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祖母补给的嫁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张氏,慕扶疏只能说很钦佩她对待渣男的态度,斩钉截铁当断则断;同时又对她大归后对崔崇瑜的不闻不问感到寒心。前世慕扶疏吃尽了亲人漠视的苦楚,对于那些子女情感淡漠的父母都抱着一层敌意。
张氏有东西给她,肯定是之后那掌柜的和张氏说了什么。张氏也不是笨的,自己说的那样清楚,她哪里还不知道慕扶疏就是她的孙女?不过对于张氏居然会送东西到长公主府,还指名给她,慕扶疏倒有些摸不透她的想法了。
若说是她要弥补亲情吧,崔崇瑜在长安长公主府的消息天下皆知,她怎不去找崔崇瑜?无论她和崔问笙关系如何,崔崇瑜总是她的儿子,这是以孝为天的时代,父母对于子女都是可以予取予求的,如果她上门,崔崇瑜也只能以礼相待,但是她没有。
若是说她想借势吧,就慕扶疏所了解的,张氏二嫁的是洛阳城的商户,家中无人在朝中任职,也不需要官场关照。
三郎见慕扶疏歪着头怎么也想不明白,敲了敲她的额头:“去长公主府看看不就行了?”
慕扶疏横了他一眼:“我这不是觉得无功不受禄么?”
三郎哈哈大笑:“你是一国之母,功在千秋,整个大隋的子民都该供养你,拿她点东西又算得什么。”
“那是我祖母。”慕扶疏被三郎的话雷到了,一国之母功在千秋什么的,真心有往她脸上贴金的赶脚。
三郎和慕扶疏还是如前几日那样待了几个侍卫悄悄出宫,不同的是侍卫四个变成八个,崔崇旸的意外让他们明白,长安城也并不安全。
径直入了长公主府,也没叫人通报。这个时代的皇帝不像清朝那样高高在上,民间甚至有称新帝为“杨三郎”的。杨惟爱更不用说,三郎还是她女婿呢!要不是她自小就认识三郎,对他的品行了解,她才不舍得这么早就将女儿嫁出去,大娘可还没及笄呢!
今日没有大朝,且因为昨天新法的事,杨翁和崔崇瑜一大早就出去忙去了,没有大朝不代表他们可以放假,三天一次大朝不过是集中说一些政事,其他时间是需要臣子们去落实的。
三郎和慕扶疏都是表面和气内里强硬的。短短数月,尤其是自皇帝大婚后,帝后一起上大朝,每次都会让朝臣们刷新认知。帝后二人对于政事的熟悉程度叹为观止,他们想到的帝后早就想到,没想到的帝后也想到了,如果他们对帝后提出的建议有意见,后果肯定是被无数的真凭实据说服。最近更是让他们觉得上朝不过就是听命,帝后发布新令他们照做,完全不需要他们出谋划策滴说……
感觉自己好没用的朝臣们每次上朝都是充满期待充满挑战,回去时都是嘤嘤婴……圣人和殿下说的都很正确完全没有办法反驳……
杨翁和崔崇瑜不在,杨惟爱也没了撒娇撒泼的对象。怀孕加上春困,三郎和慕扶疏进来的时候她还没起床。
杨总管先是喜珍嬷嬷去看看公主醒了没,又亲自带着慕扶疏去看沈氏银楼送来给她的东西。
三人穿廊走巷,一直到了库房,杨总管自腰间拿下一串钥匙,打开了一间小库房的门,恭敬的道:“殿下请。”
慕扶疏和三郎进了库房,被里面对了半间屋子的箱笼吓了一跳。慕扶疏回头看看杨总管,后者对她挤眉弄眼,对于她吓了一跳表示很满意,示意她这些都是张氏给她的。
“这供养也太出格了吧!”慕扶疏哭笑不得的对三郎开着玩笑。
三郎摸着下巴想了半天道:“莫不是给你补的嫁妆?”
