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县令们也要多学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七月初九,正值全年最热的时候,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当中,四处都林立着凉棚和茶馆,甭管这些茶楼多么简陋,可是每到这个季节里,都有许多人喜欢捧着一壶凉茶细细品着,消磨着夏日的闲暇时光。
这些人什么身份都有,士农工商几乎无所不包,大家伙甭管多想挣几个口粮钱,可在这种酷暑里也干不了什么,幸好随着《清流报》的刊行,南京城里便多了一项热门活动,那就是读报纸,日子头也仿佛多了几分意思。
如今南京城的大小茶馆里,基本上都会有那么一个读报人,大多都是一些识字的落魄文人,靠着读报也能赚点大铜板,济个生计。在他们的抑扬顿挫声中,许多人还都能听懂这朝廷的意思,于是一个个越发兴趣大了起来。
“复汉军第一师于六月十九,正式攻占漳州府,而第三师攻占汀州府,已经彻底占据福建全境......敌清军畏战如鼠,如今已退至广州府......大军南下进攻两广之日,迫在眉睫。”
当这一条消息被那说书人念出来后,茶馆里却是掀起了一片沸腾,众人都知道,拿下了福建,两广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宁楚基本快要实现占据东南的设想。
“就说清狗子不禁打,没想到是这般的怂,竟然将潮州府、嘉应州还有惠州府一股脑给丢了......着实不堪一击!”
“就是,等到彻底拿下了南方,到时候陛下北伐之日,也就在眼前了!”
众人吵吵闹闹的,这京师的百姓往往都有一个特点,他们虽然生活上并没有多么的富足,可是对于国家大政是一个比一个热心,民间的消息流传的却是比官方还快,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在一众吵闹的众人当中,却是有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人,手里正捏着一份报纸细细读着,态度之认真,几乎是在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印在心里,而他身旁摆着的凉茶和几碟点心,却是根本没有动过半分。
“大楚之新政,在此报上却是一览无余,陛下之雄心,更是如烈日在空,令人不敢直视啊!”
那青衣人看完报纸后,却是发出了一声感慨,与一旁吵吵闹闹的汉子们不同,他看这报纸却是看尽了宁渝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大楚之新政。
只是他的这一番话,却是引起了旁边一名中年汉子的注意,而此人来头却是不小,乃南京府顺天县县令谭顺之,是当年跟着宁忠源这些人一起打天下的班底,本人才能相当不错,一直在中枢任职,后来立国之后,便做了这天下首善之地的县令。
谭顺之年纪虽然不算小,也有四十多岁,可是思想却是相当的开阔,在宁渝提出的多项新政之后,一直都是带头践行,每隔几天都会去大街小巷里,听听百姓的想法,因此也颇得宁渝的看重,好生嘉勉了一番。
这一日却是颇为正巧,那青衣中年士子在读报后发出的感叹声,却是让谭顺之给听了个正着,当下心里便有些疑惑,报纸上虽然有大政的一些东西,可是能看出这朝堂大政根底的,确实没有几个,能出现在这茶棚里,却是一个难数。
“先生倒是高人,如何从这报纸上的几篇文字上,看出大楚的国政和陛下的雄心?”谭顺之态度虽然谦卑,可是言语间却也够直白,直接开门见山问道。
青衣人嗤笑一声,“此报言简意赅,又无晦涩难懂之字,哪怕是寻常的七岁小童都能完整读下来,又有何难?至于大楚的国政和陛下的雄心,更是写得明明白白,一清二楚了。”
“还请先生赐教。”谭顺之步步紧逼。
“这.......那我今日就且胡说一番,还望兄台不要苛责......”
青衣人脸上露出几分笑意,缓缓开口道:“大楚之国政,其根源在于《钦定大楚宪法》,我观其大略,却是出了一身大汗,实在是痛快淋漓,此宪法绝非那等蠢人所言是为工商所制,亦非蓄意毁我士林,这里面讲的一切,其实就是一个大同天下。”
大同天下,乃传统士子文人最为憧憬的时代,也是最为美好的时代,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贫穷富贵,没有战乱纷争,是一个真正的美好世界。
谭顺之的眼神微微一凝,这是第一个人对《钦定大楚宪法》带着这么高的期望,当下便急忙开口道:“兄台所言我信了,可又是如何看出陛下的雄心?”
