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我要多买粮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雨还在下!
黄老汉刚从外面转了一圈回来,听说黄豆清醒了,也顾不上吃饭,先过来看看黄豆。
这次遇灾,老爷子就更认定黄豆是黄家的小福星。
如果不是黄豆提出给她四叔在镇上买房做生意,他们家这次就只能在镇外野地搭棚子了。外面风雨不停,已经有好几户人家幼小孩童出现夭折,老人一病不起,无钱抓药的,也只能等着死了!
镇子里,基本能搭窝棚的地方都搭满了窝棚,而镇外的临时窝棚越搭越多,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向了这个小小的镇子。
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形,南山镇周边算是鱼米之乡,一直属于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富足的地区。
这一场暴雨,把一切打回到原型。
黄老汉独自往回走,路过镇外的一个窝棚时,听见里面压抑不住的哭声。
又一个生命的逝去,而不管是周围窝棚里的人,还是路过的行人,几乎都无动于衷。
他们已经没有了怜悯之心,在灾难面前,人性会变得更加自私和冷漠。
镇子里和镇子外的区别,不单单是有可支撑的围墙。镇子里大部分都是周边附近的村民,因为走山来到这里,暂时还不敢回去。
他们是来的最早的一批人,物资还不算匮乏,窝棚多用结实的木棍和编制的竹席和苇席搭建,在风雨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即能挡风也能挡雨。
而镇外,大部分都是相对远一点的村民,他们是因为别处的洪灾,徒步迁移到这里。等他们来的时候,周边可以利用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而这些窝棚,都是勉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搭建,只能说,比完全暴露在雨地里稍微要好点。
看到满地凄凉,黄老汉心里很难受,他随着大船去过很多地方,比一般农人有更开阔的眼界,但是这并不能给他带来更多的财富。
在大自然面前,谁都是蝼蚁!
黄豆听着爷爷的描述,不用出门,也知道外面是个什么情形:“爷爷,我们要买粮。”
黄老汉摇摇头:“不用,你四叔这里有粮,上个月恰好家里今年多余的粮都给你四叔送了过来。你四叔店里又购置了一批粮,仔细着点撑二三个月没问题。”
“爷爷,二三个月后呢?”黄豆问。
“等天气好了,我们就回去搭窝棚,把地先给整理出来。现在刚入秋,怎么也得到明年春后才能收。地里,那些稻子,不知道还能不能收点上来。”说到这里,黄老汉声音低沉了下去。
眼看一季丰收在望,一场大雨,粮食没了,田里的庄稼也没了,家也没了!
“爷爷,我们要买粮,而且要多买粮。”黄豆紧紧抓住爷爷的衣袖。
“爷爷,这场暴雨,我们附近走山的就好几处,别处被洪水淹了的更多。现在买,粮食才刚涨价,还来得及。”
“今年雨水这么大,下半年就有可能干旱,等到真正饥荒的时候,就是有钱,我们也买不到粮了。还有,即使粮多了,吃不完,我们还可以卖,总之不会亏太多。但是,没有粮,我们一家二十多口人怎么活。”
“而且,四叔是开吃食的,现在粮价还没虚高,这个时候买粮总好过等涨高了再买,那时候即使地里可以收,买的粮留着四叔店里用也不浪费。”
“爷爷,你看,这几天是不是店里买吃食的人不断。大家逃出来,都是逃了命就不错了,哪有背着粮食淘命的。总要吃饭,没锅灶的大部分只能靠买吃食度日了。”
黄老汉怔怔地看着三孙女:“那,你说买多少?”
