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被历史丢弃的碎片——文明遗落篇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苏美尔人之谜
西亚地区是人类最早走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苏美尔人则是最先在西亚创造辉煌远古文明的民族。然而,这一与周围民族截然不同的民族,究竟来自何方?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4000年期间就来到这里,并且创立了辉煌的两河流域文明。
1835年,位于现今伊朗的克尔曼沙阿东的贝希斯屯浮雕石刻文字吸引了英国军官罗林森的注意。此后,德国哥廷根大学希腊文教授格罗特芬德释读了一篇铭文中40个楔形文字中的八个字,运用这八个字读出了石刻上三个国王的名字。1848年到1879年,欧洲人雷雅德在库云吉克附近挖掘出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绒的遗址,庞大的宫殿、宽阔的马路、坚固的城墙让人惊叹。他们共发掘出两万多片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和五万多件各式文物,这些重大发现为进一步了解两河流域古代文明打下了基础。
1899年,考古学家科尔维德在卡色尔堡遗址的土丘上发现了巴比伦城遗址。“巴比伦”本意为“神之门”,经过考证,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最大城市,曾经是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后来,另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更加古老的文明遗址——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些考古发掘有力地证明了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体系源于苏美尔。约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创造了图画式文字。到了公元前3000年,这种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的芦秆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印刻出字迹,笔道呈现楔形。最初,楔形文字被刻成直行,后来逐渐演变成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的刻写方式。
苏美尔人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将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每月包括29天或30天。全年分成12个月,六个月为29天,六个月为30天,每年计354天,逢闰月加以调整。
然而,开创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民族却是一个外来的民族,他们的长相、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与他们的邻居截然不同。
苏美尔人喜欢在平原上堆起土丘,然后在土丘上面建起神庙。苏美尔的富人们也常在山顶上建起堡垒或大厦,甚至在苏美尔人消亡多年后,犹太人来到巴比伦时,仍会看到这些矗立在绿色平原上的奇怪矮丘。这表明苏美尔人可能原先居住在山林中,后来,他们虽然为了追求肥沃的土地而离开山林,却并没有抛弃他们的习俗,仍然在平原上堆筑起无数小山般的矮丘。
在苏美尔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圆柱形的印章。它们大多由贵重的金属或玉石制成,印章外壁刻上了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这样的印章在印度河流域也曾大量发现,这似乎表明苏美尔文明与印度河文明存在着某些联系。是苏美尔文明来自南亚印度,还是印度河文明传自西亚呢?苏美尔人的语言与汉语有些相似,含有不少汉语的语音,这是不是表明苏美尔人来自远东呢?
还有些人认为,如此发达的文明只能来自外星球,这一点可以从苏美尔人的传说中找到证据。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降落到人间的众神子孙,从一些古老的史诗中也能发现类似描写空中飞行的词句段落。
苏美尔人究竟从何而来,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也许,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我们会对苏美尔人有更深的了解。
■泰国班清文明之谜
泰国班清文明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他们的科技之谜又如何解释呢?
班清位于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它只是泰国的一个普通小镇,是个过去所有的历史书中都没有提到过的一个小镇。一次偶然的机遇,使这个地球上没有标记、鲜为人知的小镇班清名扬天下。
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斯蒂芬·扬来到班清进行社会调查。一天,他路过一个筑路工地时,在堆积石料的地方,看到许多被推土机挖出的破损陶器。他被上面的图案所吸引,就捡了一个大而美丽的陶罐带给泰国的婵荷公主玩赏。这个陶罐虽然已经破损,但在浅黄色的底色上,有一些奇怪的深红色图案,也有精确的几何图案。这种色彩搭配不但抢眼,还相当赏心悦目,再加上美丽的图案,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婵荷公主注意到这种图案不同于泰国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倒是有几分像古希腊的陶器图案。
公主不知道班清有过什么,但深知这些文物非比寻常。这些陶器形状各异,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粗的高花瓶,即使是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做成那样。古人是怎样做到的?还有一些粗矮的大缸,上面有着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图案,显得很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婵荷公主知道,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大规模开挖墓葬很难得到王室批准,她决定借助国外的力量。她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并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图片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样的陶器出土。泰国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陶器呢?
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经碳14测定,班清的陶器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制造的,几乎和两河文明的年代一样久。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一般认为,泰国的可考历史至多只有1500年。以后又多次测试班清陶片,结果都是一样。难道班清曾是世界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南亚是一个向外流淌文化的源泉?
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考古人员开始对班清小镇的古墓葬进行挖掘。开挖的第一天,人们的期望并不很高。很难想象这个人口不足5000人、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小镇会有很悠久的历史。然而,当挖到五米深时,一种考古者熟知和梦寐以求的土层出现了。这是六层界线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层是公元前4000年的,最浅的一层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这可大大地超过了泰国的可考历史。
挖掘工作愈发不可收拾,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被挖掘出来。到1986年,班清挖出各种文物18吨,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还有一些用象牙和骨头雕刻的人像,还有用玻璃和次等宝石制作的光彩夺目的珠串。
经过对挖掘文物的测定,这些珍宝至少已在班清埋藏了5000年之久。同时,发掘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因为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年代大约在5000年前,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的发明。过去的历史学家一直认为,5000年前的东南亚人还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时代,而青铜器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冶金术是从西亚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班清的考古发掘,对以往的这种结论将是一个最为有力的挑战。
最先的研究显示,这里的文明起源于种稻,但很快有了作坊工业。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比中国和中东要早得多。那时,世界各地的文明先发者开始了农耕,有了制作石器的技术。班清人却已经开始用难以想象的几何图案制作手镯、项链、兵器、工具和陶器了。
班清文化不仅是东南亚,而且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文化。最初的中东青铜是红铜与砷的混合物。后来,在接近公元前3000年时,锡取代了砷,青铜就变成铜与锡的合金。据此,有人认为,班清的青铜文化很可能是世界文化的源泉。人们甚至猜想,班清的地下文明也许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有人猜测,班清的宝藏的发掘还远未被穷尽,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个古墓葬,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埃及的帝王谷。这个不知名的文明的地域范围远远超过玛雅文明,不亚于印度河文明。
那么,班清的地下到底还有多少古墓、多少珍宝呢?这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
■摩亨佐·达罗突然消失之谜
摩亨佐·达罗是沙漠中的奇迹,它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在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时,它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的呢?
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拉尔卡纳县城南20公里处,距卡拉奇约500公里,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旅游胜地。摩亨佐·达罗的原意是“死亡之地”,它靠近印度河右岸,处在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中,气候干旱,环境荒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知道在黄沙漫舞下竟然埋藏着几千年前的繁华都市。
1921年至1922年间,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干流的沙丘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史前遗物”——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印章上刻着奇怪的符号,有的像牛头,有的像鱼纹,还有的刻画着大象、羊等形象,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几年以后,印度考古学者又在信德地区的一个佛塔下面发现了更多的印章,上面同样刻画着许多象形符号。考古学家以这些印章为线索,追本溯源,经过进一步发掘,一个大约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终于露出了端倪。这座“被埋没的城市”,是一个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这一发现堪称古印度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直接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消失标志着哈拉帕文化的灭绝,这一过程迅速而干净,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可以确证的凭证,甚至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留下。当年繁华的城市,现在仅剩下一片片砖瓦残迹。一些被发掘出的珍贵文物表明,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但是,摩亨佐·达罗城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摩亨佐·达罗人是在什么时候遗弃这座城市的呢?他们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摩亨佐·达罗以其惊人的古代文明、神奇的难解之谜,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客。
世界各国的许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种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发掘出来的古城遗址和大批石制印章、陶器、青铜器皿等文物,揭开古城的秘密。经一些科学家考证,摩亨佐·达罗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消失是由于猛烈的爆炸和大火导致的。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季在印度河口的一个小岛发现一片古代废墟。所有迹象表明,这个城市是毁于一次突然的灾难。该地区到处是烧熔的黏土和矿物碎片,显示出一种爆炸和大火的痕迹。巨大的爆炸力将古城半径约1000米内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摧毁,还有一个明显的爆炸中心。在这个中心,所有建筑都夷为平地。由中心向外延伸,距离越远,破坏程度越轻。
古印度诗史《摩诃婆罗多》中这样描绘:“突然空中响起巨大的轰鸣,接着是一道闪电撕裂天空,南边天空一股火柱冲天而起,耀眼的火光胜过太阳,还有被割成两半的天空(与通古斯大爆炸相类似)——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
另外,印度历史上曾经流传过远古时发生过一次奇特大爆炸的传说,留下许多“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银色的云”、“奇异的夕阳”、“黑夜中的白昼”之类的描述。
那么,大爆炸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有人说是自然灾害,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飞船大爆炸。然而,这些说法过于荒诞且没有旁证。
后来,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南部的一座房屋内发现了十几具尸体遗骸。遗骸上留有刀痕,而且横躺侧卧,杂乱无序,有的尸体上还带着手镯、戒指、串环等。他们身体扭曲,四肢挣扎,一副痛苦的样子,应该是遭到了突然的杀害。于是,许多人重新认为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是由于外敌入侵,并开始寻找新证据。然而,十几具尸骨遗骸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因而探索摩亨佐·达罗消失的原因仍然前路漫漫。
■被火山吞噬的米诺斯文明
一次火山大爆发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只留下一些莫名其妙的传说……
在爱琴海上有一个名叫桑托林的岛屿,岛上有座桑托林火山。公元前17世纪,桑托林火山南边130公里有个克诺索斯王国,位于克里特岛城镇周围。它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米诺斯文明,为后来希腊大陆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克里特岛面积8336平方公里,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米诺斯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发展到青铜器全盛时期,以岛北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700年前后,克诺索斯毁于地震。后来,人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新建的米诺斯王宫更加宏伟,而其中的迷宫更是闻名天下。
曾经辉煌的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正当鼎盛时期,突然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
考古学家们考证,是火山喷发淹没了米诺斯文明。公元前147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大爆发,并触发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海啸。这次海啸给地中海地区带来巨大灾难,希腊沿海及其岛屿的居民点均遭摧毁,桑托林火山南边130公里的克里特岛上的村镇荡然无存,米诺斯文明消失了,克诺索斯王国不复存在。少数生还的人渡海来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迈锡尼,将米诺斯的文字、艺术、先进的技术带到这里,逐渐发展起灿烂的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11世纪时,多利安人南下,迈锡尼文明被毁。于是,克诺索斯王国就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而米诺斯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那么,米诺斯文明是怎样的文明?它究竟藏于何处呢?
