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小霸王之路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原来非是孙策不听刘易劝告,而是他不忍见其父尸首流落异处,欲夺回孙坚的尸首。
孙策性子刚烈,与孙坚的性情有几分相象。得知其父身死,其母失散的信报,他岂得咽得下心里的那一口恶气?他接到刘易的信件,虽然觉得刘易说得极有道理,可是,他觉得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仇非报不可!
至于刘易暂不同意出兵助他,他倒也没有想太多。刘易的处境情况,他亦非常清楚。刘易在洞庭湖的大军,已经几乎全率去讨伐董卓了,洞庭湖的兵马已经不多,更何况,还要应付刘表,提防刘表会出兵攻打洞庭湖新洲。所以,他对刘易这个师父没能就出兵助他报杀父之仇并没有什么的怨言。他只是不太甘心如此放过刘表。
可是,他与黄盖、韩当、程普三将收拢溃兵,还得万来军马。这点兵马,如何可以与刘表对抗?谈何攻伐刘表?如此没有刘易师父之助,他贸然前去攻伐刘表,自会是自取灭亡。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程普把传国玉玺交到了他的手上。
看到传国玉玺,孙策气不打一处来,心里想着若不是因为这个什么的传国玉玺,爹爹就不会被刘表杀死,娘亲及妹妹也不会和自己失散。气恼之下,孙策差点要把传国玉玺摔破。
幸得程普、黄盖、韩当以及他的二弟孙权死死拦着,如此方让传国玉玺没有被孙策摔破。
孙权,目下才六、七岁大,比已经十二、三岁大的孙策要少好几岁,亦比历史上孙坚死时的年纪也少了几岁。不过,也不知道这小家伙当真的是如此妖孽,又或是无意巧合,他居然给性情暴躁心绪不宁的孙策出了一计。
他拦着孙策哥哥的时候,哭着说:哥哥。传国玉玺可是爹爹准备拿来给我们换取一个地方落脚的,若哥哥摔碎了,岂能对得起爹爹的在天之灵?哥哥不是想给爹爹报仇么?此传国玉玺,既然可以换一个地方让我们可落脚。那么,岂不是也一样可以换一些兵马?
孙策一听,福至心灵,一下子便想到了拿传国玉玺换取一兵马的可能。
不过,目前的情况之下,谁还能有兵马给他呢?
孙策虽然年少,可是。平时就没少听爹爹说一些天下英雄的事,亦知道爹爹准备回江东的计划。他细想了一下江东的诸侯,发现他们的实力,其实都很弱,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兵马可借给他讨伐刘表。唯独,年前才领了杨州,也算是江东诸侯袁术才算是兵强马壮,现在。整个江东地区,似乎就是袁术的势力最强大,尤其是这一次讨伐董卓。袁绍从中谋取到了大量的军粮之后,回到江东袁术就急剧的扩张势力。
但是,袁术与他的爹爹不睦,在讨伐董卓的过程当中,几乎要与袁术刀兵相向,双方结下了一定的怨恨。现在的情况之下,也不知道袁术会不会借兵给他?
孙策亦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小子,他盘算过得失之后,才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与程普、黄盖、韩当三人商议。
孙坚旧部。谋士本来就少,许多后来东吴的著名谋士,都是后来孙策在东吴创业的时候才收服的。武将倒不少,除了三大将之外,还有朱治、徐琨等人,他们都是追随他爹爹多年的将领。武力仅在包括祖茂在内的四大将之下,亦算是孙坚的左膀右臂,现在,则成了追随孙策的最早一派将领。
他与众人商议之后,觉得拿传国玉玺去向袁术借兵,应该是可行的。唯一让孙策觉得有点问题的是,因为传国玉玺的特殊性,拿去送给袁术,这就等于他孙策要向袁术屈膝,要尊袁术为主的事。
传说中,谁得传国玉玺,谁得天下。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孙策也压根就不相信这种传言。可这的的确确是一种传国象征,传国玉玺在他的手上,虽然证明不了什么,但是,他拿出去送给别人,在名义上,就等于承认那个人是一个有资格得天下的雄主。既然承认别人是雄主,那么,他孙策岂不就是他的臣属?