青衣人微微摇头,“陛下的雄心,在这天下万物,在这浩瀚沃土,可是天下万物和浩瀚沃土不会凭空而来,有了这《钦定大楚宪法》,将来才会有天下万物和浩瀚沃土。”
嘶——
谭顺之吸了一口气,他现在越发怀疑起中年人的身份,若是对方只是不世出的大才也就罢了,可如果是清廷派来的奸细呢?
“先生大才,一席话却是令鄙人佩服至极,敢请教先生名讳?”
青衣人此时脸色却是黯淡了几分,自嘲道:“鄙人名声不显,姓汪名景祺,乃一落魄举人罢了,未曾于科场扬名,何来大才?”
谭顺之笑道:“寻常之辈只道科场功名,可是这世间万般事,又岂止是一个功名能说尽的?先生无须挂怀。”
汪景祺脸上带着几分苦笑,摇了摇头,却是不再多言,转身离去了。
谭顺之见汪景祺不欲继续攀谈,当下也只得叹息一声,也准备离开此地。只是就在他转身时,却发现那《清流报》还留在了桌子上,并没有被那汪景祺拾走,当下便伸手拿了起来,只是刚拿起来,却发现报纸背面写着许多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
“余今年五十又三矣,青春背我,黄卷笑人,意绪如此其荒芜,病躯如此其委顿,间关历数千里,贫困饥驱,自问平生,都无是处.....”
“忆少年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与友者,骂坐之灌将军,放狂之祢处士,一言不合,不难挺刃而斗。其意以为,君辈未尝读破万卷书,安敢向我鼓弄唇舌耶?所至之地,望风闻名,往往引避去,世人皆欲杀,其信然矣!五十岁渐知素昔之非,降心从人,折节下士,因稍稍有与我友者,然遇事侃侃,不少假借如故也......”
谭顺之细细看完之后,只觉得文字当中的豪放狂狷的姿态,却是展现无遗,暗道此人虽然怀才不遇,可也是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否则何必写下如此文字?若是错过,却也是可惜了人才,当下便将此报小心折叠起来,收入了怀中。
实际上茶棚里的这一幕,不过是谭顺之所经历的一处小插曲罢了,他这一次实际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参加全国县令促进大会,这实际上是在宁渝的授意下,组织的一次对全国县令的考察和学习会议。
在宁渝公布完一系列新政之后,更多的精力是着力于实施方面,在这一方面县令们的施政手段将会直接决定新政的效果,因此宁渝对此十分重视,这次大会便是给这些县令们上课的过程,只有解放他们的思想,才能促进施政手段的改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从复汉军正式立国大楚之后,很多原先的基层官员都被升了职位,因此如今的大楚县令们几乎都是立国后选拔的人才,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年轻,思想足够活,而且在组织部委派这些县令的时候,宁渝都是亲自把过关的,挑选的也都是实干之才,就连状元彭启丰,都没有进入这一批选拔中。
宁渝眼下其实心态是有些着急的,眼下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可是有些东西是需要开始做起来的——他让恩斯特去西欧各国引进人才、书籍等,在国内也没有放弃技术的探索和研究,至少蒸汽机和珍妮纺织机的立项已经开始了。
除此之外,宁渝在这种变革阶段,需要保证社会的稳定蜕变,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工业革命时代的崩溃几乎是必然的,如何将那些失业农民和佃户引导进入新的工商领域,则变成了一件要紧事。
在中国传统小农社会中,自给自足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所谓的盛世,可实际上这种盛世极为脆弱,因为土地所能容纳的人口是极为有限的,哪怕是单位面积的土地投入再多的人力,再怎么精耕细作,也无法显著提高原有的产量。因此当人口不断滋生的情况下,人地矛盾只会愈演愈烈,社会崩溃也只是一件迟早的事情。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吞吃大量的土地资源还有人口资源,因此不可能维系住现有脆弱的小农经济,产业升级也就成为了要紧的事,将更多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就成为了避免社会动荡的关键抉择。
可是产业升级并不是宁渝张嘴就有的东西,需要一个足够包容的商业环境,需要大量的原料供应,以及一个充分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宁渝想要的还不是按部就班的升级过程,而是大幅度的跨越式升级,因此政府助推成为了必然。
所幸宁渝穿越回来的时间足够早,可以说在海内外其实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敌人,哪怕是所谓的大英帝国,如今也只是停留在工业革命前的积累时期,相关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开始,更没有后世遍及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宁渝在抓紧对内改革时,对外扩张整体是采取比较缓慢的节奏,并不急于一下子就统一全国,毕竟如今的清廷,已经很难对大楚造成威胁,内部改革才是宁渝如今看重的东西。
