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网 > 伐清1719 > 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

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宁渝的心里,眼下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已经成立了数十年,而沙俄也将会在今年发动对波斯的战争,旨在夺取里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区,表面的太平景象下,掩盖着重重危机。

    未来的宁楚也绝不可能止步于华夏,一旦统一全国后,到时候既要考虑到东进的沙俄带来的威胁,也要考虑到进入西方的西方列强,那些人可不是一滩烂泥的清廷,需要真正的血与火的考验,才能取得胜利。

    因此,宁渝才会感觉到一种由衷的紧迫感,西方不会给他更多的时间去肆意发展,他才会如此着急地去推动新政改革,可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会感觉有些不能理解了,至于这么着急吗?

    “崔先生,华夏如今处于一个大变革的年代,这场大变革不是我宁楚起兵反清,而是来自于海外,来自于一种目前还看不到的威胁......这个世界绝非只有华夏一隅,大争之世当中,要看的也不仅仅是现在。”

    “咱们的国家甚至可以说咱们的文明,将来的兴衰存亡,完全取决于在这个时代所占据的位置,可是咱们现在的思想和教育,是有问题的,它可以适应过去,但是不能适应未来........”

    宁渝说的有些混乱,可是崔万采依然察觉到了那份急躁,这是宁渝从来都没有的,哪怕是面对清廷,都从来不曾有过这般的忧虑。

    “陛下所言的威胁,莫非是海外西人?他们虽然有些门道,可是与我华夏数千年的底蕴相比,也不会有什么胜算吧......”

    纵使是崔万采如此人物,也难以预料到西人在未来两百年的发展速度,也难以预料到他们可能存在的威胁。

    天朝上国的执念,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宁渝欣赏这份从容与大气,也希望能够一直保持这份天朝上国的霸气,可是前提就是波动命运的齿轮,让华夏避免那一段屈辱的沉沦史。

    “崔先生,眼下的西人处于蜕变的前夜,他们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都已经逐渐调整完毕,将会在未来的一百年里爆发出来,你我可能会看不到,可是我们的子孙,将不得不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去迎接他们的到来。”

    宁渝轻轻叹口气,“他们开启的钥匙,便是朕当年跟先生说的那个缺失的东西。”

    “钱?”

    “没错,正是资本。它是一个怪物,能够吞噬一切以利自身,可是反过来它也是强大的,它自从诞生之日开始,便开始改变这个世界,它会越来越强大,可是胃口也会越来越大,从欧洲到美洲,再到天朝.......”

    宁渝不想继续跟对方普及资本论的基础知识,轻声道:“在资本面前,一切资源都会得到最大的利用,可是对于天朝而言,咱们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一切的目的都是维持,只要能够得过且过,就能一直过下去。”

    “安逸,到死了都要安逸,咱们的百姓不是不够辛苦,可是这份辛苦的背后,是朝廷只想着安逸地过下去,所谓的两宋繁华,何曾不是安逸?”

    两宋,儒家盛世,可也是汉人对外极为屈辱的一段历史。

    崔万采陷入了沉默之中,他有些明白了宁渝的想法,面前的这个皇帝,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皇帝,他心里的所谓天下,实在是太大了。

    “朕明白,我大楚的官员们都是读着儒家精义上来的,他们不懂工商,也不明白如何去促进工商的发展,哪怕是朕给县令们上课,也只能给他们留下一个想法,但是做不了更多的事情。”

    “但是,朕真的很希望,这些未来的大楚栋梁们,不光是看儒家的经典,也得弯下腰去,好好看看农民是怎么耕田的,好好看看商人是怎么经商的,多看看百姓们的生活,多去感受下百姓的疾苦!”

    宁渝的话语里没有多少的愤怒,反而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尽管他是皇帝,甚至可以说是未来天下最有权力的人,但是他也不可能真正一言兴邦,想要改变现状,就得一点点去做,从教育、思想、民生等领域开始,一步都不能少。

    “陛下所思,臣亦所愿!”

