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网 >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 第24章 我以红巾染青天,我以青天还朗月

第24章 我以红巾染青天,我以青天还朗月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奉天殿大殿内。

    诸多武将勋贵在左,文臣在右,泾渭分明。

    大明以左为尊,李善长本是左丞相,但是此刻,文人却站在右边,大明开国猛将勋贵们站在左边……

    曹国公李文忠和韩国公李善长各持朝笏,分别站在武将和文臣之前,大明朝初期,武将地位极高,在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为了削减李善长等文党势力,命曹国公李文忠执掌大明王朝后备官员基地国子监。

    这一方面是为了打压文党气焰,另外就是防止朝中文党做大。

    同时,也有一份稳住朝中武将集团的心思。

    随着大明江山稳固,朝堂中的权力倾轧越来越严重,主要在于线路和施政方针,文臣天生想要赋税稳固,没有战祸,让老百姓在家里种地耕田,收多多的租子,租子收不上来,再放更多的高利贷,这个问题在宋朝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士大夫治天下,他们不喜欢武将发动战争,甚至为此不惜在某些关键战争的后勤上做文章,导致宋朝征伐西夏惨败,地方放高利贷太过严重导致民不聊生,最后朝廷下场,发明了青苗贷……

    文臣认为,好战必亡。

    但武将天生追逐功名利禄,武将获赏的爵位和田地,是拿军功去搏出来的,每一次的战争都意味着有新的勋贵阶级出现,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赏赐,更高的地位。

    这天生和文臣集团冲突。

    武人瞧不起这些躲在刀剑屁股后面捡现成的文人。

    文人又觉得武人不可信,毕竟,观华夏历史,武人犯上作乱者众,文人挟武作恶的少之又少……

    宋时,东华门外走马观花好儿郎,如今依旧。

    尤其是,元朝一百余年,读书人不能当官,只能给蒙元武人做管家,做伶人,上百年压抑,喷薄爆发,情绪之中潜藏的龌龊,其实更加歇斯底里,何况文武自古不两立?

    李善长已不再年轻,他的双眸似闭未闭,好似是在假寐,自从胡惟庸案之后,除了面对朱标,李善长在政事上很少发表重大意见,也几乎不怎么冒头,他用沉默和迟缓向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表示,自己老迈不堪用,已经可以告老还乡了。

    胡惟庸案爆发之后,李善长受到牵连,主动选择告老还乡。

    但是朱元璋却一再挽留,还将公主嫁给他儿子,再赐予他厚禄,更赐他免死金券,让他和李文忠各掌文武,圣眷更隆,还明知朱标会事事请教李善长,却大手放权太子朱标,摆出一副离不开李善长的样子。

    李善长却更有危机感,岂不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而且圣上朱元璋,最喜欢把肥猪养肥了再宰,空印案,胡惟庸,哪件都是这样,尤其是胡惟庸,可以说是圣上一手放纵他做大,放纵他肆意张狂……

    “启禀陛下,臣以为,江西之事,乃是吏部救灾不力,拖延瞒报所致!”

    兵部的官员手持朝笏,向着朱元璋告吏部的状,都是吏部隐瞒不报,导致兵部未能及时掌握江西弥勒教起事的军情,反而是锦衣卫先报上来。

    而吏部的侍郎也并非吃素的,当场站了出来,义正言辞,满脸正义地呵斥反驳……

    朝堂,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我大明,也自有国情在此,开国之初风气简爽,如今过了十五年,已经变味儿了。

    李善长微微眯着的眼睛眼睑轻颤,他微微动了一下自己的脚,内心轻嘲:“老了……”

    ……

    而曹国公李文忠则是剑眉紧皱,一边听着吏部和兵部的官员向朱元璋禀报江西之事,一边用朝笏挡着脸面,慢慢回头,以凝重眸光扫视了一番身后的大明武将。

    在身后看见自己的儿子李景隆正一脸愤怒地盯着李善长,李文忠不由心头叹了口气。

    自己这个儿子什么都好,但是城府尚浅。

    大明朝廷如今的这些猛将二代天团们,论道城府修养,气度,全都不如上一代。皇子们中,要论为人气度,唯有一个老四朱棣李文忠能看得上眼,老十七宁王朱权也有些大将风度,但是剩下的这些勋贵子弟,个个都是沉不住气的主,喜怒哀乐全都挂在脸上。

    不喜欢文臣,就直接怒目而视。

    这城府,若是当年红巾之时,和其他几伙红巾聚义谈事,一言不合就要打杀起来,似当年圣上在郭子兴麾下,也被郭子兴的儿子夺权排挤,圣上是何等气度?谈笑自如!

