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皇位继承序列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太子殿下,小王是觉得高了。”
周王朱橚立即起身,口出惊人之语道:“位同县就够了。”
宁王朱权却起身拱手道:“殿下,小王刚才是没有考虑好,故而犹豫不决,未曾表态。”
楚王朱桢听了周、宁二王之言,只好起身接话道:“殿下,小王担心建国后不能胜任治国之重担,而辜负了太祖皇帝的期望,这才犹豫。”2
朱高煦不得不起身,抬手示意三人就座,然后对其余没有举手的六部堂官说道:“诸位是赞成藩国位同直隶府么?”
那些刚才没有举手的堂官纷纷起身,吏部尚书张紞、礼部尚书郑赐也在其中。
朱高煦道:“诸位且坐下说话。以后想发言,可举手示意后坐着发言,不必再起身。”
“臣等谢殿下。”
宗王大臣皆恭声道。
朱高煦望向吏部尚书张紞道:“张尚书有何异议?”
“禀殿下,臣觉得藩国位同一省或一府皆不合适。”张紞答道。
朱高煦问道:“为何?”
“殿下,藩国建立之初,领土或许只有一城之地,而经略数年后,领土可扩大至十城乃至百城之地。”
张紞恭声道:“因此,臣以为可根据藩国领土大小、人口数量等,适时调整其在朝廷的地位。疆域小,人口少,则位同县。疆域广,人口多,则位同府。若疆域广至数府之地,人口多至百万之巨,则位同省。”
“张尚书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
朱高煦先是肯定了张紞的思路,但接着话锋一转,反问道:“可是,让我的一众王叔建国后,位同县令,怕是不妥吧?”
张紞立即道:“臣只是一家之言,殿下姑且听之。”
朱高煦环视众人道:“既如此,那藩国地位,就先拟定为位同一省。”
他顿了顿,接着道:“现在讨论最后一个议题,也是范围最广的议题,即藩国的权力、责任。”
“请诸位先相互讨论,一刻钟后,我会派人给诸位人手发一份问卷表。届时,按照问卷表上的制式,如实填写个人的真实想法即可。”
朱高煦补充道:“问卷表不记名,且会后有专人抄录,属于匿名制。诸位可畅所欲言,不必有太过顾虑。”
“臣等谨遵太子殿下口谕。”
宗王大臣齐声道。
一刻钟后,昌盛领着十几名怀中皆捧着一叠问卷表的年轻宦官,来到武英殿,把表分发给了在场的参会人员。
众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新式的问卷表了。
过去朱棣也派人分发过调查表,这样做使得开会的效率明显提高,而且也有人敢说平时不敢说的话了。
问卷表分正反两面,正面是藩国的权力维度,从右至左,依次为立法、司法、行政、征税、铸币、募兵、发动战争、开矿、封爵赐土等三十几个分类。
反面是藩国的责任义务维度,从右至左,依次为朝贡、纳税、随同作战、施行朝廷各种体制、遵从朝廷各种律令等二十多个分类。
“敢问太子殿下,诸藩于海外建国后,这藩国之主的称呼、承袭等是否沿袭旧制?”
礼部尚书郑赐比较关心礼制的问题,他见问卷表上关于礼制主要集中在祭祀方面,于是忍不住举手发问道。
朱高煦道:“自然是沿袭旧制,国主称王,副为王世子,至于王位继承,当依照皇爷爷修订后的《祖训》来执行。”
“殿下,臣冒昧问一句,诸亲王于海外建国之后,诸藩之郡王又该如何?”
郑赐略作犹豫,最后还是决定当一次出头鸟,硬着头皮问道。
此话一出,坐在宗王人群里的吴郡王朱允熞,以及秦王朱樉的几个郡王儿子,还有周王朱橚的几个郡王儿子等一众郡王,皆竖起了耳朵。
“难道不应该跟随诸亲王前往海外的藩国么?”朱高煦望着郑赐,故作诧异的反问道。
郑赐故意扭头向吴郡王朱允熞的方面瞅了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开拓海外乃是用人之际,可有的郡王年幼,怕是难以远赴重洋,为朝廷改封之事尽一份力。”
“多谢郑尚书提点。”
朱高煦接话道:“此事却是小子考虑不周,会后我会奏请父皇圣裁。”
“殿下过谦了,臣不过是尽本分而已。”
郑赐急忙起身,弯腰施礼,恭声道。
半个时辰之后。
朱高煦命人将收集起来的问卷表上的内容,加以汇总归纳,形成了一百三十八条提纲式的条款,抄录在了一道奏本上。
其中赋予藩国及国王的权力条款有六十条,余下皆是责任义务条款。
为了避免引起歧义或误读,他又逐条与在场宗王大臣过了一遍。
最后,朱高煦命人把各个条款的详细内容与注解,都集中在一起,附在了写有提纲式条款的奏本后面。
等到散会的时候,已经接近未时三刻。
当天傍晚。
乾清宫。
膳房。
“高煦总能给人惊喜!”
