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翠花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自从贾知县到赵记茶馆微服私访以后,临城百姓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临城的大街小巷都张贴着布告,提醒他们一定要提防外来的和尚、道士和乞丐,一旦发现他们有什么诡异的举动,务必扭送到县衙,如若有人胆敢窝藏,党恶朋奸,一经报官,严惩不贷。
石匠、木匠、泥水匠都没有活干了,有的家里宁愿房屋透风漏雨也不敢请他们来修葺,担心引狼入室,稍微一疏忽,这些懂邪术的家伙就会在自家房梁上偷放破瓦片、断锯,凿开地基,往里面藏泥人、牛骨头之类的东西。
运河上的几座石桥本来正在修缮,也不得不停了工。石匠们第二天醒来准备干活,却发现他们打好的桩子昨天晚上被人浇上桐油一把火给烧了。
他们干完活,再去以前常去的饭馆吃饭,掌柜的都板起脸来不愿意搭理他们,有的人还在店门口竖起写着“石匠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几天以后,活是没法干了,他们只得收拾收拾工具和行李回家了。
蒋捕头比以前更忙活了。
贾知县到赵记茶怪私访后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派人把蒋捕头叫到了书房。
“老蒋呀,昨天在茶馆的事你也知道了,那位仁掌柜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蒋捕头赶紧点头应承,连声称是。
“老蒋,这位梁六爷是不是经常回临城?”
“回禀大人,梁六爷先前在省城的时候是很少回咱们临城的,如今听说他已经随着巡抚大人入了京城,想必回来的机会是更少了。”
听蒋捕头这么说,贾知县不由地脸上流露出几分失望。蒋捕头看了他一眼,然后接着说:“这事也得两说。先前六爷不回来,估计是因为梁五爷还活着。现在五爷死了,家里又没有子嗣继承这么大的家业,梁六爷公务不繁忙的时候,抽空回家看看也不是没有可能。”
蒋捕头话音未落,贾知县从书案后面的太师椅上腾地站起来,然后倒背着双手,在书房里踱来踱去,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老蒋呀,梁五爷乃是我临城有名的士绅,平素行善积德,深孚众望。我来到这临城,在街上私访的时候,时常听到百姓们感慨唏嘘梁五爷的事情,本官以为梁五爷的案子应该差个水落石出才对。我昨天回来以后,把书吏找来,让他把梁府发生的几桩案子给我说了说。我听说这些案子你都跟着办的,本官觉着其中疑点甚多。这些事情你怎么看?”
蒋捕头听贾知县这么问,他心里咯噔一下子。他在县衙抓差办案二十多年,知道梁府发生的这些事情里面有很多蹊跷,但是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也深知这官场的规矩,上司吩咐过的事情遵命办理,需要回避的打死也不管。
蒋捕头起初没搞懂这位年纪轻轻的知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会他心里如同明镜似的,他知道贾知县想趁机找到真凶,以此讨得梁六爷的欢心。如今梁六爷可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象贾知县这样的七品小吏,如果没有棵大树依靠着,想出人头地,那可就漫漫无期了。
但是蒋捕头隐隐觉着,当时刘知县草草宣布结案,应该是得到梁六爷暗自允诺的。现在这个新来的贾知县冒冒失失地想再趟这浑水,是福是祸很难说。
想到这里,蒋捕头只得故意装作糊涂,傻傻地说:“回禀贾大人,梁府的这案子是您老的前任刘知县,也就是现在的东昌府刘知府亲自过问的,小的只是跑跑腿,帮衬着问问,都怪小的愚钝,实在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蹊跷?”