如果直接说要用传国玉玺向袁术交换兵马,袁术肯定不会答应的。再说了,那时候不是袁术答应不答应的问题,而是他孙策还能不能自保的问题。反正,传国玉玺一旦露面,主动权就不在他孙策的手上,不能成为交换兵马的条件。因为,那时候,如果孙策再不把传国玉玺交给袁术的话,袁术肯定会起兵攻伐,强抢豪夺。区区一个刘表都敢对兵强马壮的爹爹孙坚动手,那么更加骄横的袁术,又岂会不对他这个黄毛小子动手?
孙策想到,其实,以袁术现在的实力,在江东已经一家独大了,哪怕他现在就返回江东,早知道传国玉玺在自己手里的袁术,他肯定也不会让他有安宁的日子,必会起兵相逼。
所以,孙策无奈的发现,除非他现在就率军投靠师父刘易,要不然,就只余下把传国玉玺献给袁术,向袁术投效,取得袁术的信任,再向他借兵攻伐刘表。
而孙策觉得,现在就投靠刘易,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正所谓怀壁其罪,现在师父刘易并不在洞庭湖新洲。他拿着传国玉玺投到了洞庭湖,势必会引起刘表为了抢夺传国玉玺而出兵攻伐洞庭湖新洲,反而会给师父带去麻烦。想直接率军去洛阳投师父,可千里迢迢,荆州是必经之路,刘表岂会轻易让他经过?
孙策思虑良久,与几个大将商议,最终决定率军投袁术。
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徐琨等将,已经奉孙策为少主公,听孙策的分析,的确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们一致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名义上是投袁术,但实则是借兵,将来再脱离袁术自立就是。并且,他们亦发誓,哪怕是投了袁术。他们也会誓死追随孙策。并让孙策投了袁术之后,决不可答应他整编自己军队的事。
如此,孙策与帐下众将商议过后,才率军直赴扬州。投靠袁术。
这个时候,袁术因为得益于讨伐董卓所谋得的大量军粮,返回杨州之后,大力招兵买马,兵力直达二十万。他看到自己的实力大增,沾沾自喜,有时候。把自己当作董卓,甚至把自己看作是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
现在腰杆子硬了,野心自然膨胀起来,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开始四处惹事,接近杨州附近的势力,他借故出兵去欺压,想压迫他们向他袁术投效。
如。因为袁术担任扬州太守之后,无法与袁术作正面对抗,只好到了长江下游曲阿、丹徒(也就是丹阳一带)等地方发展的刘繇。就深受袁术的压迫,若不是刘繇手下有张英、樊能、笮融、薛礼等将相助,怕他早已经被袁术所吞并。
刘繇的势力地盘,在杨州的东南面。而东面的徐州,陶谦亦受到了袁术所迫。嗯,袁术这家伙,主要是给陶谦写信,告诉陶谦,自己现在有多少兵马,但是却缺粮。希望陶谦可以借点粮食。这个“借”嘛,其实是有借没还的。信件的语气,实在也是一种耀武扬威的意思。陶谦自从讨伐董卓回来,身体一直不怎么好,人老了,毛病就多。他的两个儿子,又不怎么成器,整天就只懂得花天酒地。所以,他并没有借着讨伐董卓打响了自身名气的机会大力发展实力,他的徐州,在兵力上,还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情况。
不过,徐州在陶谦的管治之下,不敢说有多好,但是相对来说,百姓还是能生活下去的,徐州也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粮食,陶谦有,为了不与袁术起战端,陶谦只好派人送袁术一批粮草了事,名义上,与袁术交好,粮草只作为见面礼。
别的一些小势力就更不会说了,在袁术的威迫之下,纷纷向他投诚。直接助长了袁术的气焰。
袁术这家伙,其实还真的有点逗,sb一个,他才刚刚阴了袁绍一把,在得知袁绍夺了冀州之后,居然还能厚着脸皮,写信去向袁绍炫耀一翻自己在杨州的势力,然后语带胁迫,得意洋洋的向袁绍索要战马千匹,粮草若干,可惜,人家袁绍鸟都不鸟他。
