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结局 三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瞧你,我又没说什么。”岑二娘自然知道他为她守身如玉。不然等着他的,可不就随便问问这么简单了。
她见安三少满面焦急,笑着伸手点了点他的额头,“低头。头发还没擦干呢。”
“呃,好。”安三少见妻子真不是在生气,也安心埋下头。
“你在外面的那段时间,大兄把三郎和师父奴役上了,他将西南建城立宫的事儿,交给三郎全权打理,忙得三郎团团转。”
“师父和我们家种田的那些老农、长工们,都叫他派人护送去了漠北。说是要在漠北那边的荒地种粮食,若不是壮壮还离不得我,我也和师父一起去了。这次你回来,就见不到我啦。对了,你回来时路过淮州城,看到新建的都城没?”
“看到了。三郎的效率挺高,这才多久,都建起半个城了。”安三少感叹道:“我看到新城了。宏伟壮观极了!哪怕还未竣工,站在山头,远远望去,还是叫人忍不住赞叹!那得需要多少人工和银子啊?!”
“圣上和小舅子,这次的手笔也太大了些。夫人,我还纳闷,圣上又是养兵征战、战后重建,又是新立都城的,这需要的,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你说,他哪儿来的银子啊?”
“抢的呗。先是抢世家大族和臣子的,后来又抢富商乡绅,他简直就是土匪!瞪什么眼,又不是我说的,是父亲和三郎说的。”
“呵呵。”安三少不接话。他可不敢说大舅兄是土匪。要是叫他那圣上大舅子知道了,还不剥了他的皮!
“其实,我觉得大兄比你们安家更会做生意。”岑二娘突然道。
“此话何解?”安三少有些迷糊。
“他干的,都是无本净赚的买卖啊!我听三郎说,大兄的私库都没怎么动,国库也还丰盈着,就把大景,不是,是把大启朝翻新了一遍。西南和东海地里产出的粮食,就够他养兵了。我瞧他一年到头,也花不了什么钱,还赚足了声望和军民的好评。是不是很会做生意?”
安三少心服口服地点头:“嗯。”他大舅兄太能了,干什么成什么,干什么旺什么。怪不得最后是他登上了那个宝座。
“夫君啊,你也回来了。等你休养几日,咱们就带着壮壮和护卫,去漠北走一趟。如何?”
“为何?那边不是有大师和老农吗?你不去也行呀。夫人,不是我不想你去,实在是漠北环境太恶劣,风沙又大,还十分缺水,我不想你过去吃苦受罪。”
“师父前阵子来信与我说,他们在漠北遇上了麻烦,想我过去搭把手,帮帮忙。因为那边风沙大,又极缺水,种什么都活不成。便是我们研究培育出来最耐旱的作物,到了那边,也长不好”
“既然都长不好,就不要在那边种了嘛。”安三少理所当然道:“漠北那边,根本不宜耕种。千百年下来,就没听过那边的人种出过什么粮食来。不如让圣上派兵,将漠北的路加宽修牢,让商队多运些粮食过去就是。”
“路是要修的,但这需要时间。起码要耗上好几年。这几年若是我们能培育出可以在漠北旺盛生长的作物,也是一大好事。漠北那边地广人稀,要是将那边的土地都利用起来,那得种出多少粮食啊!”
“夫人。你别怪我泼你冷水。除非能解决漠北缺水的问题,否则怎么折腾都是白搭!漠北那边沙地多,降水少,要解决水问题,除非能变出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来”
安三少的话还未说完,就叫岑二娘打断:“你说得对!变一条河出来,就能解决水这一大难题了。我想想,要怎么变河?”