“我们有多少钱就买多少。”
黄老汉看着黄豆坚定的小眼神,只觉得脑袋都大了。这孩子,心是怎么长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黄老汉没答应,转身出了房,嘱咐黄桃给黄豆炖个鸡蛋羹补补。
黄家五兄弟带着子侄一早就去了黄家沟,即使稻谷不能收,地里的水还是要相办法排掉。
而且现在大豆,玉米已经成熟,虽然倒伏了,但是带回来还是可以吃的,不然等天晴也只有烂在地里。
黄宝贵和黄德磊在水里摸索着拔起豆杆,先这样堆放着,等会再摘下来带回去,一部分豆子已经被水泡的发芽了。
而黄荣贵四兄弟则在玉米地里忙碌着,一头一头掰下来的玉米装进口袋,黄德光黄德明带着兄弟一趟一趟冒雨,趟过积水把玉米堆放到较高的的田埂上。
有些老玉米也已经开始发芽,而一些还嫩的玉米也被掰了下来,这个时候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只要带回去,就能吃,不管是煮是烤还是用石磨磨成浆状做饼子。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浪费粮食,谁也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远处,地里隐约可以看见乡亲,大家都在尽量抢收着可以吃的东西。
中午,他们没地方做饭,油纸包着的饼子外面已经被雨水浸湿,大家随随便便往泥泞的田埂上一坐,低头沉默地咀嚼着已经吃不出滋味的面饼。
而远处,更多的人都没有带吃食和饮用水,他们掰一根相对鲜嫩的玉米就直接啃,或者去地里刨几头红薯。
不过因为时节没到,红薯还很小,大部分人不会去动它,少部分去刨也只是换个口味尝个新鲜。
晚上回来的时候,天还没黑,远远看见河道里的水又涨了,水里不单单有枯枝烂叶,还有泡的肿胀的尸体。
大家都沉默着,低头努力背负着属于自己的东西,行走着。
雨还在下,身体是湿的,人心也是湿的!
进了小镇,远远看见家里亮着的灯光,很暗,却觉得人整个突然活了,有家真好!
粮食放到东厢的灶房,留着黄大娘她们几个趁黑整理。
家里的几个男人一人先喝了一碗不太浓的姜汤,轮流在灶房屋檐下用热水冲洗,再吃饭。
吃完饭,黄老汉让他们赶紧睡觉,有什么明天再说。
黄豆带着黄梨和小弟已经先睡了,而黄大娘妯娌几个带着黄米黄桃还在整理着刚刚收回来的粮食。
黄豆一夜几乎没睡,这个时代不同于她以前所在的时代。
如果下半年继续洪涝或者干旱,家里没粮,全家上上下下二十多口人,吃什么。
等待国家的救济粮?不用想,也知道希望渺茫,即使有,也不够吃的,只能说勉强饿不死。
第二天一早起床,黄豆的嘴角起了一个火泡。
黄豆吃早饭的时候嘱咐四婶,这段时间少做点生煎包什么的了,多做点蒸杂粮馒头卖。
现在杂粮还不贵,大部分人没带锅灶要买吃食,吃生煎包这些有点奢侈,杂粮馒头肯定是最好卖的。
家里收上来的玉米也可以磨成糊糊,兑上面粉做成煎饼来卖,虽然品相不好,但是便宜,肯定有人要。
这些雨地里收上来的粮食是存放不住的,刚收的黄豆一部分做菜,一部分放盐炒制成盐豆,可以存放稍微久点。
黄四婶听了觉得有理,忙叫嫂子剥玉米,磨玉米,制成糊糊做煎饼。
家里蒸得杂粮馒头每天确实都不够卖,干脆下午再蒸几锅杂粮馒头。
“四婶,价格要提一提,每天粮价涨,吃食就要涨。”黄豆不放心又吩咐了一句。
黄四婶楞了楞,黄老汉走过来:“听豆豆的,我们是生意人。”
黄豆觉得自己没有错,她不是要发国难财,一个小吃食店也发不了什么财,只是在这个时代先要顾己,后才能想他人。
一整天黄豆都跟着黄老汉,她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说服爷爷。
黄豆觉得自己这样的人肯定吃不了苦,挨不了饿,如果没有吃的,全家第一个饿死的就是自己。
晚上,黄家又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商议买不买粮食。
出乎意料,大部分人都赞成买粮,但是把所有银钱都用在买粮,太不现实。
洪水过后,家里房子要建,田地要整,哪里都需要钱,如果都拿出来买粮,家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总不能全家都挤这栋宅子里。
黄豆只能同意,她还是个孩子,她能做的只是给予意见,大人能尊重她的意见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黄家开始买粮了,不管谁出门,回来必定背着半包粮食。稻谷、玉米,豆子……黄老汉甚至嘱咐几个儿子去隔壁镇子上买。
把西屋腾了出来半间专门放粮,黄老汉带着几个孙子从床上搬到了地上,床挪到了东屋,给东屋拼成了一个大通铺。
黄家本家又搬进来三个小点的女孩子住进了东屋,实在是没有办法,毕竟孩子太小,在外面棚子里睡,很容易就夭折了。
最先觉得不对劲的是赵大娘,晚上偷偷拉着大儿子问:“你黄爷爷家怎么天天买粮。”
赵大山不以为然:“他家人口多,粮食吃的快。”
赵大娘摇头:“不对,他们家买的粮太多了。”
娘俩商量了一会,决定先看看再说,看了二天,镇上粮价一天比一天涨得厉害。
雨还在下!
