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郑和归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九月十八。
早朝。
“陛下,广东、云南连降暴雨,房屋倒塌千余,灾民数万,两地布政使奏请朝廷放粮赈灾。河南、山西三月未雨,山东未有雨水已四月有余,致使蝗灾肆虐,绝收田亩难以计数,灾民近十万,饿死者数以千计。”
户部尚书郁新躬身奏言道。
朱棣沉声道:“传旨下去,所有府县衙门开仓放粮,再遇到此类事情,无须再逐级上奏了,直接赈灾。”
“遵旨。”郁新躬身接旨。
他随后接着道:“陛下,臣还有奏报。”
“讲。”朱棣道。
郁新道:“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地临山海,土瘠民贫,一遇水旱灾害,衣食不给,百姓们多逃移于东昌、兖州等府,受雇苟活,此次受灾更甚。”
朱棣斟酌了一下措辞,然后朗声道:“东昌定陶、兖州等府县,地旷人稀,多有闲田。着青州、莱州、登州三地知府,速将灾民迁往东昌定陶、兖州等府县安置,每三户配耕牛一头,粮种农具适当配给,免赋三年。”
“遵旨,臣即刻就办。”郁新躬身道。
“且慢,微臣有一言启奏。”
御史桂湛连忙出列,躬身道:“陛下,迁民之策,虽然不差,但非治本之策。”
“爱卿有何高见?”朱棣问道。
桂湛恭声道:“陛下,此次水旱两灾,自太祖立国至今,实属罕见,天降奇恶,微臣担心,此乃天怒人怨之凶兆啊!”
此话一出,大殿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朱高煦从西边角门而入,走到了朝堂上宗王班序之首站立。
今天是九月十八,乃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冥诞之日,朱棣命朱高煦一大早去奉先殿祭拜,然后再来参加早朝。
所以,朱高煦才会姗姗来迟。
另一边,桂湛接着道:“自督造下海宝船肇始,征民夫役工匠,伐木过重,山秃石露,渠道失修,堤塘淤塞,旱涝之灾事出必然,如不赶紧罢手,恐怕苍天还会降下大祸呀!”
朱高煦知道,对后世之人来说,大范围的伐木过度,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引发山洪或旱灾,是有科学依据的。
但眼下御史桂湛的这番话,让他听起来尤为刺耳。
朱棣面无表情的问道:“你是想说下西洋引起天怒人怨,乃朕之弊政?”
“微臣仅以天象示之,所谓新政之优劣,唯盼陛下圣裁。”
桂湛躬身恭声道。
朱棣沉着脸,不发一言。
“陛下!”
户部左侍郎夏原吉躬身出列道:“郑和出海已两年有余,不是撺掇着陛下备货,就是倾举国之力造船,收效却如水中之月,雾里看花。我大明虽为天朝上国,这么折腾,也会财断力竭啊!”
“陛下,出使西洋,造几艘帆船,让郑和带出去转转也就罢了,拿几百万两银圆往汪洋大海里扔,天公咋舌呀!”
礼部右侍郎宋礼躬身出列道。
“陛下,仅从山中运送造船的木材至船厂,就要数百民夫倾尽血汗,辛劳半年,这样的国策,岂能不让百姓怨声载道?”
御史桂湛接话道:“加之旱涝蝗灾,种种天象已经警示,天道昭昭,扬善抑恶,陛下要为百姓计,为大明计,敬天法祖,改过从新,罢黜巡洋之弊政啊!”
他陡然提高声音,俯身跪地拜道:“臣请陛下罢黜巡洋之策,上息苍天之怒,下平黎民之怨。”
“臣等附议。”
夏原吉、宋礼也俯身跪下拜道。
随后,又陆续有九名朝臣,先后跪下,高声拜道:“臣等附议。”
朱棣望着堂上跪着的十二名朝臣,不免有些心痛。
朱高煦更是被夏原吉给气得不轻。
“陛下,郑和回航了!”