英国一位考古学家为了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带了一支考察队到克里特岛。经过考证,他们判定该岛首府伊腊克林南方七公里的克诺索斯地下掩埋着一座古城。1900年开始发掘,经过八年的工作,清出无数浮土,一座宏伟的宫殿出现在人们面前。
米诺斯王宫坐落于凯夫拉山麓,整个王宫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入口位于王宫西南部,进了宫门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甬道。甬道尽头,便是中心庭院。它的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据最低估计,总数也在1500间以上。庭院的东侧估计是国王居住部分,有正殿、王后寝室、卫生间、浴室、库房等;西侧有一系列狭长的仓库;东南角有阶梯直通山下。
克诺索斯王宫层层相连,宫室环抱,数不清的门户和数不清的阶梯,加上无数错杂的小走廊,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王宫的建筑结构颇具特色,房屋宽敞,室内室外往往只用几根柱子划分。每一组围着采光天井的房间中,有一个长方形的主要房间,称之为“麦加伦”,意即“正厅”。以后的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卫城等,也都沿用这种“麦加伦”结构。
各个宫室和廊道上为数众多的壁画,集中代表了米诺斯文明的水平。几千年前留下的彩绘至今未褪,色彩相当鲜艳。颜料都是从植物、矿物和骨螺中提炼的,且在泥壁将干未干时挥毫成画,色彩渗入墙壁,故能经久保存。
整个克诺索斯王宫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系列的惊叹,大到整体布局,小到细节设计,无不闪现出克里特人的智慧之光。在一个8000多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创作出如此巨大而完美的建筑,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克诺索斯衰落后,以迈锡尼为代表的一批大陆城市强盛起来,历史舞台转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克里特文明的许多成就被继承发展。从此,爱琴海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
就这样,一次火山大爆发或其他原因,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克里特文明的兴亡,至今仍是考古学中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它的神秘面纱远远未被完全揭开。
■埃伯拉文化之谜
埃伯拉人建立了一座像特洛伊一样的古代名城,他们创造的塞姆语至今无人知晓,但他们的王国为什么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
1955年,一个叙利亚农民在阿勒颇以南的特尔——马蒂克村附近的沙漠里偶然挖出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成的狮子和一个盆子,盆上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后,就在此地的黄沙堆下,竟然发现了一个从前未为人知的埃伯拉古国的遗址。
1962年,22岁的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埃带领一支考古队到叙利亚考察,他们在七年前发现石狮和石盆的地方进行发掘。这里有一个面积为56公顷、高出地面15米的大土包,而在叙利亚平原上出现这种干燥多灰的大土包是罕见的现象。因此,马蒂埃推测,这个大土包下或许埋藏着某种人类遗址。
经过长时间的挖掘,1968年,马蒂埃发现了一块用玄武石雕成的无头男人像。人像服饰高贵、仪态大方,约属公元前2000年时的遗物。雕像的两肩之间,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有26个字,译作现代文是:“埃伯拉国王伊贝特·利姆把这尊像献给阿斯特尔神殿。”看到埃伯拉这个名字,马蒂埃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像特洛伊一样的古代名城。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1973年,他们果然发现了一个王宫遗址。王宫周围环绕着又高又厚的城墙,尚有15米长的城墙残存着。随后,从遗址里找到的碑牌证实这里确是埃伯拉城,亦即消亡了的埃伯拉古王国的首都。1975年9月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在一个房间里发现了约15000块泥版文书,又在另外两间房里发现了约16000块泥版文书。这样大量的泥版文书的发现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早已消亡的并沉睡在地下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埃伯拉楔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是苏美尔楔形文字演化为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过渡文种。专家们花费了很多精力,终于将其主要内容译编出来。从埃伯拉大量的泥版文书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埃伯拉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到公元前2300年前后达到鼎盛。当时它是一个拥有26万人口的大国,文化发达,商业繁荣,国势强盛。埃伯拉王国为了控制幼发拉底河流域,与当时另一大强国阿卡德进行过战争,结果被阿卡德国王萨尔贡一世打败,埃伯拉城一度被攻占。数十年后,萨尔贡之孙那拉姆·辛再度攻下埃伯拉城,并将包括王宫在内的整个城市付之一炬。此后,埃伯拉王国几经兴衰,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便在历史上完全消失了。
初步考查表明,大多数泥版记载了埃伯拉经济账目,有些泥版是有关外交关系、王族内部和国内事务、宗教和文化事务方面的内容。有一块泥版记载着某个国王有38个儿子,另一块泥版上刻着“强奸处女者判处死刑”。还有一块泥版上开列了260座古代城市的名称,可惜大多数地名至今无法查明。
总之,埃伯拉遗址和泥版文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早被人们遗忘的文明古国之粗貌,为我们更多地了解中东早期城市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增进了人们对整个古代世界的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伯拉泥版中提到的不少人名、地名、事件与《圣经》中所写的相同或相似,这大概并非纯系偶然巧合。
但是,由于泥版上的一些文字是用一种至今无人知晓的古老的塞姆语写的,关于埃伯拉王国的很多情况尚属历史之谜。究竟埃伯拉人是如何建立起这一繁荣的古代城市的?埃伯拉王国为什么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埃伯拉人后来的去向如何及他们的后裔是什么人?泥版上所提到的两百多个城市究竟有哪些至今尚存?这些都是尚难解答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埃伯拉王国及其文明的确切历史地位目前还难以估计。究竟它是否是人们所说的“第三个人类灿烂文明的摇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米诺斯迷宫的传说
米诺斯迷宫的建造起源于一个传说,人们也只把它当做一个传说。可是,考古学家真的发现了迷宫的遗址,这是真的吗?
相传位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国王米诺斯在流传颇广的希腊神话中,被说成是天神宙斯和腓尼基公主欧罗巴之子。
据传,米诺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为了与兄弟竞争王位,米诺斯向海神波塞冬请求支持。波塞冬从海中升起一头白色的公牛,以宣示他应允了米诺斯的恳求。同时,海神也命令米诺斯将得到的公牛献祭给他,来证明米诺斯对海神的崇敬。但是,米诺斯的贪欲使他违抗了神祗,因而触怒了波塞冬。波塞冬决定要狠狠地惩罚他,让他的妻子在生下几个正常的儿女后,又让她产下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人称“米诺牛”,意即“米诺斯之牛”。米诺斯令代达罗斯为怪物米诺牛建造了一座迷宫。迷宫是一座巨大建筑物,米诺牛的住所居中,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曲折道路与该住所相通。不晓机关的人误入这座宫殿,不是饿死在暗道,就是成为米诺牛的盘中之物。
起初,人们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的底斯等人的著作里,都曾提及米诺斯的名字。后来,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探索荷马时代的遗址,发现了特洛伊城。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真正解开这个谜团的是著名的英国学者阿尔图·伊文思。
从1900年开始,伊文思在克里特岛进行发掘。不久,他就在岛的北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古代文物,古老的传说得到了证实。
米诺斯的王宫建在克里特岛北面的诺萨斯,整个王宫依山而建,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高低错落有致。中央是一长方形的庭院,周围环以国王宝殿、王后寝宫,以及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建在山坡上的楼房以及储藏室、仓库等,总计有1500多间宫室。各建筑间利用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等互相连接,迂回曲折,显得扑朔迷离,仿佛传说中的迷宫。
考古学家在米诺斯宫发掘出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但使考古学家迷惑不解的是这座宫殿为什么屡毁屡建、屡建屡毁。究其原因,说法各异。
有人根据废墟中无火烧痕迹,推测城市可能毁于地震。1966年,美国有一批海洋地理学家在爱琴海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发现该区海底里沉积着一层很厚的火山熔岩。经研究认为,在公元前1480年左右,克里特岛以北不远的地方曾发生过一次罕见的火山大喷发。因此推断,可能就是那次火山大爆发所引起的强烈地震和海啸,毁灭了克诺索斯等城市。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王宫在毁坏前曾遭到浩劫。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诺索斯的最后一个王宫被毁,此后不复重建。也有些学者则认为,这可能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发动入侵的结果。然而,无论何种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实的证明,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挖掘。
■迈锡尼文明之谜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里斯平原干旱贫瘠,人们很难把它与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多金的”迈锡尼联系在一起。“多金的”迈锡尼是真实的吗?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希腊本土第一支较为发达的文明,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2世纪盛极一时。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荷马多次提到“人间王”阿伽门农的首都迈锡尼,而且每次提及这一城市,都要加上“多金的”一词来形容它。在荷马的笔下,迈锡尼似乎是一座黄金遍地的城市。迈锡尼国曾向外扩张,其君王阿伽门农曾率领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侵入小亚细亚西南沿海一带,特洛伊战争正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一场交锋。迈锡尼虽然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但不久便被南下的强悍民族多利亚人所征服。从此,迈锡尼文明急剧衰亡,希腊倒退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时期。迈锡尼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者H.谢里曼在迈锡尼遗址发掘出众多王族墓葬及丰富金银饰物之后,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写的世界。在一个迈锡尼的墓穴中,他将所发现的一个金箔面具命名为“阿伽门农面具”,迈锡尼文明及其历史地位开始得到肯定。
迈锡尼的遗址建在一个高丘上,城堡的堡墙以巨石环山建成,大门上有双狮拱卫一柱石刻,被称为“狮子门”。据考古证明,它建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它的门两侧的城墙向外突出,形成一条过道,加强了城门的防御性。“狮子门”宽3.5米,高4米,门柱用整块石头制成;柱子上有一块横梁,重20吨,中间厚两边薄,形成一个弧形,巧妙地减轻了横梁的承重力。横梁上面装饰有三角形的石板,石板上雕着两只狮子,狮的前爪搭在祭台上,形成双狮拱卫之状,威风凛凛地向下俯视着。门口的阶梯也用整块的岩石铺成,上面还残留有战争的轮辙。虽然迈锡尼城堡已成废墟,但这个庄严肃穆的城门历经30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巍然屹立,威风不减当年。
1939年起,由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德米特里领导的希腊考古学会和英国考古学家韦思领导的考古队共同对迈锡尼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几十年,奇迹不断出现,人们对迈锡尼文明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全面。