贾知县咳嗽一声,润润嗓子,他本想高谈阔论一番,但是满肚子的话涌到嗓子边,却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稍作沉默以后,他皱着眉头,冲着蒋捕头摆了摆手说:“那就算了吧,其中玄机太深,本官想讲给你听,你也听不明白。你抓紧去趟翠花家,看看她们家是不是有什么异常之处,仔细查访,回来报告给我就是了。”
从贾知县书房出来以后,蒋捕头到了赵记茶馆,找老赵打听翠花家在哪里住。老赵以前听梁五爷说起过,说翠花家是城东崔家庄的。蒋捕头骑着马,打马如飞,很快就到了城东二十里外的崔家庄。
到了庄里,他先去了保长家里。保长看见蒋捕头来了,赶紧把他让到屋里,一边嘘寒问暖,一边端茶倒水地忙活个不停。
等保长忙活完,蒋捕头找保长打听翠花家的底细。保长说翠花确实是他们庄上的,这孩子挺可怜的,很小的时候她爹就死了。前两年黄河决堤闹水灾,家里颗粒无收,她娘怕她饿死,就卖给梁府当使唤丫头。梁五爷倒是有情有义的,看这丫头可怜,没把翠花当佣人看,给的工钱比别人多,逢年过节的还派人往家里送些粮食和衣物。翠花这姑娘,人长得俊,做事利索,低眉顺眼的,不喜欢乱说话。梁五爷续弦以后,让她专门伺候新夫人,听说梁夫人很喜欢她。
蒋捕头又问保长:“如今她家里还有什么人?”
保长说翠花家里还有七十岁的老娘,眼睛几年前就瞎了,平时靠翠花的哥哥伺候。翠花的哥哥老实本分,与乡邻相处和睦,平时种地为生,农闲时打打鱼,然后到集市上换些铜钱补贴家用。
“他们家在江南有没有亲戚?”
“没有,他们家世代都在此地住,从来没听说过江南有什么亲戚。”
蒋捕头又让保长去把翠花哥哥找来。不一会,翠花哥哥来了。保长去叫他的时候,他正在庄西头运河里打鱼,满身满腿的泥水,保长说临城县城有人来找他,他以为妹妹有消息了,丢下鱼网就跑来了。
蒋捕头一看翠花哥哥,确实如同保长说的那样,人长得浓眉大眼,虎头虎脑地透着几分忠厚,身体壮硕,虽说已到深秋,天气凉得厉害,他仍旧露着膀子,粗布裤子的裤管挽到膝盖上头。
蒋捕头问他梁府出事那天翠花是不是回过家,她哥哥摇了摇头。
不待蒋捕头问话,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梁府发生的事,我们崔家庄也都听说了。起初我以为没有我妹妹什么事,不成想过了几天,他们府上来了个姓孙的管家,长得贼眉鼠眼的,说话如同放屁,说我妹妹偷了他们府上的宝贝逃跑了,还说已经到县衙报了案。”
蒋捕头想了想,县衙从来都不曾接到过报案,他后来几次遇到老孙也没听他说起过,他心里有些疑惑。
翠花哥哥接着往下说:“这个狗娘养简直是胡说八道,我妹妹是那样的见利忘义的人吗?要不我娘拦着,我当时非得把这姓孙的扣到网里,然后扔到运河里喂王八。我妹妹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我还想到县衙报案找他们梁家要人呢。姓孙的说当年是我们跟梁家签过卖身契的,说什么生死两不相欠。人命关天,这卖身契难道比人命还重要?这梁家上上下下除了五爷和夫人,剩下的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翠花的哥哥越说越气愤,保长在一旁也不断地劝慰。
蒋捕头等他气消了些,又问听他们家在江南有没有亲戚。翠花哥哥摇摇头也说没有。
蒋捕头把问翠花哥哥的话记录在册,又找来保长作证,保长信誓旦旦地说翠花哥哥说的话不会是假的。最后,蒋捕头让保长和翠花哥哥在上面签完字,画了押。
蒋捕头该问的都问完了,骑上马正要回县城的时候,翠花哥哥突然想起件事来,他告诉蒋捕头说上个月家里突然来了个人,给老太太留下些碎银子还有过冬的棉衣就走了。
蒋捕头问那人长什么样,翠花哥哥说他正在田里收庄稼,没在家,所以没遇见来人。当时家里只有他娘,可是老太太眼睛看不见,也说不清那人到底长什么样。
蒋捕头觉着事关重大,就让保长陪着,跟着翠花哥哥到了家里,亲自问问翠花娘一些那人的细节。