就在这时,一名信使疾步跑到奉天门外,扑通一声跪下,大声高呼道。
朱棣闻言大喜,心想郑和回来的正是时候。
他立即起身,对朱高煦吩咐道:“太子听旨,朕命你率领文武百官前去龙江口迎接郑和等人,稍后把他们带往奉天殿,朕要在奉天殿接见郑和等有功将士及海外番邦使臣!”
“儿臣领旨。”朱高煦躬身道。
半个时辰后。
大江之上。
“快看啊!龙江码头,我们到家啦!”
大明海船之上,成千上万的官兵、水手、船工热泪盈眶。
他们站在船上又蹦又跳,大声呼喊着“我们到家啦”之类的话。
“郑总兵你看,那是皇旗啊!”
陈瑄指着远方江边那一面面象征储君身份的黄色旗帜,激动万分的对郑和说道:“应该是太子殿下来迎接我们了!”
“郑总兵、陈总兵,刚才收到快船来报的消息,陛下派太子殿下到龙江口来了。”
王景弘登上甲板,疾步走到郑和、陈瑄旁边,难掩兴奋道。
陈瑄道:“既然皇太子来了,文武百官肯定一个不落,都来了。”
郑和压抑着内心的激动之情,对陈瑄说道:“等会船队入港之后,还请陈总兵派人把那些尾随船队来我大明的海外商番送去沐浴更衣。”
大明船队出海之前,朱高煦曾严令要求郑和等人,凡番邦之人登上大明之船,必须按照《防疫手册》进行隔离观察。
郑和等人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现在已经到了直隶境内。
“郑总兵放心,陈某心里有数。”陈瑄点头道。
待郑和等人下船之后,早已有礼部官员在龙江口码头搭建好礼台,作为迎接大明船队回航入港的仪式之用。
此时,朱高煦领着一众官员,满怀期待的站在礼台上。
至于赵俊臣、韦贤,正一左一右守在朱高煦身后,如临大敌的盯着四周。
虽然有锦衣卫、旗手卫、神机队等精兵强将把礼台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但保险起见,赵、韦二人仍不敢放松警惕。
“微臣郑和叩见皇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郑、陈、王三人跪下叩首,行参拜大礼道。
至于船队的其余随从官员,正各司其职,在忙着搬卸货物,并没有来礼台见礼。
“郑和,你们总算回来了。”
朱高煦先感慨的说了一句话,然后走下礼台,亲自依次扶起郑和、王景弘、陈瑄,说道:“平身,都快平身。”
“谢殿下。”郑、王、陈三人陆续说道。
朱高煦打量着肤色黝黑的郑和,道:“几年不见,你苍老了许多。”
“微臣等人虽身在海外,却心系着大明陛下,还有殿下。”郑和眼中含泪道。
“父皇与我也想念你们。”
朱高煦握住郑和的手,目光从陈瑄、王景弘脸上扫过,关切的说道:“父皇听说你们回来,连早朝也罢了,令我来江边来接你们。”
郑和恭声问道:“陛下圣体还好吧?”
“好,非常好。”朱高煦不假思索的答道。
随后,他望向王景弘,严肃的说道:“王景弘,我问你,海外各国使臣登上我大明宝船之后,是否严格按照《防疫手册》进行隔离观察?”
“回殿下,微臣严格遵从手册,不敢掉以轻心。随船赴京的海外各国使臣,每隔三日都会由船上医官进行巡检,不曾出现疫病。”
王景弘急忙躬身恭声答道。
朱高煦没有接话,而是微微扭头,向郑和、陈瑄望去。
郑和立即出声道:“殿下,臣刚才已派人领着各国使臣去沐浴更衣。”
陈瑄补充道:“回殿下,尾随船队来我大明的海外商船,臣已命令他们停靠在指定位置,等待礼部安排众番商沐浴更衣,洗去膻腥之味,方准许他们住入会同馆等候贸易。”
“嗯,好!你们看,文武百官都来了。”
朱高煦先是点头说了一句,接着道:“走吧,父皇在等着你们。”
“谢陛下、太子殿下!”郑和躬身道。
半个时辰后。
奉天殿。
“宣巡洋正使总兵官郑和、副使总兵官陈瑄、王景弘,觐见!”
