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承启四年二月初,顺王于封地衢州发兵靖难,广发檄文宣称朝中有奸臣,后宫有妖妃,他欲效仿成祖皇帝清君侧,正社稷,以保江山安稳,遗泽万年。
顺王起兵之后,消息传到燕鲁等地,继宗的另外几个儿子并仁宗的几位兄弟皆依附而起,出兵伐京。其后攻克了江南诸省,且后挥师北上,天下形势急转而下。
就在顺王于衢州发兵之时,朝中吴阁老一党忽地频频上奏陛下,只说陛下少年登基,心性浅白,如今且被奸臣妖妃迷惑,遮蔽圣听,方才有此一劫。只盼陛下有过即改,下罪己诏安稳藩王,诛奸臣、杀妖妃,复立皇后,如此方能安稳民心,保佑社稷,方不复祖宗恩典。
承启帝冷眼瞧着吴阁老一脉颠倒黑白,打着忠义之名行逼宫之事。心下一阵冷笑,面上却一言不发。即命大将军谢师毅、陈黻方率领十万兵马出京平叛。为了使诸位将军无后顾之忧,承启帝更在大朝会上直接下旨,亲口说出“沙场搏命,刀剑无眼。既是敌对,再无君臣之说。尔等此番平叛,只需尽力而为。能将诸位王叔王兄押送回京最好,如若不能,相机行事。”
说罢,仍旧冷笑着向满朝文武说道:“朕少年登基,见惯了人情冷暖。只认无愧于心,并不囿于史书清名。是非功过,自有后人传说。如今诸位藩王既敢起兵攻打朝廷,朕便不再当他们是王叔兄弟,只以乱臣贼子相待!诸位将军平叛时亦可名说,朕可怜他们受人蛊惑,才行此糊涂大事。只要能束手就擒负荆请罪,朕不追究他们的大逆不道之罪。倘若是执意与朝廷作对,那也不要怪朕出手无情。”
一席话铿镪顿挫,掷地有声,诸位将军欣然领命。承启帝又将矛头转向吴阁老,眸中杀机凛然,直接吩咐玉沉将西厂搜集到的吴阁老与藩王私下结交,串通谋反之往来书信呈到殿中,摔在吴阁老的面前。
铁证如山之下,也不容吴阁老反驳,就将吴阁老并其一党朝臣尽皆押入天牢候审。而在乾清宫外,京畿大营统领卫钧并御林军统领卫霖父子亦将诸位叛党朝臣之家眷全部扣下。便是之前以种种名义偷偷出京的那些个家眷,也都在锦衣军和东西两厂番子的紧迫盯梢下,一一漏了痕迹被抓回京中。
承启帝龙颜大怒,也不理论众位臣子的剖白辩解,只以通敌之名示意刑部与大理寺按律判罪,或是抄家或是流放。只因怜恤大皇子年纪尚幼,两宫太后年高有德,不虞损了阴鸷,因此并不许刑部与大理寺将犯罪朝臣的女眷判入教坊,其余为奴为婢,倒是不与理论。
至于罪魁祸首的吴阁老一家,原本通、敌、叛、国的罪名是该抄家灭族的。然承启帝心念吴阁老乃是三朝老臣,亦有许多功劳苦老,最后并没有下达抄家灭族的旨意,只不过是将吴家三族流放三千里,并且明下旨意,祖孙三代不能为官科举。
首恶都是如此惩治,下剩附议之人,自然也无砍头灭族的。大都是抄家流放,嫡系子嗣或打入奴籍或是充军,皆以其罪大小而定。
此旨一下,少不得亦有朝臣称赞承启帝的仁善之心。也有人因此想到了当年继宗时被污蔑通、敌、叛、国的帝师孙文并许多清流名士,如今再看吴阁老一党的下场,少不得唏嘘感叹。
而在承启帝惩治朝中吴党一脉的时候,谢师毅、陈黻方等几位将军带领朝廷平叛大军一路攻城略地,以最快的速度收复失地。
谢、陈两位将军皆是用兵老道,经验丰富的老将,而诸位藩王所能依仗的将领却大多数都是坐守没什么实战经验,或者已经很多年没能亲自上战场征伐的将领。
盖因这次起事的藩王们原本大都是继宗的儿子,昔年继宗在位,疼爱子嗣,在封王就藩时给自家儿子选的地方都是膏粱丰腴之地。那些个响应顺王檄文的仁宗兄弟也大都是继宗一派的支持者,当日继宗为了笼络人心,给他们安排的封地也都在中原富丽之地。此消彼长,自然比不上谢师毅、陈黻方这等常年镇守边塞之地,经常打仗的老将领们。
