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五十二章 乱战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曾公亮又接到一封伪造的信后,没有心思呆下去,正好从幽州押来的两万两银子送到。郑朗临行前,带了大量钱帛过来,赵祯听说还要呆很长时间,又从国库里拨出两万两银子,让曾公亮带到契丹,任郑朗使用,便于将士安心,或者收来收买相关的人员,或者其他用途。未想到契丹用了隔绝手段,诏书上又未说,多半契丹人是不会将这批银子给郑朗了。
但没有关系,只要郑朗一回去,这笔帐可以慢慢清算。
寇准曾说南人不可能用,对也不对。南方人多智多变,不及北方人忠厚,比如秦桧与蔡京就是南方人。但还是郑朗那句话,人很难分清忠jiān,还看人君如何用。吕夷简在赵祯手中用,虽是小人,却是忠臣。蔡京是王安石拥护者,在宋徽宗手中用,却是jiān臣。所以这个多智多变,用得好便是能臣。
相比于北方大臣,北宋南方大臣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多进取。也不是南方人比北方人更进取,而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北方未形成唐朝的门阀,可形成一个个门第,是利益所得者,固求平安,保守,不变,苟和,以求利益巩固。而南方没有形成一个个利益所得集团,因此敢于改革。这便是后来北宋党争中的奇怪现象,新党多南方大臣,旧党多北方大臣。形式颠倒过来,南方人同样会做出不好的事。例如明朝倭寇盛行时,南方刻意包藏倭寇。因为明朝海禁,倭寇的走私,对南方沿海各个豪强有利。
曾公亮就是南方人,他同样是一个锐意改革家。
赵祯有赵祯的用意,知音少,弦断无人听,作为曾公亮,对赵祯很多地方不理解。契丹被西夏击败。宋朝战胜西夏,为什么宋朝还要对契丹委屈求全,让宰相来契丹受辱?
想不通,很郁闷地看着这车银子。他为了抢时间,来得早,银子来得晚,这不要紧,关健是曾公亮此时心中很憋火,很耻辱。将银子交给契丹人,等郑朗回去后。一道算账,带着一肚子火气,离开契丹,返向宋朝。
到了京城,将密奏呈给赵祯,等赵祯看完,曾公亮说道:“陛下,臣认为我朝太软弱了。”
这都成了什么啊。
赵祯没有动怒。轻声道:“曾卿,还有西夏呢。”
就是这几个字,让曾公亮默不作声。西夏未解决之前。想对契丹动武,根本不可能。
随后各种谣传纷至沓来。
先是shè虎的故事,不讲耶律洪基被老虎吓得坐在地上站不起来,而是耶律洪基与诸侍卫一道奋战老虎,最后郑朗提议,让耶律洪基拨刀杀死老虎,以全梁王名声,又说让耶律洪基割下虎头,献给辽兴宗,又说带梁王视看民间疾苦。这是为契丹教育一个文武双全,仁孝双全的皇太子。消息传到宋境,全部哗然。
赵祯在宫中也听到了,知道是假的,可心中五味杂陈。虽是假教,终是教。本来是想让郑朗教自己儿子的,然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活大。若有儿子,在郑朗手中会教出一个什么样的皇太子?有可能才是真正的仁爱双全,文武双全的皇太子。
接着传出郑朗连续参加契丹省试考与殿试考,亲自替契丹出试题,听闻郑朗主考,契丹境内举子云集,成为契丹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科举。
紧接着传出郑朗在契丹纳了四个美丽无双的小妾,两个小妾还是出自幽州豪门刘家与马家的嫡系女子。
几乎整个宋朝都在议论。
若不是张海冒险见到郑朗,将郑朗的密奏带给赵祯,可能在这庞大的谣传之下,赵祯都会产生动摇。
