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阳春三月遇故人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林氏完全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自己阿娘。
慕仲君和杨翁一大早到了蒙阳城。
城门外有很多衣衫褴褛的难民,或坐或蹲或躺,以前进城只要交三文钱,今天涨到了十文,据说是怕流民混进去。进了内城,街道上果然多了很多乞丐。慕仲君和杨翁问清楚牙行的位置,直奔牙行。
蒙阳城有两个牙行,一个做人口生意,还有一个是做铺子房产的。慕仲君要买人,便去了城东马牙婆那里。她的名声不错,据说是个很有良心的牙婆。
因为最近难民有点多,马牙婆那多了很多自卖自身的人。现在的农业不发达,靠天吃饭的人遇到天灾人祸就歇菜了。
前年开始北方就干旱不下雨,尤其是原先的帝都长安一代,干旱了快三年。迁都的时候很多贵族世家迁走了,但地契还是在原先的主家手里。旱灾后有主家仁厚的减了租,第一年还勉强能过得,第二年开始自己都不够吃,第三年更是要颗粒无收了,于是很多佃户乡农放弃了田地,背井离乡往南逃。
江南富庶,如今又是帝都,正因为是帝都,去的人不多,傻子也知道这么多流民是到不了皇城的,说不定离皇城八百里就被灭了。于是蜀地成了热门之选。
马牙婆确实是个有良心的牙婆。老弱病残都收,拖家带口有老有少的,有人家愿意一大家子一起买,全部捏在手里主家也放心不是?
杨翁和慕仲君一路上商量过了,买几家人,男壮劳力种田,女的就在家做家务,小女娃儿小男孩儿还能给三郎大娘阿猪做个小侍儿。
到了马牙婆那,就奔着一家子卖身的去的。很快就挑好了三户从长安城南边过来的农户。其中有一户是识字的,家主周松宜,做过账房,妻周秦氏,是个秀才的女儿,识文断字的。两个儿子一个十五一个十三,分别叫周延、周郁,还有一个十岁的女儿周菊,都受过启蒙教育。
于涛,妻于全氏,两个儿子分别是十七岁的于汉,十五岁的于军,两个女儿是双胞胎,今年十一,分别叫于遥和于佩。
人口最少的是一家四口,男主人叫孟呈,妻子在旱灾中得病去世了,三个儿子,十六岁的孟田,十四岁的孟土和十岁的孟陶。
这三户人家都是看上去很干净老实,价钱也不贵,十五口人才二十五两银子。马牙婆没有苛待他们,一天两顿稀的,身上也干净。
签字画押,立了卖身契。女人孩子上车,男人跟着牛车往家走,这样一来速度就慢了下来,出了城,慢悠悠的上了通往林家村的土路,走不多远便看见路中间一老一少慢慢往前挪,真是挪,老妇人五十左右,头发花白,小女孩儿十来岁,都是衣衫褴褛的。听见后面牛车声音,两人急急忙忙往路边让,大概是身子虚,两人都跌倒了,滚成一团。
慕仲君和杨翁都不是心狠的人,停了牛车扶起两人。老妇说自己也是林家村人,这是要回村去。正好顺路,慕仲君将她们俩也让上了牛车,这样到家天都黑了。
因为慕家住在林家村深处,所以村口也没停,奇怪的是老妇人也没说下车,直到车子往山下走,老妇越看越不对,忍不住问道:“你们究竟住哪啊?”
慕仲君也想知道老妇究竟是谁家的,便告诉她自己住在凤凰山下,老妇面色古怪的问道:“那凤凰山下如今住的人多吗?”
“不多,就我们一家。”慕仲君客气的问道:“不知婶子住哪里?”
“我家也在凤凰山下……”老妇眼中蓄满泪水,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山脚,远处隐隐约约的房屋,和记忆中差不大多。不觉喃喃道:“到了……到了……”
慕仲君见老妇哭了有些手足无措:“其实我们也是刚搬来的,不知道山脚下原先有几户。我们住的是林家老房子拆了重建的……”
“林家老屋?”老妇激动起来,声音尖锐:“你们是什么人?怎么随随便便拆了人家房子?”
“不是人家的,是我家的……”慕仲君急忙辩解:“是我岳母家的房子。”
老妇震惊:“你岳母?你是谁家的?你女人叫什么?”
