格配置。
读卷官一共八人,由在京的内阁大学士和除礼部外的五部尚书充任,以上如果人数不足,就要按照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的正官依次替补。内阁次辅朱延禧没有根基,有不肯依附阉党,被魏忠贤嫌弃,“称病”在家,这一科的殿试八位读卷官正好是三位内阁大学士,加上五部尚书:吏部李宗延、户部李起元、兵部高第、刑部周应秋、工部黄克瓒,刚好八个。
提调官由礼部尚书、侍郎担任,监试用监察御史二人,其余受卷、弥封、掌卷等官则由翰林、春坊等衙门官员充任,巡绰有锦衣卫,后勤供应由礼部和光禄寺负责。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但一道大题可能有几道小题,由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预拟试题,呈给皇帝圈定,考生的对策要求是务实,不要怕说错话,不会搞文字狱,骂皇帝都没问题,限一千字以上。
殿试除了要选拔出通时务能干实事的人才,还要通过一整套繁琐仪式,加强皇帝的权威和读书为国效力的庄严隆重。使科举取士给人一种神圣和公正的感觉,激发新科进士们效忠皇室的热情,并吸引着万千士子向往金榜题名的荣光。
“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礼部尚书林尧俞和右侍郎徐光启亲自在这承天门迎接考生。两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在这春日里精神抖擞,奔走上下虽然辛苦,但也是他们做礼部堂官的荣光时刻,很多在任一两年的堂官不赶巧根本没有这份经历。
到了辰时,林尧俞宣读了皇帝旨意,勉励今科考生考出佳绩,为皇家建立功勋云云。宣读完毕就在前面由内监引路,带领大家入宫。
考生们由李沅排头,按照名次顺序鱼贯跟随。承天门、午门、内金水桥都是五门五座的格局,中间是御门御桥皇帝专用,御门两边的两座是王公贵族使用,在外面的两座才是大臣走的,左进右出,因此大家是在左边一线的排成了一字长蛇阵,林尧俞、李沅到了皇极殿前的广场,最后的三百多名还在承天门外没有排进队伍里。
礼部官将贡士们带到皇极殿前广场上分东西两群面北站立,等候皇帝临朝。皇极殿前身是奉天殿,两次大火重修之后已经大大缩小了规模,但这是中国最大的单体木建筑,也是整个紫禁城乃至整个大明朝的中心,最重大的典礼仪式才在这里举行。
李沅望向宏伟的皇极殿,重檐庑殿顶彰显皇权威仪,而这大殿之后,姐姐和赵蓉儿,你们在里面过得还好吗。李沅当然不知道二人因为李泌的“肺痨”已经去了城外的皇庄,只感觉几座宫墙之间,咫尺天涯。
而此时,大殿内早已经济济一堂,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侍立,然后有鸿胪寺官员请皇帝升殿。朱由校由魏忠贤陪着,端坐在宝座之上,没有表情,也许在神游天外。鸣放鞭炮,百官行叩头礼。
礼毕,由林尧俞举着装有策题的红托盘来到殿中,跪举头顶,魏忠贤上前接过,朱由校不耐烦地说:“策题昨日已经议定,朕也已经勾选,何必多此一举,分发试卷开始考试吧。”
林尧俞无奈,又接过魏忠贤送回来的托盘,来到殿外,举着策题由左阶而下,放到御道中间的高案上,贡士们朝案行五拜三叩头礼,然后分东西侍立。鸿胪寺官进殿奏告仪式结束,再放鞭炮。鞭炮声中,朱由校在引导下退殿,文武百官也依次退出。
这一套仪式结束,皇帝和百官都只是道具,只苦了礼部尚书奔上忙下,估计衣服都湿透了,李沅他们在广场了站了半个时辰,如果不是早有准备穿得不少,一动不动非得冻感冒不可。
今天天气正常,没有风雨,将是在室外露天考试。
禁卫将准备好的试桌在广场东西两侧面北排列,礼部官散卷,贡士们列班跪接,叩头就位。
李沅坐下揉揉僵硬的双腿活动了一下手指,拿到礼部官散来的卷子和稿纸,一看,果然是辽东策题!当然题目被礼部弄得又臭又长,足有四五百字的说明。
辽东从万历后期开始已经成为大患,天启元年辽东首府辽阳、重镇沈阳相继陷落,局势变得不可收拾,王化贞、熊廷弼、王在晋、孙承宗走马灯似的先后主政辽东。
在李沅看来,几个督师巡抚的辽东方略都有可取之处,但党争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疯狂时期,在野的攻击在任的,新任的全盘否定前任的,朝令夕改,换一个人换一套方略,局势越来越坏。在孙承宗时期才算相对稳定下来,什么原因?孙承宗有皇帝支持,干的时间久!
心动激荡不易,辽东如果我来经略,当何作为?李沅在草稿上飞快提笔写下:
——————————————————————————
文中所列大臣都是当时真实在任官员。
皇极殿,原奉天殿,两次大火后,嘉靖重修三大殿,将奉天殿改名皇极殿,清顺治改名太和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