    崔万采长揖一礼,他并不是被宁渝所说服的,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同一类人,那就是对于百姓对于天下,怀着一种莫名的责任感,只是二人的思想存在时代的差异罢了。可是对于百姓,他们的想法都是一致的。

    得到了崔万采的支持后,宁渝很快便在朝堂上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或者说是从根本上开始改变传统的科举制度,从而适应未来国家的需要。

    “科举乃国之大事,事关社稷千秋万代,自即日起,大楚科举将会全面改革,改三年一次科举为一年一次,仅设立秀才、举人、进士三级,大楚所有官吏将会通过科举制度进行选拔。”

    宁忠景捧着诏书在朝堂上大声念着,他的神情肃穆而庄重,只是双手却微微有些发抖,似乎拿着的不是一封诏书,而是一张宣战书。

    其实他想的也没有错,因为这封诏书的内容,就是在对天下儒学宣战!

    奉天殿里的大臣们静静地听着,当他们听到科举改成一年一次,当下便有人有疑义,只是见朝廷大佬们都还没说话,当下也就忍耐不言,静等着首辅将后面的内容继续说完。

    “此番科举改革,将会跟吏治改革结合在一起......”

    当宁忠景念到这一句时,许多人便感觉有些不妙,他们想要开口说些什么,却被宁渝冷峻而严厉的目光给吓了回去。

    “从革新元年开始,所有人均可参与我大楚科考,凡是通过者可获得秀才学位,该学位可由各省教育院认定通过,能够在本地担任不入流品级的官员,负责原先的吏员所负责之公务,地方职位需任满五年,官声良好且考评优先者,方可参与举人考试。”

    “凡是通过秀才学位,并且担任五年官职者,且官声良好且考评优先者,参与举人考试通过者,可以担任县令及以上等地方官职,或不超过五品官职的省府官职。”

    听到这里的时候,朝堂已经是一片哗然,大臣们虽然已经任职高官,可是对于这种改革却是存在潜在的抵触心理,这基本上意味着过去那种考上进士,入翰林院十年苦熬,然后出来便是从三品以上的督抚侍郎模式,彻底宣告破产。

    “肃静!朝堂之上,岂能由尔等放肆!”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绂沉声喝道,他冰冷的眸子扫视了一眼那些鼓噪的大臣们,当下便让那些大臣们噤若寒蝉,李绂原本就是跟着宁渝打天下的老臣,再加上任职独立的都察院,负责整个大楚官僚的监察,甚至比起次辅的威慑力还要大一些。

    宁忠景也没有理那些官员们,而是继续念道:“在省府担任佐贰官三年以上者,且具备至少两年的地方主政官员经验者,方可参加进士考试;若是在地方担任五年以上知县者,也可参与进士考试。考中进士者方可担任中央各部衙主政官员以及地方主政官职。”

    “当然了,这些都是日后慢慢调配完成,不会一下子就进行改制,诸位现在的位子还是稳妥的......”宁渝慢悠悠说道,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但是,日后内阁、行政院、都察院以及大理寺等系统内官员,都必须要有地方主政经验,若是只是考考试,以后可就做不了大官了。”

    宁渝的意思很清楚,以后的大楚自上而下,都需要一步步爬,哪怕你是考试的天才,哪怕以原来的实力能够考中状元甚至是探花,到日后也只能跟其他人一样,从秀才为官开始做起,只有地方上的主政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参与下一轮的考试,这等同于将科举制度变成了选拔官员的考核方式。

    宁忠景可继续道:“此番科举改革,不光是改革选官用官之法,还会改革科举的考试内容。为了适应地方上的行政需求,原先的儒家精义虽然还会考,但是会加入算学、农学、工学、商学、法学等内容......秀才一级考试会全部涉猎,举人考试会分为各科考试,根据考试内容和成绩来分配官职。”