迈锡尼的圆顶墓是相当宏伟的石构建筑,最大的圆顶墓称为阿特柔斯王(阿伽门农之父)的宝库,高13.2米,用巨石重叠砌成,墓门的一块楣石重达120吨。迈锡尼的陶器和工艺品也有自己的风格,除吸收米诺斯文明的因素外,还具有强劲粗放的特色。竖穴墓中的随葬品,如金质的面具、角杯、指环、金银镶嵌的刀剑等,都是古代工艺的杰作。圆顶墓已全部遭盗掘而极少遗存,但瓦孚墓中残存的两只金杯极为生动精美,以浮雕表现捕捉林中野牛的情景。迈锡尼的线形文字“B”的发现,给传奇性的迈锡尼考古增添了新的魅力。线形文字“B”如今已释读成功,使我们对迈锡尼社会的奴隶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各地发现的泥板文书上了解到,该文明的社会经济情况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王国相接近。泥板中还有日后希腊神话中常见到的天神如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罗的名字,表明该文明与其后的希腊文明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
迈锡尼坟墓和王宫遗址的成功发掘,使世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文明,证实了荷马史诗中“多金的”迈锡尼的存在。迈锡尼考古的进行,使荷马的优美诗句又一次回响在迈锡尼的废墟中。湮没已久的迈锡尼文明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向人们展现出辉煌灿烂的面目。
“多金的”迈锡尼成了考古史上继特洛伊之后的又一个传奇。
■奥尔梅克文明之谜
奥尔梅克文明比玛雅文明还要古老,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的美誉。那么,它究竟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墨西哥民间有这样一个古老传说:远古时代的密林里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拉文塔族,他们住在仙境般的美丽城市里,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这就是墨西哥湾沿海地区著名的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的发祥地位于今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州和塔巴斯科州,西起帕帕洛阿潘河,东至托纳拉河,面积约为18000平方公里。这一带西部为洪泛区,东部为沼泽地,气候炎热多雨,河流众多,水草丰美,并且橡胶树成片。因此,当地居民被称为“奥尔梅克人”,意为“橡胶之乡的人”。
奥尔梅克文明出现在3300多年前,是墨西哥最早出现的较为发达的人类古文明之一,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之美誉。奥尔梅克文明的主体为三个文化点,即圣洛伦佐文化、拉文塔文化和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三个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期有先有后,相互衔接。由这三个文化点组成的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墨西哥本地区,而且遍及整个中部美洲地区。中美洲其后出现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其他各种文明都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深的渊源。
奥尔梅克文明被认为是中美洲文明的始祖,它具有极高的艺术发展水平,为日后的社会提供了许多文明财富。但最卓著的当属奥尔梅克特有的雕像,这些雕像以头部雕刻工艺见长,大多雕刻着厚厚的嘴唇和凝视的眼睛。1938年发现的“奥尔梅克巨石头像”是奥尔梅克文明中最闻名于世的艺术品,这些头像由整块玄武岩雕成,构思完善,具有强烈的写实性。14个巨石头像中,最大的是一个青年的头面雕像,重达30吨,高3.05米左右,形象十分生动。他鼻子扁平,嘴唇厚大,眼睛半睁,呈扁桃状,眼皮显得十分沉重,头戴一顶装饰有花纹的头盔,遮住了两耳。考古学家认为,该头像可能是当时奥尔梅克领袖的雕像,或者就是一种向死者致敬的纪念碑。
雕像的高超工艺,连几千年后的现代人都叹为观止。它们不仅体积巨大,而且栩栩如生。尤其令观者震撼的是,这些雕像所用的石头均来自很远的地方,而在当时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奥尔梅克人却把沉重的玄武岩石块从40里外的火山区拖到圣洛伦索,还把巨大的石头打磨成十米高的石头头像,其中的力量与智慧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所以,科学家认为,这些石像是文明的标志。
除了雕刻出巨型石像外,奥尔梅克人还用绿玉或黑玉雕出许多小型的人像、动物形象或一些小雕像。奥尔梅克人喜欢用翡翠绿玉做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这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一大特色。在奥尔梅克人看来,最为贵重的物品是玉石,它代表着“第一流的无上的体面”。绿色玉石所折射出的颜色仿佛滴翠的青玉米或荡漾的碧波,由此绿玉成为“珍贵”和生命自身的同义词。奥尔梅克人雕刻出来的小型石像晶莹圆润,玲珑可爱。这些玉石人像以裸体直立的站相和五官俱全的面具居多。有的小人像胸前还缀有一面用黑曜石凿成的镜类饰物,即使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闪闪发光。在玉雕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带有美洲豹头部特征的神像。该神像是人的身形,学者们称之为“豹人”或“豹娃”。美洲豹是奥尔梅克人崇拜的主要天神的象征,这个神的形象往往兼具人和豹的特点。奥尔梅克人的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又形成了一种方正凝重、深厚圆润的风格,成为奥尔梅克艺术的典范。
不仅如此,科学家发现奥尔梅克人还发明了一种橡皮球游戏。后来,这种游戏在整个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各地十分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此种发明无疑又闪现了奥尔梅克人特有的智慧。
3000年前,就在地球上的大多数角落仍然处于文明的黑暗中时,奥尔梅克却在远古的城市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他们曾经很强盛,但到公元前900年左右,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突然消失了。他们的遗迹中也没有任何遭到外敌入侵的痕迹。所以,科学家猜测也许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由于淤泥堵塞而改道,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里,远走他乡。据说,今天的墨西哥圣洛伦索就建立在它的遗址之上。
■遭受灭顶之灾的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它在地下沉睡了千年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这么庞大的一座古城,是如何神秘地消失的呢?
庞贝城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北离罗马约240公里,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公里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庞贝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逐渐受到罗马势力的影响。公元前89年,与赫库兰尼姆城一同并入罗马,也称为罗马庞贝城。
公元79年,庞贝城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庞贝在当时属于中小城镇,但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从1748年起,对庞贝城的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罗马古册记载中,庞贝城是一座“美丽花园”。据记载,庞贝城是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的,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到公元79年为止,这里已经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使庞贝城成为闻名遐迩的酒色之都。在这座“花园”中生活着约两万居民,重要建筑围绕市政广场,有朱庇特神庙、阿波罗神庙、大会堂、浴场、商场等,还有剧场、体育馆、斗兽场、引水道等罗马市政建筑必备设施。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同一时期,庞贝文明已经远远超过还处于蛮荒时代的欧洲其他国家。然而,就在庞贝城达到繁荣巅峰时,它却神秘地消失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庞贝文明遁迹于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有一个个难解的谜团……
1709年,一群工匠在离那不勒斯不远处打造一口水井时,挖出了不少大理石块。这些石块表面有着精致的图案,雕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地下有宝贝的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这里挖掘。不久,有人挖出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大理石。人们这才知道,这就是古书中记载的庞贝城,它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座古城当时怎么会消失呢?如今又怎么会在地里被挖掘出来?
在1778年的考古挖掘中,考古学家们挖掘出了2000多具尸骨。当他们将石膏浆灌进已经干枯的尸体空壳,制成石膏像时,吃惊地发现这些遇难者的面部表情都是痛苦绝望。当年的庞贝遭受到了什么,让整城居民无所遁逃而死于痛苦?考古学家对古城遗址、地质作了大量考察,推测古城的消失与离此不远的维苏威火山有关。
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当时,人们对火山满不在乎,在火山两侧肥沃的土地上耕作,丝毫没有想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还没来得及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
强烈的火山爆发将整个庞贝城掩埋,最深处竟达19米,曾被誉为“美丽花园”的庞贝城消失了。此后,维苏威火山又有多次爆发。由于火山灰和熔岩的层层覆盖,地下的古城被埋得更深,后人从地面上再也见不到古城的一点踪迹。于是,庞贝古城渐渐成为古籍史册和民间传说中的神秘之处,没有人知道它的位置和模样。
一直到18世纪,这个沉睡千年的古城才重现人间。但是,由于当时的挖掘行动是具有掠夺性和破坏性的,无数珍贵的文物被毁坏了。1860年,由于官方介入,发掘工作才走上正轨。经过长达100多年大规模的系统挖掘,庞贝城这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从这片遗址中惊喜地发现,富有表现欲的庞贝人创造了空前的文明神话。
昔日的庞贝城一派繁华,人们从断垣残壁之间仍能依稀看到当年古罗马的繁荣和奢华。但是,庞贝古城的悲剧还会重演吗?维苏威火山自庞贝城覆灭后,就从没平静过。专家预测,在最近200年间,维苏威火山将会像2000年前那样大规模地爆发。若是如此的话,庞贝城莫非将会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蒂卡尔古城突然消失之谜
迄今为止,玛雅文明还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迷局。公元10世纪的玛雅遗迹,散布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之中,其中的蒂卡尔城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蒂卡尔,意即“能听到圣灵之声的地方”,是最重要的玛雅城邦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玛雅古城。10世纪末,蒂卡尔被彻底遗弃,在原始森林中默默地度过了几百年光阴。
1848年,一个叫莫德斯托·门德斯的人被蒂卡尔传说所吸引,来到这里作了一次探险性考察,然而未获结果。直到上世纪,这座湮没在原始森林中的文化遗址才被正式发现。
这座古城距今已有1100年至2000年的历史。整个古建筑群被一望无际的林海包围着,在树林中掩映着众多的胜景灵迹:巍峨雄壮的金字塔,金碧辉煌的神庙、殿堂,令人费解的石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刻,广漠宏伟的广场……让人赞叹和敬仰不已。
蒂卡尔建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由九组建筑群和大广场组成,以桥梁和堤道相连,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整个8世纪,蒂卡尔曾连续出现三个强大的国王:阿卡高王、雅克京王和奇坦王。今天所看到的蒂卡尔城,就建于这三个国王的太平盛世。
外貌惊险的金字塔是蒂卡尔最主要的建筑成就。这里的玛雅金字塔和墨西哥、埃及的有很大不同,一般为斜截锥形,由高大的台基及其顶端的神殿构成,其外观十分匀称。蓝天之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刺破林莽的密网,在绚烂的热带阳光下遥遥相对,熠熠生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蒂卡尔金字塔斜度达70度的惊人设计,其外形犹如欧洲哥特式教堂般奇峭,因而被称为“丛林大教堂”。
盛世时,蒂卡尔城市面积超过65平方公里,居民达五万,共有3000座以上的金字塔、祭坛、石碑等遗迹。其影响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控制着近200万人口。仅中心区域,就有大型金字塔十几座、小型神庙50多座,以古老的中心广场为核心分布四周,旁边还有装饰着浮雕彩画的王宫和廊庑围绕的市场。
玛雅人每隔20年要立一块石碑,每块石碑都刻上象形文字的铭文,铭文开头均注有年代。但被称为蒂卡尔玛雅文明的标志——中心广场上的石碑,上面刻凿的碑文记载到公元889年就中断了。为什么玛雅人突然丢弃这座雄伟壮观、繁花似锦的城市呢?为什么它的消亡和尤卡坦半岛上其他玛雅文明中心的消失时间会如此一致呢?蒂卡尔原来究竟是什么场所呢?
