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莎士比亚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莎士比亚在世时从未达到推崇的地位,但是他得到了应有的讚扬。
1598年,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将他从一群英国作家选出来,认為他在喜剧和悲剧两方面均是「最佳的」。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希腊神话剧的作者们将他与杰弗里乔叟和埃德蒙斯宾塞相提并论。儘管同时代的本琼森在评论苏格兰诗人威廉德拉蒙德时提到「莎士比亚缺少艺术」,然而在《第一对开本》中的献诗中,琼森毫不吝嗇对莎士比亚的讚美,称他為「时代的灵魂」,并说:
“非凡的成就啊,我的不列颠,你有一个值得夸耀的臣民,全欧洲的舞台都应向他表示尊敬。他不属於一个时代,而是属於所有的时代!”
从1660年英国君主復辟到17世纪末期,古典主义风靡一时。因而,当时的评论家大部分认為莎士比亚的成就比不如约翰弗莱彻和本琼森。
例如托马斯赖默批评莎士比亚将悲剧和喜剧混合在一起。然而,诗人和评论家德莱顿却对莎士比亚评价很高,在谈论本.琼森的时候说,「我讚赏他,但是我喜欢莎士比亚。」
几十年来,赖默的观点佔了上风,但是到了18世纪,评论家开始以莎士比亚自己的风格来评论他,讚颂他的天份。
一系列莎士比亚著作的学术评註版本,包括1765年塞繆尔詹森版本和1790年埃德蒙马隆版本,使他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到了1800年,他已经被冠以「民族诗人」。18世纪和19世纪,他的声望也在全球范围传播。拥护他的作家包括伏尔泰、歌德、司汤达和维克多雨果。
在浪漫主义时期,莎士比亚被诗人及文评家柯尔律治称颂,评论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德文版,富有德国浪漫主义精神。
19世纪,对莎士比亚才华讚赏的评论往往近似於奉承。苏格兰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1840年在论及英国国王日益式微之后,写道:「这裡我要说,有一个英国的国王,是任何议会不能把他赶下台的,他就是莎士比亚国王!难道他不是在我们所有人之上,以君王般的尊严,像一面最高贵、最文雅、并且最坚定的旗帜一样熠熠发光?他是那麼无坚可摧,并且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拥有无人可及的价值。」
维多利亚时代大规模地上演了他的戏剧。剧作家和评论家萧伯纳嘲笑莎士比亚崇拜為「bardolatry」—「bardolatry」一词由「bard」(吟游诗人)和「idolatry」(盲目崇拜)合成,莎士比亚通常被称為吟游诗人,该词意味著对莎士比亚的过分崇拜。
萧伯纳认為易卜生新兴的自然主义戏剧的出现使莎士比亚风格过时了。
20世纪初期的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并没有摈弃莎士比亚,而是将他的作品列入先锋派。德国表现派和莫斯科未来主义者将他的剧本搬上舞台。
马克思主义剧作家和导演贝尔托布莱希特在莎士比亚影响下设计了一座史诗剧场(er)。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反对萧伯纳的观点,认為莎士比亚的原始**实上使他真正的现代。
艾略特和g威尔逊爵士以及新批评主义的一些学者,倡导了一项更深入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运动。
1950年代,新评论浪潮取代了现代主义,為莎士比亚后现代主义研究铺平道路。到了80年代,莎士比亚研究是结构主义、女权主义、非洲美洲研究和酷儿研究等研究对象。
莎士比亚逝世大约150年后,关於莎士比亚作品的原作者的质疑声逐渐开始浮现出来。提出的有可能的作者包括弗兰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夫马洛和爱德华德维尔。
虽然所有这些候选人被学术圈普遍否认,然而大眾对这个主题的兴趣一直延续到21世纪。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中的36部戏剧,以喜剧、悲剧和歷史剧分类列在下文中。
归於莎士比亚名下的作品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他写的,其中有一部分显示出合作的痕跡,也是当时普遍的一个现象。有两部作品并没有包含在《第一对开本》中,為《两位贵族亲戚》和《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现在学者认為莎士比亚是这两部作品的主要贡献者,被列入他作品名单。《第一对开本》中没有收录诗。
19世纪后期,爱德华道登将后期四部喜剧分类為莎士比亚「传奇剧」,这个术语被经常引用,儘管很多学者认為应该称作「悲喜剧」。这些作品和《两位贵族亲戚》在下表中加以星号(*)註明。
1896年,弗雷德里克博厄斯创造了术语「问题剧」( plays)来形容四部作品——《一报还一报》、《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哈姆雷特》。