“我女人叫林玉。”慕仲君被吓住了,老老实实的回答。
“阿玉!”老妇愣了愣,激动的扯着嗓子:“阿玉阿玉我的阿玉啊啊啊啊啊……”
林氏小名阿玉。这下连杨翁也呆住了。
这边林氏听见有人喊阿玉,疑惑地迎了上去,却见未停稳的牛车上滚下一个人来,慕仲君赶紧跳下车扶起她,那人却一把推开慕仲君跌跌撞撞冲上前,林氏犹犹豫豫的站在原地不动,那身影走到她身前问道:“你是阿玉?”
“啊,是。我是。”林氏心下一动,一种说不清楚什么样的感觉漫上心头。
老妇一把抱住林氏哭喊:“阿玉我是阿娘啊……”
“阿娘!”林氏真的惊呆了,接着傍晚昏黄的光线仔细打量眼前头发花白的妇人。阿娘才四十多,眼前的妇人皮肤黝黑,满脸皱纹,可是轮廓分明是她阿娘!她“啊!”一声惨叫,抱着老林氏大声嚎哭起来,边哭边喊着“阿娘阿娘啊……”
慕仲君和杨翁面面相觑,身后买回来的下人站的整整齐齐的,妇人都在抹泪。这天灾人祸的,没想到主家娘子的阿娘也落了难……虽然不知道来龙去脉,但眼前的情景实在感人,又想起自家惨状,一时间呜咽声一片……
三郎和慕扶疏阿猪冲出来,只看见林氏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抱着哭成一团,一时间摸不着头脑。慕仲君言简意赅:“大娘阿猪,那是你们阿婆!”
蜀地喊外婆做阿婆,奶奶也是阿婆,汗!
那么眼前这人就是林氏的亲娘,传说中发了疯不知所踪的林氏明月了?
杨翁见慕家人正上演相见欢,便叫了三郎带人去安顿。三郎将买来的人带到一进院子那六间耳房。屋里年后也盘了炕,但是没用过,只在新炕时烧过。上面也铺了薄褥子,被子也有,都是薄被。现在的天气盖薄被也不冷,冷的话还可以烧炕。
三郎将烧炕的方法说了,瞧着他们啧啧称奇后自行开始安排房间,便出了屋子去厨房。今天买的人多,哺食怕是不够了。
慕扶疏和阿猪眼看着林氏母女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后来在慕仲君的劝阻下终于止住了。老林氏将身边吓的一动不动的小姑娘拉过来,对林氏道:“她叫入画,是我先前做活那家的小姐。”
原来老林氏当年得知林氏被卖后发了狂,拎了菜刀要砍陈春娘,陈家人生了气要打死她,陈春还算有点良心,半夜偷偷将她放了,对外声称她发了疯跑了。
老林氏准备去找女儿,找了很多牙行都没找到,最后流落北方,自己也被卖了。还好买她那家人是私塾先生,对她还不错。只是三年旱灾,私塾也开不下去,后来先生重病去世,娘子也伤心过度跟了去。剩下先生的老娘和一个幼女。先生的老娘觉得儿子媳妇都没了,剩下一个女儿,自家要成绝户。家里只剩下买来的下人,眼见要断粮,便将孙女托付给老林氏,自己投了河。老林氏因着这孩子是自己带大的,又想着自己对人家的女儿好,人家一定也会对自己女儿好,咬牙带着入画一路乞讨走回蜀地,走了整整大半年,终于回了林家村,没想到的是自己还能见到女儿女婿和外孙,一时惊喜交集,无法用语言表达。
慕扶疏不大能够体会阿娘和阿婆的心理,也许是她天性凉薄,抑或是没有过这样刻苦铭心的亲情。见阿娘和阿婆伤心,劝也劝不住,只觉得让她们哭够了便好。家里多了这么多人,晚饭肯定不够,还是去厨房做些吃的正经。
到了厨房,却见三郎已经生了火准备煮饭。她拿了几根香肠切了,洗了一大盆青菜,准备煮一锅香肠菜饭,有饭有菜的既简单又好吃。
不多会儿两人煮好了一大锅,真的是一大锅饭。三郎去叫下人们过来吃饭。厨房隔壁有个大房间,充作杂物室的,现在里面空着,只放了些瓶瓶罐罐。慕扶疏决定明天就叫阿爹找人做两张大桌子,以后下人们就在这里吃饭。至于主家和吓人一起吃饭什么的,她表示小说里有,她这里不可能,这个时代也不允许。
