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改朝换代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荣禄从同治皇帝身上拿到了自己的认罪书,一把火烧了,接着便派人追杀知晓内情的桂宝。
当时天渐渐黑了,光线昏暗,桂宝跑出了狩猎区,灵机一动,跳下了白马,让骏马继续向前飞奔。
荣禄的亲兵不知道桂宝已经跳下马,追白马去了。
等追兵走远了,桂宝凭着自己的记忆,继续往北走。天黑路滑,不知走了多久,脚上的靴子都被雪水沾湿了,身体也冷得发抖,在经过一个小长山坡时,他脚下一滑,滚落到一个大湖里。
湖水竟然是温热的,是林海雪原中有名的温泉湖。身上的衣服沾水很难受,他索姓也脱了,泡下温泉,暖下身子,不然他非冻死不可。他下了水,刚露出半个脑袋,发现前方的岸上竟然有举着松油火把的旗兵,不过离湖有点远。
而在狩猎的草原上,同治皇帝还是高烧不退,昏迷不醒,驸马景寿很快被慈禧找了一个借口,解除了神机营的领导职务,荣禄重新控制了狩猎区。
那年秋天狩猎结束后,同治皇帝回宫,病情也没有好转,先是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后来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到了第四天,就拉不出屎来。加上长期郁闷,精神萎靡,免疫力越来越差,到了十二月,就染上了天花。
天花在当时西医发达的欧洲,也是疑难杂症,比如,1870年法国流行的天花袭击了德国和法国的部队,身强力壮的德军一下子就死了两万多人。
太医们轮番开药都没啥用,同治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先是唇腮硬肿,牙龈黑糜,后来舌干口臭,大便黑粘,开始便血。
19岁那年,也就是1875年1月,同治皇帝还没活明白,死期已近,大清王朝又到了必须确定谁来继承皇位的重要时刻。
皇位继承,在哪个王朝从来都是天大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座位问题,会涉及到皇帝他爹、皇帝他妈、皇帝他老婆、皇帝他叔、皇帝他老师等人的政治待遇问题,还涉及各王公大臣,谁要是在这时含糊一阵子,肯定影响仕途一辈子,搞不好还要掉脑袋。当然,如果你只是个没权没势的种田老百姓,谁当皇帝那就关系不大。
当时李鸿章接到慈禧的亲笔书信,说同治皇帝病危,就急匆匆赶回了京师。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接到密信,也赶紧安顿好前防部队,快马加鞭回京城,他要争取拥立之功劳。
当然,清朝的皇位继承,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其制度承大明,最开始是“嫡长制”,即在所有皇子中,由皇后所生的皇长子继承,皇太极就是一例。到了康熙年间,他太能干,皇子众多,太子数度废立,九龙争位,兄弟相残,最后四阿哥胤禛登位,也就是雍正皇帝,他觉得“立贤制”比较好,不然像他一样文武双全的皇子当不了皇帝就太可惜了。于是清朝的皇位在“嫡长制”的基础上增设“立贤制”:即在诸皇子中,由皇帝选贤者,留遗诏在正大光明匾后。
同治皇帝没有子女,就不存在立长或立贤的纠结,按父死子继的正统原则,奕、载、溥辈排下去,入继大统的应该是“溥”字辈。
最正统的继位人选,是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一帮清流大臣和宗室鼎力支持,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也被拉拢。
朝中很多大臣也料定两宫太后会支持溥伦,因为溥伦当时还是在吃奶的婴儿,这样两宫太后仍可长时间垂帘听政,但奇怪的是,慈禧和慈安太后并没有急于表态,只是让大臣们提出皇位的人选。于是朝中有传言说,两宫太后在等怀胎的阿鲁特氏皇后产子,更有流言说,恭亲王将要自己当皇帝。
恭亲王奕訢听到他想当皇帝的谣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联合醇亲王奕譞提名了他的二儿子载滢,兄终弟即也符合大清皇位的继承规则。
载滢此时十四岁,早就过继给了他的叔叔,也就是恭亲王八弟、钟郡王奕詥,他死后无子。
恭亲王虽然被剥夺了议政王的头衔,但此时掌管着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臣,是大清的三号人物,又有醇亲王和西洋公使们的支持,载滢很快也成了朝中大臣热议的皇位继承人。
