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留苏学生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康承业的朋友不多,但凡成为朋友,那一定是老朋友。
宋敏书带队前来支援了,这一次他带过来的全是留学生。
“我们是留学苏联的……”
为首的一位留学生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中山装,有些旧,上面的褶皱都没熨好。对他们的到来,张思源他们显得很热情,可对方却有点儿畏畏缩缩的感觉,连说话都是有气无力。
好在大家年龄相仿,没几句话就熟识了起来。
裴宏朗是这批归国学生里唯一拿到博士学位的,吃饭的时候他一口一叹气。搞得宋敏书不得不批评他两句,但是这个人的脸色始终是黑的。
张思源虽以热情相待,但感到对方总是冷冷的。
康承业不喝酒,宋敏书也是浅尝辄止,两位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不想打扰年轮们的相互熟络,“嘻嘻哈哈”地情不得抱在一起并肩离席,话他们久未聊过的家常去了。
席间的气氛开始热闹一些。
留学生和留学生的聚会。
一边是热情洋溢的留美学生,一边是死气沉沉的留苏学生,两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回来最早,我提一杯。”
江道源站起来举起杯。
裴宏朗没什么兴趣,但不妨碍其他几人的兴趣,他们也站起来回应。没想到江道源还很接地气地说:“哎,别站别站,站起来喝不算,哈哈哈……”
都是年轻人,酒杯一碰,很多事就好解决了。
江道源调侃着说:“我们已经不年轻了,但是按照国家规定,咱们还是青年科学家嘛,让咱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不断地为出成果。”
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突然响起。
“出成果有什么用。”
全场鸦雀无声。
裴宏朗黑着脸抬起头。
“咱们的技术和人家差十万八千里呢,等咱们赶上去了,人家又进步了,何况苏联解体了,美国人该对付咱们了。”
在场人面面相觑。
在研究所,很少有人争论这类问题,一来,是大家都埋头做学问、搞研究没有时间;二来,这不是一个适合讨论的话题。研究所里有一种康承业精神在弥漫,与其空谈不如做些实际工作,这是整个所里普遍的态度。
可偏偏怎么来了这么一位?
刚才听宋老说这位裴宏朗是这批学生里最好的,但他的态度……
江道源哑然,不是他不会说,而是觉得这种话不应该由他来说,打上了“留美”的标签,不管你的话如何出于公心,都会被人以有色眼镜待之。
张思源了解江道源的意思。
“二源”在所里共事的时间不短了,颇有些心有灵犀的意思。江道源坐下低头玩弄着手里的酒杯,张思源却缓缓地靠在椅背上抬起头说:“钟同学,我暂且这么叫你,我不知道你在苏联……哦,现在应该叫前苏联,到底遭遇了什么,但是一座大厦的崩溃不应该影响另一座大厦的升起,我们的国家是落后,可我们确确实实在前进,我们差的是基础,在高端领域落后得并不远,我的老师说过,现在不追赶,只怕将来没有追赶的勇气,我觉得你现在就丧失了这种勇气。”
张思源任领导日久,已经有了城府,他摆出这种架势说这样的话时,同来的四个留苏学生都下意识地与裴宏朗保持了距离。
裴宏朗就像茅坑里的石头,他依然又臭又硬地说:“大话我在那边听够了,结果怎么样?强撑着还不是解体了?”