    在这个改革模式当中,秀才一级的考试内容难度并不高,因此考核的面会比较广,为官者应该对算学、农学、工学、商学、法学等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去担任与百姓打交道的官员。

    而到了举人考试阶段,就不会再涉及全方位的考试,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选考科目,比如选考算学者,将来可以分配到各省府的财政厅局,比如选考农学者,可分配到各省府的农业厅局当中去.......以此类推。当然,虽然到时候考试的内容少了,但是难度也会适当加大。

    宁渝的想法很简单,传统的科举考试确实是一种良好的人才选拔模式,这个模式是没问题的,但是考核的内容是有问题,因此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改内容不改模式,该考试还是得考试。

    “未来的科举考试将会由教育部与组织部共同负责完成,负责考核的内容,当然还需要设立科举都察院,专门来负责考察官员的相关政绩,以此综合判定成绩。”

    最后一颗钉子被彻底敲下,此时的大臣们更庆幸的是一点事,那就是他们都是从龙一代的臣子,已经跳过了这些步骤,可是后面的继位者们就没那么简单了,他们将会真正从扎根基层开始做起,否则根本没有升到高位的一天。

    当然对于宁渝而言,这也是他给这些从龙老臣的甜头,毕竟他们都是从血火里摸爬滚打起来的,如今享受了这份优待,也不算差了。

    “可是陛下,当下士子们都是读这圣贤书长大的,这算学、农学、工学、商学、法学等,却没有正经学过,如何才能考过?”

    很快便有大臣反映过来,这里面其实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只是很多人第一时间都没有察觉到。

    宁渝脸上挂着几分笑容,有人这么快就反映过来了,也不枉他一力调教,笑道:“此事便是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了,还请首辅给大家介绍一下。”

    宁忠景当即又拾起一副诏书,开始念道:“将来科举一应考试内容,均有教育部和组织部共同拟出,为了配合新的科举制度,未来三年内会逐渐在每省建立一所综合性新式大学,还会在十年内在各府建立新式学院,以供学子学习,此外也将会鼓励私人创立新式院校,一应学习资料均由教育部拟定推出,原先的旧制私塾亦不会取缔,均可保留。”

    在宁渝的设想当中,教育这种需要花大钱的事情,自然不会一步到位,而是分解到数十年当中逐步提高,三年在各省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咬咬牙还是能够完成的,至于各府的院校则是在十年左右全面铺开,至于府一下暂时不会考虑。

    当然了,办教育是会花钱的,因此宁渝也不会采取免费的手段,只能尽可能降低学费,比如办学一应花费,由中央财政负担三成,地方财政负担个三成左右,而学子个人只需要负责四成,通过降低门槛,也能促进一部分人走进大学了。

    至于全面免费的义务教育,也就是在宁渝的脑子里过了一下,然后就果断放弃了,因为以目前的人口基数而言,就算宁楚把全面税收全部垫进去,怕也是不够的,因此只能作为日后财政扩大后的备选计划。

    “一应士子的学籍,都将会在教育部备案登记,从而确保人才的建设和使用......考试过程中只以学籍编号和考官编号为记录,考官不得打听学子的身份,学子也不可打听考官身份,考试结束后也不得私自联系。”

    宁渝的一番话,却是在不动声色中,以教育部登记备案学籍的方式,破坏了旧有的座师制度,也就打破了这种师生依存关系。

    在过去的科考当中,士子与考官便是这种座师关系,尽管在考试之前二人从来没有见过,可是只要士子中举,那就得去拜谢考官,确认师生关系,以后学生有事可以找座师帮忙,而座师有名,学生也不得推辞,因此科举时代的考官,那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好差事。

    然而如今这项大大的好差事,以后是彻底没了。

    大臣们听到以后,脸上纷纷露出了苦笑,这皇帝对于当官还真是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