连京城里一些贴着“莫谈国事”的茶馆,当时也很热闹,茶客们吃着糕点,都忍不住唠叨两句。
比如京城文化街附近的裕泰茶馆,是一家百年老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两层清阁楼,外面有一铜像,一位掌柜模样的人戴黑色瓜皮帽,弯腰作揖,恭迎四方来客,里面方桌木椅,陈设雅洁。在晚清,上至达官贵人,下及三教九流,闲下来总会去茶馆坐坐,议论国是,八卦娱乐,所以茶馆也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裕泰茶馆附近住的都是官宦人家,信息含量比一般的茶馆都要高。
一位少年意气风发,说:“最近京城里来了不少驻军,莫不是宫里出了什么大事?听几个在神机营当差的旗人说,当今皇上染了天花,命不久矣。”
少年说皇上“命不久矣”,这话在封建社会是不忠,同座的老人皱眉道:“小孩子家,不要乱说话。”
少年不以为然,继续说:“这事坊间多有传闻,朝中人心浮动,为册立新君的事争吵。”
同治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作为淮系集团的政治领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到了不表态不行的地步。但这时,两宫太后还是没有表态,连一向很会站队的李鸿章也糊涂了,他连日召集亲信私下商议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但没人能理出个头绪来,可如果盲目表态,一旦站错队,后果将很严重。
而在南方,吴王曾纪泽也收到了同治皇帝病危的消息,他并不热心打听谁当皇帝。谁会即位曾纪泽心里已经有数。曾纪泽要考虑的,是如何统一中国以及扩大中国的版图。
1875年,经过十年生聚,休养生息,南方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发展很快。军工业也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在容闳的帮助下,他已经把江南制造总局打造成亚洲一流的军工企业,步枪,火炮,战舰都能生产,他准备先对不安分的日本人动手,攘内必须安外,这是曾纪泽的战略,因为满清的腐败和愚昧已经深入骨髓,不堪一击,时候到了很快就解决,倒是日本等觊觎中国领土的国家要好好教训一下。
那天容闳去找曾纪泽,说起清廷的变局。
“本王已经知道谁将继位,对我们吴国的影响不会很大。放心,清朝再也不会出康熙那样削藩的强势皇帝。”曾纪泽说。
容闳道:“啊?吴王你知道谁将继承大位?听说两宫太后迟迟不肯表态呢。”
曾纪泽说:“两宫太后迟迟不表态,本王想她们心中必然已经有了人选,只是现在在做准备工作。”
容闳看曾纪泽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便问道:“会是郡王奕纬的长孙溥伦吗?”
曾纪泽说:“不会,溥伦有皇帝的命,但没有当皇帝的运气。”
“为什么?”
“慈禧太后首先就会反对。一来溥伦的爹载治不是道光长子奕纬的亲儿子,是过继而来,血缘关系较远。另外,一旦溥伦继位,皇后阿鲁特氏就会上位,成为皇太后,慈禧和慈安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而皇帝年幼,一般是由皇太后垂帘听政,你听说过哪朝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吗?”
“有道理。那载滢有希望吗?”
“不可能,他的年纪太大,已经14岁,快到了亲政的年龄,而且,他的生父是恭亲王,他们父子要是联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日子就不会太长了。”
“有人还在朝会上提起过恭亲王的长子载澂。”
“他更不可能。就是恭亲王自己也不会支持他。按照大清的祖制,亲王的儿子以外藩入继大统当皇帝,父亲必须回避,做一个贤(闲)王。一旦载澂当了皇帝,恭亲王就得靠边站。洋人那边现在还需要他周旋,慈禧太后也不会同意。”
“阿鲁特皇后肚子里的孩子呢?”
“这个更不可能,国不可一日无君,她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谁都不能肯定,况且慈禧太后根本不喜欢阿鲁特氏。同治皇帝死后,她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姓命都很难说。”
“那你认为最后谁会继承皇位?”
