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以和为贵2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朝中有明白人,听了杨嗣昌这几句话,都有点不寒而栗,这杨嗣昌看起来既忠且孝,没想到也是一个狠角色。大难当头,给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都可以丢弃,熊文灿这次,是绝无好下场了。
果然,崇祯听了他这番话,脸色稍稍平定了些,重新归座,一边的太监早把翻倒的龙书案整理好,崇祯道:“既是如此,杨嗣昌,你说该怎么办?这个局面如何收拾?”
杨嗣昌道:“陛下,关中一败,事关重大,然而微臣之担心,却并不在关中。”
崇祯一愣:“哦?这话怎么讲?”
杨嗣昌道:“熊文灿败给秦军,关中之局势,主动权已经不在我朝庭手中,这且不提,我担心的,是刚刚受抚的几支人马,刘国能其人刚正,好像不会反叛,而张献忠与罗汝才,就不好说了,这二人太过阴险狡诈,熊文灿未败之时,他们害怕我官军势大,倒不敢如何,此时关中一败,潼关危急,河南的洪承畴又要对付李自成这个反贼,因此势必要调动人马,增援潼关与河南。这样一来,张罗二人,便有了机会,因此我料定,这二人必定复叛。”
此话一出,朝中很多大臣都连连摇头,不少人站了出来,为张献忠做保:“陛下,张献忠投诚之后,甚是安稳,听说他在谷城又买田宅,又娶妻子,还与当地的官员关系甚好,这样看来,他是想在谷城长住了,因此绝不会反。”
“对啊,陛下,张献忠为人老成持重,在群贼之中,一向有清名,他造反也是因饥饿贫困所致,如今他手中有了银钱,可以天天大鱼大肉,岂肯再反呢?”
一时间为张献忠说情的大臣,嚷成一片,杨嗣昌粗粗一数,约有二三十位。
杨嗣昌心头冷笑,他知道,这些人都受了张献忠的银钱孝敬,而且张献忠也曾派人给自己送来巨额银两,只是被他拒绝了。
张献忠如此做法,在一般人看来,是想巴结朝中重臣,以保安身,可是在杨嗣昌看来,这便是障眼法,是张献忠在反叛之前,使用的稳军之计。
只要这些人为他说好话,朝庭对其放松警惕,张献忠一定复叛。
见朝臣议论纷纷,都为张献忠说好话,崇祯也没了主意,他问杨嗣昌:“你有把握,张献忠罗汝才必定复叛?”
杨嗣昌道:“臣无此把握,只是对张罗二人信不过。”
崇祯听了这许多议论,自己也觉得没有把握,于是下旨散朝,自己一个人回到了后宫的清心殿,想安静一下。
皇后送上来清茶,崇祯喝了一口,觉得甚是清香,身体里的燥气稍稍消散了一些,他斜倚在软椅上,闭目养神。
这时皇后抱着一个年方三岁的孩子走了过来,崇祯睁开眼睛,看了看皇后与那个孩子,微然一笑:“来,给我抱抱……”
皇后没有将孩子递过去:“皇上,您连日来很是操劳,还是臣妾来吧。”
崇祯笑道:“哪里话来,朕正当壮年,若是连爱儿都抱不了,那可还做什么皇帝?岂非连普通百姓也不如?”说着,他从皇后手中接过孩子,在臂上掂了掂,哈哈笑道:“慈炯啊,你可都长这么重了……”
这个孩子便是他的三儿子,朱慈炯。除了太子以外,崇祯最喜欢这个儿子,这孩子长得相貌很好,天庭饱满,双目有神,惹人怜爱。
朱慈炯在父亲的臂上坐着,摸弄着崇祯的胡须,惹得崇祯不住大笑,终于可以暂时将国家里的那些烂事忘却片刻。
父子二人正在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忽有小太监来报:“湖广巡抚有紧急公文送到。”
崇祯一听,笑容僵在脸上,一时间,觉得臂上的儿子又重了一倍,他急忙将孩子交给皇后,吩咐道:“呈上来。”
秉笔太监将公文呈上,崇祯打开一瞧,脸色顿时一片阴云密布,他啪的将公文一摔,命人速召杨嗣昌来见。
这个时候,杨嗣昌刚刚下朝回到家里,连朝服还没脱,太监就到了,杨嗣昌急忙乘上马车,来到清心殿见驾。
一见到崇祯,崇祯便将那封公文给他看,没等他看完,崇祯便气恨地道:“果然被你猜中了,张献忠罗汝才相约反叛,围攻谷城,谷城县令不屈身死,张罗二人的人马号称十万,闹动了整个湖广,你说说,该怎么办?”