翠花家在庄子东头,三间土坯房子,简陋的院落,篱笆栅门。翠花哥哥推开门,蒋捕头看见老太太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翠花哥哥走到老太太跟前说:“娘,县衙的蒋大人来找您人家问问我妹妹的事,你把上个月来咱家的那个人的事给蒋大人说说吧。”
翠花娘赶紧摸索着抓住儿子的手,然后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要给蒋捕头磕头。蒋捕头在乌烟瘴气的衙门里浸淫多年,耳濡目染,吃拿卡要嫖赌抽这些毛病一样不少,但是人确实孝顺的很,看见老太太不由得想起自己在家卧床不起的老娘,赶紧往前走了两步,把老太太给扶起来。
说起翠花,翠花娘开始泪如雨下,她说那天她正在院子里晒太阳,听见篱笆门响,起初以为是儿子回来了。那人走到她跟前,放到她脚下一个包袱,告诉她这包袱是翠花捎来的,说翠花出远门了,三年两载的不一定能回来,让她多保重身体。说完以后,那人就离开了。
翠花她娘哭了好几天,自打梁家出了事以后,不断有人来打听她闺女的下落,她起初还以为她闺女死了,现在好歹算是有点音讯了。
蒋捕头把翠花娘说的这些话补充好,这时候翠花的哥哥进屋把包袱取出来,告诉蒋捕头除了第一天看过以外,他和他妈谁也没在动过。蒋捕头把齐齐整整的包袱打开,里面一套崭新的棉衣还有几两碎银子。蒋捕头原想把这些当成证物带回衙门,路上还可以把那几两银子取出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但是抬头看见老太太以后,动了悲悯之心,让翠花哥哥把包袱收起来,还说这是翠花给他们的私物,不用交给官府。
蒋捕头打马扬鞭,心满意足地回了临城。回到县衙以后,他把去崔家庄的事情原原本本地给贾知县汇报了一遍,故意漏掉了包袱的事。
贾知县知道了仁掌柜在杭州遇到的跟着那个和尚在一起的妇人不是翠花以后,心里有些失落。
他挥手把蒋捕头打发走,让他去赵记茶馆盯着,时时刻刻关注那些从江南去京城的客商有没有新的消息。
有了贾知县的布置安排,蒋捕头每天上午都去茶馆,跟南北的客商闲聊,一呆就是一上午。蒋捕头喝茶聊天倒也不是没有收获,仁掌柜说的南方的事得到了佐证,还有人说一帮割辫子的人正坐着船顺着运河往北方赶。
蒋捕头在茶馆打听到消息以后,每天准时回到县衙给一五一十地汇报给贾知县。贾知县听说江南的割辫子党正往北赶以后,愁眉不展,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每天坐在县衙里,跟一帮属下商量应对之策。
属下都说这事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南方确实发生了这事,而且以前临城发生的事跟南方的很相似,不严肃对待,那群割辫子党真要在临城胡作非为的话,到时候想补救都晚了。说不定知府和巡抚大人将来还要追查他的失察之责。
贾知县想了想也是。他赶紧吩咐蒋捕头,在码头,县衙门口,还有临城的各个街巷重新张贴布告,告示全县百姓就说凡事有不是本县的陌生人,尤其和尚、乞丐、道士这些人要小心谨慎,不要让他们靠近,尤其要保护好自己的发辫。
前几天张贴在临城大街小巷的墙上已经风吹雨淋有些斑驳的布告,又被新的布告覆盖上,先前在茶馆喝茶的临城人已经把割辫子党北上的消息传到县城的各个角落。县衙的布告重新张贴以后,这事就算坐实了,整个县城一下子变得恐慌起来。
临城的人都唧唧咋咋地说这事,最后连读私塾的孩子也不读《三字经》、《百家姓》了。天还很早就嚷嚷着先生放学,说回去晚了会碰见辫子党割辫子,割了辫子以后,辫子党就拿着辫子做法术,那样他们就活不了。教书先生也害怕了,读书时间由一天减到半天,后来索性就干脆关门大吉,告诉孩子们等割辫子党都抓住以后再开学。
私塾就这么关了门,孩子回到家,爹妈也不敢放他们出门。姑娘媳妇也都不敢上街了,即便是胆子大的男人出门时,腰里也揣着刀剑之类的家伙。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太阳还没落,昔日临城繁华热闹的街道上就没有了人影,冷冷清清的,如同寒冷的冬夜。