那三户人家已经分配好了屋子,住的还挺宽敞,毕竟一个炕能睡四五个人呢。
周秦氏最是利落,自家两间屋子已经打扫干净了。她两个儿子一个屋,他们夫妻一个屋,女儿和余家的双胞胎一个屋。她弄好了自家两间屋子正要去给女儿那屋大嫂,却见于嫂子走出来道已经好了,她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便拉着于嫂子一起去帮孟家父子打扫屋子。
余家夫妻两一间屋,两个儿子一间屋,女儿和周家的周菊一间屋,这样他们和周家都算是占了两间半屋子,这样孟家父子四人只能住一间屋了。她们说好以后孟家父子的屋子和衣物都交给她们,算是多占屋子的补偿,日后在一个家里吃饭,总是和和气气的才好。所以说杨翁眼光不错,买的三家都是老实人。
等他们打扫好安顿下来,三郎来叫他们吃饭。因为没有桌椅,便装了饭蹲在屋檐下吃。这香肠菜饭味道真是好,嫌淡的浇一勺赤红的叫酱油的调料,味道又鲜又香,连七岁的周菊都吃了一大碗饭。
那边下人们吃饭,正屋里林氏正忙着烧水给老林氏和入画洗澡。半年多走下来都没洗过澡,可想而知有多脏!
因为二进院只有五间正房,其他三间耳房里没炕,今晚只能委屈慕扶疏和她们挤挤了。慕仲君说了明天就叫人来耳房盘炕,慕扶疏也无所谓,只是一晚上不能进空间而已。
洗过澡,入画露出本来面目,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很害羞的躲在老林氏身后。她和慕扶疏差不多高,所以身上穿的是慕扶疏的衣服。想到那开档的亵裤,慕扶疏嘴角抽了抽,反正她是穿不惯的。
等到大家坐下来吃哺食,已经戌时三刻。三郎和阿猪吃了一碗香肠菜饭,也不是很饿,其他人都饿坏了。菜都重新热过,大家狼吞虎咽的,居然全部吃光了。老林氏感叹道:“都两年多没吃饱过了……”
林氏眼泪从肿成核桃的眼里刷一下落下,慕扶疏也觉得有些鼻酸。慕仲君吭吭哧哧道:“阿、阿娘,以后、以后我们不会叫你饿着的!”
老林氏欣慰的点头,摸着入画的头道:“这孩子也是个命苦的,以后和大娘做个伴吧。”
入画比慕扶疏还大一岁,慕扶疏喊不出姐姐,便喊她入画,入画也不在意,喊她大娘。慕扶疏没有和小女孩一起玩的经验,倒是阿猪是个自来熟,很快和她混熟了,入画和其他人不怎么说话,倒是和阿猪有说有笑。大概是老林氏带大的原因,她能听懂他们的方言,后来更是慢慢会说了,完全融入了这个家。
家里多了下人,林氏不用再那么辛苦。本来主家买了下人是要改名字的,慕仲君对起名不感兴趣,林氏也无所谓。于是三家人还是原来的名字。
周松宜虽然做过账房先生,身体倒不像文弱书生,又高又壮的,体力活儿也能干。周秦氏烧菜味道不错,林氏带了她几天,很快也能有模有样的炒菜了。两个儿子以前念过书,现在也能跟着干活。
于涛和两个儿子以前做过木匠,农活也能干。于氏绣活好,做的衣服鞋子都很精致。两个小姑娘也是很小就跟着学绣花的。
孟家父子倒是种田好把式,最小的孟陶都会摸鱼呢!虽然到了蜀地语言有些不通,大体还是能听懂的。说起来杨翁和三郎会说些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但是他们的雅言却是陕西口音,慕扶疏接受无能。
慕仲君和林氏觉得家里多了这么多人,地倒是少了。慕扶疏也想多买些地,可想到财不外露又有些为难,干脆让慕仲君把挖到棒槌的事情说了出去,这样就有借口买地了。慕仲君也无法,小麦收完就要赶紧买地,这样不耽误春耕不是!