公文上所说,皆是实情。
原来张献忠送走了李敢之后,便在谷城外安安稳稳地住着,他住可是住,却一刻也没停止活动。
一方面,他送上巨额钱财给朝中大臣,要他们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另一方面,他暗中不断派人联络罗汝才,二人密信不断,都是相约起义的事。
这两个人算是情投意合,一门心思地造反,无论朝庭给什么样的官职,都不满意,在他们眼里,肆无忌惮地杀人放火抢劫,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纵横天下,冲州撞府,才是最大的快乐。
因此,受抚投降仅仅是一时的权益之计,熊文灿看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必定失败,而这一招,秦军和李自成,都料到了。
杨嗣昌看完了公文,心中暗自松了口气,他是说对了,这样一来,崇祯对自己,会更加信任。
果然,崇祯就在问他的主意。
杨嗣昌想了想:“陛下,张罗二人反叛,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论战斗力来讲,张献忠罗汝才,仅仅算是三流,流贼之中,以李自成为最强,算是二流,真正一流的军队,是咱们大明官军。因此,陛下不必多虑。”
崇祯冷笑道:“可实情是,官军一流的人马,对付二三流的反贼,却是只有小胜,而无大功,今天也报捷,明天也报捷,可是贼兵却是越打越多,哼哼,那些将军真将朕当成聋子不成?”
杨嗣昌道:“报捷也没有错,只是贼兵善于抓壮丁,每到一地,都将当地的青年抓进队中,如果有人不从,立时杀死,不但杀了,还要全家皆斩,因此那些青年百姓不敢不从。”
崇祯道:“眼下形势,以你来看,如何是好?”
杨嗣昌显得胸有成竹:“陛下,臣已有计较。前次臣所献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之策,甚有成效,不妨还可以照行。而这一次,微臣不才,愿意督军进剿,先平灭张罗反贼,再进剿关中的秦军。”
崇祯一听,脸色终于开晴了:“杨卿若是亲自督军,自是最好,不过朕要听听你的进剿之策。”
杨嗣昌在昨天夜里,便已经想好了一切,因此听到崇祯问他,更是理直气壮,侃侃而谈:“陛下,张罗二人,虽然人马众多,却多是乌合之众,击败他们,最是容易,俗话说,吃柿子捡软的捏,眼下的张罗二人,便是软柿子,必须要趁他们的翅膀变硬之前,消灭他们。因此我想,必须先打这两股流贼。眼下关中大败,如果咱们去打关中的秦军,又是旷日持久,不易取胜,而借着这个机会,张献忠罗汝才,必会拼命发展自己的人马,因此,臣想先击败张罗反贼,最好将这二人活捉或杀死,永绝后患。”
崇祯连连点头:“接着说。”
杨嗣昌道:“只要先击灭张罗反贼,然后陛下让洪承畴专一对付李自成,臣督军开进关中,去消灭秦军,双管齐下,必可成攻。”
崇祯道:“孙传庭率十万人马,却不敢开战,熊文灿接替孙传庭,然而大败亏输,秦军得此大胜,完全占有关中,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不尽快剿灭,将来必成大患。这一点,你想到了么?”
杨嗣昌道:“臣想过,不过以微臣来看,秦军就算占了关中,也没什么太要紧的。”
崇祯一愣:“这话怎么说?”
杨嗣昌道:“秦军据说是从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地宫之中,复活过来的,他们急欲恢复故国,因此一出世以来,注意力全在关中一地。就算那个什么秦王,真的是秦始皇复生,要想再一次统一天下,岂非是痴人说梦。他那个时代,七国分争,力量分散,而今日大明一统,官军的力量,比秦军大过百倍,因此,关中的秦军,并不足虑。臣有一个想法,不知陛下可不可以听从。”
崇祯道:“你说说看。”
杨嗣昌道:“既然咱们眼下灭不了秦军,不如招抚之。”
崇祯轻轻摇头:“这股反贼可不像张献忠等人,他们从攻占华阴开始,便是死硬到底的,哪里会接受朝庭的招抚?”
杨嗣昌道:“这个也不一定。秦军虽然胜了这一仗,但以我估计,损失也不在少数,他们也是元气大伤,如果咱们逼得过急,秦军一定挺起最后一口气,与朝庭拼一死战。那个时候,官军被拖在关中,而张献忠等人,则趁机坐大,纵横中原,这样看来,与秦军硬拼,实属下策。陛下不妨以重爵相赏,把秦军稳在关中。只要他们三五个月不闹腾,臣便可以平灭张罗反贼,这头抽出手来,再灭秦军不迟啊。”
朝中有明白人,听了杨嗣昌这几句话,都有点不寒而栗,这杨嗣昌看起来既忠且孝,没想到也是一个狠角色。大难当头,给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都可以丢弃,熊文灿这次,是绝无好下场了。
果然,崇祯听了他这番话,脸色稍稍平定了些,重新归座,一边的太监早把翻倒的龙书案整理好,崇祯道:“既是如此,杨嗣昌,你说该怎么办?这个局面如何收拾?”