从蒂卡尔发掘的大量金字塔、庙宇、殿堂、圣坛、石刻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曾是玛雅文化全盛时期的宗教中心,是古代玛雅人祭祀太阳神和其他神灵的所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它可能就是玛雅传说中的“百声汇合之地”,而玛雅文明在天文、数学、历法、建筑、艺术、文字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为什么在公元9世纪玛雅人遗弃了这座有着辉煌建筑物的古城呢?现在,茫茫丛林之中,只留下几千座建筑物。就像人们不知道玛雅人是如何建造了这些金字塔一样,我们同样不知道玛雅人为什么要废弃蒂卡尔。那异常璀璨的文明突然中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有人认为,是气候的变化使玛雅人离开了蒂卡尔城;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城市的衰落是由于玛雅人从事刀耕火种已将地力消耗殆尽的结果;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的覆灭是因为外族的入侵,或者是遇到特大灾难,如强烈地震、瘟疫流行等。但是,这些理由都无法使人信服。
玛雅人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让人感觉不可思议,而蒂卡尔城也留下一系列神秘的问号。或许等到人们破解了玛雅文明的那一天,蒂卡尔城的谜底可能就出来了。
■查科文化为何突然消失
阿拉撒热人在查科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引起众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赞叹和重视。然而,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就突然消失了。
美国西南部科罗拉多州的梅萨峡谷,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还是一个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地方。然而,就在这峡谷里,有一座后来遐迩闻名的“悬崖宫”。整个宫殿宛如一座壮丽辉煌的城堡,一幢幢石筑的多层建筑物星散在城堡里,矗立在峡谷中央,四周被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包围着,犹如屏障把它与外界隔绝起来。
“悬崖宫”湮没于尘世长达六个世纪,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发现。从此,此地以原墨西哥北部古代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阿拉撒热人的史前文化摇篮而盛名于世。
后来,考古学家在犹他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都发现了类似的建筑物。其中以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查科峡谷最引人注目,也最典型。
11世纪中期到12世纪中期,是阿拉撒热人查科文化处于登峰造极的时期。他们在查科建立了由12个被称做普韦布洛的村镇构成的雄伟壮观的城堡。当时,这里是阿拉撒热人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
普韦布洛城堡是一片建在地面上的半圆形建筑,占地面积12000万平方米,有砂岩城墙围绕,共有四层,其直立的后背朝向峡谷的峭壁。它有三层台地,中间有相互通连的将近800个房间和40所会堂,都围绕着一个宽大的中心广场排列成半圆形。房间一般呈圆形,房顶为蜂箱形。阿拉撒热人把房顶的洞口作为通向外面人间世界的进出口,靠梯子进出,地下的洞口则是阿拉撒热人认为的人死后灵魂飘向阴间世界的进口处。
这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石屋,每座屋子都用上万块石头堆砌而成,仅仅做横梁的松树木、针枞木就多达两万多根。在那牲畜和轮子等运输工具尚未在美洲出现的年代,要从40多公里外的采石场和伐木场将巨石和大树运到险峻陡峭的山谷,确是一件令人赞叹不已的惊天动地的伟事。有人猜测,这近千间的石屋,花半个世纪才能建成。
在整个建筑中,还有一个奇特的被称做“克屋”的圆形屋子。最大的一间“克屋”,直径达63米,纵深15米。屋内的音响效果特别好,两人在一头窃窃私语,另一头的人们则听得清清楚楚,甚至在屋内咳嗽、打喷嚏也如同雷鸣一般。
当时,阿拉撒热人虽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但已知晓天文和原始的艺术。至今在查科峡谷的法加达,还保留着当年他们修筑的“天文观测台”。一把像匕首一样的“阳光针”,插在垂直的石板中央,以此来测试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谷地,还发现了用绿松石做成的装饰品和用木管和鸟骨做的笛子。
查科地区最使人困惑不解的是它的“道路”。在这里,人们发现了数百条宽九米多的硬面路,条条路都直通悬崖顶,绵延长达320多公里,而且每隔12~16公里就建有一座村镇,这些村镇的遗址至今还残存着。在悬崖峭壁上,刻凿着一些至今不得其解的图画。
阿拉撒热人在查科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引起众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赞叹和重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疑问:阿拉撒热人为什么要在荒凉贫瘠的峡谷中建造起那么多“悬崖宫”?阿拉撒热人又是怎样在这艰苦的地方建立起如此繁荣的城堡并养活那么多人口的呢?除此之外,让人更加疑惑的是,查科文化从12世纪开始很快衰落,到公元1150年就崩溃了,以至于到了1300年,查科峡谷的村落群里已经没人居住了。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有关查科文化为何突然消失这一历史之谜,至今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是由于氏族内部不和,为防御和抵抗外来入侵者,不得不抛弃这些城堡,在山谷峭壁上挖洞开始过新的洞穴生活。而造成不和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为了抢夺土地和水源。有的认为是恶劣气候迫使他们离家出走。据有关人员考证,发生于12世纪和13世纪的一系列旱灾使得那里居民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大约到了1200年,当地人砍光了那一地区所有的树木,进一步导致干旱的加剧和土地资源的恶化,粮食和水源的短缺让他们彻底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并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有人认为,他们遭遇了外敌的入侵。
然而,这些说法都缺乏充分的证据来证实查科文化神秘消失的原因。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考古学家会揭开这个谜底。
■失落的印加帝国
印加帝国信奉太阳神,他们建立了高度的文明。在西班牙入侵以后,他们神秘地失踪了,是发生了毁灭性的瘟疫,还是他们遁入了山林?
美洲一直是一个被认为缺失古文明的大陆,直到1911年失落了很多个世纪的古城马丘比丘在秘鲁被发现,一段古老的文明终于重见天日。
大约在12世纪,秘鲁利马附近的库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向外扩张,兼并周边地区。1438年,他们统治了安第斯山脉北部山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初,印加帝国达到鼎盛时期,曾控制南美洲广大土地,人口多达600万,建都于库斯科。印加帝国雄霸一方,他们信奉太阳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体系。他们还有进步的政治制度,能够以法律来治理百姓,绝不以严刑峻法苛难。
以农立国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知道集约栽培法,他们栽培玉米的技术高超且无人能与之比拟。此外,印加人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上,更有伟大的突破。各色各样的织法以及各种形态的精致图案,都具巧夺天工的技巧。
首都库斯科(在今秘鲁南部)有巨大的太阳神庙。庙中墙壁是用黄金片镶嵌的,中间一个金制圆球,代表太阳;旁边有几百条金制线条,代表太阳的光芒。壁上金光闪闪,豪华非常。从首都到全国各地,包括现在的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以及哥伦比亚南部和智利的北部、中部,都有宽广的驿道相通。
由于发掘了金矿,在帝国庄严的宫殿建筑上,四处镶着金饰品,灿烂耀目,光彩辉煌。但这也同时为其本身带来不幸的灾难。印加人已大量使用青铜器,但他们还不知道炼铁,不会使用火器和马。
印加人没有文字记录,人们普遍使用的记录符号是“结绳文字”,即用不同颜色、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绳结来记事、记数。
1532年,印加帝国正当全盛期,拥有600万国民,掌握了当时先进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还有像马丘比丘那样险要的城堡可坚守。可是,数百名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印加帝国后,印加末代国王图帕克被斩首,很短的时间内帝国就消亡了,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失落了。
据口传历史记载,在印加帝国多拿卡巴克王统治时,印加正值无与伦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前,把印加帝国分为两部分,传与瓦斯卡尔和阿达瓦尔巴两个儿子统治。在1532年,兄弟反目,印加帝国因两位王子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印加人形成了派别,开始了血腥战斗。正值印加人因分裂而国力日衰之际,残暴的西班牙冒险家们乘虚而入。他们攻击印加人,疯狂掠夺黄金。在这个动荡纷乱的帝国中,他们巧妙地攫取了意想不到的利益。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数万人的印加军队。武器的先进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事情显然并非这般简单。西班牙人的胜利完全是由印加人自己拱手送上的,内乱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了。
由于印加人民没有发明文字记载,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具神秘性。又有一些学者根据印加人的记录,大胆推测当时印加帝国虽然拥有高度文明,但却被突袭而来的恐怖瘟疫横扫全国。然而,就算是发生瘟疫,难道当时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真的发生瘟疫,怎么能够使600万人全部消灭殆尽呢?