黄老汉刚从外面转了一圈回来,听说黄豆清醒了,也顾不上吃饭,先过来看看黄豆。
这次遇灾,老爷子就更认定黄豆是黄家的小福星。
如果不是黄豆提出给她四叔在镇上买房做生意,他们家这次就只能在镇外野地搭棚子了。外面风雨不停,已经有好几户人家幼小孩童出现夭折,老人一病不起,无钱抓药的,也只能等着死了!
镇子里,基本能搭窝棚的地方都搭满了窝棚,而镇外的临时窝棚越搭越多,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向了这个小小的镇子。
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情形,南山镇周边算是鱼米之乡,一直属于经济状况相对比较富足的地区。
这一场暴雨,把一切打回到原型。
黄老汉独自往回走,路过镇外的一个窝棚时,听见里面压抑不住的哭声。
又一个生命的逝去,而不管是周围窝棚里的人,还是路过的行人,几乎都无动于衷。
他们已经没有了怜悯之心,在灾难面前,人性会变得更加自私和冷漠。
镇子里和镇子外的区别,不单单是有可支撑的围墙。镇子里大部分都是周边附近的村民,因为走山来到这里,暂时还不敢回去。
他们是来的最早的一批人,物资还不算匮乏,窝棚多用结实的木棍和编制的竹席和苇席搭建,在风雨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即能挡风也能挡雨。
而镇外,大部分都是相对远一点的村民,他们是因为别处的洪灾,徒步迁移到这里。等他们来的时候,周边可以利用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而这些窝棚,都是勉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搭建,只能说,比完全暴露在雨地里稍微要好点。
看到满地凄凉,黄老汉心里很难受,他随着大船去过很多地方,比一般农人有更开阔的眼界,但是这并不能给他带来更多的财富。
在大自然面前,谁都是蝼蚁!
黄豆听着爷爷的描述,不用出门,也知道外面是个什么情形:“爷爷,我们要买粮。”
黄老汉摇摇头:“不用,你四叔这里有粮,上个月恰好家里今年多余的粮都给你四叔送了过来。你四叔店里又购置了一批粮,仔细着点撑二三个月没问题。”
“爷爷,二三个月后呢?”黄豆问。
“等天气好了,我们就回去搭窝棚,把地先给整理出来。现在刚入秋,怎么也得到明年春后才能收。地里,那些稻子,不知道还能不能收点上来。”说到这里,黄老汉声音低沉了下去。
眼看一季丰收在望,一场大雨,粮食没了,田里的庄稼也没了,家也没了!
“爷爷,我们要买粮,而且要多买粮。”黄豆紧紧抓住爷爷的衣袖。
“爷爷,这场暴雨,我们附近走山的就好几处,别处被洪水淹了的更多。现在买,粮食才刚涨价,还来得及。”
“今年雨水这么大,下半年就有可能干旱,等到真正饥荒的时候,就是有钱,我们也买不到粮了。还有,即使粮多了,吃不完,我们还可以卖,总之不会亏太多。但是,没有粮,我们一家二十多口人怎么活。”
“而且,四叔是开吃食的,现在粮价还没虚高,这个时候买粮总好过等涨高了再买,那时候即使地里可以收,买的粮留着四叔店里用也不浪费。”
“爷爷,你看,这几天是不是店里买吃食的人不断。大家逃出来,都是逃了命就不错了,哪有背着粮食淘命的。总要吃饭,没锅灶的大部分只能靠买吃食度日了。”
黄老汉怔怔地看着三孙女:“那,你说买多少?”
