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创建报纸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四弟,你今天怎么有功夫来三哥这了?这上书房的功课可完成了?”
弘时瞧着一副气定神闲模样的四阿哥弘历,心里便有些气不打一处来,若非是他,自己今日岂会被逼到如此田地?甚至是太子之位,与他弘时也是彻底无望了。
羡慕与嫉妒交缠在一起的心态,已经构成了弘时心里的痛,他甚至想过派人暗杀弘历,到那时候他弘时就是毫无疑问的太子选择,那个荒唐行事的老五弘昼,与他一丝威胁都没有。
与咬牙切齿的弘时相比,弘历却毫不在意地笑道:“有劳三哥关心,这上书房的功课自然是已经妥当了,只是今日先生教授一节,名曰孝悌,弘历心里多有不解,还望是三哥多多教导一二。”
在弘时面前提‘孝悌’二字,简直就是在和尚面前骂秃驴,弘历表面上笑呵呵的模样,可是说起话来,却像是一把把小刀子一样,直接朝着弘时的心口里戳。
“哼,三哥自然懂得践行孝悌之道,至于四弟你,还是多操心自家事吧。”说着话的时候,弘时却是再也不顾一旁的弘历,便扭头向后走去,心里却是多了几分悔意,今日之事看来是会被皇阿玛所知晓,实在是大大的失策。
迫走了弘时以后,弘历的脸上却多了几分忧虑,他虽然年幼,可是天性聪慧,连康熙皇帝都是深以为可的,因此对于如今雍正皇帝面临的局面,也多了几分清楚的认知,说一句难听的话,颇具王朝末日气象。
只是懂得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尚且还年幼的弘历,根本没办法去插手国政要事,更没办法去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来,只得每日里用心读书,常常希望能够在书本里学到东西,找到能够对付楚逆的法子来。
只是弘历再怎么聪慧,学习的都是一些儒家经义,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本来学多了就对脑子不好,想要找到救亡图存之道,却是难上加难。
不过弘历的这一番做派倒也不是完全做了无用功,而是更加坚定了雍正的想法,那就是立弘历为嫡。
特别是在这一次吐血之后,雍正对于自己身体的情况已经有了几分了解,那就是绝非长寿之像,虽然说没到说没就没的地步,可是雍正得为爱新觉罗家族考虑,得早日立下根基,才能防止万一。
为了立嫡一事,雍正特意将大清的各旗旗主还有王公大臣等人全都召集了过来,为的便是商议当下清廷的一等大事。
说起来,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当中,针对继承人的相关制度永远都是最为要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帝国的将来,而对于刚刚经历过康熙九龙夺嫡之争的大臣们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搏杀。
在雍正继位前后,倒在了夺嫡之路上的皇子都已经有好几个了,更不用说那些依附于他们的大臣,更是前仆后继一般,被裹挟在里面彻底脱不了身,太子、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还有老十四,这些人和他们的党羽都成为了夺嫡的牺牲品,还有更多的人消失在了这场争斗当中。
事到如今,雍正便要改变这一个局面,至少在如今的大清,不可能再经历这么一场变乱,否则天下都没了。
“先皇考之时,夺嫡之争的教训,你们都应该铭记在心,如今朕承继大统,自然不能再以嫡位为诸皇子斗争之源,相关的体统自然要立起来。”
雍正说这番话的时候,也环视了一眼王公大臣们,只见满蒙亲贵们大多不以为然,而汉臣们则是显得颇为激动。
“奴才、臣等谨遵皇上旨意,还请皇上明示。”
不管大家伙心里面怎么想,这明面上确实要改,毕竟过去夺嫡的阴影也让他们感到浑身的疲惫,实际上康熙年间的夺嫡之争,对国家的影响几乎是空前的,甚至在朝堂上制造的裂痕一直延续到了今日,大家伙都受不了了。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毕竟满清入关之前,就是蛮子出身,受到满洲旧俗的影响,早年间立继承人可不是按照所谓的‘嫡庶’观念,特别是清朝前三代统治者在生前从未明确过太子之位,通常都是采用立爱立少之举,像皇太极上位还有顺治上位皆是如此。
不过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是希望能够有所改进,便效仿了传统汉家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康熙十四年诏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问题是康熙皇帝身体康健,继位时又早,以致于又足足当了几十年皇帝,而在这一过程中,针对胤礽的明枪暗箭自然不会少,在众多兄弟的觊觎下,胤礽经历了两立两废,终究是无法染指皇位。
因此在八旗亲贵的眼里,所谓的嫡长制完全就是个笑话,听见雍正的言语里有些想要恢复旧制的打算,也就不那么感冒了,而汉臣们就希望制度能够遵循传统儒家体统,便希望雍正能够贯彻嫡长子继承制。
可是经历过夺嫡之争的雍正,如何会迷信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更别说眼下他的名义上的长子弘时是个什么德行,雍正心里更是一清二楚,实际上他早已经有所筹划。
“朕以为,皇考立嫡乃立贤,其实质就是为了让我大清的江山,能够由有德之君承嗣,而非那等小人之辈窃取之,由此似为辛者库贱妇所出的廉亲王等辈,也就没有染指江山的可能了。”
雍正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将打击廉亲王作为一件政治上的大事,而被康熙鄙薄为辛者库贱妇所出的这句话,也就经常提出来了。
“朕以为,嫡长制不可取,但是立贤也不可由过往一般,否则迟早会成为朝内党争的武器,这绝非朕的本意。因此立嫡之事,需要从新筹谋。”
雍正在说着这些话的时候,下面低着头的王公大臣们却是感觉到一阵冷意,这皇帝也实在是太过直白了些,直白的都让人难以接受了。
“奴才、臣等不敢.......”
