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秀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学政五月二十三日到达庐州,院试就在这天举行。考试一共进行了两场,正场和复试。考试成绩却在六月中旬才揭晓,称为“出案”。
让庐州人惊愕的是,全庐州考中秀才的不过二十多人,李娘子的学生竟然就占了四个,而且他们也只有四人参加了院试,这中考率,百分之百啊。并且她儿子杜德纯,竟然又是案首。这一路考下来,县试,府试,院试三次案首,这就是传说中的“小三元”啊!
这得要有多深厚的学问才能达到?!这得要有多强的实力才能做到?!最最关键的是,这个“小三元”还只有九岁,古往今来,全国范围,都属罕见啊!于是,杜德纯神童的大名不胫而走,享誉整个淮南。
李陶陶也是无语,她这儿子,神童也就罢了,居然还很勤奋。这让其他人怎么活?杜德纯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一个问题,她往往只讲一遍甚至是半遍,他就懂了。而且举一反三,善于思考,又衍生出不少学问。
而且比起刘宏章,张敬文,杨骏他们来说,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他们更多。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了,他就是为了读书而生,李陶陶有幸亲眼得见,照这样下去,想不中状元都难啊。令李陶陶犯愁的是,她们娘俩是不是太高调了一点?这四名秀才一出,李陶陶也是声名大隆,如日中天,每天拜访的人那是川流不息······
其实对于杜德纯,刘宏章,张敬文,杨骏这四名学生,都能考中秀才一事,李陶陶并不意外。因为秀才的考试难度,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大,毕竟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形式也就那么四种。墨义和贴经,纯粹就是死记硬背,只要不偷懒,功夫做到家,拿个全分不是难事。
诗赋方面,李陶陶早就把《声律启蒙》教给了他们,作起诗来,事半功倍,比起其他对手,起点高太多。再有就是多写多练,各式题目,花样百出,每天写个十篇八篇的,几个月下来,数量和质量也相当可观了。
难就难在策问上,考官会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涉及的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等方面。学子们往往局限于时代和眼界,很难脱颖而出。
在别人来说是最难的,在李陶陶这里却是强项。平常上课的时候,总会把这些正确的,新颖的,先进的观点输送给他们,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们的眼光见识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中了秀才之后,刘宏章,张敬文,杨骏的家人们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无形之中,三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了。这三个孩子现在已经拿到了科举的入场券,以后要是能进入官场,三人互相扶持,共同进退,将是很大的助力啊。退一万步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最终念书不成,也有做大官的朋友可以仰仗嘛。
张敬文的父亲张屠户最是夸张,敲锣打鼓地给李陶陶送来一面锦旗,“春雨润物,明德育才;泽流及远,千里思源。”也不知请的哪个饱学之士,这遣词造句倒是用得不错。
李陶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敬文若是要想更进一步,你最好早请名师,不要耽误了他。”张敬文资质虽然一般,但胜在勤奋。如有名师指导,考个举人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谁料张屠户连连摇头,理所当然地说:“还请什么名师,李娘子就是名师。这庐州还有谁的学问能比得过李娘子!”
李陶陶吓了一跳,太夸张了吧,这是谁在捧杀她?她再三推辞,无奈张屠户对她就是深信不疑。开玩笑,大家都说,李娘子是有状元之才的,是文曲星下凡好不好!李陶陶扶额长叹,要说以她的本事,教几个秀才出来还是可以的。可要是教了去考举人,她自问没有这个能力,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谁料报有这个想法的,居然大有人在。刘宏章,杨骏也坚持要在李陶陶门下继续学习,说是其他先生都没有李陶陶的见识高。这种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李陶陶苦口婆心,万般推辞,众人都当她是谦虚,更是态度坚决,意志坚定。李陶陶无计可施,痛苦万分,这些人还讲不讲道理了?!