自从贾知县到赵记茶馆微服私访以后,临城百姓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临城的大街小巷都张贴着布告,提醒他们一定要提防外来的和尚、道士和乞丐,一旦发现他们有什么诡异的举动,务必扭送到县衙,如若有人胆敢窝藏,党恶朋奸,一经报官,严惩不贷。
石匠、木匠、泥水匠都没有活干了,有的家里宁愿房屋透风漏雨也不敢请他们来修葺,担心引狼入室,稍微一疏忽,这些懂邪术的家伙就会在自家房梁上偷放破瓦片、断锯,凿开地基,往里面藏泥人、牛骨头之类的东西。
运河上的几座石桥本来正在修缮,也不得不停了工。石匠们第二天醒来准备干活,却发现他们打好的桩子昨天晚上被人浇上桐油一把火给烧了。
他们干完活,再去以前常去的饭馆吃饭,掌柜的都板起脸来不愿意搭理他们,有的人还在店门口竖起写着“石匠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几天以后,活是没法干了,他们只得收拾收拾工具和行李回家了。
蒋捕头比以前更忙活了。
贾知县到赵记茶怪私访后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派人把蒋捕头叫到了书房。
“老蒋呀,昨天在茶馆的事你也知道了,那位仁掌柜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蒋捕头赶紧点头应承,连声称是。
“老蒋,这位梁六爷是不是经常回临城?”
“回禀大人,梁六爷先前在省城的时候是很少回咱们临城的,如今听说他已经随着巡抚大人入了京城,想必回来的机会是更少了。”
听蒋捕头这么说,贾知县不由地脸上流露出几分失望。蒋捕头看了他一眼,然后接着说:“这事也得两说。先前六爷不回来,估计是因为梁五爷还活着。现在五爷死了,家里又没有子嗣继承这么大的家业,梁六爷公务不繁忙的时候,抽空回家看看也不是没有可能。”
蒋捕头话音未落,贾知县从书案后面的太师椅上腾地站起来,然后倒背着双手,在书房里踱来踱去,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老蒋呀,梁五爷乃是我临城有名的士绅,平素行善积德,深孚众望。我来到这临城,在街上私访的时候,时常听到百姓们感慨唏嘘梁五爷的事情,本官以为梁五爷的案子应该差个水落石出才对。我昨天回来以后,把书吏找来,让他把梁府发生的几桩案子给我说了说。我听说这些案子你都跟着办的,本官觉着其中疑点甚多。这些事情你怎么看?”
蒋捕头听贾知县这么问,他心里咯噔一下子。他在县衙抓差办案二十多年,知道梁府发生的这些事情里面有很多蹊跷,但是他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也深知这官场的规矩,上司吩咐过的事情遵命办理,需要回避的打死也不管。
蒋捕头起初没搞懂这位年纪轻轻的知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会他心里如同明镜似的,他知道贾知县想趁机找到真凶,以此讨得梁六爷的欢心。如今梁六爷可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象贾知县这样的七品小吏,如果没有棵大树依靠着,想出人头地,那可就漫漫无期了。
但是蒋捕头隐隐觉着,当时刘知县草草宣布结案,应该是得到梁六爷暗自允诺的。现在这个新来的贾知县冒冒失失地想再趟这浑水,是福是祸很难说。
想到这里,蒋捕头只得故意装作糊涂,傻傻地说:“回禀贾大人,梁府的这案子是您老的前任刘知县,也就是现在的东昌府刘知府亲自过问的,小的只是跑跑腿,帮衬着问问,都怪小的愚钝,实在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蹊跷?”