但这次贾昌朝没有参与。
他消息灵通,知道曾公亮带回郑朗的密奏,毕竟郑朗是为了赵氏江山,赵家公主不受侮蔑委屈才冒险去契丹的。若做得过火,皇上不高兴,自己仕途危矣。但不代表他不出手,是在坐待最佳时机。
猜得很准确。
郑朗最希望他继续出手。赵祯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包括对他的老师,比如夏竦,比如贾昌朝。此人在吕范之后,成为首相,声名大震,将是自己未来一个很大的妨碍。只要贾昌朝继续出手,出手次数越多,赵祯越会厌恶,厌恶超过念旧心,贾昌朝也就结束了。
然而有人不是这样想。
吴育继续保持君子党们一些习惯,嫉恶如仇,听到这种种谣传,还是认为贾昌朝搞的鬼。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他终于爆发,在朝中与贾昌朝冲突的次数越来越多。
监察御史唐询想讨好贾昌朝,上了一奏,是进奏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茂材异等科。
宋朝为了搜罗人才,除正规的科举,门荫,还给一些民间有才学,却屡考不中的才子儒生与有能力的一个机会,这便是科举三考外的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与茂材异等科。例如富弼就是通过茂才异等科进入仕途,还有胡瑗、孙复等人。
唐询进奏说这三科由汉涉唐,不常置。只在天有大灾大异,政有严重失误时,才略置一二。本朝考用旧制,真宗世建三科,陛下则建六科,让两府与少卿、监上奏后试考举奏人士。随后再次升级,让贤良与茂材二科,居然凌驾于进士科之上。近年不用保任之官,而是看其考自那一科目,特别是以贤良方正、茂材异等至美。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但实际考试过程中,仅用经史几个条例,稍稍注解而己。只能说强记博博,虚词泛说,却看不到辅国体,陈治道的论策。就是这样的用人失误,一开诏几人,现在达到三十多人。想不通的,一中此科,不用几年,一起做到显官。这是弊端。
但过去是怎么做的,用两汉故事,汉武帝时诏大臣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封五年。诏州郡察民有茂材异等,五十四年,才一举贤良,一举茂材。直到孝昭五年。才再度举贤良,孝宣地节三年,举贤良,元康四年举茂材异等,二十五年间,二举贤良,一举茂材。所以宜如汉故事。亲策当世要务,罢秘阁之试。
若用郑朗来看,无所谓,是提用了一些有学问的儒生,未必这些儒生便是能臣。可罢可不罢的。至于富弼则是一个特例。
但这封奏折引起一系列后果。
主要唐询上此奏带着私心。
原先吴育在翰林,荐唐询为御史,会唐询未至,母丧。回家丁忧。及吴育为参知政事,听闻唐询与贾昌朝有亲戚关系,不客气的对贾昌朝说。唐询按照故例当罢御史。
按照宋朝制度,吴育并没有做错,御史是用来做什么的,专门挑大臣刺的,特别是宰相的刺。你身为宰相,亲戚做御史行得通么?贾昌朝没有办法,以唐询为庐州知州。可贾昌朝使了一个小计谋,他对张方平说道:“唐询罢御史,乃是吴育所为。”
说完便走了。
张方平哪里是贾昌朝对手,对吴育很反感。听闻后放在心中。贾昌朝又用了第二计,按照制度,官外放者朝辞,贾昌朝用了一些手段,使唐询破例许入对。张方平便进奏道:“唐询材质美茂,宜留备言职。”
那时曾公亮还没有离开京城。他平时与唐询交情不错,暗中又进了一些好话。两人举荐,赵祯恩准。
吴育有些傻眼,固争,赵祯没有同意。
由是唐询对吴育怀恨在心,而附贾昌朝。
其实这些矛盾产生真的很奇怪。
至于吗?
