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孙大,你家娘子还在寺里侍疾啊?”
“可不是嘛!据说阿母身体好多了,再过几日就能归家!”
“还是你家娘子心诚啊!也多亏怀恩寺那些大和尚施了法术,才困得住疫鬼!”
“这可不是和尚们的功劳,而是佛祖赐福免灾呢!”
“什么?居然还有此事?”
“可不是嘛,我家娘子都跟我说了,是一位梁郎君得了佛祖指引,才抓出了疫鬼!你没看外面那些净街行者面上都带着布巾,那东西叫‘梁巾’,就是梁郎君传下来的!只要带上,便能防住病气!”
“有这么神奇?!”
“看你说的,若是不神奇,今年得了伤寒的,怎么可能只有这些?”
“……也是!往年若是闹起大疫,谁家不得死个几口?唉!哪个能想到,区区野鼠竟然也能害人性命!”
“可不是嘛!我家昨日又打死了两只,都扔进灶膛里烧了!你别说,难怪人家孙铁匠家里从没人患过伤寒。这东西啊,就怕烈火!”
“听说还有蚊虫呢!最近外面都找不到艾草了,只能上药铺买。反正我家门后的那条水沟是填上了,据说只要没了污水,就生不出蚊虫。”
“还有这说法?!咦,你快看,净街行者又来了!”
只见两个身披麻衣,面戴布巾的男子拎着水桶,一路泼洒了过来。那水可是医寮里专门配置的石灰水,只要撒过之后,疫物就无法存活。后面还有一个男人拎着个皮质口袋,手持半人长的竹夹,若是看到了死鼠小畜,就立刻夹起扔进皮囊之中。
如此三人一组,缓缓走过街道。路上行人纷纷避让,不少还双手合十,行了佛礼。百姓们至今还觉得这是帮他们驱散疫鬼的法师,更有不少僧人加入了净街行列,让这种传闻愈演愈烈。
就连刚刚说的有头有尾的两人,也不由虔诚行礼。一直等净街行者远远离开,才直起身形。
“真是多亏了佛祖和那位梁郎君啊!孙大,你可要让你家娘子好好问问,那梁郎君究竟是哪里人士,尊讳如何?”
“这个自然,等到阿母平安归来,我还要请一尊神位放在家中呢。若是有佛祖保佑,那些疫鬼煞物,肯定会远远避了出去!只盼今夏不再有疫病发生了……”
※
“姜郎君,城西已五日未见病患,医寮中十来位病患也大多痊愈,只待住满七日,便能离开了。”
听着下面管事的汇报,姜达长长呼出了口气。耗费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城里的疫情终于控制了下来,除了医寮之中仅存的那些病患之外,这次疫病,应该是过去了。
短短二十余日内,医寮共收容了病患五百六十余人,发病身亡的超过半数,还有十几位照顾病患的杂役、家眷意外染病身故。然而这样的数字,比起往年发病而死的人数,却不值一提。
城外度化场里,火堆成日成夜烧个不停,借着超度之名,焚掉了不知多少尸首和病患用过的被褥衣物。练石灰的大小土窑多了一倍,不少人发了横财,连艾叶都成了紧缺药物。然而这一条条推广下去的防疫手段,实打实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到了后期,可能是佛祖点化的事情越传越广,高门大户纷纷布施,也有更多游僧和信众加入杂役队伍,这些人力物力被用在了最关键的地方,才把疫病强压了下去。
从汉末至今百余年了,这还是第一次人为的控制住了伤寒蔓延。如此功绩,怕是不亚于张长沙的《伤寒杂病论》了。
“莫要放松!让净街人再泼洒十日的石灰水。还有一应杂役,都不能立刻离开医寮,确定没有染上疫病才能归家。对了,钟文周和顾慎行呢?”
“钟大医还在看诊,顾大医去了郭府,估计下午才能赶回来。”管事立刻答道。
“嗯,还要跟他们知会一声,记得整理手上病例,交到署中。”姜达颔首道。
自从祖父去信各家之后,那些医家们也纷纷做出了回应。姜家可是王熙一脉的传承,他们对于伤寒的心得和防疫手段,没人能够轻忽。拿了这样的恩惠,又听说了晋阳医寮的义举,又有谁能无动于衷?
