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从184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到581年隋朝建立,中间赫然有400年!在这400年里,国家分裂(虽然有过短暂的统一)、战争频繁、无数生灵涂炭。它夹在强盛的汉朝和隋唐之间,显得特别卑微,许多历史书都一笔带过,不忍多说……
我不禁想问,这场折磨中国长达400年的巨大“浩劫”,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最常见的答案说:是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轮流干政导致的!
可是这个说法,有很大的疑问。因为宦官和外戚干政,从来就是常见的政治模式。之前有,之后也有,没道理这一次就格外惨烈!具体到东汉,宦官和外戚轮流上台,从东汉的第4个皇帝就已经开始,历经了100年、共有6次更替。可见,这种机制大致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说,因为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腐败,最终不可救药了嘛。可是在189年,外戚何进被杀死,袁绍便封锁宫城,一举将所有宦官都杀光了!!居然能这么“轻松”地将宦官全部杀光,说明宦官的势力还相当有限,离“权倾朝野”还相当远。但更大的问题是,400年的浩劫才刚刚开始,宦官就已经死光了,如何承担得起“背锅”的大任呢?
还有一个答案说: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使社会混乱导致的!
黄巾起义涉及十几个州郡、几十万人,确实规模浩大。但是,仅仅一年,起义就被平定了。虽然几年后,各地黄巾军再起,但相当分散,规模远不如第一次。在这400年里,有数不清的战争,可是有多少次,战争的一方是黄巾军或者“暴民”呢?简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黄巾起义同样也背不起个锅。
那么,到底是谁躲在这口大锅的后面呢?只有重回历史,去找寻答案……
快闪回到三国的400年前,在秦末的大起义中,汉高祖刘邦率领一帮真正的平民子弟(贵族极少,屈指可数),摧毁了几乎所有贵族势力,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平民政府——汉朝,史称西汉。
西汉有两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个是政府的合法性的问题?刘邦可以在短短数年内,从一个地方小官吏,起兵推翻皇帝,自己称帝。那么其他人是不是可以依样画葫芦,来推翻你呢?
另一个是政府的后备人才的问题?在秦朝以前,贵族子弟接受教育,能识字读懂公文,可以到政府做官。可是到了西汉,贵族阶层在战争中被彻底摧毁,而靠战功兴起的开国功臣,都是平民出身,人数很少,也没有教育子弟的习惯。因此,人才极度匮乏。
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董仲舒在儒学中,融合阴阳五行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解决了政府合法性的问题。
额外说一句,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解读世界,在今天看来颇为可笑,但在当时恐怕是最合理,最“科学”的解释了。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人说某某心火太旺、肾水不足……可见它影响力,深远得可怕。
独尊儒术能够成功,最最关键的举措是建学校。核心的逻辑是:只有从学校毕业才能到政府当官,而学校里只教儒学。学校解决了培养后备人才的问题,而只教儒学,则使其他学说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可以说,儒学抓住了历史机遇!
当然,独尊儒术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汉武帝起,经过了大约100年,到汉元帝后,满朝官员几乎全是儒家学校的毕业生,独尊儒术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当时,能进学校是一件非常、非常“奢侈”的事。蔡伦发明“便宜”的纸是东汉以后的事,要真正得以流行,还要很长的时间。西汉就只能用竹简、木简,或者更贵的丝帛来写字,普通人家根本无法承受。因此进学校、受教育是一个极少数人才能玩的“游戏”。这群能读得起书、玩得起“游戏”的人,垄断了政府当官的资格,成为新的贵族,也就是“读书人贵族”。
当时选拔官员是采用察举制,也就是推荐。理论上,这个制度的确能选出优秀人才,没什么问题。但时间一长,就慢慢变味了。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个一年一次的推荐机会,就太珍贵了。于是,官员们大多只推荐“自己人”,如学生、朋友、亲戚等等。于是,许多州郡的推荐名额,就被少数几个大家族给垄断了。这些大家族被称为士族。
士族世代在中央政府任高官,是“读书人贵族”中的贵族。而其他读书人,很难得到推荐机会,被称为庶族或寒族。寒族从学校毕业后,要么是给官员当僚属,要么隐居起来做研究,要么结成团伙(党人)、评论朝廷(清议)、做点出格的事,引起注意,以博取被推荐的机会。
也就是说,同样是读书人贵族,又分成了士族、寒族两个阶层。士族、寒族虽然一起在学校学习,却有着不同的命运。随着东汉末年学校大幅“扩招”,寒族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种不公平的矛盾就越发凸显。
再看看儒学本身的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毁掉了一些民间书籍,再加上战乱,尤其是项羽攻破咸阳后,一把大火把皇家收藏的书籍全烧了。这使得到西汉时,许多书只能靠老儒生背下来,因此难免残缺不全,互相矛盾。
因此必须要重新解读这些儒家经典。这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在重新解读时,比较容易融入新思想。比如,董仲舒就在儒学中融入了阴阳五行的“新”思想。这种用新思想来重新解读“旧”经典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要在旧东西上融入新思想,难免牵强附会,这是一大缺陷。但优点也很明显,就是能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因此今文经学是非常关注现世问题,是支持改革的。
可是作为一个学问,既牵强附会,又时常变化,就不得不让人质疑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从184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到581年隋朝建立,中间赫然有400年!在这400年里,国家分裂(虽然有过短暂的统一)、战争频繁、无数生灵涂炭。它夹在强盛的汉朝和隋唐之间,显得特别卑微,许多历史书都一笔带过,不忍多说……
我不禁想问,这场折磨中国长达400年的巨大“浩劫”,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最常见的答案说:是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轮流干政导致的!