这一谏大有深意,因为吴育中进士科后,担任著作郎时再考举贤良方,由是益贵,任苏州通判,从此仕途青云直上,四十岁才出头便担任了参知政事。所以朝堂这滩子水太深,一般人真的无法站住脚。
吴育听闻后,大为恼怒,也上了一谏,三代以来取士之盛,莫若汉唐。汉文帝举贤良,有得晁错,此举丰年,何来灾异?武帝诏贤良,有董仲舒、公孙弘,所举又何灾异?唐宪和,举直言极谏,得元稹与白居易。为什么等灾异已成,才后下诏举之,此是后王之未造也,岂足法?陛下自复诸科数年,疏数适中。若等灾异成后才举有三不可,一则使天下贤士待灾异而进,非养廉耻。二平居不举,造形乃问,非所以惧天灾。三轻改信令,示天下无渴士之心,非广贤路。请付臣奏于两制详定。
赵祯看了吴育奏折后,认同吴育的话,也没有付两制,准奏。
唐询没有甘休,又密奏吴育弟妹久寡,吴育不让其改嫁,用此附李遵勖。李遵勖便是济公的六世祖,当朝驸马,李家也是宋朝的豪门之一。似乎有理,嫁给他人,吴育与李遵勖家的关系便断了。事实真相此时吴育弟妹三十几岁的人,又生了六个孩子,丈夫死,孩子成了累赘,怕害了孩子,加上受哥哥影响,拜入佛门,有可能生理**也不强烈,于是不想嫁人了。
赵祯看后,派人查了查,得知真相,哭笑不得,唐询这是做什么?乱七八糟。不过他是言官,言官可以风闻弹劾,也没有作声。
然而吴育听到再次暴跳,进谏道:“yīn邪害事,应当明辨,人臣言机密,yù归德于群,或入告谋策,成国之美,此类可以刊名中外,制策天下,公共废置,可以明述,岂可yīn为沮革,擅自私奏?此乃jiān罔所为,非圣听昭察,若挟邪蠹国,何所不为,愿出姓名按劾,以申国法。”
弟媳妇不能嫁人,自己有什么办法?
又不能明说。所以矛头直指唐询,暗指贾昌朝。
张方平听到很不服气,唐询说了啥?比起你们当初的胡说八道,唐询这又能算什么?好歹还是俺保举的人,还是俺的手下,心中也起气来。
三方矛盾积累下来,到了八月终于发作。
知永静军向绶是前名相向敏中的儿子,家门好,出身好,在任上胡作非为,做了一些坏事,以为通判江中立想要举报自己,于是诬其罪,接着又迫使其自杀。江中立的家人听说吴育正直敢言,逃到京城向吴育告状。吴育坐绶死。
向绶家人听闻后,求贾昌朝帮忙。于是贾昌朝在朝会说:“向敏中昔rì为先帝立过许多功劳,向绶为向敏中子,可以当例优判。”
吴育说道:“向绶犯下如此大罪,不杀不足以向天下人交待。”
大约吴育屡次挑衅自己的尊严,贾昌朝也火了,两人于朝会上争执起来。
此次争执远胜过王曾火拼吕夷简,郑朗打压欧阳修那两次朝争,赵祯气得一拂袖,说道:“散朝。”
散朝后赵祯将张方平喊来,冤案最终裁判者是皇上,不过皇上主审案子不可能的,最终主审机构还是监察院。赵祯问张方平如何判决,张方平对向绶的做法同样很反感。可是吴育要杀向绶,张方平便左其意,说道:“向敏中是有大功于朝廷,朝廷又有不杀士大夫典故,但此案影响极恶,可以免其一死,重判之。”
张方平的说法颇得赵祯意许。
然后贾昌朝不知道,知道张方平与吴育有怨恨,请人托张方平帮助自己,张方平气愤地说:“此言致我何为!”