见到王公大臣们不敢有反对之意,雍正有些得意道:“朕为此事已经思考了许久,更是看了许多他国之事,在波斯国当中,曾有制度曰密储制,那每逢波斯王初继位之时,便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由此便可确保江山传承稳固。”
听完雍正从波斯国翻出来的方子后,王公大臣们都有些沉默,他们大都不是蠢人,当然明白这一制度的厉害,心里却是又惊又叹。
严格来说,争储之事往往是君权与相权交锋的关键之点,有史以来因为继位之争的政治风波更是数不胜数,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大臣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改变不了眼下的这个皇帝,那就改变下一任皇帝,只要坚持给皇帝洗脑,总有一天皇权便会被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这也是朱元璋即便是取消了宰相制度,可是也难免其子孙皇权被大大压缩的事实。
可是雍正眼下却另辟蹊径,你们不是要围绕着储君玩套路吗?那行啊,朕可以立下太子,但是你们谁都不能知道!
在这一点上,雍正是充分吸取了康熙的教训,毕竟当初的公开立储制度,几乎谁是太子谁就成为被攻击的靶子,不光是有许多人暗中盯着使绊子,甚至跟皇帝的关系也变成储与君的关系,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种威胁。
因此当雍正采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后,立嫡之事便完全成为了皇帝的权利,让所有的皇子都能看到希望,但又没有明确的竞争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兄弟相争,也能避免以皇子为中心的势力团伙,而大臣们就算能猜到一些,可是也难保皇帝不会修改,这样一来君权之威尽在臣道之上。
王公大臣们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就算是汉臣们想要反对,其实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反对理由,毕竟大清的皇帝可是遵循的满洲旧制,你汉家习俗是不能强加于皇上的,这样一来汉臣们就算是想进言,也没有别的办法。
“奴才以为,皇上此策实在是妙极,可收全功。”
“臣以为,秘密建储,乃稳固天下之良策也!”
没有了反对派,剩下的自然便都是那些吹捧之言了,众人却是将雍正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似的,对于这个秘密建储制度,更是称颂有加。
“诸位臣工,朕已经草就立嫡诏书,现如今就藏于这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待朕若是哪天去了,你们便可以启开诏书,拥立新君继位!在此事之后,任何人都不得再向朕进言太子一事,违旨者严惩!”
“嗻.......”
新的秘密建储制度就这么被通过了,可是所有人心里都明白,那个谜底已经根本不是谜底了,而是两个显而易见的字——弘历。至于其余的弘时和弘昼,几乎很难再对弘历造成威胁。
而与此同时,弘时心里对雍正的不满也是越来越深,他开始屡屡跟八爷党中人接触,甚至还冒着风险去见还在闭门读书的允禩,当然这一切自然难以逃过雍正的眼睛。
只是此时的雍正却比以往更加隐忍,他几乎是用一种看小丑的姿态,看着自家的这个儿子在上蹿下跳,心里却是渐渐起了杀意,只是这一念头,却是为日后的政局变乱埋下了伏笔。
与清廷的暴跳如雷相比,此时狼狈逃窜到台湾的朱一贵,却几乎快要发疯,他从台湾赶到泉州还没到一个月,结果就被复汉军的一波突击给赶下了海,身边的精锐军队也都被打散,回到台湾后甚至大病了一场。
朱一贵的心里固然对复汉军带着恨,可是对于去谈判的黄殿,也再也没有信任,他与当年的这批老兄弟之前,算是彻底出现了一道裂痕。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黄殿却给朱一贵来了信件,声称已经与宁楚达成了协议,并且他已经代表明军与宁楚签了字,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几乎让朱一贵气死当场,心里却是起了对黄殿的杀心,只是他也不傻,因此也假意写了一封信给黄殿,言辞之中尽是嘘寒问暖之意,只是末了才询问了一句黄殿何时归来,这台湾诸事还需要处理呢。
随着宁渝这一次的会谈之后,几方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点内部的纷争,宁渝在一旁看好戏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了自家事,而且还是一件相当要紧的大事——办报纸。
说起来,报纸这样的神器,对于皇帝来说真真是个好东西!
