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溃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以左良玉军的战力士气,根本就没有死战缠战的勇气。若是顺风仗还行,大部分士兵会很有兴趣,比着抢着勇往直前好满足烧杀掳掠的心理。若是逆风仗,形势不妙还未等交战的部队,后方的军队早就一泻千里了。
这就是左良玉军或者说大部分此时的明军的现状,要不然为何拥有二十多万军队又有武昌坚城可守,却不敢和被清兵追赶的顺军作战?要不为什么南明总数五六十万的军队,面对十余万满清兵却纷纷投降,连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有打过。
对军官来说,手下的士兵就是他们的身家财产,士兵折损严重的话他们就毫无地位可言。而对普通士兵来说,当兵就是为了混口吃的,傻子才会拼死作战。什么家国大义,那是什么东西?和我们普通士兵何干?
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时代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大明立国两百多年,到了生死存亡之时,上自朝臣士大夫,下至普通的士卒,根本就没有多少为了朝廷肯为国尽忠之人,一个个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身价性命。
当然为国尽忠的人也有,像被左良玉囚禁在舟中的江督袁继咸,历史上当二十余万左军降清之后,他却不愿投降,被满清杀害。像现在扬州的内阁大学士史可法,且不论他的能力如何,可是民族气节却是没得说。
扯得有些远了,回过头来再看战场。
面对岱山军猛烈的火炮轰击,看着身边的战船一艘艘被击沉,大多数左军水兵早已吓得心胆俱裂,还未等李国英下令撤退,已经纷纷调转船头,往后方逃走。
可是三四里宽的江面上,左军船只却有近千艘之多,仓皇间逃走却又一下子哪那么容易掉头。
争抢之时,好些船只相互之间碰撞在一起,无数个左军士兵扑通扑通的落入江水之中。
每一艘船都想夺路而逃,好躲避对面岱山军那可怕的炮火,可是水军不比陆军,江道虽宽也就三四里,若是有组织的话,这么多船全部掉头撤退也需要一些时间,更何况这种无秩序的逃走。
短短的时间内,左军水军一片大乱,百舸争流、千帆竞逃,其混乱不仅使得统帅李国英手足无措就连远在一里多外公主号上的任思齐都目瞪口呆。
这就是这个时代明朝的军队吗?可真长了见识,前一刻还气势汹汹,转眼间就一泄如注,这变化竟然如此之快!
“下令,全员出击,务必把左军水军全歼!”震惊之余,任思齐赶紧下令。位于船阵之后的岱山军战船一艘艘驶出,从大船之间预留的通道中杀出,在茅十八等人的带领下,向着前方的左军船只杀去。
当作炮台的大船也纷纷拔起大錨,升帆转舵,准备靠近战场继续轰击,好给对方施加压力。
岱山军的船只共八百余艘,其中三百艘是从岱山带来的,五百艘则是在镇江征调而来的各种江船。这么多船只自然不肯能全部派出作战,因为其中有很多只适合运载货物的货船。
出击的都是适合作战的江船,约有三百艘,上面都是精锐的原岱山水军。从镇江新招募的水手还未经训练,根本无法作战。
一里多的距离,三百艘战船迅速划过,直直的杀入混乱的左良玉军船队之中。所有的左军士兵此时却都只知道夺路而逃,根本没人想着阻击一下敌人的攻击,就连李国光手下最精锐的亲兵也是如此。
茅十八站在一艘战船船头,挥刀劈飞一支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流矢。本来他是追击船队的统领,可是左军已经一败涂地,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阻击。这种情况下根本用不着指挥,每一艘岱山军战船都自主的向离自己最近的左军船只发动了攻击。