因此不下半年的时间,这些自立为王的藩地都被两位将军收回,最后朝廷大军打到了衢州,最先发兵靖难口口声声要清君侧的顺王却在朝廷大军兵临城下之时下的开门投降,负荆请罪。
眼见顺王如此无耻,可把谢、陈两位将军恶心坏了。恨不得一刀砍下顺王的脑袋。可是承启帝当初给两人的旨意是“倘或藩王在战场上负隅顽抗,则无君臣之义,只有敌我之分”,如今顺王已经开门投降,他们也不好斩杀手无缚鸡之力的皇亲王族。
朝廷平叛大军在衢州修整了三日,方才压着顺王回返京都。此时附议顺王起兵靖难的藩王们或束手就擒,或战死沙场。
承启帝待看到被大军押回京中的手下败将们,心中着实腻歪的很。可是为了一世英名不被后世史官骂成弑亲杀弟兄之人,面上却又不能做的太绝,最后只能将人待到朝上,疾言厉色的叱骂一番,褫夺了诸位藩王的封号,贬为庶民,却又都圈养在京中,锦衣玉食的招待着。只在府外命重兵把守,不许他们出来闲逛,也不许外人无诏入府探视。
至于空下来的那些封地,承启帝也不再分封诸王,而是派了心腹臣子去各州县接手,且将军、政大权分开,自此以后,军不问政,政不问军。
众位朝臣眼见如此,皆心如明镜。知道承启帝口上虽没有提出削藩,其一举一动皆是冲着削藩去的。自此以后,只怕这些州县军、政大权尽皆归入朝廷。承启帝也再不是那个初初登基,遇事且要看内阁脸色,自己做不得半点儿主的小皇帝了。
而这位独揽大权的承启帝在平定叛乱之后的第一件事,却是以皇贵妃洪氏性情淑婉,德才兼备,为皇室绵延血脉,诞子有功为由,将皇贵妃洪氏封为皇后。
封后大典便设在八月十五中秋之节。除此之外,承启帝更是不顾宫规祖制,旨意要在封后大典上行椒房之礼,算是补给洪芫一个婚礼。
此事一经传开,朝中固守旧例的老臣们自然上折反对,然承启帝与东西两宫太后强力要求,如今朝中势力大涨的仁宗旧臣并军方亦不置可否,反而啧啧有兴的议论其该如何操办帝后的婚礼来,诸位老臣眼见如此,也都无可奈何了。
何况承启帝又明言,如今天下初定能够,百废俱兴,他也不想将婚事操办的太过铺张。皇贵妃更是谏言两位太后,说皇帝体恤朝臣百姓,她身为皇后,也该同皇帝同气连枝,所以请两位太后准许她将祖制规定的筹办婚礼的银子拨出一半来赈济天下,筹备军饷。下剩的用以筹办封后大典与帝后婚礼。至于这仪式是铺张还是简朴,她半点儿也不在意。
“臣妾只要能永远陪伴在陛下身边就好。”
两宫太后与满朝文武都没有想到皇贵妃竟然如此深明大义,怪不得承启帝执意要她为后,并且多年只钟情于她一人。两宫太后见了,更是感念皇后的心思,立时下了懿旨,吩咐筹办婚礼和封后大典的礼部按照皇贵妃的意思行事。
承启帝知道了,更是大为赞赏。为表自己对皇后的满意和支持,承启帝更是金口玉言,宣布在帝后大婚,封后大典之日要放三千宫女出宫嫁人。且名言今后宫中婢女,年过二十五岁者皆可放出宫外,很不必老死宫中。
消息一经传开,朝野尽皆称赞陛下仁德宽厚,乃不世出之明君。纵使这一年的封后大典与帝后婚礼操办的十分简朴——皇帝的聘礼只有十万两银子,皇后的嫁妆只有十万两银子,一应酒席人力调度加起来,总共也不过四十万两的使用。堪称历史上最为简朴的帝王婚礼和封后大典。
然而直到本朝覆灭,另立新朝之时,庙堂士林天下百姓亦对此事津津乐道。因为除承启帝与宣德皇后之外,这世间再无另一对帝后肯将自己筹备婚礼的银子拿出来捐赠天下……
承启帝与宣德皇后的仁德之名,仍是因此名垂青史。