“那正好给了我们警示,为了避免他们的命运,咱们更得自强,我们一路打拼过来可不是为了听丧气话的。”江道源背后一位留学海归说。
裴宏朗却冷笑着:“大话谁不会说。”
张思源却制止了争辩,他知道有些印象不是一番话就能改变的。
旁边几个人留着酒劲儿开始发牢骚,说着留苏的境遇。
“面包的价格一天一涨,我们没办法,只好去屠宰场买人家不要的下水,我们买回去借俄国人的大锅煮着吃,一开始他们还卖,后来宁可扔了也不卖给我们。”.qqxsΠéw
“是啊,苏联人特别恨,说什么解体也有我们一份儿。”
“关我们什么事儿啊……”
听着他们的叙述就不难理解裴宏朗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了。
刚才听宋老说袁宏朗在水下机器人应用方面特别有建树,是同批博士生里最早拿到学位的,如果不是遭遇到这样大的变故,恐怕成绩还会突飞猛进。
几名留苏学生一开始还顾忌袁宏朗的态度,可几杯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研究所来陪同的人听着。从其他几名留学生口中了解到裴宏朗留苏时受的打击太大了,原本他在留苏时待遇不差,学校食堂荤素搭配,外加热茶甜点的一顿饭。回国探亲休假前去商店里扫货,呢子大衣、狐狸围脖、冰刀……价格便宜的令人发指!穿苏式大衣时令人那叫一个羡慕,可是当他再回去时,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上街挨打,宿舍让人抢了个精光,大冷天批着条破毯子排队买面包,刚到窗口时,售货员却冰冷地说了一句“卖光了”,然后“啪”地一声关上窗户。有时候排到了人家却告诉他钱不够,理论不过又挨了顿打。如果不是使馆人员救援及时,他这个大博士只怕要命丧他国了。
袁宏朗低着头,连争辩的勇气都没有。其他几个人的境遇也不好,但至少还能勉强充饥。
张思源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有位师弟,在德国留学,他也受到了波及,但从他的信里我们能看出来他的心。苏联是苏联,我们中国人和他们不一样。刚才你说我说的是大话,是不是大话,咱们明天见分晓。”
张思源心里有底。
实验室的大门洞开,成品、半成品、挂在墙上的研究成果、制造用的机器、包括研究过程都一揽无余的展示在这批留苏学生面前,大家的表情渐渐变了。
水下机器人搞了十三年,目前是研究所最拿得出手的项目,太平洋上的海试令人满意,比不上“海沟号”却并不比法国和德国的产品差。
裴宏朗是搞水下机器人的,他一看就懂,这些家伙都是可以真实生产出来的。看着他渐渐变了颜色的面容,张思源沉稳地说:“困难还有,与国际最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那只是时间问题,你认为现在我们还一无是处吗?”
康承业的朋友不多,但凡成为朋友,那一定是老朋友。
宋敏书带队前来支援了,这一次他带过来的全是留学生。
“我们是留学苏联的……”
为首的一位留学生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中山装,有些旧,上面的褶皱都没熨好。对他们的到来,张思源他们显得很热情,可对方却有点儿畏畏缩缩的感觉,连说话都是有气无力。
好在大家年龄相仿,没几句话就熟识了起来。
裴宏朗是这批归国学生里唯一拿到博士学位的,吃饭的时候他一口一叹气。搞得宋敏书不得不批评他两句,但是这个人的脸色始终是黑的。
张思源虽以热情相待,但感到对方总是冷冷的。
康承业不喝酒,宋敏书也是浅尝辄止,两位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不想打扰年轮们的相互熟络,“嘻嘻哈哈”地情不得抱在一起并肩离席,话他们久未聊过的家常去了。
席间的气氛开始热闹一些。
留学生和留学生的聚会。
一边是热情洋溢的留美学生,一边是死气沉沉的留苏学生,两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回来最早,我提一杯。”
江道源站起来举起杯。
裴宏朗没什么兴趣,但不妨碍其他几人的兴趣,他们也站起来回应。没想到江道源还很接地气地说:“哎,别站别站,站起来喝不算,哈哈哈……”
都是年轻人,酒杯一碰,很多事就好解决了。
江道源调侃着说:“我们已经不年轻了,但是按照国家规定,咱们还是青年科学家嘛,让咱们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不断地为出成果。”
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突然响起。
“出成果有什么用。”
全场鸦雀无声。
裴宏朗黑着脸抬起头。
“咱们的技术和人家差十万八千里呢,等咱们赶上去了,人家又进步了,何况苏联解体了,美国人该对付咱们了。”
在场人面面相觑。
在研究所,很少有人争论这类问题,一来,是大家都埋头做学问、搞研究没有时间;二来,这不是一个适合讨论的话题。研究所里有一种康承业精神在弥漫,与其空谈不如做些实际工作,这是整个所里普遍的态度。
可偏偏怎么来了这么一位?