岱山军每一艘战船上都配备十来名火枪手,以及大量的火油弹、火油罐等。靠近左军战船之后,岱山军士兵根本不会跳帮厮杀夺船,而是远的用火枪射击,近的就扔火罐烧船。
“砰砰砰”的火枪射击声中,左军船只上的士兵纷纷惨叫着落入江水,扔过去的火油罐点燃又使得整艘船陷入火海之中。
而绝望下的左军士兵当然也会发起反击,可是他们反击的手段无非是用弓箭射击或者跳帮作战。而经历过山东之战的岱山军对部队的防护十分重视,每个士兵身上都穿着具备一定防护力的鸳鸯战袄,而军官身上都穿着铁甲,每只船上都有十来个刀盾兵高举着盾牌,根本不惧箭矢的射击。至于跳帮作战,以左军的士气,他们根本没有那个勇气。
在岱山军的攻击之下,很多左军士兵哭嚎着纷纷投降,跪在船头,把武器扔入江水之中。
在见到部下船只溃败之时,左军总兵李国英已经知道大势已去。手下慌乱的船只把整个江道堵塞的难以通行。
而远处岱山军三百艘岱山军战船已经杀了过来。想乘船安全逃走已不可能,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这一刻李国英的决断十分之快。他立刻下令船只往江岸靠拢,下船以后沿着江岸从陆路逃亡。
五十艘艨艟战船还剩下三十艘,剩余的亲兵还有六百多人。三十艘艨艟战船靠在了长江南岸,李国英在六百多亲兵的保护下往安庆方向夺路奔逃,试图和沿着江岸行军的步兵汇合。
前面说到,李国英先锋大军共五万人,其中三万水军两万步兵,从水陆两路一起进攻。
现在长江中的水军已经大败,在岱山军的追击下不知能有多少逃出升天,可是江岸上还有步军在,因为船快的原因,步军比水军要落后了二十多里。
这一刻李国英想的是要尽快逃回步兵之中,好逃出升天。
李国英聪明,他手下的水军士兵也不傻,看着敌军船只追击而来,而前方江道到处都是己方的船只,根本无法快速逃亡,很多左军士兵纷纷向李国英学习,驾驶着战船靠向两侧江岸,好逃到岸上去。(未完待续。)
以左良玉军的战力士气,根本就没有死战缠战的勇气。若是顺风仗还行,大部分士兵会很有兴趣,比着抢着勇往直前好满足烧杀掳掠的心理。若是逆风仗,形势不妙还未等交战的部队,后方的军队早就一泻千里了。
这就是左良玉军或者说大部分此时的明军的现状,要不然为何拥有二十多万军队又有武昌坚城可守,却不敢和被清兵追赶的顺军作战?要不为什么南明总数五六十万的军队,面对十余万满清兵却纷纷投降,连一场像样的仗都没有打过。
对军官来说,手下的士兵就是他们的身家财产,士兵折损严重的话他们就毫无地位可言。而对普通士兵来说,当兵就是为了混口吃的,傻子才会拼死作战。什么家国大义,那是什么东西?和我们普通士兵何干?
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时代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大明立国两百多年,到了生死存亡之时,上自朝臣士大夫,下至普通的士卒,根本就没有多少为了朝廷肯为国尽忠之人,一个个想的只是保住自己的身价性命。
当然为国尽忠的人也有,像被左良玉囚禁在舟中的江督袁继咸,历史上当二十余万左军降清之后,他却不愿投降,被满清杀害。像现在扬州的内阁大学士史可法,且不论他的能力如何,可是民族气节却是没得说。
扯得有些远了,回过头来再看战场。
面对岱山军猛烈的火炮轰击,看着身边的战船一艘艘被击沉,大多数左军水兵早已吓得心胆俱裂,还未等李国英下令撤退,已经纷纷调转船头,往后方逃走。
可是三四里宽的江面上,左军船只却有近千艘之多,仓皇间逃走却又一下子哪那么容易掉头。
争抢之时,好些船只相互之间碰撞在一起,无数个左军士兵扑通扑通的落入江水之中。
每一艘船都想夺路而逃,好躲避对面岱山军那可怕的炮火,可是水军不比陆军,江道虽宽也就三四里,若是有组织的话,这么多船全部掉头撤退也需要一些时间,更何况这种无秩序的逃走。
短短的时间内,左军水军一片大乱,百舸争流、千帆竞逃,其混乱不仅使得统帅李国英手足无措就连远在一里多外公主号上的任思齐都目瞪口呆。
这就是这个时代明朝的军队吗?可真长了见识,前一刻还气势汹汹,转眼间就一泄如注,这变化竟然如此之快!