此外,他还向荆州刘表索要粮草,就遭受到拒绝。
兵多粮广,袁术有点奈不住寂寞,还真的想狠狠的干一仗,想打出自己的威风。
不过,东南面的刘繇,他少少的派军去试探一下,但是却没有讨到便宜,徐州的陶谦,他又已经伏软。袁绍在冀州,中间隔得太远,鞭长莫及,他便想到打刘表的主意,但是,总不可能因为向人家索要粮草不给便公然出兵攻伐吧?出师无名,说出去了不太好。
就在这时,孙策率着残余部队求见。
袁术一听孙策是来献宝的,喜出望外,接见了孙策。
孙策说明来意,投效袁术。袁术本来不怎么把孙策这么一个黄毛小子看在眼内。但是人家公开的前来献宝,又刚好让他有一个对刘表动兵的借口,于是,便假假地滴,把孙策接为上宾,装出一付礼贤下士的样子,安抚孙策。
他调兵三万,交付孙策,让孙策为攻伐刘表的先锋,他扬言大军随后就到,助孙策攻伐刘表,为其报杀父之仇。
如此,孙策便共计四万来人马,再返沿江回荆州,攻伐刘表。
一开始,孙策率着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沿路攻城掠地,把荆州的许多城镇都攻下了,刘表的守军,亦望风而降,慑于孙策这小子的武勇。
不得不说,孙策与马超两个小子,都是习武奇才,虽然还没有达到一流武将的境界,但是其武艺相当精湛,实力相当于二流武将巅峰状态,突破巅峰进入一流武将的境界只是时间的问题。
一路攻伐到江夏,问题就来了,孙坚原来的战船,其实大多都已经流失,江夏守将黄祖,其实他才是刘表手下的第一大将,其人又极善于用兵,特别是水陆两路兵马的配合作战。
孙策在黄祖的手上,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久攻江夏不下。他不得不向甘宁求助,向甘宁借了几条大战船。
得到了甘宁的援助,又看到江夏黄祖难缠,孙策便直接用战船运兵。前去攻打江陵。
在江陵城前,孙策搦战,连败刘表手下众将。蔡瑁、文聘、王粲、王威、苏飞等等,无一不败在孙策手下。要知道,别的不说,文聘可是有接近一流武将的实力,可以说他巅峰时候。就是准一流武将,可居然亦败给了孙策。如此,把刘表吓得不轻,没有想到孙策这一个小小的黄毛小子居然会如此厉害。
不过,刘表归缩在城内不出,孙策一时半刻亦没能攻下江陵。
孙策用战船运兵,属于孤军深入。刘表自然也不会束手待毙,他一面与孙策在江陵对持。一面调动军马,准备把孙策围杀在江陵城下。
刘表趁着天下诸侯攻伐董卓之机,尤其是刘易大军不在洞庭湖的机会。大力发展实力,他现在的兵力,其实并不比袁术差,甚至还要比袁术更多一些,正因为刘表亦是兵多将广,所以,才不理会袁术那sb的胁迫勒索。
再加上,刘表帐下的谋士,要比袁绍帐下的谋士得力得多了。像蒯良、蒯越、伊籍等谋士,无一不是荆襄名士。他们早早便为刘表策划好如何统治巩固荆州的计策。对于别的势力的攻战,早便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袁术的大军还没有动,蒯越便已经率一支大军镇守在与扬州交界的义阳、平春一带,拒击袁术的进犯。
另一方面,沿江而来的孙策。本亦早有安排,只是没有料到孙策会那么勇猛,其武勇之风,不亚于其父孙坚,才使得孙策有机会突然杀到江陵城下。刘表再调兵遣将,密信调让孙策吃亏的黄祖,从江夏断孙策的后路。
孙策的军队,大部份是借袁术的,他的军粮,亦是袁术供应的,袁术大家受阻,粮食供应就难以为继。在这个时候,若被黄祖出兵断了孙策的后路,他就大大不妙了。
在江河上,刘表的水军亦已经大势已成,孙策借甘宁的战船所组成的水军,怕亦难以和刘表的水军相战。
还好,甘宁一直都在暗中盯着孙策与刘表的交战,及时把所得的情况知会了孙策,把黄祖率军出击的时间及行国路线都告诉了孙策。孙策凭着甘宁的情报,在半路反袭黄祖,一举将黄祖擒拿。
不过,虽然擒拿了黄祖,但是,孙策也无力再战了,再战下去,袁术援军未到,自己军粮将尽。他只好与刘表谈判,最后拿黄祖换回父亲孙坚的尸首,率军离开荆州。