刚才听宋老说这位裴宏朗是这批学生里最好的,但他的态度……
江道源哑然,不是他不会说,而是觉得这种话不应该由他来说,打上了“留美”的标签,不管你的话如何出于公心,都会被人以有色眼镜待之。
张思源了解江道源的意思。
“二源”在所里共事的时间不短了,颇有些心有灵犀的意思。江道源坐下低头玩弄着手里的酒杯,张思源却缓缓地靠在椅背上抬起头说:“钟同学,我暂且这么叫你,我不知道你在苏联……哦,现在应该叫前苏联,到底遭遇了什么,但是一座大厦的崩溃不应该影响另一座大厦的升起,我们的国家是落后,可我们确确实实在前进,我们差的是基础,在高端领域落后得并不远,我的老师说过,现在不追赶,只怕将来没有追赶的勇气,我觉得你现在就丧失了这种勇气。”
张思源任领导日久,已经有了城府,他摆出这种架势说这样的话时,同来的四个留苏学生都下意识地与裴宏朗保持了距离。
裴宏朗就像茅坑里的石头,他依然又臭又硬地说:“大话我在那边听够了,结果怎么样?强撑着还不是解体了?”
“那正好给了我们警示,为了避免他们的命运,咱们更得自强,我们一路打拼过来可不是为了听丧气话的。”江道源背后一位留学海归说。
裴宏朗却冷笑着:“大话谁不会说。”
张思源却制止了争辩,他知道有些印象不是一番话就能改变的。
旁边几个人留着酒劲儿开始发牢骚,说着留苏的境遇。
“面包的价格一天一涨,我们没办法,只好去屠宰场买人家不要的下水,我们买回去借俄国人的大锅煮着吃,一开始他们还卖,后来宁可扔了也不卖给我们。”.qqxsΠéw
“是啊,苏联人特别恨,说什么解体也有我们一份儿。”
“关我们什么事儿啊……”
听着他们的叙述就不难理解裴宏朗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了。
刚才听宋老说袁宏朗在水下机器人应用方面特别有建树,是同批博士生里最早拿到学位的,如果不是遭遇到这样大的变故,恐怕成绩还会突飞猛进。
几名留苏学生一开始还顾忌袁宏朗的态度,可几杯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研究所来陪同的人听着。从其他几名留学生口中了解到裴宏朗留苏时受的打击太大了,原本他在留苏时待遇不差,学校食堂荤素搭配,外加热茶甜点的一顿饭。回国探亲休假前去商店里扫货,呢子大衣、狐狸围脖、冰刀……价格便宜的令人发指!穿苏式大衣时令人那叫一个羡慕,可是当他再回去时,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上街挨打,宿舍让人抢了个精光,大冷天批着条破毯子排队买面包,刚到窗口时,售货员却冰冷地说了一句“卖光了”,然后“啪”地一声关上窗户。有时候排到了人家却告诉他钱不够,理论不过又挨了顿打。如果不是使馆人员救援及时,他这个大博士只怕要命丧他国了。
袁宏朗低着头,连争辩的勇气都没有。其他几个人的境遇也不好,但至少还能勉强充饥。
张思源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有位师弟,在德国留学,他也受到了波及,但从他的信里我们能看出来他的心。苏联是苏联,我们中国人和他们不一样。刚才你说我说的是大话,是不是大话,咱们明天见分晓。”
张思源心里有底。
实验室的大门洞开,成品、半成品、挂在墙上的研究成果、制造用的机器、包括研究过程都一揽无余的展示在这批留苏学生面前,大家的表情渐渐变了。
水下机器人搞了十三年,目前是研究所最拿得出手的项目,太平洋上的海试令人满意,比不上“海沟号”却并不比法国和德国的产品差。
裴宏朗是搞水下机器人的,他一看就懂,这些家伙都是可以真实生产出来的。看着他渐渐变了颜色的面容,张思源沉稳地说:“困难还有,与国际最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但那只是时间问题,你认为现在我们还一无是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