老子看不惯君子党,更看不惯你的种种作为。
赵祯判决下,向绶减死,但贬窜岭南,永不录用,判得很重了。不过吴育与贾昌朝此次朝争影响极恶,赵祯屡屡示意,吴育不罢休,说:“臣所辨者是臣的本职,若不对,愿罢臣职。”
不判向绶死,也就意味着吴育错了。以参知政事吴育为枢密副使,以庞籍与之对调。可是庞籍的女儿嫁给宋庠的儿子,刚刚成亲,宋庠屡上书不妥,俺两人皆是亲戚,共事东府不好,又让丁度换为参知政事。庞籍气得差点吐血。但吐血的不是他,而是张方平。
同样的副相,东府副相是打酱油的,西府副相却有着很大的实权。吴育等于是贬职了。
外面的人便传言,说张方平附从贾昌朝,有些人半懂不懂,知道一些内情,但知道得不多,说张方平忘恩负义,之所以能上位,全是郑朗功劳,明知道郑朗与贾昌朝有恩怨,此时郑朗在契丹生死不明,立即反水,投靠贾昌朝,于是耻之。
但贾昌朝经过这一次乱战,在赵祯心中地位已经大跌。他很jīng明,虽对郑朗能不能回来念念不忘,还是不敢动弹。
几败俱伤!
一个人在暗中偷乐。
王拱辰始终没有参与,三方斗来斗去,他乐见其成,趁机上书道,太祖时太祖时兵十二万,太宗时十八万,章圣时四十万(说法不妥,仅是各代禁军最低数字,实际不止),今倍之。兵在jīng不在众,冗散坐食,非计也。三司虽总财用大计,而事实在外,请诸道帅臣并任其责。
前两任三司使做得很不错,欧阳修说姚仲孙不行,但公道自在人心,那么困难情况下将国家财政维持起来,何等其难?王尧臣做三司使,国家经济开始有起sè。王拱辰也想做得更好。因为粮草管理乱,造成许多浪费。所以才有此谏,让各路,比如大名府夏竦、知并州郑戬、知永兴军程琳兼管本路粮草,可以节约不必要的浪费。
准奏。
其实这是反宋朝所谓的祖宗家法做法,此举是集权专政,政路更畅通,阻滞浪费必然减少。而宋朝的制度架空重叠分权,分了再分,产生冗政,冗政必然造成浪费。
王拱辰关心的是财政,国库积余的钱越多,他政绩越大,至于郑朗,他不想陷害,也不想援救,抱着中立的态度。
就在这时候,一条消息从契丹放出来,是萧耨斤放出来的。(未完待续)RQ
曾公亮又接到一封伪造的信后,没有心思呆下去,正好从幽州押来的两万两银子送到。郑朗临行前,带了大量钱帛过来,赵祯听说还要呆很长时间,又从国库里拨出两万两银子,让曾公亮带到契丹,任郑朗使用,便于将士安心,或者收来收买相关的人员,或者其他用途。未想到契丹用了隔绝手段,诏书上又未说,多半契丹人是不会将这批银子给郑朗了。
但没有关系,只要郑朗一回去,这笔帐可以慢慢清算。
寇准曾说南人不可能用,对也不对。南方人多智多变,不及北方人忠厚,比如秦桧与蔡京就是南方人。但还是郑朗那句话,人很难分清忠jiān,还看人君如何用。吕夷简在赵祯手中用,虽是小人,却是忠臣。蔡京是王安石拥护者,在宋徽宗手中用,却是jiān臣。所以这个多智多变,用得好便是能臣。
相比于北方大臣,北宋南方大臣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多进取。也不是南方人比北方人更进取,而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北方未形成唐朝的门阀,可形成一个个门第,是利益所得者,固求平安,保守,不变,苟和,以求利益巩固。而南方没有形成一个个利益所得集团,因此敢于改革。这便是后来北宋党争中的奇怪现象,新党多南方大臣,旧党多北方大臣。形式颠倒过来,南方人同样会做出不好的事。例如明朝倭寇盛行时,南方刻意包藏倭寇。因为明朝海禁,倭寇的走私,对南方沿海各个豪强有利。
曾公亮就是南方人,他同样是一个锐意改革家。
赵祯有赵祯的用意,知音少,弦断无人听,作为曾公亮,对赵祯很多地方不理解。契丹被西夏击败。宋朝战胜西夏,为什么宋朝还要对契丹委屈求全,让宰相来契丹受辱?