老林氏休息了几天,身体养好些后就开始在村里串起门来。这样没过两天林家村人都知道林家明月回来了,纷纷来看她,热情的很。对于他们家挖到棒槌也很感兴趣,这几天上山的人多了不少。
等小麦收完,老林氏已经打听到了谁家要卖地,可惜都是零零散散,没有大片卖的。现在上好的田大概要六两银子一亩,水田是八两,中等田是四两。慕扶疏觉得中等田也不错了,古人不懂得堆肥积肥,她懂,呃,也不对,她有书啊!
人多冬小麦一天就收完了。等交了赋税,小麦加工成面粉,整好了田,地还是没买成。老林氏见大家为了买地的事发愁,又扫了眼一大家子人,拍腿道:“买什么田啊!家里有水牛,我们自己开荒啊!还免三年赋税那!”
一语惊醒梦中人。古代人少地多,官府是提倡开荒的,头三年免税。但是开荒后不能空着不种,空着反而要加重税收。慕扶疏家在山脚下,前后一大片空地,就是那座小山,半山腰下都是光秃秃的的,慕扶疏完全有能力将它改造成梯田。
说干就干,老林氏带着慕仲君,拎着两只野鸡去了村长家。第二天,村长就领着慕仲君去城里办了地契,地契上是两百亩荒地,头三年免税。
慕仲君又买了五头耕牛,两只奶羊。前者是开荒用的,后者是慕扶疏想光明正大喝牛奶,可惜这时代奶牛不多见,于是买了两头奶羊。
慕仲君吃过朝食就带上家里大大小小十二个男人去开荒。慕扶疏没有见过古代种田,便带了阿猪去看热闹。三郎换了身粗布短衫,拉着一头牛在前面走,后面是余家大儿子于汉手扶着犁,吃力地往前耕,顶头后又将犁拔出再转身跟着。其他人也是耕田的耕田除草的除草,慕扶疏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她种田是全自动机械化,这么落后的方法从来没见过,下决心晚上进空间好好查查书。
林氏知道慕扶疏喜欢一个人睡,所以老林氏和入画搬进了书房,书房搬到了前院耳房,地方大,也没有很拥挤。慕扶疏打算过段时间再盖几间屋子,反正地方大着呢。周围两百亩可都被买下来了,虽然宅基地要麻烦一些,到时候多花些钱也就是。
林氏完全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自己阿娘。
慕仲君和杨翁一大早到了蒙阳城。
城门外有很多衣衫褴褛的难民,或坐或蹲或躺,以前进城只要交三文钱,今天涨到了十文,据说是怕流民混进去。进了内城,街道上果然多了很多乞丐。慕仲君和杨翁问清楚牙行的位置,直奔牙行。
蒙阳城有两个牙行,一个做人口生意,还有一个是做铺子房产的。慕仲君要买人,便去了城东马牙婆那里。她的名声不错,据说是个很有良心的牙婆。
因为最近难民有点多,马牙婆那多了很多自卖自身的人。现在的农业不发达,靠天吃饭的人遇到天灾人祸就歇菜了。
前年开始北方就干旱不下雨,尤其是原先的帝都长安一代,干旱了快三年。迁都的时候很多贵族世家迁走了,但地契还是在原先的主家手里。旱灾后有主家仁厚的减了租,第一年还勉强能过得,第二年开始自己都不够吃,第三年更是要颗粒无收了,于是很多佃户乡农放弃了田地,背井离乡往南逃。
江南富庶,如今又是帝都,正因为是帝都,去的人不多,傻子也知道这么多流民是到不了皇城的,说不定离皇城八百里就被灭了。于是蜀地成了热门之选。
马牙婆确实是个有良心的牙婆。老弱病残都收,拖家带口有老有少的,有人家愿意一大家子一起买,全部捏在手里主家也放心不是?