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强烈要求李陶陶扩大招生,就连萧瑾瑜都出面来劝说。当李陶陶再一次以地方狭小为借口,某位家长竟然送来了隔壁宋木匠家的房契。原来败家的宋木匠在一个月前,就把房子卖掉了,被这位有心的家长买了下来,一直闲置着,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这位家长愿意献出房契并把它改建成学院,只求给他家子弟一个求学的名额。李陶陶震惊了,她知道自己成了名师,但还是低估了古代名师的经济效益,这也太夸张了吧?这才只是秀才而已,家长们就如飞蛾扑火一般了。难怪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是可怜了这天下父母心,古今同理。
她认真地考虑了一下扩招的可行性,说实话,她还挺喜欢为人师表的,特别是这次,四个孩子成绩不俗,她也是蛮有成就感的。这天下,或许不久就要大乱,也许她可以尽绵薄之力,教给更多的孩子们处乱不惊的生存之道,教给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以应对将来的风云变幻。既然无处躲藏,那就迎难而上吧。
于是她就请来了那位家长,说愿意买下房契。那家长死活不依,李陶陶也意志坚定,最后双方各退一步,李陶陶原价买下房契,但改建工作由那家长来完成。
宋木匠家的院子也不小,李陶陶准备建两个大教室和一个小教室。那刚刚有了秀才功名的四人,单独用个小教室,既然都不愿意走,她只好暂时接收下来,把他们编成一班。
两个大教室,她准备招收一个小童班,四班,一个大童班,三班,各十五人。至于现在一直跟着她的六个原小童班的,她打算再添四个名额,升级成大童班,二班。这样,她就有四个层次不同的班级了,应该能应付过来吧?毕竟总数也才四十四人。
四班的普通授课可以交给李瑛,她现在完全学会了李陶陶的教学方式,把恒中陶瓷的那些少年人教得非常不错,是个得力的助手。李陶陶把如娘升了职,协助李嬷嬷管家,又买来两个仆妇做日常家务。
风声放出去,前来报名的居然快二百个了!不光是庐州,连下面的三个县都有不少人前来。李陶陶傻了眼,她没想到自己的名气居然大成这样,真是始料未及。只好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了。当然关系户也要留几个名额,必须和光同尘嘛。
快二百人要一一考核,李陶陶可没有那个时间精力。所以,第一轮海选,由李瑛把关,淘汰一些实在愚蠢又不喜读书的孩子。第二轮由新晋“小三元”秀才公,神童杜德纯主持,又一批无心向学,资质平庸的被淘汰下来。
到得李陶陶跟前,就剩下一百人不到了。李陶陶心有戚戚,这些都是好孩子啊,叫她取舍两难。她也想办个一流的规模宏大的学校,可她力量有限,实在做不到啊。她忍痛割爱,给四班选了二十人,三班选了二十人,二班十四人,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她的计划。
还有两个秀才,家里人托了层层关系,想要拜到李陶陶门下来学习。李陶陶一口回绝,开玩笑,家里那四个她都没有把握,正头疼呢,怎么敢再耽误别人家的孩子?
然后,就没完没了,跟李陶陶关系好的人,一个又一个地跑来说情,甚至连萧瑾瑜都惊动了,百忙之中,还特意跑了一趟来做说客。李陶陶实在服气了,这两家人也太神通广大了吧?无可奈何之下,她提出要面试这两个秀才,她打定主意,到时候随便找点理由推辞掉。
两个孩子也就比张敬文略大一些,十五六岁的样子,态度谦和,不骄不躁,毕恭毕敬。不仅学业优秀,而且还勤奋刻苦。笔试面试下来,也的确是可造之材。这时,李陶陶已经不好意思昧着良心说些不好的评价了,只好先收下再说。她担心说些违心的话,会打击到这两个孩子的自信,从而影响到今后的人生。
结果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过现在还开不了学,学校正在改建之中,估计要到七月中旬才能完工。但李陶陶已想好了学校的名字,就叫“博文书院”吧。甚至连书院门口的对联她都想好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前世明朝年间,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名句,她一直都很喜欢。
学政五月二十三日到达庐州,院试就在这天举行。考试一共进行了两场,正场和复试。考试成绩却在六月中旬才揭晓,称为“出案”。
让庐州人惊愕的是,全庐州考中秀才的不过二十多人,李娘子的学生竟然就占了四个,而且他们也只有四人参加了院试,这中考率,百分之百啊。并且她儿子杜德纯,竟然又是案首。这一路考下来,县试,府试,院试三次案首,这就是传说中的“小三元”啊!