岑二娘丢下帕子,抛下安三少,奔去卜算子大师的书房,找他老人家自己绘制的舆图了。
大师当年的足迹遍布整个大启朝,他把他走过的山川河流和城镇,都巨细无遗地画到了舆图上。岑二娘拜他为师后,他经常拿出来观摩,指着舆图上的标记,和岑二娘讲他的辉煌往事。
岑二娘记得漠北和东海之间,有一条名为“青暝”的大河。那条河起源于雪山,流经大景中原和东北数个州县村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百姓。
青暝河从古至今,哪怕是旱灾时,也都没有出现过断流的情况。若是能把它改流,在它入海前分一支流到漠北,灌溉那片土地。就不愁漠北种不出粮食了。
岑二娘经安三少提醒,有了大致的想法后,便细细观察了漠北和东海之间的地势,尤其注意了青暝河流经的地方,看能否找到一处合适的缺口,从那儿分流,造一条河,流向漠北。
她扒着舆图盯了一天一夜,画废了几千张白纸,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将青暝河成功分流,并让它顺着地势流淌的路线。
找出那条路线后,岑二娘把儿子丢给岑二爷夫妇带,让安三少带人护送她去京城,把大师的舆图和她画出来的路线给岑大郎。她在岑大郎专心凝看舆图和路线图时,口若悬河地给他讲,分出这一支流,对漠北、对大启朝,有什么好处。
岑大郎也不是短视之人,他一听岑二娘的话,就明白了她的意图。当即拍板准了岑二娘的提议,还精心挑选了一支五万的军队,同时在民间征集了二十万民丁,发动许多富商出钱支持,开始挖沟渠、河床,修堤坝。
与此同时,岑二娘与安三少奔赴漠北,与大师一起开始新一轮的研究。他们在漠北沙地、荒野里试验了无数次,终于培育了出来几种能适应漠北那边恶劣气候的作物,开始在有水源的几座城池中试种。
五皇子、刘国邦等被岑大郎饶过一命、留在漠北吃沙子的一派人,号召全漠北的百姓,向岑二娘和卜算子大师,以及他们带来的老农、长工们学习,按照他们说的种田法子和步骤,一丝不苟地照做。
如此在漠北试种三年,收获颇丰。
种出的粮食,勉强能养活那几个城池中的人。其他地方,依旧荒着,那里的百姓,也靠吃朝廷从西南和东海运送的救济粮过活。
五皇子和刘国邦身体力行,走在前面带人种田时,也没忘记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们很谨慎地一点一点地动作,一边慢慢想方设法圈钱运物资养兵、练兵,一边打着着杀北蛮的旗号,隔三差五向朝廷要钱要粮,要增加征收民丁入伍的军户名额。
岑大郎为了护住漠北那片将来能给他带来巨大收益的土地,都一一准了他们的要求。
他要忙着监督人修河,忙着说服那群固执的大臣迁都,没有闲心和余力去注意“已经被他打破了胆”的五皇子和刘国邦的小动作,放任他们在漠北培养了一批只听他们指挥的精兵强将。
虽说如此打退了滋扰边境的北蛮人,却也给岑大郎的大启朝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五年后,漠北那边历时八年的青暝河支流工程,终于圆满竣工,被分出的支流,流经漠北十州、二十三县、五十九个村镇,给漠北百姓带去了珍贵的水资源,使得漠北不再缺水了。
此时五皇子和刘国邦依旧按兵不动,他们默默地带领漠北当地百姓种田,丰富着自己的粮仓。同时开出优渥的条件,吸引各地的读书人、商人和普通百姓,携家带口入驻漠北,在漠北生根发芽,使得漠北一天天繁荣起来。
这时,岑大郎已经把都城迁去了西南淮州府。
曾经竭力反对迁都的臣子们,被他威逼利诱拉去西南定居,发现西南比京城还繁荣,朝廷分给他们的宅院比京城的还大还漂亮,西南的瘴气毒气都侵害不了他们的健康后,什么怨言都没了,开始享受起在西南生活的日子来。
迁都也没有影响大启朝的繁荣昌盛,反而使得大启的国力一天天增强。
因为岑大郎当年以铁血手段打服了各地豪强匪类,大启如今歌舞升平,一派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开口闭口不离岑大郎这个好皇帝,便是民心几乎被五皇子他们一手控制的漠北,也有不少百姓开始感念岑大郎的好,站向他这边。
尤其是青暝河工程完工后,岑大郎又岑二娘带了一批种田好手到漠北,给漠北百姓带去新的种子,教他们用新的法子种田。
当年秋收,几乎家家户户都丰收了。