因此,不少医家也派人加入医寮。《伤寒论杂病》传世近百年,根据张长沙的方子,又衍化出了不知多少方剂。各家都有各家的医理,若是以往,可能要费尽口舌辩证一番,但是现在医寮之中命在旦夕的病患就有几百个,自然也成了实验方剂的最佳场所。
几乎每日,医者们对于伤寒的了解都在激增。除却那些身上确实有蚊虫叮咬或鼠咬伤痕的,他们还发现了几例不同症状的病人。相似的表症之下,却是完全不同的病因,也让医者们开始关注“疫物”之后的东西。疫物到底有多少种?来自何种途径传播?又如何治疗?也许伤寒一症,囊括的范围比他们所想的更加广阔。
是研制治疗所有伤寒的万灵药,还是根据脉理给出对症的方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口罩的推行和繁琐的消毒手段,让医者的感染率大大降低,增加了众人的积极性。姜达没有忘记梁子熙之前的嘱咐,开始在医寮中推行病例制度。所有医者在诊病之余,把会自己经手的病例和方剂一一写出,交由姜太医居中整理。相信只要花上几个月时间,一部新的医书便会诞生,连同防疫经验一起流传,造福万民。
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功绩。仔仔细细跟管事交代完毕之后,姜达松了口气,毫无仪态的箕坐下来。这些日子,他几乎熬干了精力,瘦的连面颊都凹陷了下去。但是若无这场磨砺,他恐怕永远也窥不到伤寒之症的真正门道。对于一个医家而言,是何等的幸事!
这些,都多亏了梁子熙!可惜自己最近都在晋阳忙碌,也不知那人身体如何了?等忙完了医寮中的诸事,还赶往梁府,继续为他调养身体才是。
正想着,门外突然传来通禀:“姜郎君,姜太医的车架停在了门外,让你尽快过去。”
什么?姜达不由起身,快步向医寮外走去。祖父这些日子精力不济,只在别院整理病例。怎么突然来到了医寮,出什么事了吗?
走到门外,果真,一辆牛车已经等在了外面。姜太医正坐在车上,撩帘向这边张望,看到姜达立刻招手道:“达儿,快上车。”
不敢怠慢,姜达三步并作两步上了车,还没坐稳,牛车就缓缓开动。看着姜太医那副肃然面孔,姜达的心也悬在了半空:“祖父,出什么事了吗?”
“王中正让你我二人一起前往刺史府。东赢公有令,要召见我们!”
※
之前大疫,身为并州刺史的司马腾早早就离开了晋阳,如今疫情稍缓,才姗姗回府。只是进了偏门,一阵艾香就扑鼻而来。不过跟普通人家直接烧艾的粗笨法子不同,这里的艾香还混有其他香料,闻起来清新素淡,驱除蚊虫的效力也更高。
在这雅淡香气中,姜太医祖孙来到了后院堂上。只见一位锦袍,头戴进贤冠的男子坐在主位之上,旁边则是王汶,手持麈尾含笑作陪。
姜太医不敢怠慢,上前行礼道:“参见东赢公。”
“这就是除灭伤寒,解晋阳于倒悬的姜太医吗?快快请起。”座上那人嘴角含笑,一派礼贤下士的模样。
“岂敢独揽奇功。多亏东赢公鼎立支持,王中正居中转圜,才有此次克服疫病之功。老朽只是恰逢其时,当不得东赢公谬赞。”姜太医恭恭敬敬行了一礼,才起身坐在了旁边的客席上。
像是极为满意姜太医的回答,司马腾轻摇手中羽扇:“此次晋阳之事,让我大为惊奇,原来世人畏之如虎的伤寒,还有克复之法。如今天候已过小暑,正是伤寒之疫多发时节。我欲携二位一起上京,面见天子,把这良法广传于世。”
侍立在祖父身后的姜达立刻涨红了面孔。竟然要进京面圣?这岂不是姜家重回宫掖的绝好时机!自从祖父致仕之后,姜家已经没了可以进入少府的人选。即便是自己,也要等上数载,待不惑之年才有资格进入太常。现在便能前往洛阳,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且若能面见天子,防疫一法必然能传遍天下,惠及万民!
