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开封血战(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过两三分钟,杨天风等人凭借近战武器,抵挡住了鬼子的反扑,突击团先锋营冲入城内,破城夺门的战斗以胜利告终。
大批人马汹涌入城,丝毫也不停留,沿着街道向纵深猛冲。趁着守门敌人被消灭殆尽,后续的大队敌人还未赶到,我军推进迅速。
“四月一日凌晨四时左右,战斗开始,由于日军毫无戒备,仓皇应战,陷入一片混乱。武器装备虽远远落后于日军,既无战车装甲车,更无制空权可言,且又是孤军深入敌占区作战,全无后勤保障和增援部队,但官兵们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抱定誓死杀敌的决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同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
“傍晚六时,指挥部下达了撤退命令。经过一天的血战,我军毙伤敌军近八百名,击落敌机一架,击毁、击伤战车六辆,汽车、装甲车十余辆,凯旋还师……”
这就是史书上对第三集团军袭击开封的描述,在杨天风看来,伤亡数字肯定有所夸大,但总体上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现在呢,日军毫无戒备、仓惶应战没有变,变的是战斗的进程,以及混和师的武器装备,还将会有结果的大不相同。
持续不断的爆炸声回荡在古城开封上空,炽白的强光照亮了暗黑的夜空,巨大的气浪扫过大街小巷,房尘迸落,门窗摇撼,大地都在连连抖动。
以最快速度涌进城里的突击团,入城后立即沿着街道向北攻击前进。得到兵力、武器加强的突击团足有近两千兵力,兵分四路,一路直插龙亭(开封制高点),攻击敌军炮兵阵地;另外三路则形成三个突击箭头,沿着草市街、北土街、南书店街向北推进,随后又分出以班、排为单位的小作战群,在小巷、胡同穿插迂回。
杨天风率领的是中路突击队,因为两侧有友军屏护,进展很快。而左右两翼的友军则要抵挡西、东两个方向有可能来援的敌人,还要突破当面之敌的拦截阻击,速度稍慢。
而随后入城的后备团则以部分兵力控制宋门,以及宋门向西延伸数百米的大路,以确保突击团的后路无虞。其余人马则分散成十余个班、排单位的作战团体,向南攻击,他们在城内大街小巷穿插迂回,遇敌则战,使城内日军陷入乱战局面,牵制其大股集结。
倚仗兵力优势,四下出击,把日军拖入乱战,这个战术确实把敌人搞蒙了。到处都响着枪声和爆炸声,他们不知道有多少兵进了城。
特别是以排、班为单位的作战小团体,都配备了花机关、盒子炮或霰*弹枪,并随身携带了更多的手榴弹,武器长短搭配,近战火力不弱。特别是乱战的战术规定,路线可以随便选择,哪里有敌人,哪里有战斗就靠近哪里。
这些作战小团体或者配了向导,或者由开封本地士兵引导,翻墙头、过小巷,小股多路,四处开火,造成了敌人的极大混乱。
作战单位小,却机动灵活,一小股一小股的官兵象鱼一样钻来钻去,放开手脚与敌人周旋。道道垣墙喷吐着火舌,条条街巷闪耀着爆炸的亮光,座座院落回荡着厮拼的喊杀声。
迂回穿插的小部队负责袭扰、牵制,主攻团的其他部队则奋勇向前推进,一条街,一条巷的争夺,逐步压缩着敌人的空间。
而城南的战斗也越来越激烈,第六十团在炮火掩护下攻入火车站,与鬼子展开短兵相接的残酷战斗。南关之敌出动增援,敌我双方陷入了胶着的激战。