对于皇帝来说,最难以容忍的便是底下的人串通一气,导致皇帝的耳目被蒙蔽,因此大部分皇帝手里都会有一只谍报力量,从而保证皇帝对底下的情况有个比较真实的了解,像厂卫就是如此,江南三织造同样也是如此。
实际上在目前影子的职责当中,也有监测各地的经济活动还有物价等任务,可是在宁渝的预想当中,如果有了报纸作为补充,也能起到一部分的作用。
此外,报纸的另一项重任便是监察了,虽说宁渝针对都察院进行了改制,独立于行政院之外,可是有了报纸以后,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监察作用。
最后,报纸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责任,那就是传递信息的作用。实际上在汉代开始,当时的朝廷便已经开始创办报纸了,不过那时候的报纸与后世的报纸大为不同,它被称为邸报或者是抵抄,专门用来刊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朝廷公布的法令等政府公文。
当然,如今的大楚也是有邸报的,可是宁渝想要的不仅仅只是在大臣当中流传的邸报,而是一种能够面向大众,至少是大部分读书人都能看到的报纸。
只是对于宁渝而言,眼下并没有所谓的新闻行业的人才,自己所掌握的那点皮毛也不足以支撑起一家报刊,因此他在创建报纸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召集人才。
虽说目前大楚的人才算不得很多,可是目前摆在面前,可供宁渝选择的至少有三个人,分别是江南儒宗吕毅中,还有大儒严鸿逵,以及刚刚结束了观政的状元彭启丰。
“四弟,你今天怎么有功夫来三哥这了?这上书房的功课可完成了?”
弘时瞧着一副气定神闲模样的四阿哥弘历,心里便有些气不打一处来,若非是他,自己今日岂会被逼到如此田地?甚至是太子之位,与他弘时也是彻底无望了。
羡慕与嫉妒交缠在一起的心态,已经构成了弘时心里的痛,他甚至想过派人暗杀弘历,到那时候他弘时就是毫无疑问的太子选择,那个荒唐行事的老五弘昼,与他一丝威胁都没有。
与咬牙切齿的弘时相比,弘历却毫不在意地笑道:“有劳三哥关心,这上书房的功课自然是已经妥当了,只是今日先生教授一节,名曰孝悌,弘历心里多有不解,还望是三哥多多教导一二。”
在弘时面前提‘孝悌’二字,简直就是在和尚面前骂秃驴,弘历表面上笑呵呵的模样,可是说起话来,却像是一把把小刀子一样,直接朝着弘时的心口里戳。
“哼,三哥自然懂得践行孝悌之道,至于四弟你,还是多操心自家事吧。”说着话的时候,弘时却是再也不顾一旁的弘历,便扭头向后走去,心里却是多了几分悔意,今日之事看来是会被皇阿玛所知晓,实在是大大的失策。
迫走了弘时以后,弘历的脸上却多了几分忧虑,他虽然年幼,可是天性聪慧,连康熙皇帝都是深以为可的,因此对于如今雍正皇帝面临的局面,也多了几分清楚的认知,说一句难听的话,颇具王朝末日气象。
只是懂得这些也没有什么意义,尚且还年幼的弘历,根本没办法去插手国政要事,更没办法去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来,只得每日里用心读书,常常希望能够在书本里学到东西,找到能够对付楚逆的法子来。
只是弘历再怎么聪慧,学习的都是一些儒家经义,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本来学多了就对脑子不好,想要找到救亡图存之道,却是难上加难。
不过弘历的这一番做派倒也不是完全做了无用功,而是更加坚定了雍正的想法,那就是立弘历为嫡。
特别是在这一次吐血之后,雍正对于自己身体的情况已经有了几分了解,那就是绝非长寿之像,虽然说没到说没就没的地步,可是雍正得为爱新觉罗家族考虑,得早日立下根基,才能防止万一。
为了立嫡一事,雍正特意将大清的各旗旗主还有王公大臣等人全都召集了过来,为的便是商议当下清廷的一等大事。
说起来,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当中,针对继承人的相关制度永远都是最为要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帝国的将来,而对于刚刚经历过康熙九龙夺嫡之争的大臣们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搏杀。