想不通,很郁闷地看着这车银子。他为了抢时间,来得早,银子来得晚,这不要紧,关健是曾公亮此时心中很憋火,很耻辱。将银子交给契丹人,等郑朗回去后。一道算账,带着一肚子火气,离开契丹,返向宋朝。
到了京城,将密奏呈给赵祯,等赵祯看完,曾公亮说道:“陛下,臣认为我朝太软弱了。”
这都成了什么啊。
赵祯没有动怒。轻声道:“曾卿,还有西夏呢。”
就是这几个字,让曾公亮默不作声。西夏未解决之前。想对契丹动武,根本不可能。
随后各种谣传纷至沓来。
先是shè虎的故事,不讲耶律洪基被老虎吓得坐在地上站不起来,而是耶律洪基与诸侍卫一道奋战老虎,最后郑朗提议,让耶律洪基拨刀杀死老虎,以全梁王名声,又说让耶律洪基割下虎头,献给辽兴宗,又说带梁王视看民间疾苦。这是为契丹教育一个文武双全,仁孝双全的皇太子。消息传到宋境,全部哗然。
赵祯在宫中也听到了,知道是假的,可心中五味杂陈。虽是假教,终是教。本来是想让郑朗教自己儿子的,然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活大。若有儿子,在郑朗手中会教出一个什么样的皇太子?有可能才是真正的仁爱双全,文武双全的皇太子。
接着传出郑朗连续参加契丹省试考与殿试考,亲自替契丹出试题,听闻郑朗主考,契丹境内举子云集,成为契丹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科举。
紧接着传出郑朗在契丹纳了四个美丽无双的小妾,两个小妾还是出自幽州豪门刘家与马家的嫡系女子。
几乎整个宋朝都在议论。
若不是张海冒险见到郑朗,将郑朗的密奏带给赵祯,可能在这庞大的谣传之下,赵祯都会产生动摇。
但这次贾昌朝没有参与。
他消息灵通,知道曾公亮带回郑朗的密奏,毕竟郑朗是为了赵氏江山,赵家公主不受侮蔑委屈才冒险去契丹的。若做得过火,皇上不高兴,自己仕途危矣。但不代表他不出手,是在坐待最佳时机。
猜得很准确。
郑朗最希望他继续出手。赵祯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包括对他的老师,比如夏竦,比如贾昌朝。此人在吕范之后,成为首相,声名大震,将是自己未来一个很大的妨碍。只要贾昌朝继续出手,出手次数越多,赵祯越会厌恶,厌恶超过念旧心,贾昌朝也就结束了。
然而有人不是这样想。
吴育继续保持君子党们一些习惯,嫉恶如仇,听到这种种谣传,还是认为贾昌朝搞的鬼。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他终于爆发,在朝中与贾昌朝冲突的次数越来越多。
监察御史唐询想讨好贾昌朝,上了一奏,是进奏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茂材异等科。
宋朝为了搜罗人才,除正规的科举,门荫,还给一些民间有才学,却屡考不中的才子儒生与有能力的一个机会,这便是科举三考外的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与茂材异等科。例如富弼就是通过茂才异等科进入仕途,还有胡瑗、孙复等人。
唐询进奏说这三科由汉涉唐,不常置。只在天有大灾大异,政有严重失误时,才略置一二。本朝考用旧制,真宗世建三科,陛下则建六科,让两府与少卿、监上奏后试考举奏人士。随后再次升级,让贤良与茂材二科,居然凌驾于进士科之上。近年不用保任之官,而是看其考自那一科目,特别是以贤良方正、茂材异等至美。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但实际考试过程中,仅用经史几个条例,稍稍注解而己。只能说强记博博,虚词泛说,却看不到辅国体,陈治道的论策。就是这样的用人失误,一开诏几人,现在达到三十多人。想不通的,一中此科,不用几年,一起做到显官。这是弊端。