承启四年二月初,顺王于封地衢州发兵靖难,广发檄文宣称朝中有奸臣,后宫有妖妃,他欲效仿成祖皇帝清君侧,正社稷,以保江山安稳,遗泽万年。
顺王起兵之后,消息传到燕鲁等地,继宗的另外几个儿子并仁宗的几位兄弟皆依附而起,出兵伐京。其后攻克了江南诸省,且后挥师北上,天下形势急转而下。
就在顺王于衢州发兵之时,朝中吴阁老一党忽地频频上奏陛下,只说陛下少年登基,心性浅白,如今且被奸臣妖妃迷惑,遮蔽圣听,方才有此一劫。只盼陛下有过即改,下罪己诏安稳藩王,诛奸臣、杀妖妃,复立皇后,如此方能安稳民心,保佑社稷,方不复祖宗恩典。
承启帝冷眼瞧着吴阁老一脉颠倒黑白,打着忠义之名行逼宫之事。心下一阵冷笑,面上却一言不发。即命大将军谢师毅、陈黻方率领十万兵马出京平叛。为了使诸位将军无后顾之忧,承启帝更在大朝会上直接下旨,亲口说出“沙场搏命,刀剑无眼。既是敌对,再无君臣之说。尔等此番平叛,只需尽力而为。能将诸位王叔王兄押送回京最好,如若不能,相机行事。”
说罢,仍旧冷笑着向满朝文武说道:“朕少年登基,见惯了人情冷暖。只认无愧于心,并不囿于史书清名。是非功过,自有后人传说。如今诸位藩王既敢起兵攻打朝廷,朕便不再当他们是王叔兄弟,只以乱臣贼子相待!诸位将军平叛时亦可名说,朕可怜他们受人蛊惑,才行此糊涂大事。只要能束手就擒负荆请罪,朕不追究他们的大逆不道之罪。倘若是执意与朝廷作对,那也不要怪朕出手无情。”
一席话铿镪顿挫,掷地有声,诸位将军欣然领命。承启帝又将矛头转向吴阁老,眸中杀机凛然,直接吩咐玉沉将西厂搜集到的吴阁老与藩王私下结交,串通谋反之往来书信呈到殿中,摔在吴阁老的面前。
铁证如山之下,也不容吴阁老反驳,就将吴阁老并其一党朝臣尽皆押入天牢候审。而在乾清宫外,京畿大营统领卫钧并御林军统领卫霖父子亦将诸位叛党朝臣之家眷全部扣下。便是之前以种种名义偷偷出京的那些个家眷,也都在锦衣军和东西两厂番子的紧迫盯梢下,一一漏了痕迹被抓回京中。
承启帝龙颜大怒,也不理论众位臣子的剖白辩解,只以通敌之名示意刑部与大理寺按律判罪,或是抄家或是流放。只因怜恤大皇子年纪尚幼,两宫太后年高有德,不虞损了阴鸷,因此并不许刑部与大理寺将犯罪朝臣的女眷判入教坊,其余为奴为婢,倒是不与理论。
至于罪魁祸首的吴阁老一家,原本通、敌、叛、国的罪名是该抄家灭族的。然承启帝心念吴阁老乃是三朝老臣,亦有许多功劳苦老,最后并没有下达抄家灭族的旨意,只不过是将吴家三族流放三千里,并且明下旨意,祖孙三代不能为官科举。
首恶都是如此惩治,下剩附议之人,自然也无砍头灭族的。大都是抄家流放,嫡系子嗣或打入奴籍或是充军,皆以其罪大小而定。
此旨一下,少不得亦有朝臣称赞承启帝的仁善之心。也有人因此想到了当年继宗时被污蔑通、敌、叛、国的帝师孙文并许多清流名士,如今再看吴阁老一党的下场,少不得唏嘘感叹。
而在承启帝惩治朝中吴党一脉的时候,谢师毅、陈黻方等几位将军带领朝廷平叛大军一路攻城略地,以最快的速度收复失地。
谢、陈两位将军皆是用兵老道,经验丰富的老将,而诸位藩王所能依仗的将领却大多数都是坐守没什么实战经验,或者已经很多年没能亲自上战场征伐的将领。
盖因这次起事的藩王们原本大都是继宗的儿子,昔年继宗在位,疼爱子嗣,在封王就藩时给自家儿子选的地方都是膏粱丰腴之地。那些个响应顺王檄文的仁宗兄弟也大都是继宗一派的支持者,当日继宗为了笼络人心,给他们安排的封地也都在中原富丽之地。此消彼长,自然比不上谢师毅、陈黻方这等常年镇守边塞之地,经常打仗的老将领们。