朱棣摊开奏本,眉开眼笑道:“短短大半日,便初步拟定了《条例》的内容,真是出乎朕的意料。”
“也不全是孩儿的功劳,多亏了可以避免太多争论的问卷表,还有事先就有准备的众王与六部堂官。”
朱高煦喝了一口蛋汤,然后说道。
徐皇后夹了一块红烧鸭肉放进朱高煦面前的白玉色瓷碗里,轻声道:“别只顾着跟你爹说话,吃点东西。”
“嗯。”朱高煦先应了一声,接着吃起了鸭肉。
朱棣看着奏本上一百三十多个提纲式的条款,入了迷。
第一条,各藩国地位相当于朝廷管辖下的一个行省。
第二条,各藩国建立的行政与军事机构必须服从和接受朝廷的管理与调动,违者罪同谋反。
第三条,各藩国可自行委任官职,无须上报朝廷任命。
第四条,各藩国享有司法终审权,无须上诉到朝廷。
第五条,朝廷所属各衙门及任何人均不得干预各藩国依法自行管理的事务。
第六条,朝廷负责管理与藩国有关的外交事务,同时又可授权藩国依法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
第七条,各藩国必须遵从并使用大明律令,违者除国。1
第八条,各藩国王世子依法继承王位后,必须遣使入朝请封,否则视为犯上作乱。
第九条,各藩国统一使用大明通宝与宝钞,严禁私自铸币,违者罪同谋反。1
第十条,各藩国统一使用汉语、汉字、汉历,穿汉服、行汉礼,奉大明为正朔,使用大明皇帝年号纪年,违者除国。2
第十一条,各藩国有自主对外开拓土地的权利,但不得相互之间攻伐,违者除国。
第十二条,各藩国若遇到外敌入侵,必须统一战线,联合抗敌,违者除国。
第十三条,各藩王就国后,必须依《皇明祖训》规定先确立三名顺位继承人,并将这些继承人送往朝廷宗学进学修身,待成年后依祖制迎娶正五品以下朝廷官员之女为正妻,且不得私自休妻,违者除国。
……
“把你皇爷爷生前最后一次亲笔修订的《祖训》拿过来。”
朱棣一口气看完《宗藩条例》初稿一百三十八条提纲式的条款之后,想起了一件事,于是对坐在旁边的朱高煦吩咐道。
朱高煦闻言,拿毛巾擦了擦手,把怀里弥足珍贵的《祖训》掏出来,恭恭敬敬的轻轻递给朱棣。
这本《皇明祖训》上面有朱元璋修订的笔迹,乃是洪武朝最终版《祖训》,也是目前世上唯一一份由朱元璋晚年亲笔修订备注的《祖训》。
通政司刊印的最新版《皇明祖训》,就是抄录这本《祖训》后所制的版。
这时,朱棣急不可耐的打开《祖训》,凭着记忆翻到了中间一页,仔细阅览了好几遍。
接着,他把这一页轻轻折起,小心翼翼的递向朱高煦道:“高煦,看看你皇爷爷修订后的这条规制。”
朱高煦接过《祖训》,认真仔细看了一遍。
朱元璋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祖训》规定,海外藩国王位继承与皇位继承相同,必须遵从两个基本准则,依照七大序列选定继承人。
一个准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嫡无长,兄终弟及”。
另一个准则是“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
大明皇位继承七大序列如下。
第一序列,嫡子嫡孙,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须立嫡子嫡孙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皇太子或皇太孙;年幼未冠者,虽嫡不得立;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4
第二序列,庶子庶孙,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亦无已加冠嫡子嫡孙,须立庶子庶孙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皇太子或皇太孙。
第三序列,嫡弟庶弟,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亦无已加冠皇子皇孙,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弟为皇太弟;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无嫡母所出已加冠之弟,须立庶母所生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弟为皇太弟。1
