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担当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阳对其父皇刘易,有着一种打心底里的尊崇,甚至都到达了一种狂热的地步。
他年纪虽少,但是,他觉得,作为一个男子汉,唯有如爹爹这般顶天立地,以天下为己任,救天下万民于水火方不失为一个大丈夫。
只有屹立于世界之巅,成为当世人皇,方显男儿本色。
对于刘易所制定下来的基本国法,他倒背如流,非常认可刘易的那股雄心壮志,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征服这个世界。
他倒也下了苦心,居然也能从中领悟到,只有大汉真正的征服这个世界,汉人方可以真正的获得真正的和平。不然,哪怕大汉就算是盛极一时,恐怕终也会有衰落的时候,到那个时候,汉人或许就会倍受异族的欺凌。
不得不说,以刘阳现在这个年纪,居然能从刘易所做的一些事当中看到这些,感悟到这方面的问题,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了。
因为,刘易从来都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一点,哪怕是如戏志才、贾诩等等一众其智如妖的重臣,超级谋士,他们都没有领悟到刘易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远征,征讨世界的那些帝国及异族是为了防止汉人将来会被异族欺凌的问题。他们更多的,其实只是看到了如果大汉可以征服全世界,那就是一件无比光荣,无上荣耀的事,是大汉兴盛,威凌世界的标志。但是,他们真的没有想到,刘易要灭匈奴绝倭寇,平南洋,远征西方世界,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想让汉人不要再重复历史上的那些悲剧,不想汉人再承受那种倍受异国异族欺凌的那种血泪之痛。
却不想,居然让刘阳这个小家伙领悟到刘易的苦心以及其最终的目的。
不过,这个其实也难怪,刘阳有这样的领悟,和他的出身及身份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从一出生的时候开始,起点就比较高,在良好的环境以及教导之下,他的眼界自然就看得比较远。看问题,考虑事情亦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比拟的。
还有一点,他性格比较务实,勤备。别看他是太子,是将来帝位的继承人,但是,他却能够保持着一颗平凡的心态,无论是文武,他都比较自觉刻苦学习,自律性也比较强。
作为刘易的长子,他的确不需要让刘易过多的操心,很好的成为刘易一众子女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太子,小时候,他并没有进入大汉开设的学府去学习,会有专门的太子太傅教导。当时,为了更好的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以及像阳安公主等等,也想尽早为刘阳培养一批将来可以辅助刘阳的人才,打算招一批聪明的小子培读,倍伴刘阳一起成长。
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阳安公主等女的确是有着比较重的私心的。毕竟,她们都认为,将来的大汉帝位继承人,还是由万年公主与刘易所出的子嗣比较好。因为她们觉得如此才更好的保持汉室血统的延续。
但是,她们所想的那一套,其实已经过时了,说白了,还是以前的那一套。以前的大汉,太子及那些王子年幼的时候,除了拜一些名师名仕为师之外,还会将朝中的一些权臣的儿子送到太子及王子的身边伴读,早早就开始培养太子或王子的班底。
其实,这样的培养方式,很容易在这些太子及王子在年纪小小的时候就有了互相较劲的心态,并且有了他们各自的小圈子,也为他们将来长大之后,互相为了争夺皇位而兄弟相残的祸事埋下祸根。
刘易其实一直都不太喜欢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过,刘易这个爹爹却当真的不太称职,因为刘阳小时候,刘易基本都不在洛阳,应该算是在洛阳的时候,也有着一大堆的事务等着刘易去处理,有了时间,也有着那众多的女人需要刘易去安抚,所以,对于刘阳等一众子女的教导,刘易亲自教导的时间还真的不多。唯有提过的,就是不赞同众女的提议,跟她们说过,让刘阳等一众子女入读大汉所开设的那些学府。