在雍正继位前后,倒在了夺嫡之路上的皇子都已经有好几个了,更不用说那些依附于他们的大臣,更是前仆后继一般,被裹挟在里面彻底脱不了身,太子、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还有老十四,这些人和他们的党羽都成为了夺嫡的牺牲品,还有更多的人消失在了这场争斗当中。
事到如今,雍正便要改变这一个局面,至少在如今的大清,不可能再经历这么一场变乱,否则天下都没了。
“先皇考之时,夺嫡之争的教训,你们都应该铭记在心,如今朕承继大统,自然不能再以嫡位为诸皇子斗争之源,相关的体统自然要立起来。”
雍正说这番话的时候,也环视了一眼王公大臣们,只见满蒙亲贵们大多不以为然,而汉臣们则是显得颇为激动。
“奴才、臣等谨遵皇上旨意,还请皇上明示。”
不管大家伙心里面怎么想,这明面上确实要改,毕竟过去夺嫡的阴影也让他们感到浑身的疲惫,实际上康熙年间的夺嫡之争,对国家的影响几乎是空前的,甚至在朝堂上制造的裂痕一直延续到了今日,大家伙都受不了了。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毕竟满清入关之前,就是蛮子出身,受到满洲旧俗的影响,早年间立继承人可不是按照所谓的‘嫡庶’观念,特别是清朝前三代统治者在生前从未明确过太子之位,通常都是采用立爱立少之举,像皇太极上位还有顺治上位皆是如此。
不过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是希望能够有所改进,便效仿了传统汉家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康熙十四年诏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问题是康熙皇帝身体康健,继位时又早,以致于又足足当了几十年皇帝,而在这一过程中,针对胤礽的明枪暗箭自然不会少,在众多兄弟的觊觎下,胤礽经历了两立两废,终究是无法染指皇位。
因此在八旗亲贵的眼里,所谓的嫡长制完全就是个笑话,听见雍正的言语里有些想要恢复旧制的打算,也就不那么感冒了,而汉臣们就希望制度能够遵循传统儒家体统,便希望雍正能够贯彻嫡长子继承制。
可是经历过夺嫡之争的雍正,如何会迷信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更别说眼下他的名义上的长子弘时是个什么德行,雍正心里更是一清二楚,实际上他早已经有所筹划。
“朕以为,皇考立嫡乃立贤,其实质就是为了让我大清的江山,能够由有德之君承嗣,而非那等小人之辈窃取之,由此似为辛者库贱妇所出的廉亲王等辈,也就没有染指江山的可能了。”
雍正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将打击廉亲王作为一件政治上的大事,而被康熙鄙薄为辛者库贱妇所出的这句话,也就经常提出来了。
“朕以为,嫡长制不可取,但是立贤也不可由过往一般,否则迟早会成为朝内党争的武器,这绝非朕的本意。因此立嫡之事,需要从新筹谋。”
雍正在说着这些话的时候,下面低着头的王公大臣们却是感觉到一阵冷意,这皇帝也实在是太过直白了些,直白的都让人难以接受了。
“奴才、臣等不敢.......”
见到王公大臣们不敢有反对之意,雍正有些得意道:“朕为此事已经思考了许久,更是看了许多他国之事,在波斯国当中,曾有制度曰密储制,那每逢波斯王初继位之时,便密选诸子中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子共发封而视之,由此便可确保江山传承稳固。”
听完雍正从波斯国翻出来的方子后,王公大臣们都有些沉默,他们大都不是蠢人,当然明白这一制度的厉害,心里却是又惊又叹。
严格来说,争储之事往往是君权与相权交锋的关键之点,有史以来因为继位之争的政治风波更是数不胜数,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大臣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改变不了眼下的这个皇帝,那就改变下一任皇帝,只要坚持给皇帝洗脑,总有一天皇权便会被他们玩弄于鼓掌之中,这也是朱元璋即便是取消了宰相制度,可是也难免其子孙皇权被大大压缩的事实。
可是雍正眼下却另辟蹊径,你们不是要围绕着储君玩套路吗?那行啊,朕可以立下太子,但是你们谁都不能知道!