第四序列,堂侄堂孙,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亦无已加冠嫡子嫡孙、庶子庶孙、嫡弟庶弟,须立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侄或孙为皇太子或皇太孙,以先嫡后庶为序;若无兄弟所出已加冠之侄或孙,则立同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侄或孙为皇太子或皇太孙,以先嫡后庶为序。
第五序列,堂弟,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亦无已加冠嫡子嫡孙、庶子庶孙、嫡弟庶弟、堂侄堂孙,须立嫡祖母一系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堂弟为皇太弟,以先嫡后庶为序;庶祖母一系堂弟,虽长不得立;若无嫡祖母一系之已加冠堂弟,须立庶祖母一系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堂弟为皇太弟,以先嫡后庶为序。1
第六序列,皇叔,即若第一至第五序列无符合条件的继承人,须立嫡出皇叔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皇太叔;庶出皇叔,虽长不得立;若无已加冠之嫡出皇叔,须立庶出皇叔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皇太叔。2
第七序列,旁支堂侄堂孙,即若第一至第六序列无符合条件的继承人,则立同曾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侄或孙为皇太子或皇太孙;若无同曾祖父堂兄弟所出已加冠之侄或孙,则立同高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侄或孙为皇太子或皇太孙;凡遇本序列所述之事,皆按此理而行,以先嫡后庶为序。
除此之外,朱元璋特别规定,不在七大继承序列内的宗室子弟,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此外,继承人在继位时的年龄不得低于十二周岁且不得超过六十周岁,且继位时身体必须健康。
皇位继承规制中“已加冠”是指年龄已满十二周岁,提前举行了加冠之礼,承担皇室子弟之责任,以周文王十二岁而冠为依据。
那些本身有资格继承皇位,但却自愿放弃继承权,或因违法而被贬为庶民者,或天生有疾者,不享有皇位继承权。2
至于那些不愿意过继到大行皇帝所属大宗一脉的子侄辈、孙辈、曾孙辈等宗室,视为自愿放弃皇位继承权。2
在上述内容最下面一段空白处,朱元璋用御笔加了两句话。
第一句为“海外藩国王位继承规制与上述皇位继承规制相同”。
第二句为“凡皇子、皇孙、皇曾孙、皇重孙,自年满六周岁起,必须进入大本堂进学,习儒法之术与御下之道,少则六年,多则九年,方可结束进学。”2
“皇爷爷深谋远虑,竟然早就考虑到了海外藩国王位继承之事。”
朱高煦看完这一段《祖训》,惊诧的感慨道。
朱棣点头道:“是啊,你皇爷爷眼光深远。”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份,朱元璋自感时日无多,在下诏召回当时于北平节制军务的朱高煦的同时,萌生了许多想法。
改封诸藩于中国之外建国,便是诸多想法之中的一个。
朱元璋深知人性的弱点,特地对《祖训》做了一些修订,就是为了避免后世子孙争权夺利而内斗不休。
他把修订后的《祖训》交给朱棣后,没过几天就病逝了。
而朱棣继位之后,忙着稳固皇权,前两年并没有认真仔细的一字不漏的通读这本《祖训》。
这次诸藩改封于海外,他心中拿不定主意,想从《祖训》里寻找灵感,没想到竟然看见了不少朱元璋亲笔修订的关于宗室子弟的规制。
于是,他今天晚上趁着吃晚餐的机会,把《祖训》给了朱高煦,并要求朱高煦仔细研读。
朱棣在读《宗藩条例》的初稿时,瞧见海外藩国王位继承一事,便想起了《祖训》里有关王位继承的规制,这才让朱高煦把《祖训》拿出来确认一下。
“好啦,你俩用过晚膳再议吧,否则饭菜都凉透了。”
徐皇后给朱高煦、朱棣分别添加了一碗蛋汤,关切的说道。
PS:头有些疼,可能是连续熬夜导致的,有错字还请指正。1
第一百三十九章:皇位继承序列
“太子殿下,小王是觉得高了。”
周王朱橚立即起身,口出惊人之语道:“位同县就够了。”
宁王朱权却起身拱手道:“殿下,小王刚才是没有考虑好,故而犹豫不决,未曾表态。”
楚王朱桢听了周、宁二王之言,只好起身接话道:“殿下,小王担心建国后不能胜任治国之重担,而辜负了太祖皇帝的期望,这才犹豫。”2
朱高煦不得不起身,抬手示意三人就座,然后对其余没有举手的六部堂官说道:“诸位是赞成藩国位同直隶府么?”