可是这个说法,有很大的疑问。因为宦官和外戚干政,从来就是常见的政治模式。之前有,之后也有,没道理这一次就格外惨烈!具体到东汉,宦官和外戚轮流上台,从东汉的第4个皇帝就已经开始,历经了100年、共有6次更替。可见,这种机制大致是没有问题的!
有人说,因为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腐败,最终不可救药了嘛。可是在189年,外戚何进被杀死,袁绍便封锁宫城,一举将所有宦官都杀光了!!居然能这么“轻松”地将宦官全部杀光,说明宦官的势力还相当有限,离“权倾朝野”还相当远。但更大的问题是,400年的浩劫才刚刚开始,宦官就已经死光了,如何承担得起“背锅”的大任呢?
还有一个答案说: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使社会混乱导致的!
黄巾起义涉及十几个州郡、几十万人,确实规模浩大。但是,仅仅一年,起义就被平定了。虽然几年后,各地黄巾军再起,但相当分散,规模远不如第一次。在这400年里,有数不清的战争,可是有多少次,战争的一方是黄巾军或者“暴民”呢?简直少到可以忽略不计!黄巾起义同样也背不起个锅。
那么,到底是谁躲在这口大锅的后面呢?只有重回历史,去找寻答案……
快闪回到三国的400年前,在秦末的大起义中,汉高祖刘邦率领一帮真正的平民子弟(贵族极少,屈指可数),摧毁了几乎所有贵族势力,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平民政府——汉朝,史称西汉。
西汉有两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个是政府的合法性的问题?刘邦可以在短短数年内,从一个地方小官吏,起兵推翻皇帝,自己称帝。那么其他人是不是可以依样画葫芦,来推翻你呢?
另一个是政府的后备人才的问题?在秦朝以前,贵族子弟接受教育,能识字读懂公文,可以到政府做官。可是到了西汉,贵族阶层在战争中被彻底摧毁,而靠战功兴起的开国功臣,都是平民出身,人数很少,也没有教育子弟的习惯。因此,人才极度匮乏。
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董仲舒在儒学中,融合阴阳五行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解决了政府合法性的问题。
额外说一句,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解读世界,在今天看来颇为可笑,但在当时恐怕是最合理,最“科学”的解释了。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人说某某心火太旺、肾水不足……可见它影响力,深远得可怕。
独尊儒术能够成功,最最关键的举措是建学校。核心的逻辑是:只有从学校毕业才能到政府当官,而学校里只教儒学。学校解决了培养后备人才的问题,而只教儒学,则使其他学说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可以说,儒学抓住了历史机遇!
当然,独尊儒术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汉武帝起,经过了大约100年,到汉元帝后,满朝官员几乎全是儒家学校的毕业生,独尊儒术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当时,能进学校是一件非常、非常“奢侈”的事。蔡伦发明“便宜”的纸是东汉以后的事,要真正得以流行,还要很长的时间。西汉就只能用竹简、木简,或者更贵的丝帛来写字,普通人家根本无法承受。因此进学校、受教育是一个极少数人才能玩的“游戏”。这群能读得起书、玩得起“游戏”的人,垄断了政府当官的资格,成为新的贵族,也就是“读书人贵族”。
当时选拔官员是采用察举制,也就是推荐。理论上,这个制度的确能选出优秀人才,没什么问题。但时间一长,就慢慢变味了。读书人越来越多,这个一年一次的推荐机会,就太珍贵了。于是,官员们大多只推荐“自己人”,如学生、朋友、亲戚等等。于是,许多州郡的推荐名额,就被少数几个大家族给垄断了。这些大家族被称为士族。
士族世代在中央政府任高官,是“读书人贵族”中的贵族。而其他读书人,很难得到推荐机会,被称为庶族或寒族。寒族从学校毕业后,要么是给官员当僚属,要么隐居起来做研究,要么结成团伙(党人)、评论朝廷(清议)、做点出格的事,引起注意,以博取被推荐的机会。
也就是说,同样是读书人贵族,又分成了士族、寒族两个阶层。士族、寒族虽然一起在学校学习,却有着不同的命运。随着东汉末年学校大幅“扩招”,寒族的人数越来越多,这种不公平的矛盾就越发凸显。
再看看儒学本身的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毁掉了一些民间书籍,再加上战乱,尤其是项羽攻破咸阳后,一把大火把皇家收藏的书籍全烧了。这使得到西汉时,许多书只能靠老儒生背下来,因此难免残缺不全,互相矛盾。
因此必须要重新解读这些儒家经典。这带来一个好处,就是在重新解读时,比较容易融入新思想。比如,董仲舒就在儒学中融入了阴阳五行的“新”思想。这种用新思想来重新解读“旧”经典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要在旧东西上融入新思想,难免牵强附会,这是一大缺陷。但优点也很明显,就是能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因此今文经学是非常关注现世问题,是支持改革的。
可是作为一个学问,既牵强附会,又时常变化,就不得不让人质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