杨嗣昌道:“陛下,关中一败,事关重大,然而微臣之担心,却并不在关中。”
崇祯一愣:“哦?这话怎么讲?”
杨嗣昌道:“熊文灿败给秦军,关中之局势,主动权已经不在我朝庭手中,这且不提,我担心的,是刚刚受抚的几支人马,刘国能其人刚正,好像不会反叛,而张献忠与罗汝才,就不好说了,这二人太过阴险狡诈,熊文灿未败之时,他们害怕我官军势大,倒不敢如何,此时关中一败,潼关危急,河南的洪承畴又要对付李自成这个反贼,因此势必要调动人马,增援潼关与河南。这样一来,张罗二人,便有了机会,因此我料定,这二人必定复叛。”
此话一出,朝中很多大臣都连连摇头,不少人站了出来,为张献忠做保:“陛下,张献忠投诚之后,甚是安稳,听说他在谷城又买田宅,又娶妻子,还与当地的官员关系甚好,这样看来,他是想在谷城长住了,因此绝不会反。”
“对啊,陛下,张献忠为人老成持重,在群贼之中,一向有清名,他造反也是因饥饿贫困所致,如今他手中有了银钱,可以天天大鱼大肉,岂肯再反呢?”
一时间为张献忠说情的大臣,嚷成一片,杨嗣昌粗粗一数,约有二三十位。
杨嗣昌心头冷笑,他知道,这些人都受了张献忠的银钱孝敬,而且张献忠也曾派人给自己送来巨额银两,只是被他拒绝了。
张献忠如此做法,在一般人看来,是想巴结朝中重臣,以保安身,可是在杨嗣昌看来,这便是障眼法,是张献忠在反叛之前,使用的稳军之计。
只要这些人为他说好话,朝庭对其放松警惕,张献忠一定复叛。
见朝臣议论纷纷,都为张献忠说好话,崇祯也没了主意,他问杨嗣昌:“你有把握,张献忠罗汝才必定复叛?”
杨嗣昌道:“臣无此把握,只是对张罗二人信不过。”
崇祯听了这许多议论,自己也觉得没有把握,于是下旨散朝,自己一个人回到了后宫的清心殿,想安静一下。
皇后送上来清茶,崇祯喝了一口,觉得甚是清香,身体里的燥气稍稍消散了一些,他斜倚在软椅上,闭目养神。
这时皇后抱着一个年方三岁的孩子走了过来,崇祯睁开眼睛,看了看皇后与那个孩子,微然一笑:“来,给我抱抱……”
皇后没有将孩子递过去:“皇上,您连日来很是操劳,还是臣妾来吧。”
崇祯笑道:“哪里话来,朕正当壮年,若是连爱儿都抱不了,那可还做什么皇帝?岂非连普通百姓也不如?”说着,他从皇后手中接过孩子,在臂上掂了掂,哈哈笑道:“慈炯啊,你可都长这么重了……”
这个孩子便是他的三儿子,朱慈炯。除了太子以外,崇祯最喜欢这个儿子,这孩子长得相貌很好,天庭饱满,双目有神,惹人怜爱。
朱慈炯在父亲的臂上坐着,摸弄着崇祯的胡须,惹得崇祯不住大笑,终于可以暂时将国家里的那些烂事忘却片刻。
父子二人正在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忽有小太监来报:“湖广巡抚有紧急公文送到。”
崇祯一听,笑容僵在脸上,一时间,觉得臂上的儿子又重了一倍,他急忙将孩子交给皇后,吩咐道:“呈上来。”
秉笔太监将公文呈上,崇祯打开一瞧,脸色顿时一片阴云密布,他啪的将公文一摔,命人速召杨嗣昌来见。
这个时候,杨嗣昌刚刚下朝回到家里,连朝服还没脱,太监就到了,杨嗣昌急忙乘上马车,来到清心殿见驾。
一见到崇祯,崇祯便将那封公文给他看,没等他看完,崇祯便气恨地道:“果然被你猜中了,张献忠罗汝才相约反叛,围攻谷城,谷城县令不屈身死,张罗二人的人马号称十万,闹动了整个湖广,你说说,该怎么办?”