“醇亲王之子载湉,载湉的生母即醇王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对慈禧太后来说,载湉暨是内侄又是外甥。”
“慈安太后会同意吗?”
“她会。因为载湉只有四岁。她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很多年。”
“载湉如果当了皇帝,醇亲王岂不是会成闲王?他会同意吗?再立一个儿皇帝,清流大臣们和洋人那边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我估计册立新君这事,两宫太后会独断,不会和醇亲王商量,会突然宣布,让他措手不及。而且,两宫太后不会听取清流大臣和洋人的意见,毕竟这事大清国的内政。你可派人把我的判断去告知李鸿章,这样他也好早作准备。”
容闳一听,曾纪泽分析得很有道理,便暗中派人进京告知卧底李鸿章。
果然,慈禧太后回京后不久,提拔荣禄兼任步军统领,取代了死去的瑞麟,也就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这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卫戍区司令,牢牢控制了京城。她还做通了慈安太后的思想工作,加上李鸿章表态支持她,心里有了底气,同治皇帝一驾崩,慈禧太后马上召集各王公大臣宣布:“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敬听”是客气的说法,意思是“你们听着”: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再继承皇帝位,就这样改朝换代了!
醇亲王奕譞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我儿子继承皇位这么大的事情,两宫太后竟然都不跟我商量一下,于是在大殿上嚎啕大哭,哭得昏了过去,可见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清史稿.奕譞传》中是这么说的:“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恭亲王也措手不及,两宫太后也没跟他商量,他只得点头同意,毕竟,将成为闲王的是醇亲王奕譞,而不是他。
可怜的载湉,小家伙时年四岁,在睡梦中被人叫醒,套上龙袍,一路哭喊着要“妈妈”,还是被太监用轿子抬进了宫中。
1875年正月二十,载湉登基,年号光绪。醇亲王奕譞按照祖制,立即上奏两宫太后,请辞一切本兼各职,到河北昌瑞给同治皇帝修陵去了,同治皇帝的陵墓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完成,耗银四百多万两,可买七艘军舰,可见当时大清国还是相当有钱的,国富民穷而已。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绪皇帝即位以后,清廷的政治权力格局发生大变化:四号人物醇亲王成了闲王,神机营由荣禄代管;为了抑制恭亲王的势力,慈禧太后把有功的李鸿章地位进一步提升,除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还授予李鸿章首辅的地位,恭亲王继续主管总理衙门和军机处。
就在这时,小日本坐不住了,已经开始把爪子伸向了中国的领土朝鲜,开始侵略江华岛。你没看错,这时的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地位跟曾纪泽的吴国一样。
朝鲜西海岸的江华岛,海峡入口,一块九米多高的石碑高高矗立,上面用朝鲜文写着“海门防守,他国船慎勿过”,石碑立了有些年头了,风吹日晒,底部都有了裂纹,字迹有点模糊了。
江华岛是汉江的入海口,是朝鲜当时首都汉城的门户,所以闭关守国的朝鲜在此立碑,警告外国船只勿入,否则,呵呵,拿石头砸沉!
日本人偏就不信这个邪,1875年9月19曰,那天风高浪急,江华港的海面上忽然出现了三艘悬挂日本国旗的船只,分别是“云扬”号、“第二丁卯”号、“春日丸”号军舰,它们宣称自己是科学考察船,从日本长崎出发,根本无视朝鲜立在海峡入口的警告碑,驶入江华湾。
但这几艘科考船上,都安装了口径16厘米的火炮,还有日本士兵,其中“云扬”号上搭乘日军一百人,包括海军陆战队员二十四人,“第二丁卯”号搭乘士兵七十六人,“春日丸”号搭乘士兵一百三十四人。
曰本打着科考的目的去朝鲜,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明显不是因为日本军人热爱科学,而是1875年的日本,没有实力公然侵略朝鲜,他们打的旗号是:测量海深和寻找水源,并自称目的很单纯,符合国际法!