说起来,这个年代是没有所谓的工业一说的,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是手工作坊,用一句很寒酸的话,在宁渝创建的汉阳枪炮厂之前,几乎所有人生产火枪的方式,都是一个人一根枪管慢慢敲,生产效率之低下令人发指。
这一点不要说当时的大清,就连欧洲各国的枪炮,也都是靠的个人铁匠铺子,可能在工艺和技术上比清廷现今许多,但是模式几乎是一样的。因此宁渝创建的汉阳枪炮厂,通过标准化和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已经超越了整个时代。
只是在宁渝看来,大工业化不能只有军工行业,像其他的行业也开始需要做相关的技术储备,像焦炭、反射炉加坩埚钢加蒸汽机组合,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这些基础准备,相关的行业生产模式,也会适当进行调整。
全国县令促进大会被放在了奉天殿当中,超过两百多名县令汇聚一堂,他们穿着大红色的官衣,隐隐分成了几大群,其中大部分人的神情里,都带着些许拘谨和敬畏。仅有少数一些人,能看出神采飞扬的感觉。
毕竟像他们这样的低阶官员,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踏入到奉天殿一步,至于能升到部阁高官级别的人,实在是太过于稀少,用十中无一来形容都不为过。
宁渝大踏步走进奉天殿,瞧见那些正低着头的县令们,脸上不由得露出几分笑容,这些县令们不缺乏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但是还缺乏一些新型思想的灌输。
“陛下圣安!”
县令们带着一份忐忑不安的心,长揖一礼,红色的浪潮在奉天殿内翻涌,倒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宁渝面露微笑,伸出手来,“大家无需多礼,你们都是我大楚的基石,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大楚的三十年后,要看今天的你们!”
一番话看似平平淡淡,并没有所谓的升官发财的许诺,可是里面却透着强烈的暗示味道,从基石到栋梁,可不就是升官的意思嘛......再来一句三十年后,一锅香浓的鸡汤算是新鲜出炉了。
关键是下面的年轻县令们却是极为受用,他们大部分人进入官场的时间还不算长,因此一个个听得面色发红,恨不得立马就给他宁大皇帝当牛做马去了。
“陛下万岁,臣等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以报陛下!”
七月初九,正值全年最热的时候,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当中,四处都林立着凉棚和茶馆,甭管这些茶楼多么简陋,可是每到这个季节里,都有许多人喜欢捧着一壶凉茶细细品着,消磨着夏日的闲暇时光。
这些人什么身份都有,士农工商几乎无所不包,大家伙甭管多想挣几个口粮钱,可在这种酷暑里也干不了什么,幸好随着《清流报》的刊行,南京城里便多了一项热门活动,那就是读报纸,日子头也仿佛多了几分意思。
如今南京城的大小茶馆里,基本上都会有那么一个读报人,大多都是一些识字的落魄文人,靠着读报也能赚点大铜板,济个生计。在他们的抑扬顿挫声中,许多人还都能听懂这朝廷的意思,于是一个个越发兴趣大了起来。
“复汉军第一师于六月十九,正式攻占漳州府,而第三师攻占汀州府,已经彻底占据福建全境......敌清军畏战如鼠,如今已退至广州府......大军南下进攻两广之日,迫在眉睫。”
当这一条消息被那说书人念出来后,茶馆里却是掀起了一片沸腾,众人都知道,拿下了福建,两广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宁楚基本快要实现占据东南的设想。
“就说清狗子不禁打,没想到是这般的怂,竟然将潮州府、嘉应州还有惠州府一股脑给丢了......着实不堪一击!”
“就是,等到彻底拿下了南方,到时候陛下北伐之日,也就在眼前了!”
众人吵吵闹闹的,这京师的百姓往往都有一个特点,他们虽然生活上并没有多么的富足,可是对于国家大政是一个比一个热心,民间的消息流传的却是比官方还快,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在一众吵闹的众人当中,却是有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中年人,手里正捏着一份报纸细细读着,态度之认真,几乎是在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印在心里,而他身旁摆着的凉茶和几碟点心,却是根本没有动过半分。
“大楚之新政,在此报上却是一览无余,陛下之雄心,更是如烈日在空,令人不敢直视啊!”