众礼官依次高呼道。
“臣郑和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和、王景弘、陈瑄三人呈品字形来到大殿中央,行参拜大礼道。
“平身。”朱棣高声道。
“谢陛下天恩。”郑和三人齐声道。
朱棣激动的起身离开宝座,直接走下了丹陛,同时说道:“朕见到你们回来,真是高兴啊!”
“启奏陛下,臣等于永乐元年六月,率海船两百余艘,奉旨巡使南洋、西洋,船队航行两万三千五百余里,巡使占城、苏门答剌、古里等海外邦国十七个,通好列国君王、首领、酋长总计十六位,并有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随船回拜大明天子,愿与大明永结同好,共享万世太平。”
郑和躬身朗声道。
“郑和,你们辛苦了。”
朱棣走到郑和三人面前,脸上洋溢着喜色,欣慰的说道。
“陛下过誉了,臣等此次巡视南洋、西洋,还与海外各国互通了贸易,交流了物产,所携中土之物颇受欢迎,海外各国君王纷纷贡献方物,商贩与百姓更是踊跃易物换货,不一而足。”
郑和接着说道。
朱棣闻言,点头微笑。
“臣此次共带回来珍珠、珊瑚、金箔、乳香、胡椒、观音竹、龙涎香等海外产物共计种,载满了八十七艘货船,更有各类奇禽异兽多种,巨象五头、雄狮十只、奇鸟百只、花木无数,总计装运一百三十五船。”
就在郑和说话的同时,陆续有宦官与力士捧着或抬着珍珠、珊瑚等物,走入大殿。
“把朕的眼睛都看花了。”
朱棣望着几乎摆满了大殿的奇珍异宝,感慨道。
文武百官、宗王也都围观着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东西,大开眼界,议论纷纷。
“可见乾坤浩瀚,四海无涯!”
朱棣指着各类物产,朗声道:“依朕看来,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是海外诸国的通好之情,是天下子民的友善之心。”
他用拳头砸了一下郑和的肩膀,道:“你们为朕友睦万邦,开了个好头啊!”
“父皇明鉴,今日朝会,可谓百年未见之盛典,足见大明永乐王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盛世明君,恩泽四海。”
朱高煦恰到好处的恭维道。
朱棣先是开怀大笑了一阵,然后微笑着抚须道:“太子听旨,派人将这些海外珍奇,还有随船运来的巨象、雄狮等禽兽,供奉在午门外,展示十天,让京城百姓都看一看,开开眼界。”
“儿臣遵旨。”朱高煦躬身领旨道。
朱棣接着道:“钦差正使、总兵官郑和,副使王景弘、陈瑄等人,不负朕之所望,率大明船队官兵、商贾、船工两万七千余人,历时两年,行海路两万三千余里,历尽风险,劈波斩浪,结交海外番邦十七国,开万国来朝新气象,功不可没,朕要重赏你们!”
言罢,他伸手一挥,给了侍立在西边角门下的宦官昌盛一个手势。
昌盛见状,立即疾步来到大殿丹陛下的正前方,展开手中圣旨,开始高声宣读半个时辰前朱棣召命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褒赏巡洋正使总兵官郑和百圆金钞三千张、一万五千两银圆、绢纱绫罗各两百匹,副使、副总兵王景弘、陈瑄,各赏百圆金钞一千、八千两银圆、绢纱绫罗各一百匹,船队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官、百户官、总旗、小旗以下各官,皆造册具报吏部、户部,依官品等论功行赏,钦此!”
“谢陛下隆恩!”
郑和、王景弘、陈瑄跪下接旨道。
“陛下可真够大方的,远征帖木儿国之战,众多将士军功卓著,给予的赏赐也没达到如此高的赏格。”
朱能凑近张玉,小声议论道。
张玉低头低声道:“慎言。”
“陛下可真舍得啊,这一封赏,差不多就赏出了一省布政司一年的税赋。”
户部右侍郎卓敬,凑近夏原吉低声说道。
夏原吉却低头小声道:“陛下这是赏给咱们看的。”
朱棣走上金台,重新坐下,对边上的礼官道:“宣各国使臣。”
“宣各国使臣觐见!”