姜达心脏砰砰直跳,端坐于前的姜太医却淡淡道:“东赢公一片赤诚之心,老朽感同身受。不过老朽年迈多病,怕是无法随东赢公一起入京。而且此次防治疫病,也并非我祖孙二人的功劳,尚有医寮不少医者,齐心协力,才得全功。老朽恳请东赢公在医寮之中多选贤才,随侍同往京城。”
他的话无比诚恳妥帖,司马腾细细打量了姜太医片刻,不得不承认这老人是真的面色苍白,气短体虚。若是真跟他上京,死在了路上反而不美。想了片刻,司马腾就含笑道:“不愧是茂深看重之人。也罢,那就再招四位医寮中的医工,与姜达一起上京便是。”
“多谢东赢公垂怜。”姜太医立刻俯首拜道,姜达也赶紧跟着拜了下去。
大事已经商定,司马腾又问了几句医寮中的情况,才挥扇让姜家祖孙退了下去。
一直等走出府衙,姜达才忍不住问道:“祖父大人,为何你面色凝重?上京难道不是好事吗?”
“不是。”姜太医低声答道,“车上说。”
两人登上牛车,等放下车帘之后,姜太医才叹了口气:“我也未曾料到,东赢公竟会亲自前往洛阳。若只由医寮中人上京还好,加了个王侯,事情就变了样子……唉,你可知道如今朝中司空乃是何人?”
“是……东海王?”就算不怎么熟悉朝政,这种级别的高官,姜达还是有所耳闻的。
“正是东海王!他乃是东赢公的亲兄。若是东赢公上京,必然不会跳过这位兄长行事。而东海王,酷爱清谈,是一位崇道之人。因此,东赢公必然不会提及佛祖入梦之事,也不会召见怀恩寺的僧人。没了佛祖入梦,只有医寮医者,这就是东赢公任贤选能,占了全功啊!”
姜达这才反应了过来,不由急道:“这怎么可以?若是没有佛祖入梦之说,那些愚民又如何能听信防疫之法?而且梁子熙……”
姜太医摇了摇头:“若是我没猜错,东赢公不会让这法子传遍天下,而是要把防疫手段用在宫掖之中。只要能保住天子性命,就是奇功一件,又何必为那些愚民耗费精力。达儿,这次上京,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洛阳局势复杂,又其是他们这些小民可以涉足的?
“若只是功劳被人抢去还好,万一卷入朝廷争斗,才会让人粉身碎骨。这次东赢公怕是不肯放过姜家了,你上京一定要小心谨慎,切勿听不该听的事,说不该说的话。就当自己是哑了聋了,任东赢公摆布即可。”
听着祖父的谆谆教导,姜达已经汗湿了衣襟。这可跟他设想的完全不同,难道朝中就没人在乎这能惠及万民的良法吗?然而祖父的神情如此凝重,让他不得不信。在长长的沉默之后,姜达终于点了点头:“我一定谨记祖父教诲,一切小心为上!祖父,你在家也要好好将养身体,等到新书问世,姜家总能千古留名!”
“这就对了。”姜太医长叹一声,“朝中政局繁杂,医者又能如何?可惜梁子熙没了这个扬名的大好机会。也罢,他本就不是这种在乎名声之人。”
想到那个俊美又体弱的友人,姜达心头也是一沉。这次不但不能赶往梁府给他调养,更是连面圣时都无法提上一句。不过就算东赢公如何抹去佛祖入梦之事,这晋阳城中,无数因他而活之人,还是会记得他的声名。与其卷入朝中,还不如让他留在并州,好好养病。
上京之前,一定要替子熙寻个良医!心底暗自下了决定,姜达默默低下了头去,盘算起手头的事务。只盼能赶在上京之前,处理完这些繁杂事宜吧。
※
“师父,东赢公要携医寮中的医官进京了!”怀恩寺的禅房中,有位年轻僧人急急道,“这是要抛下我们怀恩寺吗?怎能如此行事!”
“当朝司空喜好玄谈,东赢公如此作为,也不奇怪。”老僧依旧眉眼低垂,淡淡答道。
“那寺里花费的心血呢?光是僧人就死了六个,却要被他们如此弃之不顾,岂不是白费……”
“念法!”老僧突然提高了音量,“莫要生出嗔恚之心!”