嫁妆?慕扶疏对这个时代了解还不是很透彻,尤其是高门大户的规矩不是很懂。
她出嫁的时候杨惟爱和杨翁崔崇瑜都给她添了妆。
崔崇瑜自江宁城来长安的时候,将军府的细软全部带过来了,在一般人看来很多,从中要挑出精细贵重的作嫁妆还是不够看。
张氏留下的一半嫁妆都给他当年娶杨惟爱时作为聘礼搬进了公主府,之后又变成了王钰的嫁妆,这也是崔崇瑜看不起王钰的原因之一。他娘亲的东西他怎么会认不得?可笑王钰居然还大大方方的将那些东西当着他的面放进了自己的嫁妆私库。
当然,这些东西最后都到了慕扶疏的空间里,又回到了杨惟爱的私库。出嫁时杨惟爱也挑了些好的给她带进宫,崔崇瑜对于女儿的嫁妆自然不会去细看,也就一直被蒙在鼓里。他只可惜张氏留下那些东西都没了,却没想到兜了一圈还是回到了杨惟爱手里。
女儿出嫁,父母办嫁妆是理所应当,但是祖母也是需要出体己的,这是很多高门大户的规矩。
女子出嫁,嫁妆是私产,将来少部分会留给儿子,大多是给女儿和孙女做嫁妆。张氏先头嫁人是家里做主,陪嫁也很丰厚,之后大归时留下了一半。二嫁由己,她没有听从父母之命,而是自己挑了个商户。
先前说过,隋炀帝后,商户的地位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低贱,但和高门贵族相比仍旧是低了好几级。张氏作为和离妇人,要嫁入同样的门第也不是不可以,但大多是继室或者庶子媳妇,这是她无法容忍的。
张氏自小和崔问笙定亲,是被当做宗妇长媳培养的,可惜的是崔问笙有了“真爱”,她虽然高调和离,总归是落了下乘。家人再疼爱也没有养在家里的道理,再说就算她不出嫁,等父母去世后跟着兄嫂过活,那就更说不过去了。
从张氏敢敲登闻鼓就可看出,她是个果断泼辣的,最后在众多夫婿人选中选择了商户,跌碎了一地下巴。她就是看准那户人家绝对会将她高高供起,要知道商户能娶到高门女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事实证明张氏的选择是正确的。洛阳沈氏乃巨富之家,传家两百余年,做生意秉承的是诚信仁善。张氏所嫁之人是张家掌门人,且是头婚,和她年纪也相仿。长的一表人才不说,学识也渊博,和她也说得来,妇唱夫随很是快活。
前些年闹饥荒时,各家粮铺都乘机涨价,最后粮食涨到天价,只有沈家一直按照市价的八成卖粮。虽然说沈家也没有给百姓多少关照,但至少他们比别家便宜两成,在民间颇有声望。
慕扶疏对于沈家的做法很是佩服。沈家这样做既照顾了百姓又得了名声还不得罪其他商家。
而这个主意就是张氏出的。
张氏自嫁入沈家就接过内宅掌家权,慢慢的开始干涉沈家生意,到她生下儿子之后,整个沈家几乎都捏在她的手中。他丈夫是个和软的,见她喜欢经商且眼光独到,也由得她去,沈家也从原先的粮油生意发展到各行各业,整个大隋几乎没有沈家商号到不了的地方。
可以说沈家别的没有,只有钱。
慕扶疏知道沈家豪富,但是沈家也很低调,仿佛一心做生意,完全不想涉入官场。不像周家,有钱之后就开始想着有权,幸好周博端是个出手大方又性子直的,不然也不会给他做到户部尚书的位置。
张氏自那日在掌柜的提醒下得知,方才那对出奇漂亮的人儿居然就是自己孙女和孙女婿时,心中很是五味杂陈。
当年她毅然决然的提出和离也是为了崔崇瑜着想。若是她不闹大,任由那表妹进门,那么之后她和儿子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先时还有长辈护着,等崔问笙接过家主之位,说不得她和儿子就要给那贵妾和庶长子让位。要让位,只有正妻和嫡子死了才有机会将那两个扶正。
张氏当然不想自己和儿子死,不想死就只有崔问笙当不上家主。虽然这样一来儿子也将失去家主之位,但总比送命强。
所以张氏才会大胆敲响登闻鼓。如她所愿,崔问笙剥夺家主继承人资格,和米氏一起被关了起来。
她的这一举动几乎是将博陵崔氏的脸放地上踩。难道之前崔氏族人不知道崔问笙有外室并生下庶长子吗?当然是知道的,不过是那些人没想到她会将这事闹到皇帝面前。本来皇帝对世家势大就不满,很愿意看到那些情愿五姓通婚,也不愿意嫁入皇室的所谓名门望族出丑,因此才会训斥了崔问笙,几乎是一边倒的判了她和离。
张氏如愿了,能趾高气扬的走人。同时她也明白,儿子她是带不走的,若是她再表现出对儿子的重视,那么等她大归后,儿子在崔家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所以张氏才留下一半嫁妆和满月不久的儿子,自此不闻不问。
这样一来,在博陵崔氏看来,崔崇瑜也是个可怜的,爹不疼娘不爱,对张氏的愤恨也发泄不到他身上,反而有同病相怜之感。
由此看见张氏的心计有多深,一步步算计,其实只为保住自己和儿子的性命罢了。r1152
对于张氏,慕扶疏只能说很钦佩她对待渣男的态度,斩钉截铁当断则断;同时又对她大归后对崔崇瑜的不闻不问感到寒心。前世慕扶疏吃尽了亲人漠视的苦楚,对于那些子女情感淡漠的父母都抱着一层敌意。
张氏有东西给她,肯定是之后那掌柜的和张氏说了什么。张氏也不是笨的,自己说的那样清楚,她哪里还不知道慕扶疏就是她的孙女?不过对于张氏居然会送东西到长公主府,还指名给她,慕扶疏倒有些摸不透她的想法了。
若说是她要弥补亲情吧,崔崇瑜在长安长公主府的消息天下皆知,她怎不去找崔崇瑜?无论她和崔问笙关系如何,崔崇瑜总是她的儿子,这是以孝为天的时代,父母对于子女都是可以予取予求的,如果她上门,崔崇瑜也只能以礼相待,但是她没有。
若是说她想借势吧,就慕扶疏所了解的,张氏二嫁的是洛阳城的商户,家中无人在朝中任职,也不需要官场关照。
三郎见慕扶疏歪着头怎么也想不明白,敲了敲她的额头:“去长公主府看看不就行了?”