那青衣人看完报纸后,却是发出了一声感慨,与一旁吵吵闹闹的汉子们不同,他看这报纸却是看尽了宁渝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那就是大楚之新政。
只是他的这一番话,却是引起了旁边一名中年汉子的注意,而此人来头却是不小,乃南京府顺天县县令谭顺之,是当年跟着宁忠源这些人一起打天下的班底,本人才能相当不错,一直在中枢任职,后来立国之后,便做了这天下首善之地的县令。
谭顺之年纪虽然不算小,也有四十多岁,可是思想却是相当的开阔,在宁渝提出的多项新政之后,一直都是带头践行,每隔几天都会去大街小巷里,听听百姓的想法,因此也颇得宁渝的看重,好生嘉勉了一番。
这一日却是颇为正巧,那青衣中年士子在读报后发出的感叹声,却是让谭顺之给听了个正着,当下心里便有些疑惑,报纸上虽然有大政的一些东西,可是能看出这朝堂大政根底的,确实没有几个,能出现在这茶棚里,却是一个难数。
“先生倒是高人,如何从这报纸上的几篇文字上,看出大楚的国政和陛下的雄心?”谭顺之态度虽然谦卑,可是言语间却也够直白,直接开门见山问道。
青衣人嗤笑一声,“此报言简意赅,又无晦涩难懂之字,哪怕是寻常的七岁小童都能完整读下来,又有何难?至于大楚的国政和陛下的雄心,更是写得明明白白,一清二楚了。”
“还请先生赐教。”谭顺之步步紧逼。
“这.......那我今日就且胡说一番,还望兄台不要苛责......”
青衣人脸上露出几分笑意,缓缓开口道:“大楚之国政,其根源在于《钦定大楚宪法》,我观其大略,却是出了一身大汗,实在是痛快淋漓,此宪法绝非那等蠢人所言是为工商所制,亦非蓄意毁我士林,这里面讲的一切,其实就是一个大同天下。”
大同天下,乃传统士子文人最为憧憬的时代,也是最为美好的时代,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贫穷富贵,没有战乱纷争,是一个真正的美好世界。
谭顺之的眼神微微一凝,这是第一个人对《钦定大楚宪法》带着这么高的期望,当下便急忙开口道:“兄台所言我信了,可又是如何看出陛下的雄心?”
青衣人微微摇头,“陛下的雄心,在这天下万物,在这浩瀚沃土,可是天下万物和浩瀚沃土不会凭空而来,有了这《钦定大楚宪法》,将来才会有天下万物和浩瀚沃土。”
嘶——
谭顺之吸了一口气,他现在越发怀疑起中年人的身份,若是对方只是不世出的大才也就罢了,可如果是清廷派来的奸细呢?
“先生大才,一席话却是令鄙人佩服至极,敢请教先生名讳?”
青衣人此时脸色却是黯淡了几分,自嘲道:“鄙人名声不显,姓汪名景祺,乃一落魄举人罢了,未曾于科场扬名,何来大才?”
谭顺之笑道:“寻常之辈只道科场功名,可是这世间万般事,又岂止是一个功名能说尽的?先生无须挂怀。”
汪景祺脸上带着几分苦笑,摇了摇头,却是不再多言,转身离去了。
谭顺之见汪景祺不欲继续攀谈,当下也只得叹息一声,也准备离开此地。只是就在他转身时,却发现那《清流报》还留在了桌子上,并没有被那汪景祺拾走,当下便伸手拿了起来,只是刚拿起来,却发现报纸背面写着许多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
“余今年五十又三矣,青春背我,黄卷笑人,意绪如此其荒芜,病躯如此其委顿,间关历数千里,贫困饥驱,自问平生,都无是处.....”
“忆少年豪迈不羁,谓悠悠斯世,无一可与友者,骂坐之灌将军,放狂之祢处士,一言不合,不难挺刃而斗。其意以为,君辈未尝读破万卷书,安敢向我鼓弄唇舌耶?所至之地,望风闻名,往往引避去,世人皆欲杀,其信然矣!五十岁渐知素昔之非,降心从人,折节下士,因稍稍有与我友者,然遇事侃侃,不少假借如故也......”