也有学者认为,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后,另一位国王瓦斯卡尔率领数以百万的印加人深入蛮荒的安第斯山中,在整座山上建筑藏身的栖息之所,打算再度恢复当年的印加势力。然而,大瘟疫再次袭来,残存的印加人无力重振势力,只得继续逗留在丛林中,埋葬死者,消灭遗迹。为了避免再度引起纷争,他们销毁了高度的文明,企图掩饰当年印加帝国的强盛,然后以最简单的方式聚集部落为生,形成今日印第安人的祖先。
实际上,近年来许多考古学家在绵延的安第斯山脉中,陆续发掘到许多印加帝国的遗迹,证明印加人确实曾经抛弃辛苦经营的帝国,而在蛮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国。
古老的印加帝国遗留下来的重重疑云,为古老帝国的神秘灭亡增添了点点色彩。印加帝国消失的真正原因有待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继续考证,以寻求一个正确的答案。
■苏美尔人之谜
西亚地区是人类最早走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苏美尔人则是最先在西亚创造辉煌远古文明的民族。然而,这一与周围民族截然不同的民族,究竟来自何方?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4000年期间就来到这里,并且创立了辉煌的两河流域文明。
1835年,位于现今伊朗的克尔曼沙阿东的贝希斯屯浮雕石刻文字吸引了英国军官罗林森的注意。此后,德国哥廷根大学希腊文教授格罗特芬德释读了一篇铭文中40个楔形文字中的八个字,运用这八个字读出了石刻上三个国王的名字。1848年到1879年,欧洲人雷雅德在库云吉克附近挖掘出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绒的遗址,庞大的宫殿、宽阔的马路、坚固的城墙让人惊叹。他们共发掘出两万多片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和五万多件各式文物,这些重大发现为进一步了解两河流域古代文明打下了基础。
1899年,考古学家科尔维德在卡色尔堡遗址的土丘上发现了巴比伦城遗址。“巴比伦”本意为“神之门”,经过考证,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最大城市,曾经是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后来,另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更加古老的文明遗址——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些考古发掘有力地证明了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体系源于苏美尔。约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创造了图画式文字。到了公元前3000年,这种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的芦秆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印刻出字迹,笔道呈现楔形。最初,楔形文字被刻成直行,后来逐渐演变成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的刻写方式。
苏美尔人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将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每月包括29天或30天。全年分成12个月,六个月为29天,六个月为30天,每年计354天,逢闰月加以调整。
然而,开创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民族却是一个外来的民族,他们的长相、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与他们的邻居截然不同。
苏美尔人喜欢在平原上堆起土丘,然后在土丘上面建起神庙。苏美尔的富人们也常在山顶上建起堡垒或大厦,甚至在苏美尔人消亡多年后,犹太人来到巴比伦时,仍会看到这些矗立在绿色平原上的奇怪矮丘。这表明苏美尔人可能原先居住在山林中,后来,他们虽然为了追求肥沃的土地而离开山林,却并没有抛弃他们的习俗,仍然在平原上堆筑起无数小山般的矮丘。
在苏美尔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圆柱形的印章。它们大多由贵重的金属或玉石制成,印章外壁刻上了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这样的印章在印度河流域也曾大量发现,这似乎表明苏美尔文明与印度河文明存在着某些联系。是苏美尔文明来自南亚印度,还是印度河文明传自西亚呢?苏美尔人的语言与汉语有些相似,含有不少汉语的语音,这是不是表明苏美尔人来自远东呢?
还有些人认为,如此发达的文明只能来自外星球,这一点可以从苏美尔人的传说中找到证据。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降落到人间的众神子孙,从一些古老的史诗中也能发现类似描写空中飞行的词句段落。
苏美尔人究竟从何而来,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也许,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我们会对苏美尔人有更深的了解。
■泰国班清文明之谜
泰国班清文明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他们的科技之谜又如何解释呢?
班清位于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它只是泰国的一个普通小镇,是个过去所有的历史书中都没有提到过的一个小镇。一次偶然的机遇,使这个地球上没有标记、鲜为人知的小镇班清名扬天下。
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斯蒂芬·扬来到班清进行社会调查。一天,他路过一个筑路工地时,在堆积石料的地方,看到许多被推土机挖出的破损陶器。他被上面的图案所吸引,就捡了一个大而美丽的陶罐带给泰国的婵荷公主玩赏。这个陶罐虽然已经破损,但在浅黄色的底色上,有一些奇怪的深红色图案,也有精确的几何图案。这种色彩搭配不但抢眼,还相当赏心悦目,再加上美丽的图案,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婵荷公主注意到这种图案不同于泰国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倒是有几分像古希腊的陶器图案。
公主不知道班清有过什么,但深知这些文物非比寻常。这些陶器形状各异,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粗的高花瓶,即使是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做成那样。古人是怎样做到的?还有一些粗矮的大缸,上面有着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图案,显得很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婵荷公主知道,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大规模开挖墓葬很难得到王室批准,她决定借助国外的力量。她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并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图片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样的陶器出土。泰国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陶器呢?
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经碳14测定,班清的陶器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制造的,几乎和两河文明的年代一样久。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一般认为,泰国的可考历史至多只有1500年。以后又多次测试班清陶片,结果都是一样。难道班清曾是世界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南亚是一个向外流淌文化的源泉?
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考古人员开始对班清小镇的古墓葬进行挖掘。开挖的第一天,人们的期望并不很高。很难想象这个人口不足5000人、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小镇会有很悠久的历史。然而,当挖到五米深时,一种考古者熟知和梦寐以求的土层出现了。这是六层界线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层是公元前4000年的,最浅的一层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这可大大地超过了泰国的可考历史。
挖掘工作愈发不可收拾,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被挖掘出来。到1986年,班清挖出各种文物18吨,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还有一些用象牙和骨头雕刻的人像,还有用玻璃和次等宝石制作的光彩夺目的珠串。
经过对挖掘文物的测定,这些珍宝至少已在班清埋藏了5000年之久。同时,发掘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因为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年代大约在5000年前,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的发明。过去的历史学家一直认为,5000年前的东南亚人还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时代,而青铜器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冶金术是从西亚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班清的考古发掘,对以往的这种结论将是一个最为有力的挑战。
最先的研究显示,这里的文明起源于种稻,但很快有了作坊工业。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比中国和中东要早得多。那时,世界各地的文明先发者开始了农耕,有了制作石器的技术。班清人却已经开始用难以想象的几何图案制作手镯、项链、兵器、工具和陶器了。
班清文化不仅是东南亚,而且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文化。最初的中东青铜是红铜与砷的混合物。后来,在接近公元前3000年时,锡取代了砷,青铜就变成铜与锡的合金。据此,有人认为,班清的青铜文化很可能是世界文化的源泉。人们甚至猜想,班清的地下文明也许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有人猜测,班清的宝藏的发掘还远未被穷尽,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个古墓葬,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埃及的帝王谷。这个不知名的文明的地域范围远远超过玛雅文明,不亚于印度河文明。
那么,班清的地下到底还有多少古墓、多少珍宝呢?这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
■摩亨佐·达罗突然消失之谜
摩亨佐·达罗是沙漠中的奇迹,它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在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时,它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的呢?
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拉尔卡纳县城南20公里处,距卡拉奇约500公里,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旅游胜地。摩亨佐·达罗的原意是“死亡之地”,它靠近印度河右岸,处在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中,气候干旱,环境荒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知道在黄沙漫舞下竟然埋藏着几千年前的繁华都市。
1921年至1922年间,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干流的沙丘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史前遗物”——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印章上刻着奇怪的符号,有的像牛头,有的像鱼纹,还有的刻画着大象、羊等形象,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几年以后,印度考古学者又在信德地区的一个佛塔下面发现了更多的印章,上面同样刻画着许多象形符号。考古学家以这些印章为线索,追本溯源,经过进一步发掘,一个大约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终于露出了端倪。这座“被埋没的城市”,是一个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这一发现堪称古印度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直接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摩亨佐·达罗的突然消失标志着哈拉帕文化的灭绝,这一过程迅速而干净,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可以确证的凭证,甚至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留下。当年繁华的城市,现在仅剩下一片片砖瓦残迹。一些被发掘出的珍贵文物表明,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但是,摩亨佐·达罗城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摩亨佐·达罗人是在什么时候遗弃这座城市的呢?他们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摩亨佐·达罗以其惊人的古代文明、神奇的难解之谜,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客。
世界各国的许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种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一直试图通过发掘出来的古城遗址和大批石制印章、陶器、青铜器皿等文物,揭开古城的秘密。经一些科学家考证,摩亨佐·达罗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消失是由于猛烈的爆炸和大火导致的。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季在印度河口的一个小岛发现一片古代废墟。所有迹象表明,这个城市是毁于一次突然的灾难。该地区到处是烧熔的黏土和矿物碎片,显示出一种爆炸和大火的痕迹。巨大的爆炸力将古城半径约1000米内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摧毁,还有一个明显的爆炸中心。在这个中心,所有建筑都夷为平地。由中心向外延伸,距离越远,破坏程度越轻。
古印度诗史《摩诃婆罗多》中这样描绘:“突然空中响起巨大的轰鸣,接着是一道闪电撕裂天空,南边天空一股火柱冲天而起,耀眼的火光胜过太阳,还有被割成两半的天空(与通古斯大爆炸相类似)——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
另外,印度历史上曾经流传过远古时发生过一次奇特大爆炸的传说,留下许多“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银色的云”、“奇异的夕阳”、“黑夜中的白昼”之类的描述。
那么,大爆炸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有人说是自然灾害,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飞船大爆炸。然而,这些说法过于荒诞且没有旁证。
后来,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的下城南部的一座房屋内发现了十几具尸体遗骸。遗骸上留有刀痕,而且横躺侧卧,杂乱无序,有的尸体上还带着手镯、戒指、串环等。他们身体扭曲,四肢挣扎,一副痛苦的样子,应该是遭到了突然的杀害。于是,许多人重新认为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是由于外敌入侵,并开始寻找新证据。然而,十几具尸骨遗骸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因而探索摩亨佐·达罗消失的原因仍然前路漫漫。
■被火山吞噬的米诺斯文明
一次火山大爆发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只留下一些莫名其妙的传说……
在爱琴海上有一个名叫桑托林的岛屿,岛上有座桑托林火山。公元前17世纪,桑托林火山南边130公里有个克诺索斯王国,位于克里特岛城镇周围。它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米诺斯文明,为后来希腊大陆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克里特岛面积8336平方公里,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米诺斯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发展到青铜器全盛时期,以岛北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700年前后,克诺索斯毁于地震。后来,人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新建的米诺斯王宫更加宏伟,而其中的迷宫更是闻名天下。
曾经辉煌的米诺斯文明,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正当鼎盛时期,突然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
考古学家们考证,是火山喷发淹没了米诺斯文明。公元前147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大爆发,并触发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海啸。这次海啸给地中海地区带来巨大灾难,希腊沿海及其岛屿的居民点均遭摧毁,桑托林火山南边130公里的克里特岛上的村镇荡然无存,米诺斯文明消失了,克诺索斯王国不复存在。少数生还的人渡海来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迈锡尼,将米诺斯的文字、艺术、先进的技术带到这里,逐渐发展起灿烂的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11世纪时,多利安人南下,迈锡尼文明被毁。于是,克诺索斯王国就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而米诺斯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那么,米诺斯文明是怎样的文明?它究竟藏于何处呢?