「戏剧的主题单一,而气氛很难严格地称作喜剧或悲剧」,他写道。「因此我们借用一个当今剧院的方便短语,将它们统称為莎士比亚问题剧。」该术语引起大量争论,有时应用到其他剧本中,如今依旧在使用,儘管通常把《哈姆雷特》归类為悲剧。其他问题剧在下表中加以井号(#)註明。莎士比亚与他人合作的剧本在下表中加以匕首号(?)註明。
1856年英国传道师慕维廉在中国翻译托马斯米尔纳《大英国志》,书中的shakespere被翻译成「舌克斯毕」。
1902年梁啟超率先使用「莎士比亚」这个译名。1903年出版的《澥外奇谈》是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开始,这本书翻译了英国杰出的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他的姊姊玛丽兰姆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十篇故事,《澥外奇谈》在「叙例」中这样谈:「是书原係诗体。经英儒兰卜行以散文,定名曰tales from shakespere兹选译其最佳者十章。名以今名。」。
1904年林紓与魏易出版了《吟边燕语》,书上写「原著者英国莎士比亚、翻译者闽县林紓仁和魏易、发行者商务印书馆」。《吟边燕语》是翻译自兰姆姊弟(b)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林紓在《吟边燕语》序中说「夜中余闲,巍君偶举莎士比笔记一二则,余就灯起草,积二十日书成。」其中《威尼斯商人》被译成《肉券》,《哈姆雷特》被译為《鬼沼》。
郭沫若说林紓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他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林紓与陈家麟还合译四种莎士比亚歷史剧本事:《亨利第四纪》、《雷差得纪》(《查理二世》)、《亨利第六遗事》、《凯撒遗事》等作品。
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姆莱特》,是第一本莎士比亚全剧以戏剧形式译成中文的,1924年又翻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朱生豪从1935年开始,翻译了三十一个剧本又半篇的未完之作,到1944病逝為止。梁实秋则从1936年到1969年之间,出版了当时所知的全部莎翁作品。方平亦主编有诗体译本《新莎士比亚全集》。
主要的中文译本是散文译法,诗体译本也是散文诗译法,或者是韵体诗,这些都不符合莎士比亚原著的无韵格律诗体,俞步凡首创等音节格律诗体译法,运用等音节法忠实迻译莎士比亚原著,无韵格律诗在汉译上得到体现,此前所有莎译不符合原著的问题终於获得解决,俞译本的第一辑於2011年在香港出版。rs
莎士比亚在世时从未达到推崇的地位,但是他得到了应有的讚扬。
1598年,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将他从一群英国作家选出来,认為他在喜剧和悲剧两方面均是「最佳的」。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希腊神话剧的作者们将他与杰弗里乔叟和埃德蒙斯宾塞相提并论。儘管同时代的本琼森在评论苏格兰诗人威廉德拉蒙德时提到「莎士比亚缺少艺术」,然而在《第一对开本》中的献诗中,琼森毫不吝嗇对莎士比亚的讚美,称他為「时代的灵魂」,并说:
“非凡的成就啊,我的不列颠,你有一个值得夸耀的臣民,全欧洲的舞台都应向他表示尊敬。他不属於一个时代,而是属於所有的时代!”
从1660年英国君主復辟到17世纪末期,古典主义风靡一时。因而,当时的评论家大部分认為莎士比亚的成就比不如约翰弗莱彻和本琼森。
例如托马斯赖默批评莎士比亚将悲剧和喜剧混合在一起。然而,诗人和评论家德莱顿却对莎士比亚评价很高,在谈论本.琼森的时候说,「我讚赏他,但是我喜欢莎士比亚。」
几十年来,赖默的观点佔了上风,但是到了18世纪,评论家开始以莎士比亚自己的风格来评论他,讚颂他的天份。
一系列莎士比亚著作的学术评註版本,包括1765年塞繆尔詹森版本和1790年埃德蒙马隆版本,使他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到了1800年,他已经被冠以「民族诗人」。18世纪和19世纪,他的声望也在全球范围传播。拥护他的作家包括伏尔泰、歌德、司汤达和维克多雨果。
在浪漫主义时期,莎士比亚被诗人及文评家柯尔律治称颂,评论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德文版,富有德国浪漫主义精神。
19世纪,对莎士比亚才华讚赏的评论往往近似於奉承。苏格兰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1840年在论及英国国王日益式微之后,写道:「这裡我要说,有一个英国的国王,是任何议会不能把他赶下台的,他就是莎士比亚国王!难道他不是在我们所有人之上,以君王般的尊严,像一面最高贵、最文雅、并且最坚定的旗帜一样熠熠发光?他是那麼无坚可摧,并且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拥有无人可及的价值。」
维多利亚时代大规模地上演了他的戏剧。剧作家和评论家萧伯纳嘲笑莎士比亚崇拜為「bardolatry」—「bardolatry」一词由「bard」(吟游诗人)和「idolatry」(盲目崇拜)合成,莎士比亚通常被称為吟游诗人,该词意味著对莎士比亚的过分崇拜。