那些刚才没有举手的堂官纷纷起身,吏部尚书张紞、礼部尚书郑赐也在其中。
朱高煦道:“诸位且坐下说话。以后想发言,可举手示意后坐着发言,不必再起身。”
“臣等谢殿下。”
宗王大臣皆恭声道。
朱高煦望向吏部尚书张紞道:“张尚书有何异议?”
“禀殿下,臣觉得藩国位同一省或一府皆不合适。”张紞答道。
朱高煦问道:“为何?”
“殿下,藩国建立之初,领土或许只有一城之地,而经略数年后,领土可扩大至十城乃至百城之地。”
张紞恭声道:“因此,臣以为可根据藩国领土大小、人口数量等,适时调整其在朝廷的地位。疆域小,人口少,则位同县。疆域广,人口多,则位同府。若疆域广至数府之地,人口多至百万之巨,则位同省。”
“张尚书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
朱高煦先是肯定了张紞的思路,但接着话锋一转,反问道:“可是,让我的一众王叔建国后,位同县令,怕是不妥吧?”
张紞立即道:“臣只是一家之言,殿下姑且听之。”
朱高煦环视众人道:“既如此,那藩国地位,就先拟定为位同一省。”
他顿了顿,接着道:“现在讨论最后一个议题,也是范围最广的议题,即藩国的权力、责任。”
“请诸位先相互讨论,一刻钟后,我会派人给诸位人手发一份问卷表。届时,按照问卷表上的制式,如实填写个人的真实想法即可。”
朱高煦补充道:“问卷表不记名,且会后有专人抄录,属于匿名制。诸位可畅所欲言,不必有太过顾虑。”
“臣等谨遵太子殿下口谕。”
宗王大臣齐声道。
一刻钟后,昌盛领着十几名怀中皆捧着一叠问卷表的年轻宦官,来到武英殿,把表分发给了在场的参会人员。
众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新式的问卷表了。
过去朱棣也派人分发过调查表,这样做使得开会的效率明显提高,而且也有人敢说平时不敢说的话了。
问卷表分正反两面,正面是藩国的权力维度,从右至左,依次为立法、司法、行政、征税、铸币、募兵、发动战争、开矿、封爵赐土等三十几个分类。
反面是藩国的责任义务维度,从右至左,依次为朝贡、纳税、随同作战、施行朝廷各种体制、遵从朝廷各种律令等二十多个分类。
“敢问太子殿下,诸藩于海外建国后,这藩国之主的称呼、承袭等是否沿袭旧制?”
礼部尚书郑赐比较关心礼制的问题,他见问卷表上关于礼制主要集中在祭祀方面,于是忍不住举手发问道。
朱高煦道:“自然是沿袭旧制,国主称王,副为王世子,至于王位继承,当依照皇爷爷修订后的《祖训》来执行。”
“殿下,臣冒昧问一句,诸亲王于海外建国之后,诸藩之郡王又该如何?”
郑赐略作犹豫,最后还是决定当一次出头鸟,硬着头皮问道。
此话一出,坐在宗王人群里的吴郡王朱允熞,以及秦王朱樉的几个郡王儿子,还有周王朱橚的几个郡王儿子等一众郡王,皆竖起了耳朵。
“难道不应该跟随诸亲王前往海外的藩国么?”朱高煦望着郑赐,故作诧异的反问道。
郑赐故意扭头向吴郡王朱允熞的方面瞅了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开拓海外乃是用人之际,可有的郡王年幼,怕是难以远赴重洋,为朝廷改封之事尽一份力。”
“多谢郑尚书提点。”
朱高煦接话道:“此事却是小子考虑不周,会后我会奏请父皇圣裁。”
“殿下过谦了,臣不过是尽本分而已。”
郑赐急忙起身,弯腰施礼,恭声道。
半个时辰之后。
朱高煦命人将收集起来的问卷表上的内容,加以汇总归纳,形成了一百三十八条提纲式的条款,抄录在了一道奏本上。
其中赋予藩国及国王的权力条款有六十条,余下皆是责任义务条款。
为了避免引起歧义或误读,他又逐条与在场宗王大臣过了一遍。
最后,朱高煦命人把各个条款的详细内容与注解,都集中在一起,附在了写有提纲式条款的奏本后面。
等到散会的时候,已经接近未时三刻。
当天傍晚。
乾清宫。
膳房。
“高煦总能给人惊喜!”
