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第七十四章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乾隆很哀怨,关于那条nc龙还有五阿哥的事情,他已经刻意封锁在记忆之中,轻易不会去想。而那颗宝贝珠子,他也找不到了。
不论是他的寝宫还是当初出事的军机处值房,都没能找到那颗珠子。乾隆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看来他们之间的缘分也只有这么多而已。
罢了,管那么多干嘛,他们既然已经到了别处,就与他再无干系,现在他需要在意的只是大清朝,只是他的儿女们,只是他的宝珠。
呃,宝珠,想到宝珠就想起那场未完成的表白,乾隆皱着眉头开始发起愁来,上一次的表白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勇气,也不知道还得积攒多久的勇气才能迎来下一次的表白呢!
不过很快,乾隆的注意力就被转到别处了。
原来是为了处理方家人的事情而匆忙赶回的官员。
方家兄妹杀害皇五子罪大恶极,虽然乾隆只是下令收拾了萧剑和方慈兄妹两个,但总是免不了有些想要奉承上意的下官,于是,方家祖宗十八代都被挖了出来。那个写了《剃头诗》的方之航自然就被翻了出来。
好嘛,当初就是要全家都掉脑袋的事儿,居然还有两个小孽畜活了下来,而且这两个小孽畜不只是活了下来,最后还杀害了皇子,于是,要追究方家早就死得骨头都没了的列祖列宗责任的折子纷纷呈到了御前,不但如此,方之航生前也是为官之人,也有与他交好的,也有与他交恶的,此时,便有人钻空子,和“逆贼方之航”有交情的几个官员的名字也被呈到了御前。
乾隆确实是恨极了方之航的,毕竟方之航当年那句“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说得太过露骨,任谁被人骂了“总有一天要砍了你脑袋”都会生气的,何况被骂的还是一国之君,只牵连了方家十几口而不是九族,已经很给他面子了。
当然,这只是从乾隆的角度来看的,毕竟他就是一封建帝王。事实上,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自己上辈子为什么会对小燕子和萧剑他们说出,自己曾经后悔杀方之航,他明明从没后悔过呀,事实上,杀了方之航之后,他就把方家忘到了脑后,毕竟乾隆朝文字狱多的是,他哪里可能记得每一个案子呢?
对方家余孽,乾隆本待提笔要写继续追查,以免还有其他漏网之鱼的时候,却又想到,只怕自己这样一写,明天就能冒出一堆方家余孽吧,不管跟方之航有关无关的,都可能被那些官员们牵扯进来。而且,他由上辈子的事情看,方家应该是没有其他漏网之鱼了。
罢了,就放他们一马吧,反正方家都没了,什么开棺戮尸之类的,就算了吧。况且乾隆是真的担心,万一方家还有恶灵存在怎么办,他已经经历过跟恶灵搏斗了,可不愿意再跟方家某个老祖宗的恶灵来一次搏斗了。
不过,想起了后世人们对清朝文字狱的评价,尤其是说起自己的执政弊端,文字狱总是必提的一处,好吧,虽然他自己不以为然,觉得那些人杀了活该,谁叫他们乱写东西,要不怎么就杀他们不杀别人?但是他也总得考虑一下名声吧,他可是一心想当圣明天子的,上辈子不知道,可这辈子已经看到太多东西了,为了得个好名声,不被后世人指着脊梁骨骂,还是得重视一下才成。
到现在为止,发生的文字狱已经有了好几起了,想了想,乾隆还是决定不给他们翻身的机会了吧,反正以后少来文字狱就成了。乾隆把之前的文字狱案翻了翻,第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恐怕是得了妄想症的丁文彬,还有那个自称有天神扶助,要做天下之主的大逆不道的王宗训,乾隆嘴巴一抽,怎么一眼就瞧见这两个nc,将这几本扔过一边,再看下去,当初看着让人恼怒不已的事情,现在看来,倒颇有几分趣味,有不少都是穷困潦倒的书生,自己考不中,又想着走捷径,把那些乌七八糟诗不成诗、文不成文的玩意儿献给他看,想要得到他的赞赏。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乾隆敲了敲脑袋,似乎是觉得他们轻视了自己吧,认为那些汉人们小瞧了自己的文才,“难道我满洲人就只配欣赏这些狗屁不通的文字”?那时候自己确实恼怒至极,倒不是因为那些官员们认为的那些个“妄议家国大事”、“悖谬”、“狂妄”之类,而是觉得自己的才能被轻视了,所以之后才会拼命作诗,不管到了什么地方都要大笔一挥,乱涂写几句诗,也是为了向那些汉人书生证明,他乾隆也是懂得诗文的人,不是他们想的那种只配看那种文理不通的东西的人。但现在看呢,那种恼怒早已没有了,只是如同看热闹罢了。他们也不过是被功名利禄迷了心智,作出这么多搞笑之事而已。想来现在把各地的这些东西整理一下,也能整理出一部《儒林外史》呢。
算了,何苦跟这些家伙较劲儿呢,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再看下去,倒是“伪孙嘉淦奏稿”一案,看起来让他感慨颇深,虽然看的时候仍然免不了恼羞成怒,但是他这么多年的鬼魂生涯,听到的那些对自己的批评甚至谩骂已经很多了,这些文字与之相比,根本也跟挠痒痒没多大区别,何况现在的他,也知道自己做错过太多事情。因此,不过一会儿,乾隆也能细思一二,觉得上面虽然也有不少悖逆之语,但确实有不少值得自己改进之处。