众礼官依次高呼道。
随后,二十一位海外邦国使臣,走进了奉天殿。
此殿位于皇宫南北主轴线上,上承重檐庑殿顶,坐三层汉台阶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乃是大明王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之所。
众海外邦国使臣入殿之后,但见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壮丽巍峨,一时间身心俱震!
在礼部官员匆忙的教导下,二十一国的贡使用不太标准的汉话,先后有序的高声自报家门。
“外臣占城国贡使、真腊国贡使、暹罗国贡使、假里马丁贡使、交阑山贡使、重迦罗贡使、吉里闷地贡使、古里国贡使、满剌加贡使、彭亨贡使、东西竺贡使、龙牙迦邈贡使、苏门答剌国贡使、龙涎屿贡使、翠兰屿贡使、阿鲁国贡使、锡兰国贡使、小葛兰国贡使、柯枝国贡使、木骨都束国贡使、苏禄国贡使——”
二十一人同时跪下,接着齐声道:“拜见大明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别跪了!各位使臣来自异邦,各有风俗,不必拘礼了。”
朱棣抬手一挥,非常大气的说道。
“谢陛下!”
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齐声道。
“出使南洋、西洋诸国,乃千古罕见之壮举,九州中华,自古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寰宇的自信!不出家门,不知阴晴圆缺,不出国门,不知天高海阔!”
朱棣激动的站起身,目光从御史桂湛、户部左侍郎夏原吉、礼部右侍郎宋礼三人脸上扫过,然后高声说道:“郑和载誉而归,友邦纷纷来朝,恰恰证明了下西洋绝非弊政,此举真正利国利民,恩泽四海,功在千秋,造福子孙万代!”
“吾皇圣明!”
朱高煦率先高呼道。
其余宗王大臣紧随其后,也纷纷高呼道:“吾皇圣明!”
九月十八。
早朝。
“陛下,广东、云南连降暴雨,房屋倒塌千余,灾民数万,两地布政使奏请朝廷放粮赈灾。河南、山西三月未雨,山东未有雨水已四月有余,致使蝗灾肆虐,绝收田亩难以计数,灾民近十万,饿死者数以千计。”
户部尚书郁新躬身奏言道。
朱棣沉声道:“传旨下去,所有府县衙门开仓放粮,再遇到此类事情,无须再逐级上奏了,直接赈灾。”
“遵旨。”郁新躬身接旨。
他随后接着道:“陛下,臣还有奏报。”
“讲。”朱棣道。
郁新道:“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地临山海,土瘠民贫,一遇水旱灾害,衣食不给,百姓们多逃移于东昌、兖州等府,受雇苟活,此次受灾更甚。”
朱棣斟酌了一下措辞,然后朗声道:“东昌定陶、兖州等府县,地旷人稀,多有闲田。着青州、莱州、登州三地知府,速将灾民迁往东昌定陶、兖州等府县安置,每三户配耕牛一头,粮种农具适当配给,免赋三年。”
“遵旨,臣即刻就办。”郁新躬身道。
“且慢,微臣有一言启奏。”
御史桂湛连忙出列,躬身道:“陛下,迁民之策,虽然不差,但非治本之策。”
“爱卿有何高见?”朱棣问道。
桂湛恭声道:“陛下,此次水旱两灾,自太祖立国至今,实属罕见,天降奇恶,微臣担心,此乃天怒人怨之凶兆啊!”
此话一出,大殿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朱高煦从西边角门而入,走到了朝堂上宗王班序之首站立。
今天是九月十八,乃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冥诞之日,朱棣命朱高煦一大早去奉先殿祭拜,然后再来参加早朝。
所以,朱高煦才会姗姗来迟。
另一边,桂湛接着道:“自督造下海宝船肇始,征民夫役工匠,伐木过重,山秃石露,渠道失修,堤塘淤塞,旱涝之灾事出必然,如不赶紧罢手,恐怕苍天还会降下大祸呀!”