僧人愣了一下,连忙双手合手:“弟子错了。”
“是错了。东赢公所为,不过是迎奉上尊。欺上简单,瞒下却不容易。晋阳之事,早已流传于万民之口,不见最近寺内香火何等鼎盛吗?东赢公此刻离开晋阳,未尝不是好事。正是我寺广开法会,超度亡魂的时机。”
那僧人也渐渐醒悟:“是了,若是此刻举办法会,必能让人牢记佛祖恩赐。不过要选在何时为好呢?”
“目犍连为救饿殍之母,向我佛哭问。佛说需集众僧之力,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法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是《佛说盂兰盆经》的内容,乃是高僧竺法护所译,念法自然熟悉。听师父如此说,他不由轻轻皱眉:“可是七月十五乃是道家中元之节,我们要在此时举办法会吗?”
“道家有地官赦罪,佛家也有目连救母,这不正是以道法佐佛理吗?你且去王府告知王中正。东赢公此举必不受王中正所喜,心中有愧,王中正定然会全力支持法会。如此,佛祖赐福之事,不就传遍并州了?”老僧唇角浮出笑意,缓声说道。
道家有三官,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也就是俗称的“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中元节正是地官赦罪之日,若是此时宣扬目连救母,岂不是严丝合缝,深入人心?
如醍醐灌顶,念法面色也浮出了喜色:“师父言之有理!并州有多少豪门,王家又有多少故交,若是这些人都知道了佛祖赐福之事,又何惧东赢公所为?”
“明白就好。”老僧微微撩起眼帘,“等你觐见中正之时,要探听一下梁施主的消息。告诉王中正,本寺也愿这位佛引之人祈福消灾。若是法会之时,梁施主也能前来,就不枉这场佛缘了。”
当初是梁子熙借佛祖之名防疫祛灾,如今,则是怀恩寺借梁子熙之名广开法会,弘扬佛名。这也是一饮一啄了。
念法不由双手合十,心悦诚服道:“弟子明白。”
“孙大,你家娘子还在寺里侍疾啊?”
“可不是嘛!据说阿母身体好多了,再过几日就能归家!”
“还是你家娘子心诚啊!也多亏怀恩寺那些大和尚施了法术,才困得住疫鬼!”
“这可不是和尚们的功劳,而是佛祖赐福免灾呢!”
“什么?居然还有此事?”
“可不是嘛,我家娘子都跟我说了,是一位梁郎君得了佛祖指引,才抓出了疫鬼!你没看外面那些净街行者面上都带着布巾,那东西叫‘梁巾’,就是梁郎君传下来的!只要带上,便能防住病气!”
“有这么神奇?!”
“看你说的,若是不神奇,今年得了伤寒的,怎么可能只有这些?”
“……也是!往年若是闹起大疫,谁家不得死个几口?唉!哪个能想到,区区野鼠竟然也能害人性命!”
“可不是嘛!我家昨日又打死了两只,都扔进灶膛里烧了!你别说,难怪人家孙铁匠家里从没人患过伤寒。这东西啊,就怕烈火!”
“听说还有蚊虫呢!最近外面都找不到艾草了,只能上药铺买。反正我家门后的那条水沟是填上了,据说只要没了污水,就生不出蚊虫。”
“还有这说法?!咦,你快看,净街行者又来了!”
只见两个身披麻衣,面戴布巾的男子拎着水桶,一路泼洒了过来。那水可是医寮里专门配置的石灰水,只要撒过之后,疫物就无法存活。后面还有一个男人拎着个皮质口袋,手持半人长的竹夹,若是看到了死鼠小畜,就立刻夹起扔进皮囊之中。
如此三人一组,缓缓走过街道。路上行人纷纷避让,不少还双手合十,行了佛礼。百姓们至今还觉得这是帮他们驱散疫鬼的法师,更有不少僧人加入了净街行列,让这种传闻愈演愈烈。
就连刚刚说的有头有尾的两人,也不由虔诚行礼。一直等净街行者远远离开,才直起身形。
“真是多亏了佛祖和那位梁郎君啊!孙大,你可要让你家娘子好好问问,那梁郎君究竟是哪里人士,尊讳如何?”