不过,想要乾隆翻案?这位死要面子的帝王绝对不可能做出这等事情,甚至是在死后受到胡中藻牵连的鄂尔泰,他都没打算再把那老家伙重新供进贤良祠去,这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之前西林觉罗氏势力太大,早已让乾隆心怀不满,现在好容易把西林觉罗氏一派压下去,他可不希望这一派再度崛起。
“叫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来。”乾隆想了想,决定把自己那俩儿子来。
当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来到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面前高高的一摞资料,大部分都是折子。
“这都是从元年到如今的文字狱案,你们认认真真一份一份看过了。”乾隆指了指他们面前的折子山,无视俩小家伙皱起来的小脸,埋下头去处理积累下来的政务了。
向来安静的屋子里,时不时传出小小的压抑的童音,有时候是咬牙切齿的“大逆不道”“狂悖”,有时候是明显轻蔑的“蠢材”“禄蠹”“钻营之徒”,抬头看看两个小家伙那不停变换的神色,乾隆暗道,还是小孩子呢,半点儿藏不住心事。
过了好些时候,他们才勉强看得差不多了,乾隆让宫人上了□□和点心,问道:“看过之后有何想法?不必长篇大论,说得简略点儿便是。”
十二阿哥略一沉吟,“大都是无知狂妄之徒罢了,要么沽名钓誉,要么被人利用,不过儿臣倒觉得,皇阿玛勤政爱民,百姓能丰衣足食,谁还会放着安定舒服的日子不过,偏觉得自己命短了跟人造反,就是还有人妄想着反清复明又能如何?最终也只能像白莲教一般了,何况这些连白莲教逆贼都不如,只能写几个字,空得口舌之利罢了,儿臣听得俗话所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大约就是如此了。”
十三阿哥也跟着道:“就是嘛,真不知道他们还想着明朝作甚?那明朝皇帝哪有皇阿玛好,皇阿玛还想着找精通农事之人为民造福呢,那些明朝皇帝恐怕只想着搜刮民脂民膏了。从圣祖到世宗再到皇阿玛,哪一个的勤政不是出了名的,可明朝皇帝呢,除了开头的那两个,细数下来真是不堪入目。现在我大清国泰民安,可那些人却只想着那个让百姓流离失所的明朝,倒真是怪了。”
乾隆以眼神示意十二阿哥,十二阿哥答道:“那些明朝的遗老们自己倒是不愿出仕,不过他们早已成了一g黄土,哪能管得住他们的后人出不出仕呢?若是他们自己的后人都为大清效忠,那其他人还说得什么?要么就不食清禄,既要大清给他的俸禄,那么反清复明之类的,也就只是他们先人的空谈了。现在那些人的后人也很有些努力读书做官的,可见反清复明不过就是口头上喊得响罢了。明朝早就亡了百余年了,朱明的后人也早就没了,他们所谓的反清复明,不过是为了他们自己个儿的野心罢了,在他们自己心里,只怕想的是自己当皇帝呢,真是痴人说梦。”
乾隆笑着点了点头,“说的很是,朕当初年轻气盛,如今再看这些当年把朕气糊涂了的东西,倒觉得更像是笑话一般。那些汉人看不起咱们满人,心里总当咱们是夷狄,可他们自己的皇帝不争气,一味的鱼肉百姓,却不曾想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们明朝可是李贼所灭,咱们大清朝也算是为他们明朝报仇了呢。你们也要多花功夫学习,不只是熟读经书,对那些史书也要多看多想,看看那些王朝,一个个也都辉煌过,强盛过,可最终却都亡了。为什么亡?不是被外人亡了,而是被他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亡了,是后人不争气,糟践了先人的心血。咱们也得以史为鉴才是。”
十二阿哥与十三阿哥垂首侍立一旁,见乾隆话毕,才激动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乾隆看着两个儿子,心中甚是得意,觉得虽然他们说的并不十分出奇,但架不住俩小家伙年纪小呀,最大的十二阿哥才十岁,能说出这么一席话,真是足够让他骄傲两天了。
乾隆很哀怨,关于那条nc龙还有五阿哥的事情,他已经刻意封锁在记忆之中,轻易不会去想。而那颗宝贝珠子,他也找不到了。
不论是他的寝宫还是当初出事的军机处值房,都没能找到那颗珠子。乾隆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看来他们之间的缘分也只有这么多而已。
罢了,管那么多干嘛,他们既然已经到了别处,就与他再无干系,现在他需要在意的只是大清朝,只是他的儿女们,只是他的宝珠。
呃,宝珠,想到宝珠就想起那场未完成的表白,乾隆皱着眉头开始发起愁来,上一次的表白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勇气,也不知道还得积攒多久的勇气才能迎来下一次的表白呢!