一开始,众女的确找了不少伴读,当中,就包括了司马懿。另外,其实还有不少一些三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家伙。比如杨彪之子杨修等等。这些家伙,都是一些小妖,聪明无比,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
作为太子的刘阳,跟这些家伙一起学习,还真的感到很大压力。
没办法,他虽然亦是聪明人,但是在学习上,还真的跟不上他们。说实在,跟一些学霸在一起学习,压力真的很大。为此,他一气之下,坚决不在宫中学习,坚持要进入学院。
如此,反倒正合了刘易的心意,因为当时,刘易就不想司马懿与刘阳有过多的交集。
也正因为如此,那司马懿在当时,虽然的确获得不少朝中的一些老臣及名仕的欢心及称道,但却终没能成为刘阳的好伙伴小伙伴。
在学院当中,刘阳反而结识了更多品性磊落的小伙伴。如一些大汉的大将的儿子等等。
成长的环境不同,亦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好是坏,这真的就得要看他成长的环境以及所接触到的人。要不然,如果与司马懿一起成长,刘阳可能就会成长为一个阴谋家,若与杨修这样持才傲物的家伙一起成长,恐怕他长大后亦会成为一个目中无人的家伙。
说这么多,是想说,刘阳这小家伙,他的心里,一直都是想以其爹爹刘易为榜样为目标。尤其是每每了解到刘易当初,才那么十五、六岁就从军,就历经过无数的战斗,十七岁的时候就名扬天下,就成了救济大汉流民的振灾粮官,就有了救天下百姓于水火的抱负。现在,他亦十五、六岁了,他认为,自己就算做不到刘易这个爹爹那么的出色,但是,多少都可以为自己的爹爹分担一部份的压力。
起码,现在洛阳朝廷,似乎有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而以他现在的能力,却无法去改变什么。但是,他却不想看到,因为朝廷的一些说不出来是好或是坏的变化而影响到爹爹刘易征服世界的雄图大业。
孙策灭雅利亚部族的事,可大可小。
以前,大汉灭南匈奴,举朝拍掌称快。但现在,大汉打着一个仁义这师的旗号远征异域。孙策灭一个部族,屠一城,斩七十万人的事,若传回到大汉朝廷。这肯定会引起一些朝廷的非议。
万一朝中传来一些不利于孙策统军的传言,甚至传来了一些不利于汉军的旨意,那就会影响现在汉军对安息帝国的用兵。
刘阳的这些担心,还真的并非是没有根据的。
起码,他知道,现在的朝臣,已经有了派系,如益州系、中原系、江东系等等。
这个,说起来,似乎还真的有点难以避免的。哪怕是后世,不也一样有着许多的派系党派之争么?起码,在华夏,地域系怕是避免不了的。
尤其是,相对而言,江东派系,这个派系的官员,入朝是比较晚的,因为江东派系的官员,他们原本在江东就自成一系,他们所代表着的,是江东地区的利益。
这个,以前就不多说,现下,大汉正在高速发展其间,而江东地区,本便是鱼米之乡,粮食之乡,又是有众多的河道,以目前大汉的水运的发达状况,这些地区一旦没有了战争,要发展起来似乎是的确比较容易的。
何况,江东地区不仅仅只是鱼米,还有食盐,还有诸多的工艺品,哪怕是丝绸的出产,亦是鼎鼎有名的。
许多产业一发展起来,江东地区自然是更富裕。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在西北地区,在一些相对较偏远,交通的确是比较落后的地区,无论这些地区是如何发展,的确是有点难以发展得起来的。那些地区,能够自给自足,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官府的确有引导,但是,官府的引导,也只能是解决那些贫困贫脊地区的最基本的问题,受天然的自然环境的限制,官府就算是再如何努力,再如何的清明,但也不可能凭空变得出更多的财富。
如此,富裕地区的江东派系的朝官,自然就会遭受到一些人的眼红。
如若有一些朝臣,因为眼红江东的富裕,于朝中说一些让人难分是非的馋言。
比如说,皇帝不在朝,在远在万里之外的西方,与孙策所部的汉军大军亦相隔万里。这个时候,朝中如果有人提一句,说孙策毕竟是一方诸侯,现在手拥数百万大军,兵力几可比皇帝刘易所统的西路远征军以及现于大汉本土的汉军的总和。万一孙策拥兵自立,大汉又该当如何呢?