各处都在战斗,使得敌人顾此失彼,有限的兵力调动不及,给城内突击团的攻击前进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日军占领开封后,总体布署是依据城墙防守,城内并没有什么坚固的碉堡,主要街口用沙袋垒起的工事,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所以,一旦堡垒的坚硬外壳被迅速打破,突然变化的情况使敌人的思想转不过弯来,临时布署又一时跟不上,一切章法全都乱了。
而第三十五师团长前田冶被称为“炮兵之花”,却实在算不上是什么赞誉之语。因为他出身炮兵,历任炮兵大尉、炮兵大佐、野战炮兵第三联队联队长,还担任过重炮兵学校教官、炮兵监理部部员、兵器局重炮课课长、重炮兵学校干事。直到晋升为陆军少将、中将,并担任第三十五师团师团长,却几乎一直在干着与炮兵有关的工作。
所以,说前田冶专业不对,能力不行,或许有些片面,但他的经验不足却是真的。而且,前田冶和他的参谋长在心里也从不认为开封城会丢掉,这个骄横而执着的坚持,最后将葬送他们唯一的希望。
说得难听一些,他们在这里是坐以待毙,听凭国*军的绞索越收越紧。但他们内心的骄傲,却使他们对此没有觉察。
既没有收缩防御,也没有向外界求援。就在开战之初的一两个小时内,混和师的骑兵已经把城外所有的电话线切断,使开封之敌在意识到危险时,只能通过电报向更远的大城镇驻军请求增援。
情况不明,又是突然袭击,前田冶在起初的指挥中还犯了错误。就个错误有些类似于苏联遭到德国突然攻击之后的反应。
对于战争开始阶段的特点,苏联指挥部作了错误的估计。当时提出,在国家边界上依靠野战工事顽强防御,不准敌人侵入俄国领土,保证动员时间,然后以强大的反突击打退敌人的进攻,把战争转移到敌人的领土上去。
想法虽好,但这样就根本没有考虑战略防御作战问题,排除了大量敌人突破到腹地的可能性。斯大林甚至把纵深防御看作是退却,而不断的给前线部队下令反击,反击,再反击。这就导致兵团在仓促中依次交战,并使敌人获得了把兵团各个击破的机会。(未完待续。)
不过两三分钟,杨天风等人凭借近战武器,抵挡住了鬼子的反扑,突击团先锋营冲入城内,破城夺门的战斗以胜利告终。
大批人马汹涌入城,丝毫也不停留,沿着街道向纵深猛冲。趁着守门敌人被消灭殆尽,后续的大队敌人还未赶到,我军推进迅速。
“四月一日凌晨四时左右,战斗开始,由于日军毫无戒备,仓皇应战,陷入一片混乱。武器装备虽远远落后于日军,既无战车装甲车,更无制空权可言,且又是孤军深入敌占区作战,全无后勤保障和增援部队,但官兵们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抱定誓死杀敌的决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同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
“傍晚六时,指挥部下达了撤退命令。经过一天的血战,我军毙伤敌军近八百名,击落敌机一架,击毁、击伤战车六辆,汽车、装甲车十余辆,凯旋还师……”
这就是史书上对第三集团军袭击开封的描述,在杨天风看来,伤亡数字肯定有所夸大,但总体上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现在呢,日军毫无戒备、仓惶应战没有变,变的是战斗的进程,以及混和师的武器装备,还将会有结果的大不相同。
持续不断的爆炸声回荡在古城开封上空,炽白的强光照亮了暗黑的夜空,巨大的气浪扫过大街小巷,房尘迸落,门窗摇撼,大地都在连连抖动。
以最快速度涌进城里的突击团,入城后立即沿着街道向北攻击前进。得到兵力、武器加强的突击团足有近两千兵力,兵分四路,一路直插龙亭(开封制高点),攻击敌军炮兵阵地;另外三路则形成三个突击箭头,沿着草市街、北土街、南书店街向北推进,随后又分出以班、排为单位的小作战群,在小巷、胡同穿插迂回。