这得要有多深厚的学问才能达到?!这得要有多强的实力才能做到?!最最关键的是,这个“小三元”还只有九岁,古往今来,全国范围,都属罕见啊!于是,杜德纯神童的大名不胫而走,享誉整个淮南。
李陶陶也是无语,她这儿子,神童也就罢了,居然还很勤奋。这让其他人怎么活?杜德纯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一个问题,她往往只讲一遍甚至是半遍,他就懂了。而且举一反三,善于思考,又衍生出不少学问。
而且比起刘宏章,张敬文,杨骏他们来说,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他们更多。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了,他就是为了读书而生,李陶陶有幸亲眼得见,照这样下去,想不中状元都难啊。令李陶陶犯愁的是,她们娘俩是不是太高调了一点?这四名秀才一出,李陶陶也是声名大隆,如日中天,每天拜访的人那是川流不息······
其实对于杜德纯,刘宏章,张敬文,杨骏这四名学生,都能考中秀才一事,李陶陶并不意外。因为秀才的考试难度,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大,毕竟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形式也就那么四种。墨义和贴经,纯粹就是死记硬背,只要不偷懒,功夫做到家,拿个全分不是难事。
诗赋方面,李陶陶早就把《声律启蒙》教给了他们,作起诗来,事半功倍,比起其他对手,起点高太多。再有就是多写多练,各式题目,花样百出,每天写个十篇八篇的,几个月下来,数量和质量也相当可观了。
难就难在策问上,考官会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涉及的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等方面。学子们往往局限于时代和眼界,很难脱颖而出。
在别人来说是最难的,在李陶陶这里却是强项。平常上课的时候,总会把这些正确的,新颖的,先进的观点输送给他们,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们的眼光见识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中了秀才之后,刘宏章,张敬文,杨骏的家人们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无形之中,三家人的关系更亲密了。这三个孩子现在已经拿到了科举的入场券,以后要是能进入官场,三人互相扶持,共同进退,将是很大的助力啊。退一万步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最终念书不成,也有做大官的朋友可以仰仗嘛。
张敬文的父亲张屠户最是夸张,敲锣打鼓地给李陶陶送来一面锦旗,“春雨润物,明德育才;泽流及远,千里思源。”也不知请的哪个饱学之士,这遣词造句倒是用得不错。
李陶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敬文若是要想更进一步,你最好早请名师,不要耽误了他。”张敬文资质虽然一般,但胜在勤奋。如有名师指导,考个举人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谁料张屠户连连摇头,理所当然地说:“还请什么名师,李娘子就是名师。这庐州还有谁的学问能比得过李娘子!”
李陶陶吓了一跳,太夸张了吧,这是谁在捧杀她?她再三推辞,无奈张屠户对她就是深信不疑。开玩笑,大家都说,李娘子是有状元之才的,是文曲星下凡好不好!李陶陶扶额长叹,要说以她的本事,教几个秀才出来还是可以的。可要是教了去考举人,她自问没有这个能力,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谁料报有这个想法的,居然大有人在。刘宏章,杨骏也坚持要在李陶陶门下继续学习,说是其他先生都没有李陶陶的见识高。这种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李陶陶苦口婆心,万般推辞,众人都当她是谦虚,更是态度坚决,意志坚定。李陶陶无计可施,痛苦万分,这些人还讲不讲道理了?!