(未完待续。)
荣禄从同治皇帝身上拿到了自己的认罪书,一把火烧了,接着便派人追杀知晓内情的桂宝。
当时天渐渐黑了,光线昏暗,桂宝跑出了狩猎区,灵机一动,跳下了白马,让骏马继续向前飞奔。
荣禄的亲兵不知道桂宝已经跳下马,追白马去了。
等追兵走远了,桂宝凭着自己的记忆,继续往北走。天黑路滑,不知走了多久,脚上的靴子都被雪水沾湿了,身体也冷得发抖,在经过一个小长山坡时,他脚下一滑,滚落到一个大湖里。
湖水竟然是温热的,是林海雪原中有名的温泉湖。身上的衣服沾水很难受,他索姓也脱了,泡下温泉,暖下身子,不然他非冻死不可。他下了水,刚露出半个脑袋,发现前方的岸上竟然有举着松油火把的旗兵,不过离湖有点远。
而在狩猎的草原上,同治皇帝还是高烧不退,昏迷不醒,驸马景寿很快被慈禧找了一个借口,解除了神机营的领导职务,荣禄重新控制了狩猎区。
那年秋天狩猎结束后,同治皇帝回宫,病情也没有好转,先是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后来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到了第四天,就拉不出屎来。加上长期郁闷,精神萎靡,免疫力越来越差,到了十二月,就染上了天花。
天花在当时西医发达的欧洲,也是疑难杂症,比如,1870年法国流行的天花袭击了德国和法国的部队,身强力壮的德军一下子就死了两万多人。
太医们轮番开药都没啥用,同治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先是唇腮硬肿,牙龈黑糜,后来舌干口臭,大便黑粘,开始便血。
19岁那年,也就是1875年1月,同治皇帝还没活明白,死期已近,大清王朝又到了必须确定谁来继承皇位的重要时刻。
皇位继承,在哪个王朝从来都是天大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座位问题,会涉及到皇帝他爹、皇帝他妈、皇帝他老婆、皇帝他叔、皇帝他老师等人的政治待遇问题,还涉及各王公大臣,谁要是在这时含糊一阵子,肯定影响仕途一辈子,搞不好还要掉脑袋。当然,如果你只是个没权没势的种田老百姓,谁当皇帝那就关系不大。
当时李鸿章接到慈禧的亲笔书信,说同治皇帝病危,就急匆匆赶回了京师。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接到密信,也赶紧安顿好前防部队,快马加鞭回京城,他要争取拥立之功劳。
当然,清朝的皇位继承,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其制度承大明,最开始是“嫡长制”,即在所有皇子中,由皇后所生的皇长子继承,皇太极就是一例。到了康熙年间,他太能干,皇子众多,太子数度废立,九龙争位,兄弟相残,最后四阿哥胤禛登位,也就是雍正皇帝,他觉得“立贤制”比较好,不然像他一样文武双全的皇子当不了皇帝就太可惜了。于是清朝的皇位在“嫡长制”的基础上增设“立贤制”:即在诸皇子中,由皇帝选贤者,留遗诏在正大光明匾后。
同治皇帝没有子女,就不存在立长或立贤的纠结,按父死子继的正统原则,奕、载、溥辈排下去,入继大统的应该是“溥”字辈。
最正统的继位人选,是道光皇帝长子奕纬的长孙溥伦,一帮清流大臣和宗室鼎力支持,手握重兵的左宗棠也被拉拢。
朝中很多大臣也料定两宫太后会支持溥伦,因为溥伦当时还是在吃奶的婴儿,这样两宫太后仍可长时间垂帘听政,但奇怪的是,慈禧和慈安太后并没有急于表态,只是让大臣们提出皇位的人选。于是朝中有传言说,两宫太后在等怀胎的阿鲁特氏皇后产子,更有流言说,恭亲王将要自己当皇帝。
恭亲王奕訢听到他想当皇帝的谣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联合醇亲王奕譞提名了他的二儿子载滢,兄终弟即也符合大清皇位的继承规则。
载滢此时十四岁,早就过继给了他的叔叔,也就是恭亲王八弟、钟郡王奕詥,他死后无子。
恭亲王虽然被剥夺了议政王的头衔,但此时掌管着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臣,是大清的三号人物,又有醇亲王和西洋公使们的支持,载滢很快也成了朝中大臣热议的皇位继承人。