谭顺之细细看完之后,只觉得文字当中的豪放狂狷的姿态,却是展现无遗,暗道此人虽然怀才不遇,可也是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否则何必写下如此文字?若是错过,却也是可惜了人才,当下便将此报小心折叠起来,收入了怀中。
实际上茶棚里的这一幕,不过是谭顺之所经历的一处小插曲罢了,他这一次实际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参加全国县令促进大会,这实际上是在宁渝的授意下,组织的一次对全国县令的考察和学习会议。
在宁渝公布完一系列新政之后,更多的精力是着力于实施方面,在这一方面县令们的施政手段将会直接决定新政的效果,因此宁渝对此十分重视,这次大会便是给这些县令们上课的过程,只有解放他们的思想,才能促进施政手段的改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从复汉军正式立国大楚之后,很多原先的基层官员都被升了职位,因此如今的大楚县令们几乎都是立国后选拔的人才,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年轻,思想足够活,而且在组织部委派这些县令的时候,宁渝都是亲自把过关的,挑选的也都是实干之才,就连状元彭启丰,都没有进入这一批选拔中。
宁渝眼下其实心态是有些着急的,眼下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可是有些东西是需要开始做起来的——他让恩斯特去西欧各国引进人才、书籍等,在国内也没有放弃技术的探索和研究,至少蒸汽机和珍妮纺织机的立项已经开始了。
除此之外,宁渝在这种变革阶段,需要保证社会的稳定蜕变,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工业革命时代的崩溃几乎是必然的,如何将那些失业农民和佃户引导进入新的工商领域,则变成了一件要紧事。
在中国传统小农社会中,自给自足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所谓的盛世,可实际上这种盛世极为脆弱,因为土地所能容纳的人口是极为有限的,哪怕是单位面积的土地投入再多的人力,再怎么精耕细作,也无法显著提高原有的产量。因此当人口不断滋生的情况下,人地矛盾只会愈演愈烈,社会崩溃也只是一件迟早的事情。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吞吃大量的土地资源还有人口资源,因此不可能维系住现有脆弱的小农经济,产业升级也就成为了要紧的事,将更多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就成为了避免社会动荡的关键抉择。
可是产业升级并不是宁渝张嘴就有的东西,需要一个足够包容的商业环境,需要大量的原料供应,以及一个充分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宁渝想要的还不是按部就班的升级过程,而是大幅度的跨越式升级,因此政府助推成为了必然。
所幸宁渝穿越回来的时间足够早,可以说在海内外其实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敌人,哪怕是所谓的大英帝国,如今也只是停留在工业革命前的积累时期,相关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开始,更没有后世遍及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宁渝在抓紧对内改革时,对外扩张整体是采取比较缓慢的节奏,并不急于一下子就统一全国,毕竟如今的清廷,已经很难对大楚造成威胁,内部改革才是宁渝如今看重的东西。
说起来,这个年代是没有所谓的工业一说的,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是手工作坊,用一句很寒酸的话,在宁渝创建的汉阳枪炮厂之前,几乎所有人生产火枪的方式,都是一个人一根枪管慢慢敲,生产效率之低下令人发指。
这一点不要说当时的大清,就连欧洲各国的枪炮,也都是靠的个人铁匠铺子,可能在工艺和技术上比清廷现今许多,但是模式几乎是一样的。因此宁渝创建的汉阳枪炮厂,通过标准化和分工合作的生产方式,已经超越了整个时代。
只是在宁渝看来,大工业化不能只有军工行业,像其他的行业也开始需要做相关的技术储备,像焦炭、反射炉加坩埚钢加蒸汽机组合,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这些基础准备,相关的行业生产模式,也会适当进行调整。
全国县令促进大会被放在了奉天殿当中,超过两百多名县令汇聚一堂,他们穿着大红色的官衣,隐隐分成了几大群,其中大部分人的神情里,都带着些许拘谨和敬畏。仅有少数一些人,能看出神采飞扬的感觉。
毕竟像他们这样的低阶官员,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踏入到奉天殿一步,至于能升到部阁高官级别的人,实在是太过于稀少,用十中无一来形容都不为过。
宁渝大踏步走进奉天殿,瞧见那些正低着头的县令们,脸上不由得露出几分笑容,这些县令们不缺乏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但是还缺乏一些新型思想的灌输。
“陛下圣安!”
县令们带着一份忐忑不安的心,长揖一礼,红色的浪潮在奉天殿内翻涌,倒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宁渝面露微笑,伸出手来,“大家无需多礼,你们都是我大楚的基石,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大楚的三十年后,要看今天的你们!”
一番话看似平平淡淡,并没有所谓的升官发财的许诺,可是里面却透着强烈的暗示味道,从基石到栋梁,可不就是升官的意思嘛......再来一句三十年后,一锅香浓的鸡汤算是新鲜出炉了。
关键是下面的年轻县令们却是极为受用,他们大部分人进入官场的时间还不算长,因此一个个听得面色发红,恨不得立马就给他宁大皇帝当牛做马去了。
“陛下万岁,臣等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以报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