慕扶疏横了他一眼:“我这不是觉得无功不受禄么?”
三郎哈哈大笑:“你是一国之母,功在千秋,整个大隋的子民都该供养你,拿她点东西又算得什么。”
“那是我祖母。”慕扶疏被三郎的话雷到了,一国之母功在千秋什么的,真心有往她脸上贴金的赶脚。
三郎和慕扶疏还是如前几日那样待了几个侍卫悄悄出宫,不同的是侍卫四个变成八个,崔崇旸的意外让他们明白,长安城也并不安全。
径直入了长公主府,也没叫人通报。这个时代的皇帝不像清朝那样高高在上,民间甚至有称新帝为“杨三郎”的。杨惟爱更不用说,三郎还是她女婿呢!要不是她自小就认识三郎,对他的品行了解,她才不舍得这么早就将女儿嫁出去,大娘可还没及笄呢!
今日没有大朝,且因为昨天新法的事,杨翁和崔崇瑜一大早就出去忙去了,没有大朝不代表他们可以放假,三天一次大朝不过是集中说一些政事,其他时间是需要臣子们去落实的。
三郎和慕扶疏都是表面和气内里强硬的。短短数月,尤其是自皇帝大婚后,帝后一起上大朝,每次都会让朝臣们刷新认知。帝后二人对于政事的熟悉程度叹为观止,他们想到的帝后早就想到,没想到的帝后也想到了,如果他们对帝后提出的建议有意见,后果肯定是被无数的真凭实据说服。最近更是让他们觉得上朝不过就是听命,帝后发布新令他们照做,完全不需要他们出谋划策滴说……
感觉自己好没用的朝臣们每次上朝都是充满期待充满挑战,回去时都是嘤嘤婴……圣人和殿下说的都很正确完全没有办法反驳……
杨翁和崔崇瑜不在,杨惟爱也没了撒娇撒泼的对象。怀孕加上春困,三郎和慕扶疏进来的时候她还没起床。
杨总管先是喜珍嬷嬷去看看公主醒了没,又亲自带着慕扶疏去看沈氏银楼送来给她的东西。
三人穿廊走巷,一直到了库房,杨总管自腰间拿下一串钥匙,打开了一间小库房的门,恭敬的道:“殿下请。”
慕扶疏和三郎进了库房,被里面对了半间屋子的箱笼吓了一跳。慕扶疏回头看看杨总管,后者对她挤眉弄眼,对于她吓了一跳表示很满意,示意她这些都是张氏给她的。
“这供养也太出格了吧!”慕扶疏哭笑不得的对三郎开着玩笑。
三郎摸着下巴想了半天道:“莫不是给你补的嫁妆?”