公文上所说,皆是实情。
原来张献忠送走了李敢之后,便在谷城外安安稳稳地住着,他住可是住,却一刻也没停止活动。
一方面,他送上巨额钱财给朝中大臣,要他们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另一方面,他暗中不断派人联络罗汝才,二人密信不断,都是相约起义的事。
这两个人算是情投意合,一门心思地造反,无论朝庭给什么样的官职,都不满意,在他们眼里,肆无忌惮地杀人放火抢劫,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纵横天下,冲州撞府,才是最大的快乐。
因此,受抚投降仅仅是一时的权益之计,熊文灿看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必定失败,而这一招,秦军和李自成,都料到了。
杨嗣昌看完了公文,心中暗自松了口气,他是说对了,这样一来,崇祯对自己,会更加信任。
果然,崇祯就在问他的主意。
杨嗣昌想了想:“陛下,张罗二人反叛,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论战斗力来讲,张献忠罗汝才,仅仅算是三流,流贼之中,以李自成为最强,算是二流,真正一流的军队,是咱们大明官军。因此,陛下不必多虑。”
崇祯冷笑道:“可实情是,官军一流的人马,对付二三流的反贼,却是只有小胜,而无大功,今天也报捷,明天也报捷,可是贼兵却是越打越多,哼哼,那些将军真将朕当成聋子不成?”
杨嗣昌道:“报捷也没有错,只是贼兵善于抓壮丁,每到一地,都将当地的青年抓进队中,如果有人不从,立时杀死,不但杀了,还要全家皆斩,因此那些青年百姓不敢不从。”
崇祯道:“眼下形势,以你来看,如何是好?”
杨嗣昌显得胸有成竹:“陛下,臣已有计较。前次臣所献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之策,甚有成效,不妨还可以照行。而这一次,微臣不才,愿意督军进剿,先平灭张罗反贼,再进剿关中的秦军。”
崇祯一听,脸色终于开晴了:“杨卿若是亲自督军,自是最好,不过朕要听听你的进剿之策。”
杨嗣昌在昨天夜里,便已经想好了一切,因此听到崇祯问他,更是理直气壮,侃侃而谈:“陛下,张罗二人,虽然人马众多,却多是乌合之众,击败他们,最是容易,俗话说,吃柿子捡软的捏,眼下的张罗二人,便是软柿子,必须要趁他们的翅膀变硬之前,消灭他们。因此我想,必须先打这两股流贼。眼下关中大败,如果咱们去打关中的秦军,又是旷日持久,不易取胜,而借着这个机会,张献忠罗汝才,必会拼命发展自己的人马,因此,臣想先击败张罗反贼,最好将这二人活捉或杀死,永绝后患。”
崇祯连连点头:“接着说。”
杨嗣昌道:“只要先击灭张罗反贼,然后陛下让洪承畴专一对付李自成,臣督军开进关中,去消灭秦军,双管齐下,必可成攻。”
崇祯道:“孙传庭率十万人马,却不敢开战,熊文灿接替孙传庭,然而大败亏输,秦军得此大胜,完全占有关中,也不是没有可能,如果不尽快剿灭,将来必成大患。这一点,你想到了么?”
杨嗣昌道:“臣想过,不过以微臣来看,秦军就算占了关中,也没什么太要紧的。”
崇祯一愣:“这话怎么说?”
杨嗣昌道:“秦军据说是从两千年前的秦始皇地宫之中,复活过来的,他们急欲恢复故国,因此一出世以来,注意力全在关中一地。就算那个什么秦王,真的是秦始皇复生,要想再一次统一天下,岂非是痴人说梦。他那个时代,七国分争,力量分散,而今日大明一统,官军的力量,比秦军大过百倍,因此,关中的秦军,并不足虑。臣有一个想法,不知陛下可不可以听从。”
崇祯道:“你说说看。”
杨嗣昌道:“既然咱们眼下灭不了秦军,不如招抚之。”
崇祯轻轻摇头:“这股反贼可不像张献忠等人,他们从攻占华阴开始,便是死硬到底的,哪里会接受朝庭的招抚?”
杨嗣昌道:“这个也不一定。秦军虽然胜了这一仗,但以我估计,损失也不在少数,他们也是元气大伤,如果咱们逼得过急,秦军一定挺起最后一口气,与朝庭拼一死战。那个时候,官军被拖在关中,而张献忠等人,则趁机坐大,纵横中原,这样看来,与秦军硬拼,实属下策。陛下不妨以重爵相赏,把秦军稳在关中。只要他们三五个月不闹腾,臣便可以平灭张罗反贼,这头抽出手来,再灭秦军不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