英国一位考古学家为了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带了一支考察队到克里特岛。经过考证,他们判定该岛首府伊腊克林南方七公里的克诺索斯地下掩埋着一座古城。1900年开始发掘,经过八年的工作,清出无数浮土,一座宏伟的宫殿出现在人们面前。
米诺斯王宫坐落于凯夫拉山麓,整个王宫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入口位于王宫西南部,进了宫门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甬道。甬道尽头,便是中心庭院。它的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据最低估计,总数也在1500间以上。庭院的东侧估计是国王居住部分,有正殿、王后寝室、卫生间、浴室、库房等;西侧有一系列狭长的仓库;东南角有阶梯直通山下。
克诺索斯王宫层层相连,宫室环抱,数不清的门户和数不清的阶梯,加上无数错杂的小走廊,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王宫的建筑结构颇具特色,房屋宽敞,室内室外往往只用几根柱子划分。每一组围着采光天井的房间中,有一个长方形的主要房间,称之为“麦加伦”,意即“正厅”。以后的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卫城等,也都沿用这种“麦加伦”结构。
各个宫室和廊道上为数众多的壁画,集中代表了米诺斯文明的水平。几千年前留下的彩绘至今未褪,色彩相当鲜艳。颜料都是从植物、矿物和骨螺中提炼的,且在泥壁将干未干时挥毫成画,色彩渗入墙壁,故能经久保存。
整个克诺索斯王宫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系列的惊叹,大到整体布局,小到细节设计,无不闪现出克里特人的智慧之光。在一个8000多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创作出如此巨大而完美的建筑,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克诺索斯衰落后,以迈锡尼为代表的一批大陆城市强盛起来,历史舞台转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克里特文明的许多成就被继承发展。从此,爱琴海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
就这样,一次火山大爆发或其他原因,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克里特文明的兴亡,至今仍是考古学中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它的神秘面纱远远未被完全揭开。
■埃伯拉文化之谜
埃伯拉人建立了一座像特洛伊一样的古代名城,他们创造的塞姆语至今无人知晓,但他们的王国为什么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
1955年,一个叙利亚农民在阿勒颇以南的特尔——马蒂克村附近的沙漠里偶然挖出一个用灰色玄武岩雕成的狮子和一个盆子,盆上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后,就在此地的黄沙堆下,竟然发现了一个从前未为人知的埃伯拉古国的遗址。
1962年,22岁的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埃带领一支考古队到叙利亚考察,他们在七年前发现石狮和石盆的地方进行发掘。这里有一个面积为56公顷、高出地面15米的大土包,而在叙利亚平原上出现这种干燥多灰的大土包是罕见的现象。因此,马蒂埃推测,这个大土包下或许埋藏着某种人类遗址。
经过长时间的挖掘,1968年,马蒂埃发现了一块用玄武石雕成的无头男人像。人像服饰高贵、仪态大方,约属公元前2000年时的遗物。雕像的两肩之间,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有26个字,译作现代文是:“埃伯拉国王伊贝特·利姆把这尊像献给阿斯特尔神殿。”看到埃伯拉这个名字,马蒂埃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像特洛伊一样的古代名城。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1973年,他们果然发现了一个王宫遗址。王宫周围环绕着又高又厚的城墙,尚有15米长的城墙残存着。随后,从遗址里找到的碑牌证实这里确是埃伯拉城,亦即消亡了的埃伯拉古王国的首都。1975年9月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在一个房间里发现了约15000块泥版文书,又在另外两间房里发现了约16000块泥版文书。这样大量的泥版文书的发现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早已消亡的并沉睡在地下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埃伯拉楔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是苏美尔楔形文字演化为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过渡文种。专家们花费了很多精力,终于将其主要内容译编出来。从埃伯拉大量的泥版文书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埃伯拉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到公元前2300年前后达到鼎盛。当时它是一个拥有26万人口的大国,文化发达,商业繁荣,国势强盛。埃伯拉王国为了控制幼发拉底河流域,与当时另一大强国阿卡德进行过战争,结果被阿卡德国王萨尔贡一世打败,埃伯拉城一度被攻占。数十年后,萨尔贡之孙那拉姆·辛再度攻下埃伯拉城,并将包括王宫在内的整个城市付之一炬。此后,埃伯拉王国几经兴衰,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便在历史上完全消失了。
初步考查表明,大多数泥版记载了埃伯拉经济账目,有些泥版是有关外交关系、王族内部和国内事务、宗教和文化事务方面的内容。有一块泥版记载着某个国王有38个儿子,另一块泥版上刻着“强奸处女者判处死刑”。还有一块泥版上开列了260座古代城市的名称,可惜大多数地名至今无法查明。
总之,埃伯拉遗址和泥版文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早被人们遗忘的文明古国之粗貌,为我们更多地了解中东早期城市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增进了人们对整个古代世界的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伯拉泥版中提到的不少人名、地名、事件与《圣经》中所写的相同或相似,这大概并非纯系偶然巧合。
但是,由于泥版上的一些文字是用一种至今无人知晓的古老的塞姆语写的,关于埃伯拉王国的很多情况尚属历史之谜。究竟埃伯拉人是如何建立起这一繁荣的古代城市的?埃伯拉王国为什么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埃伯拉人后来的去向如何及他们的后裔是什么人?泥版上所提到的两百多个城市究竟有哪些至今尚存?这些都是尚难解答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埃伯拉王国及其文明的确切历史地位目前还难以估计。究竟它是否是人们所说的“第三个人类灿烂文明的摇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米诺斯迷宫的传说
米诺斯迷宫的建造起源于一个传说,人们也只把它当做一个传说。可是,考古学家真的发现了迷宫的遗址,这是真的吗?
相传位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国王米诺斯在流传颇广的希腊神话中,被说成是天神宙斯和腓尼基公主欧罗巴之子。
据传,米诺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为了与兄弟竞争王位,米诺斯向海神波塞冬请求支持。波塞冬从海中升起一头白色的公牛,以宣示他应允了米诺斯的恳求。同时,海神也命令米诺斯将得到的公牛献祭给他,来证明米诺斯对海神的崇敬。但是,米诺斯的贪欲使他违抗了神祗,因而触怒了波塞冬。波塞冬决定要狠狠地惩罚他,让他的妻子在生下几个正常的儿女后,又让她产下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人称“米诺牛”,意即“米诺斯之牛”。米诺斯令代达罗斯为怪物米诺牛建造了一座迷宫。迷宫是一座巨大建筑物,米诺牛的住所居中,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曲折道路与该住所相通。不晓机关的人误入这座宫殿,不是饿死在暗道,就是成为米诺牛的盘中之物。
起初,人们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的底斯等人的著作里,都曾提及米诺斯的名字。后来,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探索荷马时代的遗址,发现了特洛伊城。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真正解开这个谜团的是著名的英国学者阿尔图·伊文思。
从1900年开始,伊文思在克里特岛进行发掘。不久,他就在岛的北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古代文物,古老的传说得到了证实。
米诺斯的王宫建在克里特岛北面的诺萨斯,整个王宫依山而建,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高低错落有致。中央是一长方形的庭院,周围环以国王宝殿、王后寝宫,以及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建在山坡上的楼房以及储藏室、仓库等,总计有1500多间宫室。各建筑间利用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等互相连接,迂回曲折,显得扑朔迷离,仿佛传说中的迷宫。
考古学家在米诺斯宫发掘出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但使考古学家迷惑不解的是这座宫殿为什么屡毁屡建、屡建屡毁。究其原因,说法各异。
有人根据废墟中无火烧痕迹,推测城市可能毁于地震。1966年,美国有一批海洋地理学家在爱琴海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发现该区海底里沉积着一层很厚的火山熔岩。经研究认为,在公元前1480年左右,克里特岛以北不远的地方曾发生过一次罕见的火山大喷发。因此推断,可能就是那次火山大爆发所引起的强烈地震和海啸,毁灭了克诺索斯等城市。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王宫在毁坏前曾遭到浩劫。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诺索斯的最后一个王宫被毁,此后不复重建。也有些学者则认为,这可能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发动入侵的结果。然而,无论何种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实的证明,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挖掘。
■迈锡尼文明之谜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里斯平原干旱贫瘠,人们很难把它与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多金的”迈锡尼联系在一起。“多金的”迈锡尼是真实的吗?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希腊本土第一支较为发达的文明,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2世纪盛极一时。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荷马多次提到“人间王”阿伽门农的首都迈锡尼,而且每次提及这一城市,都要加上“多金的”一词来形容它。在荷马的笔下,迈锡尼似乎是一座黄金遍地的城市。迈锡尼国曾向外扩张,其君王阿伽门农曾率领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侵入小亚细亚西南沿海一带,特洛伊战争正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一场交锋。迈锡尼虽然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但不久便被南下的强悍民族多利亚人所征服。从此,迈锡尼文明急剧衰亡,希腊倒退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时期。迈锡尼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者H.谢里曼在迈锡尼遗址发掘出众多王族墓葬及丰富金银饰物之后,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写的世界。在一个迈锡尼的墓穴中,他将所发现的一个金箔面具命名为“阿伽门农面具”,迈锡尼文明及其历史地位开始得到肯定。
迈锡尼的遗址建在一个高丘上,城堡的堡墙以巨石环山建成,大门上有双狮拱卫一柱石刻,被称为“狮子门”。据考古证明,它建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它的门两侧的城墙向外突出,形成一条过道,加强了城门的防御性。“狮子门”宽3.5米,高4米,门柱用整块石头制成;柱子上有一块横梁,重20吨,中间厚两边薄,形成一个弧形,巧妙地减轻了横梁的承重力。横梁上面装饰有三角形的石板,石板上雕着两只狮子,狮的前爪搭在祭台上,形成双狮拱卫之状,威风凛凛地向下俯视着。门口的阶梯也用整块的岩石铺成,上面还残留有战争的轮辙。虽然迈锡尼城堡已成废墟,但这个庄严肃穆的城门历经30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巍然屹立,威风不减当年。
1939年起,由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德米特里领导的希腊考古学会和英国考古学家韦思领导的考古队共同对迈锡尼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几十年,奇迹不断出现,人们对迈锡尼文明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全面。