嫁妆?慕扶疏对这个时代了解还不是很透彻,尤其是高门大户的规矩不是很懂。
她出嫁的时候杨惟爱和杨翁崔崇瑜都给她添了妆。
崔崇瑜自江宁城来长安的时候,将军府的细软全部带过来了,在一般人看来很多,从中要挑出精细贵重的作嫁妆还是不够看。
张氏留下的一半嫁妆都给他当年娶杨惟爱时作为聘礼搬进了公主府,之后又变成了王钰的嫁妆,这也是崔崇瑜看不起王钰的原因之一。他娘亲的东西他怎么会认不得?可笑王钰居然还大大方方的将那些东西当着他的面放进了自己的嫁妆私库。
当然,这些东西最后都到了慕扶疏的空间里,又回到了杨惟爱的私库。出嫁时杨惟爱也挑了些好的给她带进宫,崔崇瑜对于女儿的嫁妆自然不会去细看,也就一直被蒙在鼓里。他只可惜张氏留下那些东西都没了,却没想到兜了一圈还是回到了杨惟爱手里。
女儿出嫁,父母办嫁妆是理所应当,但是祖母也是需要出体己的,这是很多高门大户的规矩。
女子出嫁,嫁妆是私产,将来少部分会留给儿子,大多是给女儿和孙女做嫁妆。张氏先头嫁人是家里做主,陪嫁也很丰厚,之后大归时留下了一半。二嫁由己,她没有听从父母之命,而是自己挑了个商户。
先前说过,隋炀帝后,商户的地位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低贱,但和高门贵族相比仍旧是低了好几级。张氏作为和离妇人,要嫁入同样的门第也不是不可以,但大多是继室或者庶子媳妇,这是她无法容忍的。
张氏自小和崔问笙定亲,是被当做宗妇长媳培养的,可惜的是崔问笙有了“真爱”,她虽然高调和离,总归是落了下乘。家人再疼爱也没有养在家里的道理,再说就算她不出嫁,等父母去世后跟着兄嫂过活,那就更说不过去了。
从张氏敢敲登闻鼓就可看出,她是个果断泼辣的,最后在众多夫婿人选中选择了商户,跌碎了一地下巴。她就是看准那户人家绝对会将她高高供起,要知道商户能娶到高门女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事实证明张氏的选择是正确的。洛阳沈氏乃巨富之家,传家两百余年,做生意秉承的是诚信仁善。张氏所嫁之人是张家掌门人,且是头婚,和她年纪也相仿。长的一表人才不说,学识也渊博,和她也说得来,妇唱夫随很是快活。
前些年闹饥荒时,各家粮铺都乘机涨价,最后粮食涨到天价,只有沈家一直按照市价的八成卖粮。虽然说沈家也没有给百姓多少关照,但至少他们比别家便宜两成,在民间颇有声望。
慕扶疏对于沈家的做法很是佩服。沈家这样做既照顾了百姓又得了名声还不得罪其他商家。
而这个主意就是张氏出的。
张氏自嫁入沈家就接过内宅掌家权,慢慢的开始干涉沈家生意,到她生下儿子之后,整个沈家几乎都捏在她的手中。他丈夫是个和软的,见她喜欢经商且眼光独到,也由得她去,沈家也从原先的粮油生意发展到各行各业,整个大隋几乎没有沈家商号到不了的地方。
可以说沈家别的没有,只有钱。
慕扶疏知道沈家豪富,但是沈家也很低调,仿佛一心做生意,完全不想涉入官场。不像周家,有钱之后就开始想着有权,幸好周博端是个出手大方又性子直的,不然也不会给他做到户部尚书的位置。
张氏自那日在掌柜的提醒下得知,方才那对出奇漂亮的人儿居然就是自己孙女和孙女婿时,心中很是五味杂陈。
当年她毅然决然的提出和离也是为了崔崇瑜着想。若是她不闹大,任由那表妹进门,那么之后她和儿子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先时还有长辈护着,等崔问笙接过家主之位,说不得她和儿子就要给那贵妾和庶长子让位。要让位,只有正妻和嫡子死了才有机会将那两个扶正。
张氏当然不想自己和儿子死,不想死就只有崔问笙当不上家主。虽然这样一来儿子也将失去家主之位,但总比送命强。
所以张氏才会大胆敲响登闻鼓。如她所愿,崔问笙剥夺家主继承人资格,和米氏一起被关了起来。
她的这一举动几乎是将博陵崔氏的脸放地上踩。难道之前崔氏族人不知道崔问笙有外室并生下庶长子吗?当然是知道的,不过是那些人没想到她会将这事闹到皇帝面前。本来皇帝对世家势大就不满,很愿意看到那些情愿五姓通婚,也不愿意嫁入皇室的所谓名门望族出丑,因此才会训斥了崔问笙,几乎是一边倒的判了她和离。
张氏如愿了,能趾高气扬的走人。同时她也明白,儿子她是带不走的,若是她再表现出对儿子的重视,那么等她大归后,儿子在崔家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所以张氏才留下一半嫁妆和满月不久的儿子,自此不闻不问。
这样一来,在博陵崔氏看来,崔崇瑜也是个可怜的,爹不疼娘不爱,对张氏的愤恨也发泄不到他身上,反而有同病相怜之感。
由此看见张氏的心计有多深,一步步算计,其实只为保住自己和儿子的性命罢了。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