“这个自然,等到阿母平安归来,我还要请一尊神位放在家中呢。若是有佛祖保佑,那些疫鬼煞物,肯定会远远避了出去!只盼今夏不再有疫病发生了……”
※
“姜郎君,城西已五日未见病患,医寮中十来位病患也大多痊愈,只待住满七日,便能离开了。”
听着下面管事的汇报,姜达长长呼出了口气。耗费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城里的疫情终于控制了下来,除了医寮之中仅存的那些病患之外,这次疫病,应该是过去了。
短短二十余日内,医寮共收容了病患五百六十余人,发病身亡的超过半数,还有十几位照顾病患的杂役、家眷意外染病身故。然而这样的数字,比起往年发病而死的人数,却不值一提。
城外度化场里,火堆成日成夜烧个不停,借着超度之名,焚掉了不知多少尸首和病患用过的被褥衣物。练石灰的大小土窑多了一倍,不少人发了横财,连艾叶都成了紧缺药物。然而这一条条推广下去的防疫手段,实打实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到了后期,可能是佛祖点化的事情越传越广,高门大户纷纷布施,也有更多游僧和信众加入杂役队伍,这些人力物力被用在了最关键的地方,才把疫病强压了下去。
从汉末至今百余年了,这还是第一次人为的控制住了伤寒蔓延。如此功绩,怕是不亚于张长沙的《伤寒杂病论》了。
“莫要放松!让净街人再泼洒十日的石灰水。还有一应杂役,都不能立刻离开医寮,确定没有染上疫病才能归家。对了,钟文周和顾慎行呢?”
“钟大医还在看诊,顾大医去了郭府,估计下午才能赶回来。”管事立刻答道。
“嗯,还要跟他们知会一声,记得整理手上病例,交到署中。”姜达颔首道。
自从祖父去信各家之后,那些医家们也纷纷做出了回应。姜家可是王熙一脉的传承,他们对于伤寒的心得和防疫手段,没人能够轻忽。拿了这样的恩惠,又听说了晋阳医寮的义举,又有谁能无动于衷?
因此,不少医家也派人加入医寮。《伤寒论杂病》传世近百年,根据张长沙的方子,又衍化出了不知多少方剂。各家都有各家的医理,若是以往,可能要费尽口舌辩证一番,但是现在医寮之中命在旦夕的病患就有几百个,自然也成了实验方剂的最佳场所。
几乎每日,医者们对于伤寒的了解都在激增。除却那些身上确实有蚊虫叮咬或鼠咬伤痕的,他们还发现了几例不同症状的病人。相似的表症之下,却是完全不同的病因,也让医者们开始关注“疫物”之后的东西。疫物到底有多少种?来自何种途径传播?又如何治疗?也许伤寒一症,囊括的范围比他们所想的更加广阔。
是研制治疗所有伤寒的万灵药,还是根据脉理给出对症的方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口罩的推行和繁琐的消毒手段,让医者的感染率大大降低,增加了众人的积极性。姜达没有忘记梁子熙之前的嘱咐,开始在医寮中推行病例制度。所有医者在诊病之余,把会自己经手的病例和方剂一一写出,交由姜太医居中整理。相信只要花上几个月时间,一部新的医书便会诞生,连同防疫经验一起流传,造福万民。
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功绩。仔仔细细跟管事交代完毕之后,姜达松了口气,毫无仪态的箕坐下来。这些日子,他几乎熬干了精力,瘦的连面颊都凹陷了下去。但是若无这场磨砺,他恐怕永远也窥不到伤寒之症的真正门道。对于一个医家而言,是何等的幸事!
这些,都多亏了梁子熙!可惜自己最近都在晋阳忙碌,也不知那人身体如何了?等忙完了医寮中的诸事,还赶往梁府,继续为他调养身体才是。
正想着,门外突然传来通禀:“姜郎君,姜太医的车架停在了门外,让你尽快过去。”
什么?姜达不由起身,快步向医寮外走去。祖父这些日子精力不济,只在别院整理病例。怎么突然来到了医寮,出什么事了吗?