杨翁和慕仲君一路上商量过了,买几家人,男壮劳力种田,女的就在家做家务,小女娃儿小男孩儿还能给三郎大娘阿猪做个小侍儿。
到了马牙婆那,就奔着一家子卖身的去的。很快就挑好了三户从长安城南边过来的农户。其中有一户是识字的,家主周松宜,做过账房,妻周秦氏,是个秀才的女儿,识文断字的。两个儿子一个十五一个十三,分别叫周延、周郁,还有一个十岁的女儿周菊,都受过启蒙教育。
于涛,妻于全氏,两个儿子分别是十七岁的于汉,十五岁的于军,两个女儿是双胞胎,今年十一,分别叫于遥和于佩。
人口最少的是一家四口,男主人叫孟呈,妻子在旱灾中得病去世了,三个儿子,十六岁的孟田,十四岁的孟土和十岁的孟陶。
这三户人家都是看上去很干净老实,价钱也不贵,十五口人才二十五两银子。马牙婆没有苛待他们,一天两顿稀的,身上也干净。
签字画押,立了卖身契。女人孩子上车,男人跟着牛车往家走,这样一来速度就慢了下来,出了城,慢悠悠的上了通往林家村的土路,走不多远便看见路中间一老一少慢慢往前挪,真是挪,老妇人五十左右,头发花白,小女孩儿十来岁,都是衣衫褴褛的。听见后面牛车声音,两人急急忙忙往路边让,大概是身子虚,两人都跌倒了,滚成一团。
慕仲君和杨翁都不是心狠的人,停了牛车扶起两人。老妇说自己也是林家村人,这是要回村去。正好顺路,慕仲君将她们俩也让上了牛车,这样到家天都黑了。
因为慕家住在林家村深处,所以村口也没停,奇怪的是老妇人也没说下车,直到车子往山下走,老妇越看越不对,忍不住问道:“你们究竟住哪啊?”
慕仲君也想知道老妇究竟是谁家的,便告诉她自己住在凤凰山下,老妇面色古怪的问道:“那凤凰山下如今住的人多吗?”
“不多,就我们一家。”慕仲君客气的问道:“不知婶子住哪里?”
“我家也在凤凰山下……”老妇眼中蓄满泪水,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山脚,远处隐隐约约的房屋,和记忆中差不大多。不觉喃喃道:“到了……到了……”
慕仲君见老妇哭了有些手足无措:“其实我们也是刚搬来的,不知道山脚下原先有几户。我们住的是林家老房子拆了重建的……”
“林家老屋?”老妇激动起来,声音尖锐:“你们是什么人?怎么随随便便拆了人家房子?”
“不是人家的,是我家的……”慕仲君急忙辩解:“是我岳母家的房子。”
老妇震惊:“你岳母?你是谁家的?你女人叫什么?”
“我女人叫林玉。”慕仲君被吓住了,老老实实的回答。
“阿玉!”老妇愣了愣,激动的扯着嗓子:“阿玉阿玉我的阿玉啊啊啊啊啊……”
林氏小名阿玉。这下连杨翁也呆住了。
这边林氏听见有人喊阿玉,疑惑地迎了上去,却见未停稳的牛车上滚下一个人来,慕仲君赶紧跳下车扶起她,那人却一把推开慕仲君跌跌撞撞冲上前,林氏犹犹豫豫的站在原地不动,那身影走到她身前问道:“你是阿玉?”
“啊,是。我是。”林氏心下一动,一种说不清楚什么样的感觉漫上心头。
老妇一把抱住林氏哭喊:“阿玉我是阿娘啊……”
“阿娘!”林氏真的惊呆了,接着傍晚昏黄的光线仔细打量眼前头发花白的妇人。阿娘才四十多,眼前的妇人皮肤黝黑,满脸皱纹,可是轮廓分明是她阿娘!她“啊!”一声惨叫,抱着老林氏大声嚎哭起来,边哭边喊着“阿娘阿娘啊……”
慕仲君和杨翁面面相觑,身后买回来的下人站的整整齐齐的,妇人都在抹泪。这天灾人祸的,没想到主家娘子的阿娘也落了难……虽然不知道来龙去脉,但眼前的情景实在感人,又想起自家惨状,一时间呜咽声一片……
三郎和慕扶疏阿猪冲出来,只看见林氏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抱着哭成一团,一时间摸不着头脑。慕仲君言简意赅:“大娘阿猪,那是你们阿婆!”
蜀地喊外婆做阿婆,奶奶也是阿婆,汗!
那么眼前这人就是林氏的亲娘,传说中发了疯不知所踪的林氏明月了?