要知道,贵霜帝国及安息帝国加起来,是比大汉还要大的国度。论领土,完全可以和大汉本王分庭抗礼。
那个,或者不说这个,就有人提一句,功高震主。这都会让孙策吃不消。
有了这样的异议,那么在皇帝不在朝的情况之下,朝中肯定会有人多心,这一多心,试着送一道旨意给孙策,让其返回大汉解释为何血洗一个部族,屠杀其部族七十万人的事。
这样一来,就摆明了大汉朝廷不信任孙策了啊。
事实上,刘易也的确有点提防着孙策的意思,要不然,就不会让江东军都转为水军了。
而孙策本人,对这事,亦心知肚明的,如此,他才会尽量的配合刘易的命令,尽可能的让刘易对他放心。
可朝廷万一一搞这一出,这恐怕就会让刘易与孙策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隔了。
刘阳这小家伙,他的政治触觉,恐怕就是连他的老爹刘易怕也有所不及。日后,亦是刘易放心的,早早就将帝位让给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刘阳有了这样的政治触觉,有了这样的顾虑。他当机立断,马上提书一封,派快马急送回洛阳朝廷。
书信当中,他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就只说了一句,孙策所屠雅利亚部族,是他这个太子的命令。
有此一句话,便可以堵住朝廷的异议,现在,还没有人敢对刘易,对刘阳有什么不同的声音。
跟着,他立即从贵霜帝国原帝都德里启程,前往卡拉奇与孙策相见。
太子刘阳此举,让接待他的关羽、郭嘉都深感诧异,一下子就获得了此两人的另眼相看。起码,让他们觉得,此子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不仅果断有魄力,还有担当。
同样的,孙策与太子刘阳见面之后,刘阳跟孙策这个哎呀义兄推心置腹谈话之后,孙策才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对这个还是一个小子的太子刘阳的政治敏感度及担当有点佩服。
而经太子刘阳口中了解到现在朝廷的一些似是而非,却让人感觉到有点不太对劲的感觉之后。
孙策亦马上连夜书信一封,送往给关羽及郭嘉,信中主要的是向两人提议,可否联名奏请皇上刘易回朝主持大局。
其实太子刘阳亦跟关羽及郭嘉简单的说了一下现在大汉朝廷的一些状况。两人对孙策的提议深以为然。
不管如何,大汉朝廷不能出事。
不过,郭嘉深思之后,却压下了孙策的提议。
并回复孙策让其不必太过担忧,朝廷的不对劲,不用太着急。
关羽不解,郭嘉却大有深意的对关羽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汉大乱之后大治,皇帝远征异域,不在朝中主持大局,自然会有魑魅魍魉自以为可蒙蔽圣目,又或一些心怀狼子野心之徒蹦跶出来。毕竟,天下众生,人生百态,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权,总会有异己。如若大汉朝廷,一直都是如早前新汉朝那般,朝廷上下一心,人人都围绕着皇上,追随着皇上的脚步,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那么将来恐怕还真的会出大事。因为,在利益,在权力的面前,总会有人改变初心。现在暴露出问题来,才更好。现在皇帝一言可定江山,威望无人可及,所以,都不用慌,现在就让那些家伙蹦跶,待皇帝回朝,到时候自然有他们哭的时候。”
关羽对郭嘉深深一躬身,表示受教。
刘阳对其父皇刘易,有着一种打心底里的尊崇,甚至都到达了一种狂热的地步。
他年纪虽少,但是,他觉得,作为一个男子汉,唯有如爹爹这般顶天立地,以天下为己任,救天下万民于水火方不失为一个大丈夫。
只有屹立于世界之巅,成为当世人皇,方显男儿本色。
对于刘易所制定下来的基本国法,他倒背如流,非常认可刘易的那股雄心壮志,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征服这个世界。
他倒也下了苦心,居然也能从中领悟到,只有大汉真正的征服这个世界,汉人方可以真正的获得真正的和平。不然,哪怕大汉就算是盛极一时,恐怕终也会有衰落的时候,到那个时候,汉人或许就会倍受异族的欺凌。
不得不说,以刘阳现在这个年纪,居然能从刘易所做的一些事当中看到这些,感悟到这方面的问题,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了。
因为,刘易从来都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一点,哪怕是如戏志才、贾诩等等一众其智如妖的重臣,超级谋士,他们都没有领悟到刘易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远征,征讨世界的那些帝国及异族是为了防止汉人将来会被异族欺凌的问题。他们更多的,其实只是看到了如果大汉可以征服全世界,那就是一件无比光荣,无上荣耀的事,是大汉兴盛,威凌世界的标志。但是,他们真的没有想到,刘易要灭匈奴绝倭寇,平南洋,远征西方世界,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想让汉人不要再重复历史上的那些悲剧,不想汉人再承受那种倍受异国异族欺凌的那种血泪之痛。
却不想,居然让刘阳这个小家伙领悟到刘易的苦心以及其最终的目的。
不过,这个其实也难怪,刘阳有这样的领悟,和他的出身及身份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他从一出生的时候开始,起点就比较高,在良好的环境以及教导之下,他的眼界自然就看得比较远。看问题,考虑事情亦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比拟的。
还有一点,他性格比较务实,勤备。别看他是太子,是将来帝位的继承人,但是,他却能够保持着一颗平凡的心态,无论是文武,他都比较自觉刻苦学习,自律性也比较强。