走到门外,果真,一辆牛车已经等在了外面。姜太医正坐在车上,撩帘向这边张望,看到姜达立刻招手道:“达儿,快上车。”
不敢怠慢,姜达三步并作两步上了车,还没坐稳,牛车就缓缓开动。看着姜太医那副肃然面孔,姜达的心也悬在了半空:“祖父,出什么事了吗?”
“王中正让你我二人一起前往刺史府。东赢公有令,要召见我们!”
※
之前大疫,身为并州刺史的司马腾早早就离开了晋阳,如今疫情稍缓,才姗姗回府。只是进了偏门,一阵艾香就扑鼻而来。不过跟普通人家直接烧艾的粗笨法子不同,这里的艾香还混有其他香料,闻起来清新素淡,驱除蚊虫的效力也更高。
在这雅淡香气中,姜太医祖孙来到了后院堂上。只见一位锦袍,头戴进贤冠的男子坐在主位之上,旁边则是王汶,手持麈尾含笑作陪。
姜太医不敢怠慢,上前行礼道:“参见东赢公。”
“这就是除灭伤寒,解晋阳于倒悬的姜太医吗?快快请起。”座上那人嘴角含笑,一派礼贤下士的模样。
“岂敢独揽奇功。多亏东赢公鼎立支持,王中正居中转圜,才有此次克服疫病之功。老朽只是恰逢其时,当不得东赢公谬赞。”姜太医恭恭敬敬行了一礼,才起身坐在了旁边的客席上。
像是极为满意姜太医的回答,司马腾轻摇手中羽扇:“此次晋阳之事,让我大为惊奇,原来世人畏之如虎的伤寒,还有克复之法。如今天候已过小暑,正是伤寒之疫多发时节。我欲携二位一起上京,面见天子,把这良法广传于世。”
侍立在祖父身后的姜达立刻涨红了面孔。竟然要进京面圣?这岂不是姜家重回宫掖的绝好时机!自从祖父致仕之后,姜家已经没了可以进入少府的人选。即便是自己,也要等上数载,待不惑之年才有资格进入太常。现在便能前往洛阳,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且若能面见天子,防疫一法必然能传遍天下,惠及万民!
姜达心脏砰砰直跳,端坐于前的姜太医却淡淡道:“东赢公一片赤诚之心,老朽感同身受。不过老朽年迈多病,怕是无法随东赢公一起入京。而且此次防治疫病,也并非我祖孙二人的功劳,尚有医寮不少医者,齐心协力,才得全功。老朽恳请东赢公在医寮之中多选贤才,随侍同往京城。”
他的话无比诚恳妥帖,司马腾细细打量了姜太医片刻,不得不承认这老人是真的面色苍白,气短体虚。若是真跟他上京,死在了路上反而不美。想了片刻,司马腾就含笑道:“不愧是茂深看重之人。也罢,那就再招四位医寮中的医工,与姜达一起上京便是。”
“多谢东赢公垂怜。”姜太医立刻俯首拜道,姜达也赶紧跟着拜了下去。
大事已经商定,司马腾又问了几句医寮中的情况,才挥扇让姜家祖孙退了下去。
一直等走出府衙,姜达才忍不住问道:“祖父大人,为何你面色凝重?上京难道不是好事吗?”
“不是。”姜太医低声答道,“车上说。”
两人登上牛车,等放下车帘之后,姜太医才叹了口气:“我也未曾料到,东赢公竟会亲自前往洛阳。若只由医寮中人上京还好,加了个王侯,事情就变了样子……唉,你可知道如今朝中司空乃是何人?”
“是……东海王?”就算不怎么熟悉朝政,这种级别的高官,姜达还是有所耳闻的。
“正是东海王!他乃是东赢公的亲兄。若是东赢公上京,必然不会跳过这位兄长行事。而东海王,酷爱清谈,是一位崇道之人。因此,东赢公必然不会提及佛祖入梦之事,也不会召见怀恩寺的僧人。没了佛祖入梦,只有医寮医者,这就是东赢公任贤选能,占了全功啊!”