因此不下半年的时间,这些自立为王的藩地都被两位将军收回,最后朝廷大军打到了衢州,最先发兵靖难口口声声要清君侧的顺王却在朝廷大军兵临城下之时下的开门投降,负荆请罪。
眼见顺王如此无耻,可把谢、陈两位将军恶心坏了。恨不得一刀砍下顺王的脑袋。可是承启帝当初给两人的旨意是“倘或藩王在战场上负隅顽抗,则无君臣之义,只有敌我之分”,如今顺王已经开门投降,他们也不好斩杀手无缚鸡之力的皇亲王族。
朝廷平叛大军在衢州修整了三日,方才压着顺王回返京都。此时附议顺王起兵靖难的藩王们或束手就擒,或战死沙场。
承启帝待看到被大军押回京中的手下败将们,心中着实腻歪的很。可是为了一世英名不被后世史官骂成弑亲杀弟兄之人,面上却又不能做的太绝,最后只能将人待到朝上,疾言厉色的叱骂一番,褫夺了诸位藩王的封号,贬为庶民,却又都圈养在京中,锦衣玉食的招待着。只在府外命重兵把守,不许他们出来闲逛,也不许外人无诏入府探视。
至于空下来的那些封地,承启帝也不再分封诸王,而是派了心腹臣子去各州县接手,且将军、政大权分开,自此以后,军不问政,政不问军。
众位朝臣眼见如此,皆心如明镜。知道承启帝口上虽没有提出削藩,其一举一动皆是冲着削藩去的。自此以后,只怕这些州县军、政大权尽皆归入朝廷。承启帝也再不是那个初初登基,遇事且要看内阁脸色,自己做不得半点儿主的小皇帝了。
而这位独揽大权的承启帝在平定叛乱之后的第一件事,却是以皇贵妃洪氏性情淑婉,德才兼备,为皇室绵延血脉,诞子有功为由,将皇贵妃洪氏封为皇后。
封后大典便设在八月十五中秋之节。除此之外,承启帝更是不顾宫规祖制,旨意要在封后大典上行椒房之礼,算是补给洪芫一个婚礼。
此事一经传开,朝中固守旧例的老臣们自然上折反对,然承启帝与东西两宫太后强力要求,如今朝中势力大涨的仁宗旧臣并军方亦不置可否,反而啧啧有兴的议论其该如何操办帝后的婚礼来,诸位老臣眼见如此,也都无可奈何了。
何况承启帝又明言,如今天下初定能够,百废俱兴,他也不想将婚事操办的太过铺张。皇贵妃更是谏言两位太后,说皇帝体恤朝臣百姓,她身为皇后,也该同皇帝同气连枝,所以请两位太后准许她将祖制规定的筹办婚礼的银子拨出一半来赈济天下,筹备军饷。下剩的用以筹办封后大典与帝后婚礼。至于这仪式是铺张还是简朴,她半点儿也不在意。
“臣妾只要能永远陪伴在陛下身边就好。”
两宫太后与满朝文武都没有想到皇贵妃竟然如此深明大义,怪不得承启帝执意要她为后,并且多年只钟情于她一人。两宫太后见了,更是感念皇后的心思,立时下了懿旨,吩咐筹办婚礼和封后大典的礼部按照皇贵妃的意思行事。
承启帝知道了,更是大为赞赏。为表自己对皇后的满意和支持,承启帝更是金口玉言,宣布在帝后大婚,封后大典之日要放三千宫女出宫嫁人。且名言今后宫中婢女,年过二十五岁者皆可放出宫外,很不必老死宫中。
消息一经传开,朝野尽皆称赞陛下仁德宽厚,乃不世出之明君。纵使这一年的封后大典与帝后婚礼操办的十分简朴——皇帝的聘礼只有十万两银子,皇后的嫁妆只有十万两银子,一应酒席人力调度加起来,总共也不过四十万两的使用。堪称历史上最为简朴的帝王婚礼和封后大典。
然而直到本朝覆灭,另立新朝之时,庙堂士林天下百姓亦对此事津津乐道。因为除承启帝与宣德皇后之外,这世间再无另一对帝后肯将自己筹备婚礼的银子拿出来捐赠天下……
承启帝与宣德皇后的仁德之名,仍是因此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