杨天风率领的是中路突击队,因为两侧有友军屏护,进展很快。而左右两翼的友军则要抵挡西、东两个方向有可能来援的敌人,还要突破当面之敌的拦截阻击,速度稍慢。
而随后入城的后备团则以部分兵力控制宋门,以及宋门向西延伸数百米的大路,以确保突击团的后路无虞。其余人马则分散成十余个班、排单位的作战团体,向南攻击,他们在城内大街小巷穿插迂回,遇敌则战,使城内日军陷入乱战局面,牵制其大股集结。
倚仗兵力优势,四下出击,把日军拖入乱战,这个战术确实把敌人搞蒙了。到处都响着枪声和爆炸声,他们不知道有多少兵进了城。
特别是以排、班为单位的作战小团体,都配备了花机关、盒子炮或霰*弹枪,并随身携带了更多的手榴弹,武器长短搭配,近战火力不弱。特别是乱战的战术规定,路线可以随便选择,哪里有敌人,哪里有战斗就靠近哪里。
这些作战小团体或者配了向导,或者由开封本地士兵引导,翻墙头、过小巷,小股多路,四处开火,造成了敌人的极大混乱。
作战单位小,却机动灵活,一小股一小股的官兵象鱼一样钻来钻去,放开手脚与敌人周旋。道道垣墙喷吐着火舌,条条街巷闪耀着爆炸的亮光,座座院落回荡着厮拼的喊杀声。
迂回穿插的小部队负责袭扰、牵制,主攻团的其他部队则奋勇向前推进,一条街,一条巷的争夺,逐步压缩着敌人的空间。
而城南的战斗也越来越激烈,第六十团在炮火掩护下攻入火车站,与鬼子展开短兵相接的残酷战斗。南关之敌出动增援,敌我双方陷入了胶着的激战。
各处都在战斗,使得敌人顾此失彼,有限的兵力调动不及,给城内突击团的攻击前进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日军占领开封后,总体布署是依据城墙防守,城内并没有什么坚固的碉堡,主要街口用沙袋垒起的工事,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所以,一旦堡垒的坚硬外壳被迅速打破,突然变化的情况使敌人的思想转不过弯来,临时布署又一时跟不上,一切章法全都乱了。
而第三十五师团长前田冶被称为“炮兵之花”,却实在算不上是什么赞誉之语。因为他出身炮兵,历任炮兵大尉、炮兵大佐、野战炮兵第三联队联队长,还担任过重炮兵学校教官、炮兵监理部部员、兵器局重炮课课长、重炮兵学校干事。直到晋升为陆军少将、中将,并担任第三十五师团师团长,却几乎一直在干着与炮兵有关的工作。
所以,说前田冶专业不对,能力不行,或许有些片面,但他的经验不足却是真的。而且,前田冶和他的参谋长在心里也从不认为开封城会丢掉,这个骄横而执着的坚持,最后将葬送他们唯一的希望。
说得难听一些,他们在这里是坐以待毙,听凭国*军的绞索越收越紧。但他们内心的骄傲,却使他们对此没有觉察。
既没有收缩防御,也没有向外界求援。就在开战之初的一两个小时内,混和师的骑兵已经把城外所有的电话线切断,使开封之敌在意识到危险时,只能通过电报向更远的大城镇驻军请求增援。
情况不明,又是突然袭击,前田冶在起初的指挥中还犯了错误。就个错误有些类似于苏联遭到德国突然攻击之后的反应。
对于战争开始阶段的特点,苏联指挥部作了错误的估计。当时提出,在国家边界上依靠野战工事顽强防御,不准敌人侵入俄国领土,保证动员时间,然后以强大的反突击打退敌人的进攻,把战争转移到敌人的领土上去。
想法虽好,但这样就根本没有考虑战略防御作战问题,排除了大量敌人突破到腹地的可能性。斯大林甚至把纵深防御看作是退却,而不断的给前线部队下令反击,反击,再反击。这就导致兵团在仓促中依次交战,并使敌人获得了把兵团各个击破的机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