这令漠北的百姓,更加尊崇岑二娘和岑大郎。他们称岑二娘为农母,岑大郎为慈善英勇圣帝。许多漠北百姓开始“变心”,不再想跟着五皇子和刘国邦干要掉脑袋的背叛大启的反叛事儿。
五皇子和刘国邦察觉到百姓们的转变,觉得不能再等下去,否则漠北真要变成大启朝的地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未来了。
因为岑二娘教漠北百姓种了一季的田,收获颇丰后,岑大郎开始正视漠北发展的巨大潜力,已经开始动员心腹臣子过来漠北,要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势和兵力。
漠北明面上的兵力,虽大部分都在岑大郎派去协助五皇子和刘国邦镇守漠北的几员心腹大将手中,刘国邦和五皇子只掌握了少数。可那些将领,有一大半被五皇子和刘国邦收买,已经倒戈,只是岑大郎不知道罢了。
再加上五皇子与刘国邦这些年来暗中蓄养的私兵,已经是一支杀伤力不小的强军。
若是起事,五皇子也有把握将漠北,和临近漠北的几个城池,纳入掌中,与岑大郎隔着青暝河分国而治。
野心勃勃的五皇子,骤然集结部队发兵,打了岑大郎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大启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东海和西南,原先的旧都和中原地区只有少数驻兵。
且那些地方,有一半的官员和小将,都是大景的旧臣,他们得了五皇子的好处,早已暗中投向他。等五皇子一发兵,他们与他里应外合,使得那些地方很快便城破。
五皇子与刘国邦突袭与漠北相邻的位于中原的几座城池,只花了短短十几日,就抢走了岑大郎六个州、十五个县,加上漠北偌大一个地盘,等同于划走了岑大郎小半个大启江山,气得他在金銮殿上摔了御桌,吓得一群大臣噤若寒蝉。
被五皇子和刘国邦摆了一道的岑大郎,怒而宣旨,说他要御驾亲征,势必灭了五皇子和刘国邦他们,收回大启河山。他命岑三郎替他留守西南,坐镇大后方。
安三少也在御驾亲征的队伍中。
若不是安家的梅花卫,拼死护送他和岑二娘离开漠北,他们夫妻指不定如今都成了五皇子的阶下囚,以及他威胁岑大郎的把柄。
安三少恨不得把五皇子、刘国邦一群人剁碎喂狗。除了岑大郎,他大约北征军中,征战心最旺盛的一个。
这场收复山河的战争,持续了四年。最终以岑大郎大获全胜,五皇子等人被砍头、株连三族告终。
全文完未完待续。
...
“瞧你,我又没说什么。”岑二娘自然知道他为她守身如玉。不然等着他的,可不就随便问问这么简单了。
她见安三少满面焦急,笑着伸手点了点他的额头,“低头。头发还没擦干呢。”
“呃,好。”安三少见妻子真不是在生气,也安心埋下头。
“你在外面的那段时间,大兄把三郎和师父奴役上了,他将西南建城立宫的事儿,交给三郎全权打理,忙得三郎团团转。”
“师父和我们家种田的那些老农、长工们,都叫他派人护送去了漠北。说是要在漠北那边的荒地种粮食,若不是壮壮还离不得我,我也和师父一起去了。这次你回来,就见不到我啦。对了,你回来时路过淮州城,看到新建的都城没?”
“看到了。三郎的效率挺高,这才多久,都建起半个城了。”安三少感叹道:“我看到新城了。宏伟壮观极了!哪怕还未竣工,站在山头,远远望去,还是叫人忍不住赞叹!那得需要多少人工和银子啊?!”
“圣上和小舅子,这次的手笔也太大了些。夫人,我还纳闷,圣上又是养兵征战、战后重建,又是新立都城的,这需要的,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你说,他哪儿来的银子啊?”
“抢的呗。先是抢世家大族和臣子的,后来又抢富商乡绅,他简直就是土匪!瞪什么眼,又不是我说的,是父亲和三郎说的。”
“呵呵。”安三少不接话。他可不敢说大舅兄是土匪。要是叫他那圣上大舅子知道了,还不剥了他的皮!
“其实,我觉得大兄比你们安家更会做生意。”岑二娘突然道。
“此话何解?”安三少有些迷糊。
“他干的,都是无本净赚的买卖啊!我听三郎说,大兄的私库都没怎么动,国库也还丰盈着,就把大景,不是,是把大启朝翻新了一遍。西南和东海地里产出的粮食,就够他养兵了。我瞧他一年到头,也花不了什么钱,还赚足了声望和军民的好评。是不是很会做生意?”
安三少心服口服地点头:“嗯。”他大舅兄太能了,干什么成什么,干什么旺什么。怪不得最后是他登上了那个宝座。
“夫君啊,你也回来了。等你休养几日,咱们就带着壮壮和护卫,去漠北走一趟。如何?”