但过去是怎么做的,用两汉故事,汉武帝时诏大臣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封五年。诏州郡察民有茂材异等,五十四年,才一举贤良,一举茂材。直到孝昭五年。才再度举贤良,孝宣地节三年,举贤良,元康四年举茂材异等,二十五年间,二举贤良,一举茂材。所以宜如汉故事。亲策当世要务,罢秘阁之试。
若用郑朗来看,无所谓,是提用了一些有学问的儒生,未必这些儒生便是能臣。可罢可不罢的。至于富弼则是一个特例。
但这封奏折引起一系列后果。
主要唐询上此奏带着私心。
原先吴育在翰林,荐唐询为御史,会唐询未至,母丧。回家丁忧。及吴育为参知政事,听闻唐询与贾昌朝有亲戚关系,不客气的对贾昌朝说。唐询按照故例当罢御史。
按照宋朝制度,吴育并没有做错,御史是用来做什么的,专门挑大臣刺的,特别是宰相的刺。你身为宰相,亲戚做御史行得通么?贾昌朝没有办法,以唐询为庐州知州。可贾昌朝使了一个小计谋,他对张方平说道:“唐询罢御史,乃是吴育所为。”
说完便走了。
张方平哪里是贾昌朝对手,对吴育很反感。听闻后放在心中。贾昌朝又用了第二计,按照制度,官外放者朝辞,贾昌朝用了一些手段,使唐询破例许入对。张方平便进奏道:“唐询材质美茂,宜留备言职。”
那时曾公亮还没有离开京城。他平时与唐询交情不错,暗中又进了一些好话。两人举荐,赵祯恩准。
吴育有些傻眼,固争,赵祯没有同意。
由是唐询对吴育怀恨在心,而附贾昌朝。
其实这些矛盾产生真的很奇怪。
至于吗?
这一谏大有深意,因为吴育中进士科后,担任著作郎时再考举贤良方,由是益贵,任苏州通判,从此仕途青云直上,四十岁才出头便担任了参知政事。所以朝堂这滩子水太深,一般人真的无法站住脚。
吴育听闻后,大为恼怒,也上了一谏,三代以来取士之盛,莫若汉唐。汉文帝举贤良,有得晁错,此举丰年,何来灾异?武帝诏贤良,有董仲舒、公孙弘,所举又何灾异?唐宪和,举直言极谏,得元稹与白居易。为什么等灾异已成,才后下诏举之,此是后王之未造也,岂足法?陛下自复诸科数年,疏数适中。若等灾异成后才举有三不可,一则使天下贤士待灾异而进,非养廉耻。二平居不举,造形乃问,非所以惧天灾。三轻改信令,示天下无渴士之心,非广贤路。请付臣奏于两制详定。
赵祯看了吴育奏折后,认同吴育的话,也没有付两制,准奏。
唐询没有甘休,又密奏吴育弟妹久寡,吴育不让其改嫁,用此附李遵勖。李遵勖便是济公的六世祖,当朝驸马,李家也是宋朝的豪门之一。似乎有理,嫁给他人,吴育与李遵勖家的关系便断了。事实真相此时吴育弟妹三十几岁的人,又生了六个孩子,丈夫死,孩子成了累赘,怕害了孩子,加上受哥哥影响,拜入佛门,有可能生理**也不强烈,于是不想嫁人了。
赵祯看后,派人查了查,得知真相,哭笑不得,唐询这是做什么?乱七八糟。不过他是言官,言官可以风闻弹劾,也没有作声。
然而吴育听到再次暴跳,进谏道:“yīn邪害事,应当明辨,人臣言机密,yù归德于群,或入告谋策,成国之美,此类可以刊名中外,制策天下,公共废置,可以明述,岂可yīn为沮革,擅自私奏?此乃jiān罔所为,非圣听昭察,若挟邪蠹国,何所不为,愿出姓名按劾,以申国法。”
弟媳妇不能嫁人,自己有什么办法?