杨翁见慕家人正上演相见欢,便叫了三郎带人去安顿。三郎将买来的人带到一进院子那六间耳房。屋里年后也盘了炕,但是没用过,只在新炕时烧过。上面也铺了薄褥子,被子也有,都是薄被。现在的天气盖薄被也不冷,冷的话还可以烧炕。
三郎将烧炕的方法说了,瞧着他们啧啧称奇后自行开始安排房间,便出了屋子去厨房。今天买的人多,哺食怕是不够了。
慕扶疏和阿猪眼看着林氏母女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后来在慕仲君的劝阻下终于止住了。老林氏将身边吓的一动不动的小姑娘拉过来,对林氏道:“她叫入画,是我先前做活那家的小姐。”
原来老林氏当年得知林氏被卖后发了狂,拎了菜刀要砍陈春娘,陈家人生了气要打死她,陈春还算有点良心,半夜偷偷将她放了,对外声称她发了疯跑了。
老林氏准备去找女儿,找了很多牙行都没找到,最后流落北方,自己也被卖了。还好买她那家人是私塾先生,对她还不错。只是三年旱灾,私塾也开不下去,后来先生重病去世,娘子也伤心过度跟了去。剩下先生的老娘和一个幼女。先生的老娘觉得儿子媳妇都没了,剩下一个女儿,自家要成绝户。家里只剩下买来的下人,眼见要断粮,便将孙女托付给老林氏,自己投了河。老林氏因着这孩子是自己带大的,又想着自己对人家的女儿好,人家一定也会对自己女儿好,咬牙带着入画一路乞讨走回蜀地,走了整整大半年,终于回了林家村,没想到的是自己还能见到女儿女婿和外孙,一时惊喜交集,无法用语言表达。
慕扶疏不大能够体会阿娘和阿婆的心理,也许是她天性凉薄,抑或是没有过这样刻苦铭心的亲情。见阿娘和阿婆伤心,劝也劝不住,只觉得让她们哭够了便好。家里多了这么多人,晚饭肯定不够,还是去厨房做些吃的正经。
到了厨房,却见三郎已经生了火准备煮饭。她拿了几根香肠切了,洗了一大盆青菜,准备煮一锅香肠菜饭,有饭有菜的既简单又好吃。
不多会儿两人煮好了一大锅,真的是一大锅饭。三郎去叫下人们过来吃饭。厨房隔壁有个大房间,充作杂物室的,现在里面空着,只放了些瓶瓶罐罐。慕扶疏决定明天就叫阿爹找人做两张大桌子,以后下人们就在这里吃饭。至于主家和吓人一起吃饭什么的,她表示小说里有,她这里不可能,这个时代也不允许。
那三户人家已经分配好了屋子,住的还挺宽敞,毕竟一个炕能睡四五个人呢。
周秦氏最是利落,自家两间屋子已经打扫干净了。她两个儿子一个屋,他们夫妻一个屋,女儿和余家的双胞胎一个屋。她弄好了自家两间屋子正要去给女儿那屋大嫂,却见于嫂子走出来道已经好了,她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便拉着于嫂子一起去帮孟家父子打扫屋子。
余家夫妻两一间屋,两个儿子一间屋,女儿和周家的周菊一间屋,这样他们和周家都算是占了两间半屋子,这样孟家父子四人只能住一间屋了。她们说好以后孟家父子的屋子和衣物都交给她们,算是多占屋子的补偿,日后在一个家里吃饭,总是和和气气的才好。所以说杨翁眼光不错,买的三家都是老实人。
等他们打扫好安顿下来,三郎来叫他们吃饭。因为没有桌椅,便装了饭蹲在屋檐下吃。这香肠菜饭味道真是好,嫌淡的浇一勺赤红的叫酱油的调料,味道又鲜又香,连七岁的周菊都吃了一大碗饭。
那边下人们吃饭,正屋里林氏正忙着烧水给老林氏和入画洗澡。半年多走下来都没洗过澡,可想而知有多脏!
因为二进院只有五间正房,其他三间耳房里没炕,今晚只能委屈慕扶疏和她们挤挤了。慕仲君说了明天就叫人来耳房盘炕,慕扶疏也无所谓,只是一晚上不能进空间而已。
洗过澡,入画露出本来面目,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很害羞的躲在老林氏身后。她和慕扶疏差不多高,所以身上穿的是慕扶疏的衣服。想到那开档的亵裤,慕扶疏嘴角抽了抽,反正她是穿不惯的。
等到大家坐下来吃哺食,已经戌时三刻。三郎和阿猪吃了一碗香肠菜饭,也不是很饿,其他人都饿坏了。菜都重新热过,大家狼吞虎咽的,居然全部吃光了。老林氏感叹道:“都两年多没吃饱过了……”
林氏眼泪从肿成核桃的眼里刷一下落下,慕扶疏也觉得有些鼻酸。慕仲君吭吭哧哧道:“阿、阿娘,以后、以后我们不会叫你饿着的!”