作为刘易的长子,他的确不需要让刘易过多的操心,很好的成为刘易一众子女的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太子,小时候,他并没有进入大汉开设的学府去学习,会有专门的太子太傅教导。当时,为了更好的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以及像阳安公主等等,也想尽早为刘阳培养一批将来可以辅助刘阳的人才,打算招一批聪明的小子培读,倍伴刘阳一起成长。
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阳安公主等女的确是有着比较重的私心的。毕竟,她们都认为,将来的大汉帝位继承人,还是由万年公主与刘易所出的子嗣比较好。因为她们觉得如此才更好的保持汉室血统的延续。
但是,她们所想的那一套,其实已经过时了,说白了,还是以前的那一套。以前的大汉,太子及那些王子年幼的时候,除了拜一些名师名仕为师之外,还会将朝中的一些权臣的儿子送到太子及王子的身边伴读,早早就开始培养太子或王子的班底。
其实,这样的培养方式,很容易在这些太子及王子在年纪小小的时候就有了互相较劲的心态,并且有了他们各自的小圈子,也为他们将来长大之后,互相为了争夺皇位而兄弟相残的祸事埋下祸根。
刘易其实一直都不太喜欢这样的培养方式。不过,刘易这个爹爹却当真的不太称职,因为刘阳小时候,刘易基本都不在洛阳,应该算是在洛阳的时候,也有着一大堆的事务等着刘易去处理,有了时间,也有着那众多的女人需要刘易去安抚,所以,对于刘阳等一众子女的教导,刘易亲自教导的时间还真的不多。唯有提过的,就是不赞同众女的提议,跟她们说过,让刘阳等一众子女入读大汉所开设的那些学府。
一开始,众女的确找了不少伴读,当中,就包括了司马懿。另外,其实还有不少一些三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家伙。比如杨彪之子杨修等等。这些家伙,都是一些小妖,聪明无比,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
作为太子的刘阳,跟这些家伙一起学习,还真的感到很大压力。
没办法,他虽然亦是聪明人,但是在学习上,还真的跟不上他们。说实在,跟一些学霸在一起学习,压力真的很大。为此,他一气之下,坚决不在宫中学习,坚持要进入学院。
如此,反倒正合了刘易的心意,因为当时,刘易就不想司马懿与刘阳有过多的交集。
也正因为如此,那司马懿在当时,虽然的确获得不少朝中的一些老臣及名仕的欢心及称道,但却终没能成为刘阳的好伙伴小伙伴。
在学院当中,刘阳反而结识了更多品性磊落的小伙伴。如一些大汉的大将的儿子等等。
成长的环境不同,亦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好是坏,这真的就得要看他成长的环境以及所接触到的人。要不然,如果与司马懿一起成长,刘阳可能就会成长为一个阴谋家,若与杨修这样持才傲物的家伙一起成长,恐怕他长大后亦会成为一个目中无人的家伙。
说这么多,是想说,刘阳这小家伙,他的心里,一直都是想以其爹爹刘易为榜样为目标。尤其是每每了解到刘易当初,才那么十五、六岁就从军,就历经过无数的战斗,十七岁的时候就名扬天下,就成了救济大汉流民的振灾粮官,就有了救天下百姓于水火的抱负。现在,他亦十五、六岁了,他认为,自己就算做不到刘易这个爹爹那么的出色,但是,多少都可以为自己的爹爹分担一部份的压力。
起码,现在洛阳朝廷,似乎有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而以他现在的能力,却无法去改变什么。但是,他却不想看到,因为朝廷的一些说不出来是好或是坏的变化而影响到爹爹刘易征服世界的雄图大业。
孙策灭雅利亚部族的事,可大可小。
以前,大汉灭南匈奴,举朝拍掌称快。但现在,大汉打着一个仁义这师的旗号远征异域。孙策灭一个部族,屠一城,斩七十万人的事,若传回到大汉朝廷。这肯定会引起一些朝廷的非议。
万一朝中传来一些不利于孙策统军的传言,甚至传来了一些不利于汉军的旨意,那就会影响现在汉军对安息帝国的用兵。
刘阳的这些担心,还真的并非是没有根据的。
起码,他知道,现在的朝臣,已经有了派系,如益州系、中原系、江东系等等。
这个,说起来,似乎还真的有点难以避免的。哪怕是后世,不也一样有着许多的派系党派之争么?起码,在华夏,地域系怕是避免不了的。
尤其是,相对而言,江东派系,这个派系的官员,入朝是比较晚的,因为江东派系的官员,他们原本在江东就自成一系,他们所代表着的,是江东地区的利益。
这个,以前就不多说,现下,大汉正在高速发展其间,而江东地区,本便是鱼米之乡,粮食之乡,又是有众多的河道,以目前大汉的水运的发达状况,这些地区一旦没有了战争,要发展起来似乎是的确比较容易的。
何况,江东地区不仅仅只是鱼米,还有食盐,还有诸多的工艺品,哪怕是丝绸的出产,亦是鼎鼎有名的。
许多产业一发展起来,江东地区自然是更富裕。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在西北地区,在一些相对较偏远,交通的确是比较落后的地区,无论这些地区是如何发展,的确是有点难以发展得起来的。那些地区,能够自给自足,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官府的确有引导,但是,官府的引导,也只能是解决那些贫困贫脊地区的最基本的问题,受天然的自然环境的限制,官府就算是再如何努力,再如何的清明,但也不可能凭空变得出更多的财富。
如此,富裕地区的江东派系的朝官,自然就会遭受到一些人的眼红。
如若有一些朝臣,因为眼红江东的富裕,于朝中说一些让人难分是非的馋言。
比如说,皇帝不在朝,在远在万里之外的西方,与孙策所部的汉军大军亦相隔万里。这个时候,朝中如果有人提一句,说孙策毕竟是一方诸侯,现在手拥数百万大军,兵力几可比皇帝刘易所统的西路远征军以及现于大汉本土的汉军的总和。万一孙策拥兵自立,大汉又该当如何呢?