迈锡尼的圆顶墓是相当宏伟的石构建筑,最大的圆顶墓称为阿特柔斯王(阿伽门农之父)的宝库,高13.2米,用巨石重叠砌成,墓门的一块楣石重达120吨。迈锡尼的陶器和工艺品也有自己的风格,除吸收米诺斯文明的因素外,还具有强劲粗放的特色。竖穴墓中的随葬品,如金质的面具、角杯、指环、金银镶嵌的刀剑等,都是古代工艺的杰作。圆顶墓已全部遭盗掘而极少遗存,但瓦孚墓中残存的两只金杯极为生动精美,以浮雕表现捕捉林中野牛的情景。迈锡尼的线形文字“B”的发现,给传奇性的迈锡尼考古增添了新的魅力。线形文字“B”如今已释读成功,使我们对迈锡尼社会的奴隶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各地发现的泥板文书上了解到,该文明的社会经济情况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王国相接近。泥板中还有日后希腊神话中常见到的天神如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罗的名字,表明该文明与其后的希腊文明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
迈锡尼坟墓和王宫遗址的成功发掘,使世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文明,证实了荷马史诗中“多金的”迈锡尼的存在。迈锡尼考古的进行,使荷马的优美诗句又一次回响在迈锡尼的废墟中。湮没已久的迈锡尼文明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向人们展现出辉煌灿烂的面目。
“多金的”迈锡尼成了考古史上继特洛伊之后的又一个传奇。
■奥尔梅克文明之谜
奥尔梅克文明比玛雅文明还要古老,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的美誉。那么,它究竟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墨西哥民间有这样一个古老传说:远古时代的密林里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拉文塔族,他们住在仙境般的美丽城市里,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这就是墨西哥湾沿海地区著名的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的发祥地位于今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州和塔巴斯科州,西起帕帕洛阿潘河,东至托纳拉河,面积约为18000平方公里。这一带西部为洪泛区,东部为沼泽地,气候炎热多雨,河流众多,水草丰美,并且橡胶树成片。因此,当地居民被称为“奥尔梅克人”,意为“橡胶之乡的人”。
奥尔梅克文明出现在3300多年前,是墨西哥最早出现的较为发达的人类古文明之一,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之美誉。奥尔梅克文明的主体为三个文化点,即圣洛伦佐文化、拉文塔文化和特雷斯·萨波特斯文化。三个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期有先有后,相互衔接。由这三个文化点组成的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墨西哥本地区,而且遍及整个中部美洲地区。中美洲其后出现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其他各种文明都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深的渊源。
奥尔梅克文明被认为是中美洲文明的始祖,它具有极高的艺术发展水平,为日后的社会提供了许多文明财富。但最卓著的当属奥尔梅克特有的雕像,这些雕像以头部雕刻工艺见长,大多雕刻着厚厚的嘴唇和凝视的眼睛。1938年发现的“奥尔梅克巨石头像”是奥尔梅克文明中最闻名于世的艺术品,这些头像由整块玄武岩雕成,构思完善,具有强烈的写实性。14个巨石头像中,最大的是一个青年的头面雕像,重达30吨,高3.05米左右,形象十分生动。他鼻子扁平,嘴唇厚大,眼睛半睁,呈扁桃状,眼皮显得十分沉重,头戴一顶装饰有花纹的头盔,遮住了两耳。考古学家认为,该头像可能是当时奥尔梅克领袖的雕像,或者就是一种向死者致敬的纪念碑。
雕像的高超工艺,连几千年后的现代人都叹为观止。它们不仅体积巨大,而且栩栩如生。尤其令观者震撼的是,这些雕像所用的石头均来自很远的地方,而在当时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奥尔梅克人却把沉重的玄武岩石块从40里外的火山区拖到圣洛伦索,还把巨大的石头打磨成十米高的石头头像,其中的力量与智慧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所以,科学家认为,这些石像是文明的标志。
除了雕刻出巨型石像外,奥尔梅克人还用绿玉或黑玉雕出许多小型的人像、动物形象或一些小雕像。奥尔梅克人喜欢用翡翠绿玉做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这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一大特色。在奥尔梅克人看来,最为贵重的物品是玉石,它代表着“第一流的无上的体面”。绿色玉石所折射出的颜色仿佛滴翠的青玉米或荡漾的碧波,由此绿玉成为“珍贵”和生命自身的同义词。奥尔梅克人雕刻出来的小型石像晶莹圆润,玲珑可爱。这些玉石人像以裸体直立的站相和五官俱全的面具居多。有的小人像胸前还缀有一面用黑曜石凿成的镜类饰物,即使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闪闪发光。在玉雕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带有美洲豹头部特征的神像。该神像是人的身形,学者们称之为“豹人”或“豹娃”。美洲豹是奥尔梅克人崇拜的主要天神的象征,这个神的形象往往兼具人和豹的特点。奥尔梅克人的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又形成了一种方正凝重、深厚圆润的风格,成为奥尔梅克艺术的典范。
不仅如此,科学家发现奥尔梅克人还发明了一种橡皮球游戏。后来,这种游戏在整个地区广泛流传,成为各地十分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此种发明无疑又闪现了奥尔梅克人特有的智慧。
3000年前,就在地球上的大多数角落仍然处于文明的黑暗中时,奥尔梅克却在远古的城市中创造了自己的文明,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他们曾经很强盛,但到公元前900年左右,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突然消失了。他们的遗迹中也没有任何遭到外敌入侵的痕迹。所以,科学家猜测也许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由于淤泥堵塞而改道,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里,远走他乡。据说,今天的墨西哥圣洛伦索就建立在它的遗址之上。
■遭受灭顶之灾的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它在地下沉睡了千年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这么庞大的一座古城,是如何神秘地消失的呢?
庞贝城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北离罗马约240公里,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公里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庞贝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逐渐受到罗马势力的影响。公元前89年,与赫库兰尼姆城一同并入罗马,也称为罗马庞贝城。
公元79年,庞贝城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庞贝在当时属于中小城镇,但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从1748年起,对庞贝城的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罗马古册记载中,庞贝城是一座“美丽花园”。据记载,庞贝城是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的,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到公元79年为止,这里已经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使庞贝城成为闻名遐迩的酒色之都。在这座“花园”中生活着约两万居民,重要建筑围绕市政广场,有朱庇特神庙、阿波罗神庙、大会堂、浴场、商场等,还有剧场、体育馆、斗兽场、引水道等罗马市政建筑必备设施。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同一时期,庞贝文明已经远远超过还处于蛮荒时代的欧洲其他国家。然而,就在庞贝城达到繁荣巅峰时,它却神秘地消失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庞贝文明遁迹于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有一个个难解的谜团……
1709年,一群工匠在离那不勒斯不远处打造一口水井时,挖出了不少大理石块。这些石块表面有着精致的图案,雕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地下有宝贝的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这里挖掘。不久,有人挖出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大理石。人们这才知道,这就是古书中记载的庞贝城,它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座古城当时怎么会消失呢?如今又怎么会在地里被挖掘出来?
在1778年的考古挖掘中,考古学家们挖掘出了2000多具尸骨。当他们将石膏浆灌进已经干枯的尸体空壳,制成石膏像时,吃惊地发现这些遇难者的面部表情都是痛苦绝望。当年的庞贝遭受到了什么,让整城居民无所遁逃而死于痛苦?考古学家对古城遗址、地质作了大量考察,推测古城的消失与离此不远的维苏威火山有关。
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当时,人们对火山满不在乎,在火山两侧肥沃的土地上耕作,丝毫没有想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还没来得及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
强烈的火山爆发将整个庞贝城掩埋,最深处竟达19米,曾被誉为“美丽花园”的庞贝城消失了。此后,维苏威火山又有多次爆发。由于火山灰和熔岩的层层覆盖,地下的古城被埋得更深,后人从地面上再也见不到古城的一点踪迹。于是,庞贝古城渐渐成为古籍史册和民间传说中的神秘之处,没有人知道它的位置和模样。
一直到18世纪,这个沉睡千年的古城才重现人间。但是,由于当时的挖掘行动是具有掠夺性和破坏性的,无数珍贵的文物被毁坏了。1860年,由于官方介入,发掘工作才走上正轨。经过长达100多年大规模的系统挖掘,庞贝城这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从这片遗址中惊喜地发现,富有表现欲的庞贝人创造了空前的文明神话。
昔日的庞贝城一派繁华,人们从断垣残壁之间仍能依稀看到当年古罗马的繁荣和奢华。但是,庞贝古城的悲剧还会重演吗?维苏威火山自庞贝城覆灭后,就从没平静过。专家预测,在最近200年间,维苏威火山将会像2000年前那样大规模地爆发。若是如此的话,庞贝城莫非将会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蒂卡尔古城突然消失之谜
迄今为止,玛雅文明还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迷局。公元10世纪的玛雅遗迹,散布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之中,其中的蒂卡尔城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蒂卡尔,意即“能听到圣灵之声的地方”,是最重要的玛雅城邦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玛雅古城。10世纪末,蒂卡尔被彻底遗弃,在原始森林中默默地度过了几百年光阴。
1848年,一个叫莫德斯托·门德斯的人被蒂卡尔传说所吸引,来到这里作了一次探险性考察,然而未获结果。直到上世纪,这座湮没在原始森林中的文化遗址才被正式发现。
这座古城距今已有1100年至2000年的历史。整个古建筑群被一望无际的林海包围着,在树林中掩映着众多的胜景灵迹:巍峨雄壮的金字塔,金碧辉煌的神庙、殿堂,令人费解的石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刻,广漠宏伟的广场……让人赞叹和敬仰不已。
蒂卡尔建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由九组建筑群和大广场组成,以桥梁和堤道相连,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整个8世纪,蒂卡尔曾连续出现三个强大的国王:阿卡高王、雅克京王和奇坦王。今天所看到的蒂卡尔城,就建于这三个国王的太平盛世。
外貌惊险的金字塔是蒂卡尔最主要的建筑成就。这里的玛雅金字塔和墨西哥、埃及的有很大不同,一般为斜截锥形,由高大的台基及其顶端的神殿构成,其外观十分匀称。蓝天之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刺破林莽的密网,在绚烂的热带阳光下遥遥相对,熠熠生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蒂卡尔金字塔斜度达70度的惊人设计,其外形犹如欧洲哥特式教堂般奇峭,因而被称为“丛林大教堂”。
盛世时,蒂卡尔城市面积超过65平方公里,居民达五万,共有3000座以上的金字塔、祭坛、石碑等遗迹。其影响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控制着近200万人口。仅中心区域,就有大型金字塔十几座、小型神庙50多座,以古老的中心广场为核心分布四周,旁边还有装饰着浮雕彩画的王宫和廊庑围绕的市场。
玛雅人每隔20年要立一块石碑,每块石碑都刻上象形文字的铭文,铭文开头均注有年代。但被称为蒂卡尔玛雅文明的标志——中心广场上的石碑,上面刻凿的碑文记载到公元889年就中断了。为什么玛雅人突然丢弃这座雄伟壮观、繁花似锦的城市呢?为什么它的消亡和尤卡坦半岛上其他玛雅文明中心的消失时间会如此一致呢?蒂卡尔原来究竟是什么场所呢?