在这一点上,雍正是充分吸取了康熙的教训,毕竟当初的公开立储制度,几乎谁是太子谁就成为被攻击的靶子,不光是有许多人暗中盯着使绊子,甚至跟皇帝的关系也变成储与君的关系,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种威胁。
因此当雍正采用秘密建储的方法后,立嫡之事便完全成为了皇帝的权利,让所有的皇子都能看到希望,但又没有明确的竞争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兄弟相争,也能避免以皇子为中心的势力团伙,而大臣们就算能猜到一些,可是也难保皇帝不会修改,这样一来君权之威尽在臣道之上。
王公大臣们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就算是汉臣们想要反对,其实也找不到什么好的反对理由,毕竟大清的皇帝可是遵循的满洲旧制,你汉家习俗是不能强加于皇上的,这样一来汉臣们就算是想进言,也没有别的办法。
“奴才以为,皇上此策实在是妙极,可收全功。”
“臣以为,秘密建储,乃稳固天下之良策也!”
没有了反对派,剩下的自然便都是那些吹捧之言了,众人却是将雍正夸得天上有地上无似的,对于这个秘密建储制度,更是称颂有加。
“诸位臣工,朕已经草就立嫡诏书,现如今就藏于这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待朕若是哪天去了,你们便可以启开诏书,拥立新君继位!在此事之后,任何人都不得再向朕进言太子一事,违旨者严惩!”
“嗻.......”
新的秘密建储制度就这么被通过了,可是所有人心里都明白,那个谜底已经根本不是谜底了,而是两个显而易见的字——弘历。至于其余的弘时和弘昼,几乎很难再对弘历造成威胁。
而与此同时,弘时心里对雍正的不满也是越来越深,他开始屡屡跟八爷党中人接触,甚至还冒着风险去见还在闭门读书的允禩,当然这一切自然难以逃过雍正的眼睛。
只是此时的雍正却比以往更加隐忍,他几乎是用一种看小丑的姿态,看着自家的这个儿子在上蹿下跳,心里却是渐渐起了杀意,只是这一念头,却是为日后的政局变乱埋下了伏笔。
与清廷的暴跳如雷相比,此时狼狈逃窜到台湾的朱一贵,却几乎快要发疯,他从台湾赶到泉州还没到一个月,结果就被复汉军的一波突击给赶下了海,身边的精锐军队也都被打散,回到台湾后甚至大病了一场。
朱一贵的心里固然对复汉军带着恨,可是对于去谈判的黄殿,也再也没有信任,他与当年的这批老兄弟之前,算是彻底出现了一道裂痕。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黄殿却给朱一贵来了信件,声称已经与宁楚达成了协议,并且他已经代表明军与宁楚签了字,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几乎让朱一贵气死当场,心里却是起了对黄殿的杀心,只是他也不傻,因此也假意写了一封信给黄殿,言辞之中尽是嘘寒问暖之意,只是末了才询问了一句黄殿何时归来,这台湾诸事还需要处理呢。
随着宁渝这一次的会谈之后,几方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点内部的纷争,宁渝在一旁看好戏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了自家事,而且还是一件相当要紧的大事——办报纸。
说起来,报纸这样的神器,对于皇帝来说真真是个好东西!
对于皇帝来说,最难以容忍的便是底下的人串通一气,导致皇帝的耳目被蒙蔽,因此大部分皇帝手里都会有一只谍报力量,从而保证皇帝对底下的情况有个比较真实的了解,像厂卫就是如此,江南三织造同样也是如此。
实际上在目前影子的职责当中,也有监测各地的经济活动还有物价等任务,可是在宁渝的预想当中,如果有了报纸作为补充,也能起到一部分的作用。
此外,报纸的另一项重任便是监察了,虽说宁渝针对都察院进行了改制,独立于行政院之外,可是有了报纸以后,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监察作用。
最后,报纸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责任,那就是传递信息的作用。实际上在汉代开始,当时的朝廷便已经开始创办报纸了,不过那时候的报纸与后世的报纸大为不同,它被称为邸报或者是抵抄,专门用来刊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朝廷公布的法令等政府公文。
当然,如今的大楚也是有邸报的,可是宁渝想要的不仅仅只是在大臣当中流传的邸报,而是一种能够面向大众,至少是大部分读书人都能看到的报纸。
只是对于宁渝而言,眼下并没有所谓的新闻行业的人才,自己所掌握的那点皮毛也不足以支撑起一家报刊,因此他在创建报纸之前,首先要做的便是召集人才。
虽说目前大楚的人才算不得很多,可是目前摆在面前,可供宁渝选择的至少有三个人,分别是江南儒宗吕毅中,还有大儒严鸿逵,以及刚刚结束了观政的状元彭启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