当然,斩草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刘表是非常明白的。他岂会真的放孙策离开?之所以答应孙策的条件,那是因为所调动的大军没到。在与孙策达成了交换条件之后,他的大军就到了。
这里,甘宁误会了孙策,孙策并非不是不想把战船交还他,而是他在离开江陵的时候,刘表的大军追杀到了,他不得以,才驶船一直向下游撤退。
不过,他从荆州返回,并没有再去见袁术,而是带着父亲孙坚的灵枢直接去了曲阿。
袁术大军没能及时支援,粮草也没如数送达给孙策,这让孙策感到有点恼怒,另外,袁术又出尔反尔,袁术早说好,返还孙策本部,并借兵三万,然后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可是,袁术又任用了自己的亲信,而借给他的三万军马,其实也都是一些残兵,并不是袁术的精锐,并且,还派亲信盯着,作战的时候,常常阴逢阳违,不听指挥。在撤军的时候,他们从陆路撤走了。也只因为他们的撤军,才差点导致孙策的本部军马被刘表所困。
所以,孙策决定不再回袁术帐下。
孙氏一家,在江东的确有着不少名气,孙策到了曲阿,刘繇并没有就加以迫害,并没有为难孙策。
孙策在丹阳见到了舅父吴景,听从吴景的劝告,名义上,还是给袁术写信表明,自己急于安葬父亲灵枢,所以才没有回扬州。然后率军返回老家富春县。
时下,吴郡太守,是许贡,他担心孙策返回吴郡会对他不利,便欲谋害孙策,不过,看到孙策率着大军,一时也没敢动,只对孙策作为了防备的态度。
而孙策舅父吴景,就是想孙策先返回老家富春,整顿好兵马之后,夺取吴郡,然后以吴郡为据点,占据,东南面的会稽等城,再图曲阿刘繇,只要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孙策才有可能得以掘起,可以与袁术、刘表对抗。
孙策始终都还是一个大小子,见到了舅父,对舅父的献计自然是言听计从。
也如此,开展了孙策称霸江东的序幕。
刘易听完了戏志才的说话,心里却不知道是忧是喜,因为,孙策终于还是在无形当中,走上了历史既定的那条道路上去。(未完待续。。)
{飘天文学www.piaotian.com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原来非是孙策不听刘易劝告,而是他不忍见其父尸首流落异处,欲夺回孙坚的尸首。
孙策性子刚烈,与孙坚的性情有几分相象。得知其父身死,其母失散的信报,他岂得咽得下心里的那一口恶气?他接到刘易的信件,虽然觉得刘易说得极有道理,可是,他觉得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仇非报不可!
至于刘易暂不同意出兵助他,他倒也没有想太多。刘易的处境情况,他亦非常清楚。刘易在洞庭湖的大军,已经几乎全率去讨伐董卓了,洞庭湖的兵马已经不多,更何况,还要应付刘表,提防刘表会出兵攻打洞庭湖新洲。所以,他对刘易这个师父没能就出兵助他报杀父之仇并没有什么的怨言。他只是不太甘心如此放过刘表。
可是,他与黄盖、韩当、程普三将收拢溃兵,还得万来军马。这点兵马,如何可以与刘表对抗?谈何攻伐刘表?如此没有刘易师父之助,他贸然前去攻伐刘表,自会是自取灭亡。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程普把传国玉玺交到了他的手上。
看到传国玉玺,孙策气不打一处来,心里想着若不是因为这个什么的传国玉玺,爹爹就不会被刘表杀死,娘亲及妹妹也不会和自己失散。气恼之下,孙策差点要把传国玉玺摔破。
幸得程普、黄盖、韩当以及他的二弟孙权死死拦着,如此方让传国玉玺没有被孙策摔破。
孙权,目下才六、七岁大,比已经十二、三岁大的孙策要少好几岁,亦比历史上孙坚死时的年纪也少了几岁。不过,也不知道这小家伙当真的是如此妖孽,又或是无意巧合,他居然给性情暴躁心绪不宁的孙策出了一计。
他拦着孙策哥哥的时候,哭着说:哥哥。传国玉玺可是爹爹准备拿来给我们换取一个地方落脚的,若哥哥摔碎了,岂能对得起爹爹的在天之灵?哥哥不是想给爹爹报仇么?此传国玉玺,既然可以换一个地方让我们可落脚。那么,岂不是也一样可以换一些兵马?