从蒂卡尔发掘的大量金字塔、庙宇、殿堂、圣坛、石刻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曾是玛雅文化全盛时期的宗教中心,是古代玛雅人祭祀太阳神和其他神灵的所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它可能就是玛雅传说中的“百声汇合之地”,而玛雅文明在天文、数学、历法、建筑、艺术、文字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但为什么在公元9世纪玛雅人遗弃了这座有着辉煌建筑物的古城呢?现在,茫茫丛林之中,只留下几千座建筑物。就像人们不知道玛雅人是如何建造了这些金字塔一样,我们同样不知道玛雅人为什么要废弃蒂卡尔。那异常璀璨的文明突然中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有人认为,是气候的变化使玛雅人离开了蒂卡尔城;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城市的衰落是由于玛雅人从事刀耕火种已将地力消耗殆尽的结果;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的覆灭是因为外族的入侵,或者是遇到特大灾难,如强烈地震、瘟疫流行等。但是,这些理由都无法使人信服。
玛雅人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让人感觉不可思议,而蒂卡尔城也留下一系列神秘的问号。或许等到人们破解了玛雅文明的那一天,蒂卡尔城的谜底可能就出来了。
■查科文化为何突然消失
阿拉撒热人在查科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引起众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赞叹和重视。然而,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就突然消失了。
美国西南部科罗拉多州的梅萨峡谷,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还是一个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地方。然而,就在这峡谷里,有一座后来遐迩闻名的“悬崖宫”。整个宫殿宛如一座壮丽辉煌的城堡,一幢幢石筑的多层建筑物星散在城堡里,矗立在峡谷中央,四周被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包围着,犹如屏障把它与外界隔绝起来。
“悬崖宫”湮没于尘世长达六个世纪,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发现。从此,此地以原墨西哥北部古代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阿拉撒热人的史前文化摇篮而盛名于世。
后来,考古学家在犹他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都发现了类似的建筑物。其中以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查科峡谷最引人注目,也最典型。
11世纪中期到12世纪中期,是阿拉撒热人查科文化处于登峰造极的时期。他们在查科建立了由12个被称做普韦布洛的村镇构成的雄伟壮观的城堡。当时,这里是阿拉撒热人政治、经济、宗教的中心。
普韦布洛城堡是一片建在地面上的半圆形建筑,占地面积12000万平方米,有砂岩城墙围绕,共有四层,其直立的后背朝向峡谷的峭壁。它有三层台地,中间有相互通连的将近800个房间和40所会堂,都围绕着一个宽大的中心广场排列成半圆形。房间一般呈圆形,房顶为蜂箱形。阿拉撒热人把房顶的洞口作为通向外面人间世界的进出口,靠梯子进出,地下的洞口则是阿拉撒热人认为的人死后灵魂飘向阴间世界的进口处。
这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石屋,每座屋子都用上万块石头堆砌而成,仅仅做横梁的松树木、针枞木就多达两万多根。在那牲畜和轮子等运输工具尚未在美洲出现的年代,要从40多公里外的采石场和伐木场将巨石和大树运到险峻陡峭的山谷,确是一件令人赞叹不已的惊天动地的伟事。有人猜测,这近千间的石屋,花半个世纪才能建成。
在整个建筑中,还有一个奇特的被称做“克屋”的圆形屋子。最大的一间“克屋”,直径达63米,纵深15米。屋内的音响效果特别好,两人在一头窃窃私语,另一头的人们则听得清清楚楚,甚至在屋内咳嗽、打喷嚏也如同雷鸣一般。
当时,阿拉撒热人虽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但已知晓天文和原始的艺术。至今在查科峡谷的法加达,还保留着当年他们修筑的“天文观测台”。一把像匕首一样的“阳光针”,插在垂直的石板中央,以此来测试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谷地,还发现了用绿松石做成的装饰品和用木管和鸟骨做的笛子。
查科地区最使人困惑不解的是它的“道路”。在这里,人们发现了数百条宽九米多的硬面路,条条路都直通悬崖顶,绵延长达320多公里,而且每隔12~16公里就建有一座村镇,这些村镇的遗址至今还残存着。在悬崖峭壁上,刻凿着一些至今不得其解的图画。
阿拉撒热人在查科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引起众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赞叹和重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疑问:阿拉撒热人为什么要在荒凉贫瘠的峡谷中建造起那么多“悬崖宫”?阿拉撒热人又是怎样在这艰苦的地方建立起如此繁荣的城堡并养活那么多人口的呢?除此之外,让人更加疑惑的是,查科文化从12世纪开始很快衰落,到公元1150年就崩溃了,以至于到了1300年,查科峡谷的村落群里已经没人居住了。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有关查科文化为何突然消失这一历史之谜,至今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是由于氏族内部不和,为防御和抵抗外来入侵者,不得不抛弃这些城堡,在山谷峭壁上挖洞开始过新的洞穴生活。而造成不和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为了抢夺土地和水源。有的认为是恶劣气候迫使他们离家出走。据有关人员考证,发生于12世纪和13世纪的一系列旱灾使得那里居民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大约到了1200年,当地人砍光了那一地区所有的树木,进一步导致干旱的加剧和土地资源的恶化,粮食和水源的短缺让他们彻底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并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有人认为,他们遭遇了外敌的入侵。
然而,这些说法都缺乏充分的证据来证实查科文化神秘消失的原因。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考古学家会揭开这个谜底。
■失落的印加帝国
印加帝国信奉太阳神,他们建立了高度的文明。在西班牙入侵以后,他们神秘地失踪了,是发生了毁灭性的瘟疫,还是他们遁入了山林?
美洲一直是一个被认为缺失古文明的大陆,直到1911年失落了很多个世纪的古城马丘比丘在秘鲁被发现,一段古老的文明终于重见天日。
大约在12世纪,秘鲁利马附近的库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向外扩张,兼并周边地区。1438年,他们统治了安第斯山脉北部山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初,印加帝国达到鼎盛时期,曾控制南美洲广大土地,人口多达600万,建都于库斯科。印加帝国雄霸一方,他们信奉太阳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体系。他们还有进步的政治制度,能够以法律来治理百姓,绝不以严刑峻法苛难。
以农立国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知道集约栽培法,他们栽培玉米的技术高超且无人能与之比拟。此外,印加人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上,更有伟大的突破。各色各样的织法以及各种形态的精致图案,都具巧夺天工的技巧。
首都库斯科(在今秘鲁南部)有巨大的太阳神庙。庙中墙壁是用黄金片镶嵌的,中间一个金制圆球,代表太阳;旁边有几百条金制线条,代表太阳的光芒。壁上金光闪闪,豪华非常。从首都到全国各地,包括现在的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以及哥伦比亚南部和智利的北部、中部,都有宽广的驿道相通。
由于发掘了金矿,在帝国庄严的宫殿建筑上,四处镶着金饰品,灿烂耀目,光彩辉煌。但这也同时为其本身带来不幸的灾难。印加人已大量使用青铜器,但他们还不知道炼铁,不会使用火器和马。
印加人没有文字记录,人们普遍使用的记录符号是“结绳文字”,即用不同颜色、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绳结来记事、记数。
1532年,印加帝国正当全盛期,拥有600万国民,掌握了当时先进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还有像马丘比丘那样险要的城堡可坚守。可是,数百名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印加帝国后,印加末代国王图帕克被斩首,很短的时间内帝国就消亡了,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失落了。
据口传历史记载,在印加帝国多拿卡巴克王统治时,印加正值无与伦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前,把印加帝国分为两部分,传与瓦斯卡尔和阿达瓦尔巴两个儿子统治。在1532年,兄弟反目,印加帝国因两位王子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印加人形成了派别,开始了血腥战斗。正值印加人因分裂而国力日衰之际,残暴的西班牙冒险家们乘虚而入。他们攻击印加人,疯狂掠夺黄金。在这个动荡纷乱的帝国中,他们巧妙地攫取了意想不到的利益。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数万人的印加军队。武器的先进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事情显然并非这般简单。西班牙人的胜利完全是由印加人自己拱手送上的,内乱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了。
由于印加人民没有发明文字记载,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具神秘性。又有一些学者根据印加人的记录,大胆推测当时印加帝国虽然拥有高度文明,但却被突袭而来的恐怖瘟疫横扫全国。然而,就算是发生瘟疫,难道当时的西班牙人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真的发生瘟疫,怎么能够使600万人全部消灭殆尽呢?
也有学者认为,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后,另一位国王瓦斯卡尔率领数以百万的印加人深入蛮荒的安第斯山中,在整座山上建筑藏身的栖息之所,打算再度恢复当年的印加势力。然而,大瘟疫再次袭来,残存的印加人无力重振势力,只得继续逗留在丛林中,埋葬死者,消灭遗迹。为了避免再度引起纷争,他们销毁了高度的文明,企图掩饰当年印加帝国的强盛,然后以最简单的方式聚集部落为生,形成今日印第安人的祖先。
实际上,近年来许多考古学家在绵延的安第斯山脉中,陆续发掘到许多印加帝国的遗迹,证明印加人确实曾经抛弃辛苦经营的帝国,而在蛮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国。
古老的印加帝国遗留下来的重重疑云,为古老帝国的神秘灭亡增添了点点色彩。印加帝国消失的真正原因有待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继续考证,以寻求一个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