不过很快,乾隆的注意力就被转到别处了。
原来是为了处理方家人的事情而匆忙赶回的官员。
方家兄妹杀害皇五子罪大恶极,虽然乾隆只是下令收拾了萧剑和方慈兄妹两个,但总是免不了有些想要奉承上意的下官,于是,方家祖宗十八代都被挖了出来。那个写了《剃头诗》的方之航自然就被翻了出来。
好嘛,当初就是要全家都掉脑袋的事儿,居然还有两个小孽畜活了下来,而且这两个小孽畜不只是活了下来,最后还杀害了皇子,于是,要追究方家早就死得骨头都没了的列祖列宗责任的折子纷纷呈到了御前,不但如此,方之航生前也是为官之人,也有与他交好的,也有与他交恶的,此时,便有人钻空子,和“逆贼方之航”有交情的几个官员的名字也被呈到了御前。
乾隆确实是恨极了方之航的,毕竟方之航当年那句“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说得太过露骨,任谁被人骂了“总有一天要砍了你脑袋”都会生气的,何况被骂的还是一国之君,只牵连了方家十几口而不是九族,已经很给他面子了。
当然,这只是从乾隆的角度来看的,毕竟他就是一封建帝王。事实上,他到现在都没想明白,自己上辈子为什么会对小燕子和萧剑他们说出,自己曾经后悔杀方之航,他明明从没后悔过呀,事实上,杀了方之航之后,他就把方家忘到了脑后,毕竟乾隆朝文字狱多的是,他哪里可能记得每一个案子呢?
对方家余孽,乾隆本待提笔要写继续追查,以免还有其他漏网之鱼的时候,却又想到,只怕自己这样一写,明天就能冒出一堆方家余孽吧,不管跟方之航有关无关的,都可能被那些官员们牵扯进来。而且,他由上辈子的事情看,方家应该是没有其他漏网之鱼了。
罢了,就放他们一马吧,反正方家都没了,什么开棺戮尸之类的,就算了吧。况且乾隆是真的担心,万一方家还有恶灵存在怎么办,他已经经历过跟恶灵搏斗了,可不愿意再跟方家某个老祖宗的恶灵来一次搏斗了。
不过,想起了后世人们对清朝文字狱的评价,尤其是说起自己的执政弊端,文字狱总是必提的一处,好吧,虽然他自己不以为然,觉得那些人杀了活该,谁叫他们乱写东西,要不怎么就杀他们不杀别人?但是他也总得考虑一下名声吧,他可是一心想当圣明天子的,上辈子不知道,可这辈子已经看到太多东西了,为了得个好名声,不被后世人指着脊梁骨骂,还是得重视一下才成。
到现在为止,发生的文字狱已经有了好几起了,想了想,乾隆还是决定不给他们翻身的机会了吧,反正以后少来文字狱就成了。乾隆把之前的文字狱案翻了翻,第一眼就看到了那个恐怕是得了妄想症的丁文彬,还有那个自称有天神扶助,要做天下之主的大逆不道的王宗训,乾隆嘴巴一抽,怎么一眼就瞧见这两个nc,将这几本扔过一边,再看下去,当初看着让人恼怒不已的事情,现在看来,倒颇有几分趣味,有不少都是穷困潦倒的书生,自己考不中,又想着走捷径,把那些乌七八糟诗不成诗、文不成文的玩意儿献给他看,想要得到他的赞赏。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乾隆敲了敲脑袋,似乎是觉得他们轻视了自己吧,认为那些汉人们小瞧了自己的文才,“难道我满洲人就只配欣赏这些狗屁不通的文字”?那时候自己确实恼怒至极,倒不是因为那些官员们认为的那些个“妄议家国大事”、“悖谬”、“狂妄”之类,而是觉得自己的才能被轻视了,所以之后才会拼命作诗,不管到了什么地方都要大笔一挥,乱涂写几句诗,也是为了向那些汉人书生证明,他乾隆也是懂得诗文的人,不是他们想的那种只配看那种文理不通的东西的人。但现在看呢,那种恼怒早已没有了,只是如同看热闹罢了。他们也不过是被功名利禄迷了心智,作出这么多搞笑之事而已。想来现在把各地的这些东西整理一下,也能整理出一部《儒林外史》呢。
算了,何苦跟这些家伙较劲儿呢,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再看下去,倒是“伪孙嘉淦奏稿”一案,看起来让他感慨颇深,虽然看的时候仍然免不了恼羞成怒,但是他这么多年的鬼魂生涯,听到的那些对自己的批评甚至谩骂已经很多了,这些文字与之相比,根本也跟挠痒痒没多大区别,何况现在的他,也知道自己做错过太多事情。因此,不过一会儿,乾隆也能细思一二,觉得上面虽然也有不少悖逆之语,但确实有不少值得自己改进之处。