贾知县咳嗽一声,润润嗓子,他本想高谈阔论一番,但是满肚子的话涌到嗓子边,却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稍作沉默以后,他皱着眉头,冲着蒋捕头摆了摆手说:“那就算了吧,其中玄机太深,本官想讲给你听,你也听不明白。你抓紧去趟翠花家,看看她们家是不是有什么异常之处,仔细查访,回来报告给我就是了。”
从贾知县书房出来以后,蒋捕头到了赵记茶馆,找老赵打听翠花家在哪里住。老赵以前听梁五爷说起过,说翠花家是城东崔家庄的。蒋捕头骑着马,打马如飞,很快就到了城东二十里外的崔家庄。
到了庄里,他先去了保长家里。保长看见蒋捕头来了,赶紧把他让到屋里,一边嘘寒问暖,一边端茶倒水地忙活个不停。
等保长忙活完,蒋捕头找保长打听翠花家的底细。保长说翠花确实是他们庄上的,这孩子挺可怜的,很小的时候她爹就死了。前两年黄河决堤闹水灾,家里颗粒无收,她娘怕她饿死,就卖给梁府当使唤丫头。梁五爷倒是有情有义的,看这丫头可怜,没把翠花当佣人看,给的工钱比别人多,逢年过节的还派人往家里送些粮食和衣物。翠花这姑娘,人长得俊,做事利索,低眉顺眼的,不喜欢乱说话。梁五爷续弦以后,让她专门伺候新夫人,听说梁夫人很喜欢她。
蒋捕头又问保长:“如今她家里还有什么人?”
保长说翠花家里还有七十岁的老娘,眼睛几年前就瞎了,平时靠翠花的哥哥伺候。翠花的哥哥老实本分,与乡邻相处和睦,平时种地为生,农闲时打打鱼,然后到集市上换些铜钱补贴家用。
“他们家在江南有没有亲戚?”
“没有,他们家世代都在此地住,从来没听说过江南有什么亲戚。”
蒋捕头又让保长去把翠花哥哥找来。不一会,翠花哥哥来了。保长去叫他的时候,他正在庄西头运河里打鱼,满身满腿的泥水,保长说临城县城有人来找他,他以为妹妹有消息了,丢下鱼网就跑来了。
蒋捕头一看翠花哥哥,确实如同保长说的那样,人长得浓眉大眼,虎头虎脑地透着几分忠厚,身体壮硕,虽说已到深秋,天气凉得厉害,他仍旧露着膀子,粗布裤子的裤管挽到膝盖上头。
蒋捕头问他梁府出事那天翠花是不是回过家,她哥哥摇了摇头。
不待蒋捕头问话,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梁府发生的事,我们崔家庄也都听说了。起初我以为没有我妹妹什么事,不成想过了几天,他们府上来了个姓孙的管家,长得贼眉鼠眼的,说话如同放屁,说我妹妹偷了他们府上的宝贝逃跑了,还说已经到县衙报了案。”
蒋捕头想了想,县衙从来都不曾接到过报案,他后来几次遇到老孙也没听他说起过,他心里有些疑惑。
翠花哥哥接着往下说:“这个狗娘养简直是胡说八道,我妹妹是那样的见利忘义的人吗?要不我娘拦着,我当时非得把这姓孙的扣到网里,然后扔到运河里喂王八。我妹妹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我还想到县衙报案找他们梁家要人呢。姓孙的说当年是我们跟梁家签过卖身契的,说什么生死两不相欠。人命关天,这卖身契难道比人命还重要?这梁家上上下下除了五爷和夫人,剩下的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翠花的哥哥越说越气愤,保长在一旁也不断地劝慰。
蒋捕头等他气消了些,又问听他们家在江南有没有亲戚。翠花哥哥摇摇头也说没有。
蒋捕头把问翠花哥哥的话记录在册,又找来保长作证,保长信誓旦旦地说翠花哥哥说的话不会是假的。最后,蒋捕头让保长和翠花哥哥在上面签完字,画了押。
蒋捕头该问的都问完了,骑上马正要回县城的时候,翠花哥哥突然想起件事来,他告诉蒋捕头说上个月家里突然来了个人,给老太太留下些碎银子还有过冬的棉衣就走了。
蒋捕头问那人长什么样,翠花哥哥说他正在田里收庄稼,没在家,所以没遇见来人。当时家里只有他娘,可是老太太眼睛看不见,也说不清那人到底长什么样。
蒋捕头觉着事关重大,就让保长陪着,跟着翠花哥哥到了家里,亲自问问翠花娘一些那人的细节。