朱高煦知道,对后世之人来说,大范围的伐木过度,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引发山洪或旱灾,是有科学依据的。
但眼下御史桂湛的这番话,让他听起来尤为刺耳。
朱棣面无表情的问道:“你是想说下西洋引起天怒人怨,乃朕之弊政?”
“微臣仅以天象示之,所谓新政之优劣,唯盼陛下圣裁。”
桂湛躬身恭声道。
朱棣沉着脸,不发一言。
“陛下!”
户部左侍郎夏原吉躬身出列道:“郑和出海已两年有余,不是撺掇着陛下备货,就是倾举国之力造船,收效却如水中之月,雾里看花。我大明虽为天朝上国,这么折腾,也会财断力竭啊!”
“陛下,出使西洋,造几艘帆船,让郑和带出去转转也就罢了,拿几百万两银圆往汪洋大海里扔,天公咋舌呀!”
礼部右侍郎宋礼躬身出列道。
“陛下,仅从山中运送造船的木材至船厂,就要数百民夫倾尽血汗,辛劳半年,这样的国策,岂能不让百姓怨声载道?”
御史桂湛接话道:“加之旱涝蝗灾,种种天象已经警示,天道昭昭,扬善抑恶,陛下要为百姓计,为大明计,敬天法祖,改过从新,罢黜巡洋之弊政啊!”
他陡然提高声音,俯身跪地拜道:“臣请陛下罢黜巡洋之策,上息苍天之怒,下平黎民之怨。”
“臣等附议。”
夏原吉、宋礼也俯身跪下拜道。
随后,又陆续有九名朝臣,先后跪下,高声拜道:“臣等附议。”
朱棣望着堂上跪着的十二名朝臣,不免有些心痛。
朱高煦更是被夏原吉给气得不轻。
“陛下,郑和回航了!”
就在这时,一名信使疾步跑到奉天门外,扑通一声跪下,大声高呼道。
朱棣闻言大喜,心想郑和回来的正是时候。
他立即起身,对朱高煦吩咐道:“太子听旨,朕命你率领文武百官前去龙江口迎接郑和等人,稍后把他们带往奉天殿,朕要在奉天殿接见郑和等有功将士及海外番邦使臣!”
“儿臣领旨。”朱高煦躬身道。
半个时辰后。
大江之上。
“快看啊!龙江码头,我们到家啦!”
大明海船之上,成千上万的官兵、水手、船工热泪盈眶。
他们站在船上又蹦又跳,大声呼喊着“我们到家啦”之类的话。
“郑总兵你看,那是皇旗啊!”
陈瑄指着远方江边那一面面象征储君身份的黄色旗帜,激动万分的对郑和说道:“应该是太子殿下来迎接我们了!”
“郑总兵、陈总兵,刚才收到快船来报的消息,陛下派太子殿下到龙江口来了。”
王景弘登上甲板,疾步走到郑和、陈瑄旁边,难掩兴奋道。
陈瑄道:“既然皇太子来了,文武百官肯定一个不落,都来了。”
郑和压抑着内心的激动之情,对陈瑄说道:“等会船队入港之后,还请陈总兵派人把那些尾随船队来我大明的海外商番送去沐浴更衣。”
大明船队出海之前,朱高煦曾严令要求郑和等人,凡番邦之人登上大明之船,必须按照《防疫手册》进行隔离观察。
郑和等人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现在已经到了直隶境内。
“郑总兵放心,陈某心里有数。”陈瑄点头道。
待郑和等人下船之后,早已有礼部官员在龙江口码头搭建好礼台,作为迎接大明船队回航入港的仪式之用。
此时,朱高煦领着一众官员,满怀期待的站在礼台上。
至于赵俊臣、韦贤,正一左一右守在朱高煦身后,如临大敌的盯着四周。
虽然有锦衣卫、旗手卫、神机队等精兵强将把礼台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但保险起见,赵、韦二人仍不敢放松警惕。
“微臣郑和叩见皇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郑、陈、王三人跪下叩首,行参拜大礼道。
至于船队的其余随从官员,正各司其职,在忙着搬卸货物,并没有来礼台见礼。
“郑和,你们总算回来了。”
朱高煦先感慨的说了一句话,然后走下礼台,亲自依次扶起郑和、王景弘、陈瑄,说道:“平身,都快平身。”
“谢殿下。”郑、王、陈三人陆续说道。
朱高煦打量着肤色黝黑的郑和,道:“几年不见,你苍老了许多。”
“微臣等人虽身在海外,却心系着大明陛下,还有殿下。”郑和眼中含泪道。
“父皇与我也想念你们。”
朱高煦握住郑和的手,目光从陈瑄、王景弘脸上扫过,关切的说道:“父皇听说你们回来,连早朝也罢了,令我来江边来接你们。”
郑和恭声问道:“陛下圣体还好吧?”