“下令,全员出击,务必把左军水军全歼!”震惊之余,任思齐赶紧下令。位于船阵之后的岱山军战船一艘艘驶出,从大船之间预留的通道中杀出,在茅十八等人的带领下,向着前方的左军船只杀去。
当作炮台的大船也纷纷拔起大錨,升帆转舵,准备靠近战场继续轰击,好给对方施加压力。
岱山军的船只共八百余艘,其中三百艘是从岱山带来的,五百艘则是在镇江征调而来的各种江船。这么多船只自然不肯能全部派出作战,因为其中有很多只适合运载货物的货船。
出击的都是适合作战的江船,约有三百艘,上面都是精锐的原岱山水军。从镇江新招募的水手还未经训练,根本无法作战。
一里多的距离,三百艘战船迅速划过,直直的杀入混乱的左良玉军船队之中。所有的左军士兵此时却都只知道夺路而逃,根本没人想着阻击一下敌人的攻击,就连李国光手下最精锐的亲兵也是如此。
茅十八站在一艘战船船头,挥刀劈飞一支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流矢。本来他是追击船队的统领,可是左军已经一败涂地,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阻击。这种情况下根本用不着指挥,每一艘岱山军战船都自主的向离自己最近的左军船只发动了攻击。
岱山军每一艘战船上都配备十来名火枪手,以及大量的火油弹、火油罐等。靠近左军战船之后,岱山军士兵根本不会跳帮厮杀夺船,而是远的用火枪射击,近的就扔火罐烧船。
“砰砰砰”的火枪射击声中,左军船只上的士兵纷纷惨叫着落入江水,扔过去的火油罐点燃又使得整艘船陷入火海之中。
而绝望下的左军士兵当然也会发起反击,可是他们反击的手段无非是用弓箭射击或者跳帮作战。而经历过山东之战的岱山军对部队的防护十分重视,每个士兵身上都穿着具备一定防护力的鸳鸯战袄,而军官身上都穿着铁甲,每只船上都有十来个刀盾兵高举着盾牌,根本不惧箭矢的射击。至于跳帮作战,以左军的士气,他们根本没有那个勇气。
在岱山军的攻击之下,很多左军士兵哭嚎着纷纷投降,跪在船头,把武器扔入江水之中。
在见到部下船只溃败之时,左军总兵李国英已经知道大势已去。手下慌乱的船只把整个江道堵塞的难以通行。
而远处岱山军三百艘岱山军战船已经杀了过来。想乘船安全逃走已不可能,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这一刻李国英的决断十分之快。他立刻下令船只往江岸靠拢,下船以后沿着江岸从陆路逃亡。
五十艘艨艟战船还剩下三十艘,剩余的亲兵还有六百多人。三十艘艨艟战船靠在了长江南岸,李国英在六百多亲兵的保护下往安庆方向夺路奔逃,试图和沿着江岸行军的步兵汇合。
前面说到,李国英先锋大军共五万人,其中三万水军两万步兵,从水陆两路一起进攻。
现在长江中的水军已经大败,在岱山军的追击下不知能有多少逃出升天,可是江岸上还有步军在,因为船快的原因,步军比水军要落后了二十多里。
这一刻李国英想的是要尽快逃回步兵之中,好逃出升天。
李国英聪明,他手下的水军士兵也不傻,看着敌军船只追击而来,而前方江道到处都是己方的船只,根本无法快速逃亡,很多左军士兵纷纷向李国英学习,驾驶着战船靠向两侧江岸,好逃到岸上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