朱棣摊开奏本,眉开眼笑道:“短短大半日,便初步拟定了《条例》的内容,真是出乎朕的意料。”
“也不全是孩儿的功劳,多亏了可以避免太多争论的问卷表,还有事先就有准备的众王与六部堂官。”
朱高煦喝了一口蛋汤,然后说道。
徐皇后夹了一块红烧鸭肉放进朱高煦面前的白玉色瓷碗里,轻声道:“别只顾着跟你爹说话,吃点东西。”
“嗯。”朱高煦先应了一声,接着吃起了鸭肉。
朱棣看着奏本上一百三十多个提纲式的条款,入了迷。
第一条,各藩国地位相当于朝廷管辖下的一个行省。
第二条,各藩国建立的行政与军事机构必须服从和接受朝廷的管理与调动,违者罪同谋反。
第三条,各藩国可自行委任官职,无须上报朝廷任命。
第四条,各藩国享有司法终审权,无须上诉到朝廷。
第五条,朝廷所属各衙门及任何人均不得干预各藩国依法自行管理的事务。
第六条,朝廷负责管理与藩国有关的外交事务,同时又可授权藩国依法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
第七条,各藩国必须遵从并使用大明律令,违者除国。1
第八条,各藩国王世子依法继承王位后,必须遣使入朝请封,否则视为犯上作乱。
第九条,各藩国统一使用大明通宝与宝钞,严禁私自铸币,违者罪同谋反。1
第十条,各藩国统一使用汉语、汉字、汉历,穿汉服、行汉礼,奉大明为正朔,使用大明皇帝年号纪年,违者除国。2
第十一条,各藩国有自主对外开拓土地的权利,但不得相互之间攻伐,违者除国。
第十二条,各藩国若遇到外敌入侵,必须统一战线,联合抗敌,违者除国。
第十三条,各藩王就国后,必须依《皇明祖训》规定先确立三名顺位继承人,并将这些继承人送往朝廷宗学进学修身,待成年后依祖制迎娶正五品以下朝廷官员之女为正妻,且不得私自休妻,违者除国。
……
“把你皇爷爷生前最后一次亲笔修订的《祖训》拿过来。”
朱棣一口气看完《宗藩条例》初稿一百三十八条提纲式的条款之后,想起了一件事,于是对坐在旁边的朱高煦吩咐道。
朱高煦闻言,拿毛巾擦了擦手,把怀里弥足珍贵的《祖训》掏出来,恭恭敬敬的轻轻递给朱棣。
这本《皇明祖训》上面有朱元璋修订的笔迹,乃是洪武朝最终版《祖训》,也是目前世上唯一一份由朱元璋晚年亲笔修订备注的《祖训》。
通政司刊印的最新版《皇明祖训》,就是抄录这本《祖训》后所制的版。
这时,朱棣急不可耐的打开《祖训》,凭着记忆翻到了中间一页,仔细阅览了好几遍。
接着,他把这一页轻轻折起,小心翼翼的递向朱高煦道:“高煦,看看你皇爷爷修订后的这条规制。”
朱高煦接过《祖训》,认真仔细看了一遍。
朱元璋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祖训》规定,海外藩国王位继承与皇位继承相同,必须遵从两个基本准则,依照七大序列选定继承人。
一个准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嫡无长,兄终弟及”。
另一个准则是“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
大明皇位继承七大序列如下。
第一序列,嫡子嫡孙,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须立嫡子嫡孙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皇太子或皇太孙;年幼未冠者,虽嫡不得立;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4
第二序列,庶子庶孙,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亦无已加冠嫡子嫡孙,须立庶子庶孙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皇太子或皇太孙。
第三序列,嫡弟庶弟,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亦无已加冠皇子皇孙,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弟为皇太弟;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无嫡母所出已加冠之弟,须立庶母所生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弟为皇太弟。1