孙策一听,福至心灵,一下子便想到了拿传国玉玺换取一兵马的可能。
不过,目前的情况之下,谁还能有兵马给他呢?
孙策虽然年少,可是。平时就没少听爹爹说一些天下英雄的事,亦知道爹爹准备回江东的计划。他细想了一下江东的诸侯,发现他们的实力,其实都很弱,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兵马可借给他讨伐刘表。唯独,年前才领了杨州,也算是江东诸侯袁术才算是兵强马壮,现在。整个江东地区,似乎就是袁术的势力最强大,尤其是这一次讨伐董卓。袁绍从中谋取到了大量的军粮之后,回到江东袁术就急剧的扩张势力。
但是,袁术与他的爹爹不睦,在讨伐董卓的过程当中,几乎要与袁术刀兵相向,双方结下了一定的怨恨。现在的情况之下,也不知道袁术会不会借兵给他?
孙策亦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小子,他盘算过得失之后,才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与程普、黄盖、韩当三人商议。
孙坚旧部。谋士本来就少,许多后来东吴的著名谋士,都是后来孙策在东吴创业的时候才收服的。武将倒不少,除了三大将之外,还有朱治、徐琨等人,他们都是追随他爹爹多年的将领。武力仅在包括祖茂在内的四大将之下,亦算是孙坚的左膀右臂,现在,则成了追随孙策的最早一派将领。
他与众人商议之后,觉得拿传国玉玺去向袁术借兵,应该是可行的。唯一让孙策觉得有点问题的是,因为传国玉玺的特殊性,拿去送给袁术,这就等于他孙策要向袁术屈膝,要尊袁术为主的事。
传说中,谁得传国玉玺,谁得天下。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孙策也压根就不相信这种传言。可这的的确确是一种传国象征,传国玉玺在他的手上,虽然证明不了什么,但是,他拿出去送给别人,在名义上,就等于承认那个人是一个有资格得天下的雄主。既然承认别人是雄主,那么,他孙策岂不就是他的臣属?
如果直接说要用传国玉玺向袁术交换兵马,袁术肯定不会答应的。再说了,那时候不是袁术答应不答应的问题,而是他孙策还能不能自保的问题。反正,传国玉玺一旦露面,主动权就不在他孙策的手上,不能成为交换兵马的条件。因为,那时候,如果孙策再不把传国玉玺交给袁术的话,袁术肯定会起兵攻伐,强抢豪夺。区区一个刘表都敢对兵强马壮的爹爹孙坚动手,那么更加骄横的袁术,又岂会不对他这个黄毛小子动手?
孙策想到,其实,以袁术现在的实力,在江东已经一家独大了,哪怕他现在就返回江东,早知道传国玉玺在自己手里的袁术,他肯定也不会让他有安宁的日子,必会起兵相逼。
所以,孙策无奈的发现,除非他现在就率军投靠师父刘易,要不然,就只余下把传国玉玺献给袁术,向袁术投效,取得袁术的信任,再向他借兵攻伐刘表。
而孙策觉得,现在就投靠刘易,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正所谓怀壁其罪,现在师父刘易并不在洞庭湖新洲。他拿着传国玉玺投到了洞庭湖,势必会引起刘表为了抢夺传国玉玺而出兵攻伐洞庭湖新洲,反而会给师父带去麻烦。想直接率军去洛阳投师父,可千里迢迢,荆州是必经之路,刘表岂会轻易让他经过?