连京城里一些贴着“莫谈国事”的茶馆,当时也很热闹,茶客们吃着糕点,都忍不住唠叨两句。
比如京城文化街附近的裕泰茶馆,是一家百年老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两层清阁楼,外面有一铜像,一位掌柜模样的人戴黑色瓜皮帽,弯腰作揖,恭迎四方来客,里面方桌木椅,陈设雅洁。在晚清,上至达官贵人,下及三教九流,闲下来总会去茶馆坐坐,议论国是,八卦娱乐,所以茶馆也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裕泰茶馆附近住的都是官宦人家,信息含量比一般的茶馆都要高。
一位少年意气风发,说:“最近京城里来了不少驻军,莫不是宫里出了什么大事?听几个在神机营当差的旗人说,当今皇上染了天花,命不久矣。”
少年说皇上“命不久矣”,这话在封建社会是不忠,同座的老人皱眉道:“小孩子家,不要乱说话。”
少年不以为然,继续说:“这事坊间多有传闻,朝中人心浮动,为册立新君的事争吵。”
同治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作为淮系集团的政治领袖,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兼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到了不表态不行的地步。但这时,两宫太后还是没有表态,连一向很会站队的李鸿章也糊涂了,他连日召集亲信私下商议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但没人能理出个头绪来,可如果盲目表态,一旦站错队,后果将很严重。
而在南方,吴王曾纪泽也收到了同治皇帝病危的消息,他并不热心打听谁当皇帝。谁会即位曾纪泽心里已经有数。曾纪泽要考虑的,是如何统一中国以及扩大中国的版图。
1875年,经过十年生聚,休养生息,南方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发展很快。军工业也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在容闳的帮助下,他已经把江南制造总局打造成亚洲一流的军工企业,步枪,火炮,战舰都能生产,他准备先对不安分的日本人动手,攘内必须安外,这是曾纪泽的战略,因为满清的腐败和愚昧已经深入骨髓,不堪一击,时候到了很快就解决,倒是日本等觊觎中国领土的国家要好好教训一下。
那天容闳去找曾纪泽,说起清廷的变局。
“本王已经知道谁将继位,对我们吴国的影响不会很大。放心,清朝再也不会出康熙那样削藩的强势皇帝。”曾纪泽说。
容闳道:“啊?吴王你知道谁将继承大位?听说两宫太后迟迟不肯表态呢。”
曾纪泽说:“两宫太后迟迟不表态,本王想她们心中必然已经有了人选,只是现在在做准备工作。”
容闳看曾纪泽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便问道:“会是郡王奕纬的长孙溥伦吗?”
曾纪泽说:“不会,溥伦有皇帝的命,但没有当皇帝的运气。”
“为什么?”
“慈禧太后首先就会反对。一来溥伦的爹载治不是道光长子奕纬的亲儿子,是过继而来,血缘关系较远。另外,一旦溥伦继位,皇后阿鲁特氏就会上位,成为皇太后,慈禧和慈安太后就成了太皇太后。而皇帝年幼,一般是由皇太后垂帘听政,你听说过哪朝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吗?”
“有道理。那载滢有希望吗?”
“不可能,他的年纪太大,已经14岁,快到了亲政的年龄,而且,他的生父是恭亲王,他们父子要是联手,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日子就不会太长了。”
“有人还在朝会上提起过恭亲王的长子载澂。”
“他更不可能。就是恭亲王自己也不会支持他。按照大清的祖制,亲王的儿子以外藩入继大统当皇帝,父亲必须回避,做一个贤(闲)王。一旦载澂当了皇帝,恭亲王就得靠边站。洋人那边现在还需要他周旋,慈禧太后也不会同意。”
“阿鲁特皇后肚子里的孩子呢?”