第四序列,堂侄堂孙,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亦无已加冠嫡子嫡孙、庶子庶孙、嫡弟庶弟,须立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侄或孙为皇太子或皇太孙,以先嫡后庶为序;若无兄弟所出已加冠之侄或孙,则立同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侄或孙为皇太子或皇太孙,以先嫡后庶为序。
第五序列,堂弟,即凡大行皇帝驾崩,朝无储君,亦无已加冠嫡子嫡孙、庶子庶孙、嫡弟庶弟、堂侄堂孙,须立嫡祖母一系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堂弟为皇太弟,以先嫡后庶为序;庶祖母一系堂弟,虽长不得立;若无嫡祖母一系之已加冠堂弟,须立庶祖母一系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堂弟为皇太弟,以先嫡后庶为序。1
第六序列,皇叔,即若第一至第五序列无符合条件的继承人,须立嫡出皇叔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皇太叔;庶出皇叔,虽长不得立;若无已加冠之嫡出皇叔,须立庶出皇叔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者为皇太叔。2
第七序列,旁支堂侄堂孙,即若第一至第六序列无符合条件的继承人,则立同曾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侄或孙为皇太子或皇太孙;若无同曾祖父堂兄弟所出已加冠之侄或孙,则立同高祖父堂兄弟所出中已加冠且年龄最长之侄或孙为皇太子或皇太孙;凡遇本序列所述之事,皆按此理而行,以先嫡后庶为序。
除此之外,朱元璋特别规定,不在七大继承序列内的宗室子弟,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此外,继承人在继位时的年龄不得低于十二周岁且不得超过六十周岁,且继位时身体必须健康。
皇位继承规制中“已加冠”是指年龄已满十二周岁,提前举行了加冠之礼,承担皇室子弟之责任,以周文王十二岁而冠为依据。
那些本身有资格继承皇位,但却自愿放弃继承权,或因违法而被贬为庶民者,或天生有疾者,不享有皇位继承权。2
至于那些不愿意过继到大行皇帝所属大宗一脉的子侄辈、孙辈、曾孙辈等宗室,视为自愿放弃皇位继承权。2
在上述内容最下面一段空白处,朱元璋用御笔加了两句话。
第一句为“海外藩国王位继承规制与上述皇位继承规制相同”。
第二句为“凡皇子、皇孙、皇曾孙、皇重孙,自年满六周岁起,必须进入大本堂进学,习儒法之术与御下之道,少则六年,多则九年,方可结束进学。”2
“皇爷爷深谋远虑,竟然早就考虑到了海外藩国王位继承之事。”
朱高煦看完这一段《祖训》,惊诧的感慨道。
朱棣点头道:“是啊,你皇爷爷眼光深远。”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份,朱元璋自感时日无多,在下诏召回当时于北平节制军务的朱高煦的同时,萌生了许多想法。
改封诸藩于中国之外建国,便是诸多想法之中的一个。
朱元璋深知人性的弱点,特地对《祖训》做了一些修订,就是为了避免后世子孙争权夺利而内斗不休。
他把修订后的《祖训》交给朱棣后,没过几天就病逝了。
而朱棣继位之后,忙着稳固皇权,前两年并没有认真仔细的一字不漏的通读这本《祖训》。
这次诸藩改封于海外,他心中拿不定主意,想从《祖训》里寻找灵感,没想到竟然看见了不少朱元璋亲笔修订的关于宗室子弟的规制。
于是,他今天晚上趁着吃晚餐的机会,把《祖训》给了朱高煦,并要求朱高煦仔细研读。
朱棣在读《宗藩条例》的初稿时,瞧见海外藩国王位继承一事,便想起了《祖训》里有关王位继承的规制,这才让朱高煦把《祖训》拿出来确认一下。
“好啦,你俩用过晚膳再议吧,否则饭菜都凉透了。”
徐皇后给朱高煦、朱棣分别添加了一碗蛋汤,关切的说道。
PS:头有些疼,可能是连续熬夜导致的,有错字还请指正。1
第一百三十九章:皇位继承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