翠花家在庄子东头,三间土坯房子,简陋的院落,篱笆栅门。翠花哥哥推开门,蒋捕头看见老太太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翠花哥哥走到老太太跟前说:“娘,县衙的蒋大人来找您人家问问我妹妹的事,你把上个月来咱家的那个人的事给蒋大人说说吧。”
翠花娘赶紧摸索着抓住儿子的手,然后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要给蒋捕头磕头。蒋捕头在乌烟瘴气的衙门里浸淫多年,耳濡目染,吃拿卡要嫖赌抽这些毛病一样不少,但是人确实孝顺的很,看见老太太不由得想起自己在家卧床不起的老娘,赶紧往前走了两步,把老太太给扶起来。
说起翠花,翠花娘开始泪如雨下,她说那天她正在院子里晒太阳,听见篱笆门响,起初以为是儿子回来了。那人走到她跟前,放到她脚下一个包袱,告诉她这包袱是翠花捎来的,说翠花出远门了,三年两载的不一定能回来,让她多保重身体。说完以后,那人就离开了。
翠花她娘哭了好几天,自打梁家出了事以后,不断有人来打听她闺女的下落,她起初还以为她闺女死了,现在好歹算是有点音讯了。
蒋捕头把翠花娘说的这些话补充好,这时候翠花的哥哥进屋把包袱取出来,告诉蒋捕头除了第一天看过以外,他和他妈谁也没在动过。蒋捕头把齐齐整整的包袱打开,里面一套崭新的棉衣还有几两碎银子。蒋捕头原想把这些当成证物带回衙门,路上还可以把那几两银子取出来,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但是抬头看见老太太以后,动了悲悯之心,让翠花哥哥把包袱收起来,还说这是翠花给他们的私物,不用交给官府。
蒋捕头打马扬鞭,心满意足地回了临城。回到县衙以后,他把去崔家庄的事情原原本本地给贾知县汇报了一遍,故意漏掉了包袱的事。
贾知县知道了仁掌柜在杭州遇到的跟着那个和尚在一起的妇人不是翠花以后,心里有些失落。
他挥手把蒋捕头打发走,让他去赵记茶馆盯着,时时刻刻关注那些从江南去京城的客商有没有新的消息。
有了贾知县的布置安排,蒋捕头每天上午都去茶馆,跟南北的客商闲聊,一呆就是一上午。蒋捕头喝茶聊天倒也不是没有收获,仁掌柜说的南方的事得到了佐证,还有人说一帮割辫子的人正坐着船顺着运河往北方赶。
蒋捕头在茶馆打听到消息以后,每天准时回到县衙给一五一十地汇报给贾知县。贾知县听说江南的割辫子党正往北赶以后,愁眉不展,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每天坐在县衙里,跟一帮属下商量应对之策。
属下都说这事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南方确实发生了这事,而且以前临城发生的事跟南方的很相似,不严肃对待,那群割辫子党真要在临城胡作非为的话,到时候想补救都晚了。说不定知府和巡抚大人将来还要追查他的失察之责。
贾知县想了想也是。他赶紧吩咐蒋捕头,在码头,县衙门口,还有临城的各个街巷重新张贴布告,告示全县百姓就说凡事有不是本县的陌生人,尤其和尚、乞丐、道士这些人要小心谨慎,不要让他们靠近,尤其要保护好自己的发辫。
前几天张贴在临城大街小巷的墙上已经风吹雨淋有些斑驳的布告,又被新的布告覆盖上,先前在茶馆喝茶的临城人已经把割辫子党北上的消息传到县城的各个角落。县衙的布告重新张贴以后,这事就算坐实了,整个县城一下子变得恐慌起来。
临城的人都唧唧咋咋地说这事,最后连读私塾的孩子也不读《三字经》、《百家姓》了。天还很早就嚷嚷着先生放学,说回去晚了会碰见辫子党割辫子,割了辫子以后,辫子党就拿着辫子做法术,那样他们就活不了。教书先生也害怕了,读书时间由一天减到半天,后来索性就干脆关门大吉,告诉孩子们等割辫子党都抓住以后再开学。
私塾就这么关了门,孩子回到家,爹妈也不敢放他们出门。姑娘媳妇也都不敢上街了,即便是胆子大的男人出门时,腰里也揣着刀剑之类的家伙。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太阳还没落,昔日临城繁华热闹的街道上就没有了人影,冷冷清清的,如同寒冷的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