萧伯纳认為易卜生新兴的自然主义戏剧的出现使莎士比亚风格过时了。
20世纪初期的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并没有摈弃莎士比亚,而是将他的作品列入先锋派。德国表现派和莫斯科未来主义者将他的剧本搬上舞台。
马克思主义剧作家和导演贝尔托布莱希特在莎士比亚影响下设计了一座史诗剧场(er)。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反对萧伯纳的观点,认為莎士比亚的原始**实上使他真正的现代。
艾略特和g威尔逊爵士以及新批评主义的一些学者,倡导了一项更深入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运动。
1950年代,新评论浪潮取代了现代主义,為莎士比亚后现代主义研究铺平道路。到了80年代,莎士比亚研究是结构主义、女权主义、非洲美洲研究和酷儿研究等研究对象。
莎士比亚逝世大约150年后,关於莎士比亚作品的原作者的质疑声逐渐开始浮现出来。提出的有可能的作者包括弗兰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夫马洛和爱德华德维尔。
虽然所有这些候选人被学术圈普遍否认,然而大眾对这个主题的兴趣一直延续到21世纪。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中的36部戏剧,以喜剧、悲剧和歷史剧分类列在下文中。
归於莎士比亚名下的作品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他写的,其中有一部分显示出合作的痕跡,也是当时普遍的一个现象。有两部作品并没有包含在《第一对开本》中,為《两位贵族亲戚》和《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现在学者认為莎士比亚是这两部作品的主要贡献者,被列入他作品名单。《第一对开本》中没有收录诗。
19世纪后期,爱德华道登将后期四部喜剧分类為莎士比亚「传奇剧」,这个术语被经常引用,儘管很多学者认為应该称作「悲喜剧」。这些作品和《两位贵族亲戚》在下表中加以星号(*)註明。
1896年,弗雷德里克博厄斯创造了术语「问题剧」( plays)来形容四部作品——《一报还一报》、《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哈姆雷特》。
「戏剧的主题单一,而气氛很难严格地称作喜剧或悲剧」,他写道。「因此我们借用一个当今剧院的方便短语,将它们统称為莎士比亚问题剧。」该术语引起大量争论,有时应用到其他剧本中,如今依旧在使用,儘管通常把《哈姆雷特》归类為悲剧。其他问题剧在下表中加以井号(#)註明。莎士比亚与他人合作的剧本在下表中加以匕首号(?)註明。
1856年英国传道师慕维廉在中国翻译托马斯米尔纳《大英国志》,书中的shakespere被翻译成「舌克斯毕」。
1902年梁啟超率先使用「莎士比亚」这个译名。1903年出版的《澥外奇谈》是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开始,这本书翻译了英国杰出的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他的姊姊玛丽兰姆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十篇故事,《澥外奇谈》在「叙例」中这样谈:「是书原係诗体。经英儒兰卜行以散文,定名曰tales from shakespere兹选译其最佳者十章。名以今名。」。
1904年林紓与魏易出版了《吟边燕语》,书上写「原著者英国莎士比亚、翻译者闽县林紓仁和魏易、发行者商务印书馆」。《吟边燕语》是翻译自兰姆姊弟(b)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林紓在《吟边燕语》序中说「夜中余闲,巍君偶举莎士比笔记一二则,余就灯起草,积二十日书成。」其中《威尼斯商人》被译成《肉券》,《哈姆雷特》被译為《鬼沼》。
郭沫若说林紓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他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林紓与陈家麟还合译四种莎士比亚歷史剧本事:《亨利第四纪》、《雷差得纪》(《查理二世》)、《亨利第六遗事》、《凯撒遗事》等作品。
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姆莱特》,是第一本莎士比亚全剧以戏剧形式译成中文的,1924年又翻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
朱生豪从1935年开始,翻译了三十一个剧本又半篇的未完之作,到1944病逝為止。梁实秋则从1936年到1969年之间,出版了当时所知的全部莎翁作品。方平亦主编有诗体译本《新莎士比亚全集》。
主要的中文译本是散文译法,诗体译本也是散文诗译法,或者是韵体诗,这些都不符合莎士比亚原著的无韵格律诗体,俞步凡首创等音节格律诗体译法,运用等音节法忠实迻译莎士比亚原著,无韵格律诗在汉译上得到体现,此前所有莎译不符合原著的问题终於获得解决,俞译本的第一辑於2011年在香港出版。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