民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强烈要求李陶陶扩大招生,就连萧瑾瑜都出面来劝说。当李陶陶再一次以地方狭小为借口,某位家长竟然送来了隔壁宋木匠家的房契。原来败家的宋木匠在一个月前,就把房子卖掉了,被这位有心的家长买了下来,一直闲置着,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这位家长愿意献出房契并把它改建成学院,只求给他家子弟一个求学的名额。李陶陶震惊了,她知道自己成了名师,但还是低估了古代名师的经济效益,这也太夸张了吧?这才只是秀才而已,家长们就如飞蛾扑火一般了。难怪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是可怜了这天下父母心,古今同理。
她认真地考虑了一下扩招的可行性,说实话,她还挺喜欢为人师表的,特别是这次,四个孩子成绩不俗,她也是蛮有成就感的。这天下,或许不久就要大乱,也许她可以尽绵薄之力,教给更多的孩子们处乱不惊的生存之道,教给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以应对将来的风云变幻。既然无处躲藏,那就迎难而上吧。
于是她就请来了那位家长,说愿意买下房契。那家长死活不依,李陶陶也意志坚定,最后双方各退一步,李陶陶原价买下房契,但改建工作由那家长来完成。
宋木匠家的院子也不小,李陶陶准备建两个大教室和一个小教室。那刚刚有了秀才功名的四人,单独用个小教室,既然都不愿意走,她只好暂时接收下来,把他们编成一班。
两个大教室,她准备招收一个小童班,四班,一个大童班,三班,各十五人。至于现在一直跟着她的六个原小童班的,她打算再添四个名额,升级成大童班,二班。这样,她就有四个层次不同的班级了,应该能应付过来吧?毕竟总数也才四十四人。
四班的普通授课可以交给李瑛,她现在完全学会了李陶陶的教学方式,把恒中陶瓷的那些少年人教得非常不错,是个得力的助手。李陶陶把如娘升了职,协助李嬷嬷管家,又买来两个仆妇做日常家务。
风声放出去,前来报名的居然快二百个了!不光是庐州,连下面的三个县都有不少人前来。李陶陶傻了眼,她没想到自己的名气居然大成这样,真是始料未及。只好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了。当然关系户也要留几个名额,必须和光同尘嘛。
快二百人要一一考核,李陶陶可没有那个时间精力。所以,第一轮海选,由李瑛把关,淘汰一些实在愚蠢又不喜读书的孩子。第二轮由新晋“小三元”秀才公,神童杜德纯主持,又一批无心向学,资质平庸的被淘汰下来。
到得李陶陶跟前,就剩下一百人不到了。李陶陶心有戚戚,这些都是好孩子啊,叫她取舍两难。她也想办个一流的规模宏大的学校,可她力量有限,实在做不到啊。她忍痛割爱,给四班选了二十人,三班选了二十人,二班十四人,这已经大大超出了她的计划。
还有两个秀才,家里人托了层层关系,想要拜到李陶陶门下来学习。李陶陶一口回绝,开玩笑,家里那四个她都没有把握,正头疼呢,怎么敢再耽误别人家的孩子?
然后,就没完没了,跟李陶陶关系好的人,一个又一个地跑来说情,甚至连萧瑾瑜都惊动了,百忙之中,还特意跑了一趟来做说客。李陶陶实在服气了,这两家人也太神通广大了吧?无可奈何之下,她提出要面试这两个秀才,她打定主意,到时候随便找点理由推辞掉。
两个孩子也就比张敬文略大一些,十五六岁的样子,态度谦和,不骄不躁,毕恭毕敬。不仅学业优秀,而且还勤奋刻苦。笔试面试下来,也的确是可造之材。这时,李陶陶已经不好意思昧着良心说些不好的评价了,只好先收下再说。她担心说些违心的话,会打击到这两个孩子的自信,从而影响到今后的人生。
结果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过现在还开不了学,学校正在改建之中,估计要到七月中旬才能完工。但李陶陶已想好了学校的名字,就叫“博文书院”吧。甚至连书院门口的对联她都想好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前世明朝年间,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名句,她一直都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