“我们有多少钱就买多少。”
黄老汉看着黄豆坚定的小眼神,只觉得脑袋都大了。这孩子,心是怎么长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黄老汉没答应,转身出了房,嘱咐黄桃给黄豆炖个鸡蛋羹补补。
黄家五兄弟带着子侄一早就去了黄家沟,即使稻谷不能收,地里的水还是要相办法排掉。
而且现在大豆,玉米已经成熟,虽然倒伏了,但是带回来还是可以吃的,不然等天晴也只有烂在地里。
黄宝贵和黄德磊在水里摸索着拔起豆杆,先这样堆放着,等会再摘下来带回去,一部分豆子已经被水泡的发芽了。
而黄荣贵四兄弟则在玉米地里忙碌着,一头一头掰下来的玉米装进口袋,黄德光黄德明带着兄弟一趟一趟冒雨,趟过积水把玉米堆放到较高的的田埂上。
有些老玉米也已经开始发芽,而一些还嫩的玉米也被掰了下来,这个时候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只要带回去,就能吃,不管是煮是烤还是用石磨磨成浆状做饼子。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浪费粮食,谁也不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远处,地里隐约可以看见乡亲,大家都在尽量抢收着可以吃的东西。
中午,他们没地方做饭,油纸包着的饼子外面已经被雨水浸湿,大家随随便便往泥泞的田埂上一坐,低头沉默地咀嚼着已经吃不出滋味的面饼。
而远处,更多的人都没有带吃食和饮用水,他们掰一根相对鲜嫩的玉米就直接啃,或者去地里刨几头红薯。
不过因为时节没到,红薯还很小,大部分人不会去动它,少部分去刨也只是换个口味尝个新鲜。
晚上回来的时候,天还没黑,远远看见河道里的水又涨了,水里不单单有枯枝烂叶,还有泡的肿胀的尸体。
大家都沉默着,低头努力背负着属于自己的东西,行走着。
雨还在下,身体是湿的,人心也是湿的!
进了小镇,远远看见家里亮着的灯光,很暗,却觉得人整个突然活了,有家真好!
粮食放到东厢的灶房,留着黄大娘她们几个趁黑整理。
家里的几个男人一人先喝了一碗不太浓的姜汤,轮流在灶房屋檐下用热水冲洗,再吃饭。
吃完饭,黄老汉让他们赶紧睡觉,有什么明天再说。
黄豆带着黄梨和小弟已经先睡了,而黄大娘妯娌几个带着黄米黄桃还在整理着刚刚收回来的粮食。
黄豆一夜几乎没睡,这个时代不同于她以前所在的时代。
如果下半年继续洪涝或者干旱,家里没粮,全家上上下下二十多口人,吃什么。
等待国家的救济粮?不用想,也知道希望渺茫,即使有,也不够吃的,只能说勉强饿不死。
第二天一早起床,黄豆的嘴角起了一个火泡。
黄豆吃早饭的时候嘱咐四婶,这段时间少做点生煎包什么的了,多做点蒸杂粮馒头卖。
现在杂粮还不贵,大部分人没带锅灶要买吃食,吃生煎包这些有点奢侈,杂粮馒头肯定是最好卖的。
家里收上来的玉米也可以磨成糊糊,兑上面粉做成煎饼来卖,虽然品相不好,但是便宜,肯定有人要。
这些雨地里收上来的粮食是存放不住的,刚收的黄豆一部分做菜,一部分放盐炒制成盐豆,可以存放稍微久点。
黄四婶听了觉得有理,忙叫嫂子剥玉米,磨玉米,制成糊糊做煎饼。
家里蒸得杂粮馒头每天确实都不够卖,干脆下午再蒸几锅杂粮馒头。
“四婶,价格要提一提,每天粮价涨,吃食就要涨。”黄豆不放心又吩咐了一句。
黄四婶楞了楞,黄老汉走过来:“听豆豆的,我们是生意人。”
黄豆觉得自己没有错,她不是要发国难财,一个小吃食店也发不了什么财,只是在这个时代先要顾己,后才能想他人。
一整天黄豆都跟着黄老汉,她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说服爷爷。
黄豆觉得自己这样的人肯定吃不了苦,挨不了饿,如果没有吃的,全家第一个饿死的就是自己。
晚上,黄家又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商议买不买粮食。
出乎意料,大部分人都赞成买粮,但是把所有银钱都用在买粮,太不现实。
洪水过后,家里房子要建,田地要整,哪里都需要钱,如果都拿出来买粮,家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总不能全家都挤这栋宅子里。
黄豆只能同意,她还是个孩子,她能做的只是给予意见,大人能尊重她的意见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黄家开始买粮了,不管谁出门,回来必定背着半包粮食。稻谷、玉米,豆子……黄老汉甚至嘱咐几个儿子去隔壁镇子上买。
把西屋腾了出来半间专门放粮,黄老汉带着几个孙子从床上搬到了地上,床挪到了东屋,给东屋拼成了一个大通铺。
黄家本家又搬进来三个小点的女孩子住进了东屋,实在是没有办法,毕竟孩子太小,在外面棚子里睡,很容易就夭折了。
最先觉得不对劲的是赵大娘,晚上偷偷拉着大儿子问:“你黄爷爷家怎么天天买粮。”
赵大山不以为然:“他家人口多,粮食吃的快。”
赵大娘摇头:“不对,他们家买的粮太多了。”
娘俩商量了一会,决定先看看再说,看了二天,镇上粮价一天比一天涨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