老林氏欣慰的点头,摸着入画的头道:“这孩子也是个命苦的,以后和大娘做个伴吧。”
入画比慕扶疏还大一岁,慕扶疏喊不出姐姐,便喊她入画,入画也不在意,喊她大娘。慕扶疏没有和小女孩一起玩的经验,倒是阿猪是个自来熟,很快和她混熟了,入画和其他人不怎么说话,倒是和阿猪有说有笑。大概是老林氏带大的原因,她能听懂他们的方言,后来更是慢慢会说了,完全融入了这个家。
家里多了下人,林氏不用再那么辛苦。本来主家买了下人是要改名字的,慕仲君对起名不感兴趣,林氏也无所谓。于是三家人还是原来的名字。
周松宜虽然做过账房先生,身体倒不像文弱书生,又高又壮的,体力活儿也能干。周秦氏烧菜味道不错,林氏带了她几天,很快也能有模有样的炒菜了。两个儿子以前念过书,现在也能跟着干活。
于涛和两个儿子以前做过木匠,农活也能干。于氏绣活好,做的衣服鞋子都很精致。两个小姑娘也是很小就跟着学绣花的。
孟家父子倒是种田好把式,最小的孟陶都会摸鱼呢!虽然到了蜀地语言有些不通,大体还是能听懂的。说起来杨翁和三郎会说些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但是他们的雅言却是陕西口音,慕扶疏接受无能。
慕仲君和林氏觉得家里多了这么多人,地倒是少了。慕扶疏也想多买些地,可想到财不外露又有些为难,干脆让慕仲君把挖到棒槌的事情说了出去,这样就有借口买地了。慕仲君也无法,小麦收完就要赶紧买地,这样不耽误春耕不是!
老林氏休息了几天,身体养好些后就开始在村里串起门来。这样没过两天林家村人都知道林家明月回来了,纷纷来看她,热情的很。对于他们家挖到棒槌也很感兴趣,这几天上山的人多了不少。
等小麦收完,老林氏已经打听到了谁家要卖地,可惜都是零零散散,没有大片卖的。现在上好的田大概要六两银子一亩,水田是八两,中等田是四两。慕扶疏觉得中等田也不错了,古人不懂得堆肥积肥,她懂,呃,也不对,她有书啊!
人多冬小麦一天就收完了。等交了赋税,小麦加工成面粉,整好了田,地还是没买成。老林氏见大家为了买地的事发愁,又扫了眼一大家子人,拍腿道:“买什么田啊!家里有水牛,我们自己开荒啊!还免三年赋税那!”
一语惊醒梦中人。古代人少地多,官府是提倡开荒的,头三年免税。但是开荒后不能空着不种,空着反而要加重税收。慕扶疏家在山脚下,前后一大片空地,就是那座小山,半山腰下都是光秃秃的的,慕扶疏完全有能力将它改造成梯田。
说干就干,老林氏带着慕仲君,拎着两只野鸡去了村长家。第二天,村长就领着慕仲君去城里办了地契,地契上是两百亩荒地,头三年免税。
慕仲君又买了五头耕牛,两只奶羊。前者是开荒用的,后者是慕扶疏想光明正大喝牛奶,可惜这时代奶牛不多见,于是买了两头奶羊。
慕仲君吃过朝食就带上家里大大小小十二个男人去开荒。慕扶疏没有见过古代种田,便带了阿猪去看热闹。三郎换了身粗布短衫,拉着一头牛在前面走,后面是余家大儿子于汉手扶着犁,吃力地往前耕,顶头后又将犁拔出再转身跟着。其他人也是耕田的耕田除草的除草,慕扶疏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她种田是全自动机械化,这么落后的方法从来没见过,下决心晚上进空间好好查查书。
林氏知道慕扶疏喜欢一个人睡,所以老林氏和入画搬进了书房,书房搬到了前院耳房,地方大,也没有很拥挤。慕扶疏打算过段时间再盖几间屋子,反正地方大着呢。周围两百亩可都被买下来了,虽然宅基地要麻烦一些,到时候多花些钱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