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网 > 我,赵顼,携百官成团出道 > 第247章 朝堂辩论,王安石再挨骂!

第247章 朝堂辩论,王安石再挨骂!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六月初八,天气炎热。

    北方各州府依然没有任何下雨的征兆。

    若再旱上半个月,那就不是粮食减产,而是绝收了。

    朝廷不断拨粮,虽然救助了大量灾民,但若再不下雨,后续的开支将会变成一个无底洞。

    这一次旱灾,受灾人数实在太多了。

    即使是盛世年景,也禁不起如此大规模旱灾的破坏。

    赵顼望着宫门外,晴空万里的天气,也很发愁。

    司天监监正魏清风已经上奏请求赵顼求雨了,但赵顼根本不相信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便将奏疏压了下去。

    ……

    两日后,天色依然晴朗,且气温越来越高。

    午后,赵顼午觉刚醒。

    参知政事曾公亮面色阴沉地来到了垂拱殿。

    “官家,老臣要弹劾寿州知州蔡京,此人为了政绩,心狠手辣,惨无人道,置寿州百姓性命于不顾,使得寿州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甚至还出现了老人为了节省口粮,上吊自尽的情况,臣请求官家将其速速免职,然后押送汴京交由刑部审判问罪!”

    赵顼听得一愣一愣的。

    心狠手辣?惨无人道?

    这种词竟然都用上了,可见曾公亮是有多么憎恨蔡京。

    “曾老相公,你细细说,你怎么知道寿州的这些事情?”

    曾公亮朝着脑门一拍,道:“臣只想着让官家治蔡京的罪过,却忘了拿证据了。”

    曾公亮将怀中的一块叠起的白布拿了出来。

    “官家,这是寿州百姓写的血书,里面陈述了蔡京的各种罪状,上面足足有数千百姓的血手印。”

    “此物乃是一群从寿州逃出的灾民交给臣的,他们现在就在我的府上,官家若是想知道更加详细的情况,可以直接审问那些灾民,他们……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官家一定要为他们主持公道!”

    说话间,曾公亮已经老泪纵横。

    曾公亮这个人,相比于富弼、欧阳修等人,没有太多心眼,比较感性,且嫉恶如仇,但也容易被人利用。

    喜子接过血书,放在御桌上。

    赵顼认真地看了起来,片刻后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血书确实来自寿州百姓。

    上面说,他们作为灾民本就因粮食绝收而陷入饥荒,但寿州知州蔡京依然强势收取免役税。

    富人交的起,而穷人们只能卖粮。

    但今年粮食绝收,还不够自家吃的,被逼无奈,一些百姓只能卖屋。

    并且,交罢免役税后。

    他们并没有免除劳役,反而又被衙门低价雇佣,让他们疏通河道,修桥修路。

    百姓们苦不堪言,很多人家被逼得只能卖儿鬻女了。

    而一些老人,见自己成为了家中的累赘,不愿被儿女嫌弃,有的上吊自杀,有的投井自尽。

    一时间,民怨沸腾。

    很多穷苦百姓都对寿州知州蔡京产生了怨念。

    然后,便写了这样一份血书。

    一群人一边乞讨,一边行路,赶到了汴京城,而在汴京城,名声最好的便是曾公亮。

    故而,这些百姓将血书交给了曾公亮。

    赵顼作为官家,自然不能听信一家之言,道:“你将这些灾民转交给刑部吧,由刑部细查,然后刑部派遣特使前往寿州,向蔡京问个明白再说。”

    变法以来,寿州发展的还是不错的,这一点,在每年的年报上,所有人都是有目共睹。

    故而,赵顼在没有查清楚之前,自然不能将蔡京免职,不然会凉了一些士大夫官员的心。

    “臣遵旨!”当即,曾公亮便退去了。

    寿州距离汴京并不远,调查清楚此事并不难。

    ……

    三日后。

    刑部侍郎吕公弼和曾公亮一起来到了垂拱殿。

    吕公弼率先出列。

    “禀官家,已经调查清楚了,寿州百姓血书之事,确为实情,但规模没有血书所写那么夸张,一些百姓卖儿鬻女为真,一些老人上吊自杀也是真,但主要原因在于这次旱情,而不在蔡京。”

    “当然,蔡京做事的方法确实有些狠辣,他严格按照新法策略收取免役税,才导致百姓们出现了一些情绪……”

    “为此,蔡京也写了一封信,讲述了当下寿州的现状,他自称全都是依照大宋法令做事,自己并无过错!”