    他们这些跟着圣上打天下的猛将天团,也个个都沉得住气,没有这么喊打喊杀的。

    他轻轻咳嗽一声,眼眸流露出几丝恍然,不由回忆起当年峥嵘岁月,南北转战数千里,统御兵马上百万,为大明打下偌大基业,可是如今的大明子民百姓,仍旧在被贪官污吏盘剥,而且说不定好些就是曾经跟着他转战四方的百战老卒……

    他不由摸了摸自己胸口,这是当年跟随徐达征讨大都时,被北元神箭手射中,当时他被一箭射落马下,北元以精锐怯薛军千余人,具装铁甲浮屠马,佩重枪弯刀直捣中军,险些将自己中军冲垮,怯薛军精锐乃是北元征讨南北的精锐,一人抵得三五个明军,全都身披重甲,马具装的是前西夏和前金铁浮屠那种重甲,不惧重矢,那一战他身边的贴身老营军死了数百,全仰赖徐达长子徐辉祖领着两千大明铁骑拼死解围,不然哪有他李文忠命在?

    他还记得有个老营军卒子,年岁只有十五的,唤作陈七九,七岁时讨饭到了濠州被他收下做孩儿军,随他南征北战七八年,大小负伤十余处,这次为了帮他挡住北元怯薛军冲击,硬生生被弯刀砍断了一只手臂……

    可是,可是在战场上这般勇武的陈七九,后边儿却成了个贪财好色,欺男霸女的恶人,仗着自己是世袭千户,吞兵饷,吃兵血,强抢民女,纵兵劫掠富户,私吞军粮!锦衣卫查出案发后,被李文忠亲自问斩……

    李文忠皱了皱眉,眸子瞳孔渐渐凝重起来,他心有灵犀地和李善长对视一眼,二人皆是默不作声地皱了皱眉。

    我以红巾染青天,我以青天还朗月。

    坐在龙椅之上的朱元璋右手随意地转动着手中佛珠,面无表情地听着,听得无聊,端起薄荷金银花水,轻轻地抿了一口,脑中忽然想起自己那聪慧的大孙儿,不由得笑了起来,喜笑颜开眼中露出一丝玩味。

    大孙说我皇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搞民生。

    我倒觉得,咱皇明第一个五年计划严打腐败,搞反腐倡廉……

    吏治清明,百姓自然活得下去。

    朱元璋如何不知道兵部和吏部在互相扯皮,推诿责任。

    他在等一个契机,等江西文党的人露出点马脚来,先让太子朱标去处理这件事,他才好操办后手,否则他一出面,这些个贪官儿狗官儿就躲在后边不吱声,只派些蟹兵蟹将来送死。而朱标也极为耐心,既没有驳斥吏部和兵部的官员,也没有对马上跳出来弹劾他们的御史台官员大声说话,还很有耐心地听御史台的官员说了一通弹劾之言,劝慰他要找到证据,不能随便弹劾……

    江西出了叛乱,需得平叛。

    反对平叛的不一定是坏人。

    赞成平叛的不一定是好人。

    熙熙攘攘,当官何为?利字在前罢了。

    官字两张口,宝盖在口前,无宝又无钱,口字不发言。

    就似是前元末年,黄河一只眼,挑动天下反,蒙元朝廷要拨粮,拨款,征徭役去修建黄河堤坝。

    前元当时的丞相强烈反对,因为他深知前元的吏治是什么模样,恐怕这些钱粮还没出大都,就被吃了一大半,送到黄河边上的只有一些泥沙,至于徭役更是要命,汉人一直被打压,土地被蒙元贵族抢占了去养牛养马,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不准用刀,几十户用一把刀,吃面用竹片削面,你还把几十万汉人征役到一起修黄河堤坝,而且征讨的这些人,多半是因为交不起钱,被地方官吏强行抓来的……

    但是不修也不行,黄河糜烂,冲垮了河南中原很多良田,这一片区域自古富庶,有很多良田,都是蒙元贵族王爷们的马场和自留田,你这丞相不修河堤,是奸臣佞贼,神奸巨憝的大贼!你死不死不要紧,修黄河的汉人死多少也不打紧,但是不能让黄河水冲了我们官老爷的良田……

    这就跟现在江西叛乱事一样,江西文党并非是铁板一块。

    弥勒教做大,总会影响某些文官的利益,也总有一些人受益……

    喝了一口薄荷金银花水,朱元璋只觉得淡然无味,他端起茶杯递给身旁内侍,吩咐道:“给我上枸杞红枣八宝茶来。”

    那内侍低头躬身去了。

    路过李善长时,似是无意一般瞟了李善长一眼。

    朱元璋一直很讨厌内侍太监,对内侍太监用而不亲,还明令宦官不得干政,但是这些一直伺候着天子的身边人,长期跟着一个人,只要不是蠢笨,总能从天子的某些小习惯中揣测出他心思……

    朱元璋瞥眼看了那太监一眼,又看了看眼观鼻鼻观心仿若神雕的韩国公李善长,嘴角略微勾了勾,露出一丝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