“为何?那边不是有大师和老农吗?你不去也行呀。夫人,不是我不想你去,实在是漠北环境太恶劣,风沙又大,还十分缺水,我不想你过去吃苦受罪。”
“师父前阵子来信与我说,他们在漠北遇上了麻烦,想我过去搭把手,帮帮忙。因为那边风沙大,又极缺水,种什么都活不成。便是我们研究培育出来最耐旱的作物,到了那边,也长不好”
“既然都长不好,就不要在那边种了嘛。”安三少理所当然道:“漠北那边,根本不宜耕种。千百年下来,就没听过那边的人种出过什么粮食来。不如让圣上派兵,将漠北的路加宽修牢,让商队多运些粮食过去就是。”
“路是要修的,但这需要时间。起码要耗上好几年。这几年若是我们能培育出可以在漠北旺盛生长的作物,也是一大好事。漠北那边地广人稀,要是将那边的土地都利用起来,那得种出多少粮食啊!”
“夫人。你别怪我泼你冷水。除非能解决漠北缺水的问题,否则怎么折腾都是白搭!漠北那边沙地多,降水少,要解决水问题,除非能变出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来”
安三少的话还未说完,就叫岑二娘打断:“你说得对!变一条河出来,就能解决水这一大难题了。我想想,要怎么变河?”
岑二娘丢下帕子,抛下安三少,奔去卜算子大师的书房,找他老人家自己绘制的舆图了。
大师当年的足迹遍布整个大启朝,他把他走过的山川河流和城镇,都巨细无遗地画到了舆图上。岑二娘拜他为师后,他经常拿出来观摩,指着舆图上的标记,和岑二娘讲他的辉煌往事。
岑二娘记得漠北和东海之间,有一条名为“青暝”的大河。那条河起源于雪山,流经大景中原和东北数个州县村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百姓。
青暝河从古至今,哪怕是旱灾时,也都没有出现过断流的情况。若是能把它改流,在它入海前分一支流到漠北,灌溉那片土地。就不愁漠北种不出粮食了。
岑二娘经安三少提醒,有了大致的想法后,便细细观察了漠北和东海之间的地势,尤其注意了青暝河流经的地方,看能否找到一处合适的缺口,从那儿分流,造一条河,流向漠北。
她扒着舆图盯了一天一夜,画废了几千张白纸,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将青暝河成功分流,并让它顺着地势流淌的路线。
找出那条路线后,岑二娘把儿子丢给岑二爷夫妇带,让安三少带人护送她去京城,把大师的舆图和她画出来的路线给岑大郎。她在岑大郎专心凝看舆图和路线图时,口若悬河地给他讲,分出这一支流,对漠北、对大启朝,有什么好处。
岑大郎也不是短视之人,他一听岑二娘的话,就明白了她的意图。当即拍板准了岑二娘的提议,还精心挑选了一支五万的军队,同时在民间征集了二十万民丁,发动许多富商出钱支持,开始挖沟渠、河床,修堤坝。
与此同时,岑二娘与安三少奔赴漠北,与大师一起开始新一轮的研究。他们在漠北沙地、荒野里试验了无数次,终于培育了出来几种能适应漠北那边恶劣气候的作物,开始在有水源的几座城池中试种。
五皇子、刘国邦等被岑大郎饶过一命、留在漠北吃沙子的一派人,号召全漠北的百姓,向岑二娘和卜算子大师,以及他们带来的老农、长工们学习,按照他们说的种田法子和步骤,一丝不苟地照做。
如此在漠北试种三年,收获颇丰。
种出的粮食,勉强能养活那几个城池中的人。其他地方,依旧荒着,那里的百姓,也靠吃朝廷从西南和东海运送的救济粮过活。
五皇子和刘国邦身体力行,走在前面带人种田时,也没忘记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们很谨慎地一点一点地动作,一边慢慢想方设法圈钱运物资养兵、练兵,一边打着着杀北蛮的旗号,隔三差五向朝廷要钱要粮,要增加征收民丁入伍的军户名额。
岑大郎为了护住漠北那片将来能给他带来巨大收益的土地,都一一准了他们的要求。
他要忙着监督人修河,忙着说服那群固执的大臣迁都,没有闲心和余力去注意“已经被他打破了胆”的五皇子和刘国邦的小动作,放任他们在漠北培养了一批只听他们指挥的精兵强将。