孙策思虑良久,与几个大将商议,最终决定率军投袁术。
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徐琨等将,已经奉孙策为少主公,听孙策的分析,的确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们一致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名义上是投袁术,但实则是借兵,将来再脱离袁术自立就是。并且,他们亦发誓,哪怕是投了袁术。他们也会誓死追随孙策。并让孙策投了袁术之后,决不可答应他整编自己军队的事。
如此,孙策与帐下众将商议过后,才率军直赴扬州。投靠袁术。
这个时候,袁术因为得益于讨伐董卓所谋得的大量军粮,返回杨州之后,大力招兵买马,兵力直达二十万。他看到自己的实力大增,沾沾自喜,有时候。把自己当作董卓,甚至把自己看作是天下实力最强的诸侯。
现在腰杆子硬了,野心自然膨胀起来,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开始四处惹事,接近杨州附近的势力,他借故出兵去欺压,想压迫他们向他袁术投效。
如。因为袁术担任扬州太守之后,无法与袁术作正面对抗,只好到了长江下游曲阿、丹徒(也就是丹阳一带)等地方发展的刘繇。就深受袁术的压迫,若不是刘繇手下有张英、樊能、笮融、薛礼等将相助,怕他早已经被袁术所吞并。
刘繇的势力地盘,在杨州的东南面。而东面的徐州,陶谦亦受到了袁术所迫。嗯,袁术这家伙,主要是给陶谦写信,告诉陶谦,自己现在有多少兵马,但是却缺粮。希望陶谦可以借点粮食。这个“借”嘛,其实是有借没还的。信件的语气,实在也是一种耀武扬威的意思。陶谦自从讨伐董卓回来,身体一直不怎么好,人老了,毛病就多。他的两个儿子,又不怎么成器,整天就只懂得花天酒地。所以,他并没有借着讨伐董卓打响了自身名气的机会大力发展实力,他的徐州,在兵力上,还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情况。
不过,徐州在陶谦的管治之下,不敢说有多好,但是相对来说,百姓还是能生活下去的,徐州也算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粮食,陶谦有,为了不与袁术起战端,陶谦只好派人送袁术一批粮草了事,名义上,与袁术交好,粮草只作为见面礼。
别的一些小势力就更不会说了,在袁术的威迫之下,纷纷向他投诚。直接助长了袁术的气焰。
袁术这家伙,其实还真的有点逗,sb一个,他才刚刚阴了袁绍一把,在得知袁绍夺了冀州之后,居然还能厚着脸皮,写信去向袁绍炫耀一翻自己在杨州的势力,然后语带胁迫,得意洋洋的向袁绍索要战马千匹,粮草若干,可惜,人家袁绍鸟都不鸟他。
此外,他还向荆州刘表索要粮草,就遭受到拒绝。
兵多粮广,袁术有点奈不住寂寞,还真的想狠狠的干一仗,想打出自己的威风。
不过,东南面的刘繇,他少少的派军去试探一下,但是却没有讨到便宜,徐州的陶谦,他又已经伏软。袁绍在冀州,中间隔得太远,鞭长莫及,他便想到打刘表的主意,但是,总不可能因为向人家索要粮草不给便公然出兵攻伐吧?出师无名,说出去了不太好。
就在这时,孙策率着残余部队求见。
袁术一听孙策是来献宝的,喜出望外,接见了孙策。
孙策说明来意,投效袁术。袁术本来不怎么把孙策这么一个黄毛小子看在眼内。但是人家公开的前来献宝,又刚好让他有一个对刘表动兵的借口,于是,便假假地滴,把孙策接为上宾,装出一付礼贤下士的样子,安抚孙策。
他调兵三万,交付孙策,让孙策为攻伐刘表的先锋,他扬言大军随后就到,助孙策攻伐刘表,为其报杀父之仇。
如此,孙策便共计四万来人马,再返沿江回荆州,攻伐刘表。
一开始,孙策率着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沿路攻城掠地,把荆州的许多城镇都攻下了,刘表的守军,亦望风而降,慑于孙策这小子的武勇。
不得不说,孙策与马超两个小子,都是习武奇才,虽然还没有达到一流武将的境界,但是其武艺相当精湛,实力相当于二流武将巅峰状态,突破巅峰进入一流武将的境界只是时间的问题。
一路攻伐到江夏,问题就来了,孙坚原来的战船,其实大多都已经流失,江夏守将黄祖,其实他才是刘表手下的第一大将,其人又极善于用兵,特别是水陆两路兵马的配合作战。
孙策在黄祖的手上,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久攻江夏不下。他不得不向甘宁求助,向甘宁借了几条大战船。