要知道,贵霜帝国及安息帝国加起来,是比大汉还要大的国度。论领土,完全可以和大汉本王分庭抗礼。
那个,或者不说这个,就有人提一句,功高震主。这都会让孙策吃不消。
有了这样的异议,那么在皇帝不在朝的情况之下,朝中肯定会有人多心,这一多心,试着送一道旨意给孙策,让其返回大汉解释为何血洗一个部族,屠杀其部族七十万人的事。
这样一来,就摆明了大汉朝廷不信任孙策了啊。
事实上,刘易也的确有点提防着孙策的意思,要不然,就不会让江东军都转为水军了。
而孙策本人,对这事,亦心知肚明的,如此,他才会尽量的配合刘易的命令,尽可能的让刘易对他放心。
可朝廷万一一搞这一出,这恐怕就会让刘易与孙策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隔了。
刘阳这小家伙,他的政治触觉,恐怕就是连他的老爹刘易怕也有所不及。日后,亦是刘易放心的,早早就将帝位让给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刘阳有了这样的政治触觉,有了这样的顾虑。他当机立断,马上提书一封,派快马急送回洛阳朝廷。
书信当中,他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就只说了一句,孙策所屠雅利亚部族,是他这个太子的命令。
有此一句话,便可以堵住朝廷的异议,现在,还没有人敢对刘易,对刘阳有什么不同的声音。
跟着,他立即从贵霜帝国原帝都德里启程,前往卡拉奇与孙策相见。
太子刘阳此举,让接待他的关羽、郭嘉都深感诧异,一下子就获得了此两人的另眼相看。起码,让他们觉得,此子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不仅果断有魄力,还有担当。
同样的,孙策与太子刘阳见面之后,刘阳跟孙策这个哎呀义兄推心置腹谈话之后,孙策才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对这个还是一个小子的太子刘阳的政治敏感度及担当有点佩服。
而经太子刘阳口中了解到现在朝廷的一些似是而非,却让人感觉到有点不太对劲的感觉之后。
孙策亦马上连夜书信一封,送往给关羽及郭嘉,信中主要的是向两人提议,可否联名奏请皇上刘易回朝主持大局。
其实太子刘阳亦跟关羽及郭嘉简单的说了一下现在大汉朝廷的一些状况。两人对孙策的提议深以为然。
不管如何,大汉朝廷不能出事。
不过,郭嘉深思之后,却压下了孙策的提议。
并回复孙策让其不必太过担忧,朝廷的不对劲,不用太着急。
关羽不解,郭嘉却大有深意的对关羽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汉大乱之后大治,皇帝远征异域,不在朝中主持大局,自然会有魑魅魍魉自以为可蒙蔽圣目,又或一些心怀狼子野心之徒蹦跶出来。毕竟,天下众生,人生百态,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权,总会有异己。如若大汉朝廷,一直都是如早前新汉朝那般,朝廷上下一心,人人都围绕着皇上,追随着皇上的脚步,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那么将来恐怕还真的会出大事。因为,在利益,在权力的面前,总会有人改变初心。现在暴露出问题来,才更好。现在皇帝一言可定江山,威望无人可及,所以,都不用慌,现在就让那些家伙蹦跶,待皇帝回朝,到时候自然有他们哭的时候。”
关羽对郭嘉深深一躬身,表示受教。