    喜子将蔡京的信以及吕公弼的调查结果都放在御桉上。

    赵顼看罢之后,朝着下面问道:“二位,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处置蔡京?”

    曾公亮看向吕公弼,示意他先说。

    吕公弼想了想后,说道:“臣认为,蔡京的辩解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他确实是依照法令做事,不过缺少了一些怜悯之心,也忽略了一部分穷苦百姓的感受,如果要处置的话,按照我大宋律法,最多斥责几句!”

    听到这话,曾公亮朝前走了两步,开口道:“官家,臣以为,依法无错,但品行有失,也是大错!”

    “为官者,缺少怜悯之心,那就做不了一名好官,臣认为,蔡京已不适合再担任蔡州知州之职,这种人,应该去需要考究寻法的三司或大理寺,他不适合做父母官!”

    蔡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赵顼是清楚的。

    此人能力很强,野心也很大,人生目的就是成为百官之首。

    若蔡京听到曾公亮这样说他,心中必生怨念。

    赵顼思索了一番,道:“这样吧,寿州百姓身处旱情之中,本就不易,蔡京如此不得人心,便先将他免职吧,着寿州通判行知州职责,至于到底要不要将其调离寿州,旱情之后再说!”

    蔡京之过,若放在平常,那最多就是训斥几句。

    但如今旱情严重,还因他让百姓闹到了汴京城,自然要从重惩罚。

    赵顼本以为此事就这样结束了。

    哪曾想刚刚颁布这个任命没多久,王安石来了。

    很明显,王安石乃是为蔡京说情的,蔡京是王安石培养起来的,且王安石一直挺看好他。

    “官家,臣看了刑部的卷宗,寿州知州蔡京并无大过,为何要将其免职,这……这不是寒了天下变法臣子的心吗?”

    “据臣了解,在寿州,至少有七成百姓是支持蔡京的,因为蔡京将他们从贫苦中拉了出来。而那三成,蔡京还在努力,哪曾想因为一场旱情,导致这些百姓的生活更加难以为继。但是,这不是蔡京的错!臣认为这次惩罚,对蔡京有些不公平!”

    王安石说话向来很直,赵顼也已经习惯了。

    新法在寿州确实施行的不错,尤其是今年大力推行的免役法。

    赵顼想了想。

    “朕明白,但是百姓的情绪不能不照顾,寿州旱情严重,有百姓卖儿鬻女,有老人为省粮食,自断活路。他们都有怨念,而唯有重惩蔡京,才能平息这场怨念。另外,朕也觉得,蔡京的功利心太重了,为了能够完成变法任务,他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他才二十来岁,他的仕途太顺了,是时候让他体验一下坎坷了……”

    赵顼讲完后,王安石便不再争辩了,默许了这个决定,然后便告退了。

    翌日,垂拱殿,又到了常会之时。

    赵顼刚坐下,便见司马光呈递着奏疏走到了最中间。

    “官家,臣有本要奏!”司马光高声道。

    “讲!”赵顼面带笑容。

    “臣恳请朝廷废除免役法,依旧推行差役法!”司马光高声道。

    此话一出,全朝震惊。

    在变法之前,大宋一直推行的乃是差役法,所谓差役法,就是百姓有义务向朝廷提供无偿的劳动。

    比如:修河固堤,建桥修路等。

    家中有男丁者,需要依据男丁的数量轮流进行劳役。

    而免役法就是,百姓可以交钱免役,然后朝廷再去花钱雇人干活。

    此新法的发起人,便是王安石。

    其作用在于,可以为国库增收,同时使这种劳役方式更具有市场商业化,免得一些百姓出工不出力。

    此法,算得上这三年来,除了青苗法、方田法外,对百姓改变最大的一套变法策略了。

    而司马光提出要废新立旧,显然很大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定了新法取得的成就。

    “理由呢?”赵顼问道。

    司马光拱手道:“其一,此策略虽然对大部分百姓有利,但是却严重损害了那些最下层百姓的利益,他们要交免役钱,然后最后的劳役还是让他们全干了。这次旱情是一个发大器,证明此法策对百姓是有害的。其二,据臣得知,此新法策略并不能得人心,百姓认为这是朝廷在更加苛刻地剥削自己,如此丢失民心之策,怎能用之!”