不过,想要乾隆翻案?这位死要面子的帝王绝对不可能做出这等事情,甚至是在死后受到胡中藻牵连的鄂尔泰,他都没打算再把那老家伙重新供进贤良祠去,这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之前西林觉罗氏势力太大,早已让乾隆心怀不满,现在好容易把西林觉罗氏一派压下去,他可不希望这一派再度崛起。
“叫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来。”乾隆想了想,决定把自己那俩儿子来。
当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来到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面前高高的一摞资料,大部分都是折子。
“这都是从元年到如今的文字狱案,你们认认真真一份一份看过了。”乾隆指了指他们面前的折子山,无视俩小家伙皱起来的小脸,埋下头去处理积累下来的政务了。
向来安静的屋子里,时不时传出小小的压抑的童音,有时候是咬牙切齿的“大逆不道”“狂悖”,有时候是明显轻蔑的“蠢材”“禄蠹”“钻营之徒”,抬头看看两个小家伙那不停变换的神色,乾隆暗道,还是小孩子呢,半点儿藏不住心事。
过了好些时候,他们才勉强看得差不多了,乾隆让宫人上了□□和点心,问道:“看过之后有何想法?不必长篇大论,说得简略点儿便是。”
十二阿哥略一沉吟,“大都是无知狂妄之徒罢了,要么沽名钓誉,要么被人利用,不过儿臣倒觉得,皇阿玛勤政爱民,百姓能丰衣足食,谁还会放着安定舒服的日子不过,偏觉得自己命短了跟人造反,就是还有人妄想着反清复明又能如何?最终也只能像白莲教一般了,何况这些连白莲教逆贼都不如,只能写几个字,空得口舌之利罢了,儿臣听得俗话所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大约就是如此了。”
十三阿哥也跟着道:“就是嘛,真不知道他们还想着明朝作甚?那明朝皇帝哪有皇阿玛好,皇阿玛还想着找精通农事之人为民造福呢,那些明朝皇帝恐怕只想着搜刮民脂民膏了。从圣祖到世宗再到皇阿玛,哪一个的勤政不是出了名的,可明朝皇帝呢,除了开头的那两个,细数下来真是不堪入目。现在我大清国泰民安,可那些人却只想着那个让百姓流离失所的明朝,倒真是怪了。”
乾隆以眼神示意十二阿哥,十二阿哥答道:“那些明朝的遗老们自己倒是不愿出仕,不过他们早已成了一g黄土,哪能管得住他们的后人出不出仕呢?若是他们自己的后人都为大清效忠,那其他人还说得什么?要么就不食清禄,既要大清给他的俸禄,那么反清复明之类的,也就只是他们先人的空谈了。现在那些人的后人也很有些努力读书做官的,可见反清复明不过就是口头上喊得响罢了。明朝早就亡了百余年了,朱明的后人也早就没了,他们所谓的反清复明,不过是为了他们自己个儿的野心罢了,在他们自己心里,只怕想的是自己当皇帝呢,真是痴人说梦。”
乾隆笑着点了点头,“说的很是,朕当初年轻气盛,如今再看这些当年把朕气糊涂了的东西,倒觉得更像是笑话一般。那些汉人看不起咱们满人,心里总当咱们是夷狄,可他们自己的皇帝不争气,一味的鱼肉百姓,却不曾想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们明朝可是李贼所灭,咱们大清朝也算是为他们明朝报仇了呢。你们也要多花功夫学习,不只是熟读经书,对那些史书也要多看多想,看看那些王朝,一个个也都辉煌过,强盛过,可最终却都亡了。为什么亡?不是被外人亡了,而是被他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亡了,是后人不争气,糟践了先人的心血。咱们也得以史为鉴才是。”
十二阿哥与十三阿哥垂首侍立一旁,见乾隆话毕,才激动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乾隆看着两个儿子,心中甚是得意,觉得虽然他们说的并不十分出奇,但架不住俩小家伙年纪小呀,最大的十二阿哥才十岁,能说出这么一席话,真是足够让他骄傲两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