“好,非常好。”朱高煦不假思索的答道。
随后,他望向王景弘,严肃的说道:“王景弘,我问你,海外各国使臣登上我大明宝船之后,是否严格按照《防疫手册》进行隔离观察?”
“回殿下,微臣严格遵从手册,不敢掉以轻心。随船赴京的海外各国使臣,每隔三日都会由船上医官进行巡检,不曾出现疫病。”
王景弘急忙躬身恭声答道。
朱高煦没有接话,而是微微扭头,向郑和、陈瑄望去。
郑和立即出声道:“殿下,臣刚才已派人领着各国使臣去沐浴更衣。”
陈瑄补充道:“回殿下,尾随船队来我大明的海外商船,臣已命令他们停靠在指定位置,等待礼部安排众番商沐浴更衣,洗去膻腥之味,方准许他们住入会同馆等候贸易。”
“嗯,好!你们看,文武百官都来了。”
朱高煦先是点头说了一句,接着道:“走吧,父皇在等着你们。”
“谢陛下、太子殿下!”郑和躬身道。
半个时辰后。
奉天殿。
“宣巡洋正使总兵官郑和、副使总兵官陈瑄、王景弘,觐见!”
众礼官依次高呼道。
“臣郑和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和、王景弘、陈瑄三人呈品字形来到大殿中央,行参拜大礼道。
“平身。”朱棣高声道。
“谢陛下天恩。”郑和三人齐声道。
朱棣激动的起身离开宝座,直接走下了丹陛,同时说道:“朕见到你们回来,真是高兴啊!”
“启奏陛下,臣等于永乐元年六月,率海船两百余艘,奉旨巡使南洋、西洋,船队航行两万三千五百余里,巡使占城、苏门答剌、古里等海外邦国十七个,通好列国君王、首领、酋长总计十六位,并有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随船回拜大明天子,愿与大明永结同好,共享万世太平。”
郑和躬身朗声道。
“郑和,你们辛苦了。”
朱棣走到郑和三人面前,脸上洋溢着喜色,欣慰的说道。
“陛下过誉了,臣等此次巡视南洋、西洋,还与海外各国互通了贸易,交流了物产,所携中土之物颇受欢迎,海外各国君王纷纷贡献方物,商贩与百姓更是踊跃易物换货,不一而足。”
郑和接着说道。
朱棣闻言,点头微笑。
“臣此次共带回来珍珠、珊瑚、金箔、乳香、胡椒、观音竹、龙涎香等海外产物共计种,载满了八十七艘货船,更有各类奇禽异兽多种,巨象五头、雄狮十只、奇鸟百只、花木无数,总计装运一百三十五船。”
就在郑和说话的同时,陆续有宦官与力士捧着或抬着珍珠、珊瑚等物,走入大殿。
“把朕的眼睛都看花了。”
朱棣望着几乎摆满了大殿的奇珍异宝,感慨道。
文武百官、宗王也都围观着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东西,大开眼界,议论纷纷。
“可见乾坤浩瀚,四海无涯!”
朱棣指着各类物产,朗声道:“依朕看来,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是海外诸国的通好之情,是天下子民的友善之心。”
他用拳头砸了一下郑和的肩膀,道:“你们为朕友睦万邦,开了个好头啊!”