虽说如此打退了滋扰边境的北蛮人,却也给岑大郎的大启朝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五年后,漠北那边历时八年的青暝河支流工程,终于圆满竣工,被分出的支流,流经漠北十州、二十三县、五十九个村镇,给漠北百姓带去了珍贵的水资源,使得漠北不再缺水了。
此时五皇子和刘国邦依旧按兵不动,他们默默地带领漠北当地百姓种田,丰富着自己的粮仓。同时开出优渥的条件,吸引各地的读书人、商人和普通百姓,携家带口入驻漠北,在漠北生根发芽,使得漠北一天天繁荣起来。
这时,岑大郎已经把都城迁去了西南淮州府。
曾经竭力反对迁都的臣子们,被他威逼利诱拉去西南定居,发现西南比京城还繁荣,朝廷分给他们的宅院比京城的还大还漂亮,西南的瘴气毒气都侵害不了他们的健康后,什么怨言都没了,开始享受起在西南生活的日子来。
迁都也没有影响大启朝的繁荣昌盛,反而使得大启的国力一天天增强。
因为岑大郎当年以铁血手段打服了各地豪强匪类,大启如今歌舞升平,一派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开口闭口不离岑大郎这个好皇帝,便是民心几乎被五皇子他们一手控制的漠北,也有不少百姓开始感念岑大郎的好,站向他这边。
尤其是青暝河工程完工后,岑大郎又岑二娘带了一批种田好手到漠北,给漠北百姓带去新的种子,教他们用新的法子种田。
当年秋收,几乎家家户户都丰收了。
这令漠北的百姓,更加尊崇岑二娘和岑大郎。他们称岑二娘为农母,岑大郎为慈善英勇圣帝。许多漠北百姓开始“变心”,不再想跟着五皇子和刘国邦干要掉脑袋的背叛大启的反叛事儿。
五皇子和刘国邦察觉到百姓们的转变,觉得不能再等下去,否则漠北真要变成大启朝的地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未来了。
因为岑二娘教漠北百姓种了一季的田,收获颇丰后,岑大郎开始正视漠北发展的巨大潜力,已经开始动员心腹臣子过来漠北,要收回他们手中的权势和兵力。
漠北明面上的兵力,虽大部分都在岑大郎派去协助五皇子和刘国邦镇守漠北的几员心腹大将手中,刘国邦和五皇子只掌握了少数。可那些将领,有一大半被五皇子和刘国邦收买,已经倒戈,只是岑大郎不知道罢了。
再加上五皇子与刘国邦这些年来暗中蓄养的私兵,已经是一支杀伤力不小的强军。
若是起事,五皇子也有把握将漠北,和临近漠北的几个城池,纳入掌中,与岑大郎隔着青暝河分国而治。
野心勃勃的五皇子,骤然集结部队发兵,打了岑大郎一个措手不及。因为大启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东海和西南,原先的旧都和中原地区只有少数驻兵。
且那些地方,有一半的官员和小将,都是大景的旧臣,他们得了五皇子的好处,早已暗中投向他。等五皇子一发兵,他们与他里应外合,使得那些地方很快便城破。
五皇子与刘国邦突袭与漠北相邻的位于中原的几座城池,只花了短短十几日,就抢走了岑大郎六个州、十五个县,加上漠北偌大一个地盘,等同于划走了岑大郎小半个大启江山,气得他在金銮殿上摔了御桌,吓得一群大臣噤若寒蝉。
被五皇子和刘国邦摆了一道的岑大郎,怒而宣旨,说他要御驾亲征,势必灭了五皇子和刘国邦他们,收回大启河山。他命岑三郎替他留守西南,坐镇大后方。
安三少也在御驾亲征的队伍中。
若不是安家的梅花卫,拼死护送他和岑二娘离开漠北,他们夫妻指不定如今都成了五皇子的阶下囚,以及他威胁岑大郎的把柄。
安三少恨不得把五皇子、刘国邦一群人剁碎喂狗。除了岑大郎,他大约北征军中,征战心最旺盛的一个。
这场收复山河的战争,持续了四年。最终以岑大郎大获全胜,五皇子等人被砍头、株连三族告终。
全文完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