    听到这些话,一旁的王安石已经皱起眉头,一只脚快要迈出去了。

    免役法是他的得意之作,他定然不会允许就这样被废除的。

    待司马光说完后,王安石站了出来。

    “官家,臣不同意司马相公的意见,我们已然开启了变法,便不能再走回头路!”

    “纵观古今,没有十全十美的法策,为了一小波百姓,便要废弃国之变革大事,实在是因噎废食,此乃黄口稚子的想法!”

    这时,一名御史走了出来。

    “王翰林,本官看你是只想着新法变革,全然不顾百姓死活,任何一个百姓的意见我们都应该听取,凡是对百姓产生危害的发策,都应该废弃!你想着当圣人,我们只想着当一个心怀天下百姓的好官员!”

    此名御史这样说,已经有些涉及人身攻击了。

    但是铁齿铜牙的王安石,在辩论上还从未吃过亏。

    “哼,没想到我大宋朝堂之上竟然还有如此幼稚不堪的观点。你是为了百姓吗?你是为了标榜自己,是想得到百姓的夸赞,像你这种看似爱惜羽毛,实则自私自利的官员,就是朝廷的蛀虫!”

    “国之新策,只要是对六成以上的人有益的,便是良策,若像你这般,什么事请也做不成,不如回家种地!”

    “你……你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王安石的攻击力甚是强悍,朝堂之上几乎无人能够接得住。

    司马光与王安石辩论多了,也找到了方法,根本不与王安石辩驳,直接看向上面坐着的赵顼。

    “官家,臣不否认免役法的好处,但是在现今的旱情之下,再收取免役税,无异于火上加薪,让百姓们无法生存,不如暂且废除,待旱情结束后再议!”

    “官家,不可啊!免役法实施还不到一年,如今正处于关键时候,绝对不能停止。对待那些拿不出钱粮的百姓,我们可以给钱给物,但此免役法绝对不能破,不然再想接着实施下去就困难了!”

    “官家,我们不能只看这一两年,要看到免役法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对我大宋的好处呀!”

    “王安石,你休想蒙蔽圣听,百姓连当下都快要过不去了,你还要官家看十年,二十年后,待到十年后,这群百姓可能已经化作一堆白骨了,这个责任你承担的起吗?”

    ……

    司马光与王安石因为意见不同,再次在朝堂上争吵起来。

    一旁的韩琦、富弼、欧阳修、吕公着等人都没有开口说话。

    因为他们觉得此二人说的都有一些道理。

    赵顼坐在龙椅上,看着王安石与司马光吐沫横飞,不由得也有些无奈。

    他本来还想着到下半年便将王安石调任为参知政事,让二人主导中书省呢!

    如今看来,二人要共事中书,恐怕每一日都要吵架。

    这二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体力也是异于常人,且反应机敏,他们吵架,别人根本就插不上话。

    在二人吵了小半个时辰后,终于停了下来,依旧没有辩出个高下。

    赵顼想了想后,道:“众卿,关于是否将改免役法为差役法,朕还未曾想好,今日就这样吧,诸位有新的想法可以写奏疏汇禀,回头再议吧!”

    当即,赵顼便离开了。

    朝臣们也都感觉到脑子嗡嗡响,分别都离开了垂拱殿。

    而王安石和司马光则是战意正酣。

    二人一边走,一边讨论。

    这让很多人都怀疑二人的关系到底是好是坏。

    说关系好,二人几乎天天吵架,剑拔弩张。说关系坏,二人吵完架后,又能坐在一块饮酒吃饭,还能说说笑笑。

    ……

    翌日,朝堂的辩论发酵到了民间。

    民间传闻,王安石说了一句话:为了区区几个小民,废弃国之变革,实乃是因噎废食!

    此话放在当时的语境内,并没有问题,但单独拎出来,就有问题了。

    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狂妄的王安石却认为百姓没有新法重要。

    这一下子,算是捅掉了马蜂窝。

    熟读孔孟的书生们瞬间结成联盟,痛骂王安石。

    然后,百姓们也认为王安石此举乃是将百姓的性命视为草芥,也开始骂王安石。

    本来因干旱,百姓的情绪就有些燥热,这下子,王安石就变成百姓和书生们的排气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