“父皇明鉴,今日朝会,可谓百年未见之盛典,足见大明永乐王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盛世明君,恩泽四海。”
朱高煦恰到好处的恭维道。
朱棣先是开怀大笑了一阵,然后微笑着抚须道:“太子听旨,派人将这些海外珍奇,还有随船运来的巨象、雄狮等禽兽,供奉在午门外,展示十天,让京城百姓都看一看,开开眼界。”
“儿臣遵旨。”朱高煦躬身领旨道。
朱棣接着道:“钦差正使、总兵官郑和,副使王景弘、陈瑄等人,不负朕之所望,率大明船队官兵、商贾、船工两万七千余人,历时两年,行海路两万三千余里,历尽风险,劈波斩浪,结交海外番邦十七国,开万国来朝新气象,功不可没,朕要重赏你们!”
言罢,他伸手一挥,给了侍立在西边角门下的宦官昌盛一个手势。
昌盛见状,立即疾步来到大殿丹陛下的正前方,展开手中圣旨,开始高声宣读半个时辰前朱棣召命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褒赏巡洋正使总兵官郑和百圆金钞三千张、一万五千两银圆、绢纱绫罗各两百匹,副使、副总兵王景弘、陈瑄,各赏百圆金钞一千、八千两银圆、绢纱绫罗各一百匹,船队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官、百户官、总旗、小旗以下各官,皆造册具报吏部、户部,依官品等论功行赏,钦此!”
“谢陛下隆恩!”
郑和、王景弘、陈瑄跪下接旨道。
“陛下可真够大方的,远征帖木儿国之战,众多将士军功卓著,给予的赏赐也没达到如此高的赏格。”
朱能凑近张玉,小声议论道。
张玉低头低声道:“慎言。”
“陛下可真舍得啊,这一封赏,差不多就赏出了一省布政司一年的税赋。”
户部右侍郎卓敬,凑近夏原吉低声说道。
夏原吉却低头小声道:“陛下这是赏给咱们看的。”
朱棣走上金台,重新坐下,对边上的礼官道:“宣各国使臣。”
“宣各国使臣觐见!”
众礼官依次高呼道。
随后,二十一位海外邦国使臣,走进了奉天殿。
此殿位于皇宫南北主轴线上,上承重檐庑殿顶,坐三层汉台阶之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乃是大明王朝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百官朝贺之所。
众海外邦国使臣入殿之后,但见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壮丽巍峨,一时间身心俱震!
在礼部官员匆忙的教导下,二十一国的贡使用不太标准的汉话,先后有序的高声自报家门。
“外臣占城国贡使、真腊国贡使、暹罗国贡使、假里马丁贡使、交阑山贡使、重迦罗贡使、吉里闷地贡使、古里国贡使、满剌加贡使、彭亨贡使、东西竺贡使、龙牙迦邈贡使、苏门答剌国贡使、龙涎屿贡使、翠兰屿贡使、阿鲁国贡使、锡兰国贡使、小葛兰国贡使、柯枝国贡使、木骨都束国贡使、苏禄国贡使——”
二十一人同时跪下,接着齐声道:“拜见大明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别跪了!各位使臣来自异邦,各有风俗,不必拘礼了。”
朱棣抬手一挥,非常大气的说道。
“谢陛下!”
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齐声道。
“出使南洋、西洋诸国,乃千古罕见之壮举,九州中华,自古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寰宇的自信!不出家门,不知阴晴圆缺,不出国门,不知天高海阔!”
朱棣激动的站起身,目光从御史桂湛、户部左侍郎夏原吉、礼部右侍郎宋礼三人脸上扫过,然后高声说道:“郑和载誉而归,友邦纷纷来朝,恰恰证明了下西洋绝非弊政,此举真正利国利民,恩泽四海,功在千秋,造福子孙万代!”
“吾皇圣明!”
朱高煦率先高呼道。
其余宗王大臣紧随其后,也纷纷高呼道:“吾皇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