又不能明说。所以矛头直指唐询,暗指贾昌朝。
张方平听到很不服气,唐询说了啥?比起你们当初的胡说八道,唐询这又能算什么?好歹还是俺保举的人,还是俺的手下,心中也起气来。
三方矛盾积累下来,到了八月终于发作。
知永静军向绶是前名相向敏中的儿子,家门好,出身好,在任上胡作非为,做了一些坏事,以为通判江中立想要举报自己,于是诬其罪,接着又迫使其自杀。江中立的家人听说吴育正直敢言,逃到京城向吴育告状。吴育坐绶死。
向绶家人听闻后,求贾昌朝帮忙。于是贾昌朝在朝会说:“向敏中昔rì为先帝立过许多功劳,向绶为向敏中子,可以当例优判。”
吴育说道:“向绶犯下如此大罪,不杀不足以向天下人交待。”
大约吴育屡次挑衅自己的尊严,贾昌朝也火了,两人于朝会上争执起来。
此次争执远胜过王曾火拼吕夷简,郑朗打压欧阳修那两次朝争,赵祯气得一拂袖,说道:“散朝。”
散朝后赵祯将张方平喊来,冤案最终裁判者是皇上,不过皇上主审案子不可能的,最终主审机构还是监察院。赵祯问张方平如何判决,张方平对向绶的做法同样很反感。可是吴育要杀向绶,张方平便左其意,说道:“向敏中是有大功于朝廷,朝廷又有不杀士大夫典故,但此案影响极恶,可以免其一死,重判之。”
张方平的说法颇得赵祯意许。
然后贾昌朝不知道,知道张方平与吴育有怨恨,请人托张方平帮助自己,张方平气愤地说:“此言致我何为!”
老子看不惯君子党,更看不惯你的种种作为。
赵祯判决下,向绶减死,但贬窜岭南,永不录用,判得很重了。不过吴育与贾昌朝此次朝争影响极恶,赵祯屡屡示意,吴育不罢休,说:“臣所辨者是臣的本职,若不对,愿罢臣职。”
不判向绶死,也就意味着吴育错了。以参知政事吴育为枢密副使,以庞籍与之对调。可是庞籍的女儿嫁给宋庠的儿子,刚刚成亲,宋庠屡上书不妥,俺两人皆是亲戚,共事东府不好,又让丁度换为参知政事。庞籍气得差点吐血。但吐血的不是他,而是张方平。
同样的副相,东府副相是打酱油的,西府副相却有着很大的实权。吴育等于是贬职了。
外面的人便传言,说张方平附从贾昌朝,有些人半懂不懂,知道一些内情,但知道得不多,说张方平忘恩负义,之所以能上位,全是郑朗功劳,明知道郑朗与贾昌朝有恩怨,此时郑朗在契丹生死不明,立即反水,投靠贾昌朝,于是耻之。
但贾昌朝经过这一次乱战,在赵祯心中地位已经大跌。他很jīng明,虽对郑朗能不能回来念念不忘,还是不敢动弹。
几败俱伤!
一个人在暗中偷乐。
王拱辰始终没有参与,三方斗来斗去,他乐见其成,趁机上书道,太祖时太祖时兵十二万,太宗时十八万,章圣时四十万(说法不妥,仅是各代禁军最低数字,实际不止),今倍之。兵在jīng不在众,冗散坐食,非计也。三司虽总财用大计,而事实在外,请诸道帅臣并任其责。
前两任三司使做得很不错,欧阳修说姚仲孙不行,但公道自在人心,那么困难情况下将国家财政维持起来,何等其难?王尧臣做三司使,国家经济开始有起sè。王拱辰也想做得更好。因为粮草管理乱,造成许多浪费。所以才有此谏,让各路,比如大名府夏竦、知并州郑戬、知永兴军程琳兼管本路粮草,可以节约不必要的浪费。
准奏。
其实这是反宋朝所谓的祖宗家法做法,此举是集权专政,政路更畅通,阻滞浪费必然减少。而宋朝的制度架空重叠分权,分了再分,产生冗政,冗政必然造成浪费。
王拱辰关心的是财政,国库积余的钱越多,他政绩越大,至于郑朗,他不想陷害,也不想援救,抱着中立的态度。
就在这时候,一条消息从契丹放出来,是萧耨斤放出来的。(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