姜达这才反应了过来,不由急道:“这怎么可以?若是没有佛祖入梦之说,那些愚民又如何能听信防疫之法?而且梁子熙……”
姜太医摇了摇头:“若是我没猜错,东赢公不会让这法子传遍天下,而是要把防疫手段用在宫掖之中。只要能保住天子性命,就是奇功一件,又何必为那些愚民耗费精力。达儿,这次上京,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洛阳局势复杂,又其是他们这些小民可以涉足的?
“若只是功劳被人抢去还好,万一卷入朝廷争斗,才会让人粉身碎骨。这次东赢公怕是不肯放过姜家了,你上京一定要小心谨慎,切勿听不该听的事,说不该说的话。就当自己是哑了聋了,任东赢公摆布即可。”
听着祖父的谆谆教导,姜达已经汗湿了衣襟。这可跟他设想的完全不同,难道朝中就没人在乎这能惠及万民的良法吗?然而祖父的神情如此凝重,让他不得不信。在长长的沉默之后,姜达终于点了点头:“我一定谨记祖父教诲,一切小心为上!祖父,你在家也要好好将养身体,等到新书问世,姜家总能千古留名!”
“这就对了。”姜太医长叹一声,“朝中政局繁杂,医者又能如何?可惜梁子熙没了这个扬名的大好机会。也罢,他本就不是这种在乎名声之人。”
想到那个俊美又体弱的友人,姜达心头也是一沉。这次不但不能赶往梁府给他调养,更是连面圣时都无法提上一句。不过就算东赢公如何抹去佛祖入梦之事,这晋阳城中,无数因他而活之人,还是会记得他的声名。与其卷入朝中,还不如让他留在并州,好好养病。
上京之前,一定要替子熙寻个良医!心底暗自下了决定,姜达默默低下了头去,盘算起手头的事务。只盼能赶在上京之前,处理完这些繁杂事宜吧。
※
“师父,东赢公要携医寮中的医官进京了!”怀恩寺的禅房中,有位年轻僧人急急道,“这是要抛下我们怀恩寺吗?怎能如此行事!”
“当朝司空喜好玄谈,东赢公如此作为,也不奇怪。”老僧依旧眉眼低垂,淡淡答道。
“那寺里花费的心血呢?光是僧人就死了六个,却要被他们如此弃之不顾,岂不是白费……”
“念法!”老僧突然提高了音量,“莫要生出嗔恚之心!”
僧人愣了一下,连忙双手合手:“弟子错了。”
“是错了。东赢公所为,不过是迎奉上尊。欺上简单,瞒下却不容易。晋阳之事,早已流传于万民之口,不见最近寺内香火何等鼎盛吗?东赢公此刻离开晋阳,未尝不是好事。正是我寺广开法会,超度亡魂的时机。”
那僧人也渐渐醒悟:“是了,若是此刻举办法会,必能让人牢记佛祖恩赐。不过要选在何时为好呢?”
“目犍连为救饿殍之母,向我佛哭问。佛说需集众僧之力,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法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是《佛说盂兰盆经》的内容,乃是高僧竺法护所译,念法自然熟悉。听师父如此说,他不由轻轻皱眉:“可是七月十五乃是道家中元之节,我们要在此时举办法会吗?”
“道家有地官赦罪,佛家也有目连救母,这不正是以道法佐佛理吗?你且去王府告知王中正。东赢公此举必不受王中正所喜,心中有愧,王中正定然会全力支持法会。如此,佛祖赐福之事,不就传遍并州了?”老僧唇角浮出笑意,缓声说道。
道家有三官,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也就是俗称的“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中元节正是地官赦罪之日,若是此时宣扬目连救母,岂不是严丝合缝,深入人心?
如醍醐灌顶,念法面色也浮出了喜色:“师父言之有理!并州有多少豪门,王家又有多少故交,若是这些人都知道了佛祖赐福之事,又何惧东赢公所为?”
“明白就好。”老僧微微撩起眼帘,“等你觐见中正之时,要探听一下梁施主的消息。告诉王中正,本寺也愿这位佛引之人祈福消灾。若是法会之时,梁施主也能前来,就不枉这场佛缘了。”
当初是梁子熙借佛祖之名防疫祛灾,如今,则是怀恩寺借梁子熙之名广开法会,弘扬佛名。这也是一饮一啄了。
念法不由双手合十,心悦诚服道:“弟子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