得到了甘宁的援助,又看到江夏黄祖难缠,孙策便直接用战船运兵。前去攻打江陵。
在江陵城前,孙策搦战,连败刘表手下众将。蔡瑁、文聘、王粲、王威、苏飞等等,无一不败在孙策手下。要知道,别的不说,文聘可是有接近一流武将的实力,可以说他巅峰时候。就是准一流武将,可居然亦败给了孙策。如此,把刘表吓得不轻,没有想到孙策这一个小小的黄毛小子居然会如此厉害。
不过,刘表归缩在城内不出,孙策一时半刻亦没能攻下江陵。
孙策用战船运兵,属于孤军深入。刘表自然也不会束手待毙,他一面与孙策在江陵对持。一面调动军马,准备把孙策围杀在江陵城下。
刘表趁着天下诸侯攻伐董卓之机,尤其是刘易大军不在洞庭湖的机会。大力发展实力,他现在的兵力,其实并不比袁术差,甚至还要比袁术更多一些,正因为刘表亦是兵多将广,所以,才不理会袁术那sb的胁迫勒索。
再加上,刘表帐下的谋士,要比袁绍帐下的谋士得力得多了。像蒯良、蒯越、伊籍等谋士,无一不是荆襄名士。他们早早便为刘表策划好如何统治巩固荆州的计策。对于别的势力的攻战,早便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袁术的大军还没有动,蒯越便已经率一支大军镇守在与扬州交界的义阳、平春一带,拒击袁术的进犯。
另一方面,沿江而来的孙策。本亦早有安排,只是没有料到孙策会那么勇猛,其武勇之风,不亚于其父孙坚,才使得孙策有机会突然杀到江陵城下。刘表再调兵遣将,密信调让孙策吃亏的黄祖,从江夏断孙策的后路。
孙策的军队,大部份是借袁术的,他的军粮,亦是袁术供应的,袁术大家受阻,粮食供应就难以为继。在这个时候,若被黄祖出兵断了孙策的后路,他就大大不妙了。
在江河上,刘表的水军亦已经大势已成,孙策借甘宁的战船所组成的水军,怕亦难以和刘表的水军相战。
还好,甘宁一直都在暗中盯着孙策与刘表的交战,及时把所得的情况知会了孙策,把黄祖率军出击的时间及行国路线都告诉了孙策。孙策凭着甘宁的情报,在半路反袭黄祖,一举将黄祖擒拿。
不过,虽然擒拿了黄祖,但是,孙策也无力再战了,再战下去,袁术援军未到,自己军粮将尽。他只好与刘表谈判,最后拿黄祖换回父亲孙坚的尸首,率军离开荆州。
当然,斩草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刘表是非常明白的。他岂会真的放孙策离开?之所以答应孙策的条件,那是因为所调动的大军没到。在与孙策达成了交换条件之后,他的大军就到了。
这里,甘宁误会了孙策,孙策并非不是不想把战船交还他,而是他在离开江陵的时候,刘表的大军追杀到了,他不得以,才驶船一直向下游撤退。
不过,他从荆州返回,并没有再去见袁术,而是带着父亲孙坚的灵枢直接去了曲阿。
袁术大军没能及时支援,粮草也没如数送达给孙策,这让孙策感到有点恼怒,另外,袁术又出尔反尔,袁术早说好,返还孙策本部,并借兵三万,然后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可是,袁术又任用了自己的亲信,而借给他的三万军马,其实也都是一些残兵,并不是袁术的精锐,并且,还派亲信盯着,作战的时候,常常阴逢阳违,不听指挥。在撤军的时候,他们从陆路撤走了。也只因为他们的撤军,才差点导致孙策的本部军马被刘表所困。
所以,孙策决定不再回袁术帐下。
孙氏一家,在江东的确有着不少名气,孙策到了曲阿,刘繇并没有就加以迫害,并没有为难孙策。
孙策在丹阳见到了舅父吴景,听从吴景的劝告,名义上,还是给袁术写信表明,自己急于安葬父亲灵枢,所以才没有回扬州。然后率军返回老家富春县。
时下,吴郡太守,是许贡,他担心孙策返回吴郡会对他不利,便欲谋害孙策,不过,看到孙策率着大军,一时也没敢动,只对孙策作为了防备的态度。
而孙策舅父吴景,就是想孙策先返回老家富春,整顿好兵马之后,夺取吴郡,然后以吴郡为据点,占据,东南面的会稽等城,再图曲阿刘繇,只要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孙策才有可能得以掘起,可以与袁术、刘表对抗。
孙策始终都还是一个大小子,见到了舅父,对舅父的献计自然是言听计从。
也如此,开展了孙策称霸江东的序幕。
刘易听完了戏志才的说话,心里却不知道是忧是喜,因为,孙策终于还是在无形当中,走上了历史既定的那条道路上去。(未完待续。。)
{飘天文学www.piaotian.com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