“这个更不可能,国不可一日无君,她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谁都不能肯定,况且慈禧太后根本不喜欢阿鲁特氏。同治皇帝死后,她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姓命都很难说。”
“那你认为最后谁会继承皇位?”
“醇亲王之子载湉,载湉的生母即醇王福晋,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对慈禧太后来说,载湉暨是内侄又是外甥。”
“慈安太后会同意吗?”
“她会。因为载湉只有四岁。她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很多年。”
“载湉如果当了皇帝,醇亲王岂不是会成闲王?他会同意吗?再立一个儿皇帝,清流大臣们和洋人那边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我估计册立新君这事,两宫太后会独断,不会和醇亲王商量,会突然宣布,让他措手不及。而且,两宫太后不会听取清流大臣和洋人的意见,毕竟这事大清国的内政。你可派人把我的判断去告知李鸿章,这样他也好早作准备。”
容闳一听,曾纪泽分析得很有道理,便暗中派人进京告知卧底李鸿章。
果然,慈禧太后回京后不久,提拔荣禄兼任步军统领,取代了死去的瑞麟,也就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这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卫戍区司令,牢牢控制了京城。她还做通了慈安太后的思想工作,加上李鸿章表态支持她,心里有了底气,同治皇帝一驾崩,慈禧太后马上召集各王公大臣宣布:“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敬听”是客气的说法,意思是“你们听着”: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再继承皇帝位,就这样改朝换代了!
醇亲王奕譞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我儿子继承皇位这么大的事情,两宫太后竟然都不跟我商量一下,于是在大殿上嚎啕大哭,哭得昏了过去,可见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清史稿.奕譞传》中是这么说的:“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恭亲王也措手不及,两宫太后也没跟他商量,他只得点头同意,毕竟,将成为闲王的是醇亲王奕譞,而不是他。
可怜的载湉,小家伙时年四岁,在睡梦中被人叫醒,套上龙袍,一路哭喊着要“妈妈”,还是被太监用轿子抬进了宫中。
1875年正月二十,载湉登基,年号光绪。醇亲王奕譞按照祖制,立即上奏两宫太后,请辞一切本兼各职,到河北昌瑞给同治皇帝修陵去了,同治皇帝的陵墓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完成,耗银四百多万两,可买七艘军舰,可见当时大清国还是相当有钱的,国富民穷而已。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光绪皇帝即位以后,清廷的政治权力格局发生大变化:四号人物醇亲王成了闲王,神机营由荣禄代管;为了抑制恭亲王的势力,慈禧太后把有功的李鸿章地位进一步提升,除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还授予李鸿章首辅的地位,恭亲王继续主管总理衙门和军机处。
就在这时,小日本坐不住了,已经开始把爪子伸向了中国的领土朝鲜,开始侵略江华岛。你没看错,这时的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地位跟曾纪泽的吴国一样。
朝鲜西海岸的江华岛,海峡入口,一块九米多高的石碑高高矗立,上面用朝鲜文写着“海门防守,他国船慎勿过”,石碑立了有些年头了,风吹日晒,底部都有了裂纹,字迹有点模糊了。
江华岛是汉江的入海口,是朝鲜当时首都汉城的门户,所以闭关守国的朝鲜在此立碑,警告外国船只勿入,否则,呵呵,拿石头砸沉!
日本人偏就不信这个邪,1875年9月19曰,那天风高浪急,江华港的海面上忽然出现了三艘悬挂日本国旗的船只,分别是“云扬”号、“第二丁卯”号、“春日丸”号军舰,它们宣称自己是科学考察船,从日本长崎出发,根本无视朝鲜立在海峡入口的警告碑,驶入江华湾。
但这几艘科考船上,都安装了口径16厘米的火炮,还有日本士兵,其中“云扬”号上搭乘日军一百人,包括海军陆战队员二十四人,“第二丁卯”号搭乘士兵七十六人,“春日丸”号搭乘士兵一百三十四人。
曰本打着科考的目的去朝鲜,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明显不是因为日本军人热爱科学,而是1875年的日本,没有实力公然侵略朝鲜,他们打的旗号是:测量海深和寻找水源,并自称目的很单纯,符合国际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